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中国的内战 豆瓣
作者: [美] 胡素珊 译者: 王海良 / 金燕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 11
这本出色的学术著作是对1945-1949年中国内战期间国共两党政
治冲突的权威记录。作者将此书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国民党之所以在大陆崩溃的种种弱点,第二部分论述导致共产党最终夺取政权的优势所在……这本书是对我们有关中国现代史知识的最重要的补充,是这一领域的必读著作。
――美国《亚洲研究》
那些对内战时期的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组织,对剖析政治权力的
基础感兴趣的读者,不可不读此书。
――美国《亚洲事务》
本书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胡素珊公允地、充满智地分析了国民
党失败和共产党胜利的原因,她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它们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她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因此产生了这样一本对中国的内战首次作全面的令人信服的记叙的著作。
――美国《选择》
胡素珊引人入胜地叙述了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如何在不到四年的
时内间完全输给共产党的过程。这主要不是一段军事斗争的历史,这是一段政治斗争的历史。国民党的腐败与无能最终使各阶层的民众起来反对它,在论述这一历史黑白点的政治斗争方面,可能不会再有比这本更好的著作了。
――《美国政治科学评论》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豆瓣
作者: Hilary Putna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Hilary Putnam deals in this book with som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persistent problems in philosophy: the nature of truth, knowledge and rationality. His aim is to break down the fixed categories of thought which have always appeared to define and constrain the permissibl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走出中世纪二集 豆瓣
作者: 朱维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5
作为蜚声中外的一流学者,朱维铮教授以其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多元的探索视野和妙语连珠的流畅文字,在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连贯的发掘探讨和发人深省的研究思辨,对中国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出中世纪的过程,作出了独到地阐述,从而充分显示其不仅把握中国历史昨天、前天的学术修养,更体现其关怀人类社会今天、明天的人文精神。
目录

走出中世纪
——从晚明到晚清的历史断想(续)
“君子梦”:晚清的“白改革”思潮
清末的现代化思潮
——夜读小札
清学史:学者与思想家
在晚清思想界的黄宗羲
一、寂寞“待访”二百年
二、清末鼓动反君主专制的经典
三、推崇《明夷待访录》的角度
四、章太炎由“非孙”而“非黄”
梁启超和清学史
清学史的经典性名著
梁启超与“五四事件”
“迷梦的政治活动”
映现危机意识的“心影”
徘徊于治学与问政之间
并非治清学史的第一人
章太炎和梁启超,兼及刘师培
非天才的天才论述
自己给自己作盖棺之论
胡适《自传》的一则附注
难讲的“原儒”公案
关于钱穆研究
钱穆的文化关怀
民国学术史的过渡人物
新儒家呢,还是史学家?
略说钱著《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与章太炎、梁启超
附记:也说“国学大师”之类
令人将信将疑的回忆录
——评《银元时代生活史》记章太炎
似已忘却的回忆录
《积微翁回忆录》
杨树达上告杨荣国
杨树达私记陈寅恪
叙史的小小尾声
索解晚清的民间报人
——廖梅著《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小引
杨度的《杨氏史例》
百年来的韩愈
《伯夷颂》颂错了?
曾国藩与韩愈行情
严复《辟韩》及其反弹
韩愈在“五四”前后
韩愈和民国“训政”
陈寅恪《论韩愈》前后
俞平伯与陈寅恪
陈寅恪在劫难逃
韩愈成了“尊儒反法”的反面教员
对韩愈“一分为二为宜”
顺便说到《拘幽操》
基督教与近代文化
引言
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
耶稣会士向往中国
基督教在华梅开三度
十八世纪的相反记录
马礼逊与太平天国运动
从“教难”到“教案”
“传教宽容条款”
利玛窦的后继者们
在华的自由派传教士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
剪影与参照
晚清上海租界的宗教文化
历史展现的特定文化形态
光怪陆离的宗教现象
新旧基督教
两个租界的“自治”
新教各差会的“学术传教”
仍待深究的课题
过去的“风流世纪”
——关于十八世纪的中国与欧洲
龚橙与火烧圆明园
——以讹传讹的一则史例
附录: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现代大学的中国先驱
——《马相伯传略》弁言
《壶里春秋》小引
“五四”: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
我看经学与经学史
——《中国经学史十讲》小引
关于清代汉学
一、三类“汉学”
二、名目的确立
三、名实问题
四、形态问题
五、文化比较
晚清学术的非传统化进程
读《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家谱和年谱
“国学”岂是“君学”?
