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家庭论 豆瓣 博客來 Goodreads
作者: (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 译者: 王献生,王宇 商务印书馆 1998 - 3
《家庭论》中提出了一个研究关于家庭的经济学或理性选择的方法。不过,《家庭论》名并非特指家庭的经济方面,这是因为大多数非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家总是喜欢把“经济学”仅仅局限于研究家庭的物质生活内容,即收入和支出类型。我的构想则更为远大,我力图用研究人类物质行为的工具和理论框架去分析婚姻、生育、离婚、家庭内的劳动分工、威望和其他非物质行为。也就是说,《家庭论》包含着研究家庭的经济学方法,其意义不仅在于对家庭生活的物质方面的探讨,更重要的是用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去分析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国大萧条 豆瓣
作者: [美] 默里·罗斯巴德 译者: 谢华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1
一些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奥地利理论“有时”能够解释周期性的繁荣和萧条,但是他们又说另外的一些例子可以被不同的其他理论加以解释。但是,正如我们在上文指出的那样,我们相信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坚持认为奥地利学派的分析是惟一可以解释商业周期和与之类似的理象的。
《美国大萧条》默里·罗斯巴德著。是奥地利学派的。以人类行为作为唯一的逻辑出发点,米塞斯的贡献。罗斯巴德得出的结论是令人惊奇的:1929~1932年的大萧条是由于危机到来时胡佛政府实行固定工资率,首先损害利润和投资的利益所致。这种做法是彻头彻尾的政府干预,是违背了自由放任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原则所致!正好与通常的常识相反。同时,奥地利学派认为,理论的对错不能以历史来检验,只能以假设的出发点是否正确和逻辑是否一致来证明。
最新修改版《美国大萧条》
自由主义 豆瓣
作者: (美)杜威 等著,杨玉成,崔人元 编译 译者: 杨玉成 / 崔人元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 - 4
自近代以来,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想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作为一种以自由为命名基础的“主义”,自由主义的首要关怀自然是个人自由的维护问题。然而,对于如何维护个人自由,在自由主义阵营内部,存在严重的分歧。大致说来,以洛克、孟德斯鸠、亚当·斯密、贡斯当、托克维尔、威廉·洪堡等人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持“消极的自由”观,认为自由乃是外界障碍不存在的状态,维护个人自由的关键是尽可能减少外界障碍,特别是减少国家或政府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干预,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侵害个人的各种自由权利;19世纪末以来,以格林、霍布豪斯、杜威、凯恩斯、罗尔斯和德沃金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NewJberalism)则持“积极的自由”观,认为自由乃是意味着自主和自立,个人自由的维护不仅在于消极地摆脱限制,更在于获得自由地去做某种事情的能力,而国家必须担负起增进个人能力之职责,尤其是要干预经济活动,构建福利社会,以使个人有更好地行使自由的能力;“二战”后,以哈耶克、弗里德曼和诺齐克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或自由至上主义(libertarianism)的基本立场与古典自由主义并无原则上的差异,它所代表的乃是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
政治自由主义 豆瓣
Political Liberalism
作者: [美国] 约翰·罗尔斯 译者: 万俊人 译林出版社 2000 - 1
《政治自由主义》是以《正义论》蜚声世界的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被哈贝马斯誉为当代实践哲学史上“轴心式转折点”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又一力作。在其中,罗尔斯继续并修正了他在《正义论》中发展出的公正观念,但是对其哲学基础进行了根本的修正。在其早期著作中,罗尔斯假定,秩序良好的社会是一个稳定的、在基本的道德信念上同质、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广泛共识的社会,但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互不相容、无法调和的宗教、哲学与道德学说,多元地共存于民主制度的框架之内,而且自由的制度本身就强化、鼓励着不同质的学说的多元化,并视之为自由社会的永恒状况。
自由而平等的公民如何既保有相互冲突、互不相容的生活观与世界观,又同时生活在一个稳定而公正的社会?这就要对“秩序良好的社会”有新的理解。秩序良好不再是社会归依于某种基础性的道德信念,而是共同认可的一种政治的正义观念:“这种正义观念、既是各种主流性的宗教、哲学与道德学说间的重叠共识的焦点,也是西方三百年来整个公共文让与思想运动――以宗教宽容为标志的宗教改革是其开端,而基本自由权优先性得到宪法的确立是其完成――的最后结果。
书趣 豆瓣
Ex Libris: Confessions of A Common Reader
8.4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妮·法迪曼 译者: 杨传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5
