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
网民的狂欢 豆瓣 Goodreads
The Cult of the Amateur
5.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德鲁·基恩 译者: 丁德良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3
《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内容简介:在Web2.0的世界中,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文化正在遭遇大批“业余者”的攻击。网络“剪贴文化”窃取了学者、艺术家、编辑、制片人辛勤创作的成果。网络博主的个人意见成为引领大众的舆论指标,YouTube上的自制视频取代了电视网,数字盗版压垮了音乐产业……面对业余玩票凌驾专业考虑、智力成果在网络上免费下载,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现象,该如何重建信息的专业性和版权保护系统?作者并不反对科技,而是指出误用科技将对人类价值观、经济与创造力造成严重伤害。尤其是当一知半解的业余者与受过训练的专家变得模糊难辨,让人开始质疑信息的可信度之际,真相将成为可买卖与包装的商品!书中简洁有力的论述提醒众人:勿沉醉于民主理想,却扼杀了专业主流媒体的存在意义。
论集体记忆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哈布瓦赫 译者: 毕然 / 郭金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10
这本书主要翻译了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重要作品《记忆的社会框架》中重要的部分,以及研究《新约》空间基础结构的《福音书中圣的传奇地形学》的结论部分。
殺母的文化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孫隆基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 1
希區考克的經典傑作《驚魂記》(Psycho)中的主角,殺人時披著媽媽的衣服,代表何種文化意涵?
可以把《鬼娃也有種》和《亞歷山大大帝》兩部電影放在一起討論嗎?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飛越杜鵑窩》裡的男主角被施以前腦葉白質切除手術,象徵什麼?
美國作家菲力普.懷理的小說如今多為人遺忘,他在青史上留名的是締造了「大媽咪主義」(Momism)。什麼是「大媽咪主義」?
《殺母的文化》一書,作者孫隆基從構思到完稿耗時幾近四分之一個世紀。書中,作者由「殺母」這一極為新穎的角度,深度剖析二十世紀的美國歷史文化。他以宏觀的歷史視野,從眾多好萊塢影片如《驚魂記》、《魔女嘉莉》、《沉默的羔羊》、《午夜牛郎》、《超完美嬌妻》、《凡夫俗子》、《兇手就在門外》……,以及從小說、詩作、電視劇作等大眾文化的內容著手,一字一句地爬羅剔抉,證明「殺母」文化乃美國二十世紀大眾文化的主流。 事實上,「殺母」這個議題在美國大眾文化中無所不在,雖然有時遮隱藏其內,有時強顯揚於外,但整體而言,美國文化中關於「殺母」的資料份量,多到令人驚訝。因而,作者歸結成一句話:「殺母」意識乃是美國文化長久存在的暗疾。
關於美國「殺母」方面的研究,到目前為止,《殺母的文化》可說獨步天下。本書絕對是一部原創性十足的書。這一點,就連美國人都未由此角度詮釋自身的歷史文化,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作者孫隆基,借鑒於中國文化「慈祥及雷鋒化的媽媽」,和美國「妖魔化的媽媽」做對角線式的比較,反而看出了美國文化中的「殺母」真貌。多年以前,孫隆基寫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對中國文化予以硬心腸地批判;如今,他把矛頭指向美國……
