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 豆瓣
The history of the origins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作者: (法)弗朗索瓦·基佐 译者: 张清津 / 袁淑娟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是19世纪法国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弗朗索瓦•基佐(Francois FGuizot)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名自由主义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基佐有选择地阅读历史,并坚持历史的延续性和长期格局,指出在法国乃至欧洲,自由是古老的,而专制才是近代之事。基佐以大量的法国和英国的历史文献为基础,将宏大的历史叙事风格与哲学归纳的特定才能以及政治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对欧洲代议制机构的全面研究,审视了自由的古老根源以及代议制政府的合理性。
欧洲中世纪简史 豆瓣
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
作者: Judith M. Bennett / C. Warren Hollister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欧洲中世纪,过去曾经被我们认为是在愚昧的教士主宰之下的“黑暗时代”,“半梦半醒的一千年”。20世纪的史学家们已经终结了这一神话。在当代英语世界,《欧洲中世纪简史》是一本准确、权威的中世纪史入门佳作。它以清晰的线索、全面的描述让读者看到了中世纪的光明与活力。
作者将中世纪史析为早期(500—1000)、中期(1000—1300)、晚期(1300~1500)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罗马皈依基督教之后,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日耳曼文化相融合,促成了欧洲的诞生。查理大帝一度雄霸西欧。第二阶级是中世纪的盛期,经济起飞,城市兴起,政治文教发达,三百年问精彩叠现。第三阶段两百年,教廷分裂,英法百年征战,哀鸿遍野,疫病流行,一片颓败之势。而瘟疫过后,欧洲文化重又焕发生机,宗教革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理性时代”的近代欧洲呼之欲出。
本书由霍莱斯特教授始作于20世纪60年代,此后不断修订,内容与时俱进。霍莱斯特逝后,擅长妇女史的贝内特教授继续增补此书。第十版保持了原作结构上的平衡,叙述简明扼要,而且在社会文化史方面,内容更为丰富。
政治学说史(上卷) 豆瓣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作者: [美] 乔治·萨拜因 著 / [美] 托马斯·索尔森 修订 译者: 邓正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6
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圣经
畅销70年的大学经典
最新修订版 全新中译本
在本书中,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做了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做了系统的阐述。上卷内容涵盖了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教会时代西方政治思想流变的主要脉络。该书内容广泛,史料丰富,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自1937年问世后,就被西方许多国家列为政治学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在我国今天的政治学研究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此次根据最新修订版译出的全新中文本,在学术规范等诸多方面较之旧译本均有提高。
政治学说史(下卷) 豆瓣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作者: [美] 乔治·萨拜因 / (美)索尔森(Thorson,T.L.) 修订 译者: 邓正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在《政治学说史》一书中,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做了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古希腊以来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做了系统的阐述。作者认为,各个不同时代的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不管是拥护当时的政治制度还是相反,都有其思想渊源,并且是和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分不开的,由此也就可以看出每个政治思想家在政治学说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下卷主要包括从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到近现代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理论的发展流变。
利维坦的诞生 豆瓣
Birth of the Leviathan
作者: [美]托马斯·埃特曼 译者: 郭台辉 / 郭忠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3
多年来,学者们一直在竭力解释,在法国大革命之前那段时期形成的欧洲国家为什么会沿着如此不同的路径发展?有些国家为什么走上绝对主义的道路,而另一些国家则走上宪政主义的道路?是什么因素使得有些国家能发展出官僚制的管理体系,而另一些国家在实践中却仍然依附于一种世袭制?
