歐洲
豆瓣
作者: [英] 凯瑟琳·罗杰斯 译者: 徐国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
《猫》一书探索人类与猫的关系:公元前2000年前后,古埃及人最早开始了对猫的驯化,在那里,它享有尊贵的地位;在此后的若干世纪里,它都被用于实用的目的:作为啮齿类动物的唯一擒拿手;而后,它逐渐发展为迷人可亲的宠物;到今天,更成为人类的伴侣,重要性和狗不相上下。
猫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从古埃及被带入英国,7世纪时到日本,立即受到欢迎。但在西方,它们好则被视为无害的、生活必需的,坏则成为被虐待的方便对象。最终,在17和19世纪的法国,一个贵族小团体开始养猫为宠物。各个阶层的人们开始将猫作为伴侣来欣赏。到目前为止,英伦和美国宠物猫的数量都已超过狗。
不过,人类把猫看做伴侣很久以前,就发现了它们的特别之处。猫咪在黑暗中的沟通能力,它们默然的动作,它们的超然——即便是住在我们的家里——以及拒绝服从人的指令,似乎都暗示着奇异的自然力量。起初,这些特性被视为罪恶的,但对后来的爱猫者来说,却增加了这种动物的魅力。猫曾激发很多作家(从爱伦•坡到路易斯•卡罗尔)的创作灵感;同时它们也可以成为快乐家庭和好朋友的化身,无论是在英国女作家雷德克利夫•霍尔的作品中陪伴老妇,还是在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与老人愉快地聊天。猫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多面性——甜蜜而凶猛,感性而独立,优雅而粗俗。
本书写给那些对猫喜爱或感兴趣的无计其数的人们。对于猫的历史及其在文学和艺术中的表现,它提供了翔实而准确的信息
倫敦的崛起 豆瓣
London Rising: The Men Who Made Modern London
作者: 賀利思(Leo Hollis) 译者: 宋美瑩 貓頭鷹 2011 - 4
為什麼一個海島國家的城市,可以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首都?
倫敦如何牽動世界,影響時代?既掌握全球金融脈動,又是創意產業中心?
走在時尚潮流尖端的倫敦,展現的現代化、閃亮的外表和繁忙的交通,都呈現著未來的意象。這個國際貿易的大熔爐,各種思潮在此碰撞匯集凝聚,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偉業。然而,倫敦有著很多層面,鋼鐵、玻璃帷幕背後,還留存著許多過往的歷史。
其實十七世紀中葉的倫敦已瀕臨崩潰,古老的建築結構無法負擔急速成長的人口,內戰使社會分崩離析,瘟疫來襲還奪去十萬條人命。一六六六年九月二日晚上,布丁巷一間烘焙店竄出火苗,接著蔓延倫敦城,狂燒四天四夜。大火驅走了黑死病,也燒盡倫敦舊城的繁華,吞噬一萬三千兩百棟房屋、八十七間教堂,包括聖保羅大教堂與所有主要建築。作家艾佛林嘆道:「倫敦再也不存在了。」
可是只不過短短的六十年,倫敦猶如浴火的鳳凰,從灰燼中崛起,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也是國際貿易的風爐。
倫敦是怎麼辦到的?本書作者翻掘龐雜的史料,發現倫敦重建史裡五個傳奇的角色,他們分別是:建築師雷恩、作家艾佛林、科學家胡克、思想家洛克,以及地產商巴蓬。透過這五個人的視線和經歷,我們重新走過一次倫敦重建史,以及整個英國社會的重生和轉型。我們也看見從十五世紀以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如何透過思想的洗禮,影響了一個世代的知識份子,最後改變一個偉大城市的發展路徑。
本書核心雖在倫敦,實則寫整個英國的重大演變,及如何牽動世界。除了大時代的動盪外,我們從中看到倫敦如何在過往古蹟上重新建立未來。再也沒有比這一段艱困且輝煌的時期,更適合介紹英格蘭的政治與文化。
政府论(上篇) 豆瓣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8.0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洛克 译者: 瞿菊农 / 叶启芳 商务印书馆 1982 - 11
第一章 论奴隶制与自然的自由
第二章 论父权和王权
第三章 论亚当由于为神所创造而享有主权
第四章 论亚当由于神的赐予而享有主权(《创世纪》第一章第二十八节)
第五章 论亚当由于夏娃对他的从属而享有主权
第六章 论亚当由于父亲的身份而享有主权
第七章 论父权与财产权作为统治权的共同根源
第八章 论亚当的最高君主统治权的转移
第九章 论从亚当承袭下来的君主制
第十章 论亚当的君权的继承者
第十一章 谁是这个继承人?
