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帝国最后的荣耀 豆瓣 Goodreads
7.8 (18 个评分) 作者: 汗青 / 马伯庸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1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套装共2册)》是一本畅销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中国史上汉人皇朝最后一次扬兵域外,大明铁骑名将VS日本战国强兵悍将。一场被忽视歪曲和掩盖了四百年真相的国际战争,一场因为日本企图角逐亚洲霸主地位爆发的大战,一场彻底影响亚洲此后三百余年战略格局的大战。
南渡北归(第一部) 豆瓣 Goodreads
7.0 (23 个评分) 作者: 岳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1
《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
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
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民国风度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徐百柯 九州出版社 2011 - 10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本书为《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
他们是故去的名校校长,文章报国的报人,埋头学问、以学术报国为天职的知识分子,以及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国的外交家、金融界的精英、马上赋诗的将军……他们是梅贻琦、蒋南翔、张季鸾、胡政之、刘文典、杨荫榆、陈西滢、梅汝璈、顾维钧、卢作孚、陈望道、蒋百里……围绕着他们的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秩事,通过本书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复活。
此次修订版中,汇编了钱理群先生专门就本书内容在北大所做的演讲,解析深刻生动,勾勒民国风骨,引起很强烈的社会反响。此外补充了作者徐百柯的八篇精彩文章,涉及到了严复、胡适、卢作孚、季羡林等人物,探讨了科学院、初中教育、大学中文系等话题,作为本书的延伸阅读。
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 豆瓣
作者: [日] 川岛真 译者: 田建国译 / 田建华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2
本书充分利用日本及中国大陆、台湾所藏档案史料,体察清末民初的时代语境,以华盛顿会议等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为案例,梳理、剖析当时外交活动的表象、特点及其本质。对晚清至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外交制度的形成、外交政策的制定、外交机构的兴衰、外交人才的培养,以及重要事件中中央政府、外交官僚、社会舆论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全书力求摆脱以往民初外交史研究中重评价、轻实证的痼疾,还原以往研究中未能注意到的细节和时代特点,并追索民初外交与其前后时代外交的关系。
红轮(第一卷 全三册) 豆瓣
Красное колесо, Узел I: Август Четырнадцатого
作者: [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何茂正 / 李万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6
《红轮》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最大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目前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这部描写俄国战争和苏共历史的史论-政治性小说,从1914年8月的一战开始,一直写到1916年的俄国民权运动、俄国资 产阶级二月革命、无产阶级十月革命、水兵叛乱,直至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构成了俄罗斯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重现了整个20世纪俄国和苏联的历史。
本次出版的《红轮》中文版第一卷《1914年8月》(第一二三部)主要描写革命前夕俄国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和一战爆发后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经过,涉及了俄国以及欧洲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作者极力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现在读者眼前,用文学笔调一一对其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力求多方面、全方位、多方位反映历史现实,以此对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展开讲述,并在其中融会贯通了作者对俄国和西方、过去和现在种种思想文化传统的褒贬和取舍。
逝去的武林 豆瓣
8.2 (30 个评分) 作者: 李仲轩 口述 / 徐皓峰 整理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 11
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多年来高温不退,而真实的武术和武林到底是什么样子?始终浓雾重重,一般民众难有概念,甚至会觉得武侠文化仅是想象和虚言。《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则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武林。
真实比想象更精彩,清朝灭亡后,民间习武的禁忌被打破,为解救民族危机,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甚至直接在武馆任职,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着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后又被尚云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着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上轮回,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收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能留下文章,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
书中有武林事件,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区别于西方技击、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训练体系。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此书则把两者联系在一起,道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这不单是给武术界看的书,更是一本给普通人看的书,此书有着具体而微的种种细节,滴水映月,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2012年3月1日 想读 我想武術與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有關,傳統逝去,武術逐漸沒落
中國 武林 歷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豆瓣
9.6 (10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本书从剖析孔子仁学开始,提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认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为四大因素,孟、荀从内、外两方展升为光辉的个体人格和伟大的人类特征,而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为部精神。本书并以此贯穿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其中着重论证了中国的辩证法是“行动的”,而非“思辩的”,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机反馈机制的“天人感应”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内圣”与“治法”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
三国 豆瓣
作者: (日)吉川英治 2012 - 3
