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Writing with Precision 豆瓣
作者: Bates, Jefferson Penguin USA 2000 - 4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respected style guides ever written, this handbook by a seasoned writer with more than forty years of experience offers ten principles and seven axioms that professional writers use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clearly and effectively. This latest edition is expanded to include an extensive glossary of American idiomatic expressions, developed to assist users from other backgrounds and cultures; new chapters with tips on little-known facts of usage, such as compound words, hyphenation, numeration, and capitalization; and explanations of technic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writing and editing with tips and exercises to help solve them. For anyon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s of written English, Writing with Precision can help readers write more clearly, more effectively, and more precisely than they ever have.
Previous editions of Writing with Precision have been selected by the Writer's Digest , McMillan , Fortune , and Reader's Digest book clubs.
什么在决定新闻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赫伯特.甘斯/著 译者: 石琳 / 李红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9
《什么在决定新闻:对CBS晚间新闻、NBC夜间新闻、及周刊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媒介社会学研究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将丰富的社区研究传统与经验,带入全国媒体的新闻室当中;借助横跨十年时间、对四家主要电视网与新闻杂志的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所得的经验材料,浓墨重 彩地勾勒出新闻业黄金时期的大事件,以及精英媒体通过微观实践建构国家与社会图景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对于新闻生产的“包罗万象”的解释。三十年来,该书是几代研究媒介社会学的学者的必读之作。
疾病的隱喻 豆瓣
作者: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译者: 刁筱華 大田 2000 - 11
《疾病的隱喻》是蘇珊.桑塔格以無比的勇氣和銳利之筆,揭穿疾病的隱喻外衣,帶我們看重重迷思之下的疾病面貌。桑塔格的態度不僅是科學的、理性的,也富於人道和溫情。

當結核病、癌症、愛滋病成為令人聞之驚慌的疾病,桑塔格的透視猶如一扇窗,使我們取得了觀照這三種病的歷史/文化角度,我們才能擺脫岐見、理性面對疾病,並知道如何給病人適當的對待與治療。
疾病的隐喻 豆瓣
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8.2 (102 个评分) 作者: 苏珊·桑塔格 译者: 程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爱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爱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1978年),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书店的灯光 豆瓣
The Yellow-Lighted Bookshop
8.0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刘易斯·布兹比 译者: 陈体仁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10
《书店的灯光》这本书是作者关于书店的回忆,也涉及到书与书店的历史。
在书中,作者不仅描绘了书店的氛围,回忆起自己阅读的启蒙,准确的将人与书店的关系比喻成“在人群中独处”。而且大半生与书和书店为伍的作者,还简单叙说了书与书店的历史,细数他所喜欢的位於世界各地的书店,还有许多跟书有关的动人故事。像是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如何请不懂英文的法国排字工人以手工排出有史以来最难懂的英语小说《尤利西斯》,并且在书的封面采用希腊国旗的颜色,以代表希腊城邦言论自由的传统,最後日夜赶工,终於在乔伊斯四十岁生日时,收到这本书的初版本。
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一个爱书人对书始终不变的热情,一个书店从业人员热爱书店工作的初衷,并且在网路与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对於书店未来的审思。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豆瓣
作者: 米奇.艾爾邦 / Mitch Albom 译者: 白裕承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曾經,他是老師眼中的希望。 大學畢業之後,他進入社會的浮沉, 在幻滅的理想人生中掙扎。 直到十六年後,才在一個最偶然的機會和老師重逢。 而他的老師,只剩下生命中最後幾個月時間。 於是,他又上了14堂他老師的星期二的課。 這次,課上的學生只有他一人…….
