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國研究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豆瓣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8.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杜赞奇 译者: 王宪明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5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着重研究20世纪初期的中国,探讨了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线性进化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两章,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第二部分包括五个倚重文本的个案研究,是杜赞奇撰写复线历史的一系列尝试的成果,目的是要在民族进化历史的范畴和框架笼罩的阴影下闪烁出一星亮光。《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视野宏阔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审视近现代中国历史,又能从关键之点切入,洞察细微,把握要害,融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思想文化与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筹诸多因素于一体,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较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
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豆瓣
作者: 张灏 译者: 王跃 / 高力克 新星出版社 2006 - 2
这是一部关于早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四个领袖人物——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刘师培的研究论著。我的注意力放在19世纪90年代初到1911年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发展上,并以此作为探索“转变时期”(1890—1911)思想变迁的门径。我之所以选择这四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们都在此时期以不同方式扮演了思想界的主要角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世界观反映了以往4缺乏研究的这一时期十分重要的思想风貌。我相信,一并分析他们四人的世界观,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野来审视他们的思想和时代。然而,这种分析要求我们离开某些现有文献中居主导地位的课题和方法。下面开始的这些讨论将助于正确地表述我的研究。
叫魂 豆瓣 豆瓣 谷歌图书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8.7 (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 1
本书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之天错地暗。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颤栗,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本书也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叫魂”案为中心的“大叙事”的过程中,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本书可作为学生必读参考书。
画家生涯 豆瓣
Painter's practice : 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杨贤宗 / 马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
本书为“高居翰作品系列”第五种,也是中译本的首次面世,主题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元、明、清晚期画家的工作与生活。高居翰在这本书中,试图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他们如何将作品作为社交的礼物与应酬,如何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如何苦于画债繁多而草草了事或雇佣助手,而对赞助人、收藏家和顾主来说,他们如何从画家手中取得作品,他们的希冀和要求对画家创作能起多少权重,他们如何判断获得是一张应酬之作还是一幅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在出自文人之手的主流撰述之外,高居翰通过搜集大量信笺、笔记、题跋等容易被忽视的材料,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考虑到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初情境,从而重新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读来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是同类书市场中难得而重要的学术普及读物。
从理学到朴学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艾尔曼 译者: 赵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1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还着重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与传统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更注重“哲学的框架”。作者艾尔曼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极致,其影响甚至播及19世纪乃至2。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入关到19世纪西方入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傅山的世界 豆瓣
9.6 (16 个评分) 作者: 白谦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十七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十七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关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必读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
中国食物 豆瓣
作者: (美)尤金·N·安德森 译者: 马孆、刘东译 / 刘东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1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食物的内容广泛且引人入胜的历史学和人种学著作。作者从上古史入手,展示了食物如何从一开始就在中国的官府政策、宗教仪式和身体营卫诸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然后顺着时间线索把笔触一直伸向当代中国,丰富、迷人而又发人深思地描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多样性。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本卷选文16篇,一方面论及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递变,重点是清代学术史观念的形成以及戴东原、章学诚等人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兴起、发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检讨。见解独到,文意贯通,虽着眼于古代,投射的意义却是现代的。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 豆瓣
作者: [美]薛龙 译者: 路克利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是2005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项目之一,是对费正清中心五十年间的发展和学术史的全面记录。本书通过文本研究和人物采访两种形式,以费正清中心成立以来十任主任的任期为线索,通过把握中心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学术事件,构建费正清中心学术发展史。
费正清中心作为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卓著的现代中国研究机构,其学术发展史对广大现代中国研究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系统地披露了大量珍贵的学术文本信息和第一手访谈材料,对中国学者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国际现代中国研究的整体情况和前沿进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可谓该领域的必读案头书。
在这本书中,薛龙教授以娴熟的文笔讲述了费正清中心的历史。这段历史中折射出美国和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史。它反映了美国国内有关冷战的争论、由越战激发出的情绪、早年与中国台湾紧密的学术联系、1972年以后与中国大陆的学术合作的逐步恢复,以及过去五十多年费正清中心在大中华研究领域的学术盛况。
——柯伟林
哈佛大学资深杰出成就讲座教授、哈佛中国基金会主席、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經濟史考證 豆瓣
作者: [日] 加藤繁 稻鄉出版社 1991 - 2
本書收錄加藤繁博士多年來的研究,可分為幾類:1.關於先秦以及秦漢時代的貨幣史的論文2.關於漢代財政的論文3.關於唐宋尤其是唐代的土地制度和不動產的論文4.關於唐宋的都市、商業的論文5.關於宋代貨幣6.關於宋代商業7.關於宋代戶口的論文等。
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 豆瓣
作者: (日)平田茂树 / 远藤隆俊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的笔者们在理解与地域社会相关的史料的过程中,着眼于日常空间,该空间是“多样的现实与意识相互关联的具有流动性并带有复杂性质的‘场’”。
通过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地域人们的“论理构造”。
目录
总论
第一部 宋代的政治空间与交流
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的可能性——以政治空问和交流为线索
从宋代的日记史料看政治构造
关于南宋临安住宅
