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战前日本国家主义运动史 豆瓣
戦前の国家主義運動史
作者:
(日) 堀幸雄
译者:
熊达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5
覆盖日本的疯狂根源在于近代产生的日本主义思想。要接受天皇绝对至上,不能没有对天皇的归依,理性被排斥,疯狂的情绪泛滥。于是,日本的战争在令战后美军惊异的简陋条件中进行。而支持这一切的,是大和魂,也就是“日本精神”。将日本陷入毁灭的国家主义运动,一方面以国家社会主义的国家改造为目标,另一方面,作为旧日本精神的延续的日本主义,被疯狂的浪潮所吞没。理性在日本消失了。大政翼赞会的国家统合的失败,就在于日本主义。日本主义将国民带入战争,却没有善后之法。本书探讨了日本战前的国家主义运动史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
中国神怪大辞典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栾保群
人民出版社
2009
- 11
《中国神怪大辞典》主要内容简介:一、是编所收并非狭义之“神”,举凡神、仙、鬼、怪、巫、幻之类带有“神性”者,一概归人所收范围。所谓“神性”,即人物现象之超自然性质。“鬼”之与“神”,本为一物,殷周以来,不仅连称,且为互名。大抵人死为鬼,其中所谓“聪明正直”者则为神,则神本为鬼中之“大人物”耳。乃如强魂恶鬼,为人所畏惧而谀之为“神”者,亦犹强盗可称大王,兵痞而称老总,更不在少。至于“仙”者,则或以肉身或以尸解成神者,故古人“神”“仙”二字或亦通用。《淮南鸿烈》多方士之言,数十万言竟无一“仙”字,“昆仑之丘,登之乃神”,“不食者不死而神”,其“神”正为“仙”也。人不死为仙,物不死则为精为怪,是仙与精怪本无区别,故狐精可称狐仙,花神本为花妖。巫医星相,术能通神,在上古即为人神媒介;后世或称巫觋为“半仙”,虽为乡谈,实中本质。西方诸圣,本有“金仙”“胡神”之称,传人既久,又多汉化,不惟名臣显宦身后之鬼可为阎摩,即逸人牧竖前生之灵或是佛陀。古之剑侠,肇自越女,至唐大盛。囊利器于脑内,取人头于千里,如云其击技而入圣,无宁为神仙之别才。它如妖人幻术,迹近于逸仙,甄别惟在正邪;异域灵怪,本源于《山海》,去取何分今古?凡此种种,概以“神”名,况干宝在前,例非自我也。
二、范围既大,搜取忌滥。我国民众思想向主泛神论,山川池沼、殿字屋舍,乃至豕圈鸡埘、片石孤木,无不有神灵主其间。而人死为鬼,祠之即神,穷乡僻野,所在多有,即载于卷册略具名目者,其数即以万计。又道释二典,竞尚夸诞:仙真鬼王,随口即出,菩萨诸天,动辄累牍,而究其行迹,多空无一辞。是编于此种仅具名目者,例皆不取。
三、乡贤名宦,为方志一大节目,所谓盛德不泯,义存祀典者,修其祠墓,续其香火,不惟使后人有伫想夷门之思,亦为光耀桑梓、团结宗族计;又有捍土死事者,亦往往神之以显功昭节。其间或有虚称灵迹,拟号请封者,如为民众认可,即不妨酌入本编,其馀一概略而不取。
四、行业祖师,有称为“行业神”者。尊崇祭享,不唯于宗教情绪上为一行业之佑护,亦对业内人士之凝聚、技艺之传承有相当实际作用,不宜与妖人巫觋之迷信造神等而视之。究其实质,颇类于方志之乡贤名宦:其本行业之能工巧匠即“祖师神”者,类于“乡贤”;偶与本行业相涉之帝王名臣或称“保护神”者,则类于“名宦”。诸“行业神”名目虽多,而究其“神迹”,往往阙如,或虽有神迹,率多雷同,或空挂名衔,两不相干。故兹编仅择其“神性”较著者立条,其馀则附见于有关条目。间有例外,如“菜伯喈”之类,其原因阅时自明。
五、话本小说中有神魔一门,其中角色俱为神仙鬼怪,如猪八戒、黄风怪、鹿角大仙、铁扇公主之类,如一概编入,颇为不伦。故凡与典籍及民间信仰无涉者,例不录入。即文言小说中,文人缘兴自造之神亦不少,自唐人传奇以至清季说部,此风始终不歇。文人弄笔,故为狡狯:毛颖、管城,消块垒于咏物;游仙、会真,假神女以娱情。本编亦缘神魔小说之例待之。
六、民间传说,向为民俗研究之渊薮,其中颇涉鬼神。然其枝叶繁茂,发于柯干,综其条理,多成类型。如一概编人,颇嫌重复芜杂,故仅取见于典籍而较有影响者如白水素女、陷湖龙母者收入,其馀拟出别一方式整理,俟以将来。
七、民间秘密宗教及诸种会、道、门中,神名甚多,或信口无稽,有名无实,或取自唱本,鄙俚可笑;亦缘宝卷善书,觌面无缘,间得数种,录之适以贻笑大方,略而不取,亦有藏拙之意焉。
八、高道高僧,虽于宗教史地位重要,但无神迹可言者,不录。又此种人物已有专书,读者自可检阅,编者不妨偷懒。
