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
学术与政治 豆瓣 Goodreads
Wissenschaft als Beruf und Politik als Beruf
9.6 (14 个评分) 作者: 韦伯 译者: 钱永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收入韦伯最著名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两篇演讲,是韦伯去世不久,在战争与革命因袭下的德国“新”文化的重镇慕尼黑发表的,是20世纪思想的最重要文献。韦伯总摄他一生学术、思想、道德与政治的关怀,通过历史与社会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以及在道德价值层次上的批判反省,就学术知识与政治行动的性质、条件和限制,提出冷酷的界定和慷慨的呼吁。它们让读者沉痛地认识到近代人处境的艰难,也迫使读者用“英雄伦理”的态度,在“平实的眼前工作”中,把握住关系到人性尊严的一线希望。
动物解放 豆瓣
作者: [澳大利亚] 彼得·辛格 译者: 祖述宪 青岛出版社 2006 - 9
本书是讨论人类在怎样制造动物的痛苦,以及按照伦理原则人应当怎样对待动物的大众读物。书中揭露了当今人类为了自己的需要,残酷地剥夺动物,其中工业化养殖食用和动物实验,是造成大量动物痛苦的主要方式,并且从追溯西方人对待动物的态度的历史渊源。
文化造城 豆瓣
作者: 张子康 罗怡 李海若 2011 - 11
本书希望让读者能够了解解自己是不是要做、能不能够做博物馆、做什么样的博物馆、怎样规划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建成以后,如何通过实际操作链接创意产业、城市发展从而使自己有更好的土壤与空间存活下去……
“要从一个城市的整体文化生态、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文化生态的角度来思考博物馆——城市文化生态也是整体城市有机体上的一个器官,因此思考博物馆还要考虑城市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城市的其它发展要素的关系,主要是从城市的品牌形象与产业链接的角度出发”。(张子康)
公益性机构最大的任务与使命之一就是建立行业标准。(张子康)
我们对每一个我们接触的博物馆,都在对不同的城市从文化政策,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艺教育,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其它传统文化资源,城市发展经济、社会、社区等基本状况与基本特性,自然地理环境、交通条件……这一系列问题的考察中,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中国城市文化生态健康的关注、认识与参与。也加深了我们对于博物馆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等各个部分链接的研究、思考与经验。(罗怡)
文明的进程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德国] 诺贝特·埃利亚斯 译者: 王佩莉 / 袁志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文明的进程》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之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我们习惯把文明看成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财富,但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而作者推翻了这种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个人、国家乃至社会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轨迹。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以小见大。 作者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使这部著作成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经典读本。 本书由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郑重推荐。
群众与权力 豆瓣
Masse und Macht
作者: (德)埃利亚斯·卡内提 译者: 冯文光 / 刘敏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 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提最具影响力的杰作。本书从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上剖析、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书涉及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与此相应,作者使用的范畴、概念的范围也很广。本书对社会学方面有研究的读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 第一卷 豆瓣
Uber den prozeb der zivilisation
作者: [德国] 诺贝特·埃利亚斯 译者: 王佩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4
本书的结构和中心思想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不断观察、不断检验以及不断地用以后观察到的东西对以前的看法进行修正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把这本书看作一个整体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每一部分,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和方法。
这本书也对“国家”的社会起源进行了研究。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其形成的历史,这是一个“权力垄断”的问题。
发展的迷思 豆瓣
Le développement:Histoire d'une croyance occidentale
作者: 吉尔伯·李斯特 译者: 陆象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9
《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主要内容简介:“发展”在过去50年间对数不胜数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进行辩护,在北方国家如同它在南方国家一样,让芸芸众生坚信福祉就要降临。随后全球化成为“发展”的接替者:它忽视“发展”的可能性,而仅限于与贫困作斗争。既然如此,如果说发展已然严重受挫,那为什么如今它还一直是人们热烈讨论的中心议题呢?毫无疑问,因为它根深蒂固地建立在一种处于西方虚构的深度信仰之上。一种有需求的依赖性战胜了我们对信仰内容的怀疑。重回历史课程里,《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点出了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试图改变这个世界和结束疾病、苦难及饥荒的诸多理论和策略。这部更新和增补的第三版,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介绍了反对幻想摆脱资本主义偏移的发展以及衰退将开启后发展通道的争论。在此基础上,是否有必要重新质疑阻止我们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整体性思考的经济学科目呢?
