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
中国土地制度史 豆瓣
作者: 赵冈 / 陈钟毅 新星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摈弃断代研究的方法,针对中国经济史上的几个专题,研讨其演变的过程。其中包括土地所有权制、耕地面积的变动、人口与耕地的比率、农业经营方式、租伽制度等,不但提供贯通历史的纵向观察,也澄清一些以西方经济史观为基础来研究中国土地问题的错误观念。书中有许多有关土地制度的一手资料,辅以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独特的诠释与看法。

目录:

第一章 土地所有权制
一 上古的井田制
二 秦以后的土地私有制
三 限田与均田
四 政府及皇室直接经营的公地
五 禄田、勋田及赐田
第二章 耕地面积之变动
一 度量衡之变动
二 土地清丈与地籍
三 鱼鳞图册之研究
四 土地丈量的方法
五 整理历代耕地统计
第三章 人口与耕地
一 历史上的人中统计
二 人口循环的成因
三 人口与耕地的比率
第四章 耕地的分配
一 影响耕地分配的因素
二 历代耕地分配实况
第五章 农业经营方式之比较
第六章 历史上的经营地主
一 经营地主的演变
二 奴婢、部曲、雇农的身份
第七章 历史上的租佃制度
一 租佃制度之发展
二 地租的形态
三 佃农的身分与生活
第八章 结语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豆瓣
作者: 赵冈 新星出版社 2006 - 6
城市发展及都市化的问题已成为学界热点,地上地下“文献”涌现,中西文化比较蔚然成风。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城市研究有悠久的传统,除《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名著外,更有大量的地方志乃至“坊巷志”流传至今。但却没有留下一部综合性的城市史著作,而且所论多偏重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方面。如今,中国的城市研究者又多以欧洲城市为范本,甚至以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工业革命来解释中国的城市发展史,未免隔靴掻痒。
相比之下,本书有两大独到之处。其一:用宏观的角度,从经济层面上来探讨中国城市的曲折发展与特殊问题。其二:充分体认中国这个具有广博文化和独特文明的国家的高度复杂性,以此出发来研究它的城市发展史。
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 豆瓣
作者: 傅衣凌 中华书局 2007
本书由《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两部分组成,《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从商人和商业资本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地位及其所起作用这一角度来说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规律问题。《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则着重讨论明代的社会经济性质问题,特别是作为资本主义萌芽期的江南市民经济,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 豆瓣
作者: 赵冈 译者: 李弘祺 新星出版社 2006 - 8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市场与土地分配的专着。作者在书中强调提出了两个看法。
第一,秦汉以后出现的地主,不是皇帝所“封”或政府所建,因此“封建地主制”实在是个很不恰当的名称。绝大多数的地主是由土地市场定位的。主流派学者一向认为地权的转移都是不同方式的土地兼并,地权是越来越集中,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关于中国明清两代残存下来的地籍册档,不可完全否定其价值。黄仁宇先生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不懂得数字管理”,更有甚者说明清绘制的鱼鳞图册“根本不是史实而是传奇”。这些地籍册档自然不够齐备完整,但若加适当运用,还是很有价值的实证史料。
本书即利用了这些明清官方地籍资料,再加以民国期间的农村调查资料,利用正规统计方法,对明清以来之农村地权分配做了明确之计量研究,并对地权分配之长期及短期周期变动有具体之分析。

