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侯幼彬 / 李婉贞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11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以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进程为脉络,详述从原始建筑、夏商周建筑、秦汉建筑,直至明清建筑以及延续传统的近代乡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活动特点。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实例和技术、艺术成就,采取列词条的写作体例,分项逐条展开深入细致的阐述。
图像中国建筑史 豆瓣
作者: 梁思成 英文原著 / 费慰梅 编 译者: 梁从诫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 1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早年用英文写成的一部简明的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大量照片和图版,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向西方读者作个通俗的解说。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 - 4
★一部气势恢宏、雅俗共赏的大历史
★史学大师许倬云从历史出发,为当下把脉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第二部《现代文明的成坏》已经上市!
一个朝代的盛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公权力的核心是不是开放的。——许倬云
许倬云先生认为,国家是政治和社会的共同体,也可以将其看做一个大的系统。系统内部各部分协调一致,国家则强大兴盛;一旦政权僵化或 各部分失衡,则会逐渐没落。民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最不坏的制度”,就在于它能够根据现实情况适时作出调整,以面对当前的挑战。
中国史部分,本书从秦汉帝国开始,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历代王朝组织架构的分散聚合对其存续的影响,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大脉络;世界史方面,则重点分析了罗马帝国的成败因缘,并由此而下将其与近代列强如荷兰、大英帝国等比较异同,最后反思了今日美国基督教精神丧失的问题。
资本的年代 豆瓣
作者: [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 张晓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 1
十九世纪,一个以自由主义资产阶级为主轴的世纪,一个改造世界的世纪。于革命烟硝中诞生,在资本积累上茁壮,随帝国扩张而臻于巅峰、乍然崩解。
资本的年代是一出由资产阶级领衔主演的进步大戏。火车汽船等新科技将场景从欧洲拉至世界,衣着素朴的主角们,自信而冷静地演出这个不闻起伏跌宕,但见壮阔宏伟的胜利时代。
继一段激昂短暂的革命前奏后,平和稳健的资本主义凯歌回荡全球,在经济一片大好繁荣时代里,掌控资本科技的胜利者,主宰了抱持传统的失败者。大批农民远离沦为商品的土地,流向城市、工业,在无垠的环境里缓慢凝结其工人意识,受人敬重的资产阶级,在其坚实的家庭堡垒中,创造出自由主义的不朽传奇。进化论引领着科学奋进,写实感压制了艺术创意。
一八七五年,一场空前漫长的大萧条,悄悄滑入帝国的年代。
加尔布雷思回忆录 豆瓣
作者: (美)加尔布雷思 译者: 祁阿红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 1
本书融思想、学术、时代描述、人物回忆于一体,视野广阔,场面宏伟,同时立意深远。作为资深的政客和凯恩斯主义的反对者,加氏对富裕的增长与道德的沦丧、市场的无序发展与政府的无所作为同时并存深恶痛绝。
南明史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11 个评分) 作者: 顾诚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8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
南明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清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熙三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
南明史 豆瓣 Goodreads
8.7 (26 个评分) 作者: 顾诚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 8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南明的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消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熙一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北京为都城的明朝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 、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仅限于南方,陕、甘、晋、冀、鲁、豫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
日本近代建筑 豆瓣
作者: [日] 藤森照信 译者: 黄俊铭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 9
《日本近代建筑》是研究日本近代建筑发展史的经典之作,代表了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学者关于日本近代建筑发展史的研究成果,并从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等角度诠释这一阶段的建筑历史,是对建筑有兴趣的人必备的一本书。
旧邦新造 豆瓣
作者: 章永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旧邦新造:1911-1917》是一本以中国1911-1917年间的政治大转型为研究对象的宪政史著作,探讨中国在多民族王朝国家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环峙、军事力量控制权高度分散化、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恶劣环境中艰难的共和建设历程,并试图重构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叙事。《旧邦新造:1911-1917》集中探讨了三大问题:(1)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所构成的“大妥协”,突出其对于保持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意义,并阐发了其作为共和基础的薄弱;(2)1912-1914年在共和旗帜下的政治精英就政体选择进行的博弈和冲突,强调了国家建设的缺陷对于宪政建设的压力以及晚清以来的政治精英分化对政体选择所造成的消极影响;(3)1915-1917年两次不成功的向君主制的回归,重新审视导致共和革命之后的君宪运动成败的因素。本书熔宪法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哲学于一炉,观点新颖,内容丰富。
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 宋宏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2
《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为编选本思想史论著作,系统地汇集了国内思想史学界关于20世纪中国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书中论文均出自国内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和学者。该书分四辑,第一辑为五四专辑,从经济伦理、自由与保守等多个角度解析力五四这个复杂而矛盾的大时代,探讨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二、三辑重点讨论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风起云涌的各种观念与论战,第四辑梳理了五四以来激荡中国的各种思潮。
启蒙如何起死回生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在近代中国艰难而激荡的历史进程中,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又该如何面对“边缘化”的尴尬与痛苦?
