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巴黎的忧郁 豆瓣
Le spleen de Paris
8.6 (28 个评分) 作者: [法]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本书收录《巴黎的忧郁》、《人造天堂》、《私人日记》三部作品,是波德莱尔的散文诗代表作。
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把散文诗当作一种独立的形式并使之趋于完善的人,提出了他心目中散文诗的特征:“没有节奏和韵律而有音乐性,相当灵活,足以适应灵魂的充满激情的运动、梦幻的起伏和意识的惊厥。”
《巴黎的忧郁》仿佛“整条蛇”:“去掉一节椎骨吧,这支迂回曲折的幻想曲的两端会不费力地接上,把它剁成剁成的小块吧,您将看到每一块都可以独立存在。” 波德莱尔以描绘古代生活的奇特、别致的方式来描写现代生活,更确切地说,一种更抽象的现代生活。在《人造天堂》中,波德莱尔以一种抒情性的笔调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三种兴奋剂、麻醉剂或毒品——酒,印度大麻,鸦片的作用及其后果:它们并不能造成一个极乐世界,相反,通向的可能是万劫不复的地狱。
拉丁语汉语简明词典 豆瓣
作者: [奥] 雷立柏 编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6
·21世纪中国首部综合性拉丁语汉语辞典。
·语文为主,兼顾百科,收录常用常见拉丁词汇15000余条。
·释义准确,简明精当,标注详尽。
·条目编排清晰醒目,便于读者查询。
·附录图表丰富实用,利于读者进阶学习。
发条橙 豆瓣 Goodreads
A Clockwork Orange
7.9 (83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东尼·伯吉斯 译者: 王之光 译林出版社 2011 - 7
Youth is bound to pass. No doubt about it. It is merely an illustration of animal behavior. Or rather, a trinket sold at street vendors, an iron-plated clockwork doll which walks once wound up. A Clockwork Orange is a fantasy novella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a problem boy from the future society of Britain. He plunged into crime driven by adolescent hormone before he was deprived of his free will as punishment. When he reentered society after rehabilitation, he realized he was just a clockwork orange in the hands of God.
人性论(全两册) 豆瓣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9.6 (9 个评分) 作者: 休谟 译者: 关文运 商务印书馆 1980 - 4
本书是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怀疑论者休谟的重要哲学著作。他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对人性的研究应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本书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来揭示制约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
潜水钟与蝴蝶 豆瓣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7.7 (55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多米尼克·鲍比 译者: 邱瑞銮 南海出版公司 2007 - 9
《潜水钟与蝴蝶》的作者身已残疾,不久于人世,但是整日思考的,却不是自己的疾病,也不是自己的“未来”,而是冷静地思索着人来到这个世间所会遇到的一些大问题小问题——一些怎么也绕不过去的问题,诸如爱情、信仰、慈悲、良知以及安乐死、福利社会等等,作者在自己的思索中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有忧虑,有嘲笑,有悲伤,有欢乐,还有愤怒,但是,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巨大的乐观与豁达,从而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
Eldest Son 豆瓣
作者: Han Suyin / Suyin Han Kodansha America 1995 - 4
This dramatic, admiring biography portrays Chinese Communist premier Zhou Enlai (1898-1976) as a coolheaded conciliator who tried to curb Mao Zedong's excesses and to introduce democratic reforms. Drawing on her 11 meetings with Zhou, untranslated Chinese sources, interviews and her many trips to China, Han Suyin, historian and novelist, maintains that Zhou, as early as 1948, devised a program for a mixed economy and, in the mid-1950s, attempted to introduce "something like perestroika , Chinese-style," with the Hundred Flowers Movement calling for free discussion and shared decision-making.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Zhou worked behind the scenes against Mao's Great Leap Forward (1958-1959) and returned countless peasants to their villages. While ostensibly supporting Mao's Cultural Revolution of the '60s, Zhou fought its excesses, saving the lives of many targeted victims, she shows. This vivid biography, filled with close-ups of Nixon, Kissinger, Chiang Kaishek, Stalin, Khrushchev and Deng Xiaoping, rewards with its insights into Beijing-Washington and Beijing-Moscow relations.
