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Capital and Ideology 豆瓣
Capital et idéologie
作者: Thomas Piketty / [法] 托马斯·皮凯蒂 译者: Arthur Goldhammer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The epic successor t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of the century: at once a retelling of global history, a scathing critique of contemporary politics, and a bold proposal for a new and fairer economic system.
Thomas Piketty’s bestselling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alvanized global debate about inequality. In this audacious follow-up, Piketty challenges us to revolutionize how we think about politics, ideology, and history. He exposes the ideas that have sustained inequality for the past millennium, reveals why the shallow politics of right and left are failing us today, and outlines the structure of a fairer economic system.
Our economy, Piketty observes, is not a natural fact. Markets, profits, and capital are all historical constructs that depend on choices. Piketty explores the material and ideological interactions of conflicting social groups that have given us slavery, serfdom, colonialism, communism, and hypercapitalism, shaping the lives of billions. He concludes that the great driver of human progress over the centuries has been the struggle for equality and education and not, as often argued, the assertion of property rights or the pursuit of stability. The new era of extreme inequality that has derailed that progress since the 1980s, he shows, is partly a reaction against communism, but it is also the fruit of ignorance, intellectual specialization, and our drift toward the dead-end politics of identity.
Once we understand this, we can begin to envision a more balanced approach to economics and politics. Piketty argues for a new “participatory” socialism, a system founded on an ideology of equality, social property, education, and the sharing of knowledge and power. Capital and Ideology is destined to be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books of our time, a work that will not only help us understand the world, but that will change it.
基督山伯爵 豆瓣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9.1 (233 个评分) 作者: 大仲马 译者: 周克希 / 韩沪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小说以法国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两大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长的临终嘱托,为拿破仑送了一封信,受到两个对他嫉妒的小人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还在临终前把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他设法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他化名为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他的恩人,惩罚了三个一心想置他于死地的仇人。
悲惨世界(上中下) 豆瓣
Les Misérables
9.2 (137 个评分) 作者: [法] 维克多·雨果 译者: 李丹 / 方于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 6
这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领袖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全书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对末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社会契约论 豆瓣
Du Contrat Social
9.0 (82 个评分) 作者: 卢梭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2003 - 2
