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 豆瓣
作者: 杰弗里﹒法兰克尔 彼得﹒奥萨格 徐卫宇 等 译者: 徐卫宇 中信出版社 2004 - 7
中文版序
美国经济在90年代经历了高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全球化、新技术,灵活的市场,以及强劲的投资推动的。这一描述可以说同样或者更加适合于中国,
过去十年的一个自然结果是,美中两国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两国之间的一些贸易冲突与其他周期性的冲突也相伴而生,但是,克林顿政府的目标之一是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正如本书第5章所阐述的那样.使中国获得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待遇(PNTR,也就是以前的最惠国待遇),以及在此基础上促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通称WTO)都是克林顿政府的目标。
上述目标有其相当明显的经济理由:消除美中两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是两国的经济利益所在。中国加入WTO被认为对其经济改革进程特别重要。
但是,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经济学论著。它还论及美国政府在政治约束和种种复杂情况下(例如,与中国问题有关的许多政治约束和复杂情况)面临的经济政策决策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做出这些经济政策决策的。学者们很少考虑政策制定的种种约束条件。一个很好的例子是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的访美之行。中美双方都希望在朱镕基总理访美期间就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待遇达成协议。但是白宫后来退却了。特别是在美中关系处于1999年的最低点时,这看起来是一个重大的错误。虽然美国做出这一决策的官方理由是中国在某些议题上没有做出充分的让步(例如,美国财政部希望为经纪公司获得一笔更好的交易)。其真正的理由却是,白宫估计在1999年春季美国国会几乎肯定会否决白宫与中国达成的协议。随着事态的发展,美中两国在1999年11月达成了协议,该协议于次年顺利地获到了美国国会的批准。这一成就是克林顿政府相当重要的政绩之一。在美国90年代经济政策的研讨会上,前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RobertRubin)说,鉴于当时的政治约束,他认为白宫的上述决策并不是一个错误,
企业界对没就中国正常贸易关系待遇达成协议的抱怨是白宫最终说服国会投票赞成该协议的重要因素,不过如果国会在4月份做出了相反的决定,也许就听不到这些抱怨了。有些人并不一定认为这样的政治约束确实存在,并悲叹学者和新闻记者很少能说明政策制定者必须做出的实际决策到底是好是坏。
这些复杂的问题几乎出现在90年代经济政策的每一个领域。与前几任政府试图运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同,克林顿政府没有向美联储主席时不时地施加放松货币政策的压力是否明智?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1998年救助受金融危机打击的东亚国家时是做得太少还是做得太多?在国会中的共和党人试图减税以及民主党人试图扩大政府支出的情况下,克林顿政府是如何能够实现预算盈余的?为大学奖学金和资源再生等利国利民的事业减税是一个好的创意吗?政府是否应该把所有的网络规制都交给民间部门,尽管政府首先需要启动这种规制?分解微软公司是不是一个合理的目标?经济模型的预测表明,除非《全球环境变化京都议定书》包含购买污染水平,尤其是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的条款,否则美国政府的经济成本将会很高.鉴于此,克林顿总统是否应该签署该协定?克林顿总统是否应该否决国会的《工作福利提案》?这一改革公共救助体系的方法不同于克林顿总统原先的提议?而且较之更为苛刻,对全国医疗卫生体系进行根本改革的努力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本书要说明的这些问题和其他问题不单纯是经济学问题,而且也是在一定的制度、政治和历史背景下的经济政策问题。
不同的国家有迥然不同的具体问题。然而,不管怎样,类似的经济问题和政治约束在任何需要做出重要决策的地方都会出现,尤其是正在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国家。作为本书的编辑,我们希望中国的读者能够从本书获益。
我们非常感谢张永,是他提议将本书译成中文,并卓有成效地将该想法变为现实。我们也要感谢各位译者,他们在非常紧张的时间表下完成了翻译工作。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中信出版社的肖梦女士促成本书中文版的出版。
杰弗里·法兰克尔
彼得·奥萨格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 (精装) 豆瓣
作者: 译者: 王健 第1版 (2000年5月1日) 2000 - 5
这是一本论述美国经济政策在这些年中变化的书。它是一本分析性的和历史性的书,参与制定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的美国政府要员和著名经济学家们是本书的作者,本书理所当然成为诠释里根时代经济政策的权威性著作。
计量经济学导论(上、下册)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M.伍德里奇 译者: 费剑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计量经济学导论(第3册)》从计量经济学专业人士的视角来讲授计量经济学导论,不仅使这门学科更有意思,而且实际上讲解起来还更简单。其内容有: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与经济数据、简单回归模型等。
计量经济学基础(第四版)(上、下册)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美古扎拉蒂 人民大学 2005 - 4
《计量经济学基础(上下)》(第4版)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及训练,内容深入浅出。第四版新改进之处:(1)“线性回归的矩阵表述”部分有所压缩;(2)有关“计睛经济建模”的章节有所精简;(3)新增了“非线性回归模型”一章。(4)新增了一些“综例数据回归模型”的方面的材料。
Selfish Reasons to Have More Kids 豆瓣
作者: Bryan Caplan Basic Books 2011 - 4
Weve needlessly turned parenting into an unpleasant chore. Parents invest more time and money in their kids than ever, but the shocking lesson of twin and adoption research is that upbringing is much less important than genetics in the long run. These revelations have surprising implications for how we parent and how we spend time with our kids. The big lesson: Mold your kids less and enjoy your life more. Your kids will still turn out fine. Selfish Reasons to Have More Kids is a book of practical big ideas. How can parents be happier? What can they changeand what do they need to just accept? Which of their worries can parents safely forget? Above all, what is the right number of kids for you to have? Youll never see kids or parenthood the same way again.