关于北宋皇帝的行幸——以在首都空间的行幸为中心
吴越国王与“真王”含义——五代十国的中华秩序
第二部 宋代的宗族与空间、交流
宋代的宗族研究与空间、交流
再论宋代以降的宗族特点——关于仁井田陛的同族“共同体”理论
北宋士大夫的寄居与宗族——乡里与移居者的信息交流
从累世同居到宗族形成——宋代徽州的区域开发与同族结合
第三部 宋代地域社会的空间与交流
宋代地域社会史研究与空间、交流
南宋时期温州的思想家和日常空间——东南沿海社会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伍子胥信仰与江南地域社会——信仰圈结构分析
从祠庙记录看“地域”观
著者简介
北美中国学 豆瓣
作者: 张海惠 / 薛昭慧 中华书局 2010 - 11
《北美中国学——研究概述与文献资源》是第一次由在美学者执笔、对北美中国学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的第一本结集,盘点过去几十年北美中国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内学术界了解美国中国学的研究动态有重要意义。“研究概述”部分的综述文章依据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大纲与学科领域、断代、专题相结合之方式编排,涵盖了北美学术界与中国研究相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文献资源”部分收录了由北美中国学研究文献资讯人员撰写、有关海外中国研究电子资源和专题文献资源的评介文章。书后附录“中国和亚洲研究英文期刊名录”和“人名西中文对照表”,为希望了解北美中国学研究状况的学生和学者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使这部书具备了相对专门的文献情报工具书的功能。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豆瓣
作者: (法)谢和耐 译者: 刘东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 6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毁灭。对于那些……意识到这些危险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安宁的时期。然而显而易见的是,直至兵临城下之前,杭州城内的生活仍是一如既往的游哉闲哉。《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倘若非处在某个文明已是落花流水之际,人们便总是很难像曹雪芹那样蘸着血泪去为它写一个清醒的跋尾。
本书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导言
第一章 城市
1.选都杭州
2.人口过剩及房荒
3.火灾及消防
4.交通与供应
5.城市生活的乐趣
第二章 社会
1.变迁中的社会
2.上流社会
3.商人
4.城区的普通百姓
5.农民
第三章 衣·食·住
1.居住
2.个人卫生
3.衣着
4.饮食
第四章 生命周期
1.家庭环境
2.出生
3.抚养与教育
4.婚姻与妇女之地位
5.疾病
6.亡故
第五章 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
1.节令与历算
2.节庆
3.宗教
第六章 消闲时光
1.城市生活的影响
2.娱乐
3.艺术和文学
第七章 总结性描绘 译后絮语
剑桥中国隋唐史 豆瓣
8.7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崔瑞德 (Twitchett Denis) / (美) 费正清 译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皇帝和祖宗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科大卫 译者: 卜永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11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朝廷的法典条文,民间的礼仪习俗,二者如何交织在一起,指导着“华南”这个有意识的、历时数百年的地域建构进程?《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显示:历代王朝都致力于华南的政治整合,要培养出敬畏官府、纳粮当差、安分守己的良民。随着王朝在华南的军事征讨、行政规划,一套关于权力的文化语言也渗透华南。这套语言有两个互相发明的关键词:“皇帝”、“宗族”。它们渗透到一切礼节、身份、地位、财产权、商业习惯、社会流动、社区构建之中。华南与王朝中央之间的正统纽带,不仅建立于里甲与祀典之上,也建立在“宗族”这套语言之上。
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豆瓣
China and Capitalism
作者: [英] 科大卫 译者: 周琳 / 李旭佳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7
此书为中国经济史与商业史研究领域的一位杰出学者所著,也是中国商业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全书着重探讨了明清时期的私人契约、宗族、近代商号、工厂制的引进以及商业诉讼等在中国商业发展中的演变脉络、效用及影响。其中科大卫教授主要介绍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国商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在16世纪至18世纪的传统阶段,中国商业依合同和礼仪而立;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近代化阶段,中国商业不得不因公司法和会计标准的引入而进行调整。
本书所收录的论文始终贯穿着作者独特的研究旨趣:即从16至20世纪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主要趋势中观察中国的商业实践。无论是追溯传统还是观察现代,无论是研究制度还是探讨现实,作者始终把中国社会固有的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视为一种具有坚韧的生命力的存在:它可能受到冲击,却从来不曾被置换;它可能与西方的经验大相径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那么,我们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未来呢?这本书中的思考或许会在不经意间点亮我们的灵感。因为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读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豆瓣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7.8 (6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陆洋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
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处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这种新的现实既令人担忧又给人以希望。
从长远看,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将会走向何方?中国政府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活的新意识形态将会进一步深化个体化吗?这样做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政治现实吗?抑或,国家会限制个体多元化的范围,以此让个体化像全球化一样向国家的利益低头让步?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阎立足于民族志的详细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人类学分析,并对有启示性的相关社会理论做了深层次的梳理。他还在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的不同时代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阎的细腻描述和有理有据的阐释使他的跨文化比较进入了当代学术界关注的核心:即理解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至关重要的,以及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因此,《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和中国人,也对我们思考美国和美国人、西方和西方人大有帮助。
礼物的流动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李放春 / 刘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3
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一本民族志。为此,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他以前曾经生活过7年的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光是礼物之流本身便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于是将他的研究目标限定在农村礼物馈赠文化方面最后成书。
私人生活的变革 豆瓣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龚小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1
《私人生活的变革》荣获2005年度“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全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论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作为一部乡村民族志,该书探究了一个从未被研究过的课题——中国村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与情感问题。阎云翔教授曾于上世纪70年代在东北一个农村当了7年的农民,1989年他以人类学专家的身份再次回访该地,并进行了长达十年多的田野调查。阎教授研究范围很广,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赡养老人等比较公共的话题,到像风流韵事、两性关系、节育和性动力等私密的话题。
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 豆瓣
作者: 伊原泽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3
东北问题在战后中国时局的发展演变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共苏美三国四方围绕东北问题,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纵横捭阖之大戏,而国共两党对东北之争夺,不仅决定了东北,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之命运。其间反映出战后初期东北问题的鲜明特色,即国共美苏三国四方博弈,外交关系与内政问题相交织,最终又归结为国共两党之争夺。本书以《张嘉璈日记》为中心,对此展开深入耙梳,相信会为学界研究此一问题提供一精致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