《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它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它的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它的问世,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产物;它正确回答了历史进程提出的问题:法国命运的航船驶向何方。人类是幸运的,人民是伟大的,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总有人指引前进的道路,人民总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抉择。“在18世纪的法国政治思想领域里,存在着三种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的学说:孟德斯鸠主张立宪君主制,伏尔泰主张开明的君主制,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豆瓣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高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3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为卢梭1753年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撰写的论文,出版于1755年。在书中,卢梭阐发了自身的政治哲学,为《社会契约论》的写作奠定了基础。不同于同时代哲学家的乐观认识,卢梭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视作进步与退化的矛盾统一体。他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材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回顾了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指出人类的进步史同时也是人类的堕落史,因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即加深一步。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
这个译本根据法国学者勒赛克尔的评注本译出,书中有大量解读性质的评注,书前有勒赛克尔撰写的《让-雅克·卢梭:生平与著作》一文,可帮助读者全面把握卢梭的生平与思想。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 豆瓣
Les Tribulations d'un Chinois en Chine
7.3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儒勒·凡尔纳 译者: 王仁才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0 - 3
19世纪中期,在中国有一位年轻、富裕而且非常西方化的纨绔子弟金福,他冷漠无情,厌倦生活,听不进他最忠实的朋友加老师王先生的真诚相劝。在金福准备结婚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股票下跌,已经破产了。于是他给自己买了份高额人寿保险后准备自杀。但他没有勇气,只好把自己托付给王先生,并与他签定了一份自杀协议书。出于礼节,王先生同意在人寿保险协议终止前杀掉他。
此后,金福经历了一连串曲折的经历,每次都希望自己能死掉,结果却屡屡失望。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后来他发现自己并没有破产,同时也收到王先生的来信,说自杀协议书已经被转交给一名杀手老孙。金福立刻出发去寻找王先生与老孙,希望能在杀手动手前,取消这个协议。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金福深刻明白了生命与幸福的真谛,可就在这时,老孙手下抓住了他。金福被蒙住了眼睛带到老孙面前,等待命运的安排……
凡尔纳一生没到过中国,但他对中国了解甚多。与同时代其他欧洲作家不一样,凡尔纳在本书中积极地塑造了一个中国主人公的中国式生活,他把各种文化、历史、社会、语言等信息和评论融合在一起,创作了一部集旅游、冒险为一体的幽默小说。
被偷走的人 豆瓣
6.8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提埃里·科恩 译者: 王大智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被偷走的人》主要内容:我的生命是一个黑洞,一道深渊,一条没有尽头的隧道。无边的黑暗中,我陷入了一段没有记忆、没有自己的悲伤之旅……热雷米和维多利亚度过了青梅竹马的童年,他以为会同她厮守一生。二十岁生日这天,他鼓足勇气表白,竟被她一口拒绝。他心如死灰,服毒自杀。当他睁开眼睛,已是二十一岁生日,一年时间悄然流逝。所幸维多利亚正守在身边,并深深地爱上了他!夜幕降临,美好的一天即将结束,沉郁的祷告声在耳边神秘响起,他又昏昏睡去。再度清醒时,是二十三岁生日,维多利亚是他深爱的妻子,并与他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二十九岁生日那天醒来时,他发现妻子已伤心欲绝地离去,并指控他是残酷、可怕的恶魔。
黑皮肤,白面具 豆瓣
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
作者: [法国]弗朗兹·法农 译者: 万冰 译林出版社 2005 - 5
简介:
法国海外省的“法国人”,特别是“安的列斯人”,就法律意义而言是法国公民,他们鄙视法属非洲的黑人,而作为有色人,他们在面对白人时,内心又存在着自卑感。他们在潜意识中承认白人的优越地位,以白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的一切。本书就是从他们的这种精神迷惘和由此导致的精神痛苦入手,揭露长期的殖民统治在已经是法国公民的有色人的心理上留下的伤痛。
导读:
他表明种族的问题、肤色的问题是如何隐秘地与一系列词语和意象联系在一起……是法农这个人,而不是那位医学专家或知识分子,使我们无法放下这本书。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复杂而有原创力的著作,在今日有关种族主义本质的所有讨论中,仍然是至为关键的文本。
——《文学评论》
引 言
我谈论的是几百万人,有人向这几百万人头头是道地反复灌输害怕、自卑感、颤抖、下跪、绝望、奴性。(A.塞泽尔,《关于殖民主义的讲话》)
不会在今天爆发。这为时太早……或许太晚。
我丝毫不具备决定性的事实。
我的意识未被必要的闪光点透过。
然而,我完全客观公正地认为有些事情还是说出来为好。
这些事情,我要说出来,而不是喊出来。因为长久以来,叫喊就已离开我的生活。
而且是如此地遥远……
为什么写这部作品?谁也没请我写。
尤其是此书所针对的读者们没请我写。
那又为何呢?于是,我平静地回答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痴愚者。既然我这么说,那么就要加以证实。
走向一种新的人道主义……
理解人们……
我们的有色人种弟兄们……
人,我相信你……
种族偏见……
理解和爱……
几十页乃至几百页的文字包围我并试图使我接受。然而,只要一行字就够了。只需提供单单一个答复,黑人问题就失去其严重性。
人想要干什么?
黑人想要干什么?
