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西方将主宰多久 豆瓣
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
作者: [美] 伊恩·莫里斯 译者: 钱峰 中信出版社 2011 - 6
大约在1750年左右,英国企业家率先使用蒸汽和煤炭,从此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铁路和炮艇的出现推动了西方国家在19世纪的崛起;20世纪,计算机和核武器的出现使其获得了全球霸权的地位。现在,在21世纪之初,很多人担心,中国和印度作为新兴的经济强国,将会结束西方的领先地位。为了了解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回溯过去。为什么西方在过去的200年里得以统治全球,并且它的统治将持续多久?
在这本书中,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全球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描述了人类历史的模式,为以上两个问题提供了惊人的新答案。
作者认为,并不是由于种族或者文化的差异,甚至是伟大人物的努力使得西方得以统治世界,而是因为地理因素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个因素影响着他们处理资源、疾病、移民和气候危机。
在这本书中,作者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为5万年,几乎每一页都有新的观念。本书将各个学科的最新发现联系起来——包括古代历史和神经科学——不仅仅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得以统治世界,同时也预示了在未来的几百年来,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也是一本重要的书——挑战、刺激并愉悦着人们的思想。如果有人认为我们不需要从历史吸取教训,不妨看看这本书。
——《经济学人》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得到的最能够解释历史的理论。伊恩·莫里斯用他的智慧,技巧地展现了他对古代历史的见解,从而解答了最大的历史问题,即西方究竟为何得以统治世界?我爱极了这本书。
——尼尔·弗格森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金融历史学家
这是融合三本书的内容为一体的著作:一个真实的而又令人激动的小说;对一万年前重要人物所发生的每一件重要事件的详细而又充满娱乐性的历史记述;以及对未来的一个有根据的推断。这是一个阅读,学习和享受的过程!
——贾里德·戴蒙德 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
如果你准备在今年,甚至是在10年内阅读一本有关历史方面的书,那么本书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佛罗里达联合时报》
格格不入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豆瓣
Out of Place: A Memoir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彭淮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一个离乡亡国多年之人,面对随时可能的死亡,萨义德恳切回顾自己的人生,寻根溯源,追忆他要求严格、给他“维多利亚式”教育的父亲,和令他终生仰慕、给他鼓励但又暖昧矛盾的母亲,以及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他以今日之我探索、书写昔日之我,与内在自我重建关系,与已逝的父母修好,并试图以个人的方式为民族争回历史:他把自己分作两半的阿拉伯经历和美国经历统合为一,以不协和的身份为被压迫的、沉默的巴勒斯坦代言呐喊。
本书也是一个关于背井去乡和流离飘泊的故事。但萨义德发现,由此导致的身份的割裂、多重与流动实乃幸事一桩。他曾言: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格格不入”最终成了他的主动选择。
自由与命运 豆瓣
作者: [美] 罗洛·梅 译者: 杨韶刚 中国人民大学 2010 - 4
《自由与命运》一书是罗洛·梅于1981年出版的其晚年的主要代表作之一。罗洛·梅以存在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其丰富的心理治疗实践为依据,以一个艺术家的富有想象力的深刻思考,引经据典地分析了西方社会关于自由和命运的历史发展及其思想内涵,并结合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社会的现实,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美国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其中不乏给人带来深刻思想启示的经典语句。可以说,这是一部读来发人深省、让人禁不住掩卷长思的人生启迪之书。
旁觀他人之痛苦 豆瓣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作者: Susan Sontag / 蘇珊‧桑塔格 译者: 陳耀成 麥田 2004 - 10
這是蘇珊‧桑塔格2003年的最新論著,也是繼《論攝影》之後,另一部深入探討影像與當代文化關係的力作。桑塔格在書中追溯了現代戰爭與攝影的演進,近代反戰運動的發展,以及影像與新聞、藝術和文化之間的複雜與曖昧。那些源源充斥於現代生活中的戰災影像,究竟是「記錄了」戰爭的原貌,還是「建構了」災難的神話?究竟是激起了我們對暴力的厭惡痛絕,還是磨平了我的同情心?旁觀他人的苦痛究竟是為了謹記教訓,還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邪淫趣味?觀看這些凶劫的影像究竟是要令我們堅硬一點以面對內心的軟弱?還是令我們更麻木?或令我們接受生命中不可挽回的創傷?而面對這類由照片所帶來的遠方災痛的知識,我們又該做些什麼?桑塔格這本書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的用途與意義,更直指戰爭的本質、同情的局限,以及良心的責任等重大議題。