本書作者在昔日恩師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每星期二到老師家看他、這位誨人不倦的老師墨瑞.史瓦茲,面對著死亡一步一步逼近,不僅自己勇敢面對,窮究其多面的意義,更藉著與學生米奇的談話,一點一點柔軟了米奇因世故而僵硬的心,讓他重新看待生活。
這位墨瑞,誠實地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脆弱與哀傷,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但他掙脫這些情緒的束縛,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並且帶著幽默感。
也許你和作者一樣,年輕時曾遇到過這麼一個人,他比你年長,有耐心又有智慧,懂得你年輕徬徨的心,教導你為人處世之道。但是,你後來與他斷了連絡,獨自在人生路上奮鬥,你的視野變窄,你的夢想褪色。再沒有人在你身邊為你指引方向,告訴你生命的路怎麼走。
作者在這樣的時刻和老師重聚,上了最後的一門課,一門學著如何活在世上、如何對待死亡的課。如今我們也有幸旁聽這堂課,汲取其中的溫暖與智慧。這是個會發光發熱的真實故事,讀後讓你一輩子感到溫馨。
燦爛千陽 豆瓣
作者: [阿富汗] 卡勒德·胡赛尼 译者: 李靜宜 木馬文化 2008
◎亞瑪遜網路書店2007年度之書
◎時人雜誌 2007年度十大好書
◎時代週刊2007年度十大好書
◎邦諾書店2007年度十大好書第一名
◎上市首週美國銷售便突破125萬本
◎全美銷售超過350萬本,英國100萬本,義大利精裝80萬本
◎同時登上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冠軍
◎已售出33國版權
◎2007美國最暢銷的成人小說
◎榮登全球暢銷排行榜冠軍,包括美國、英國、紐西蘭、加拿大、澳洲、荷蘭、德國、瑞典、挪威、丹麥、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巴西等十四個國家
如果注定要面對悲慘的命運,我們該將何去何從?
15歲的私生女瑪黎安,與母親相依為命住在山區簡陋的小屋,最大的心願就是和父親一起看電影過生日,沒想到卻導致母親自殺,更讓自己被迫嫁給一位40歲的鰥夫鞋商。20年後,出身中產家庭、受過良好教養的15歲少女萊拉,在戰火中失去所有的親人,為求生存,不得不也選擇嫁給瑪黎安性情乖戾的丈夫。
瑪黎安與萊拉儘管相差了19歲,對於愛和家庭的概念大不相同,但兩人的命運卻因為戰爭、喪親而交纏在一起。在共同歷經了丈夫的凌虐之後,她們不但情同姊妹,甚至更如同母女般相互依存,最後還扭轉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以感人至深的力道,描繪了阿富汗女性在砲火、飢餓、暴虐與恐懼之下,如何絕望地忍受煎熬苦難,與命運搏鬥,以及她們如何憑藉著對家庭的愛,勇敢地犧牲自我,而最終,也是愛,或者說,是對愛的記憶,支撐倖存者勇敢活下去。這是一個讓人難以忘懷、心碎的故事,關於一個殘酷的年代、一段不可能的友誼和永遠無法毀滅的愛。而儘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故事中都能讓人見到微弱的希望曙光。
「很難想像還有比超越《追風箏的孩子》更艱難的事:這位沒有名氣的作家第一本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大多數人陌生的國家,在全球的銷售量竟奇跡般高達600萬冊。然而,當作者第二本新書《燦爛千陽》準備上市時,試閱的讀者們表達出前所未見的熱情。一些讀者認為,《燦爛千陽》甚至比《追風箏的孩子》更勝一籌,作者更突出地表現了他極具感染力的敍事能力,以及他對個人和國家悲劇的敏銳感受力。在這個以女性為主角的故事中,絕望與微弱的希望同時呈現。」
——亞馬遜網路書店
「繼暢銷書《追風箏的孩子》之後,阿富汗裔美國作家胡賽尼再度以阿富汗的動亂為背景,推出如史詩壯闊的作品。故事以兩位女性為主角,時間橫跨三十年,經歷抗俄聖戰、全國內亂、神權暴政。胡賽尼對於父權暴政的描繪既生動可信又觀察入微,女性的悲劇是只能仰賴父長、丈夫、兒子的鼻息度日。胡賽尼筆下不但勾勒出當今阿富汗的苦境,更刻畫出這些堅毅角色的生命歷程,還有她們心裡永不熄滅的希望。」
——出版人週刊
「如果你還在懷疑《燦爛千陽》是否和《追風箏的孩子》一樣好看?那我告訴你:並沒有!《燦爛千陽》比《追風箏的孩子》更好看!」
——華盛頓郵報
「《燦爛千陽》一定會被拿來和《追風箏的孩子》比較,因為《追風箏的孩子》竟然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榜達103週。大部分的評論者相信,《燦爛千陽》展現了同樣的力道,勢不可擋。胡賽尼是天生的說故事好手,有時或許可以更加細膩流暢,但總能賦予兩位掙扎於戰火、家暴中的婦女發聲管道。評論者都認為,胡賽尼成功地讓讀者看見了女性角色的內心世界,這點對男性作家來說並不容易。《燦爛千陽》描繪的阿富汗生活太過真實了,幾乎要令人脊背發涼。」