伏尔泰的椰子 豆瓣
Voltaire's Coconuts
作者: [英]伊恩·布鲁玛 译者: 刘雪岚 / 萧萍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伏尔泰、歌德、马志尼、赫尔岑、马克思、顾拜旦、德工威廉二世,哈耶克、以赛亚·伯林……这些欧陆不同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因为一个共同的特征而被伊恩·布鲁玛组织到一起;他们或是深切的“崇英者”,或是“仇英的崇英者”。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有着令人歆羡的自由贸易、远征探险、自由和理性的政治理念和社会制度,还有教育“特产”公学及其培养的“英国绅士”。三百多年来,崇英风尚吸引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个国的自由主义者,“英国性”成了一个说不尽的话题。然而作者也指出,英国迷心目中的英国往往只是想象的产物,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尤其是那些充满幻想的,最终都会发现自己的梦想因幻灭而暗淡了光彩。
佛兰德斯的狗 豆瓣
作者: 奥维达 译者: 肖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 1
一条灵狗与一个天才少年生死不渝的爱与友谊,许给孩子一份记忆,送给成人一柱光芒,抵御孤独与伤害的力量,成就爱与被爱的体验。
被誉为“关于人与狗的第一故事”,与《夏洛的网》齐名,感动一生的经典成长读物,已出版260多种英文版,并4度被拍摄成电影,阿甲、安意如、舒飞谦、匙河、苏七七倾力推荐。
拿到《佛兰德斯的狗》时,我不知道我会哭,眼泪像想要跃过幼稚园栏相杆的小孩,哪此欢跃鸸不受限制。被工作塞得满满当当的心,就像寒冷的房间里突然有了一线阳光,眼睛脆痛,受不了这灼热而滴下泪来。——安意如(作家)
所有那些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喜悦与磨难,能够对宠物给予爱意与付出,能够无条件地去尊重一个贫苦的农夫,或者在灵魂深处有着敏锐感知力的人,都会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在故事的最后一页我泣不成声。这个永恒的故事属于每一个人。——毕泽尔(美国书评人)
这个故事,有一种钻石一样的内核,在闪闪发光。——艾斯苔尔(小书房儿童文学网创办人)
最近出门遛狗受尽白眼和冷言冷语。读了这个故事很受鼓舞,爱狗的和恨狗的人,都应该来读一读。——阿甲(童书专家,红泥巴儿童村创始人)
奥维达作品的小主人公心中总是活跃着一种美的情感,尼洛的故事是美的梦幻的破灭过程。她的多数作品都是在描述幼小心灵中,一个艺术家的诞生。
传递深邃的爱与同情,缔造永恒的信念与勇气,百年经典、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中小学生的必读书,不论你是否喜欢狗,你都没法绕开这个关于狗的故事,改编动画片名列“100个最经典动画场景”榜首。
尼洛是一个孤儿,和年迈的姥爷一起生活,他们过着穷苦的生活,靠卖牛奶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收养了一只被虐待的大狗帕奇,尼洛与大狗的感人故事从此展开。
为了帮助这一家人,帕奇每天替他们拉车,跟尼洛一起进城。尼洛虽然贫穷,却拥有惊人的艺术天赋,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鲁本斯那样的大画家。尼洛深深地爱着一个美丽的女孩阿洛伊斯,她的父亲是全村最富有的人,不愿意女儿跟他这样的穷小子在一起。自尊的尼洛从此尽量远离阿洛伊斯,经常躲在一间小棚子里精心创作他最好的作品,准备在十二月参加安待卫普城举办的少年绘画比赛,拿到比赛的冠军。
然而,厄运却接连不断;姥爷一病不起,日子变得越发艰难,而村里又发生了火灾,全村的人居然都怀疑尼洛是纵火犯;姥爷在贫困交加的风雪夜撒手而去,因为没有钱交房租,房东勒令尼洛搬出赖以栖身的小屋。在圣诞节的前夕,只有老迈的帕奇和他不离不弃,绝望地在街头流浪……
走到镜子里 豆瓣
作者: [英国] 刘易斯·卡罗尔 译者: 赵元任 商务 2002 - 1
本书是《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姐妹篇,本馆1988年曾改名《阿丽思漫游镜中世界》出版,今恢复原译名。它讲述了阿丽思梦游镜中世界的种种奇特遭遇。故事的主线是一盘正在下的国际象棋。主人公和她的两只小猫都成为棋子,在棋盘般的麦田里漫游,和那些棋子们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阿丽思克服种种磨难,变成了皇后。在这个想像的空间里,不仅时间颠倒,而且空间错位。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本书从英文原著中选取了数十幅随文墨图,同时配以令人重绘的彩图。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加名著的吸引力,带给小读者愉悦和满足。
印度佛教史 豆瓣
作者: 渥德尔 译者: 王世安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00 - 1
英國學者渥德爾著<印度佛教史>,出版於1970年.
