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
如何改变世界 豆瓣
How to Change the World: 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Power of New Ideas
作者: [美] 戴维·伯恩斯坦 译者: 吴士宏 新星出版社 2006 - 4
商业企业家以经济而言意味着什么,社会企业家对社会变革就意味着什么。戴维·伯恩斯坦写道:他们是那些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最后要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
《如何改变世界》讲述的就是这些卓越个体——有些来自美国,其他刚来自从巴西到欧牙利的许多国家——引人入胜的故事,为民营部门提供了一本“卓越指南”。在美国,一个叫J.B.施莱姆的男人帮助了数以千计的来自抵收入家庭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在南非,一个叫维洛尼卡·霍萨的女人发展出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艾滋病病入护理模式,改变了政府的卫生医疗政策。在巴西,因为法维奥·罗萨的努力,数以十万计的边远农村居民用上了电。还有美国人詹姆斯·格兰特领导和“行销”了一场全球儿童免疫运动,挽救了2500万个生命,也因此为自己树立了声望。再还有美国人彼尔·德雷顿,他创建了一个自愿者基地“阿育王”——资助和支持了这些社会企业家,以及千余个像他们那样的人,将它们的思想威力撒播到了世界各地。
这些非凡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被媒体大量报道的巨大变革:环顾世界,社会中成长最快的部分是民营部门,同时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社会企业家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涉足到政府和企业已经失败的地方去解决问题。正如其标题所显示的,《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要告诉我们的是,凭着决心和创造精神,个人也能够创造出非凡成就。对那些追求在世上留下一个正面印记的人而言,这即是一本激励读物也是一本无价的行动指南。它将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
人口论 豆瓣
作者: (英)马尔萨斯 译者: 郭大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
马尔萨斯的基本论题是人口增长有超过食物供应增长趋势的思想。它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生产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增加的人口需要,并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豆瓣
作者: 大卫·李嘉图 华夏出版社 2005 - 9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把分配问题作为论述的中心,运用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起来的抽象法。李嘉图认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是个人利益,是追求个人功利,即寻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而个人追求个人利益同整个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符合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他实际上是站在工业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资本家追求利润的个人利益与生产发展、社会财富增加和社会进步看作是一致的。他的研究方法带有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看作是永恒的、不变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全书分为32章,结构比较松散。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内容完全包括在前六章中,其他各章则是李嘉图理论原则的运用或是对其原理的解释和补充。第一章论价值,还论述了工资、利润,第二章论地租。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工资、利润和地租,说明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从而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他还论述了货币理论、对外贸易中的比较成本学说、赋税的一般原理和原则。该书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发展,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完成阶段。
Designing Economic Mechanisms 豆瓣
作者: Leonid Hurwicz / Stanley Reit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3
A mechanism is a mathematical structure that models institutions through which economic activity is guided and coordinated. There are many such institutions; markets are the most familiar ones. Lawmakers, administrators and officers of private companies create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desired goals. They seek to do so in ways that economize on the resources needed to operate the institutions, and that provide incentives that induce the required behaviors. This book presents systematic procedures for designing mechanisms that achieve specified performance, and economize on the resources required to operate the mechanism. The systematic design procedures are algorithms for designing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mechanisms. Most of the book deals with these procedures of design. When there are finitely many environments to be dealt with, and there is a Nash-implementing mechanism, our algorithms can be used to make that mechanism into an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one.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dominant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is also studied.
