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國研究
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 豆瓣
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 China
作者: 托马斯•罗斯基 译者: 唐巧天 / 毛立坤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研究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半个世纪内的经济增长,主要关注现代产业的发展,即基于国外引进的产品、原料、技术及制度管理的经济活动。棉纺织厂、铁路及轮船运输、西式的商业银行,将在作为研究现代行业运转的典型例子在本书中予以考察。战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政治与经济极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其规模与影响与同时期其他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如日本十分相近。
战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两个地区向外扩展:以充满经济活力的大都会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以沈阳(奉天)、鞍山、本溪、营口(牛庄)及位于今辽宁省东南的大连为工业与交通中心的满洲地区。上海是19世纪40年代西方受商业利益驅使以武力胁迫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批条约口岸之一。它位于中国国内贸易交通要道——长江的入海口,并得益于这一有利位置;在19世纪条约体系使中国主权部分丧失后造成的贸易和生产扩大之前,上海便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上海的商业和工业发展几乎全部受控于国内或国外的私有企业。从一开始,这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就与传统经济建立了紧密的纽带,从而取得投资资本,原料、劳动力及销售市场。
满洲的发展源于私人企业与外国政府影响的结合。影响满洲的首先是俄国;1904-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后,日本继之成为对满洲影响最大的国家。20世纪20-30年代满洲的大型采矿业与冶炼业不断发展。不过这种发展对日本的经济比对中国的经济更为有利。与此同时,大片未开垦土地和中日政府不断扩建的交通设施吸引了华北的大批移民浪潮,并引发了满洲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新的经济形式从江南与南滿的城市中心以多种途径传播开来。一些作为上海、大连及其他大型城市出口产品及原料供应地的主要贸易中心城市也逐渐开始发展起自己的工业。它们广泛的贸易联系,同时促进了交通业、通讯业及金融业的发展。工厂的扩大及交通网络的深入,进一步带动了对电力设备、维修行业和其他附属设施的新需求。因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汉口、哈尔滨、长沙及昆明等中心城市,尽管仍远远落后于上海、天津,但也已孕育出了相当规模的现代行业。在一些更次要的的城市中,类似的发展也在以较小规模地进行着。
晚唐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贾晋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1
在以“学术散文”的方式串联中唐文学文化史的尝试之后,《晚唐》貌似又回到了传统的文学史架构,以对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的新颖而精审的解读,来勾勒出于中唐诗余韵中的晚唐诗歌,如何在“回瞻”与“迷恋”中既实践着独立的诗歌“写作”,又恰如其分地记录了大唐王朝逐渐解体过程中文人们的体验、感情和他们视野中的世界影像。而对当时诗歌语境和手抄本文化的揭示和强调,又使《晚唐》的文学史视野别具怀抱,从而对重新理解晚唐文学文化乃至社会和历史转型饶富启示。
他山的石头记 豆瓣 Goodreads
8.6 (19 个评分) 作者: 宇文所安 译者: 田晓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8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集,由哈佛才女田晓菲选编而成。《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所选的17篇文章,论述范围从上古文本如《诗经》、《左传》一直到五四时期有关文学史的重写,以及传统文化与全球主义之关系等问题。这些文章不是某个“理论”或“学派”的产物,而是思想之精要、学术之心得;它们源于激情,也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各篇的研究方法,不为一门一派所囿,而是体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精神,体现了一种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烽火与流星 豆瓣
9.2 (26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中华书局 2010 - 1
本书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重新评估和挑战对这一时代文化史以及文学史的现行主流观点,并探索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历来对梁朝的忽视与贬低。在这一意义上,作者希望本书对于梁朝的讨论,不仅会加深我们对于中国中古时代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促使我们反思现当代中国国学研究乃至海外汉学研究中的“文化政治”问题以及意识形态取向。
尘几录 豆瓣
8.4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田晓菲 中华书局 2007 - 8
:《尘几录》一书旨在向我们展示,读者不仅体验作者,而且,更通过重新塑造文本以使文本符合自己的解读来“生产”或“创造”作者。《尘几录》以东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作为切入点,检视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以欧洲手抄本文化研究作为参照系,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中国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迷楼 豆瓣
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程章灿 三联书店 2004 - 1
由宇文所安编著的《迷楼》内容介绍:“迷楼”原指隋炀帝在7世纪初
建造的一座供其恣意享乐的宫殿,其本义就是“让人迷失的宫殿”,无论
是谁,只要进入迷楼,就会迷而忘返。宇文所安这部著作模仿迷楼的架构
,将来自多种不同文化、多个历史时期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由
此论述中西诗歌中的爱欲问题,这些诗作本来毫无归并一处的理由,然而
彼此结合,却益觉其气韵生动。
作为一种比较诗学,《迷楼》不拘限于欧洲传统中那些人人耳熟能详
的作品,而是突破常规,将生的与熟的、古的与今的作品结合起来——否
则,那些与传统类别格格不入的作品就会被强行纳入其所不从属的类别,
或者被视为外来的少数派而弃置不顾。本书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提出了什
么观念结构,而在于这些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以及当我们放慢脚步沉
思这些诗作时感到的快乐。
盛唐诗 豆瓣