篇幅不大,是一種教科書式的著作,但它運用的材料相當廣泛,作者的態度也比較客觀.
王世安先生,湖北黃梅人.早年受業於北京大學湯用彤熊十力先生.晚年息影林泉,為<佛教大辭典>搜集詞條工作.這部譯文是他利用餘暇的作品.
剥洋葱 豆瓣
9.1 (8 个评分) 作者: [德] 君特·格拉斯 译者: 魏育青 / 王滨滨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在回忆录《剥洋葱》中,格拉斯记叙了他从12岁到32岁的生活经历,共11章,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写起,一直写到他在巴黎的简陋条件下完成《铁皮鼓》。格拉斯声称12岁时战争的爆发,对他意味着童年的结束,此前的童年记忆往往是靠不住的,而他在《铁皮鼓》之后的经历,已经为人们熟知,无需写入回忆录。
在书中,他一次次地诘问年轻的自己,一层一层地剥去记忆的外皮,尽管这是一个痛苦、艰难、浸满泪水的过程,因为格拉斯认为“必须为这本书找到一种形式,这是最困难的。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自画像都有可能是骗人的——它们也经常是骗人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美化、戏剧化自己的经历,让它们一桩桩浓缩成轶事。我想,所有这一切一目了然,包括文学回忆录的坏名声。这就是‘洋葱’。在剥洋葱时,也就是在写作的时候,会一层皮一层皮地、一句一句地越来越明显,让人可以看出来,这下失踪者将会重新活过来。”
堤契诺之歌 豆瓣
8.3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窦维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6
本书作者黑塞(1877-1962)是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影响最大、拥有读者和研究者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译成53种语言,742种译本,总发行量达3000多万册,其中德文版600多万册,仅占五分之一,其余2400万册为各种文字的外文版。全世界研究黑塞及其作品的专著达50余种,博士论文2000多篇,刊登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介绍黑塞及其作品的文章有5000多篇。
黑塞的作品能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引起共鸣,是因为他的作品可读性强,反映的内容具有多元性,在承继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思想的同时,又将东方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揉合其中。
本书《堤契诺之歌》可以说是黑塞作品的精髓,它是一本散文、诗歌集,亦是作者对他在此之前所有作品的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哲学思想的归纳、总结和诠释,被许多专家和学者看作是一把开启黑塞思想之门的钥匙。
书中配有30余幅由作者本人绘制的水彩画和钢笔画,这给作品增添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聚在特尔格特 豆瓣
作者: [德] 君特·格拉斯 译者: 黄明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十七世纪上半叶,德国各宗教派别、德意志皇帝和各诸侯之间的矛盾深重,冲突连绵不断,在经历了30年战争后,一批文人志士相聚在小城特尔格特,他们谈古论今,畅所欲言,在探讨诗歌、戏剧等严肃的学术问题的同时,还痛心疾首哀叹自身和祖国的命运;他们借助诗文,共谋祖国统一大业,可在高谈阔论的同时,又插科打诨,粗话连篇,荤话迭出,还“不拘小节”同女仆利女店主苟合;最后他们甚至还共同草拟了一份“和平呼吁”,但一场意外的大火将聚会场所和“呼吁书”化为灰烬,文人志士们所有的美好愿望也随之烟消云散。
小说中描述的那些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等,德国历史上都确有其人,在作者的笔下,他们的背后分别隐藏德国当今文坛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小说中的主人公西蒙·达赫和格仁豪森分别是德国当代最著名的文学团体“四七”社的负责人汉斯·维尔纳·里希特利作者格拉斯本人的化身。作者以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生动地描写了 “四七”社在上世纪60年代的活动,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书是作者最成功的小说之一,1979年出版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德国的畅销书。
回归 豆瓣
Die Heimkehr