策略思维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 / 巴里・J・奈尔伯夫 译者: 王尔山/译 / 王则柯/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 7
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这本着作,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试看一例:  奈尔伯夫大学毕业的时候,在剑桥大学的正式舞会上参加轮盘赌游戏并且以700:300的大比数领先。眼看大奖在望,鬼使神差他却无视已经具有的后动优势,在最后一轮大意先行,结果功败垂成。事后他回忆那天酒喝多了,忘记了博弈论的教导:领先的时候要采取让对手先行的保守策略。这位博弈论的高才生,就这样输在原来处于第二位并且曾经求和建议分享奖励的女士手下(参见本书第1章)。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决策过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宗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争总裁的位置,都是这类决策的例子。你不是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做决定。相反,你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制定者。虽然冲突的成分很多,但是合作的因素也不少。本书将帮助你学会策略地思考,在人生博弈中扩大胜面。  本书以讲故事取胜。它的学术根源,是迪克西特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开设的“策略博弈”课程。简而言之,这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你战而胜之的艺术。怎样打赢一场网球,少数如何战胜多数,为什么要“喜爱”你最讨厌的对手等等,都在讨论之列。  这是一门新兴的策略科学,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不同背景和行业的读者掌握了这些原理,运筹帷幄取得胜利的本领就会上升一个层
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 豆瓣
作者: 阿玛尔·毕海德 译者: 魏如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5
任何一个想要创办或者发展一家企业的人都该阅读这本书。它将严谨的理论分析与对数百家新企业的实地研究和数据很好地结合起来。作为第三代企业家,我发现毕海德准确地捕捉到了企业家在成功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和所采用的自由开放的战略
被我们称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神秘事物到底是什么?企业家到底做些什么事情,成功需要特殊的品质和技能.还是仅仅需要运气?大型公司可以吸取企业家的创业经验吗?风险资本的作用是什么?
在一个充满奇闻轶事和民间传说的领域,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将十多年的深刻研究与当代商业和经济理论融为一体,为理解企业家精神提供了一个详尽的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崭新而又深刻的研究视角。通过对数百家成功企业的研究,作者发现,典型的企业在创业时无不出身卑微,因陋就简。由风险资本资助的计划完善的企业只是一种例外。诸如比尔·盖茨和萨姆·沃尔顿此类的企业家开始捕捉的机遇规模很小、不确定性很高,他们没有多少资本,几乎不做市场调查,也缺少技术创新。相对于远瞻未来的能力、交易谈判的能力和招募顶级团队的能力而言,应对不确定性和意外情况的能力、面对面的直销能力以及管理二流员工的能力要更为重要。
将一个因陋就简的新兴企业发展成为一家世人瞩目的大型公司必须进行彻底的变革,企业不再采取适应机会市场的“机会主义的调整”策略,而要遵循抱负远大的战略指引。这要求企业家具备一些创业初期并不重要的品质,比如雄心壮志、勇担风险。成熟企业必须以一种管理有序的方式来开展创新活动。英特尔和默克这样的公司会把资源集中起来用于开展大型创新项目,而积极进取的企业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型创新项目的成功需要仔细地遴选投资方案,谨慎地制定投资计划。而且需要协调的是为数众多的普通员工而不是少数几个自我激励的天才员工。
对于任何梦想开创自己事业的人士,力图发展现有公司的企业家或管理者,以及想要理解这一重要经济现象的学者而言,这本清晰简明的管理学著作都是必读之作。
边缘竞争 豆瓣
Competing on the Edge : Strategy as Structured Chaos
作者: [美] 肖纳 L.布朗 / [美] 凯瑟琳 M.艾森哈特 译者: 吴溪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 2
《边缘竞争》通过对12个分布于全球的公司深入调查以及上百位管理人员的访谈,作者用大量的案例阐述了边缘竞争战略的具体应用。在本书中,科学与商业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这不仅使本书成为具有开创性和革命性意义的著作,也为管理人员开辟新思路,从更高层次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本书针对的读者主要是管理人员,目的是向读者阐述清楚,最大的管理挑战并不是在变革环境中消极地生存,而是如何积极利用变革取得竞争的优势。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开创性的、空前的战略观,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抓住变革的契机,最终成为整个市场上的业界霸主。