大学之理念 豆瓣
Die Idee Der Universitat
作者: [德国] 卡尔·雅斯贝尔斯 译者: 邱立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
本书全面阐述了科学与学术的本性、精神、人的存在,理性、研究、教育与传授、交流、大学作为一种制度等内容。
丧钟为谁而鸣 豆瓣
作者: (英)约翰·多恩 译者: 林和生 新星出版社 2009 - 1
本书是文艺复兴时代杰出玄学派诗人多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西方哲学和诗歌著作中具有极高地位,思想深刻,影响深远。文章不仅具有高度的美感,强烈的理性,而且用了奇特的比喻,多变的格律等,具有“玄学派”独特的诗歌特色。本书还包含极为重要的心理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1623年,多恩因罹染瘟疫而陷于生死未卜、凶多吉少的绝境。他没有将被巨大的恐惧压倒,反而写下二十三篇生死边缘的沉思录 (即本书),这一组历史性的辉煌文献。
伪君子 豆瓣
7.5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莫里哀 译者: 赵少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伪君子》(1664-1669)是莫里哀喜剧艺术的最高成果,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这作。小说讲述了宗教骗子达尔杜弗以伪装的虔诚骗得富商奥尔贡的信任,成为他家的上宾。奥尔贡背弃女儿原有婚约,欲招达尔杜弗为婿,还取消了儿子的继承权,把财产全部奉送给了骗子。他的做法遭到全家人反对,他们巧妙地揭露了达尔杜弗的真相,使奥尔贡翻然悔悟。骗子凶相毕露,企图陷害奥尔贡,但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为《伪君子》的公演而奋力拼搏的过程中,莫里哀对封建贵族阶级的识识进一步深化,一六六五年,他借用传说中西班牙大贵人唐璜的形象,创作了以揭露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道德败坏为主旨的五幕喜剧《唐璜》,指出在贵人们高贵优雅、风流倜傥的外表下,掩藏着何等自私、邪恶和堕落的本性。这部戏只演出了十五场又被勒令停演。紧接关他又创作了鞭挞贵族社会世态人情的《恨世者》剧中塑造了一个高尚正直,因而在贵族社会显得滑稽可笑的愤世嫉俗者的典型,能地这个人物,莫里哀得以尽情抨击贵族社会的庸俗无聊、自私自利、吹牛拍马、口是心非、欺世盗名、争名逐利等恶劣风习。
皇帝 豆瓣 谷歌图书
Cesarz(The Emperor:Downfall of an Autocrat)
8.3 (7 个评分) 作者: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 译者: 乌兰 新星出版社 2011 - 5 其它标题: 皇帝
本书发表于1978年,记录了埃塞俄比亚“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统治的兴亡经过,揭示了这个非洲“雄狮之王”如何从卫国英雄逐渐转变成独裁帝王乃至被叛军驱逐下台的过程。
本书出版后,很快被翻译成英文和德文。1983年,《皇帝》被评为当年最佳图书。1987年英国伦敦皇家剧院把《皇帝》改编成话剧,搬上英国舞台,受到欢迎。1989年该剧又被搬上波兰话剧舞台,在波兰上演多次。
波兰传奇——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1932-2007)
1957年于日本转道北京,任特派记者。从此开始了四十余年驻外记者的生涯,足迹遍及五洲四洋一百余个国家,特别是深入拉美、非洲、中东等人迹罕至的蛮荒地带,亲临火线,发回弥漫着硝烟的真实报道和照片。
他一生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次被判死刑,四十余次被拘关押。作为作家,获五十项国内国际大奖,六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候选人,创作了二十余部文学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在世界广为传播,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的一生堪称传奇,他身兼记者、诗人、摄影家、文学家多重身份,其身前身后都为他的祖国波兰留下了丰富的财产,被祖国人民誉为“世纪记者”。
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1892-1975)
1930年政变当国,加冕称帝,统治埃塞俄比亚长达四十五年之久。掌国期间,他积极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废除奴隶制,带领埃塞俄比亚走出贫穷落后,迈入现代国家体系。二战期间,他更带领军队全力抗击意大利侵略,收复失国,保障埃塞俄比亚独立主权,被人民尊为“埃塞俄比亚之父”,享有“非洲雄狮”的盛誉。
然而统治后期,海尔•塞拉西日益腐败专权,独裁统治愈演愈烈。为保障自己的皇权地位,他无视国内经济恶化,贫富差距日渐严重。七十年代国内大饥荒,饿殍遍地,海尔•塞拉西及其贵族集团依然纵欲享乐。直至全国范围的干旱出现,穷饿的百姓在愤怒中奋起反抗,各地纷纷涌现起义军,皇帝军队也频频倒戈。
海尔•塞拉西最终在兵变政权中丧失皇权,叛军领袖门格图斯执掌新政权。1975年8月27日,临时军政府宣布海尔•塞拉西当天因病逝世,但有传言称其被反对者门格图斯用枕头闷死。至此,这位“末代皇帝”黯然谢幕,雄狮帝国颓然倾覆。
人口论 豆瓣
作者: (英)马尔萨斯 译者: 郭大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
马尔萨斯的基本论题是人口增长有超过食物供应增长趋势的思想。它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生产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增加的人口需要,并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
人生的枷锁 谷歌图书 豆瓣
Of Human Bondage