《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由》是安妮·法迪曼的读书随笔集。书里有十八篇爱书、读书的文字,包括“书的婚事”、“我的特别书架”、“扉页题词”、“永恒的墨水”、“别人用过的书”等等,篇篇都写得亲切动人、有情有味。通过安妮谈书之口,感受到的是藏在书后的一家爱书人亲情和睦的浓烈氛围。夫妻之爱,父母之情,兄妹之谊都浓缩在这阵阵书香里了。书中多是余味无穷的对书的赞歌。欣赏这扑面而来、中人欲醉的书香,不仅仅是欢歌迷情,还浸透着对书与生命的清醒的思索。这些读书文章最早发表在《文化》杂志的专栏,广受好评。
人类学透镜 豆瓣
作者: 詹姆斯·皮科克 译者: 汪丽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6
人类学是一个复杂的、范围广泛的、时时变迁的领域。尽管人类学家看待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一些重要的主题。《人类学透镜(第2版)》作者将其近半个世纪的与人类学打交道的亲身经历、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及学科重点融合到一起,简洁生动地讲述了人类学的核心概念、独特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人类学的哲学底蕴,以及人类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人类学的邀请 豆瓣
作者: [美] 卢克·拉斯特 译者: 王媛 / 徐默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
本书修订后框架保持不变,仍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人类学、文化和民族志,集中介绍基础假设和概念,它们自现代人类学开端(尤其是在美国,但又不完全局限在美国),就推动了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接下来,我把重点进一步缩小到文化上(尤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探究了一些具有推动作用的故事、隐喻和分析,当代人类学家都是从这些内容中获得他们的灵感、理论和方法论的。在第二部分,民族学,探究了三个跨文化的人类问题:社会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
Democracy in America 豆瓣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作者: Alexis de Tocqueville 译者: Delba Winthrop / Harvey C. Mansfiel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 4
Alexis de Tocqueville (1805-59) came to America in 1831 to see what a great republic was like. What struck him most was the country's equality of conditions, its democracy. The book he wrote on his return to France, Democracy in America, is both the best ever written on democracy and the best ever written on America. It remains the most often quoted book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not only because it has something to interest and please everyone, but also because it has something to teach everyone.
When it was published in 2000, Harvey Mansfield and Delba Winthrop's new translation of Democracy in America—only the third since the original two-volume work was published in 1835 and 1840—was lauded in all quarters as the finest and most definitive edition of Tocqueville's classic thus far. Mansfield and Winthrop have restored the nuances of Tocqueville's language, with the expressed goal "to convey Tocqueville's thought as he held it rather than to restate it in comparable terms of today." The result is a translation with minimal interpretation, but with impeccable annotations of unfamiliar references and a masterful introduction placing the work and its author in the broader context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statesmanship.
寻找精神家园 豆瓣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史国强 中信出版社 2007 - 5
他所著的《瓦尔登湖》,成为全人类的心灵之书;他的文字是内心生发出的一泓清泉,为人们开启了生命中永恒的黎明!
深沉而敏感的抒情……超凡入圣。——乔治·艾略特
“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梭罗