8.6 (13 个评分) 作者: 宇文所安 译者: 贾晋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如果我们撇开盛唐神话,就会发现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后代读者往往满足于李白和杜甫的这一形象,他们不仅被视为诗歌的顶点,而且被视为诗歌个性的两种对立典范。但是,同时代诗歌的背景却使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
《初唐诗》《盛唐诗》三联版序言
英文版的《初唐诗》和《盛唐诗》大约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出版的。那时的中国古典文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陈磊 / 陈引驰 三联书店 2006 - 1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是宇文所安教授199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包括一篇导论和七篇论文,并附录了三篇古典诗歌、传奇作品的英译。全书在所探讨的时序上似乎延续了《初唐诗》、《盛唐诗》,其旨趣则大有不同;它的篇幅较之宇文教授的前两部著作要小得多,而涉及的论题之广且大,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各篇的要义,宇文教授在导论中现身说法,已有揭示,此处也就无庸辞费了。
第一篇论文,《独特与独占》,将中唐文学对身份的再现视作对他人或为他人所排斥。在个人身份的层面上,这样的一种特立独行要吧表现为宣称自己优于他人,不过它也可以是一种异化感,而这种异化感造成了他人对自己的排斥。在中唐时代的作品中,特立独行表现为一种独特而易于辨识的风格,它可以为他人所袭用,但它却总是与一个个体作家挂钩。
接下去的一篇论文,《自然景观的解读》,讨论各种不同的再现风景的方式,显示自然的潜在秩序如何在中唐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文本对于自然的井然有序的表述和品评;这样的风景具有建筑性,这在先前的诗歌是罕见的。另一方面是对于缺乏潜在秩序的风景的再现,是美丽去不连贯的细节的堆砌。
这第二篇论文公限于物理世界秩序的再现问题,然而同样的问题也在人伦世界的事件中生成。《诠释》这第三篇论论文探讨中唐时代的一种倾向,它对现象所给出的推测性解释,要么就是与常识相乘违,要么就对通常认为无需解释的境况做出解释。如此独特的诠释,缺乏任何证据或文本章顺的支撑,常常沾染上一层富于反讽甚或疯狂的意味。
第三篇论文《机智与私人生活》审视对私人空间和闲暇活动的游戏性的夸大诠释,作为抗拒常规价值的一种私人价值观的话语。
第四篇《九世纪初期诗歌与写作之观念》探讨中唐时期对写作,尤其是对诗歌写进行再现时发生的某些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两篇文章探讨八世纪晚期成形的新的浪漫文化。
初唐诗 豆瓣
7.8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贾晋华 三联书店 2004
《初唐诗》《盛唐诗》三联版序言
英文版的《初唐诗》和《盛唐诗》大约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出版的。那时的中国古典文学学术界和现在十分不同。那时,我们拥有基本的原材料,虽然王绩的五卷本诗文集直到1987年,也就是《初唐诗》出版十年之
后才面世;那时,很多诗文集的笺注本都还没有问世,我们也还没有傅璇琮等学者就作者生平和诗歌编年作出的重要研究成果。现在的电子文献把检索字词变得非常容易,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在二十五年前,这一切都是不可想像的。那时,我们缺乏现有的种种研究工具,只能依赖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学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中国学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唐代研究领域精彩纷呈,令人欣慰和鼓舞。
《初唐诗》、《盛唐诗》有它们的局限、错误和缺点。如果能够重写,它们一定会很不一样。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我所利用和借鉴的学术研究,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即使在多年之后,我相信书中的一些基本论点和对文学史采取的视角仍然不无其有效之处。
文学史不是“名家。的历史。文学史必须包括名家,但是文学史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理解变化中的文学实践,把当时的文学实践作为理解名家的语境,我们不应对一个长达百年的时期进行大刀阔斧的概括,而应该检视较短的时期,作家群体,不同的区域。这样一来,传统的学术研究,比如说交游考、年谱,就会和文学史写作以及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文学史试图把具体细节和对整体的理解与把握联系在一起,而整体的复杂性总是使简单的概括显出不足。
在对诗歌的研究里,学术工作的惟一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具体的诗篇。好的文学史总是回到诗作本身,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笔下那些令人讶异的、优美的、大胆的创造。
最后,我要向这两本书的译者贾晋华教授表示衷心感谢:如果三联书店认为这两本著作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还值得在中国再版,那么,功劳有一半属于贾教授。
2004年8月
Two Kinds of Time 豆瓣
作者: Graham Peck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8 - 8
Graham Peck (1914-1968) made his first trip to China in 1935 and served with the U.S.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in China throughout the 1940s. Two Kinds of Time is witty and eloquent in both its words and the drawings with which it is lovingly illustrated. Long out of print in its unabridged version, this engagingly written eye-witness narrative of China on the eve of revolution remain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information. Robert A. Kapp's new Introduction analyzes the book's original contribution and highlights its relevance to issu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orld.
The Politics of China 豆瓣
Roderick MacFarquhar
作者: Roderick MacFarquh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1
Bringing together substantial essays by leading scholars, this volume offer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and analysis of the poli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1949 to the mid-1990s.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are drawn from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s 14 and 15. The last two chapters have been written specifically for the second edition. Richard Baum's chapter covers the events of the 1980s, and Joseph Fewsmith's concluding essay extends the coverage into the 1990s.
