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豆瓣
What Does It All Mean?
7.8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内格尔 译者: 宝树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 - 2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在美国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齐名,是哲学入门的必读书目,已被译成二十种语言出版。在这本小书中,当代西方哲学界的领军人物内格尔用生动的语言,高超的分析技巧,以及深刻而冷静的洞察力向我们充分展现了哲学思考的真正旨趣。他告诉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如何知道他人心灵的存在;如何判断行为的对与错;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又如何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希望你对生活的审视,就从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开始。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的目的不是要给出答案——即使我本人认为正确的答案——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的方式把你引向哲学问题。与其先学上一大堆哲学理论,不如首先对这些理论所要尝试解答的问题产生困惑:
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
我们如何知道他人心灵的存在?
身体与心灵的关系是怎样的?
词语的意义何在?
我们有自由意志吗?
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
什么样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死亡是否意味着终点?
生活的意义何在?
The Spirit of Cities 豆瓣
Daniel A. Bell & Avner de-Shalit
作者: Daniel A. Bell / Avner de-Shali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 9
"In a field saturated with superficial rankings and business surveys, The Spirit of Cities represents the triumph of the aesthetic over the commercial. By walking and living in the world's capitals -- a novel and admirable methodology that proves more revealing than any theory -- Bell and de-Shalit untangle the riddles of our most intriguing cities. This book is as beautiful as it is insightful." -- Parag Khanna, author of How to Run the World: Charting a Course to the Next Renaisance
Truth, Language, and History 豆瓣
作者: Donald Davidson Clarendon Press 2005 - 4
Truth, Language, and History is the much-anticipated final volume of Donald Davidson's philosophical writings. In the four groups of essays that comprise it, Davidson continues to explore the themes that occupied him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 speaker intention and linguistic meaning; language and mind; mind and body; mind and world; mind and other minds. He asks: what is the role of the concept of truth in these explorations? And, can a scientific world view make room for human thought without reducing it to something material and mechanistic? Davidson's underlying picture, which can be seen in many of these essays, is that we are acquainted directly with the world, not indirectly via some intermediary such as sense-data, representations, or language itself; that thought emerges in the first place throug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a shared material world, and continues to develop as we engage each other in dialogue; and that language depends on communication, not vice versa. This is the triangulating situation - two creatures communicating about a common world - about which Davidson has written elsewhere.As for the mind-body relation: our ontology need posit nothing more that material objects and events; but as explainers we require two mutually irreducible vocabularies: mind and body. In the last six essays Davidson find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his own views and those of some of the major philosophers of the past. Including a new introduction by his widow, Marcia Cavell, this volume completes Donald Davidson's colossal intellectual legacy.
Essays on Actions and Events 豆瓣
作者: Donald David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1
Donald Davidson has prepared a new edition of his classic 1980 collection of Essays on Actions and Events, including two additional essays. In this semi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ure of human action, Davidson argues for an ontology which includes events along with persons and other objects. Certain events are identified and explained as actions when they are viewed as caused and rationalized by reasons; these same events, when described in physical, biological, or physiological terms, may be explained by appeal to natural laws. The mental and the physical thus constitute irreducibly discrete ways of explaining and understanding events and their causal relations. Among the topics discussed are: freedom to act; weakness of the will; the logical form of talk about actions, intentions, and causality; the logic of practical reasoning; Hume's theory of the indirect passions; and the nature and limits of decision theory. The introduction, cross-references, and appendices emphasiz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ssays and explain how Davidson's views have developed.
Problems of Rationality 豆瓣
作者: Donald David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4 - 8
"Problems of Rationality" is the eagerly awaited fourth volume of Donald Davidson's philosophical writings. From the 1960s until his death in August 2003 Davidson was perhaps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 in English-language philosophy, and his work has had a profound effect upon the discipline. His unified theory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ought, meaning, and action holds that rationality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both mind and interpretation. Davidson here develops this theory to illuminate value judgements and how we understand them; to investigate what the conditions are for attributing mental states to an object or creature; and to grapple with the problems presented by thoughts and actions which seem to be irrational. Anyone working on knowledge, mind, and language will find these essays essential reading.