即使我遭到我的有色人种弟兄们的怨恨,我也要说黑人不是人。
有一个无生命地带,一个特别贫瘠和干旱的地区,一个基本上光秃秃的斜坡,这块地方可能出现名副其实的黑人发祥地。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黑人降落到这些真正的人间地狱没有好处。
人不仅仅可能发生复兴和否定。如果意识确实是超验性的活动,我们也应知道爱和理解的问题萦绕着这个超验性。人是宇宙和声中的一个响亮有力的“是”字。你争我夺、四分五裂、混乱、被迫看到自己制定的事实一拨一拨地废除,他应该停止在世界中规划那与他共存的矛盾。
黑人就是黑人;就是说由于一系列的感情的迷乱,他在一个本应该把他从中赶出去的世界中定居下来。
这问题很重要。我们完全倾向于有色人种的人自己解放出来。我们将进行得很慢,因为有两个阵营:白种人和黑种人。
我们会顽固地探询那两个空想,并会明白这两个空想经常是使人软弱无力的。
我们对以前的地方长官和传教士会毫不怜悯。我们认为热爱黑人的人和嫌恶黑人的人同样是“有病”。
而想使自己的人种变白的黑人与鼓吹仇恨白人的黑人同样是不受欢迎的。
黑人绝对不比捷克人更可爱,而千真万确地,问题在于抛弃人。
此书本该在三年以前写的……但当时的事实使我们激动。今天这些事实可以不带激动地说出来。不需要为这些事实毫不客气地责备人们。这些事实并不想激起亢奋。我们不信任亢奋。
每当人们在某处看到出现热情,它预示战火、饥饿、贫困……因而,预示对人的蔑视。
亢奋尤其是无能者们的武器。
那些人把铁烧热以便打它。我们则要烧热人的骨骼并出发。我们可能会达到这个结果:人通过自燃维持热源。
人从别人的阻力所构成的跳板中解放出来并在自己的肉体中挖掘,为了给自己找得一种见解。
读我们书的人中只有几个人会猜测到我们在编纂这部著作中所遇到的困难。
在一个怀疑论者的怀疑扎根于世界的时期,在一个由一帮卑鄙家伙说了算的时期,不再可能辨别意义和非意义,要降到一个还未运用有意义和无意义范畴的水平变得十分艰难。
黑人想当白人。白人拼命实现人的等级地位。
在读这部作品时,我们会看到构思一个理解黑人—白人关系的评论。
白人坚持自己的白色。
黑人则坚持自己的黑色。
我们将试图确定这种双重自恋及其反映的动机的倾向。
在我们考虑的初始,我们觉得阐明那些大家要读到的结论是不适当的。
惟一指导我们努力的是对结束一种恶性循环的关注。
这是个事实:一些白人认为自己比黑人优越。
这仍然是个事实:一些黑人想不惜一切代价向白人证明自己思想丰富,自己有同样的智力。
如何摆脱呢?
刚才我们使用了自恋这个词。的确,我们认为只有对黑人问题作心理分析的诠释才能揭示成为气质结构原因的情感异常。我们努力对这个病态世界作全面的溶解。我们认为一个个体应该试图承担人类地位固有的世界性。而我们在提出这一点时,我们无区别地想到一些如戈比诺那样的男人或一些如马伊奥特·卡佩西亚(Mayotte Capécia)那样的女人。但要达到这种理解,要紧的是摆脱一系列的毛病,幼稚时期的后遗症。
尼采说,人的不幸是曾经当过孩子。然而,正如夏尔·奥迪埃(Charles Odier)让人明白的,我们不会忘记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尽管这个看法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如此地艰难,但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对于黑人,只有一种命运。可他是清白无辜的。
在开始诉讼前,我们要说说某些事情。我们进行的分析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然而,显然我们认为黑人的真正解放意味着突然意识到经济现实和社会现实。如果有自卑感,那是由于一个双重的过程。
——首先经济的;
——然后由于这种自卑的内心化,或不如说是表面化。
弗洛伊德在反对19世纪末的立宪主义倾向的同时,通过心理分析要求人们考虑个人的因素。他用个人发育的观点来代替一种系统发育的论点。人们会明白黑人精神错乱不是一个个人问题。除了系统发育和个人发育,有社会发育。在某种意义上,为了符合勒孔特和达梅的意见,不得不承认这里涉及一个社会诊断的问题。
预兆是什么?