别做正常的傻瓜 豆瓣
7.9 (22 个评分) 作者: 奚恺元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 8
你正常吗?也许是的。你傻吗?也许也是的。“正常”的决策者往往做着“傻瓜”的决策,而他们自己还蒙在鼓里。这些傻的错误在许多决策中会出现,包括购物、投资、用人、择偶等。
这本书基于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决策学,又基于作者10余年的管理教学经验,帮你揭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熟视无睹的决策误区,并教你如何纠正。读完本书,希望你能“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在这充满竞争的世界里胜人一筹。
社会主义体制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 译者: 张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 5
《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终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作为作者,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我用了五年时间写作本书英文第一版,当然,所投入的精力远远不是时间所能说明的。本书总结并综合了我本人自1955年以来的所有研究成果(那一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研究著作《过度中央集权化的经济管理》)。
本书在内容上涵盖了社会主义体制的所有主要领域:政治架构、意识形态、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和对经济的监督管理、体制内部的信息流动、典型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塑造的典型行为特征。这一点桅成了本书和许多其他著作的一个重要区别,它们一般都局限于分析某一领域的问题——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
这本著作或许有助于理解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及体制特征上的因果关系,同时它也可能无法为人们提供所谓的“指南”。在分析中国问题时,中国读者必须认真考察其他各种因素。在这方面,国际上也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我想,最终还是要依靠中国学术界自己进行最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的问题所在。
社会主义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译者: 王建民 / 冯克利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 5
本书是西方现代思想丛书的第十六种,也是本丛书第二次选译米瑟斯的著作。
书中具体包括了: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孤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民族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作为社会进化因素的冲突、作为禁欲主义产物的社会主义等内容。
作为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并且是所谓“继门格尔和庞巴维克奥地利学派的第三代领袖,”他和他的学派“对20世纪西方经济学学术影响是无与伦比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套展现西方现代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的丛书选择米瑟斯及其著作也是很自然的事。《社会主义》一书有关“社会主义”的涵义比我们通常的理解要宽泛的多。本书前奏的论文《社会主义共同体的价值计算》发表于1920年,本书出版于1922年,正是苏维埃俄国结束战时共产主义、实行新经济政策一年多之后。本书的写作应该正值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而当时,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把计划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今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提出,以及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使我们在实践上早已走出自己的道路,在理论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
达蜜经济学 豆瓣
作者: Tyler Cowen 译者: 陳正芬 經濟新潮社 2010 - 6
這是個「達蜜」(.me)的時代。在科技不斷創新的氛圍裡,每個人都是媒體,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發出聲音,但是接下來呢?
我們花許多時間上網,這許多時間,我們在幹什麼?在撲浪、臉書貼文、打簡訊、玩Google?這一切代表什麼意義?
作者身為一個經濟學家,也是美國最受歡迎的經濟學部落格「邊際革命」的格主,還是個「資訊大胃王」,熱愛文學、音樂美術、美食等等。他想探討的是:
◎傳統經濟學是研究人對於客觀環境的反應,也就是人的行為;
◎再深入一些的行為經濟學,加入心理學的因素,探討誘因、動機會如何影響人的行為;
◎作者再加入「神經多元性」(neurodiversity)的因素:每個人的神經組織結構都不一樣,這是唯一能夠確立每個人「主體性」的元素;神經組織結構體現在人們不同的認知方式上,尤其是我們如何處理資訊(包括網路的資訊、音樂、文字、繪畫、與人互動)。