——Bookmarks Magazine雜誌
「胡賽尼筆下的瑪黎安和萊拉所承受的殘酷人生,幾乎讓人無法相信世上豈能存在如此悲慘的境遇,不過這卻是萬千個阿富汗婦女親身經歷的真實遭遇。書中有些轉折,或許有人認為過於浪漫天真,但這些轉折才是《燦爛千陽》動人之所在,道理和《追風箏的孩子》是一樣的。我們童年時許下的承諾會永遠神聖,真摯的愛會永不止息,公義真理終將得勝,女性情誼會帶來意料之外的巨大能量。這些事看似難以置信,卻令我們深深著迷。」
——娛樂週刊
「胡賽尼雖然將故事的背景放在阿富汗近三十年來的戰亂之下:蘇聯入侵、塔里班政權的興起,但這本小說的真正中心,卻是兩位受盡苦痛的婦女之間,所產生的動人牽連。」
——時人雜誌
「發人深省,感人至深,《燦爛千陽》剖析了愛、犧牲,以及活著的最深層意義。」
——Family Circle雜誌
「當我們想起阿富汗歷經戰火後滿目瘡痍的情形,心裡可能很難馬上想到「愛」這件事。但是在《燦爛千陽》的每一頁中,都活躍著潛藏的感情:那是不能見容於當地社會,但是美麗、偉大、恆久忍耐的感情。」
——歐普拉雜誌
「請你一定要讀這本書。它能讓你看見當代阿富汗婦女被布卡服裝遮蓋的真正人生樣貌。」
——More雜誌
「《燦爛千陽》絕不會讓胡賽尼的粉絲讀者失望。事實上,這本書更進一步證明了胡賽尼優異的敘事天賦。這本書的書名《燦爛千陽》,源自波斯詩人海費茲筆下對於希望與喜悅所發出的禮讚,而胡賽尼筆下的小說,講的正是為了希望、喜悅和勇於犧牲的故事,也是用愛的力量去克服恐懼的故事。棒極了!」
——紐約日報
「胡賽尼細心鋪陳書中人物的生命質地,又用高超的技巧描繪出變化多端的人間感情,生動展現了受虐婦女強壓心底的憤怒,以及母親感到體內胎兒初動的強烈喜悅。這些情景,在在令本書內容深刻難忘,讀來欲罷不能。」
——洛杉磯時報
「阿富汗多年飽嚐暴亂、戰爭,胡賽尼卻能在這些女性角色崎嶇顛簸的人生道路上,點出一絲微小的希望。儘管世上到處都是不公不義、蠻橫暴力,《燦爛千陽》裡的女主角卻能堅毅忍耐,無論在小說中或是我們的想像中都如此。」
——邁阿密先鋒報
「作者證明自己在以暢銷書嶄露頭角之後,有能力再完成一部成功的作品……胡賽尼熟練地勾勒出20世紀後期故鄉的歷史。他還非常具有說服力、微妙地描繪了兩位女主角。他的文字簡單,樸實無華,但是故事卻動人心弦。高度推薦。」
——Library Journal
「在第一本小說暢銷之後,胡賽尼再次回顧20世紀後期阿富汗的風貌。這一回是透過兩位女性的眼睛……胡賽尼的第二本鉅作具有不可思議的悲劇風格,是對阿富汗的苦難與力量悲傷而又優美的告白。喜愛《追風箏的孩子》的讀者,一定不會錯過這部令人難忘的作品。」
——Booklist
「繼超級暢銷的《追風箏的孩子》之後,卡勒德‧胡賽尼在新作中透過兩位女性角色講述了一個關於自己祖國的故事……對於這個到處是地雷炸彈的國度,熟知國際新聞的讀者來說並不陌生。但經過小說的呈現,這一切以全新的方式震撼著我們。這個故事讓我們不禁思索:如果注定要面對悲慘的人生,我們該何去何從?」
——明尼阿波利斯星壇報
「胡賽尼完成了一件極其艱難的工作:《燦爛千陽》的力度和深度都超越了處女作《追風箏的孩子》……通常,第二部作品會比前作顯得力道不足,但這部備受矚目的作品,成功地把讀者帶進了那個殘酷、絕望、苦難和貧困的世界,同時又以希望、救贖和愛來撫平痛苦…… 」
——夏洛特觀察家報
「在困境中掙扎的歷程,家庭中似乎無窮無盡的秘密,胡賽尼的兩本小說以及小說中的各個角色都以不同的方式在詰問著這些問題,而答案也不盡相同。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這本小說中,胡賽尼延續他那富有同情的敍述方式,以及簡練、動人的語言特色。」
——聖路易斯郵訊報
「最近我愛上Khaled Hosseini的《追風箏的孩子》這書,從一開始閱讀這書時,就已經很喜歡,簡直是愛不釋手的程度。趁拍戲中途的空檔,我便爭取讀這書的時間,果然我只花了兩天便把它讀完。而現在,我剛開始讀這位作家另一新作《A Thousand Splendid Suns》。雖然我並不是一個閱讀狂熱者,不過就是喜歡書本裡所啟發出來的智慧。 」
--李心潔專訪
「整體來說,「燦爛千陽」無論在故事的架構、歷史人文的勾勒、文字的技巧與人物的刻劃上都比《追風箏的孩子》來得更有企圖心,也更為圓熟。在許多敘事的段落,如巴米揚大佛之旅或最後萊拉造訪瑪黎安小屋的段落,都寫得如歌似夢,非常美麗動人。同時,也時有發人深省的詞句,如男人問罪的手指如指南針,每一片雪花都是一聲女人的歎息,思念將如截肢者的幻覺痛般隱隱約約卻揮之不去等等,都令人驚豔。此外,在敘述時事與刻劃人物的過程中,也避開了《追風箏的孩子》最為人垢病的善惡二分法,試圖用更寬容、更具人性的觀點描寫小人物在大環境裡的無奈,感人的力量當然也就更深。
就我看來,《燦爛千陽》與其說是伊斯蘭世界的女性故事,不如說是在戰火離亂中人性與希望的故事。如同萊拉在最後一章面對仍然橫行喀布爾街頭的軍人時所說的,即使無奈,還是只能懷抱希望,繼續往前走。數不盡隱身她牆後的燦爛千陽,那一千顆燦爛奪目的太陽,是在戰火之中仍然不泯不滅的人性光明與希望,任何暴行與命運折磨都奪不去的希望與人性,應該才是《燦爛千陽》想傳達的意旨吧。」
