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
生津解渴 豆瓣
作者: 陳慈玉 三民書局 1984 - 3
雖然喝茶的習慣源於中國,但在東方與西方,卻由於本身環境、風俗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飲茶文化。西方是以英國為典型的紅茶文化——飄溢著布爾喬亞氣息,帶著重商主義的色彩。歐洲強權為滿足對紅茶及其佐料的需求,曾不惜伸展帝國主義的魔掌,在當時的「落後」地區製造殖民地,從事商品掠奪和人身買賣。中國茶貿易也在外國市場操控下興發、鼎盛,而終至衰微。中國原是世界首要產茶國,外商來華爭運茶葉,使中國茶貿易蓬勃發展,但在價廉物美的考量下,外商也向印度、錫蘭與日本發展茶栽培業,強使亞洲產茶國發生競爭。中國茶逐步敗下陣來,外國商人也漸漸放棄了中國茶貿易。
族群 豆瓣
作者: 哈羅德. 译者: 鄧伯宸 立緒 2004 - 11
本書完成於1975年,說的卻是今天的事,作者伊薩克在當時早已看到今天的世界。
从“东欧”到“新欧洲”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金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本书是一个历史学者对"东欧"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现状的观察与评论。有现象,有分析,对于读者了解目前"新欧洲"的真实情况,颇有助益。分上篇"金融危机后回首看东欧",中篇"波兰独立之路与南斯拉夫民族独立问题",下篇"东欧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共15篇文章。以作者在《经济观察报》开设专栏撰写的文章为基础,修改编订而成,也是之前出版的《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上海三联2004)一书的姊妹篇。
十年沧桑 豆瓣
作者: 金雁 / 秦晖 上海三联书店 2004 - 1
系统介绍苏东诸国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在维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第三个十年,这时候苏东诸国的经验教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过去与我们有着相同的体制,我们的改革也受到过东欧早期改革的启发。但苏东诸国转轨期间的情况到底如何,国内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苏东研究,他们认为,苏东诸国在转轨期间普遍出现经济衰退是事实,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和解释这种现象。本书在对中国与东欧改革前经济与社会的不同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比较和解释了中国与东欧改革的不同进程。
思无涯,行有制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秦晖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 1
这本文集的内容涉及农业与农村问题、改革与社会公正以及历史文化等三个方面。作者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视角,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和农民的境遇,揭示了农村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制度原因;探讨了中国转型期的改革和社会公正问题,作者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改革要高扬公正的旗帜,极力倡导一种自由主义的理念;作者还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透视。无论是探讨农村问题,还是研究改革和社会公正以及历史问题,作者都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结合中国的历史、现实,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问题的症结,为中国历史和现实把脉。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既流淌着人文精神的血液,又渗透着对世俗的关怀,作者既倡导自由主义的人文理念,又深切地关注着底层大众的生活——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良心与常识基础上的学问。将人文关怀和世俗关怀统一于自由主义理念是秦晖同其他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最大区别,也是该书的突出特点。
“思无涯”就是要解放思想,“行有制”则是要持守底线。成其是百姓之思应无涯,官员之行应有制。
城市的世界 豆瓣
作者: [美]安东尼·M.奥罗姆 / 陈向明 译者: 曾茂娟 / 任远 上海人民 2005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城市和地点
地点的两个缩影
地点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对地点的再认识
作为具体地点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综述
人类生太学:群体与人类生活
新马克思主义:从地点到空间
城市作为增长机器
作为象征性经济的城市:地点的创造与再造
历史或制度的观点
全球化观点:城市不再是地方性的
结论
第三章 社会差异与大都市空间的创建
美国大都市产生过程中的财富和权力
美国大都市建设过程中的种族与少数民族
性别与大都市
结论
第四章 地点的变迁与沿革:全球背景下的城市
地点的动态变化与相对不变
自上的压力与自下的回应:经济全球化与城市重构
地方政治仍然是当地的吗?相对自主性与无休止的企业型政府
带有混合特征的地点:全球消费主义与地方文化景观的转变
地点的分分合合:全球化、地方空间差异及城市联系
永恒的中间人:地点转型中的全球、地方力量
第五章 从批判城市到对城市的再建构
保进与地点的联系
保护性的策略
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和对新传统城市地点的建设
重新营造全球的城市
术语表
译名对照表
译者后记
The Global City 豆瓣
作者: Saskia Sasse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 9
This classic work chronicles how New York, London, and Tokyo became command centers for the global economy and in the process underwent a series of massive and parallel changes. What distinguishes Sassen's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the emphasis on the formation of cross-border dynamics through which these cities and the growing number of other global cities begin to form strategic transnational networks. All the core data in this new edition have been updated, while the preface and epilogue discuss the relevant trends in globalization since the book originally came out in 1991.
