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
小地方,大论题 豆瓣
作者: [挪威]埃里克森 译者: 董薇 商务印书馆 2008
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需要人类学视野,越来越急迫地关怀世界议题的中国社会科学需要人类学视野。有鉴于此,我们把编译这套丛书既作为一项专业工作,也作为一项社会使命来操持。
这套丛书与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是姊妹关系,都是想做基础性的学术工作。那套书主要翻译人类学大家的原创性代表作,尤其是经典的民族志;这套书定位于介绍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知识,例如人类学的概论、多国的学术发展史、名家生平与学术的评介、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我们相信人类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我们这个译丛要做的是着眼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来介绍人类学的基础性知识。若希望人类学在中国发挥基础性学科的作用,目前中国的人类学同仁还要坚持从基本工作着手。
人类学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这虽然在学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是一个常识并已经落实在教育与科研的体制上,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一个需要证明的观念,更不要说相应的制度设计还只是停留在少数学者的呼吁中。指出发达国家的学科设置事实也许是不够的,我们还可能需要很专业的证明。不过,我们在此只能略做申论。
M型社会 豆瓣
作者: [日本] 大前研一 译者: 刘锦秀 中信出版社 2010 - 9
世纪70年代, 美国中产阶级面临收入减少、贫富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30年之后,日本经济低迷,其中产阶层构建的主要社会结构受到威胁,几近崩溃。新世纪金融危机以来,持续缩水的家庭资产,一路攀升的负债表,中国也面临着收入两级化趋势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严峻局势。
全球管理大师大前研一,首次提出“M型”社会发展架构,站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从日本政府、企业、家庭等不同层面对中产阶层面临的危机、商业存在的机遇和政府应该作为的领域进行了逐一剖析,并提出了实惠于民的建议,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和那些“被中产”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低智商社会 豆瓣
7.1 (11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前研一 译者: 千太阳 中信出版社 2010 - 4
大前研一的最新著作。
时代的发展似乎并没有相应提高日本人的智商,反而使得他们的智商在逐渐衰退,你看:在日本,时下的年轻人只关心自己半径三米以内的事情;虽然人们在网上跟人无话不谈,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懂与人面对面敞开心心扉;没有成功欲望、学习能力低下但丝毫不以为然;看到电视中的广告就会马上冲动购买;总有毫不脸红的读错字的官员出现;遇到困难,懒于思考就立即放弃;人云亦云,做什么事总愿意随大流……
在更加发达的今天,日本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集体智商衰退的现象?日本人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按照大前研一的说法,就是现在日本已经进入到了“低智商社会”。本书从日本的政治、经济、网络社会、教育等各个范畴去分析,点出了各种现实存在的低智商现象,给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日本人最后的当头棒喝,也给其他国家的人们一个强烈的警示,从而使我们反思面对的问题,并按大前所提供的诸多建议,梳理思路,开阔视野,思考未来,利用“三种神器”——英语、金融、IT——走出“低智商”的怪圈。
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豆瓣
作者: 董啟章 聯經 2011 - 1
對董啟章而言:
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這是他到現時為止,所能抱有的最大的寫下去的理由。
「我不想說寫作是一條孤單的道路。它是,也不是。
它是,因為就寫作的本質而言,
過程中只得作者自己一人面對,結果也只得一人負責。
它不是,因為無論環境條件如何惡劣,
我們身邊還存在一個寫作共同體,一群理念和實踐的同路人。
再者,寫作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
寫作必然在世界中發生,在世界中進行,在世界中結果,在世界中重生。
寫作為世界所塑造,但寫作也反過來塑造世界。」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得主 董啟章
從 安卓珍尼 到 雙身 到 天工開物 到 學習年代
20年有成,他堅持走自己的路,在平凡中寫出最不平凡的故事。
這是當代世界華文文學重要的發聲
在學習年代,與同代人對談,論寫作、論行動
致同代人,致後新人,我們是為世界而寫作的
寫出我們這一代!