作者: [德]本哈德·施林克 / Bernhard Schlink 译者: 吴筠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二战遗腹子德鲍尔幼年时偶然读到一部小说片断:一个德国士兵历经艰难从苏联战场逃回故乡,敲开家门,妻子怀中抱着孩子,旁边却站着另一个男人。
成年后,对小说念念不忘的德鲍尔开始寻找小说的作者。种种线索指向一个在二战期间身份多变、战后不知去向的纳粹理论家。在儿子的追问下,德鲍尔的母亲终于揭开埋藏了数十年的身世之谜。
当年的纳粹理论家此时已摇身一变,在美国成为名牌大学政治学权威教授德堡。德鲍尔来到德堡身边,一步一步逼近真相……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豆瓣
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
7.3 (13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于是 新星出版社 2010 - 7
1985年惠特布莱德奖获奖作品
英国英语系学生必读的经典读物
入选《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小说
改编成BBC热门剧集,荣获戛纳最佳剧本等多项大奖
讲述每个人都会有的爱、悲伤和愤怒
一部温暖、机智、有趣的成长小说
张悦然作序推荐 《鲤》杂志首次参与策划
————————————————————
二十年来我读到的最有意思的作家。
——戈尔•维达尔(美国作家)
珍妮特•温特森是这类题材的大师,一个极具天赋的作家。
——穆里尔•斯帕克(英国作家)
她不会装腔作势,只想坦诚地书写她想写的,我认为这很有启发性。
——萨拉•沃特斯(英国作家)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无疑是温特森小说世界的入口,故事从这里开始。而所有的故事,其实也都在这里了。与她的其他小说一样,这是本聪明而有趣的小说。
——张悦然(作家)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豆瓣 Goodreads
9.2 (8 个评分) 作者: 朱维毅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 11
◎内容简介
本书展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领域,其中包括德军的新兵生活、德国战俘经历、战地家信和家属寻亲、女性在战争中的命运、国际法对德军战时行为的影响、德军对游击战争的质疑和对策、战争难民的逃亡境遇、德国老兵的反思和反战立场。作品中不仅包含了对德国历史罪责的思考,也揭示了英、美空军屠杀平民的“面积轰炸”、美军的有计划的大面积虐俘、苏军在反攻时的群体掠夺和强奸行为。作者以40万字大手笔的真实访谈录,300幅视角独特、极具冲击力的战争图片构筑出一部罕见的全面反思“二战”的反战类纪实文学作品。
柏林墙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泰勒 译者: 刘强 重庆出版社 2009
这是一部讲述柏林墙的兴建与倒掉的作品。在西方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柏林墙从来都是绝望、英勇的东德人逃离“魔掌”时的背景。泰勒却使用大量的官方记录、史料、私人叙述证明,柏林墙从来不只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也不仅是东德为了阻止居民外逃而修建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大舞台。二战之后核俱乐部成员们的危险游戏、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政治做秀,竞相借之登台亮相。美国总统肯尼迪、英国首相麦克米兰、法国总统戴高乐以及前苏联的领导人们,都以柏林墙为话题,或长袖善舞或惺惺作态或肆意叫嚣,只有柏林墙静静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泰勒指出,柏林是美苏两个大国博弈的棋盘,而柏林墙就是双方都最看重的那颗棋子。
泰勒用很多精力去辨识关于柏林墙的传说和神话,把它们还原为现实。他追溯了柏林墙从1961年8月开始的历史,指出修建伊始它只是铁丝网,后来才发展成103英里长的钢筋混凝土墙体,配有300个瞭望哨及荷枪实弹的士兵。泰勒调查清楚了修建柏林墙的“罗斯工程”的细节,讲述了柏林墙建成后东德人的生死逃亡,也谈到了柏林墙倒掉后被人分拆销售的情况。但他最关注的是柏林墙背后的可怕景象。撇开政客和政治不说,人们一度对把柏林人为分裂开的想法嗤之以鼻,而当柏林真的一分为二时,大家又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习以为常,甚至以为本应如此。泰勒说,当时普通人都产生了世界末日般的感觉,觉得毁灭性的核战争随时都可能发生。
该书是第一部深入细致地描述当时的柏林和柏林人的著作,资料翔实,穿插了很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