二、范围既大,搜取忌滥。我国民众思想向主泛神论,山川池沼、殿字屋舍,乃至豕圈鸡埘、片石孤木,无不有神灵主其间。而人死为鬼,祠之即神,穷乡僻野,所在多有,即载于卷册略具名目者,其数即以万计。又道释二典,竞尚夸诞:仙真鬼王,随口即出,菩萨诸天,动辄累牍,而究其行迹,多空无一辞。是编于此种仅具名目者,例皆不取。
三、乡贤名宦,为方志一大节目,所谓盛德不泯,义存祀典者,修其祠墓,续其香火,不惟使后人有伫想夷门之思,亦为光耀桑梓、团结宗族计;又有捍土死事者,亦往往神之以显功昭节。其间或有虚称灵迹,拟号请封者,如为民众认可,即不妨酌入本编,其馀一概略而不取。
四、行业祖师,有称为“行业神”者。尊崇祭享,不唯于宗教情绪上为一行业之佑护,亦对业内人士之凝聚、技艺之传承有相当实际作用,不宜与妖人巫觋之迷信造神等而视之。究其实质,颇类于方志之乡贤名宦:其本行业之能工巧匠即“祖师神”者,类于“乡贤”;偶与本行业相涉之帝王名臣或称“保护神”者,则类于“名宦”。诸“行业神”名目虽多,而究其“神迹”,往往阙如,或虽有神迹,率多雷同,或空挂名衔,两不相干。故兹编仅择其“神性”较著者立条,其馀则附见于有关条目。间有例外,如“菜伯喈”之类,其原因阅时自明。
五、话本小说中有神魔一门,其中角色俱为神仙鬼怪,如猪八戒、黄风怪、鹿角大仙、铁扇公主之类,如一概编入,颇为不伦。故凡与典籍及民间信仰无涉者,例不录入。即文言小说中,文人缘兴自造之神亦不少,自唐人传奇以至清季说部,此风始终不歇。文人弄笔,故为狡狯:毛颖、管城,消块垒于咏物;游仙、会真,假神女以娱情。本编亦缘神魔小说之例待之。
六、民间传说,向为民俗研究之渊薮,其中颇涉鬼神。然其枝叶繁茂,发于柯干,综其条理,多成类型。如一概编人,颇嫌重复芜杂,故仅取见于典籍而较有影响者如白水素女、陷湖龙母者收入,其馀拟出别一方式整理,俟以将来。
七、民间秘密宗教及诸种会、道、门中,神名甚多,或信口无稽,有名无实,或取自唱本,鄙俚可笑;亦缘宝卷善书,觌面无缘,间得数种,录之适以贻笑大方,略而不取,亦有藏拙之意焉。
八、高道高僧,虽于宗教史地位重要,但无神迹可言者,不录。又此种人物已有专书,读者自可检阅,编者不妨偷懒。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 豆瓣
作者:
张政烺
中华书局
2008
- 6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张政烺先生当年参与帛书的整理工作,留下了一批珍贵资料。为完整呈现张先生的辛勤工作与劳动成果,我们将全部手稿予以彩色印刷,包括了帛书《六十四卦》《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各篇的释文与校注,并附以帛书的原始照片,可使研究者一览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全貌,极具资料价值。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 豆瓣
作者:
[美]薛龙
译者:
路克利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是2005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项目之一,是对费正清中心五十年间的发展和学术史的全面记录。本书通过文本研究和人物采访两种形式,以费正清中心成立以来十任主任的任期为线索,通过把握中心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学术事件,构建费正清中心学术发展史。
费正清中心作为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卓著的现代中国研究机构,其学术发展史对广大现代中国研究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系统地披露了大量珍贵的学术文本信息和第一手访谈材料,对中国学者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国际现代中国研究的整体情况和前沿进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可谓该领域的必读案头书。
