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
“不死的中国人” 豆瓣
I CINESE NON MUOIONO MAI
作者: [意] 拉菲尔-欧利阿尼 / [意] 李卡多-斯达亚诺 译者: 邓京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0
这本书原本是写给意大利人的,两位记者以数据为依据,以实地调查和访谈为佐证,澄清了西方人对中国移民的许多误解,将事实真相客观地展示给读者。中文版的出版可以让更多的中国人从欧洲人的视角了解生活在当地的中国人的真实生活——不可想象地辛勤劳作,最大限度地攒钱,然后自己当老板。他们在意大利生活、创业、做生意,开工厂,改变着意大利;他们在意大利做石匠、种水稻、捡垃圾、做沙发,他们还在意大利罢工……
本书涉及大量中国的民族工业巨头,他们的欧洲据点有很多是在意大利,比如中国远洋、海尔、华为、钱江摩托、中联重科,还有香港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手机公司H3G。他们很富有同时又很谦虚,他们拯救了许多欧洲老字号。
这本书涉及中国人在意大利从事的各行各业,在山区开采大理石的石匠、稻田里的除草工、垃圾处理厂的工人、沙发加工、皮革作坊、服装工厂、酒吧、餐馆、理发店、中国产品的批发生意,等等;还有浙江人的民间信贷体系、海外华人的宗教信仰,还有意大利的工会组织带领中国工人进行的罢工活动。本书还以特别的关注对中国移民的后裔“第二代”做了多方面的调查。
小趋势 豆瓣
Microtrends
作者: [美] 马克·佩恩 / [美] E. 金尼·扎莱纳 译者: 刘庸安 / 贺和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10
一部以全新的视角剖析当下生活的令人震撼之作。与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和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相比,《小趋势》是21世纪初商业社会预言中最摩登的话题。
马克·佩恩通过可靠的信息和分析,让我们发现大量和直觉相违背的事实。社会不再是一个大熔炉,而是被分成了一个个有着不同喜好和生活方式的群体。那些人数不多却充满活力的新群体,正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书中列举了影响着未来社会发展的75个小群体的发展动向,那些貌似细微的发展正在决定着巨大的社会变革。这将彻底改变你观察从现在到未来的视角,并由此发现你的处境在现在与未来之间会有怎样的改变。
马克·佩恩认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趋势就是这些小趋势,他告诉读者如何去观察那些小群体的发展,它们能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也可以对一场选举胜负起决定性作用,它们还可能煽起一场运动,或者改变你个人的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中,小群体有大作用。“小”决定着“大”。
城市 豆瓣
Cities
作者: [英] 约翰·里德 (John Reader) 译者: 郝笑丛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 1
《城市》探究了城市存在的原因、形式和功能,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产生的问题,内容广泛,涵盖了从城防到下水道,从工厂到市场,从疾病到卫生健康等方方面面。对城市性质、城市生活,以及其结构、发展和居住者,进行了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
通过对最初的城市毁灭到现在的城市状况的系列研究,里德探索了城市如何联合、发展、兴盛,如何衰落和消亡,如何能够自我重建。他研究了城市与其周围乡村的寄生关系,城市赖以为生的贸易网络和外来移民,城市如何为居民提供食物和用水,如何处理排出的废物。他着力聚焦奥斯曼男爵对巴黎下水道的创造性,在此花费的笔墨一点也不逊于男爵的林荫大道规划;他对疾病和政府问题同样关注;在描述人类生活和建筑物上不分伯仲。
这是一次对城市为何以及曾经为何的全面探究,完全可以比肩于刘易斯·芒福德1962年的经典之作《城市发展史》(The City in Histroy)。
Why Marx Was Right 豆瓣
作者: Terry Eaglet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 - 4
In this combative, controversial book, Terry Eagleton takes issue with the prejudice that Marxism is dead and done with. Taking ten of the most common objections to Marxism - that it leads to political tyranny, that it reduces everything to the economic, that it is a form of historical determinism, and so on - he demonstrates in each case what a woeful travesty of Marx's own thought these assumptions are. In a world in which capitalism has been shaken to its roots by some major crises, "Why Marx Was Right" is as urgent and timely as it is brave and candid. Written with Eagleton's familiar wit, humour and clarity, it will attract an audience far beyond the confines of academia.