何谓欧洲知识分子 豆瓣
作者: 勒佩尼斯 译者: 李焰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书的由来、内容、形式与风格:
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沃尔夫•勒佩尼斯在法兰西学院欧洲讲坛(1991—1992)作出了经典阐释,《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欧洲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和精神政治》一书即是该系列演讲结集而成。法兰西学院几百年来一直是欧洲最著名的科学机构之一,其欧洲讲坛享誉世界。
《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欧洲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和精神政治》专门阐释了近代意义上的欧洲知识分子的源起、类型和责任,以文艺复兴以来重要人物(涉及拉罗什富科、布丰、卡尔•冯•林奈、约翰•温克尔曼、圣伯夫、保尔•瓦莱里、马尔萨斯、亚当•斯密、马克斯•韦伯、卡尔•曼海姆、马修•阿诺德、朱利安•班达、米歇尔•福柯、哈贝马斯、皮埃尔•布迪厄、乔治•康吉扬等)和重要思潮为线索,以知识分子的经典困境——“乌托邦与忧郁症”为主题探讨了社会的有序与无序;从博物学到自然史的变化,论及世界知识和自然界秩序的确立。贯穿其中的是欧洲精神政治的历史,并对当下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作出深刻反思。
休克主义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娜奥米·克莱恩 译者: 吴国卿 / 王柏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很少有书能够真正帮助我们了解当下,本书就是其中之一。”——英国《卫报》
——纽约时报、村声杂志、亚马逊书店、出版人周刊等年度好书;约翰•伯格、勒卡雷、蒂姆•罗宾斯一致推荐;超过25种语言版本,长居《纽约时报》国际畅销榜首
★ 解构自由市场的扩张神话,重写近四十年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史。
——在伊拉克内战最混乱的时刻,一项新法律公布,允许壳牌石油和英国石油公司拥有该国的大量石油储备。“9·11”之后,布什政府立即无声无息地将“反恐战争”策略的执行外包给了哈里伯顿和黑水。东南亚海岸被海啸蹂躏过后,回归荒芜的海滩被作为旅游胜地拍卖出去。卡特琳娜飓风过境之后,流离失所的新奥尔良居民发现,他们的公共住房、医院和学校再也没有重新开放的一天。私人财团与政治权力结盟,以新自由主义为思想旗帜,利用战争、政变,乃至自然灾害造成的休克状态,实行激进彻底的自由市场与私有化政策。自由市场制度的扩展,远非自生自发的过程,而是依靠专制、暴力与灾难强行扩张。
★ 突破性的历史研究和长达四年的灾难现场报道,打破全球自由市场民主化的神话。
——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俨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主流的意识形态之一。灾难性资本主义——在受到冲击的社会体系中进行快速的企业改制重建——并非始于2001年9月11日。在这本勇敢的书中,克莱恩将灾难资本主义的思想起源追溯到米尔顿•弗里德曼领导下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其影响力至今仍然遍布世界各地。本书就是对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性胜利发出的挑战。
◎名人推荐
克莱恩是化身作家的控诉天使。这本拯救苍生的书以生动活跃的思想为包装,激动人心却又带来冷静。它揭露了中情局的审问犯人技巧,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为了在世界各地推行灾难资本主义而使用的勒索技术如出一辙:两者都借震撼制造出自我意识的迷失。因此,冷静是一种反抗的形式。这是一本全世界都该读的书。
——约翰·伯格(John Berger),《观看之道》作者,布克奖得主
克莱恩是斯通(I.F.Stone)和辛克莱(Upton Sinclair)的最佳传承者,一位揭发丑闻者,会在别人视为寻常处深入挖掘。我喜爱她的书——并以一个20世纪的男人的身份,向一位21世纪的女性致敬。
——特克尔(Studs Terkel),历史学家
慷慨激昂,数据丰富,争议性十足,而且像地狱一般惊骇。
——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小说家
一本揭露真相的书!以无比的勇气和清晰的记叙,克莱恩写下这一代最重要、也非读不可的书。她在书中揭发说谎者、杀人凶手和窃贼,剥去芝加哥学派经济政策的虚伪,以及它与世界各地的混乱与血腥的关联。《休克主义》如此重要和发人深省,它很可能成为一波经济与社会正义运动的新触媒、分水岭和临界点。