在这本书中,薛龙教授以娴熟的文笔讲述了费正清中心的历史。这段历史中折射出美国和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史。它反映了美国国内有关冷战的争论、由越战激发出的情绪、早年与中国台湾紧密的学术联系、1972年以后与中国大陆的学术合作的逐步恢复,以及过去五十多年费正清中心在大中华研究领域的学术盛况。
——柯伟林
哈佛大学资深杰出成就讲座教授、哈佛中国基金会主席、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费正清中心作为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卓著的现代中国研究机构,其学术发展史对广大现代中国研究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系统地披露了大量珍贵的学术文本信息和第一手访谈材料,对中国学者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国际现代中国研究的整体情况和前沿进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可谓该领域的必读案头书。
在这本书中,薛龙教授以娴熟的文笔讲述了费正清中心的历史。这段历史中折射出美国和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史。它反映了美国国内有关冷战的争论、由越战激发出的情绪、早年与中国台湾紧密的学术联系、1972年以后与中国大陆的学术合作的逐步恢复,以及过去五十多年费正清中心在大中华研究领域的学术盛况。
——柯伟林
哈佛大学资深杰出成就讲座教授、哈佛中国基金会主席、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八十年代中学生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任曙林
新星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是一本图文集。收录了摄影家任曙林的一百八十多张珍贵照片,也即他命名为“八十年代中学生”的照片集,同时与这些照片收录在一起的是十几位经历者、观察者的文字。
翻看这一张张照片,不论是黑白照还是彩色照,都透着浓浓的特属于八十年代的气息,完全不似如今数码照的鲜丽、精确,这些从胶片中诞生的照片似乎都有了生命,从快门按下,定格到暗房里的洗印、悬干以至日后的保存、展示,它们都像带着自己的故事,一路走来。
这一百八十多张照片,不仅是一个摄影师的一次漫长的记录,更是一代人对自己曾经历过的时代的一种记忆。照片中的这些“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如今大多已是年过四十的中年人,而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多在经历自己的中学生生涯。今夕比照,相信这照片中所展示的,已不仅是这些已为人父母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毫不客气地告诉我们,那过去的一切真的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中学生还能想象他父母们的中学时代吗?
翻看这一张张照片,不论是黑白照还是彩色照,都透着浓浓的特属于八十年代的气息,完全不似如今数码照的鲜丽、精确,这些从胶片中诞生的照片似乎都有了生命,从快门按下,定格到暗房里的洗印、悬干以至日后的保存、展示,它们都像带着自己的故事,一路走来。
这一百八十多张照片,不仅是一个摄影师的一次漫长的记录,更是一代人对自己曾经历过的时代的一种记忆。照片中的这些“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如今大多已是年过四十的中年人,而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多在经历自己的中学生生涯。今夕比照,相信这照片中所展示的,已不仅是这些已为人父母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毫不客气地告诉我们,那过去的一切真的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中学生还能想象他父母们的中学时代吗?