从儒学史说到新儒学
关于马一浮的“国学”
——答《大师》编导王韧先生
一、介绍马一浮的“价值”
二、关于马一浮拒任北大文科学长
三、马一浮与中西文化
四、马一浮为何强调“直接孔孟”
五、马一浮与复性学院
我的书架没有秘密
——答《南方周末》编者刘小磊先生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 豆瓣
作者: 张灏 新星出版社 2006 - 1
本书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政治理想期盼道德成就卓越者担任政治领袖,其极致即圣人为王,这意味着政治领袖不但应该管理政治事务,而且要作精神导师。儒学始终未放弃人能成圣成贤的信念,认为政治权力可由内在德行的培养去驯化。传统儒者虽表现出极高的“抗议精神与批判意识”,但并未能将此精神与意识转为客观制度的构想。
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下) 豆瓣
作者: 王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下):中国皇权制度自"秦制"以后两千多年中的始终延续和发展,对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的社会面貌都有着深远影响。《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下)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一些新的视角和方法审视这个巨大的研究对象。这些尝试主要在于:第一,随时以近代以来世界共同的制度方向(宪政)为对比而展开对中国皇权制度的具体分析,并因此而发现我们研究工作应该面对的诸多新的问题和视域;第二,全面而贯通地审视一系列与制度相关的重要领域,诸如:中国皇权体制的组织结构方式、皇权社会的法律体系、制度法理学和法哲学、行政架构及其运作方式、城乡的制度经济形态、赋税财政体制及其蕴涵的制度逻辑、国民政治心理和诉求方式、制度伦理对国民行为方式的塑造、腐败与皇权制度的关系、文化形态与制度形态的关系、生态演变的制度原因、制度传统对于人们如何选择造就启蒙路径的决定作用,等等;第三,对每一症结的分析都力求以对其长久历史脉络的发掘把握为基础,再进一步说明这种制度逻辑经过千百年延续而在16世纪前后充分展现出的时代意义;第四,既注重从浩瀚的史料中发现和归纳典型的社会现象,同时更注重解析这无数现象背后深刻的制度法理,以及主要由这套法理所决定的社会走向。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豆瓣
The Eastern Origins of Western Civilisation
作者: (英)约翰·霍布森 译者: 孙建党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11
约翰·霍布森对西方崛起论中占主流的种族中心主义偏见提出了挑战。这种偏见通常认为,欧洲人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开创了其自身的发展,而东方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只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霍布森则认为,有两个过程导致了东方化西方的崛起。首先,欧洲发展的每个重要转折点,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吸收东方发明(如思想、技术和制度等)而完成的,在公元500至1800年之间,这些东方发明通过东方全球化,从先进的东方向东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扩散;其次,1453年后欧洲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帝国主义的产生,由此欧洲人攫取了诸多东方资源(土地、劳动力和市场)。因此,霍布森的书把迄今为止仍被边缘化的东方民族推到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最前列。
太平广记 豆瓣
作者: (宋)李昉 等编 中华书局 2013 - 3
《太平广记》是宋初人编的大型类书之一,专门收集自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因为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名为《太平广记》。这部书是李防等人奉宋太宗的命令集体编纂的。从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三月开始,至次年八月结束,成害五百卷,目录十卷,六年(九八一)正月雕印(据《宋会要》及灸进书表》)。后来因为有人说这部书并非后学者所急需,就把板子收了起来,所以流传不广。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豆瓣
9.2 (40 个评分) 作者: 万绳楠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890-1969)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由万绳楠教授根据笔记整理而成。陈寅属先生研究史学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国中古史学的研究对当代影响最巨;但在其已出版的作品中,尚无系统的断代史之作,本书则能补陈书之阙,因而被誉之为“稀世之珍”。书成,并由北京大学周一良、王永兴教授审阅。
本书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Understanding Peasant China 豆瓣
作者: Daniel Littl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 1
In this innovative book, Daniel Little compares the positions of various social scientists regarding debates in China studies. Little focuses on four topic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rationality and community values in explaining traditional peasant behavior; the role of marketing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n Chinese society; the causes of agricultural stagn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and the reasons for peasant rebellions in Qing China. He not only makes a constructive contribution to these controversies but also provides examples of the d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世纪思想史(上、下卷) 豆瓣