福利国家的社会学 豆瓣
作者: [日] 武川正吾 译者: 李莲花 / 李永晶 商务印书馆 2011 - 7
本书主要论述了在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本书从现实中存在的福利国家出发,通过探讨它们的非明示的目的来明确福利国家赖以存在的价值,以全球化为背景,论述了各国福利体制的应对模式及其未来,尤其对日、韩等东亚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特征。
“自我”中国 豆瓣
作者: [挪威] 贺美德 鲁纳 编著 译者: 许烨芳 上海译文 2011 - 11
当代中国社会从未停止变化,新近在诸多方面的激进变动更是从本质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个体的崛起,就是这样一种转型性的变革。
个体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结构,导致了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在公共领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化背景下的公共领域,个体的角色变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对于当代的中国青年而言,个人幸福和个体自我的实现无疑成为了人生的终极目标。
那么,如何理解正在崛起的个体、及其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根本的问题在于:中国社会,是否像西方社会一样,正在经历一种个体化的进程?
作为一项持续数年的实证合作研究,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个人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社会范畴的事实。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种发展趋势,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发展不仅决定了私人领域、家庭结构和两性关系,也决定了经济的组织方式和灵活的就业,以及同样重要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本书也从不同的角度表明,这一中国式的个体化进程具有其独特性,它并非是对欧洲个体化路径的单纯复制。
因此,所有想要了解当今中国社会基本构成——包括其两面性、偶然性和矛盾性等——的读者,都必须读一读此书。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豆瓣
作者: Karl Polanyi Beacon Press 2001 - 3
In this classic work of economic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Karl Polanyi analyz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is analysis explains not only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self-regulating market, but the potentially dir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untempered market capitalism. New introductory material reveals the renewed importance of Polanyi's seminal analysi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free trade.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豆瓣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作者: [美国] 加里·S·贝克尔 译者: 王业宇 / 陈琪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 4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集中体现并代表了贝克尔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这是因为,首先,贝克尔在本书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他的研究方法,他的那些研究成果不过是这种研究方法的逻辑延伸和具体化,换言之,读者完全可以循着这一思路在人文科学领域里进行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其次,《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一部特殊的文集,绝大部分章节的内容由贝克尔从他已发表的诸多论述中精心采撷、编篡而成,各个章节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又彼此关联。
世界是弯的 豆瓣
作者: David M. Smick 译者: 陈勇 中信出版社 2009 - 6
在这本书中,斯密克以“内幕知情者”的角色引领我们“穿越”中央银行家、财政部长甚至总理的私人办公室。他揭示了今天的风险环境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次贷危机是潜在的更具破坏性灾难的象征。他深入探究了萦绕着我们每个人头脑中但却无法想明白的问题:为什么“沸腾的大锅炉”——中国,它会生成一个巨大的泡沫?日本家庭主妇已经掌控了她们国家的储蓄,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的世界需要一种“大框架思考”的金融政策以引导危险的巨额资金?在今天变幻莫测的经济中,事情到底发展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自杀时代”的来临? 豆瓣