本書共32萬多字,有些「份量」,但它不但內容有趣,而且容易閱讀。這只要看看本書目錄,即可感知一二。本書內文共分13分章、98節,外加附錄7篇。內文的章節之間,環環相扣,層次分明。作者將美國文化裡廣泛彌漫的「殺母」意識,追溯至19、20世紀之交的「世紀末」,指出它是一股與基督教背道而馳的世俗化潮流。該股潮流發展至世紀中葉,又與尼采傳統的仇母論與美國性別角色論匯聚成一股巨流,譜成「殺母」的文化背景。1960年代,則是美國「殺母」經典著作的高峰期,「殺母」意識成為美國文化中的「八股」與「共識」,出現於無數的電影、小說、詩作、專書。此時期的「殺母」,幾近泛濫程度,一如當年台灣的「反共抗俄」,成為一「時代精神」。繼之,作者探討至二十世紀末期「殺母」的後續演變與發展,包括:女性主義與殺母意識之間不同層面的互動,以及與「殺母」相關的「殺子」、「殺狂慕者(粉絲)」等議題。作者認為美國大眾文化的發展,其實是「分離和個體化」的深化過程。在這個「個體化革命」的過程中,「媽」代表人生的早期,被定位成個體成長的「路障」或「絆腳石」。要奪回或擁有自己的人生,唯有將「媽」除之而後快。
此外,本書的附錄共有七篇文章,對「殺母」主題從不同角度予以補充,包括:美國人如何看中國人性格、美國文化中的殺父幻想,「殺母」是否接近尾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影響美國文化的一些重要的人物及其作品,皆有著墨,如達爾文、尼采、懷寧格、勞倫斯、佛洛伊德、蘇理文、馬爾庫塞、沙林傑。當然,書中也論及女權、女性主義者對「賢妻良母」的重炮抨擊,以及如費理丹(Betty Friedan)、黎契(Adriene Rich)、法拉黛(Nancy Friday)、亞堪納(Judith Arcana)……等人的重要作品。
本書同時也解答了美國文化史上一些重要課題,如原野理想、殺父娶母、大媽咪主義、邊疆理論、世紀末思潮、白色願望時代、杜鵑窩情結、性別教條、陽具型女人、吉力根學說、哈林的文藝復興、自然寫作、多樣相的變態、芝加哥七君子、M體質 W體質、「婦之性」(gynesexual)和「母之性」(matrisexual)、父母子「永恆三角」等等,全方位提供讀者對美國文化發展的深度理解。
《殺母的文化》一書,不只是具有學術的深度與創見,它論理邏輯清晰,脈絡清楚。本書可成為各大學歷史系、心理系、女性研究、文化研究等各學科的必備參考書。但同時,因本書保有作者一貫的獨特文字風格──筆鋒平實卻又批判冷冽,所以你可隨翻隨讀,放鬆心情跟著作者進行一場對無數部電影、小說有深度又趣味盎然的美國文化知性之旅。 2010年,如果你只讀一本書,建議你讀《殺母的文化》。
本書精采片段
在八o年代中期,美國禮品店出售給女性用的咖啡杯子,上面列了三個項目:希望我約會的男子,第一不是已婚者,第二不是戀母者,第三不是同性戀。
女性歷來以「媽媽」當角色楷模,因此新女性用「殺母」來超越媽媽。……「 把媽媽『殺掉』不是很好嗎?如果把媽媽放在神座上膜拜,等於是把女性限死在犧牲者角色裡。」
尼采看到「超人」與「末人」對立的地方,懷寧格則看到了「天才」與「婦人」的對立。
一個男人的靈魂被媽媽占有,總不會有好事。……在美國大眾文化裡,哪裡投下「媽媽」陰影,那裡就有精神病殺手。1956年的一部電影《死前的一吻》(A Kiss Before Dying)亦傳達這個訊息。它根據艾拉.勒文1953年同名小說改編,是我所知最早的把心理變態的系列殺手成因歸咎於「母親情結」的美國故事。
二戰時期,美國入伍的男丁在心身方面都不及格,連軍方也開始攻擊「媽」(Mom):這些母親沒有完成為人母的基本任務。
美國的新婦女會對男人說:「你和媽媽之間作個了斷之後,再來找我。」……寫「七子之歌」的聞一多,在美國,會被認為在道德人格成長上出了問題。
科幻片《猴子發瘋》(Monkey Shines)主角的媽媽在他癱瘓後,搬來與他一起住,專職照顧他。如果這是一部中國電影,必定會歌誦母親慈祥、母愛的偉大,但「慈祥」這個造型實在超出美國文化的想像力。
有「母親情結」者,不只是證詞不被採用,他們簡直就是潛在的罪犯。把系列殺手的成因咎於媽媽,已影響到美國法庭之判案。……和一聽到「媽媽」法庭就判其證詞無效的美國心態相反,香港電影則有只需打出「母親牌」官司就必贏的情節。
「殺母文化」除了將母親妖魔化之外,甚至將一個孩子渴望母愛之人間常情都予以病態化。在任何東亞地區都會拍成「苦兒尋母記」的題材,到了美國電影裡,則蛻變成《送報童》(The Paper Boy)這樣的殺人孩童故事。
《德州電鋸殺人狂》師承的是希區考克的《驚魂記》,後者的靈感來自1950年代威斯康辛州戀母狂殺手愛德.堅。然而,《驚魂記》裡的戀母狂殺手只是穿上媽媽的女裝、頭戴假髮行兇。《德州電鋸殺人狂》裡的「人皮臉」反而更接近愛德.堅這個原型。很難想像:在美國文化以外,像愛德.堅這類變態人物會成為一整個次文化的鼻祖!