但社会与生化过程相反,回避不了人的影响。人就是社会通过他而成其为社会的这东西。预兆是在那些想要动摇建筑物的被虫蛀蚀的根部的人手中。
黑人应该在这两方面进行斗争:鉴于从历史观点,他们受条件限制,一切片面的解放是不完善的,而最糟糕的错误是相信他们那机械的依附性。况且,事实与这样一个系统倾向完全相反。我们将指出这一点。
现实要求一次性地给予全面的理解。在客观和主观方面,应该给个解答。
而用不着唱“固执可笑的人——这是——我的——错”的曲子来宣布问题在于拯救灵魂。
只有当一切事物都在最唯物主义的意义上重新就位,才有真正的解放。
使一部方法论观点的心理学作品领先,这很有风度。我们使用得不够。我们把方法留给那些植物学家和数学家。有一个方法消失的点。
我们愿意站在这个点上看问题。我们试图发现黑人面对白人的文明所采取的不同立场。
这里并不考虑“偏僻荒漠地区的离群索居者”。因为对于他,某些因素还没有分量。
我们认为由于白种人和黑种人的对峙,引起大量心理存在的征候群。在分析这征候群时,我们意欲摧毁它。
许多黑人不会在随后的字里行间重新出现。
许多白人也一样。
但我认为,感到自己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或性无能者的世界一窍不通,这一事实丝毫不损坏他们的现实。
我打算描述的态度是真实的。我无数次地重又发现这些态度。
在大学生身上,在工人身上,在皮加尔或马赛的靠妓女生活的人身上,我辨认出同样的挑衅和消极因素。
这部作品是一个临床研究。我相信那些在书中认出自己的人将是前进了一步。我真想引导我的兄弟,黑人或白人,最坚决地抖落那件几个世纪的不理解所编织的悲惨的号衣。
当前工作的筑造处于时间性中。一切人的问题要求从时间出发来看待。理想就是现在始终用于构造未来。
而这个未来不是宇宙的未来,但却是我这个时代、我的国家、我的生命的未来。我绝不应该打算筹备一个在我之后的世界。我顽强地属于我的时代。
我应该为了这个时代而生活。未来应该是个生存着的人的持久建筑。在我假定现在是个需要超越的事物的情况下,这个建筑与现在有关。
前三章留意现代的黑人。我谈论现今的黑人并试图确定他在白人世界中的态度。最后那两章试图对黑人的“生存”作心理病理学和哲学的解释。
分析尤为退步。
第四和第五章属于基本不同的方面。
在第四章里,我批评一本我认为是危险的著作。况且作者马诺尼先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立场暧昧。这可能是他的表现的长处之一。他试图报告一种形势。我们有权表示不满。我们有权向作者指出我们在什么方面与他意见不同。
题为《黑人的实际经验》的第五章,从种种理由上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展示的是面对自己种族的黑人。人们会发觉在这一章里所谈的黑人,同力图与白种女人睡觉的黑人之间,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在后者身上重又发现当白人的欲望。无论如何,渴望报复。——在这书中却相反,我们目睹一个黑人作无望的努力,拼命要发现黑人身分的含义。白人文明、欧洲文化迫使黑人生活偏离。我们还将指出那人们叫作黑人精神的东西常常是个白人的结构。
文明的、作为黑人神话的奴隶的、自发的、宇宙的黑人,在一个特定的时候感到他的种族不再理解他。
或者是他不再理解他的种族。
于是他为此感到高兴,并发展这种差异,这种不理解、这种不和谐,他从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人性的含义。或非常难得地,他想属于自己的种族。那是由于他盛怒之下说气话,心里却稀里糊涂,所以陷入这个大黑洞。我们将看到这种如此绝对的好态度,凭着对神秘的过去的信仰拒绝当前的未来。
出身为安的列斯人,我们的观察和结论只对安的列斯人有用,——至少是关于“在他家乡”的黑人的内容。本来要作一探讨,用以解释存在于安的列斯人和非洲人之间的分歧。可能我们有朝一日会做的。也可能这探讨会变得无用,我们只可能为此感到高兴。
情人 豆瓣 Goodreads
L'Amant
8.0 (596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恋人絮语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8.9 (81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6
《恋人絮语》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这是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恍如一万花筒: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段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相形之下,以往的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发思”八股显得迂腐、浅陋……而这正是解构主义要证实的。
兰波作品全集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蒂尔·兰波 译者: 王以培 东方出版社 2000 - 3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兰波作品的全集,收录了他从17岁到19岁的作品,有诗作以及日记、书信。因而这是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兰波的文本。读者在评赏诗人那犹如缤纷幻影的诗作的同时,还将看到放弃文学之后的另一个兰波:孤独、贫困、奔波于丛林大漠之中,索然无味地生活,忍受热带瘴疠所致疾病的折磨,直至死去。诗人兰波和普通人兰波,文字的通灵人和生活的失败者,都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