出道近20年創作思考之集大成
看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董啟章如何談文學、論創作、說藝文、品大師
甚至通過文字的力量為弱勢者發聲,同時思考言說和行動、文學與世界的關係
打造華文世界「如何文學,怎樣寫作」的典範
在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董啟章的召集下,當代世界文學、文藝、文化創作等各路人馬齊聚一堂。累積豐富的小說創作經驗和舞台戲劇表演的董啟章,以不同於一般文評家的跨領域角度自剖寫作心得,點評各種文學概念和形式術語,與同代的知識分子、文藝創作者、愛好者、讀者、出版人隔空對話,追溯文學創作的本質、文學內蘊的歷史進程,一路談到當代的薩拉馬戈、村上春樹、黎紫書……董啟章精闢的個人見解,反映了新一代創作人的文藝觀念。全書文采飛揚、思路通達,展卷之間,有如親臨其身,親聽其聲,令讀者嘆服。
董啟章的小說素以結構巧妙著稱,每一出手都是重量級巨作,看董啟章如何親述自己的創作過程以及概念形成的每個關鍵,無論是董啟章迷、文學愛好者、研究者,還是有意投入寫作的人,都絕對不能錯過!
本書第一部分「同代人」中的短文,寫於1997年3月至12月,刊於《明報》世紀版專欄「七日心情」的雜論。第二部分「致同代人」是於《自由時報》發表的隔週專欄,時間是2005年5月至2006年11月。第三部分「學習年代」是在寫作長篇小說《學習年代》期間的片段反思,從2009年5月至2010年3 月,分6期刊載於文學雜誌《字花》。第四部分「論寫作」,大體上總結了董啟章到目前為止對文學和寫作的看法。第五部分「論行動」是環繞著「行動」的觀念、因為時勢的需要而寫成的文章,幫助欠缺公共渠道的弱勢者發聲,同時思考言說和行動、文學與世界的關係。第六部分「對談」,除了是指狹義的對談形式,也指向文學的對話特質。第七部分「序言」,是董啟章近年給幾位年輕香港作家的作品集所寫的評介文章。最後一部分「自序」,收入的是幾篇較能代表董啟章不同時期的寫作觀念的自序。
现代化的陷阱 豆瓣
8.6 (24 个评分) 作者: 何清涟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 1
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悬殊的贫富差距,中国仅用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面对贫穷,中国的传统文化游刃有余,然而面对财富,却捉襟见肘。在公平与正义的旗帜下,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追问:财富是如何集中在素质低下者和品质恶劣者手中的,又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当然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诸如腐败、软政权化、分利集团化、地方恶势力以及黑色经济等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陷阱。
风景与认同 豆瓣
Landscape and Identity: Geographies of Nation and Class in England
作者: [美国] 温迪·J. 达比 译者: 张箭飞 / 赵红英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是一项跨学科研究,涉及1750年至今的广阔时段,考察了风景在历史阶级关系和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书分文化表达、政治内容和民族志三部分,论及风景区的立法史、风景进入权与政治进入权的冲突或互动、交通运输体系与景区环境保护的关系、围绕景区开发和土地使用展开的博弈、隐匿在风景里的权力关系等。多重视角相映成趣,在学术视野和方法上都具有启发性。
疯癫与文明 豆瓣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 5
福柯的分析始于中世纪,他描写了当时人们如何将麻风病人关起来。从这里开始他探讨了15世纪愚人船的思想和17世纪法国对监禁的突然兴趣。然后他探讨了疯狂是如何被看做一种女人引起的病的,当时有人认为女人的子宫在她们的身体周围环绕可以引起疯狂。后来疯狂被看做是灵魂的疾病,最后,随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疯狂被看做是一种精神病。
福柯还用了许多时间来探讨人们是怎样对待疯子的,从将疯子接受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到将他们看做必须关闭起来的人。他也研究了人们是怎样试图治疗疯狂的,尤其他探讨了菲利普·皮内尔和塞缪尔·图克的例子。他断定这些人使用的方法是残暴和残酷的。图克比如对疯子进行惩罚,一直到他们学会了来模仿普通人的作为,实际上他是用恐吓的方式来让他们的行为像普通人。与此类似的,皮内尔使用厌恶疗法,包括使用冷水浴和紧身服。在福柯看来,这种疗法是使用重复的暴行直到病人将审判和惩罚的形式内化了。
隐藏在理性的语言背后的这种对峙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不是遵循理性的纵向发展历程,而是试图追溯那种使欧洲文化与此同时算做欧洲文化的东西相对照的不变分界,并用其自身的错乱来确定其范围,那么这种研究会把我们引向何处呢?我们所进往返领域既不是认识史,又不是历史本身,既不受真理目的论的支配,也不遵循理性的因果逻辑,因为只有在这种区分之外因果才有价值和意义。无疑,在这个领域中受到质疑的一种文化的界限,而不是文化本质。那么这是一个什么领域呢?