到了二十一世紀,美國「殺母」的題材似無衰竭跡象,但似乎也該到了推陳出新的地步。
历史学家的经线 豆瓣
作者: 孙隆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6
从中西角度对比来看中西文化,会发现其中息息相关。本书选取华人学者孙隆基先生多年来文章多篇,既关注鲁迅,又关注美国大众文化里的“第三性”与东方人,论说有据,令人折服。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豆瓣
作者: 陆学艺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1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002)、《当代中国社会流动》(2004)之后的第三个研究报告。2004年至今,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四川、广东、北京、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作了长期深入的调研。调研发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和问题正在凸现。因此,《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在对社会阶层关系研究作出初步总结后,重点调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总体描述和分析。
传统十论 豆瓣 Goodreads
9.2 (46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所收的系列文章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作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文化漫谈 豆瓣
作者: 何兆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本书大部分篇幅是何兆武先生在清华大学针对本科生有关文化问题的谈话与讲演;主要是探讨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历程。全书共分九讲,每讲集中探讨一个问题,从对西方文化史的介绍切入,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进程、传统思维与近代科学、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讲解,涉及的知识面甚广;所举实例甚多。此外,何先生对“中学”与“西学”之争、五四运动、胡适、新儒学等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及人物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很有启发意义。作者将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以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读来有如亲耳聆听先生的讲话。
美国的弑母文化 豆瓣
作者: 孙隆基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9
以严肃的心情深究美国历史文化的惊人真相;以轻松的心情进行趣味盎然的美国文化之旅。 《美国的弑母文化》从构思到完稿,历史学者孙隆基耗时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作者从“弑母”这一新颖的角度,深度剖析美国20世纪的历史文化。 作者从百余部好莱坞影片以及美国上个世纪的众多小说、诗作、电视剧作等材料着手,运用历史学、影视学、心理学、社会学、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等相关理论,剖析并证明了“弑母”文化乃美国20世纪大众文化的主流。 本书分析了如达尔文、尼采、怀宁格、劳伦斯、弗洛伊德、苏理文、马尔库塞等人是如何影响美国的重要人物和作品的,还解答了美国文化史上一些重要话题,如原野理想、杀父娶母、大妈咪主义、边疆理论、世纪末思潮、白色愿望时代、杜鹃窝情结、性别教条、阳具型女人、多样相的变态等等。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豆瓣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作者: 卡尔.波普 译者: 杜汝楫 / 邱仁宗 华夏出版社 1987
本书的基本论点是,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进程。本书这个论点可以追溯到1919-1920年冬天。它的基本大纲完成于1935年前后;1936年 1月或2月,它作为一篇题为《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论文在布鲁塞尔我的朋友阿尔弗雷德·勃朗塔尔家中举行的一次私人会议上第一次宣读过。在这次会议上,我以前的一位学生对那次讨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叫卡尔·希尔弗丁,不久他就成为盖世太保和第三帝国历史决定论迷信的牺牲品。出席者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其后不久,我在伦敦经济学院F.A.冯·哈耶克教授的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类似的论文。这篇论文的发表耽误了好些年,因为我投稿的那家哲学期刊拒绝接受我的稿子。第一次分三部分发表于《经济学》N·S.1944年第11卷,第42、43期,1945年第12卷,第46期,自从那时以来,意大利文译本(米兰,1954年)和法文译本(巴黎,1956年)相继以书籍形式问世。本版的正文已作了修改,并有若干补充。
国家的神话 豆瓣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范进 华夏出版社 2003 - 7
《国家的神话》可构成《人论》的姐妹篇或者说第三编。《人论》的上编论述人的符号功能或者说符号本质,下编论述人与文化的关系,《国家的神话》则论述的是人与政治的关系。该书是一部作为构成现代性去魅进程重要环节的政治去魅的经典文本,是符号形式哲学在政治思想史、政治史和政治学领域的一次经典应用。 “在人类的一切幻象中,政治幻象即市场幻象,是最危险有最持久的幻象。”“我们应该仔细地研究政治神话的来源、结构、方法和技巧。为了认识对手,战胜对手,我们必须面对面地考察对手。”
作者从人类整体意识中神话情结的分析入手,在回顾了国家理论的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现时代分析。作者特别深入地解剖了英国学者卡莱尔的英雄崇拜理论在种族与地域-地缘意义上新的崇拜观念的凸现。这一理论探讨,历久未衰,在多学科领域内均有较深远的影响。
西方将主宰多久 豆瓣
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
作者: [美] 伊恩·莫里斯 译者: 钱峰 中信出版社 2011 - 6
大约在1750年左右,英国企业家率先使用蒸汽和煤炭,从此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铁路和炮艇的出现推动了西方国家在19世纪的崛起;20世纪,计算机和核武器的出现使其获得了全球霸权的地位。现在,在21世纪之初,很多人担心,中国和印度作为新兴的经济强国,将会结束西方的领先地位。为了了解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回溯过去。为什么西方在过去的200年里得以统治全球,并且它的统治将持续多久?