以自由看待发展 豆瓣
Development as Freedom
7.8 (6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任赜 / 于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 7
《以自由看待发展》是阿马蒂亚·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他改变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全书论证,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它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泛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森根据大量的经验研究资料,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阐明在实践中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在强调市场机制、全球化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基础性重大贡献的同时,他指出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领域承担责任,更需要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在全面的社会交往和变革中发挥主动作用。
生活水准 豆瓣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徐大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于1987年发表的一部重要论著,它构成了阿马蒂亚·森的福利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全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看待“生活水准”这个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亦即怎样刻画“生活水准”或给它下定义的问题。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阿马蒂亚·森和其他一些英国学者在本书中对“生活水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阿马蒂亚·森的两次特纳讲演,剑桥大学和埃塞克斯大学的四位知名学者约翰·米尔鲍尔、拉维·坎伯、基思·哈特、伯纳德·威廉斯的评论,以及阿马蒂亚·森的答复。
Outliers 豆瓣 Goodreads
7.9 (28 个评分) 作者: Malcolm Gladwell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8 - 11
In this wide-ranging third installment of Malcolm Gladwell's exploration of how people and social phenomena work, the New Yorker journalist takes a close look at what constitutes high levels of success. That is, what makes people at the top of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get there? As we've come to expect from Gladwell's previous books,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s a bit complicated.
He says that upbringing, culture and even random luck have something to with success, but there is another important quality that anyone can control. Two chapters are dedicated to the "revelation" that IQ is only a baseline quality and success has little to nothing to do with having a high IQ or a low IQ. Rather, success is substantially a product of cultivating a high degree of what Robert Sternberg calls "practical intelligence" or what most refer to a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Gladwell uses the example of Nobel laureates coming from unknown schools as often as ivy league schools. At this level of mastery IQ is no longer a factor. Success has little to do with where you were educated and everything to do with your level of practical/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willingness to put in the 10,000 hours of practice required to reach mastery of your field.
All in all, it's an interesting read that isn't too heady and goes by pretty quickly, as the interesting anecdotes are what you would expect from Gladwell.
Blink 豆瓣 Goodreads
7.3 (9 个评分) 作者: Malcolm Gladwell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5 - 1
Blink is about the first two seconds of looking--the decisive glance that knows in an instant. Gladwell,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Tipping Point, campaigns for snap judgments and mind reading with a gift for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splendid storytelling. Building his case with scenes from a marriage, heart attack triage, speed dating, choking on the golf course, selling cars, and military maneuvers, he persuades readers to think small and focus on the meaning of ”thin slices” of behavior. The key is to rely on our ”adaptive unconscious”--a 24/7 mental valet--that provides us with instant and sophisticated information to warn of danger, read a stranger, or react to a new idea.

Gladwell includes caveats about leaping to conclusions: marketers can manipulate our first impressions, high arousal moments make us ”mind blind,” focusing on the wrong cue leaves us vulnerable to ”the Warren Harding Effect” (i.e., voting for a handsome but hapless president). In a provocative chapter that exposes the ”dark side of blink,” he illuminates the failure of rapid cognition in the tragic stakeout and murder of Amadou Diallo in the Bronx. He underlines studies about autism, facial reading and cardio uptick to urge training that enhances high-stakes decision-making. In this brilliant, cage-rattling book, one can only wish for a thicker slice of Gladwell's ideas about what Blink Camp might look like. --Barbara Mackoff