人們在腦內編排資訊(mental ordering)的方式,會塑造出不同的品味、美學觀、對事物的認知,接著是行為。因此,他針對人們運用網路和接觸文化的模式,做了一番人類學式的觀察:
◎現代人熱中於「編排資訊」:在iPod上編輯歌曲或專輯、在網路洪流中搜尋整理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第1章)
◎人們喜歡文化小品(文化的片段化)勝過文化鉅作:例如Twitter的推文、手機簡訊、Youtube上的歌曲、iPod……現代文化越來越以「小品」、小片段的形式出現,而被人們所擁有。(第3,4章)
◎自閉症者在認知方面的優勢(擅長於編排資訊),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示?(第2章)
◎佛教vs.數位生活(第5章)
◎編排資訊的結果,「故事」就出來了;人人都喜歡有趣的故事,而故事需要編排、削減資訊;媒體更喜歡有故事的事件……(第6章)
◎福爾摩斯、赫曼赫塞、亞當斯密,他們有什麼共同點?(第7章)
◎一個人的美學觀念是如何產生的?跟我們的神經組織有關嗎?你喜歡的音樂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第8章)
作者特別舉自閉症為例,雖然這些人通常被認為「與人互動有障礙」,但是他們認知事物的方式具有某些長處(例如專注力強、常專精於某個領域),使得從歷史上到現在,許多自閉症者也非常成功。作者以自閉症者做為對照組,來探討人類的心智如何處理資訊。所以作者說,可以把這本書看成是描繪當代文化的行為經濟學,或是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
他的結論是:人們處理資訊的方式不同,或是專精於某個領域,這就是「達蜜世代」的競爭優勢。向內看(從網路、從我們的心智),現代文化越來越豐富,我們比過去更能夠塑造自己的生活,來達到最深層的滿足,從而對周遭事物做出貢獻。人們使用文化的方式,將會創造出自己的經濟未來,走出自己的路。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 豆瓣
作者: 何俊志 编 译者: 何俊志 / 任军锋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新制度主必的兴起,是当代西方政治学发展-中的_股重要潮流。本书精选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兴起和发展进程中的部分重要文献,分别编译成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概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政;台学的应一用与综合五个部分。各部分中的文献既包括了对本领域的兴起和发展状况进彳亍概述的文献,也选取了一些在该流派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评论性交献,同时还兼顾了在某些研究主题中能够代表新制度主义取向的文献。本书试图从理论框架、发展脉络、研究取向和问题领域等角度,通过简要的文献向读者展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各个侧面。
貧窮創新 豆瓣
作者: 萧富元 天下杂志 2008 - 5
◎聯合推薦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
大陸工程董事長/殷琪
經濟部國貿局局長/黃志鵬
讓林懷民愛不釋手的印度專書!《全球錢景看中天》、《文茜世界週報》熱烈報導!
猛的經濟成長渴求mix心靈宇宙無盡探索,一邊向世界吸金,一邊召喚創意人朝聖。印度究竟怎麼回事?年輕且古老、先進但落後、奢華又貧窮;不可思議的印度,正在改變世界!
奢華與赤貧、現代與古老、效能與草率;不可思議的印度,正在改變世界!
過去四年內,印度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8.8%;今年一月,印度擠下台灣,成為第四大外匯存底國。這個衝勁十足的成長引擎,是全亞洲唯一不靠出口刺激成長的國家。它沒有經歷大規模工業化,就迅速發達起來。跳過製造業,直接發展服務業,更是史上唯一。
印度模式最特別之處,在於善用其最大弱點——貧窮——創新,橫掃金字塔底端財富。從電信、醫療到消費性產品,印度的破壞式創新幾乎貫穿所有產業,改變世界競爭規則。以低價高效率的軟實力,吃下全球近半數的外包市場,刷新全球商業模式。
2008年初春,《天下雜誌》,派出兩組人馬,分頭前往印度改變世界的兩條走廊。一個以貧窮孕育出低價創新,改變世界競爭規則。一個則以清貧的信仰,提出對物質主義的反思。
從德里到孟買這條一千四百多公里的成長走廊,是印度最具潛力的地區,全球企業蜂擁而至。《天下》採訪了宏達電、聯強、大陸工程、農友種苗等台商企業,親身經歷台商深入印度的奮戰故事。
另一組人從北方的達蘭莎拉,一路往南走到瓦拉納西恆河和菩提迦葉。這條綿延上千公里的心靈走廊,雖然是印度物質生活最艱困的窮鄉僻壤,卻吸引了千萬信徒,到印度尋找自己和生命的意義。在喜馬拉雅山麓,《天下》記者排除萬難,在過年閉關後第一時間專訪達賴喇嘛,請他為二十一世紀的領導人尋找出路。這一路上,坐過駱駝,走過恆河,甚至搭了兩天夜車,與蟑螂共眠,最後到達佛教聖地——釋迦牟尼佛悟道的地方。即使路途困頓,卻被印度人樂天知命的笑容感動。
關於印度,另一個大家關注的重點,就是為什麼印度培養了那麼多的軟體人才?甚至在美國矽谷,每三個軟體工程師中就有一個是印度人。本書特別收錄《天下雜誌》報導的「印度打造百萬軟體人才的祕密」、「印度理工學院──百萬富翁製造機」等精彩文章,與讀者一起深入了解印度獨特的邏輯思考和數理教育背後的祕密。
除此之外,本書也收錄《康健雜誌》所做的印度瑜珈朝聖完整報導。這趟身心靈之旅,記錄了在世界瑜珈首都虛凱詩每天練瑜珈、到南印度的「奧修國際靜心村」跳舞、靜心的情形,也分享了在喜馬拉雅山腳下體驗最原汁原味的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SPA的心得,並提供實用的旅遊資訊,供讀者規劃幸福旅行的參考。
开门 豆瓣
Opening Doors: the Life and Work of Joseph Schumpeter