在这本书中,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全球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描述了人类历史的模式,为以上两个问题提供了惊人的新答案。
作者认为,并不是由于种族或者文化的差异,甚至是伟大人物的努力使得西方得以统治世界,而是因为地理因素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个因素影响着他们处理资源、疾病、移民和气候危机。
在这本书中,作者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为5万年,几乎每一页都有新的观念。本书将各个学科的最新发现联系起来——包括古代历史和神经科学——不仅仅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得以统治世界,同时也预示了在未来的几百年来,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也是一本重要的书——挑战、刺激并愉悦着人们的思想。如果有人认为我们不需要从历史吸取教训,不妨看看这本书。
——《经济学人》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得到的最能够解释历史的理论。伊恩·莫里斯用他的智慧,技巧地展现了他对古代历史的见解,从而解答了最大的历史问题,即西方究竟为何得以统治世界?我爱极了这本书。
——尼尔·弗格森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金融历史学家
这是融合三本书的内容为一体的著作:一个真实的而又令人激动的小说;对一万年前重要人物所发生的每一件重要事件的详细而又充满娱乐性的历史记述;以及对未来的一个有根据的推断。这是一个阅读,学习和享受的过程!
——贾里德·戴蒙德 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
如果你准备在今年,甚至是在10年内阅读一本有关历史方面的书,那么本书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佛罗里达联合时报》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豆瓣
6.9 (32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堪称熊培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美国人与中国人 豆瓣
作者: 许烺光 译者: 彭凯平 / 刘文静 华夏出版社 1989
本书的目的是对美国和中国两个社会的人的共同性做深入考察。作者首先考察了艺术(特别是绘画,文学和男女之间的行为模式),接着将这些个人性格特质与社会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讨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特定境况中的行为方式如何与两种民族文化模式相融合。最后探讨了两个社会。
宗族·种姓·俱乐部 豆瓣
作者: [美]许烺光 译者: 薛刚 译 / 尚会鹏 校 华夏出版社 1990
许烺光在《宗族、种姓、俱乐部》中说:中国人是以情境为中心处世的。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始终是要有一个依靠的,这种依靠就是宗族。在过去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作为一个宗族的成员才可能获得相应的社会身份,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利益,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
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豆瓣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作者: [美] 劳伦·勃兰特 / [美] 托马斯·罗斯基 编 译者: 方颖 / 赵扬 等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0
中国的改革如同巨龙腾飞,并开始在世界经济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讨论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劳伦•勃兰特和托马斯•罗斯基历时8年,组织几十位北美著名的中国经济专家和学者,编撰了一部“工具书”式的手册,内容涉及政治体制、劳动力流动、人口政策、环境和资源保护、教育和科技发展、产业政策,财政分配制度改革、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全球化、法制建设、收入差距、地区差异等等,几无遗漏。既有从历史学、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角度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阐述;也有从各个经济专题角度详释的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更有从部门结构、收入差距和地区差异角度论述的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结构性问题;还有对未来(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展望,可谓是一本关于中国经济大转型的“百科全书”。
权力与繁荣 豆瓣 Goodreads
Power And Prosperity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曼瑟·奥尔森 译者: 苏长和 / 嵇飞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内容推荐