美国人与中国人 豆瓣
作者: 许烺光 译者: 彭凯平 / 刘文静 华夏出版社 1989
本书的目的是对美国和中国两个社会的人的共同性做深入考察。作者首先考察了艺术(特别是绘画,文学和男女之间的行为模式),接着将这些个人性格特质与社会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讨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特定境况中的行为方式如何与两种民族文化模式相融合。最后探讨了两个社会。
宗族·种姓·俱乐部 豆瓣
作者: [美]许烺光 译者: 薛刚 译 / 尚会鹏 校 华夏出版社 1990
许烺光在《宗族、种姓、俱乐部》中说:中国人是以情境为中心处世的。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始终是要有一个依靠的,这种依靠就是宗族。在过去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作为一个宗族的成员才可能获得相应的社会身份,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利益,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
美國夢的挑戰 豆瓣
The Challenge of the American Dream: The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许烺光 译者: 单德兴 臺北南天書局 1997
作者在《中國人與美國人》一書中已經指出華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情境中心的模式, 美國人則是一種個人中新的生活方式。本書係《中國人與美國人》的姊妹著, 作者是圖探討特有的情境中心生活方式的華人進入美國社會後, 所面臨的衝突與調適。作者認為華人為了實現美國夢, 中國文化的傳承事項有利的資產而不是包袱。對於白人, 華人更能輕易運用文化傳承中的觀念與行為模式來彌補美國現實中的若干缺憾, 並促進其進步的理想主義。本書附錄更精闢地解析所謂的美國精神:「粗曠的個人主義」, 並對於粗曠的個人主義之弔詭提出嚴格的批判, 有助於非西方社會了解美國文化。
邊緣人 豆瓣
作者: 许烺光口述 / 徐隆德访问记录 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1997
『许烺光著作集』共10册,本书为『著作集』中第1册。许烺光院士病中两年以英文口述,由徐隆德博士纪录翻译,并由许夫人和两位女儿亲自整理,校订而成之回忆录。许院士一生走过中国大江南北与世界各国,东北出生,上海沪江大学读书,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博士,云南地区研究,美国哥伦比亚、康乃尔与西北大学等校任教,并在印度与日本从事长期田野研究,由曾获得采访越战奖的徐隆德博士执笔,文笔流畅,记录了许先生的成长历程,学术经历,以及各国见闻,实属不可多得之佳作。
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豆瓣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作者: [美] 劳伦·勃兰特 / [美] 托马斯·罗斯基 编 译者: 方颖 / 赵扬 等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0
中国的改革如同巨龙腾飞,并开始在世界经济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讨论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劳伦•勃兰特和托马斯•罗斯基历时8年,组织几十位北美著名的中国经济专家和学者,编撰了一部“工具书”式的手册,内容涉及政治体制、劳动力流动、人口政策、环境和资源保护、教育和科技发展、产业政策,财政分配制度改革、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全球化、法制建设、收入差距、地区差异等等,几无遗漏。既有从历史学、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角度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阐述;也有从各个经济专题角度详释的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更有从部门结构、收入差距和地区差异角度论述的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结构性问题;还有对未来(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展望,可谓是一本关于中国经济大转型的“百科全书”。
我是布隆伯格 豆瓣
作者: 迈克尔·布隆伯格 译者: 李浚帆 中信出版社 2010 - 1
作为改编财经资讯模式的重要人物,布隆伯格的经历堪称传奇。39岁时,他离开所罗门兄弟公司,再次开始新的事业,后来的故事颇具里程碑意义。彭博社成为全球经济领域最重要的资讯供应商,几乎所有的主流金融企业都会安装彭博社的新闻通讯终端,如今在全球经济领域,无论发生什么大事,人们都需要从彭博社获得最快、最权威、最及时的报道。而这本书从1981年开始讲述了这一变革的来龙去脉,布隆伯格自己对过去20多年的经历进行了边讲述边反思的回顾。无论从传主的在新闻界的重要影响力,还是从彭博社本身发展最切近的传记角度,该书都极富出版价值。
物理与人理 豆瓣
作者: 沙伦·特拉维克 2003 - 6
本书是第一本社会文化人类学家研究科学共同体的民族志专著。在这一科学技术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规范作品中,作者以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高能物理学共同体: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共同体成员科学生涯的不同阶段,成员共享的物理学理论,以及物理学家为了进行工作所建造的环境和仪器设备。通过细腻地描述实验室内部的不同分工的人群的差异,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研究人员和行政人员,男性和女性,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同类实验室的竞争与合作,物理学家的婚姻和友情,作者清楚地展现了这里的人的社会网。本书关注和提供解释的问题是:物理学家、物理学共同体、物理学文化的社会范畴到底在哪里?按照人类学的说法,本书描述了物理学共同体的社会组织、发展周期、宇宙观和物质文化。