作者: [美] 洛林·艾伦 译者: 马春文 等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 4
后现代经济 豆瓣
作者: 姜奇平 2009 - 7
《后现代经济:网络时代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站在历史“终结”与“开始”的切换点上,以价值、交换、货币、资本、组织、制度、福利等方面为线索,扬弃现代性经济学,对工业化进行反思,深刻剖析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现代性经济的解构和建构。“9·11”中坚固的世贸中心大楼灰飞烟灭,2008年坚固的华尔街投资神话彻底破灭,坚固的雷曼兄弟公司在挺立了158年后烟消云散……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历史在“终结”,这次的对象是牢不可破的工业化本身。这一切都是因为——后现代经济时代到来了。
不顾诸神 豆瓣
In Spite of the Gods: The Strange Rise of Modern India
7.4 (7 个评分) 作者: (英)卢斯 译者: 张淑芳 中信出版社 2007 - 11
印度正在快速崛起,然而,这个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经济增长的南亚次大陆国家依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奇怪国度:它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依然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它是一个羽翼渐丰的核大国,但依然有40%的儿童营养不良;它有着历史悠久的反物质主义文化传统,却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作为英国《金融时报》南亚办公室主任,爱德华·卢斯在印度工作了6年的时间。从总理、部长、教宗、商人、社会活动家,到教授、学生、警察、贫民,乃至自己的妻子……他全方面考察了印度这块充满神奇的土地。本书从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一个正在全面转型的印度及其对世界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使我们可以避免用一两个原因作为印度崛起或者不崛起的答案。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豆瓣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刘建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印度是一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信仰,判然有异的风俗和异彩纷呈的观点。《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 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争鸣传统不仅影响了印度文学、文化、政治、科学与数学发展的历史,而且还影响了构威其宗教多样性之基础的知识多元主义。知识多元主义包括属于印度教哲学范围之内的非正统见解,也包括印度的其他宗教经验,从佛教、耆那教和无神论在早期的盛行,到与外来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具有建设性的遭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想理解当代印度所面临的政治、社会、文化与经济挑战,就应当充分认识其多元主义的、相互作用的和生生不息的传统。
森认为,通过互动进程,特别是在后殖民世界,外来观点也会对民族本体认知产生影响。西方往往将印度视为一个具有无穷无尽的精神性和无缘无故的神秘主义的地方。然而,印度具有怀疑主义和追求理性的悠久传统,除了在数学、天文学、语言学、医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世俗领域的贡献之外,或许还拥有所有文明古国之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不可知论和无神论文献。森还论述了印度丰富的知识遗产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公元前四世纪和前三世纪的侨底利耶与阿育王直至十六世纪的阿克巴所概述的经世治国哲学:印度在公元第一千纪与中国之密切关系的历史及其至今依然存续的重要意义:印度古老而严谨的历法:萨蒂亚吉特·拉伊的电影:具有远见卓识的诗人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与莫汉达斯·甘地之间关于印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辩论。
森认为,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对于捍卫其世俗政治,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全书分直言与异议、文化与交流、政治与抗争、政治与抗争、理性与身份四部分内容。
中译本序

梵文语词变音标志方法
第一编 直言与异议
一、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二、不平等、不稳定与不平之鸣
_一、印度:大与小
四、移民社群与世界
第二编 文化与交流
五、泰戈尔与他的印度
六、我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
七、印度的传统与西方的想象
八、中国与印度
第三编 政治与抗争
九、与命运之神的幽会
十、印度的阶级
十一、女人与男人
十二、印度与原子弹
第四编 理性与身份
十三、理性的范畴
十四、世俗主义与不满因素
十五、透过历法看印度
十六、印度人的身份
注释
人名索引
总索引
译后记
农民的终结 豆瓣