亨利·大卫·梭罗因其在文学和政论上的杰出作品而闻名于世。而在1848年,当梭罗还不为人所知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哈里森·布莱克就深深地感觉到梭罗是一位出色的“精神导师”,并向他寻求精神上的帮助。从此之后的13年里,梭罗一直不间断地给布莱克写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国家、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感悟,而本书就是所有这些信件的汇编。
在梭罗的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他在信中所展示出的淡泊的人生态度和超乎寻常的智慧,具有永恒的意义,如同当年对布莱克以及其他朋友产生的影响一样,直至15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信件仍然会激起读者强烈的内心共鸣。
种子的信仰 豆瓣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焦晓菊 / 何广军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 6
承续《瓦尔登湖》之淡泊恬青,追寻植物种子传播之奇异旅程。《种子的信仰》是梭罗毕生研究自然和自然律于人类意义的登峰造极之作,也是他的遗作,这本书将成为自然和自然史热爱者的必读书,也是对梭罗生平和作品感兴趣者的案头珍藏。该书一如既往着他特有的文风:明澈和优雅,正如在我国拥有广大读者的《瓦尔登湖》文体。梭罗接受了当时还不被广泛认同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写就了这本现在看来依然新奇的19世纪中期的著作。梭罗为了求证植物是通过种子繁殖的,通过实地考查和日常仔细观察,揭示了油松、五针松、柳树、樱桃等树木的种子如何通过风力、水、冰雪和动物传播开来,甚至远涉重洋,异地生根成长。种子易于传播的巧妙构造、利用多种外力最大范围的传播,表现出的坚韧和生命力,让作者赞叹不已。我相信种子里有强烈的信仰。相信你也同样是一颗种子,我已在期待你奇迹的发生。——亨利·D·梭罗《瓦尔登湖》中的哲学家变身为全神贯注的科学观察者……这是普通读者的真正乐事;跟随他漫步在他热爱的森林,发现土地如谷仓和学校,又一次有机会听到他精确而美好的叙述。——《出版家周刊》《种子的信仰》……是梭罗天才的杰作。每一页都闪耀夺目的洞见和智慧,以及他不知疲倦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天分。——《华盛顿邮报 书评》 “……诗意而写实地写下对土地无限丰富性的赞美,他将土地比作谷仓和学校,不但是有永恒的真意,也比以往更受人们欢迎。”——《时代周刊》《种子的信仰》的问世,要感谢热爱梭罗的编辑,他的诚实、精确、谦虚和少见的学术性眼光。Brand Dean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梭罗,更重要的,这是弥留之际的梭罗梦想能够完成的作品。——《波士顿环球》“……梭罗是如此出色的遣词造句和使用比喻的专家,即使在这样一部科学的作品中,他都不倦地显示文字的魅力,令人得到莫大的阅读乐趣。”——《今日美国》
野果 豆瓣
Wild Fruits
7.2 (5 个评分)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石定乐 新星出版社 2009 - 8
本书是梭罗的最后力作,是他倾注其生命最后十年的全部心血,陆续写成的一组有关野果的散文。
与《瓦尔登湖》中的哲人不同,在本书中,梭罗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知识丰富的游伴和植物学老师,他满怀对大自然的神圣挚爱,以其仔细考察野外行程为线索,娓娓动听地详细描述了各类野果在北美地区的分布状况,它们的花期、结果的具体时段和各自形态等生命艺术,以及当地各类昆虫、鸟兽(如各种鸟、黑熊、松鼠、牛羊等)与之的自然关系。让人感到身边一切草木的和谐、可爱和宝贵,各类生命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重要。
本书文笔优美,表述生动,读者阅读起来宛如进行一段野外旅行,不会有波澜壮阔、惊险曲折的经历,但会有令人回味无穷的乐趣和收获。
少雨的土地漫步 豆瓣
作者: (美)梭罗 / (美)玛丽·奥斯汀 译者: 朱筠 / 祝秀波 漓江出版社 2009 - 8
《少雨的土地.漫步》以散文体写就,被誉为“沙漠经典”,全书由十四篇组成,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加州南部 个沙漠小镇及其周围土地的魅力。此书1 903年首次出版时引起巨大反响,此后一版再版,影响经久不衰。美国当代自然文学作家特里·威廉斯在为本书最新一版写的序言中说道 “几乎一百年之后,《少雨的土地.漫步》成为一本令人敬慕的沙漠经典,而且迄今为止,这种敬慕达到了顶点。”这本书改变了人们对沙漠的认识,干燥少雨、空旷贫瘠的沙漠在奥斯汀笔下成为有生命、有活力的迷人风景,由此开创了当时在美国还无人问津的"沙漠美学"。
《漫步》是梭罗的最后一部主要作品,它以一种超前的自然保护意识,表达了他对荒野价值的肯定与迷恋。在梭罗之前,也曾有不少人描写荒野,迷恋荒野,但从未有人像梭罗那样真正理解荒野的价值,并为保护纯朴而完整的自然而大声疾呼。在梭罗眼中,荒野蕴藏着无穷的生机与活力,也最终体现着真、善、美的价值。他预见了人类盲目发展给自然带来的破坏,也预见了工业文明可能造成的毁灭性后果。他把自然看成疗救人类身心的灵丹妙药,看成人类的前途与希望。《漫步》中的梭罗可谓振聋发聩,听 "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有这个世界!"
自私的基因 豆瓣
作者: Richard Dawkins 译者: 趙淑妙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5
這本書充滿想像力,就像科幻小說……
任何生物,包括我們,都只是求生機器,暗地裡已被輸入某些程式,用來保養那些叫做基因的自私分子。這麼說來,我們不都成了基因的俘虜?
但這本書卻是實實在在的科學……
動物也會實施家庭計畫?
父母對子女的照顧,會有大小眼嗎?
雌性擇偶為何比雄性更小心?
工蟻憑什麼要為女蟻王賣命?
好人真的會出頭嗎?