真理、意义与方法 豆瓣
作者: 唐纳德·戴维森 译者: 牟博 商务印书馆 2008 - 7
唐纳德·戴维森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戴维森的哲学论著涉及一系列哲学基本问题;其影响力跨越不同哲学传统。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戴维森(某些)观点的哲学家都一致认为,戴维森思想是激发他们深入进行哲学思考的原动力之一。本卷《真理、意义与方法--戴维森哲学文选》是在《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戴维森哲学文选》一书基础上增选9篇文章、重新组织结构并充实有关内容而成。
唐纳德·戴维森 豆瓣
作者: 柯克·路德维希(Kirk Ludwig) 译者: 郭世平 2011 - 4
唐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1917-2003) 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分析哲学家之一。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洛克菲勒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戴维森在语言哲学、行动哲学、心灵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以及合理性理论等哲学的众多基础领域都开展了独创性的工作,其成就主要体现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它们被收入《行动与事件论文集》(1980)、《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1984)、《主观的、主观际的、客观的》(2001)、《合理性的难题》(2004)和《真理、语言与历史》(2005)等论文集中。
对真理与解释的探究 豆瓣
作者: 唐纳德·戴维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7
本书收入了作者有关语言哲学的系列论文,自1984年出版后,本书成为讨论语言哲学的参照点以及相关争论的焦点,其影响已扩展到语言理论、心灵哲学和认识论。
本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语词为什么具有它们所确实具有的意义。作者认为,哲学上有教益的意义理论应当承认对语言理解的整体论性质,它应当能够解释一个说话者或一群说话者所有实际的和潜在的话语;而它不应当依赖于它所要解释的概念,因为它应当是独立于说话者具体的命题态度而可证实的。本书所涵盖的论题包括了真理论与意义论之间的关系、翻译、引语、信念、彻底的解释、指称、隐喻、交流等。
有一种病叫爱情 豆瓣
Obsessive Love
作者: 克雷格・巴克 / 苏珊・福沃德 译者: 程风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 8
《有一种病叫爱情》作者关于“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爱情需要学习,爱情是可以言说的,还有很多关于爱情的谬论需要我们去分辨。
中毒的父母 豆瓣
Toxic Parents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苏珊•福沃德 / 克雷格•巴克 译者: 许效礼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1 - 7
在这部非常经典的家庭心理学读物中,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大量真实的个案材料分析了众多家庭中各类中毒父母的所作所为,探究了他们如何无意间伤害了子女并持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弥足珍贵的是,本书中她也传授了具体的行为技巧,目的是让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过去与父母那令人沮丧的关系和影响中解脱出来,发现一个充满自信、力量和情感独立的新世界,得到最终的自由和幸福。
本书不是反思子女教育,而是指出如何祛除中毒父母不良影响的心理疗伤力作。书中列举实际诊疗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原因,指出对策,说明效果。治愈中毒父母给我们的伤害。“教人扭转生活状态”。
作为子女,你可以诊断出自己是否已被“中毒的父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生;
作为父母,你可以及时发觉自己是否已经“中毒”,及时改正,防止给子女造成严重的伤害。
非理性時代3:渾沌帝國 豆瓣
作者: 葛雷克.凱斯(Greg Keyes) 译者: 陳岳辰 奇幻基地
未知的力量為非理性時代帶來浩劫,在歐陸沉淪之後,倖存於美洲大陸的人們即將面臨更慘烈的命運……
艾薩克.牛頓爵士發掘出鍊金術的奧祕,但萬萬沒想過這難以置信且極其慘烈的後果──歐洲已萬劫不復、美洲人民已因氣候變異被迫南遷。
在這非理性時代中,班傑明.富蘭克林組織了祕密結社「美洲哲學會」,希望在美洲原住民、白人、獲得解放的黑人等諸多勢力間取得危險均衡與共生,然而稱之為「默勒庫」的黑暗勢力連一絲希望都不願讓給人類。
反抗默勒庫的人——包括了富蘭克林、伏爾泰、以及神祕的莉莉絲子女們——但其存在將遭抹滅……
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離奇失蹤,然而他麾下大軍以及各種黑暗魔法卻持續運作,不僅征討的地點出乎眾人意料,使用的手段也是自巴比倫高塔傾頹以來,便未曾出現於人間的巨大力量。不過,面對迫近的風暴,一切還只是序曲而已。
美洲南方殖民地鋼鐵與魔法衝突不斷,值此同時巧克陶族巫師「紅鞋」感應到西方出現古老龐大的邪惡,而他竟找到一個宛如天使的男孩,閃閃發亮——宛如這墮落而貪婪的族類。
【國外媒體盛讚】
◎科幻小說讀者俱樂部(Science Fiction Book Club)重點選書
◎「充滿經典元素……高科技道具、威脅世界存續的勢力衝突、拯救世界的重責大任、以及一個比起成人更為聰明的年輕主角。」~今日美國 (USA Today)
◎「凱斯是新神話的創建者、奇幻類型的耀眼新星……新世代獨領風騷的奇幻小說作家。」~《書頁》雜誌(Bookpage)
◎「精彩絕倫……有如大膽而華麗的樂章……《非理性時代》又一章,揉合了鍊金與靈媒的各種玄妙現象,輔以詩情畫意的文字描述……既壯闊又細膩。」~《出版人週刊》
◎「這是絕對不可錯過的好書:不僅僅是因為它充滿了科學與文化的氣息,更是因為它重塑了歷史上的偉大人物,這在虛擬歷史類作品中是絕無僅有的。」~《書目》雜誌(Booklist)
◎「緊張刺激卻又美輪美奐。」~Amazon.com
非理性時代·天使微積分 豆瓣
作者: 葛雷克.凱斯 译者: 陳岳辰 奇幻基地 2008 - 10
世界雖然毀滅了,光明卻因此到來,末日帶來的災禍,將是搶救人類的轉機……
一七二二年。第二次黑暗時代降臨了。
星星墜落地球,西歐諸國毀於傾刻之間,全是陰謀滅絕人類的可怕生物所為。俄皇彼得大帝趁勢發動攻擊,軍隊勢如破竹地橫掃歐陸。
另一方面,半個地球之外,柯騰‧馬瑟與海盜黑鬍子加上殖民地的高官顯貴組成遠征隊,遠渡大西洋想知道舊世界的下場。同行者有一名巧克陶族良族人「紅鞋」,他與無形世界緊密相連,也因此預知了人類必須面對逼近的慘烈時刻。