湖南氏族迁徙源流(套装共2册) 豆瓣
作者:
湖南图书馆 编
岳麓书社
2010
- 1
《湖南氏族迁徙源流(套装共2册)》包括:湖南氏族迁徙源流(一)、湖南氏族迁徙源流(二)。湖南人来自天下,江、浙、皖、闽、赣东方之人居其什九;江西一省又居东方之什九;而庐陵一道,南昌一府,又居江西之什九。江西人之来移湖南也,大都以稼穑耕垦;江苏、安徽、河南、山东人之来移湖南也,大都以官作宦,以经商服贾。而长沙都会之地,五方杂处,尤多江、浙、皖长江下流之人。
同治长沙县志(共2册) 豆瓣
作者:
(清)刘采邦
/
(清)张延珂 等编纂
岳麓书社
2010
- 2
《同治长沙县志(套装共2册)(竖排版)》内容包括:卷之首、序、引、旧序、旧小序、旧小序、旧志凡例、凡例、修辑姓氏、目绿、卷之、星野、轸宿围、七家分星异同之谱、分野考、轸宿星占、星野辨论、卷之二、沿革、沿革表、卷之三疆域、县境圄、省城固、城池、附古城考、街巷、长沙四至、市镇、都甲、卷之四、山川、山川图、山岭峰石……
湘城访古录湘城遗事记 豆瓣
作者:
陈运溶
译者:
陈先枢 注解
岳麓书社
2009
- 5
《湘城访古录:湘城遗事记》内容为:陈运溶对搜集整理湖南地方文献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尝云:“两汉寥落,三国权舆。晋、宋、齐、梁,灿然大备。降至陈、隋,流风又坠。自唐徂宋,典册流传,搜采宏富。玉简瑶编,书列百家,目逾千种。四大类书,千秋珍重,包罗万象,总括六朝。荆湘古籍,书卷名标已佚,复存零圭碎璧。赴宋以还,颇难寻绎。”“荆湖秘笈……犹甚宝贵。坠典遗文,世资灌溉”,因而“收亡集佚,不越湖湘。业希编柳,念切维桑”。为此,陈运溶不《湘城访古录》,陈氏专心十载,五易其稿。“始自光绪十年(1884),迄于二十年(1894)乃蒇事焉。”其自叙云:“所赖故称载籍流传,从编残简断之中,寻芳泽遗芬之迹。
麓山精舍丛书 豆瓣
作者:
陈运溶
岳麓书社
2008
- 1
《麓山精舍丛书》为清代学者陈运溶所辑录、编纂,是湖湘地方文献中极有价值的一部丛书。《麓山精舍丛书》是陈运溶所辑图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全书分为两集。第一集为辑佚类,共八十六种。包括《周官总义职方氏注》一卷,《晋纪》一卷,《历朝传记》九种,《荆州记》三卷〔附录一卷〕,《荆湘地记》二十九种,《荆湖图经》三十六种,《太平寰宇记拾遗》七卷,《太平寰宇记辨伪》六卷,《荆楚岁时记》一卷,《湘中名贤遗集》五种,《陶阁史诗集》二卷〔附录一卷〕。第二集为释地类,共四种。包括:《后汉书大秦国传补注》一卷,《古海国遗书钞》,《大清一统舆图海道集释》七卷,《亚欧两洲沿岸海道纪要》二卷〔末一卷〕。
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 豆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一〇二
作者:
陶晉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1
北宋廣開科舉,大量取士。
新的士大夫形成政治、社會和經濟上的領導菁英。
本書根據士人和士大夫自己和他們的家族活動實況的記述,來重現他們起家的經過,士宦生涯的甘苦,婦女角色的成型,維持家族興盛的策略,以及退隱生活的規劃。
新的士大夫形成政治、社會和經濟上的領導菁英。
本書根據士人和士大夫自己和他們的家族活動實況的記述,來重現他們起家的經過,士宦生涯的甘苦,婦女角色的成型,維持家族興盛的策略,以及退隱生活的規劃。
南宋鹽榷 豆瓣
作者:
梁庚堯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 10