行走于理性的钢丝上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福格林 译者: 陈蓉霞 新星出版社 2007 - 1
人类能够相信所有的事情,但是也能堕入深深的怀疑和迷惑。问题部分在于我们的许多信仰缺乏理性的基础。更深也是更麻烦的问题还在于,对理性的追求本身又是这种怀疑和迷惑的来源。
在《行走于理性的钢丝上》中,罗伯特•福格林引导读者穿越悖论、幻觉及其激进怀疑论这些迷宫,而它们正是哲学探究的中心问题所在。福格林认为,我们的理性技能坚持要对宇宙作出纯粹理性的说明,然而同时,这些技能的内在缺陷又使得我们决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结果我们发现自己是处在一种不牢靠的地位,于是,要么用康德所谓的“形而上学幻觉”来安慰自己,要么接受激进怀疑论的立场。
通过反思古希腊的怀疑论者以及如休谟、康德、维特根斯坦、尼采及萨特这样的思想家,本书使得读者进入——并且穿越——哲学中某些最棘手同时也是最富挑战性的领域
作者语摘:
不受束缚的理性,会迫使我们进入两个相反的方向。其一是形而上学的方向,其传统形式就是试图用一种纯理性的因素,来说明实在那稳定内在的结构。认为必定存在这一结构,那正是理性自身的要求。其二是相反的方向,因为当理性趋于极限时,就会带来自我摧毁,从而引出激烈的怀疑主义或相对主义。
但本书不是为这种选择提供指导,而是力图理解它们如何产生,我们又如何可能从中解脱出来。我的中心论点是,当假设理性可不受限制地运用时,就会出现这种根本性的选择局面。更深入的论点是,摆脱这些选择或许是困难的,在某些情形中或许还决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些选择带来了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深深的焦虑”。
——罗伯特•福格林
中国士绅 豆瓣
作者: 费孝通 译者: 赵旭东 / 秦志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中国士绅》后半部分是周荣德先生早年在云南昆阳对费孝通先生所做的六篇关于乡村士绅的个案访谈。前半部分的理论思考与后半部分的人物访谈,二者相得益彰,互相印证。这次以完整的形式将《中国士绅》推荐给中文读者.并借以表达对逝去一代学者的追思和敬意。1953年,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作序、其夫人玛格丽特编辑的《中国士绅》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主要记录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学术成果的作品此后一直是英语世界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这一论域难以忽略的参考文献。
赤道之南 豆瓣
作者: 【美】罗伟林 (Larry Rohter) 译者: 郭存海 中信出版社 2011 - 8
这是一片诱人的土地,这里有世界闻名的桑巴舞、足球、超级名模和迷人的热带海滩,这就是第一代葡萄牙探险者眼中的“人间天堂”——巴西。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以其“沉醉不知归路”的狂欢而闻名天下。亚马孙雨林更被视为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然而,上天的恩赐并不总是带来国家繁荣:20年前,巴西不仅负债累累,而且刚刚摆脱一个厉行新闻审查和镇压异见者的军事独裁政权。如今,巴西已是世界第八大经济体,其民主制度也充满勃勃生机。不惟如此,巴西还实现了能源自主。本世纪最大油田的发现应该使巴西很快就荣登主要能源出口国之列。代表新世界强国崛起的“金砖四国”一词,首字母就来自巴西。随着2016年奥运会和2014年足球世界杯的成功申办,巴西终于准备在国际舞台上一展身手。
是什么促成了巴西的这种巨变呢?
《纽约时报》记者罗伟林以其渊博的知识和富有质感的笔调引领我们准确地见证了巴西惊人的复兴。作为《纽约时报》驻里约热内卢分社社长,罗伟林近水楼台,目睹了巴西近年来一系列的惊人变化。通过采访政界、商界、文化界和宗教界的每一位领袖,他敏锐地记录了巴西快速而剧烈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由于巴西继续保持其快速的崛起,因此这本权威性著作将帮助你了解巴西——这个未来数年将成为国际舞台主角的国家。
认知盈余 豆瓣 Goodreads
Cognitive surplus : creativity and generosity in a connected age
6.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莱·舍基 译者: 胡泳 / 哈丽丝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 继《未来是湿的》之后最新力作
看自由时间如何变革世界的未来
如果说《未来是湿的》揭示的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那么《认知盈余》揭示的就是 “无组织的时间力量”。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首度亲笔作序倾情推荐
克莱•舍基说,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2 000亿个小时,而这几乎是2 000个维基百科项目一年所需要的时间。如果我们将每个人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那么,这种盈余会有多大?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自由时间始终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来消费它们,创造它们和分享它们,我们可以通过积累将平庸变成卓越……
欧洲梦 豆瓣
作者: 杰里米·里夫金 译者: 杨治宜 2006 - 9
《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杰里米·里夫金教授分析了“美国梦”在今日的表现。尽管它一度是世界所钦羡的理想,如今却因过度关注个人的物质获取而无法适应一个日益风险化、多样化和互相依靠的世界。由此,杰里米·里夫金教授提出了“欧洲梦”创造崭新历史的观点。他认为,美国梦强调经济增长、个人财富的积累和独立自主。新的欧洲梦则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和相互依赖。美国梦效忠于工作伦理,强调“ 活着为了工作”;欧洲梦更加协调于闲适和深度游戏,主张“工作为了生活 ”。美国梦是融合性的,成功可归因于切断了同旧有文化之间的纽带,在美国大熔炉里成为自由的行动者;相反地,欧洲梦却基于保存原有文化身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上生存。在必要情况下,美国人更乐意在世界范围内采用军事力量,来保护关键的自身利益。欧洲人却不太愿意使用武力,而更倾向于用外交、经济支持及援助来避免冲突。美国梦是深深个人化的,极少关注人类的其余。欧洲梦的本性却更加包容整体化,因此也更关心全球的福祉。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豆瓣 Goodreads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9.0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 王晓珏 学林出版社 1999 - 1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burgerlicheOffentlichkeit)。研究对象特别难以把握,这就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首先,由于研究对象比较复杂,用单一某个学科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共领域范畴放到传统“政治学”曾经关注的那样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加以探讨;①研究对象就其自身而言打破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社会学和经济学、宪法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思想史等各学科一体化所带来的难题是很清楚的:从目前社会科学学科分化和专业化水平来看,没有谁能“掌握”多门学科,更不用说“掌握”所有学科了。
交往行为理论 豆瓣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