1 One of the only books on post-1949 China that offers complete, chronologically seamless coverage of political history
2 Goes beyond politics to offer historical analysis
3 Contributors are extremely well known and respected in their field
4 New chapter for this edition brings it up to date, covering post-Tiananmen politics
5 First edition was widely adopted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s. The writing is clear enough to expect sales to the general, educated public - especially journalists and policy makers
The Age of Openness: China before Mao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Frank Dikot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 10 其它标题: The Age of Openness
The era between empire and communism is routinely portrayed as a catastrophic interlude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 But in this book, Frank Dikötter shows that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s characterized by unprecedented openness. He argues that from 1900 to 1949, all levels of Chinese society were seeking engagement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that pursuit of openness wa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four governance, including advances in liberties and the rule of law; greater freedom of movement within the country and outside it; the spirited exchange of idea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and thriving and open markets and the resulting sustained growth in the econom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Modern China 豆瓣
作者: Rana Mitt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4
China today is never out of the news: from human rights controversies and the continued legacy of Tiananmen Square, to global coverage of the Beijing Olympics, and the Chinese "economic miracle." It is a country of contradictions and transitions: a peasant society with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futuristic cities,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that is modernizing as rapidly as possible, a walled-off nation that is increasingly at the center of world trade. This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ffers an indispensable starting point for anyone who needs to quickly know the themes and controversies that have shaped modern China. Prize-winning author and scholar Rana Mitter examines the modern history, politics, economy, and thriving cultural scene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ts relations with the wider world. This lively guide covers a range of social issues from the decline of footbinding and the position of women in society, to the influence of television and film, and the rol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diaspora. It covers many prominent figures as well, such as the Communist leaders, the last emperors, and prominent writers and artists throughout China's history.
The Great Wall 豆瓣
作者: Julia Lovell / 蓝诗玲 Grove Press 2007 - 2
Legendarily 2,200 years old and 4,300 miles long,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seems to make an overwhelmingly confident physical statement about the country it spans: about China’s age-old sense of itself being an advanced civilization anxious to draw a clear line between itself and the barbarians” at its borders. But behind the wall’s intimidating exteriorand the myths that have built up around itis a complex history that has both defined and undermined China. Author Julia Lovell has written a new and important history of the Great Wall that guides the reader through the conquests and cataclysms of the Chinese empire, from the second millennium BC to the present day.