食鹽是南宋時期重要的商品,鹽利則是當時政府十分重要的收入。這項收入,來自政府對此一商品的專賣,即所謂「鹽榷」,從生產到運銷,都由政府控制。在掌控產銷過程的情況下,政府以高出成本甚多的價格,出售食鹽,取得豐厚利潤,成為所倚仗的財源。所以能夠如此,在於鹽產地有限,有限的產地卻又能產出豐富的產品,而食鹽為民生必需品,消費人口眾多,政府因而謀求以獨佔的方式,獲取利源。
本書所收各篇論文,以南宋鹽產區與行銷區的劃分為依據,對鹽榷作分區的探討,重點在於各區產銷規制、施行實況的異同與演變,及鹽戶、鹽商境遇的變化;最後跨越不同鹽區,討論規避政府控制的私鹽,以及南宋政府如何為確保榷入而防治私鹽。全書旨在究明,在國運興衰、吏治良窳、財源劃分、地理環境、經濟景況等因素影響下,鹽榷與南宋財政、民生的關聯。
本書所收各篇論文,以南宋鹽產區與行銷區的劃分為依據,對鹽榷作分區的探討,重點在於各區產銷規制、施行實況的異同與演變,及鹽戶、鹽商境遇的變化;最後跨越不同鹽區,討論規避政府控制的私鹽,以及南宋政府如何為確保榷入而防治私鹽。全書旨在究明,在國運興衰、吏治良窳、財源劃分、地理環境、經濟景況等因素影響下,鹽榷與南宋財政、民生的關聯。
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 豆瓣
作者:
(日)平田茂树
/
远藤隆俊
…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的笔者们在理解与地域社会相关的史料的过程中,着眼于日常空间,该空间是“多样的现实与意识相互关联的具有流动性并带有复杂性质的‘场’”。
通过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地域人们的“论理构造”。
目录
总论
第一部 宋代的政治空间与交流
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的可能性——以政治空问和交流为线索
从宋代的日记史料看政治构造
关于南宋临安住宅
关于北宋皇帝的行幸——以在首都空间的行幸为中心
吴越国王与“真王”含义——五代十国的中华秩序
第二部 宋代的宗族与空间、交流
宋代的宗族研究与空间、交流
再论宋代以降的宗族特点——关于仁井田陛的同族“共同体”理论
北宋士大夫的寄居与宗族——乡里与移居者的信息交流
从累世同居到宗族形成——宋代徽州的区域开发与同族结合
第三部 宋代地域社会的空间与交流
宋代地域社会史研究与空间、交流
南宋时期温州的思想家和日常空间——东南沿海社会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伍子胥信仰与江南地域社会——信仰圈结构分析
从祠庙记录看“地域”观
著者简介
通过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地域人们的“论理构造”。
目录
总论
第一部 宋代的政治空间与交流
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的可能性——以政治空问和交流为线索
从宋代的日记史料看政治构造
关于南宋临安住宅
关于北宋皇帝的行幸——以在首都空间的行幸为中心
吴越国王与“真王”含义——五代十国的中华秩序
第二部 宋代的宗族与空间、交流
宋代的宗族研究与空间、交流
再论宋代以降的宗族特点——关于仁井田陛的同族“共同体”理论
北宋士大夫的寄居与宗族——乡里与移居者的信息交流
从累世同居到宗族形成——宋代徽州的区域开发与同族结合
第三部 宋代地域社会的空间与交流
宋代地域社会史研究与空间、交流