在我们这个时代,疯癫体验在一种冷静的知识中保持了沉默。这种知识对疯癫已了如指掌,因而视若无睹。但是,从一种体验到另一种体验的转变,却由一个没有意象、没有正面人物的世界在一种宁静的透明状态中完成的。这种宁静的透明状态作为一种无声的机制,一种不加评注的行动,一种当下的知识,提示了一个庞大静止的结构。这个结构既非一种戏剧,也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个使历史陷入既得以成立又受谴责的悲剧范畴的地方。
惯于赞同 豆瓣
作者: [美]萨克凡·伯克维奇 译者: 钱满素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1
本书从对美利坚的概述开始(第一、二章),继而描述清教徒们如何创造出一套适应他们需要的辞令(第三章),以及对美国第一部史诗的作者科顿?马瑟的生平著作的详细分析(第四章)。随后的两章讲的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经过革命到杰克逊时期清教辞令的转化。主要人物是大觉醒的领袖乔纳森?爱德华兹和民族历史学家乔治?班克洛夫特,后者的著作提供了新共和国初创几十年中神话塑造的主要源泉。我接着转到更为复杂的对神话的文学处理问题。在霍桑的《红字》(第七章)中我读到了美国共识的象征方法的经典程式。在麦尔维尔《皮埃尔》(第八章)中,我看到了我们对那象征学的最深刻的批判。在爱默生的散文(第九章)中,我探索了美国方式最有影响的方面——个人主义理论——的发展,我称这些问题更为复杂是因为它们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仪式和意识形态可以很容易地连在一起理解,但文学想象为分析加上了另一维度。
The Social Structures of the Economy 豆瓣
作者: Pierre Bourdieu Polity Press 2005 - 3
Much orthodox economic theory is based on assumptions which are treated as self-evident: supply and demand are regarded as independent entities, the individual is assumed to be a rational agent who knows his interests and how to make decis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m, and so on. But one has only to examine an economic transaction closely, as Pierre Bourdieu does here for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houses, to see that these abstract assumptions cannot explain what happens in reality.As Bourdieu shows, the market is constructed by the state, which can decide, for example, whether to promote private housing or collective provision. And the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the transaction are immersed in symbolic constructions which constitute, in a strong sense, the value of houses, neighbourhoods and towns.The abstract and illusory nature of the assumptions of orthodox economic theory has been criticised by some economists, but Bourdieu argues that we must go further. Supply, demand, the market and even the buyer and seller are products of a proces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o-called 'economic' processes can be adequately described only by calling on sociological methods. Instead of seeing the two disciplines in antagonistic terms, it is time to recognize that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are in fact part of a single discipline, the object of which is the analysis of social facts, of which economic transactions are in the end merely one aspect.This brilliant study by the most original sociologist of post-war France will be essential reading for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 sociology, economics, anthrop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本书是一本探讨“民族主义”的经典之作。作者扬弃了固有的研究途径和教条,以哥白尼精神寻找新的理论典范,为民族主义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作者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他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来探讨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作者将民族主义放在比政治史或政治思想史更广阔的“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背景中来理解——民族主义不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政治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豆瓣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作者: [美]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 Kenneth Joseph Arrow 译者: 丁建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5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第2版)》内容简介:自1951年《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第2版)》第一版问世以来,社会选择领域的著述已经汗牛充栋。众所周知,《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第2版)》奠基于前贤们对社会福利性质的思索,并试图提供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以总结以前的成就;社会选择理论中的一些准则常常被心照不宣地接受,我们的方法可以澄清这些准则的内在涵义,并揭示出它们的不一致性。