The Modern Min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
作者: [英国] 彼得·沃森 译者: 朱进东 / 陆月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20世纪思想史》(上下)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对整个20世纪发展脉络的洞察和理解,作者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以一批塑造和改变了整个20世纪的人和理念为线索,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20世纪思想史。作者倾一己之力撰写的这本百万字的巨著,一经出版便在西方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自2000年初版以来,已多次重印和修订,被誉为从当代视角解读20世纪的最为杰出的作品。伴随作者清新而又内容翔实的描述,我们恣意畅游于20世纪哲学、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并在作者编织的20世纪之网中清楚地看到诸多领域之间细腻的联系,及其与整个20世纪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愉快的阅读中完成对20世纪的一次思想游历,对于21世纪之初的思想界和广大读者而言,的确都是一件幸事。
清代学术概论 豆瓣
作者: 梁启超 / 校注 朱维铮 中华书局 2010 - 1
《清代学术概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清代学术思想史的著作。全书涉及哲学、经学、史学、考古学、地理学、金石学、文献学、佛学、美术、诗歌、历法、数学、水利等学术领域,而贯之以时代思潮兴盛转承的主线,可谓气势磅礴,思路明晰,有如一气呵成,被后世研究者称为“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珍品”。本次出版,选用的是朱维铮校订本,并改正了一些错误。
丛书介绍:
这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名家辈出,产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们的著述,历经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由于诸种原因,这些著作,有的久不再版,一书难觅,有的版本繁杂,错漏时见。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出版“跟大师学国学”书系,从这些学者名家、国学大师的著作中,遴选出一些好读易懂、简明扼要的作品,仔细编校,统一装帧,分批推出,以飨读者。
我们所选书目,大多数是一版再版的经典著作,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另有一部分,出自当日名家,影响很大,有的多次重印,但1949年以后未再重印,借此次整理出版的机会,我们将之重新推荐给读者朋友。这些书,都是大家名家面向年轻读者讲述,不作高头讲章,也不掺杂教条习气。我们希望,本书系在新的时代,能够帮助今天的年轻人熟悉自己的经典,认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跟大师学国学”第二辑于2010年1月推出,包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孟森《清史讲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和《清代学术概论》、曹伯韩《国学常识》、胡朴安《文字学常识》、诸宗元《中国书画浅说》、俞陛云《诗境浅说》等八种。
上架建议:
普及读物,国学,传统文化
本书系卖点:
1,大师精品: 文化名家历经半个世纪而熠熠生辉的好书,是年轻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首选读物。
2,增补内容: 增补作者相关文章或名家评论文章,比其他社版本大大增值。
3,定价低廉: 回馈年轻读者朋友,单本定价最低至10元。
4,编校可靠: 中华书局资深编辑、编审把关,文字准确。
走出中世纪 豆瓣
作者: 朱维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 7
本书二十年前初刊至今,影响持久不衰,亦曾被译为英文,广泛流传。现经作者校订原作,增补大量内容,并从更能彰显历史时空连续性的角度,调整编次,从而成为较初刊更加完整精到的名家名作。与本书相关之《走出中世纪二集》也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
本书探讨了从道光到1930年代约一百年间的思想学术变化中的几个问题,对这一段历史中比较为人所忽略的层面做了一些研究。
全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 “旧典范的危机”,作者考察了方东树、邵懿辰、汪士铎、太谷学派等各层知识分子的种种变化,以描绘出晚清内部的思潮变动,作者对这一时期的细察说明“从道光以来,中国思想界便进入不安定期,每一种学问都因内外的挑战,而产生了分子结构的变化。它们催化了后来一些范畴性的转变。”以此为张本,作者在第二部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和反传统的复杂关系,在第三部分 “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中,讨论了后科举时代从“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这些知识分子建立新“学术社会”的努力以及这个新“学术社会”的命运……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 豆瓣
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作者: 王汎森 译者: 王晓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5