南宋时期温州的思想家和日常空间——东南沿海社会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伍子胥信仰与江南地域社会——信仰圈结构分析
从祠庙记录看“地域”观
著者简介
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下) 豆瓣
作者:
梁庚尧
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7
宋代在中國歷史地位裡,往往被評為「重文輕武」與「積弱不振」。長期的戰爭對於宋代經濟體系形成相當程度影響,尤以西北邊疆與西夏的長期對峙與爭戰,邊糧運輸問題上愈顯重要。由此一觀點出發,自北宋以至南宋偏安局面的成形,宋代財政、經濟發展衍生而出對土地、貨幣政策以及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影響力,即成為後世研究宋代的切入點。
本書收錄了作者擔任教職以來所撰寫的大部分論文,除附錄各篇外,其他都屬於宋代社會經濟史的研究範圍。以涉及的問題為依據,可以分別歸入「西北邊糧與宋夏戰爭」、「財政對政策與朝議的影響」、「地區發展與城鎮社會」、「官戶與士人的家境與活動」四大類。這些論文討論到政府措施、朝廷議論與社會經濟的關聯,也討論到民間的社會經濟活動。各篇論文單獨就某一問題作探討,聚合而觀,則可以呈現宋代的一些時代趨向與特色。
本書收錄了作者擔任教職以來所撰寫的大部分論文,除附錄各篇外,其他都屬於宋代社會經濟史的研究範圍。以涉及的問題為依據,可以分別歸入「西北邊糧與宋夏戰爭」、「財政對政策與朝議的影響」、「地區發展與城鎮社會」、「官戶與士人的家境與活動」四大類。這些論文討論到政府措施、朝廷議論與社會經濟的關聯,也討論到民間的社會經濟活動。各篇論文單獨就某一問題作探討,聚合而觀,則可以呈現宋代的一些時代趨向與特色。
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上) 豆瓣
作者:
梁庚堯
允晨文化
1997
- 6
宋代在中國歷史地位裡,往往被評為「重文輕武」與「積弱不振」。長期的戰爭對於宋代經濟體系形成相當程度影響,尤以西北邊疆與西夏的長期對峙與爭戰,邊糧運輸問題上愈顯重要。由此一觀點出發,自北宋以至南宋偏安局面的成形,宋代財政、經濟發展衍生而出對土地、貨幣政策以及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影響力,即成為後世研究宋代的切入點。
本書收錄了作者擔任教職以來所撰寫的大部分論文,除附錄各篇外,其他都屬於宋代社會經濟史的研究範圍。以涉及的問題為依據,可以分別歸入「西北邊糧與宋夏戰爭」、「財政對政策與朝議的影響」、「地區發展與城鎮社會」、「官戶與士人的家境與活動」四大類。這些論文討論到政府措施、朝廷議論與社會經濟的關聯,也討論到民間的社會經濟活動。各篇論文單獨就某一問題作探討,聚合而觀,則可以呈現宋代的一些時代趨向與特色。
本書收錄了作者擔任教職以來所撰寫的大部分論文,除附錄各篇外,其他都屬於宋代社會經濟史的研究範圍。以涉及的問題為依據,可以分別歸入「西北邊糧與宋夏戰爭」、「財政對政策與朝議的影響」、「地區發展與城鎮社會」、「官戶與士人的家境與活動」四大類。這些論文討論到政府措施、朝廷議論與社會經濟的關聯,也討論到民間的社會經濟活動。各篇論文單獨就某一問題作探討,聚合而觀,則可以呈現宋代的一些時代趨向與特色。
聚斂的迷思 豆瓣
作者:
盧建榮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11
文人傳統的低稅理想,遇上了財政告急的國家需求。
創造稅收是富有創意的財稅政策,還是擾民的橫徵暴斂?