《三国(第2部):龙争虎斗(现代小说版)》是吉川英治最耀眼的巅峰杰作,也是日本历史小说中空前的典范大作。作者用颇具个性的现代手法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进行了全新演绎,巧妙地加入原著中所没有的精彩对白,着墨重点在刘、关、张、曹等经典人物的颠覆重塑和故事情节的丰富变幻,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极大成功地脱胎换骨,将乱世群雄以天地为舞台而上演的一出逐鹿天下的人间大戏气势磅礴地书写出来。书中扑面而来的旷放雄卓之豪气、凄婉哀切之情愫、夸张幽约之谐趣,令人感慨不绝;其中的运筹与博弈、权术与诡道、用兵与驭人,则令人掩卷深思。
吉川的《三国》也是日本三国文化的奠基之作,日本三国题材的漫画、动画片、电子游戏等,大都源自此书。
在日本,受吉川《三国》影响的政治家、企业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不胜枚举。他们把《三国》奉为商战宝典、政略大全和励志奇书,从《三国》中学习处世方、成功法、组织学、领导术、战略论等。
战后责任论 豆瓣
戦後責任論
作者: (日)高桥哲哉 译者: 徐曼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 6
《战后责任论》从哲学理论的观点出发,采取引用、比喻、比较的手法,以公正、严谨的科学态度,审视日本侵略亚洲各国的历史,批判日本国内主张”历史修正”的反动民族主义思潮,还历史以原本的面貌。作者站在正直、无私的立场,力主日本人应承担的责任:正视历史,反省过去,迫使日本政府履行战争赔偿并向亚洲各国战争受害者谢罪,用惨痛的历史教育后代,以免历史重演。
靖国问题 豆瓣
靖国問題
9.0 (14 个评分) 作者: 高桥哲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8
目前,由靖国神社而引起的对立已经陷入泥淖,看不到解决的眉目。“靖国”问题,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真的了解吗? 本书则尽可能从逻辑上对有关靖国神社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从中选出“感情”、“历史认识”、“宗教”、“文化”、“国立追悼设施”5个论点,分别进行阐述,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解决方案。
本书于二00五年四月在日本出版后,印数已达三十万册。它犀利地道破了日本社会中一个人所共知而又不甚了了的“禁忌”。它的分析深入、透彻,对于拨开围绕着靖国问题的各种“文化”、“历史”、“政治”的迷雾,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是了解靖国问题的最佳读本之一。
春秋左传注(全四册) 豆瓣
10.0 (10 个评分) 作者: 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09 - 10
《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作者积数十年之力,对左氏《春秋》经、传作详细校勘、分段、注释,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近代考古资料,融会贯通,时出己见,是为当代《春秋左传》集大成之全注本。
伯驾与中国的开放 豆瓣
作者: [美] 爱德华•V.吉利克(Edward V.Gulick) 译者: 董少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列入“晚清驻华外交官传记”丛书,约计30万字(包括附录),图片十余件。生动记述了19世纪美国传教士、医生、外交官皮特·伯驾来华开展医疗传教事业和参与美国对华外交事务的经历,客观评价了具有双重身份的伯驾在近代中美外交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细节性的描述,从西方的角度透视19世纪中国晚清社会与西方列强交流、碰撞并艰难走向开放的历史。
1、 翻译语言准确流畅,用词典雅,可读性高。
2、 附译相关英文文献、书信日记,使传记、研究观点和史料互济互证、相得益彰,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3、以西方视角透视中国晚清社会,具有较强的思想冲击力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4、有关中国近代开放的主题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仍具有启示意义。
-------------------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受命前的曲折道路
第二章 初抵中国以及在新加坡的实践
第三章 广州医院
第四章 失败的日本之旅
第五章 医疗传教的制度化
第六章 鸦片贸易及战争来临 第七章 返回美国、举行婚礼以及伦敦之行
第八章 为顾盛使团效力
第九章 医疗传教会的分裂以及伯驾与美部会的决裂
第十章 西医入华以及在华开办西医教育的先驱
第十一章 代理公使
第十二章 担任驻华公使 第十三章 退休,对伯驾一生的评价
注释
伯驾作品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伯驾文献选译
译名对照表
Teaching in Wartime China 豆瓣
作者: Edward Vose Gulick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4 - 8
After graduating from Yale in 1937, Edward Gulick spent two years in China's Hunan Province, teaching English at a mission school for Chinese boys. Faced with the prospect of invasion and military occupation by the Japanese, the school's leaders moved the students to safer quarters in a distant town. Gulick participated in the evacuation, traveled widely in the area, and kept detailed journals of his experiences. Drawing on these journals and on a collection of remarkable photographs he took at the time, he has created a memoir in words and images that vividly conveys the texture of daily life during his sojourn in China.
道一风同 豆瓣
作者: [美]胡美 译者: 杜丽红 中华书局 2011 - 9
本书是由曾创办湘雅医学院和湘雅医院的美国医生胡美于1949年撰写的回忆录,书中记载了胡美医生于20世纪早期在湖南从事医学工作的种种见闻。胡美医生在书中以西方医学工作者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叙述了上个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医学文化和风俗、社会对疾病的看法、中国人对中西医的态度以及医生-病人关系等方方面面的真实描写。不失为一本视角独特、叙述翔实、生动有趣的回忆录。
民国军阀 豆瓣
作者: 刘凤翰主编 胡文生、张林 副主编 / 李振广 编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 - 2
民国时期战事纷扰,“城头变幻大王旗”,军阀成为时代舞台上的主角。本书辑录了数十位经历了军阀时代的当事人口述史料,他们多为国民党的高级军政要员,以其亲身经历,对民国各大军阀,如张作霖、唐继尧、冯玉祥、阎锡山等作了有关叙述与回忆,以崭新的视角和丰富的史料回溯了中国当时的历史。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口述历史辑要丛书》,是对中国古代“记言修史”传统的传承与光大,可谓补阙拾遗、承前启后、鉴往昭来,给我们拓展史学空间、廓清历史谜团带来了惊喜与裨益。
丛书是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搜集、编撰的120余种民国时期名流硕彦的访谈录中,精心筛选,按专题分册辑录而成的。所辑图书均系首次在大陆出版,可以说是继沈云龙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和台湾版《传记文学丛书》之后,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又一史料全、涉及面广、忆述人物关键、史料价值极高的大型系列读物。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 辛旗
帝國的終結 豆瓣
作者: 易中天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5
中國的帝國制度由泰始皇開創。直到1911年的武昌首義,帝國制度隨著大清王朝的一起倒下。 問題是,帝國制度為什麼會亡?帝國制度果真就一無是處嗎?如果當真一無是處,它為什麼會被創造出來,會被我們民族認可,會延續了那麼長的時間?

我們要反省的不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個帝國制度,是帝國的邏輯與命運。
帝国的终结 豆瓣
8.3 (14 个评分) 作者: 易中天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一部迄今为止易中天教授最看重的作品,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承续了易氏著作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