——蒂姆·罗宾斯(Tim Robbins),演员,《肖申克的救赎》主演
这本巨著是慎重而充满义愤的战斗号召。克莱恩是国王面前的安提戈涅,她在我们不得不接受凶手当我们的经济决策者而感到无奈时,提出了解药。她敢于相信正义,并以令人折服的勇气,为一种崇拜市场且靠杀生获得喂养的意识形态编写历史。克莱恩是开路先锋,她刺激我们不至于加入自杀俱乐部,而让食人的政商财团主义得逞。一本光荣的胜利之书。
——约翰·库萨克(John Cusack),演员,《2012》主演
◎内容简介
在伊拉克内战最混乱的时刻,一项新法律公布,允许壳牌石油和英国石油公司拥有该国的大量石油储备。“9•11”之后,布什政府立即无声无息地将“反恐战争”策略的执行外包给了哈里伯顿和黑水。东南亚海岸被海啸蹂躏过后,回归荒芜的海滩被作为旅游胜地拍卖出去。卡特琳娜飓风过境之后,流离失所的新奥尔良居民发现,他们的公共住房、医院和学校再也没有重新开放的一天。
以上种种就是娜奥米•克莱恩所说的“休克主义”的事例:利用公众在大规模的集体冲击——恐怖袭击与自然灾害——之后的混乱与迷失,推动他们原本极度反感的经济休克疗法。
有时这两种冲击并没有成功地消除所有的阻力,那么还有第三种可以采用:牢房监禁或电击。
突破性的历史研究和长达四年的灾难现场报道,让《休克主义》一书打破了全球自由市场民主化的神话。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俨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主流的意识形态之一。本书就是对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性胜利发出的挑战。
灾难性资本主义——在受到冲击的社会体系中进行快速的企业改制重建——并非始于2001年9月11日。在这本勇敢的书中,克莱恩将灾难资本主义的思想起源追溯到米尔顿•弗里德曼领导下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其影响力至今仍然遍布世界各地。《休克主义》将经济政策与“震慑行动”的作战方案以及中央情报局资助的电击和感官剥夺实验——后者打造了今天在关塔那摩监狱使用的酷刑手册——之间建立起全新而令人惊异的联系。
正如克莱恩所展示的,休克疗法的蓄意使用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变化,从1973年智利的皮诺切特政变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她讲述了一个与我们所知截然不同的故事。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豆瓣
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
8.3 (19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译者: 王玖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11
这是一本关于拉丁美洲的经典作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类的贫困”,讲述了旧殖民主义围绕拉丁美洲金银、农作物和其他矿产进行的掠夺史;第二部分题为“发展是遇难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叙述了新殖民主义如何通过自由贸易、贷款、铁路、阴谋和暴力将拉丁美洲的民族工业发展扼杀在襁褓之中,解析了投资、技术、经济援助、合资企业、金融机构、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手段如何不文明地参与了古老的掠夺战。
The Social Animal 豆瓣
作者: David Brooks Random House 2011 - 3
With unequaled insight and brio, David Brooks, the New York Times columnist and bestselling author of Bobos in Paradise, has long explored and explained the way we live. Now, with the intellectual curiosity and emotional wisdom that make his columns among the most read in the nation, Brooks turns to the building blocks of human flourishing in a multilayered, profoundly illuminating work grounded in everyday life.