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 豆瓣
作者: Hyman Minsky McGraw-Hill Education 2008 - 5
“Mr. Minsky long argued markets were crisis prone. His 'moment' has arrived.”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 his seminal work, Minsky presents his groundbreaking financial theory of investment, one that is startlingly relevant today. He explains why the American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periods of debilitating inflation, rising unemployment, and marked slowdowns-and why the economy is now undergoing a credit crisis that he foresaw. 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 covers: The natural inclination of complex, capitalist economies toward instability Booms and busts as unavoidable results of high-risk lending practices “Speculative finance” and its effect on investment and asset prices Government's role in bolstering consumption during times of high unemployment The need to increase Federal Reserve oversight of banks Henry Kaufman, president, Henry Kaufman & Company, Inc., places Minsky's prescient ideas in the context of today's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in a fascinating new preface. Two of Minsky's colleagues, Dimitri B. Papadimitriou, Ph.D. and president, Th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d College, and L. Randall Wray, Ph.D. and a senior scholar at the Institute, also weigh in on Minsky's present relevance in today's economic scene in a new introduction. A surge of interest in and respect for Hyman Minsky's ideas pervades Wall Street, as top economic thinkers and financial writers have started using the phrase “Minsky moment” to describe America's turbulent economy. There has never been a more appropriate time to read this classic of economic theory.
The Society of Mind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Marvin Minsky Simon & Schuster 1988 - 3
转载自amazon.com:

Marvin Minsky -- one of the father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cofounder of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at MIT -- gives a revolutionary answer to the age-old question: _How does the mind work?_

(马文。明斯基————电脑科学的鼻祖,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在本书里对相传以久的问题,“思维是怎么一回事儿?”,做出了革命性的回答。)

Minsky brilliantly portrays the mind as a _society_ of tiny components that are themselves mindless. Mirroring his theory, Minsky boldly casts The Society of Mind as an intellectual puzzle whose pieces are assembled along the way. Each chapter -- on a self-contained page -- corresponds to a piece in the puzzle. As the pages turn, a unified theory of the mind emerges, like a mosaic. Ingenious, amusing, and easy to read, The Society of Mind is an adventure in imagination.