--李靜宜/本書譯者
「《燦爛千陽》再度展現胡賽尼筆下苦情催淚功力,儘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節中都能讓人見到希望的陽光。女性對家人的愛與犧牲自我的高貴情操,比《追風箏的孩子》背叛與贖罪的主題更能打動人心。只要依憑愛的回憶,就能讓苦難中的女性活過滄桑。新書能否刷新《追風箏的孩子》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一三○周紀錄,值得拭目以待。」
-- 聯合報
「暌違四年,胡賽尼終於端出第二本小說。《追風箏的孩子》描述男性情誼,《A Thousand Splendid Suns》裡則轉向女性世界。富商的私生女瑪黎安十五歲時嫁給四十歲、暴虐的鞋匠拉席德,在傳統的阿富汗社會,無法生育的她飽受暴力威脅;十八年後,十四歲的萊拉與意中人因戰爭而分離,時局動亂,迫使她不得不委身拉席德。同是女人,瑪黎安和Laila兩個女人從敵意、同盟、到情同姊妹母女,故事橫跨三十年,阿富汗則歷經蘇聯入侵、內戰到塔利班政權,胡賽尼刻畫女性以堅忍強韌的生命力承受命運的磨難,也讓讀者對一個陌生時代的陌生國度,有了同聲一悲的感情。」
--2007年6月誠品選書
「2003年以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孩子》風靡全球的阿富汗作家Khaled Hosseini,在今年2007年帶來了他暌違已久的第二本小說作品《A Thousand Splendid Suns》。這本新作與《追風箏的孩子》同樣表現出關於家庭與友誼,對愛信念的執著而得到救贖。透過Khaled Hosseini的筆下,描述在戰事下的喀布爾,三十年反蘇聯的聖戰,內戰和塔利班暴行。兩個因戰事失去他們摯愛的女性瑪黎安與萊拉,其中瑪黎安是一位富有商人被蔑視的私生女,在她十五歲的時候,強迫與大他二十五歲的男人結婚。十八年過後,瑪黎安無法生育,這個男人另娶了十四歲的萊拉,在這個女權低下的時代,瑪黎安與萊拉必須聯合抵抗這個家庭給她們的暴力與社會給她們的歧視與忽略。Khaled Hosseini的小說反映了女性對於家庭與社會國家無悔的奉獻,卻也在書中深切的控訴家庭的暴力與無情。」
--誠品網路書店
右翼美国 豆瓣
The Right Nation : Conservative Power in America
作者: [美] 约翰·米克尔思韦特 / [英] 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 译者: 王传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0
《右翼美国:美国保守派的实力》回顾了保守主义在美国发展的历史,对战后保守主义的兴衰及其原因作了剖析,从文化、宗教、历史和人口地理等方面详实地分析了保守主义力量作为一种潮流和运动在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演变,保守主义和美国例外论相生相运地联系以及他们对美国过去30年政治和外交政策的影响。
邮差总按两遍铃 豆瓣
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7.4 (72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M·凯恩 译者: 主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这部小说的故事原型来自于1927年发生的一桩谋杀亲夫案。三十一岁,有着“斯堪的纳维亚式冰冷眼神”的金发美女露丝伙同她的情夫,紧身胸衣推销商贾德,用吊画绳勒死了自己的丈夫艾伯特,并企图骗取她之前瞒着丈夫替他买下的个人意外保险金。性爱与谋杀,媒体的连续炒作,加上《纽约每日新闻》上刊登的一张露丝坐电椅的大幅照片,使这个案件一时轰动全美。
凯恩小说开始部分的情节设置几乎跟真实案件如出一辙,只是将人物和事件变得更典型化和戏剧化:这次的情夫叫弗兰克,一个喜欢四处流浪,年轻英俊的小混混,小说以他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述;这次的冷美人不是金发而是黑发,她叫科拉,用弗兰克的话说,“除了身段外,她真的算不上什么绝色美人,可她神态忧郁,嘴唇向外撅得老高,我不由得想替她把外撅得嘴唇给捣进去”;科拉的丈夫尼克,一个“软绵绵,油腻腻,个头不高,头发又黑又卷”,没事喜欢吊几嗓子的希腊人,经营着一家加油站、修车铺和小餐馆合为一体的路边小店。
通过制造一场假车祸,弗兰克和科拉谋杀了尼克。但与真实的案件不同,这次科拉没有坐上电椅。不仅如此,在同保险公司经过一番曲折惊心的较量之后,他们还获取了一笔巨额保险金。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事实上,故事真正的高潮才刚刚开始:从此以后——跟童话里常用的句式正好相反——他们就过上了不幸福的生活。而且那种不幸是如此深切和令人绝望,你甚至会感觉到,他们比坐上电椅的露丝更惨。他们开始互相猜疑,互相伤害,互相折磨,直到最后“互相死亡”。