文学空间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顾嘉琛 商务印书馆 2003 - 11
莫里斯·布朗肖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理论家及小说家。1955年,他出版了文学批评专著《文学空间》。在该专著中,作者通过分析马拉美、卡夫卡的作品,探讨了写作是什么,文学是什么,构成文学的“力量”或者说“文学空间”是什么等理论课题,认为写作就是寻求作为“作品”的某种东西成为可能的那个时刻或那个点,文学空间就是死亡的空间。在寻求小说和评论的新途径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极限体验,即把死亡设想为“终极的绝对考验”的体验,对后来法国的意指学派、日内瓦学派和社会学批评学派等的文学批评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规训与惩罚 豆瓣
Surveiller et punir
9.5 (97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知识考古学 豆瓣
L'Archéologie du savoir
8.7 (9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谢强 / 马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这实际上就是对话语进行描述,但不是描述书籍,也不是描述理论,而是研究通过时间表现为医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的日常而神秘的总体。本书旨在展示历史知识领域中某个正在本领域中完成的转换原则和结果。书中描述的系统、确定的界限、建立起来的对比和对应关系不以古老的历史哲学为依据,它们的目的是重新提出目的论和整体化的问题。
性经验史 豆瓣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9.2 (30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佘碧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9
本书为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作者生前完成了三卷,我社已于2000年3 月翻译出版,共印了两次,这次出版增补版的原因是我社获得法国伽里马赫出版社的授权,同意我社将《性经验史》第四卷已发表的内容《为负法而战斗》作为第四卷收入本书,趁此机会、译者又对以前的译文作 了修改和提高、因此,《性经验史》中文版将成为全球最完整的版本而面世,而且被收入《世纪文库》第二辑。
忧郁的热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ristes Tropiques
9.2 (5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王志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6 其它标题: 忧郁的热带
作者在青壮年时期,曾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
《忧郁的热带》即记载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本书最早出版于1955年,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 的人类学、文学、人类思想杰作。
莎士比亞書店 豆瓣
作者: 雪維兒·畢奇 (Beach, Sylvia) 译者: 陳榮彬 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8 - 4
■本書目錄
推薦語
譯序 巴黎舞台上的英美現代主義
雪維兒‧畢奇年表
1 誰是雪維兒?
2 灰暗的小書店
3 莎士比亞書店開張
4 美國來的朝聖者
5 遇見喬伊斯
6 對《尤利西斯》伸出援手
7 劇院街十二號
8 二十歲之前就讀完所有東西的人
9 最佳顧客海明威
10 如何偷渡一本禁書
11 布萊赫
12 店裡的雜務
13 《機械芭蕾》
14 惠特曼在巴黎
15 朱爾.侯曼與他的「夥伴們」
16 我們親愛的紀德
17《流亡》與兩張唱片
18 海盜版
19 《芬尼根守靈記》
20 遠離塵囂
21 《尤利西斯》的版權與我
22 德軍佔領法國之後
23 海明威解放劇院街
安全、领土与人口 豆瓣
Sécurité, territoire, population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钱翰 / 陈晓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9
主要讨论了当代西方国家管理体制的形成史,并分析了它与中世纪基督教管理的根本不同。福柯的涉入点是从一些新的概念的诞生和它的意义的源起的追踪开始,如治理术,人口,安全,国家理性,统计学,外交,平衡等等。由此,福柯描画出了当代国家机器是如何一步步的演化而来。福柯对当代人的社会本质的形成史分析,极为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