8.9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张柏然 / 张增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岁月让他饱受了不合理的学校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走入社会后,又在爱情上经历了伤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凯里,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论法的精神(下) 豆瓣
De l'esprit des lois
作者: (法)孟德斯鸠 译者: 张雁深 商务印书馆 1961 - 11
本书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与法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奠基人、近代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德斯鸠(1689—1755)最主要的著作。该书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该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作者在本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经过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
枕头人 豆瓣
9.2 (45 个评分) 作者: [英]马丁•麦克多纳 / 汀布莱克•韦滕贝克 译者: 胡开奇 新星出版社 2010 - 4
这位冷血的警察,出于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原因,没有将那些小说稿付之一炬,而是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了卡图兰的档案,贴上封条,以便将它们封存到五十年后。这一变故搅乱了作者原本时尚的悲凉结尾,但不管怎样……不管怎样……它多少保存了这一事件的精神本质。
——《枕头人》
以未来的名义还有什么没被说过和做过呢?未来总是在某个他人的手中。我们等待着许诺的时光,等待那最佳时光,忘记了责任与痛苦。我们不再提出疑问,在夜晚我们睡得香甜,我们也不曾看到……
——《夜莺的爱》
世间万物都被军事征用了。
——《远方》
没有审查制度,将没有象征,没有隐喻,没有戒律……
——《审查者》
本戏剧集收录了《枕头人》、《审查者》、《夜莺的爱》和《远方》四部英国当代经典剧作。它们都从问世起就在世界各地不断重演,并获得多项戏剧大奖。这四个剧本在本书中构成一种整体的张力:关于虚构作品和社会行为、审查制度、国家名义下的暴行。
德意志意识形态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马克思 恩格斯 人民出版社 2003 - 2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主要收入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该章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体制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 译者: 张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 5
《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终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作为作者,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我用了五年时间写作本书英文第一版,当然,所投入的精力远远不是时间所能说明的。本书总结并综合了我本人自1955年以来的所有研究成果(那一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研究著作《过度中央集权化的经济管理》)。
本书在内容上涵盖了社会主义体制的所有主要领域:政治架构、意识形态、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和对经济的监督管理、体制内部的信息流动、典型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塑造的典型行为特征。这一点桅成了本书和许多其他著作的一个重要区别,它们一般都局限于分析某一领域的问题——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
这本著作或许有助于理解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及体制特征上的因果关系,同时它也可能无法为人们提供所谓的“指南”。在分析中国问题时,中国读者必须认真考察其他各种因素。在这方面,国际上也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我想,最终还是要依靠中国学术界自己进行最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的问题所在。
Das Recht der Gesellschaft 豆瓣
作者: Niklas Luhmann Suhrkamp Verlag 1995 - 5
Zentrales Thema dieses Buches ist das Verhältnis von Rechtssystem und Gesellschaftssystem. Das Recht operiert in der Gesellschaft, vollzieht Gesellschaft, erfüllt dabei eine gesellschaftliche Funktion und ist für diese Funktion zu eigener autopoietischer Reproduktion ausdifferenziert. Das jedenfalls sagt die hier vertretene Theorie. Darüber hinaus wird die Frage gestellt, wie die Gesellschaft zu begreifen ist, in der dies geschieht; denn eine dafür ausreichende Theorie der Gesellschaft liegt nicht vor.