This is the story of how success happens. It is told through the lives of one composite American couple, Harold and Erica—how they grow, push forward, are pulled back, fail, and succeed. Distilling a vast array of information into these two vividly realized characters, Brooks illustrates a fundamental new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A scientific revolution has occurred—we have learned more about the human brain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than we had in the previous three thousand. The unconscious mind, it turns out, is most of the mind—not a dark, vestigial place but a creative and enchanted one, where most of the brain's work gets done. This is the realm of emotions, intuitions, biases, longings, genetic predisposition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ocial norms: the realm where character is formed and where our most important life decisions are made. The natural habitat of The Social Animal.
Drawing on a wealth of current research from numerous disciplines, Brooks takes Harold and Erica from infancy to school; from the "odyssey years" that have come to define young adulthood to the high walls of poverty; from the nature of attachment, love, and commitment, to the nature of effective leadership. He reveals the deeply social aspect of our very minds and exposes the bias in modern culture that overemphasizes rationalism, individualism, and IQ. Along the way, he demolishes conventional definitions of success while looking toward a culture based on trust and humility.
The Social Animal is a moving and nuanced intellectual adventure, a story of achievement and a defense of progress. Impossible to put down, it is an essential book for our time, one that will have broad social impact and will change the way we see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社会性动物 豆瓣
作者: [美] 埃利奥特·阿伦森 新华出版社 2003 - 1
编辑推荐:《社会性动物》是一本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 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困惑,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以援手?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也会盲目服从宗教领袖,即使让他自杀也在所不惜? 《社会性动物》内容严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被译成14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发行,
为精英主义辩护 豆瓣
作者: 威廉·享利 译者: 胡利平 译林出版社 2000 - 7
《为精英主义辩护》一书是美国已故文化评论家、《时代》周刊编辑威廉·亨利的遗作。在平民主义和平等思潮的影响下,曾经风光无限的精英主义成了同"种族主义"一样的贬义词,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批评了精英主义的丧失和平等主义兴起带来的种种弊端,本书行文犀利,切中时弊,是我们了解当今美国政治生活、社会、文化和教育现状的不可缺少的一面镜子。
Nothing to Envy 谷歌图书 豆瓣
9.2 (16 个评分) 作者: Barbara Demick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10 - 9
An eye-opening account of life inside North Korea—a closed world of increasing global importance—hailed as a “tour de force of meticulous reporting”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NATIONAL BOOK AWARD FINALIST •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INALIST
 
In this landmark addi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otalitarianism, award-winning journalist Barbara Demick follows the lives of six North Korean citizens over fifteen years—a chaotic period that saw the death of Kim Il-sung, the rise to power of his son Kim Jong-il (the father of Kim Jong-un), and a devastating famine that killed one-fifth of the population.
 
Demick brings to life what it means to be living under the most repressive regime today—an Orwellian world that is by choice not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where displays of affection are punished, informants are rewarded, and an offhand remark can send a person to the gulag for life. She takes us deep inside the country, beyond the reach of government censors, and through meticulous and sensitive reporting we see her subjects fall in love, raise families, nurture ambitions, and struggle for survival. One by one, we witness their profound, life-altering disillusion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ir realization that, rather than providing them with lives of abundance, their country has betrayed them.