没有《邮差总按两遍铃》,就不会有我的《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
一则优美而迅捷的暴力故事。
——达希尔•哈米特
一首用小报谋杀案写成的诗。
——艾德蒙•威尔孙
有时候,追溯一种文学类型的源头轻而易举,《邮差总按两遍铃》就为此后所有的黑色小说、黑色电影铺平了道路。
——亚马逊网上书店星级评语
《邮差总按两遍铃》或许是美国出版史上第一部超级畅销书。
——传记作家罗伊•霍普斯
即使在今天,在过了大半个世纪之后,《邮差》中对暴力和死亡场面冷静、精确的描述仍然会让我们感到一种近乎生理性的震颤。
——孔亚雷(作家,本书导读撰稿者)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Daniel Kahneman (Editor), Paul Slovic (Editor), Amos Tversky (Edit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 4
The thirty five chapters in this book describe various judgmental heuristics and the biases they produce, not only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but in important social, medical, and political situations as well. Individual chapters discuss the representativeness and availability heuristics, problems in judging covariation and control, overconfidence, multistage inference, social perception, medical diagnosis, risk perception, and methods for correcting and improving judgments under uncertainty. About half of the chapters are edited versions of classic articles; the remaining chapters are newly written for this book. Most review multiple studies or entire subareas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rather than describing single experimental studies. This book will be useful to a wide range of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as well as to decision makers seeking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ir judgments and to improve them.
A Regular Guy 豆瓣
作者: Mona Simpson Vintage 1997 - 10
Mona Simpson's first two novels, Anywhere But Here and The Lost Father , won her literary renown and a wide following. Now, in her third novel, the narrator Ann Atassi has been replaced by a third-person narrator recounting the adventures of young Jane di Natali, but the theme remains the same: the search for, and the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absent father. This time the father is a millionaire biotechnology magnate named Tom Owens. Into Owens's charmed life comes Jane, born out of wedlock, raised in communes, and now dispatched into his care by a mother who is no longer capable of providing it; Tom is