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第二版)新译本即将出版之际,我想在一个稍微广阔的视角下反思一下《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第2版)》的主题:人类生活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乃是合作的存在。我们万难想像,人类生活中还有不依赖于他人,不希求他人帮助的方面。经济学的主题在于“交换可以获益”,而交换必定依赖他人的存在。市场制造出了一种“人人独立行动”的幻觉,然而市场本身却是社会的建构。市场要能有效运行并发挥作用,少不了人们的通力协作。
当然,市场并非合作的惟一形式。 由于人类的儿童期漫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所以相形之下,家庭是更为有力的合作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也开始担负起了某些协同合作的任务。
合作并不是人类的惟一特点。很多动物,甚至某些植物也能合作。在演化中,它们因合作而更易生存。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 豆瓣
作者: 何·皮特 (Peter Ho) 何培生 译者: 林韵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 9
本书启用了“可信度” 和“空制度”两个概念。一种为社会群体所信赖并确认为可信的制度,其创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群体根据其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无视这一条件,不仅会导致对社会行为人的行为方式作用甚微的空制度的产生,而且会导致社会不公加剧,甚至引起社会冲突。本书指出要正确理解中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功,其诀窍在于理解政府所采取的放手政策,及其所刻意坚持的制度模糊原则的意义,因为这两者促成了适合不同地方特性并具有可信度的制度的产生。
目  录
绪 论…………………………………………………………………………………………1
第一章 农地产权制度的可信度,即“有意的制度模糊”之所以生效的原因…………26
第二章 为什么农民没有权利——土地产权纠纷和习俗权………………………………65
第三章 中国的草原管理:“空制度”的创建……………………………………………100
第四章 争议地带——森林权、登记和社会矛盾…………………………………………137
第五章 “四荒”拍卖政策174第六章国有化和私有化之间
——作为第三条道路的共有财产?………………………………………………217
结 论 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学……………………………………………………………254
附录一 两个村庄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71
附录二 国营林场和村庄之间的土地纠纷材料……………………………………………274
附录三 乡村学校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77
附录四 某砖窑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80
附录五 “第二轮”土地承包(农民持有的副本)………………………………………283
附录六 “第二轮”土地承包(村民委员会持有的副本)………………………………286
附录七 责任山承包合同……………………………………………………………………288
附录八 长城村拍卖宜林“四荒地”造林合同……………………………………………289
附录九 官厅村“四荒地”拍卖合同书……………………………………………………291
附录十 将农村土地转让给一家企业的手写合同…………………………………………292
附录十一 上垣村草原界线四至范围的手写协议书(不包括地图)……………………293
附录十二 某村庄的草原使用合同…………………………………………………………295
附录十三 某农户的草原承包合同…………………………………………………………300
中英文专有名词索引…………………………………………………………………………302
非常与正常 豆瓣
作者: 金大陆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 4
作者选取上海1966-1976年的人口状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是为承担上海“文革”社会生活史的整体研究搭建了一个深远地看到许多社会情状的背景。
汉代的谣言 豆瓣
作者: 吕宗力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谣言”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社会文化形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各种类型的谣言。现代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观察发现,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对种种谣言或类谣言作出反应,与之互动。在现代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市场学中,谣言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许多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传奇、神话故事,其原型都是来自“谣言”;在军事、政治斗争中兵不厌诈地使用的大量“诈伪”之言,亦可说是“谣言”;朝廷种种言不由衷的宣言,御史的风闻言事,庙堂、民间的种种传闻,即使被载入正史,仍然可能是“谣言”。汉代史籍记载的流言、讹言、妖言、谣言、谶言等,多发生、流传于西汉成、哀、平,东汉桓、灵之世,以及两汉之际、汉魏之际。对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流言、讹言或“谣言”及其相关语境进行认真考察和研究,将有助于历史学者提示官式文本、主流思维之外的另类真相或史观,解读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群体心态和社会心理氛围,描绘出更多维、多层、多彩的历史图像,对此类信息的“历史真实性”及其与特定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作出更完整的解读。
信任社会 豆瓣
作者: 阿兰·佩雷菲特 译者: 邱海婴 商务印书馆 2005 - 10
何谓发展?是什么促成了现代性,进步和经济增长?自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直到费尔南·不布罗代尔,人们不断地探究“国富”或国穷的根源。大多数思想家都强调物质原因:资本、劳动、自然资源、气候。会不会是思想观念和行为态度构成发达或不发达的要素吗? 为了考量这个可充分发挥的假设,阿兰·佩雷菲特提出重新审视15世纪到18世纪西方基督教民族的历史。他特别证明了欧洲的发展缘于他称做“信任品性”的东西——一种禀性,他打破了传统禁忌,促进了创新、移动性、竞争、理性而负责的首创精神。 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找回的不正是这种信任吗?如何找回呢?