作者: 〔法〕H孟德拉斯 译者: 李培林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5 - 1
本书以法国农村的现代化道路为背景,分析了欧洲乡村社会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变迁过程。作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自给自足的农民已经不存在了,目前在农村从事家庭经营的是以营利和参与市场交换为生产目的的农业劳动者,这种家庭经营体从本质上说已属于一种“企业”,但较工业企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走向终结,当然,孟德拉斯所说的“农民的终结”,并不是“农业的终结”或“乡村生活的终结”,而是“小农的终结”。
金融的逻辑 豆瓣 Goodreads
7.3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陈志武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9 - 8
《金融的逻辑》探讨金融发展和一般市场发展对文化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作者从理论到事实对西方金融的发展正本清源,追溯财富基因,解读资本密码,剖析金融危机。作者创造性地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对儒家文化进行金融学反思,直言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作者长期关注社会转型问题,痛击时弊,观点振聋发聩。“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西方的兴起主要靠制度而不是掠夺”、“消费驱动型模式不会改变” 等观点启发了更多人思考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
自由宪章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作者: [英国] 哈耶克 译者: 杨玉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 2
《自由宪章》(精装)的作者哈耶克是在当下中国知识界最富赞誉和最有影响的自由主义思想大师。他的每一著述都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广泛而重要的问题。而他对人类自由的探索和对扩展秩序(extend order)的诠释是他思想和著述中以一贯之的“道”。
以碳之名 豆瓣
作者: 柳下再会 中国发展那出版社 2010 - 4
《以碳之名:低碳骗局幕后的全球博弈》不是第一个反对低碳的声音,但却是在时下中国,第一个旗帜鲜明地对抗全球变暖论断的先锋之作。书中将会告诉你,以往深入人心的全球变暖学说以及低碳倡导存在巨大的争议,甚至根本不是真相。
在变暖问题上,真正有能力影响气候的是太阳。温室气体的作用不是主导,二氧化碳更不是温室气体中最有代表性的气体,而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更是远不及自然本身产生的数量多。而且,与之相反,地球正在变冷!
二氧化碳被妖魔化为邪恶的代言,人类末日的罪魁祸首,这背后隐藏着巨大而复杂的阴谋。从大的方面说,它是发达国家打击、遏制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地位的利器:从小的方面讲,它是低碳带动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既得利益者的风水财位,有低碳存在,他们就有饭吃、有钱赚、有名捞。
《以碳之名:低碳骗局幕后的全球博弈》就是要揭穿所有这些卑劣的行径。当然,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里为二氧化碳申冤并不是纵容人们破坏环境,比起那些以碳之名的作秀,我们更应该将精力投入到那些真正需要我们治理的环境问题中去。希望《以碳之名:低碳骗局幕后的全球博弈》能够唤醒大众勇于追求真相的怀疑精神,唤醒国内的主流媒体——不要再盲目跟风,不要再赞扬这个会令中国在国际社会中陷入被动的低碳风了。
生津解渴 豆瓣
作者: 陳慈玉 三民書局 1984 - 3
雖然喝茶的習慣源於中國,但在東方與西方,卻由於本身環境、風俗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飲茶文化。西方是以英國為典型的紅茶文化——飄溢著布爾喬亞氣息,帶著重商主義的色彩。歐洲強權為滿足對紅茶及其佐料的需求,曾不惜伸展帝國主義的魔掌,在當時的「落後」地區製造殖民地,從事商品掠奪和人身買賣。中國茶貿易也在外國市場操控下興發、鼎盛,而終至衰微。中國原是世界首要產茶國,外商來華爭運茶葉,使中國茶貿易蓬勃發展,但在價廉物美的考量下,外商也向印度、錫蘭與日本發展茶栽培業,強使亞洲產茶國發生競爭。中國茶逐步敗下陣來,外國商人也漸漸放棄了中國茶貿易。
十年沧桑 豆瓣
作者: 金雁 / 秦晖 上海三联书店 2004 - 1
系统介绍苏东诸国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在维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第三个十年,这时候苏东诸国的经验教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过去与我们有着相同的体制,我们的改革也受到过东欧早期改革的启发。但苏东诸国转轨期间的情况到底如何,国内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苏东研究,他们认为,苏东诸国在转轨期间普遍出现经济衰退是事实,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和解释这种现象。本书在对中国与东欧改革前经济与社会的不同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比较和解释了中国与东欧改革的不同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