物理属于相爱的人 豆瓣 Goodreads
Schilf
7.1 (17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丽·策 / Juli Zeh 译者: 唐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两名顶尖物理学天才在大学时代就展露过人天赋,他们彼此相爱,形影不离。然而一次物理课上联手解开顶尖难题之后,微妙的冲突造成了两人的心结,两个势均力敌的天才从此分道扬镳,一个拥有了显赫地位却骄傲刻薄,一个拥有了美满家庭却渴望逃出。凶手是谁,一开始就已经知道,但真正的动机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爱有多伟大,就有多残酷。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情感悬疑小说,并用物理学证明了穿越的可能——头脑的世界很美妙,又很恐怖!
巴黎城记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哈维 译者: 黄煜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但它却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摇身成为我们今日所知的现代性样板。在1848到1871年两次失败的革命之间,巴黎经历了一场惊人的转变,俗称“巴黎大改造”。奥斯曼男爵,传奇的巴黎首长,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观,以今日巴黎四处可见的林荫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纪城市面貌,成就了今日如梦如幻的巴黎。这段时期也兴起了以高度发达的金融业为主体的新资本主义形式,以及现代的大众消费文化。城市外貌及社会景观的剧变,带来崭新的现代主义文化,同时也导致巴黎沿着阶级的界线断裂,结果是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以及随后的血腥镇压。哈维的全景式观照与戏剧式的叙述,使得阅读本书一直充满着张力。本书堪与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媲美,是研究现代都市兴起的历史杰作。
推荐——
当你阅读奥斯曼的、巴尔扎克的,以及哈维的巴黎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情景。或许,你自己的城市,也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受着:痛苦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本雅明用意象蒙太奇重构了“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让我们置身于闲逛者、“波希米亚人”、拾荒者、妓女之中,行走在拱廊、林荫大道乃至街垒之间。大卫·哈维给出的是更冷峻的分析和论证:“巴黎,现代性之都”与其说是现代人间天城蓝图的实现,不如说是帝国和资本的联手杰作。从本雅明到哈维,我们看到了西方左翼的巴黎研究从文化批评到政治经济分析的深化。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哈维的巴黎是对本雅明的巴黎的补充,而不是一种对抗。本雅明的巴黎,看上去像是美学;而哈维的巴黎,是政治经济学。本雅明的拱廊计划无法效仿,而哈维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地理学的完美一课。本雅明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天才,哈维则是一个能让众人学习的典范。
——汪民安,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持续十七年的巴黎大改造,将贫苦的老巴黎人驱赶至郊区,换来一个光鲜的“现代性之都”,随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二者有何内在联系?当贫困在郊区被“世袭”下来,2005年巴黎北郊的穷孩子走上街头焚烧富人的汽车,2007年郊区青年再次暴动,甚至端起了猎枪——“巴黎骚乱”,这场现代巴黎的“样板戏”一次次上演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那次大改造的影子。一百多年前,让老巴黎天翻地覆的铁铲,所制造的贫富分区等“遗产”,对今日之城市动荡,负有怎样的责任?我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的答案。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
德国印象 豆瓣
作者: 季羡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本书为国学大师季羡林所作。季羡林,山东临清人,1911年生。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著作颇丰,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安探》、《今译》(合著),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场春梦似地逝去了。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有时候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不管怎么样,我的生命像梦一般地逝去了。对于这些梦有没有留恋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人到了老年,往往喜爱回忆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当然也不能成为例外。英国人常说什么“往日的可爱的时肖”。实有会于我心。往日的时光,回忆起来,确实感到美妙可爱。“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一经回忆,却往往觉得美妙无比,回味无穷。我现在就经常陷入往事的回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