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 豆瓣
作者: (巴西)保罗·弗雷勒 译者: 熊婴 刘思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当我们发现保罗·弗雷勒将为本书系写作时,我们万分荣幸与激动,觉得应该为这本书写篇简短的前言。这是四年前的事,现在这一时刻到来了… …对这个影响到我们的职业生涯、友谊和爱的人,我们能写点什么呢?对这个我们认为永远不应逝去,而现在却只能在精神上、文本上、教学中存在的人,我们能写点什么呢?我们能公正地写出前言吗?保罗希望我们说些什么?
不可能回答的问题,只有时间才能回答——尽管我们知道弗雷勒幽默,对这个世界常怀痛切之感,然而他还是在1997年5月2日逝世了。我们不难察觉到他淡泊名利,对自己的作品和名字被盗用一笑了之。我们还对那些毫不迟疑地兜售弗雷勒“方法”的学术骗子加以嘲笑,这亦非难事。有时很难相信那些打着弗雷勒的幌子来标榜自己的人的话。自然,弗雷勒独有的做法是,对这些新贵,他不会厌恶,仅仅是笑笑并且祝福他们。他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澄清这类“鸡毛蒜皮的”事情。在雪莉的办公室里有一则弗雷勒语录,转引自唐纳多·马塞多:“漠视你的敌人。”她时常感到很难做到,因为受《旧约》“以眼还眼”的训诫影响太深(这也是该语录在办公室中引人注目的原因)。当然,对那些接受基督教和其家庭价值(familyvalue)的人而言,笑对恶人并非难事!上帝保佑那些能把另一边的脸颊也凑过去的人。
保罗很早就知道,时间更应该花在改变、教化这个世界上;抱怨是没有意义的。这并不是说保罗是个“常败将军”(毕竟,他坐过牢,不久又被巴西驱逐出境)。但他坚信,唯一正确的做法是,适应学生的既有经历,用彻底的爱去帮助他们。要理解弗雷勒的思想,关键在于找到既有经历与彻底的爱的交集。保罗在这两者的交集里创造的奇迹不仅为教育学提供了模式,而且为我们的生活指明了方向。
没有人能照搬弗雷勒,所谓有同情心的教育法也不足以。保罗呼唤的是承诺、政治参与和行动:毕竟,教学是一种政治行动,一种爱和洞察的行动。预售(prebought)的录像带或车间无法让教师开展彻底的教学,只有严肃的学者和为社会正义承担义务的人才可能成为“弗雷勒式”教师。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弗雷勒意义上的同情心不是做出来的,教育孩子们、给他们授权,仅有同情心是不够的。孩子们需要好老师来教育他们,这些老师从不逃避教育的责任,给学生制订日程并在必要时纠正学生。弗雷勒坚信,这是民主的教学。正是这样的教育给了学生权利并把他们从压迫中释放出来。
当以上短文从键盘上流出时,弗雷勒给了我们无限的温情,我们是多么感激与思念他啊。在本书付梓时,我们要对他说:情迷和再见(Obrigado and tchau)。我们知道,他将作为诤友永存于世。我们还要向他深爱的尼塔献上我们最深的爱和支持,在下一个千年中,她将继续为她的事业而奋斗。
本书为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勒写给即将成为教师的青年人的十封短信,阐释其风行世界的弗雷勒教学法,告诉人们,作为文化工作者,教师能做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读和写,更应建立起全新的教学关系,把教育活动当成是重要的政治实践来从事,让学生自我教育,参与知识的创造。
不平等的痛苦 豆瓣
作者: (英)理查德·威尔金森 / 凯特·皮克特 译者: 安鹏 新华出版社 2010 - 11
《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差距如何导致社会问题》内容简介:为什么英国人比日本人更不信任别人?为什么美国少女的怀孕率高于法国?为什么美国新奥尔良市在卡特里纳飓风过后会发生严重的骚乱?什么使得瑞典人比澳大利亚人瘦?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不平等!基于30年研究的这部著作,在对比了世界上最富裕的23个国家和美国50个州在人们相互信任、寿命预期、青少年怀孕、精神疾病、犯罪率、社会流动性、教育等方面的大量数据后,提出了一个突破性的观点:不平等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那些最健康最快乐的社会有一个共同点:社会成员之间较为平等。