(明斯基的精彩理论把思维描画成由本身不具备思维的微小部件组成的“社会”。本书章节段落之间结构跟他的理论相呼应,每一页纸独立成为一章,讨论整个问题里的单个环节。翻过这一篇篇书页,关于思维的统一理论渐渐成型,《意识社会》一书妙趣横生,是在想象空间里的一场历险。)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 豆瓣
作者: [美] 卡伦·沃恩 译者: 朱全红 / 彭永春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一个传统的迁入》考察了新奥地利学派从19世纪70年代的维也纳直至现在的学术思想发展。现代奥地利学派对许多问题持有严密而非正统的观点,如主观主义、企业家的职能、市场过程以及在经济学中数学的运用等。沃恩教授对这些观点追根溯源,揭示了它们是如何围绕人类事务中的时间与无知问题构成了理论体系。她还说明了卡尔·门格尔如何描述市场过程并将经济增长与社会中知识的产生与传播联系起来。早在20世纪30年代,米塞斯和哈耶克等学者就认识到中央经济计划过程的致命缺陷是有限的知识和滞后的时间。
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 豆瓣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作者: [美] 达龙.阿塞莫格鲁 / [美] 詹姆士.A.罗宾逊 译者: 马春文 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8
如果一场政变的威胁是短暂的,那么,制定不那么亲多数派政策的承诺也许就不可信。令人信服地改变政策的唯一途径就是改变政治权力的分配,这只有通过制度变革——一场政变,或更为普遍地说,向一个较不民主的政体的转变——才能实现。本书的主要贡献是提供一种理解民主的创立和巩固的统一框架。特别是,这一框架强调为什么政治制度变革与在非民主政体背景下的政策让步有根本性的不同。
知识分子与市场 豆瓣
作者: 乔治·斯蒂格勒 译者: 何宝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 9
知识分子与市场,ISBN:9787563809783,作者:(美)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著;何宝玉译;何宝玉译
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 豆瓣
Intellectuals vs.Free Market
作者: 罗伯特・诺齐克 / F.A.哈耶克 译者: 秋风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 1
自由市场大幅度地改进了世界各地民众的生活境遇,然而,那么多的知识分子鄙视、厌恶甚至憎恨自由市场。为什么?哈耶克、诺齐克、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布坎南等当代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诊这种奇怪的心理症状。
权力与繁荣 豆瓣 Goodreads
Power And Prosperity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曼瑟·奥尔森 译者: 苏长和 / 嵇飞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内容推荐
曼瑟·奥尔森在逝世前完成的《权力与繁荣》一书触及了他一生所关注的问题:为什么有些经济体表现如此抢眼,能够提供令人瞩目的财富与繁荣,而有些经济体却不能做到这点?不同类型的政府是如何阻碍或者促进经济增长的?以及,随着苏联体制的崩溃,为什么市场经济没有能够在前苏联东欧国家繁荣起来?在本书中,奥尔森认为政府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私人契约与个人财产权利的可靠保护,取决于政府要足够强大以保证这些权利的实施,同时政府又要受到足够的限制以避免这些权利受到侵蚀。他在本书中提出的“强化市场型政府”概念是分析经济增长的一个前沿性概念,并且为金融危机后的亚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治理演变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
贫穷的终结 豆瓣
作者: (美)杰弗里·萨克斯 译者: 邹光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休克疗法”之父,全球发展问题专家杰弗里·萨克斯。连续两年被《时代》杂志列为“世界百名最有影响的人物”,被《纽约时报》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萨克斯教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在2025年消灭极端贫困的宏伟蓝图。他20年来致力于在全球各国促进经济发展与提高人类福利的事业,他所提供的分析和建议是长期实践与思考的结晶。——乔治·索罗斯
萨克斯是个异数,既以理论研究闻名,也因成功帮助穷国致富的社会工作而著称。在这本期待已久的精彩作品中,他对当代世界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答案。——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
我们从作者和他的书中可以读到的是:才华横溢、热力四射、心存乐观、时不我待。——《经济学人》
近250年来,世界人口和人均收入都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增长,但直到今天,仍有六分之一的世界人口被困于贫困陷阱之中,每年有800万人因极端贫困而死。
萨克斯教授曾直接参与联合国千年计划等重大社会改革项目,对当前世界的贫困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线索,指点玻利维亚、波兰、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家,向我们逐一剖析了导致贫穷的不同成因。不像学院派经济学家只顾沉浸于数字与图表,在萨克斯看来,地理因素、财政陷阱、政府失灵、文化障碍、地缘政治和人口问题才是真正的病根所在。
望闻问切之后,萨克斯更对症下药,指出结束贫困的关键在于让穷人走上发展的阶梯,这需要基础设施、公共建设、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投资,需要各发达国家及国际机构的支持与援助,令世界走上更为开明的全球化道路。
贫穷并非与生而来,私人市场力量与公共政策的相互补充,加上更为和谐的全球治理体系,人类完全有能力在2025年消灭极端贫困,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繁荣惠及地球上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