far from ready for this responsibility. Fans of Simpson's previous novels will not be disappointed by this excursion into the cracked world of family relations. "Simpson is an attentive observer and a fluent stylist, but it is the element of subtle surprise that draws us through these pages, the magnetism of an original mind that holds us fast."
-- Booklist
史蒂夫·乔布斯传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Steve Jobs: A Biography
8.5 (2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沃尔特·艾萨克森 译者: 管延圻 / 魏群 中信出版社 2011 - 10
这本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在2011年上半年由美国出版商西蒙舒斯特对外发布出版消息以来,备受全球媒体和业界瞩目,这本书的全球出版日期最终确定为2011年11月21日,简体中文版也将同步上市。
两年多的时间,与乔布斯40多次的面对面倾谈,以及与乔布斯一百多个家庭成员、 朋友、竞争对手、同事的不受限的采访,造就了这本独家传记。
尽管乔布斯给予本书的采访和创作全面的配合,但他对内容从不干涉,也不要求出版前阅读全文的权利。对于任何资源和关联的人,他都不设限,甚至鼓励他所熟知的人袒露出自己的心声。
“我已经做了很多并不值得自豪的事情,比如23岁时就让我的女友怀了孕,以及我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他说, “对我而言,没有什么不可以对外袒露的。”
谈及和他共过事的人以及竞争对手,他直言不讳,甚至尖酸刻薄。他的激情、精力、欲望、完美主义、艺术修养、残暴还有对掌控权的迷恋塑造出的商业哲学一览无余。
同样,他的朋友、敌人,还有同事得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毫无掩饰的视角。
他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企业家,他有如过山车般精彩的人生和犀利激越的性格,充满追求完美和誓不罢休的激情,他创造出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数字出版等6大产业的颠覆性变革。
乔布斯的个性经常让周围的人愤怒和绝望,但其所创造出的产品也与这种个性息息相关,全然不可分割的,正如苹果的硬件和软件一样。
他的故事既具有启发意义,又有警示意义,充满了关于创新、个性、领导力以及价值观的教益。
焦虑的意义 豆瓣
The Meaning Of Anxiety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洛·梅 译者: 朱侃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焦虑的意义》是一代心理学大师罗洛•梅的代表作,系针对当代最普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焦虑而写。作者检视了不同的焦虑理论,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分析了焦虑发生的心理本质及其积极意义。作者挑战“精神健康就是没有焦虑”的流行观念,发现了适切的焦虑与人的活力、与创造性成就的内在关联。作者进而根据未婚妈妈等大量的临床案例,指出了管理焦虑的方法和途径。《焦虑的意义》对当代深陷焦虑之中的各界人士极有参考价值。
人的自我寻求 豆瓣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洛·梅 译者: 郭本禹 / 方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9