中國帝制長達二千二百年,此期間社會最大的組織體非官僚體系莫屬,由文官所組成,聽命於作為國家領袖的帝王。帝王在理論上要拍版定案國家的大政方針,但實際上,他要靠文官集團的文官頭(宰相)、或是私人幕僚長來為他出主意、擬旨。倘若皇帝有所堅持,而宰相所率領的文官集團又與皇帝不同意見,就陷入皇權與官僚體系的衝突深淵。衝突的結果必未皇權一定贏,多半情形是雙方互有勝負。
中國官僚體系的組織本質從秦、漢帝國創造以來就是通才型的,不料運行到唐代時,會往一個局部性專業性方向轉折。這是國家/君主為了一時財政上需求,乃拔擢、並重用財經技術官僚所產生的歷史現象。唐代財經技術官僚所憑藉的財經學術專業資源,來自戰國時期的各國治術以及西漢帝國的經驗,包括《管子.輕重篇》、《史記.平準書》及《塩鐵論》這三個理財文本。但這個財政學知識到了此時,有些管用,有些早已不管用。因此就產生創新的空間,但也遭遇阻力。
這個阻力是一個文化價值理念叢。這個理念叢有其積極面,也有其消極面。在積極面上,它不允許橫徵暴斂型的理財家;但它的消極面卻是,在不分青紅皂白的情況下,連有創意的財政政策也被無情地打壓成橫徵暴斂一族。在唐代中晚期,當商業產能逐漸竄升,達到國家總生產力的一定比重時,仍然不許開拓商稅這一稅源,這就與橫徵暴斂理財家這個混世魔王的為害社會沒有兩樣了。
但終究專業技術官僚還是不為通才型官僚體系所容,並搞得內部烈火焚天,百多年來穩定不下來。皇權因素、官僚體系自主性因素、財政學升級版因素,以及控扼理財的文化價值因素等,全部糾結在一塊,因而譜出了財經技術官僚雛型出現與文化政治這幕歷史大戲。
創造稅收是富有創意的財稅政策,還是擾民的橫徵暴斂?
中國帝制長達二千二百年,此期間社會最大的組織體非官僚體系莫屬,由文官所組成,聽命於作為國家領袖的帝王。帝王在理論上要拍版定案國家的大政方針,但實際上,他要靠文官集團的文官頭(宰相)、或是私人幕僚長來為他出主意、擬旨。倘若皇帝有所堅持,而宰相所率領的文官集團又與皇帝不同意見,就陷入皇權與官僚體系的衝突深淵。衝突的結果必未皇權一定贏,多半情形是雙方互有勝負。
中國官僚體系的組織本質從秦、漢帝國創造以來就是通才型的,不料運行到唐代時,會往一個局部性專業性方向轉折。這是國家/君主為了一時財政上需求,乃拔擢、並重用財經技術官僚所產生的歷史現象。唐代財經技術官僚所憑藉的財經學術專業資源,來自戰國時期的各國治術以及西漢帝國的經驗,包括《管子.輕重篇》、《史記.平準書》及《塩鐵論》這三個理財文本。但這個財政學知識到了此時,有些管用,有些早已不管用。因此就產生創新的空間,但也遭遇阻力。
這個阻力是一個文化價值理念叢。這個理念叢有其積極面,也有其消極面。在積極面上,它不允許橫徵暴斂型的理財家;但它的消極面卻是,在不分青紅皂白的情況下,連有創意的財政政策也被無情地打壓成橫徵暴斂一族。在唐代中晚期,當商業產能逐漸竄升,達到國家總生產力的一定比重時,仍然不許開拓商稅這一稅源,這就與橫徵暴斂理財家這個混世魔王的為害社會沒有兩樣了。
但終究專業技術官僚還是不為通才型官僚體系所容,並搞得內部烈火焚天,百多年來穩定不下來。皇權因素、官僚體系自主性因素、財政學升級版因素,以及控扼理財的文化價值因素等,全部糾結在一塊,因而譜出了財經技術官僚雛型出現與文化政治這幕歷史大戲。
經濟史、都市文化與物質文化 豆瓣
作者:
劉翠溶/石守謙 主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2
- 6
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中,歷史組有三場主題演講及十七場分組討論,本編收錄其中一次演講及三個分組的論文。這十二篇論文分別涉及經濟史、都市文化與物質文化等主題。
十二篇論文涵蓋多樣的主題;時間範圍大多集中於宋代至清代,但有一篇溯及遠古,有二篇下至二十世紀;空間範圍則由西北至江南,乃至臺灣。
十二篇論文涵蓋多樣的主題;時間範圍大多集中於宋代至清代,但有一篇溯及遠古,有二篇下至二十世紀;空間範圍則由西北至江南,乃至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