作者: 海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8
在现代理性的考量下,“死”相对于“生”没有任何优先价值可言,自杀只能是一种“短见”,而历史中的人们却曾面临“死亡”易、“自杀”难的处境。生死成为话题,经常在混乱年代或鼎革之际出现。本书探讨清末到五四时代知识群体对暗杀、自杀、好杀等时代问题的讨论以及就生死、自我、爱情、伦理等生命基本问题形成的意见与想象。对问题的论述围绕激烈行为、死亡事件和人物个案展开,尽力追溯事件、舆论和人物思想所关联的时代信息,从中观察自我价值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的生成和消解过程,这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态和路径选择的一种解说。
日本的思想 豆瓣
日本の思想
9.1 (1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丸山真男 译者: 区建英 / 刘岳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5
《日本的思想》是丸山真男的经典名篇。它对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各种重大问题,如天皇制、思想的杂居性、传统与现代化、革命……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放到整个日本思想史的广阔视野下来讨论,概括出日本思想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对我们了解日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参考。
生活在极限之内 豆瓣
Living within Limits: Ecology, Economics, and Population Taboos
作者: 哈丁 译者: 戴星翼 / 张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4
《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作者提出了著名的“公地的悲剧”论断:“以公共利益为代价的个人获利”使村庄的公地牧场被过度放牧,因为每个牧人都想放养更多的牲口,过度放牧的结果由所有牧人承担,而增加牲口的利益则为个体牧人所有。这一“公地的悲剧”适用于全球的生态问题,“长期以来施行的污染一个地方然后迁往他处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人类的存在已经遍及地球,无处可逃。因此,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控制人口数量。
违背我们的意愿 豆瓣
Against Our Will: Men, Women, and Rape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苏珊·布朗米勒 译者: 祝吉芳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4
本书被西方世界奉为“研究强奸问题的经典”,创下30年畅销不衰的奇迹。它立足于女性的立场,运用大量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各种案例,对男性强奸女性这一普遍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法律和历史分析。内容涉及法律中有关强奸的条款分析,战争中存在的强奸问题、种族间(主要是白人和黑人)强奸问题、监狱强奸问题、警察强奸等问题。

本书立足于女性的立场,运用大量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各种案例,对男性强奸女性这一普遍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法律和历史分析。内容涉及法律中有关强奸的条款分析,战争中存在的强奸问题、种族间(主要是白人和黑人)强奸问题、监狱强奸问题、警察强奸等问题。此书一出版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并被列为“强奸经典”。根据全球最大网站亚马逊网站统计,有478部重要的著作引用了本书中的相关材料和数据。《新闻周刊》把此书评价为“一部对强奸问题最为详细的研究,迫使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个具有毁灭性的犯罪”。《纽约时报书评》把本书列为本年度最杰出的图书之一,认为本书是一部“冷酷的史实,不朽的作品……一部值得一读的著作”,“它立足于独一无二的政治史档案、强奸的社会学以及男女在法律上固有的、根深蒂固的不平等。简明而通俗,布朗米勒写就了一部具有持续社会重要性的决定性的、压倒性的、令人震惊的著作”。

《违背我们的意愿》一书自1975年出版以来持续处于热销中,2000年纽约公共图书馆宣称《违背我们的意愿》为20世纪100种最重要图书之一。 此书至今已经有17种文字的版本,因此我关于强奸犯罪的分析已经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所阅读和接受。令我欣慰的是,中国读者终于有机会用中文阅读《违背我们的意愿》这本书了。

个人声明
第一章 强奸的群众心理:引言
第二章 初期的法律
第三章 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孟加拉国战争
越南战争
第四章 骚乱、大屠杀和革命
美圈革命
犹太人大屠杀
对摩门教教友的迫害
三K党:针对黑人的暴力行径
刚果:针对白人的暴力行径
第五章 英国历史上的两个研究对象
印第安人
奴隶制
补遗:计量史学家
第六章 警方记录在案的强奸犯
强奸、跨种族强奸、团伙强奸
“无偿行为,过度强奸”
奸杀
第七章 种族问题
第八章 权力:机构和政府当局
监狱强奸:同性恋体验
警察强奸案件
儿童性虐待
第九章 英雄强奸犯的神话
第十章 受害者:定位
意念中的强奸幻想
美丽的受害人
《旅馆客房里被杀死的金发舞女》
言情杂志:“他让我这么做的。”
第十一章 受害人:罪行
第十二章 女性的反击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