近代历史上汹涌而来的西方思潮,无论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何以在中国成为空谷足音,它们又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回响?
当我们深陷世俗化的多元价值中,面对不可阻挡的物欲浪潮,该如何在这个世俗世界中维持精神世界的宁静与秩序?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从事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的成果,从四个方向思考“启蒙”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一是回顾现代知识分子与“公共空间”在中国的成长历程;二是探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那些面临泯灭不彰之危险、但却值得珍视的思想传统;三是借鉴罗尔斯等人的理论,解读世俗世界中的正当与善;四是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反思过去一个世纪中“启蒙”所走过的历史进程。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东方出版中心 2000 - 7
本书为编选本思想史论著作,系统地汇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20世纪中国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br/>  全书分上、下两卷,分四辑,收录了23篇论文,第一辑为五四专辑,从经济伦理、自由与保守、启蒙与救亡、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等多个角度解析了五四这个复杂而矛盾的大时代,探讨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二、三两辑重点讨论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风起云涌的各种观念与论战;第四辑则梳理了五四以来激荡中国的各种思潮。<br/>  全书各论立论严谨,有冲击力,对于清理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尤可资借鉴。
国史探微 豆瓣
作者: 杨联陞 新星出版社 2005
本书共收作者的论著十四篇,原作都是英文。<br> 十四篇的排列,大抵依照论文的性质,以类相从为序。第一篇中国的世界秩序,第二篇朝代兴衰刍论包罗较广。第三篇作息考,第四篇女主考,第五篇人质考,第六篇明代地方政府,这四篇是社会史政制史。再下六篇是经济史。末后第十三、十四篇是史学史。<br>
中国制度史研究 豆瓣
作者: 杨联陞 译者: 彭刚 / 程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3
深厚的功力和独特的视角,才能使古老的历史学焕发生机;丰富的学养和精妙的取向,才能在论述重大问题时举重若轻.本书是汉学大师杨联升先生发表于<<哈佛亚洲研究杂志>>上的关于中国制度史和经济史的系列论文之结集,也是杨联升先生厚积而薄发的学术结晶.全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而平易流畅的文字使本书在极具学术价值的同时,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豆瓣
作者: 杨联陞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 - 9
本书分别阐述了“报”、“保”、“包”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演变,探究了“报”在人际交往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报”的观念的影响。对于“保”、“包”二字则阐述了由古及今的社会意义演变以及各自引申出的相关复合词。最后,作者以国人崇尚诚信之“信”字贯通三讲。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豆瓣
作者: 王汎森 允晨文化 1987
古史辨是改變近代中國史學氣候的一個晴天霹靂,值得被深入分析討論。應該聲明的是:由於筆者把古史辦運動當作近代學術思想發展中一個歷史現象來描述,所以,並未能稍稍照顧到上古史研究的專門問題。事實上,收集在《古史辨》七大冊中將近三百五十篇論文對上古史研究是否有建樹?在那些方面值得採信?是古史研究工作者特別感到興趣的。但這個運動何以會爆發?以什麼樣的風貌出現?帶來什麼影響?則是關心近代思想史的人所該處理的,二者固然有交集之處,但卻不可混為一談。在描述歷史現象時,是有必要對「心理事實」 (psychological truth)與「歷史事實」 (historical truth) 加以分殊的。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歷史上造成巨大的影響,在行動者自己看來也都可能自認為掌握了最完整的理由,而且也正好符合著某種深刻的社會需求,而又造成了無可抹煞的歷史事實。我們在這個研究中尤其覺察到此點。在本書中筆者還希望注意三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是:思想家原來的想法到底是什麼?這些想法與他生活於其間的思想傳統有什麼的關係?第二個層面是:他真正做到了什麼?有時候所思所想與實際做成的結果之間有著相當遙遠的距離。第三個層面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他所做成的產生了什麼影響,這包括後來的人怎樣去理解他的作為。事實上,後來者的理解也常常跟作者的本意相衝突,被影響的人常常反過來影響他的人在某些層面上形成敵對。為了照顧到這三個層面,本書的詳略遂與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
古史辨自序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顾颉刚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这本书主要是提示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经书”上所载的古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从而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妄的伪史料清除出去,为进一步科学地研究我国的古代史开辟了道路。顾先生著述宏富,内容广阔,且大都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见,为此可以入选的文章很多。但由于本书篇幅有限,只能选入有关他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提示三皇五帝古史系统的几篇论文。这是他主要的学术贡献,由此可以推定他在20世纪史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现代精神传统 豆瓣
作者: 高瑞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9
本书是以描述和分析中国现代性的观念谱系,进而梳理和评估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为目标的。而其写作的最初的触因,则是对当代学术界误解或低估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变革成就的一个回应,力求通过更沉潜的思考,来反省一个大时代的精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