本书展示了一种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国家建设的新理论。埃特曼主张,整个欧洲大陆的政权和国家基础结构在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有两个因素——在国家形成时期的各级地方政府组织,以及连绵不断出现地缘军事竞争的时间安排——可以解释其中的绝大多数变化。本书利用历史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发现以及历史学界最晚近的研究成果,为用跨学科方法研究政治发展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富有说服力的范例。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 豆瓣
作者: [英]唐纳德·萨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 1
这是英国著名学者欧洲比较史研究专家唐纳德·萨森的著作,对20世纪西欧社会主义的兴衰起落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和研究。本书一经出版,即获得著名的伊萨克·多伊彻奖,并被《纽约时报》高度赞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一本书”。此外,《经济学家》、《金融时报》等杂志均对其好评连连。从那以后,欧洲和美国的多所重点大学将其作为教科书使用,该书亦成为研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经典著作。书中笔调新颖、讽鉴机智、活泼睿智、多富隐喻。
激变良民 豆瓣
作者: 巫仁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本书以明末清初的城市群众集体行动,即所谓“民变”为研究对象。以史籍记载为基础,借鉴西方新文化史、历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诸学科的理论进行阐释,应用量化分析、集体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明清城市民变的历史背景、领导人与参与者、行动模式及城市民变的各种不同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从各个方面,对城市民变这一“老课题”得出了较为全面和新颖的认识。
中国法制史 豆瓣
作者: (日) 仁井田陞 译者: 牟发松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 7
《中国法制史》系属《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是一本研究中国法制史的著作。本书以制度框架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东方和西方法律的比较,对法律和社会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法本质的理解。作者多年来有关中国农村家族及行会的研究报告,在本书的构成上占居重要位置。另外,本书在整体上展示这一领域有待今后解决的问题,有别于以往中国法制史研究的概述性著作。
什么是政治哲学 豆瓣
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
作者: 【美】列奥·施特劳斯 译者: 李世祥 等 华夏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是施特劳斯学述的标志性著作。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依托苏格拉底的哲学经历,以整个西方思想史为织体,所展开的是西方哲学的整个古典传统。施特劳斯学述把源源不断的新生学子引向了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传统,热爱哲学的青年最终在古典大书中安居乐业。一旦古典学问成了一国学术的丰厚土壤,成为显学的显然并非施特劳斯学述,而是古典学问本身。这是更重要的事情,也是出版本书的宗旨所在。正如编者所言:"在施特劳斯所展开的政治哲学引领下,一旦年轻学子的向学热情经受过古典学问的浸润,必将逐渐懂得人类政治生活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不再头脑简单地以种种传媒观念来衍化哲学……"。本书涉及政治哲学与历史,色诺芬的《希耶罗》,法拉比解读柏拉图的《法义》,迈蒙尼德论政治科学,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以及洛克的自然法学说等诸多主题。
中国图说 豆瓣
作者: (德)阿塔纳修斯·基歇尔 译者: 张西平 / 杨慧玲 2010 - 3
《中国图说》通过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各地旅行的所闻所见,不仅介绍了中国及亚洲各地的宗教信仰,还。有他们所见到的各种人文与自然的奇异的事物,如中国的动植物、矿产、建筑、技艺、文字等,同时附有数十幅精美的绘画。
《中国图说》:阿塔纳修斯·基歇尔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他一生著述繁多,但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中国图说》。该书拉丁文版的原书名为《中国宗教、世俗和各种自然、技术奇观及其有价值的实物材料汇编》。《中国图说》通过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各地旅行的所闻所见,不仅介绍了中国及亚洲各地的宗教信仰,还有他们所见到的各种人文与自然的奇异的事物,如中国的动植物、矿产、建筑、技艺、文字等,同时附有数十幅精美的绘画,因而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不仅被当时的欧洲学者所看重,也为一般读者所喜爱,被称为“当时之中国百科全书”,引起了人们对中国问题的兴趣,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为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前奏曲。
神奇的东方——中译者序
英译者序
献词
序言
第一部分 关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第一章 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阐释
第二章 对约一千年前某些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陕西省竖立的中文一迦勒底文碑碑文的正确直译,这个碑于1625年发现,这有益于基督教义的传播
第三章 石碑的三种释文及向读者所作的说明
第四章 石碑顶端的十字架
第五章 碑文中的信条与礼仪
第六章 碑文中叙利亚文姓名的翻译
第二部分 通往中国的不同旅行路线
第一章 在不同时间,由于什么原因,由什么人,走的是哪条通道,基督福音才被传布到东方——印度、鞑靼帝国、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
第二章 使徒圣多默及其后继者在整个东亚地区宣讲福音
第三章 关于契丹及其真正的位置
第四章 吴尔铎神父与白乃心神父所叙述的那些王国人民的衣着与风俗习惯
第五章 关于莫卧儿王国和那里的奇闻逸事,以及从那里去中国、印度与欧洲的不同旅程