本书正文共有六部分: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生活》,介绍傅斯年的成长历程,包括在北京大学的学习,及其与新潮社、五四运动的关系,这些为他日后学术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新历史学派的形成》,介绍傅斯年在伦敦和柏林的学习,实证主义、自然科学、心理分析及比较语言学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回国后,傅斯年建立了史语所,集中了一批中国学术的精英,如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展开学术研究工作,史语所成为傅斯年们的舞台??;第三章,《走向中国文明多元起源论: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上个世纪史学家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探讨,傅斯年打破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单一体系,形成新的多元文明起源论,代表著作是《夷夏东西说》(1935年),并重新描绘出古代历史的画卷。王先生检讨了傅斯年的理论的价值、影响及值得商榷之处;第四章,《反内省的道德哲学》,作者结合了当时的时代思潮,精辟地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矛盾心态,指出傅斯年在反对传统的道德内省哲学时与清代考据派学者在精神上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他又以西方思想、方法为参照系和武器,对中国的内省的道德传统进行驳斥。傅斯年集中地对“性”、“命”、“令”、“心”这几个关键概念作了详细的辨证,写成《性命古训辨证》(1940年);第五章《五四精神的重负》,在这一章中,作者认为中日战争爆发后民族主义兴起、专制政治下民主与独裁辩论的高涨、以及本位文化的鼓吹,都使五四的个人主义、反传统、倡导纯学术等成为一种负担,并阐述这种转变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傅及其同时代人所受的影响;第六章,《中央集权的统治与一个五四青年的晚年》,傅斯年曾将蒋介石看作最有能力的中国领导人,但是蒋介石的独裁使他感到失望、不满,因此他对蒋的态度是复杂的。作者指出傅斯年晚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已经渐渐缓解了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之间的张力。此外,另有《引言:傅斯年与1895年后的知识思潮》、《结语: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书前附有傅斯年年表,书后附有两篇短文,一篇是傅斯年讽刺顾颉刚推翻中国古代史真实性的方法论的小说片段,另一篇是傅与当时的国民党参谋长陈布雷关于蒋介石的为人的谈话——这两篇短文再次为书的标题作下注释:历史与政治同傅斯年的一生化不开的干戈。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8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文章所涵盖的范围大概是晚清最后十年到1930年代左右,前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偏重的是“变”的部分,而尚未来得及仔细分析在新史学甚嚣尘上之时,旧史本身的风貌。
一个时代的斯文 豆瓣
作者: 黄延复 / 钟秀斌 2011 - 4
《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系统、权威、完整地介绍了20世纪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清华大学已故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人格精神。梅先生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北京和新竹的两个清华大学。梅先生的“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不正是照亮中国教育走出迷途的时代灯光吗?
张载集 豆瓣
作者: 张载 / 章锡琛 点校 中华书局 2012 - 6
《理学丛书:张载集》详细介绍了理学,也称道学、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兴起于北宋。主要代表人物有解颅、解颅,相与论学的有限载、邵雍,后人又溯及二程的本师周敦颐,合称“北宋五子”。南宁朱熹发展继承和发展了二幢学说,并汲取周、张、邵学说的部分内容,加以综合,熔铸成庞大的体系,建立了理学中居主流地位的学派;与此同时,也有以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别派与之对峙。
明儒學案(上下) 豆瓣
作者: 黄宗羲 译者: 沈芝盈 注解 中华书局 2008 - 1
《明儒学案(修订本)(套装上下册)》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提纲引领全书,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为学者,首篇总纲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主要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即是收录该派名言至理并附有评论。
Meaning in History 豆瓣
作者: Karl Löwith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 4
Modern man sees with one eye of faith and one eye of reason. Consequently, his view of history is confused. For centuries,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 has been viewed from the Christian or classical standpoint--from a deep faith in the Kingdom of God or a belief in recurrent and eternal life-cycles. The modern mind, however, is "neither" Christian "nor" pagan--and its interpretations of history are Christian in derivation and anti-Christian in result. To develop this theory, Karl Lowith--beginning with the more accessible philosophies of history in the nine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and working back to the Bible--analyzes the writings of outstanding historians both in antiquity and in Christian times. "A book of distinction and great importance. . . . The author is a master of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and each of his terse and substantial chapters has the balance of a work of art."--Helmut Kuhn, "Journal of Philosop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