社会不平等影响到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一项在欧洲的调查发现,平等程度最高的瑞典有66%的人觉得他们可以信任别人,而平等程度低的葡萄牙只有10%的人认为可以信任别人。.严重的不平等状况和较高的暴力犯罪率之间存在清晰的关联。凶杀和攻击事件与收入不平等状况联系最为紧密,抢劫和强奸次之。
较平等的社会人们更健康。美国人均寿命与瑞典差3年,葡萄牙和日本的人均寿命差5年。
在较不平等的社会中,穷人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社会地位更加困难。社会迁移性低,社会结构更为呆板。
作者由此指出,在物质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对人类生活质量、幸福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的贡献越来越小的时候,降低社会不平等程度是改善社会环境,从而真正提高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
美好社会 豆瓣
作者: (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 译者: 王中宏 / 陈志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加尔布雷思在《美好社会》中开宗明义将美好社会定义为“可行的社会,而非完美无缺的社会”,美好社会的轮廓应该是:人人有工作并有改善自己生活的机会,有可靠的经济增长以维持就业水平,青年人在走向社会之前能够享受教育和得到家庭的温暖,为弱者建立一个安全网,人人都有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抱负取得成功的机会,损人利己的致富手段受到禁止,消除通货膨胀对人们的威胁,在外交上体现合作和同情精神。美好社会的本质是“每一个成员不论性别、种族或族裔来源,都能过一种有价值的生活”。为此,美好社会必须致力于公共利益的建设,实现全体社会的自由民主,《美好社会》偏重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展开分析。加尔布雷思重点剖析了美国社会,指出垄断无法保证美好社会的经济稳步运转,“私有化和全面的社会主义一样一无建树”。
社会主义:经济计算与企业家才能 豆瓣
作者: [西] 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 译者: 朱海就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一方,以兰格等社会主义计划手段的支持者为另一方,就社会主义经济计算之可能性展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大辩论。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家们卓越的理论洞识,推动了新的分析工具的形成,在学科内外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如今应该没有多少人还会怀疑这一结 论:中央计划经济不能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然而在经济问题频现的时代,或对于在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政府的经济刺激措施、宏观干预政策仍屡屡回潮,对这场论辩做出全面的评估仍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是当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重要著作,是对米塞斯企业家才能理论和哈耶克知识理论的拓展和应用。德索托完整地回顾了论辩始末,并对兰格的思想历程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批判性研究。他揭示了各种形式的国家干预主义的危害,并深刻地指出“自由”、“道德”与“效率”的内在一致性,认为“对企业家才能的抑制,将阻碍经济计算所需的信息的产生,从而将导致社会的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