《人的自我寻求》的主题是关于个体人格如何在孤独的时代得以重建。《人的自我寻求》从分析人的空虚、孤独与焦虑入手,解释现代人面临的严重心理困境,并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源是价值核心的丧失、自我感的丧失、语言的丧失和悲剧感的丧失等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因素。然后通过强调自我意识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独特标志;力图论证它是人的自由赖以存在的基础。最后试图通过对自由、良心、勇气等传统价值作新的阐释而重新确立人格整合的目标。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上海歹土 豆瓣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芮传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在老上海的记忆中,“歹土”是指沪西一带歹徒出没之地。1937年至1941年,日本侵略军、汪伪傀儡政权、外国租界当局、国民党政府等各种势力在上海纠缠在一起,形成复杂而又紧张的关系。沪西歹土便经常发生暗杀等恐怖活动,又整日 充斥着赌博等城市犯罪。作为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大家――魏斐德的一部力作,作为海外上海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名著,本书以独特的视角、翔实的材料、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再现了上海这一段特殊而又艰难的岁月,使上海的战时恐怖活动和城市暴力犯罪,如银幕展示般映现在读者眼前。
洪业 豆瓣
The great enterprise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陈苏镇 / 薄小莹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
本书选择了明清嬗代过程为论述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诸多方面进行剖析,揭示帝国秩序崩解与重建的过程等。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译出。
大清帝國的衰亡 豆瓣
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
作者: 魏斐德 / Frederic Wakeman 译者: 廖彥博 時報文化 2011 - 10
本書成書於一九七五年,為魏斐德早年的作品,同時是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經典代表作。出版至今一直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中國歷史課程的基本教材,其研究成果不僅公允地提示出大清帝國必走向衰亡的社會脈絡,也超越了當時西方漢學界中盛行之「衝擊-反應」的西方中心論觀點。
作者認為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絕不是停滯不變的。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的各股社會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制結束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書一開場,先以農民、仕紳、商人在明清社會的生活型態和社群發展,來定調當時民間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活力的來源;接著逐步從王朝興衰、民族更迭的角度推到清盛世的來臨;之後再交錯注入清代民間社會運動發展和外力入侵的動因,來觀察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及逐至崩潰的過程,對帝制中國的衰亡作了全方位的剖析。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卷) 豆瓣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梁禾 东方出版社 2008 - 6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的价值不言自明。它的诞生,是世界各地学者、翻译人才、出版等各界人士共同艰苦卓绝努力的成果。治学为人,先生均被视为楷模。多有学人屡用大写的“人”来概括先生的一生。在治学上,先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与投入,激情洋溢且经久不衰。我曾问他“你一生致力中国历史研究,要是真有来世,那时你会选什么事业?”他想了想,说:“中国历史。”“还是中国历史,没见过你这样要迷两辈子中国历史的!”他憨厚地笑了笑,点点头,然后用中文敦厚地说:“对,我太喜欢中国历史了。在我眼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庆幸自己有这份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