第六章 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和亚美尼亚人海屯去契丹或中国的旅程
第七章 基督信仰通过这些旅行被介绍到鞑靼王国和契丹王国
第八章 基督教信仰最近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第九章 中国历法的修正及其益处
第十章 耶稣会神父所惯用的使中国人改宗的方式
第三部分 西方的偶像崇拜首先传到波斯和印度,然后扩展到鞑靼、中国与日本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偶像崇拜
第二章 中国人、日本人和鞑靼人偶像崇拜的相同之处
第三章 印度和中国偶像崇拜的比较
第四章 婆罗门的风俗,以及埃及迷信是怎样通过婆罗门教徒传播到波斯、印度、中国、日本和最远的东方诸王国的
第五章 荒谬的婆罗门宗教,以及它们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
第六章 婆罗门教的虚构学说和神的十个化身,恒河两岸印度人的信仰
第七章 婆罗门的文字
第四部分 关于中国的自然与人文的奇观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制度
第二章 中国人的政治制度
第三章 中国的城市和风土人情
第四章 中国的山脉和山中的自然奇观
第五章 湖泊、河流与溪水中的奇观
第六章 奇异的中国植物
第七章 奇异的中国动物
第八章 中国特有的飞禽
第九章 中国的河鱼和海鱼
第十章 中国的蛇
第十一章 中国的岩石与矿物
第五部分 关于中国的建筑和其他机械技艺
前言
关于中国的桥梁及其他大型建筑
中国人的其他发明
第六部分 关于中国的文字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象形文字
第二章 中国古文字分析
第三章 最古老中国文字的解释
第四章 中国字与埃及字的不同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本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
耶稣会士白乃心神父对托斯卡纳大公爵所提诸问题之简要答复
法汉词典
地图二幅(附后)
中文版译后记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豆瓣
清代中国の物価と経済変動
作者: 岸本美绪 译者: 刘迪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4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以各种奏折、随笔、地方志、账簿、贸易关系统计资料以及整理出的数值资料等为基础,论述了清朝经济环境的长期性变化;就不同的经济情况,对当时的经济环境、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思想进行了综合考察,通过物价与经济格局之间的波动,论证了不同时期人们选择不同经济观的历史必然性,在对物价的分析中以冀接近当时的经济模型。此外,有关小农经济的构造及市场的性质问题,书中也展开了讨论。从不可逆的发展阶段论的视角来探讨构成清人经济行为背景外部情况的变化形成《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的一大特色。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鲁迅读过的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金纲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1 - 9
《鲁迅读过的书》分国学、现代、西学、综合共四编,主要内容包括:儒学部;史学部;诸子部;文集部;小说部;语文部;丛集部;学术部等。《鲁迅读过的书》收入鲁迅寓目、阅读过的各类图书凡4233种,可以从此概见鲁迅思想精神世界的博大和丰富。
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王溢嘉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是一部讲述中国传统两性文化的作品。性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但也是亟欲与动物划清界限的一种本能。为了和动物划清界限,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尝试对性施以各种文明调教。但具有猖狂生命力的性却也一直在抗拒这种调教。每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性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本能与文明互相拉锯、矛盾、冲突与妥协的历史。作者正是从这点出发,从明清笔记小说着手,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又有趣的故事,叙述了在矛盾和冲突中翻滚浮沉的男男女女曾有过的快乐和苦痛、好奇与兴奋、羞愧和愤怒、圣洁与卑污。从而为我们揭开人类的性帷幕,解密隐藏在不同文化和背景下的性图像。从某一方面说,这本著作,可以说是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在“性”字这条路上,有过什么“心路”和“生路”历程的珍贵材料和最好诠释。
中国方术续考 豆瓣
作者: 李零 中华书局 2006 - 5
本书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结合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作了全面修订,并撰写了[新版前言],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早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新版还特地收入他在写完二考之后的感想,即演讲稿《绝地天通》。从李零教授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中国建筑史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 2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砖石结构相比,终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但古来正史,记建筑典章制度者多,具体而切实者少;词赋诗文又多务为大言,铺陈华丽,而疏于实指;两部古代建筑官书和诸多民间术书,又多专注于技术做法。又且时过境迁,多数古代建筑术语,在昔往往耳熟能详,至今却恍如天书。所以,文献虽浩如烟海,能够直接应用于总结历史规律者却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见徵引之困难。《中国建筑史》显示了梁先生在文献应用上的深厚功力,除徵引浩博外,凡所徵选,皆属精当,文字却十分精炼深永。
中国古代建筑史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刘敦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 8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 豆瓣
作者: 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3 - 8