但是,祕密即將由躲在古都布拉格的兩人解開——聰明絕頂幾近於瘋狂的艾薩克‧牛頓,以及他的學徒班傑明‧富蘭克林,但在彼得大帝的圍城攻擊,還有神祕天使的阻隢之間,他們也將自身難保……
最伟大的书 豆瓣
作者: (美)A.爱德华·纽顿 译者: 陈建铭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8
本书是美国著名藏书家爱德华·纽顿的代表作之一,主要介绍他收藏的各种珍稀版本圣经的故事,从古登堡圣经到英国十六、十七世纪出版的各种珍本圣经。还有他书话写作的机缘、美国古书收藏家贝弗利·丘的藏书事迹等,配以美轮美奂的书影、老照片和绘画图片,读来赏心悦目。
深入解析Windows操作系统 豆瓣
作者: (美)罗斯(Russinovich,M.E.) / (美)所罗门(Solomon,D.A.) 译者: 潘爱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著名的操作系统内核专家Mark Russinovich和David Solomon撰写的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的最新版著作,全面和深入地阐述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整体结构以及内部工作细节。本书针对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XP和Windows 2000做了全面更新,通过许多练习实验让你直接感受到Windows的内部行为。另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高级诊断技术,以便使你的系统运行得更加平稳和高效。无论你是开发人员还是系统管理员,你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一些关键的、有关体系结构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你可以更好地做系统设计、调试,以及性能优化……
王氏之死 豆瓣 Goodreads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7.3 (6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李孝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王氏之死》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郯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
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治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被遗弃的人 豆瓣
Crooked Letter, Crooked Letter
作者: [美] 汤姆·富兰克林 译者: 子文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10
20世纪70年代的密西西比小镇,少年的拉里和塞拉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初次相逢。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白人少年和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黑人小子,从此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拉里性格木讷,在学校里并不受人欢迎,塞拉斯的到来,让他有了生命中第一个朋友。善良怯懦的拉里对塞拉斯照顾有加,二人情同手足。然而,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生性木讷的拉里成为众矢之的,好友塞拉斯也远走他乡。
二十五年悄然过去,拉里依旧在众人的指责和非难之中凄凉度日,塞拉斯重返故乡,成了一名警察,却始终不敢面对曾经的好友,直到一起失踪案件的发生。心怀愧疚的塞拉斯一心想要帮助拉里,却不得不先解开自己的心结。可是,已经深埋了二十五年的秘密,要怎样才能说出口?
礼仪中的美术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译者: 郑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8
本书选译了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31篇论文。这些论文;围绕着”礼仪美术”(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 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论文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特殊物质性和视觉传统对重新思考中国美术史的叙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学界中,这些文章对近年中国古代美术的研究已产生重要影响。本书是国内首次对巫鸿教授学术成果的系统介绍。全书分为四部分,包括史前至先秦美术、汉代美术、中古佛教与道教美术,及古代美术沿革。书后附有访谈录、论文出处。书中插配古代美术品照片、拓片、线图,地图等图像600余帧。
重屏 豆瓣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8.9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巫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画家挥洒翰墨,手卷随手慢慢展开;雅集的士人聚在园林,正赏玩着竹杖挑起的一幅立轴;帝王在画屏前驻足,随后在屏背题诗一首。对于理解中国绘画来说,这些具体的绘画形式与特定的观赏场合显然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多数对这一重要艺术传统的介绍中,这一切还是被忽视了。一幅中国画往往只剩下画心的图像,绘画的物质性消失了,绘画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因而也变得隐晦不明。
本书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正是这两方面的交互合作与相互制约使得一张画生意盎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巫鸿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通过多样的角色,屏风不仅给予中国画家无穷的契机来重新创造他们的艺术,同时也让本书作者有机会处理宽广的主题,包括肖像与图画叙事、语词与图像、感知与想象、山水画、性别、窥探欲、伪装、元绘画以及政治修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