曼瑟·奥尔森在逝世前完成的《权力与繁荣》一书触及了他一生所关注的问题:为什么有些经济体表现如此抢眼,能够提供令人瞩目的财富与繁荣,而有些经济体却不能做到这点?不同类型的政府是如何阻碍或者促进经济增长的?以及,随着苏联体制的崩溃,为什么市场经济没有能够在前苏联东欧国家繁荣起来?在本书中,奥尔森认为政府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私人契约与个人财产权利的可靠保护,取决于政府要足够强大以保证这些权利的实施,同时政府又要受到足够的限制以避免这些权利受到侵蚀。他在本书中提出的“强化市场型政府”概念是分析经济增长的一个前沿性概念,并且为金融危机后的亚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治理演变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
贫穷的终结 豆瓣
作者: (美)杰弗里·萨克斯 译者: 邹光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休克疗法”之父,全球发展问题专家杰弗里·萨克斯。连续两年被《时代》杂志列为“世界百名最有影响的人物”,被《纽约时报》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萨克斯教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在2025年消灭极端贫困的宏伟蓝图。他20年来致力于在全球各国促进经济发展与提高人类福利的事业,他所提供的分析和建议是长期实践与思考的结晶。——乔治·索罗斯
萨克斯是个异数,既以理论研究闻名,也因成功帮助穷国致富的社会工作而著称。在这本期待已久的精彩作品中,他对当代世界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答案。——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
我们从作者和他的书中可以读到的是:才华横溢、热力四射、心存乐观、时不我待。——《经济学人》
近250年来,世界人口和人均收入都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增长,但直到今天,仍有六分之一的世界人口被困于贫困陷阱之中,每年有800万人因极端贫困而死。
萨克斯教授曾直接参与联合国千年计划等重大社会改革项目,对当前世界的贫困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线索,指点玻利维亚、波兰、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家,向我们逐一剖析了导致贫穷的不同成因。不像学院派经济学家只顾沉浸于数字与图表,在萨克斯看来,地理因素、财政陷阱、政府失灵、文化障碍、地缘政治和人口问题才是真正的病根所在。
望闻问切之后,萨克斯更对症下药,指出结束贫困的关键在于让穷人走上发展的阶梯,这需要基础设施、公共建设、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投资,需要各发达国家及国际机构的支持与援助,令世界走上更为开明的全球化道路。
贫穷并非与生而来,私人市场力量与公共政策的相互补充,加上更为和谐的全球治理体系,人类完全有能力在2025年消灭极端贫困,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繁荣惠及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理性与自由 豆瓣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李风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第一部分 一般性导论
第1章 引言:理性与自由
第2章 社会选择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 理性:形式与实质
第3章 选择的内在一致性
第4章 最大化与选择行动
第5章 目标、承诺与认同
第6章 理性与不确定性
第7章 非二元选择与编好
第三部分 理性与社会选择
第8章 理性与社会选择
第9章 作为社会选择基础的个人偏好
第10章 社会选择与正义
第11章 规范选择中
第四部分 自由与社会选择
第12章 自由与社会选择
第13章 最低限度的自由
第14章 权利:表述与结构
第五部分 观点与政策
第15章 位置客观性
第16章 论达尔文的进步观
第17章 市场与自由
第18章 环境评估与社会选择
第19章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第六部分 自由与社会选择:阿罗讲座
第20章 机会与自由
第21章 过程、自由与权利
第22章 自由与机会评价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编辑推荐:
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
——肯尼思•J•阿罗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在现代经济学中,阿马蒂亚•森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理论家,在社会选择领域和福利经济学上堪称世界性的权威。他还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位领袖人物,在贫穷国家中投资的效率评价以及饥荒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与此同时,他对经济学持着一种相当宽泛的观念,他的许多成就拓展了经济学家的视野。
——A•阿特金森
森的思想就像探照灯一样,能够极其清晰地阐明事物的本质;对于别的学者通常视为理所当然的假设,他却能天才般找到其中的错漏之处。
——罗伯特•卡森
森的分析锐利而透辟,并且具有辨析微妙而模糊的概念的天才,再加上惊人的广博学识,所以这些,使得他提出的概念与论断具有直接的政治意义。
——伯纳德•威廉斯
在那些通常视为难解的思想领域里,森却具有非常敏锐的智慧……任何一个对自由、平等和正义感兴趣的人都会从阅读他的书中获益。
——理查德•J•阿尔内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