《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介绍了有关古建筑的工程做法和古建筑维修中的传统做法,介绍了一些新材料、新工艺。《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着重总结老一代古建筑修缮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内容包括木、瓦、石、油漆、彩画、搭材等六大作的修缮技术和传统作法,并对若干新材料、新工艺也作了简要的介绍。
华夏意匠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李允鉌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 5
本书作者李允鉌通过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验证了中国古代存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建筑与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华夏意匠》总结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书中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一位学者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和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驳斥了少数西方人傲慢、狭隘的片面学术观点与某些中国“学者”缺乏民族自信的西化倾向,从根本上修正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的种种谬误与偏见,打消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模糊认识,从而全面解决了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认识与评价问题。
李允鉌广泛运用中西比较和归纳汇总的方法,在确认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差异的前提下,证实了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工匠充分利用准确的力学知识,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将木材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完善的形式,走上发展木建筑为主流的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走着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经验。”今人若采用同一种尺度来衡量东西方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的做法是错误的,更不会获得正确的结论。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对比实例,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成就。
木建筑与石建筑各有短长,难分伯仲。木建筑结构轻巧,经济实用,加工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不足是抵御地震、风灾、火灾的能力较弱。石建筑外观宏伟,坚固,留存久远;缺点是笨重,昂贵,施工工艺复杂,建造周期漫长。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国的木建筑丝毫不逊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54.5米;而建于1065年的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67.13米,比比萨斜塔高出13米。木材的强度只有钢材强度的1/20,就是说在古代用木材建60多米的高塔相当于我们今天修建1200米高的钢铁建筑,况且佛宫寺塔还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高塔,因此中国的木制高塔堪称世界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奇迹。
中西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导致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比如建筑年代相近的巴黎卢浮宫和北京的故宫,两者总的建筑面积相近,但西方人的设计意图是完成一座多层建筑物,故宫则是以广阔、深远的平面组织构成一个紧密的建筑群,它的基地面积几乎是卢浮宫的一倍。
李允鉌在介绍中西建筑理论的同时,还从艺术鉴赏角度向读者传授了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不同的欣赏方法与规律。在视觉上,人们通常可以从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观察、体会建筑物的形体和美。中国建筑设计对远景的效果十分重视,经过严密的整体规划,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决不是西方那种简单几何图形的“盒子式”外形。在中距离上,西方建筑以丰富的体量,凹凸变换的平面构图给人留下明确、深刻的印象;而中国建筑的立面则较为平淡,这应与中国封闭的“庭院式”平面布局有关。在更近的距离,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木建筑画梁雕栋、栌栾交错的构造、细致精巧的装饰、鲜艳夺目的色彩,这是西方生硬、单调、呆板的石建筑物根本无法相比的。因此,在观察中国和西方建筑时,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视角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受。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取材广泛,论及众多中外古今的有关著述和论点,对于各种问题作者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内容不仅限于只是一般的知识性、学术性的资料汇编。该书是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传世佳作,这是一本以现代科技的观点和建筑艺术语言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的理论著作。全书的重点在总结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并且指出它们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
对于建筑师、设计师、美术家、以至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专业人士,本书所提供的见解,肯定会使他们感到兴趣;而对于从事一般文化一书活动或爱好中国文化艺术人士,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