作者: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8
《交往行为理论》这部著作是涉及面相当广泛。这部著作中,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占据了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并且这些诠释的素材更加集中在哈贝马斯自己思想的观念图式上。哈贝马斯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声称,交往行为理论既非一种元理论,也非一种借助其它手段进行的认识论的继续。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让我们联接了与社会分析相关的三种理性:一个是涉及解释学和英美分析哲学中作为论争的理性,特别是关系到相对主义的问题。如果不同文化或生活方式有他们自身内在的合理性标准,那么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按照普遍性的标准比较他们并使其服从于批评?另一个是涉及到行为理性,即如何领会人的行为中有特殊意义的性质?这触及到理解的意义问题,还触及到了当行为者本人已经为他们的行为设定了理由时,社会科学在主张更好的解释时其自身的任务问题。最后一个是是关于理性的社会扩张问题,即作为现代西方社会特有的那种合理化问题。这本书的大部分努力就是致力于此。哈贝马斯断言:理性更多地是与运用知识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较少地与知识有关。如果我们认为在一些情境中谈论某事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要么是指人们表达的认识,要么是指包含认识的符号表达形式。我们说某个人理性地行动,或者说某种陈述是合理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个行为或陈述可以被有关的某些人批驳或辩护,而这恰恰就是他们为了能够证明自己是正当的或有根有据的。我们不能像经验主义者那样,限制理性行为的范围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我们必须以“交往合理性“的概念来弥补“工具认知理性“的不足。正如哈贝马斯自己所说的,合理性意味着交往,因为只有符合与至少另一个人达成相互理解的必要条件时,某事才是合理的。
后民族结构 豆瓣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1
《后民族结构》分“民族语境”、“后民族结构”、“现代性的自我理解”、“反对克隆人的论据”四个部分,收录了12篇文章,集中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德国国内政治以及国际政治的理解、批判和重构的思路。
信息乌托邦 豆瓣
作者: 桑斯坦 译者: 毕竞悦 法律出版社 2008 - 10
我们被无限的媒体网从四面包围,如何能够确保最准确的信息脱颖而出、并且引起注意?在本书中,凯斯•R. 桑斯坦对于积蓄信息和运用知识改善我们生活的人类潜能,展示了深刻的乐观理解。
在一个信息超负荷的时代里,很容易退回到我们自己的偏见。人群很快就会变为暴徒。伊拉克战争的合法理由、安然破产、哥伦比亚号航天载人飞机的爆炸——所有这些都源自埋于“信息茧房”的领导和组织做出的决定,以他们的先入之见躲避意见不一的信息。领导者和普通人如何能够挑战思想偏狭的决策,接近人类知识的总量?
许多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令人震惊的分享和聚合信息的新方法有助于公司、学校、政府和个人不仅获得、而且创造不断增长的准确的知识。通过不断激动地自动修正数据,覆盖了从政治、商业计划到体育运动、科幻文化的维基,积聚并精炼着信息。开放资源软件使得许多人参与到科技发展之中。预测市场聚合信息,允许公司(从计算机制造商到好莱坞工作室)做出关于产品投放和职位空缺的更优决定。桑斯坦证实了,人们如何能够消化聚合的信息,而不必遭受信息爆炸之痛——何时以及为何新的聚合技术是如此惊人的准确。
在一个正见和八卦日益难分伯仲的世界里,许多头脑聚在一起上网的努力可能会提供最好的通向信息乌托邦之路。
Republic.com 2.0 豆瓣
作者: Cass R. Sunste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 8
In this follow up to Republic.com, his first appraisal of technology's effect on public discours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School professor Sunstein waxes pessimistic about today's "nightmare" of limitless news and information options-and, more significantly, the limitless options for avoiding it. Gravitating toward those newspapers, blogs, podcasts and other media that reinforce their own views, citizens carefully filter out opposing or alternative viewpoints to create an ideologically exclusive "Daily Me." The sense of personal empowerment consumers gain-and subsequently equate with "freedom"-only fuels the "echo chamber" effect, which replaces a sense of democratic unity with accelerating polarization. Sunstein argues that the most obvious dangers of this effect-single-minded terrorists and hate groups who use cyberspace to communicate directly with receptive audiences-hide the more subtle and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of the "growing power of consumers to 'filter' what they see": not only do diverse publics need to hear multiple voices, they also must cultivate a culture "where people actually want to hear what others have to say." This perceptive volume effectively illuminates the contradictory impulses at the heart of the citizen-consumer, demonstrating how "there can be no assurance of freedom in a system committed to the Daily Me"; though challeng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throughout, Sunstein's chapter of partial solutions proves underwhelming.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豆瓣
作者: Benton, Ted/ Craib, Ian Palgrave Macmillan 2001 - 8
This text offer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ical problem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encompassing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Its emphasis is on communicating difficult philosophical ideas clearly for students outside the discipline.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re are no final answers to questions raised, only better questions, and that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provide a way of organizing theoretical debates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