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 经济史研究上的一个误区
二 租税制度的影响
三 商业资金流向农村
四 人口增加
五 我们需要实证分析
第二章 士地丈量、登记与统计
一 沿革
二 从地籍到户籍
三 面积单位
四 垦田面积的可信度
第三章 分析工具
第四章 综合分析
一 从吉尼系数看
二 地区性的差异不显著
三 地权分配的变动
第五章 农村分化
一 垦荒运动之后续发展
二 朱学源户分家析产
三 包产到户
四 地主的置产簿一五 是福音还是罪恶
第六章 地权分散的机制
一 继承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 贫户与富户生育行为之差异
三 养子与嗣子
四 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地权分配之变动
五 土地分配的周期
第七章 地权分配的长期趋势
附 录
A.北宋主客户统计
B.明清土地分配
C.国民政府内政部之调查统计
D.满铁调查统计
E.其他调查统计
白银资本 豆瓣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7.3 (9 个评分) 作者: 贡德・弗兰克 译者: 刘北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9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著作。它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论述。作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把中国置于亚洲的中心,把亚洲置于全球经济的中心。他认为,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与学术界多数人的通常看法不同,在他的分析中,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史中占据着极其突出和积极的地位。为了阐述他的观点,他广泛利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亚洲和欧洲经济史的专家的最新成果。
西方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在火车头的位置。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能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了钱。
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 豆瓣
How Economics Forgo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Specificity in Social Science
作者: 杰弗里·M·霍奇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本书围绕经济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展开论述,讨论了德国历史学派是如何研究历史特性问题的,描述了历史特性的本质和作用,同时也指出其他经济学派对历史特性问题的态度。在此过程中,作者强调了历史特性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作者针对如何把历史特性问题重新提上经济学的研究日程,提出了有益的可行的建议。
本书为创立一个新的、建设性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扫平了道路,这种方法使得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这是一部卓越的思想史著作。霍奇逊将新的气息带入到过去的思想和与它们有关的问题之中。这些复活的思想对于当代的经济学家——包括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我所看到的第一本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主义纳入学术背景之中的著作。它的主要贡献是证明了奥地利学派在方法论之争中的胜利只是表面现象,并且说明了历史特性问题是如何继续困扰经济学研究的。
——保罗· 戴尔·布什(Paul Dale Bush)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
杰弗里·M·霍奇逊凭借本书向着弥补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鸿沟迈进了一大步,这个鸿沟是指:如何解释经济生活中具体的、历史特定的方面。许多学者已经批评了一般理论构建的缺陷,渴望一个更具历史特性的经济学。霍奇逊提供了自己的思维周全的方案——明智地借助演化理论和复杂性理论中的普遍性概念。霍奇逊将自己的框架建立在对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主义的审慎考虑之上,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这对于将经济学塑造成真正的社会科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约翰·B·戴维斯(John B. Davis)
美国马克特大学
在这部卓越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意思明了的著作中,杰弗里·M·霍奇逊探讨了经济理论和历史之间的重要关系,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普遍主义教条提出了挑战。他令人印象深刻地建立了一个理论平台,将从特定的空间-时间背景中得到的特殊的历史特性与一般原则融为一体。这部著作对准备以新的方式重新思考理论构建的经济学家来说,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库尔特·多普菲(Kurt Dopfer)
瑞士圣加仑大学
经济学具有两种思维和分析模式。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的、非制度的、先验的体系研究经济学;另一种是以具有历史的制度来研究经济学。杰弗里·M·霍奇逊在他的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后一种模式的历史、内容和概念问题。这是一部卓越的著作,分析独到并具有启发意义。
——沃伦·塞缪尔(Warren Samu els)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How Economics Forgot History 豆瓣
作者: Geoffrey M Hodgson Routledge 2001 - 8
In How Economics Forgot History, Hodgson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tendency of economic method to try and explain all economic phenomena by using the same catch-all theories and dealing in universal truths. He argues that you need different theories to analyse different economic phenomena and systems and that historical context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Hodgson argues that the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has been key in laying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work of the pioneer institutional economists, who themselves are gaining currency today; and that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this school of thought is contributing to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socio-economic theory.
Time and Money 豆瓣
作者: Roger W. Garrison Routledge 2000
"Time and Money" argues persuasively that the troubles which characterise modern capital-intensive economies, particularly the episodes of boom and bust, may best be analysed with the aid of a capital-based macroeconomics. The primary focus of this text is the intertemporal structure of capital, an area that until now has been neglected in favour of labour and money-based macroeconomics.
纯粹经济学要义 豆瓣
作者: [法] 莱昂﹒瓦尔拉斯 译者: 蔡受百 商务印书馆 1989 - 5
本书作者是十九世纪晚期西方边际主义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本书是其代表作,也是西方边际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全书共八篇,分别论述了经济学的对象、商品交换理论、生产和再生产理论、流通理论以及发展问题和非完全竞争问题等。书中还运用了许多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帮助阐明理论问题。
经济学的争议 豆瓣
作者: 薛兆丰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 10
这本书收有经济散文约130篇,包括《愈让步,愈进步》《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怎样减少违法》《消灭的走私的绝招》《谁在危机自由竞争》《微软行为的经济学依据》等。
生活中的经济学 豆瓣
作者: (美)加里.贝克 / 译者: 薛迪安 华夏出版社 2000 - 1
16
本书前言
特色及评论
文章节选
针对这种状况,马萨诸塞州及其他各州决定对商业性的捕鱼以及一般钓鱼客的捕鱼量,都规定严格的限制。过度滥捕未必是鱼类供应明显减少的主因,但在环保人士的大力鼓吹之下,人们以为只要对捕鱼量设定上限,问题就能兜焦〉挠悖虮匦氚阉欠呕睾@锶ァ?
这种方法,是用税率的高低来控制捕捞
The Economics of Freedom 豆瓣
作者: Frédéric Bastiat / Clark Ruper Students for Liberty/Jameson Books, Inc. 2009
For as long as the debate over liberty has been waged, opponents of freedom have used unsound arguments to try to justify greater government involvement in our economic affairs. We encounter these fallacies expressed by students, professors, administrators, and many others along the way. Some claim that acts of destruction can result in economic growth. Others assert that professional licensing is good for consumers. Still more argue that restrictions on trade lead to a higher standard of living.
These dangerous beliefs are not limited to the academic realm. Today more than ever public policy is dictated by flawed economic reasoning. Stimulus packages, cash for clunkers, trade quotas, tariffs, regulations, and licensing requirements are all in vogue amongst today’s politicians and policy makers.
Our generation is not the first to be confronted by these erroneous arguments. In fact, they have already been confronted and proved fallacious by Frederick Bastiat. A 19th century French political economist, Bastiat dedicated his life to proving that government by its nature possesses neither the moral authority to intervene in our economic freedom nor the practical ability to create prosperity through intervention. He systematically debunked his opponents’ claims and observed that economic intervention is most commonly proposed by one group in society trying to gain for themselves at the expense of everyone else.
Bastiat’s analysis is as relevant now as it was when he first penned the famous critiques. Students For Liberty and the Atlas Economic Research Foundation have published a new book, The Economics of Freedom: What Your Professors Won’t Tell You. It features a feature a collection of Bastiat’s best essays including such classics as “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 and “A Petition”, along with contemporary essays by Nobel Laureate F.A. Hayek and Atlas Foundation Vice President Tom G. Pal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