種種行為早已由基因命定?真是這樣嗎?
如果您不願意成為基因的俘虜,就請先了解《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The Selfish Gene
9.0 (16 个评分) 作者: Richard Dawkins OUP Oxford 2006 - 5
Richard Dawkins' brilliant reformulation of the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has the rare distinction of having provoked as much excitement and interest outside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s within it. His theories have helped change the whole nature of the study of social biology, and have forced thousands of readers to rethink their beliefs about life.
In his internationally bestselling, now classic volume, The Selfish Gene , Dawkins explains how the selfish gene can also be a subtle gene. The world of the selfish gene revolves around savage competition, ruthless exploitation, and deceit, and yet, Dawkins argues, acts of apparent altruism do exist in nature. Bees, for example, will commit suicide when they sting to protect the hive, and birds will risk their lives to warn the flock of an approaching hawk.
This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of Dawkins' fascinating book retains all original material, including the two enlightening chapters added in the second edition. In a new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presents his thoughts thirty years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his first and most famous book, while the inclusion of the two-page original Foreword by brilliant American scientist Robert Trivers shows the enthusiastic reaction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t that time. This edition is a celebration of a remarkable exposition of evolutionary thought, a work that has been widely hailed for its stylistic brilliance and deep scientific insights, and that continues to stimulate whole new areas of research today.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豆瓣 Goodreads
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
9.0 (160 个评分) 作者: Barbara Demick / 芭芭拉·德米克 译者: 黃煜文 麥田出版社 2011 - 5
朝鮮向來是個外人難以深入、臆測的一個祕密國度。
夜空中,整個朝鮮地區都是黑的,那黑暗訴說著人民深不可測的痛苦,有時卻又穿插著零星微弱的希望曙光……

與燈光閃耀的南韓相比,北韓好似黑夜與白晝。在這裡,飢荒奪去了數百萬人的性命,製造和貿易幾乎停止,經濟崩潰,醫療機制失敗,人們習慣於行走在要跨越屍體倒臥在街頭。

朝鮮曾遭受兩次悲劇。第一個是朝鮮半島分裂的二戰結束時(史達林安扶植金正日作為蘇聯在朝鮮的代理人),第二悲劇是蘇聯的崩潰(在後蘇聯時代,朝鮮遭受短缺,電力,自來水和食物)。金日成和金正日藉機創造了個人崇拜的一種痴迷的支持,自我監督的社會。本書透過生動地描寫六個勇敢的叛逃者的悲哀生命,投射出現實生活中集權主義的本質。

《我們最幸福》作為一個故事它確實引人入勝,但實質上則作為一種政治信息的描述:看這個極權主義鎮壓下可怕的朝鮮共和國是如何成功地讓人民對外部世界完全一無所悉,以及他們如何避免內部政權的垮台?其中究竟暗藏了什麼樣的詭計?

從六名平凡百姓的生活中,我們對北韓有了超乎以往的認識。
启迪 豆瓣
作者: 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 1
《启迪: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考察笔记》是一位洞察敏锐的观察者在游历中所得人生体验的集成。虽然每一件轶事由简短的几页组成,但是都富含深意,让人回味无穷,难以释怀。《启迪: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考察笔记》作者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是举世闻名的风景园林、环境规划领域的教育家、作家和设计大师。他从许许多多的有关建筑、规划及风景园林的讲稿中精心挑选了这些大放异彩的小文章,它们表达了作者保护地球的哲学思想。相信读者们一定会喜欢这本小书,并因此扩大知识面——或许还能稍稍开阔视野。
瓦尔登湖 豆瓣
Walden
作者: 亨利· 大卫· 梭罗 译者: 王金玲 重庆出版社 2010 - 4
《瓦尔登湖(经典插图版)》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极为优秀的人生哲理书,但从根本上讲,这本书更能扩大我们的日常视野,让我们从简单的生活开始学习知识。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学知识,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知识。阅读它,我们能在平凡与简单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义与趣味,也更能感受寂静之美。
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 豆瓣
作者: 亨利·梭罗等 / 何怀宏(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 1
《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在选辑译稿过程中,不同篇目约请了分别的译者和作者,而各篇目的内容间有相互引录的现象,所以在整部书中,出现了同一段原文不同译法的情况,为了文意上的连贯性,也为了珍视译者各自独特的行文风格,书中留存了此类差别而未加丝毫凿作,对于此不算规范的做法,请读者谅解。
最后,要感谢《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的编者何怀宏先生,他于病中为《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的顺利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