Praise for Nothing to Envy

“Provocative . . . offers extensive evidence of the author’s deep knowledge of this country while keeping its sights firmly on individual stories and human details.”—The New York Times

“Deeply moving . . . The personal stories are related with novelistic detail.”—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 tour de force of meticulous reporting.”—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Excellent . . . humanizes a downtrodden, long-suffering people whose individual lives, hopes and dreams are so little known abroad.”—San Francisco Chronicle

“The narrow boundaries of our knowledge have expanded radically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Nothing to Envy. . . . Elegantly structured and written, [it] is a groundbreaking work of literary nonfiction.”—John Delury, Slate

“At times a page-turner, at others an intimate study in totalitarian psychology.”—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文化人类学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威廉·A·哈维兰 译者: 瞿铁鹏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 1
《文化人类学》(第10版)系统地介绍了文化人类这的基本内容,从经济、政冶、社会、宗教、艺术以及心理、语言等方同,探讨了人为文化活动或日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状貌。
强力推荐: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Human Challenge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豆瓣
作者: 孙隆基 花千樹 2005 - 10
本書是作者對自身文化「硬心腸的」反省的結果。對來自一個「心」發達於「腦」的文化背景的人來說,這個態度是幾經克服以後始能達到的。「腦」對中國人來說也是「心」,但是卻被感情的「心」所掩蓋。因此,這裡所謂的「硬心腸」態度,其實只是將思考判斷的功能從腦部中層上移到大腦皮層左半部而已。
本書是作者對自身文化「硬心腸的」反省的結果。對來自一個「心」發達於「腦」的文化背景的人來說,這個態度是幾經克服以後始能達到的。「腦」對中國人來說也是「心」,但是卻被感情的「心」所掩蓋。因此,這裡所謂的「硬心腸」態度,其實只是將思考判斷的功能從腦部中層上移到大腦皮層左半部而已。
仇富 豆瓣
作者: 薛涌 2009 - 10
至少我们这代人,没有创造出什么值得后辈阅读的中文。你要是听茅于轼、吴敬琏们用“只有富人得到保护,穷人才能变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类话谈市场经济.你就永远不可能懂市场经济,而且真到了市场经济的国家也会被人家笑话。我给你出个题目,把茅、吴这两句话翻译成英文,看看能否放在任何美国的媒体上。真翻译成英文,肯定是野蛮语言。在文明社会,这样的句子谁能找到呢?那些为这两位辩护的人,许多是出过国的。让他们举个例子吧。总而言之,我们的语言本身已经变得野蛮了。乃至这种话中文里可以有,还有许多人拥护,但英文里不能有。这简直就是处于两种进化阶段的语言。
中国的穷并不是仇富所致,而是贫富分化太严重、穷人缺乏保护的结果。这也是亚当·斯密的观点。主流经济学家和自由派至今对此也无法面对。《南方都市报》的编辑枪毙我的稿件,一个潜在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中国仇富情绪太危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看法。我从来不认为中国传统有严重的仇富倾向。相反,中国自明清以来经济非常市场化,社会对贫富分化的容忍力比其他社会恐怕更大。如今世界的发达地区,香港、新加坡等地贫富分化就属于最大的,社会也很稳定。这说明中国文化中并没有特别的仇富传统。同时,我们再看看世界上贫富分化最严重的三十几个国家,哪个国家的仇富情绪不威肋、社会稳定?人都是人。中国人未必是更好的人,但也不一定是比人家更坏的人。一个社会贫富分化到了这个地步,换谁当穷人都会仇富。中国的穷人相对还算厚道的。
民主在美國 豆瓣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作者: 托克維爾 译者: 秦修明、湯新楣、李宜培 左岸文化 2005
這本書可說是一本政治預言書,雖然成書比資本論的時間還早25年,他所提出的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和資本論所述卻大同小異,他也提出全民平等未必是福氣,而且在社會平等的國家裡,成立一個絕對專制的政府比在其他任何國家都容易,法西斯專政又再次印證其說法。托克維爾處於19世紀政治變動頗為劇烈的時期,民主共和政體與君主專制政體的衝突不斷。他認為從長遠的歷史發展來看,人類社會不斷地朝著民主發展的方向前進。而當時美國可說是全世界民主發展最先進的國家,因此托克維爾希望藉由研究美國的政治體制運作、社會文化的特色等等,來進一步分析了解民主政治的優劣及未來的發展。本書分成上下兩卷,上卷闡述的側重在政府與政治方面,下卷則側重於美國民主政治對美國一般風俗習慣、學術文化、科學宗教、文學藝術的影響。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豆瓣
9.2 (24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5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当前的世界人,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这一套活动我将称之为生育制度。生育制度是个新名词,因之我得先说明一下这名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