In recent years, the Wall has become an ever more potent symbol of Chinese nationalism, of a determination to resist foreign domination. But how successful was the Wall in reality, and what was its real purpose? Was it a precursor, albeit on a huge scale, of the Berlin Walla barrier designed to keep its population in as much as undesirables out? Lovell looks behind the modern mythology of the Great Wall, uncovering a three-thousand-year history far more fragmented and less illustrious than its crowds of visitors imagine today. The story of the Wall winds through that of the Chinese state and the frontier policy that defined it, through the lives of the millions of individuals who supported, criticized, built, and attacked it.
中国之欧洲(修订译本) 豆瓣
作者: 艾田蒲 译者: 许钧 / 钱林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8
《中国之欧洲》是饮誉世界的汉学家、比较文学大师艾田蒲教授几十年致力于中国学研究的一部比较文化力作。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开阔的东方意识,从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对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历史作了十分精当的描述和独到的研究,并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批驳了“欧洲中心论”,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思想、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西方学术史和比较文学发展史来考虑, 《中国之欧洲》是20世纪比较文学和西方汉学牵手、搭桥的先驱之作,艾田蒲顺应近代西方学术潮流,为国际比较文学界贡献了这部跨文化、多学科联姻和对话的典型范本。如今,这部大着已经走进中国大学课堂,是无数专攻比较文学和中外文化关系的年轻学子必读的经典著作。
上卷目录摘要
追忆艾田蒲(代修订译本序)
中文版序
法文版序
前言
第一部 契丹寻踪
第一章 契丹寻踪
第二章 耶稣会传教团之前在中国的犹太教和基督教
第三章 阿拉伯世界发现中国(1)
第四章 阿拉伯世界发现中国(2)
第五章 从阿拉伯人的游记到马可•波罗纪行
第六章 马可•波罗(1)
第七章 马可•波罗(2)
第八章 马可•波罗(3)
第九章 中国艺术与锡耶纳复兴
第十章 中国和佛教对魔鬼和地狱表现的影响
第十一章 佛教的重新发现(1)
第十二章 佛教的重新发现(2)
……
下卷目录摘要
前言
第一部 罗马教廷否认耶稣会士眼中的中国之欧洲
第一章 图尔侬事件结局不妙
第二章 梅扎巴尔巴在中国与伏尔泰的缄默
第三章 孟德斯鸠的中国
第四章 欧洲仍在中国化
第五章 为欧洲“爱术”所利用的中国(1)
第六章 为欧洲“爱术”所利用的中国(2)
第二部 17和18世纪欧洲戏剧中的几个中国侧面
第七章 伊丽莎白戏剧
第八章 司马迁的《中国孤儿》
第九章 纪君祥的《中国孤儿》
第十章 从纪君祥到伏尔泰
第十一章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第十二章 《中国孤儿》在英国、德国和意大利
……
译后记
人地名中外文对照表
书刊名中外文对照表
王氏之死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7.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李璧玉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 - 1
史景迁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他的特长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中国历史上的动人片段。这种“讲故事”型的历史学家,与专事考证的史家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王氏之死》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剡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情夫手下。其实,史景迁的汉学功夫不算深,史料运用不算广,文字技巧也不算突出,但我始终觉得,与其关心他怎么讲述一个故事,不如多留心他为何要讲述这么一个故事,是什么东西最初打动了他。拿《王氏之死》来说,也许是王氏那种在动乱年代里显得模糊混沌的生活状态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
中国:传统与变迁 豆瓣
作者: [美国] 费正清 译者: 张沛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1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作者前言、中国概况、古代中国:文明的诞生、古典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秦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帝国的再生、晚唐与宋:中国文化的全盛期、汉人与胡人:蒙古帝国、明代的国家和社会、清:传统中国发展的高峰、中国在19世纪时遭遇的入侵与叛乱、中国对西方的回应、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从君主专制到军阀混战、中华民国兴衰、中华人民共和国、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