----------------------------------------------
“计算机行业充斥着大大小小、良莠不齐的公司,通病就是其缺乏灵活性的战略无法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个近切需要和鼓励快速而持续变革的行业。没有任何人更清楚地阐述了战略速度的必要性,除了《边缘竞争》,它的一针见血、它的启发性……让人实在印象深刻。”
------Michael S.Dell,戴尔计算机公司               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当今的商业领域,各行各业都在加快变革速度。市场环境、消费者以及竞争对手等,都在实施快速而‘意外’的变革战略。布朗和艾森哈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行和管理理念,启发我们去思考如何制定不断变革环境下的战略模式。”
------Arthur C.Martinez,西尔斯公司               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古典自由主义 豆瓣
Libertarianism: A Primer
作者: 大卫·鲍兹 译者: 陈青蓝 同心出版社 2009
《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物》用无数证据捍卫了古典自由主义,是让那些大政府、保姆政府的最后辩护士们闭嘴的令人振奋的一击。大卫·鲍兹用平和的语调,揭示了深藏于美国最深处的理想,以及对个人自由的显而易见的尊崇。
——威廉·维尔德
美国这个国家由无数从内心深处信仰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的人组成。本书把人们这种内心深处的信仰用语言表达了出来。美国也是一个到处都是政客、学者和自以为是的精英的国家,这些人打心底里不相信自由和责任。本书狠狠踢了这些人的屁股。
——P.J.欧鲁克
在这个年代里,政客们口口声声说,大政府时代结束了,却以此为借口来追求一个更大更糟糕的政府。这时有人能够写一本书,回顾我们传统的每个方面,对古典自EB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描述,并且可读性强,信息丰富,的确是一件让人耳目一新的事情。大卫·鲍兹的这本入门读物将历史、哲学、经济学和法学结合在一起,杂以各种逸闻掌故,恢复了美国政治思想中的一个关键传统,并把它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件值得赞誉的事情。
——理查德·爱泼斯坦
大家公认“大政府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政府无法履行其承诺的时代,尽管它一如既往地规模庞大。哪里出问题了?关于人性在政治中表现的哪些基本假设出错了?读一读《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物》你会找到答案。”
——芝加哥先驱报
出版前言:
《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物》在中国的出版象征着两个激动人心的进程:一是世界人民相互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二是在经过一个世纪的战争与国家主义的肆虐之后,和平与自由的理念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也许看上去这本书在中国的出版时机并不凑巧。目前,从法国总统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在宣称“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完了”。一个美国中左派知识分子甚至欣喜若狂地说:“古典自由主义完蛋了”。这些批评家们是短视的。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古典自由主义的理念——法治下的自由。
对于始于2008年末的这场经济危机,我们首要的任务是了解它,搞清楚它的起因。这是一次由政府管制、政府补贴和政府干预引起的危机,自然不可能用更多的管制、补贴和干预来治愈。克利斯托夫•希钦斯在他的文章中说:“次贷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恐慌摧毁了我们对信用的信念,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其起因是每个人都被许诺可以得到一切,而结果是每个人都上了民粹主义的当”。
行走于理性的钢丝上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福格林 译者: 陈蓉霞 新星出版社 2007 - 1
人类能够相信所有的事情,但是也能堕入深深的怀疑和迷惑。问题部分在于我们的许多信仰缺乏理性的基础。更深也是更麻烦的问题还在于,对理性的追求本身又是这种怀疑和迷惑的来源。
在《行走于理性的钢丝上》中,罗伯特•福格林引导读者穿越悖论、幻觉及其激进怀疑论这些迷宫,而它们正是哲学探究的中心问题所在。福格林认为,我们的理性技能坚持要对宇宙作出纯粹理性的说明,然而同时,这些技能的内在缺陷又使得我们决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结果我们发现自己是处在一种不牢靠的地位,于是,要么用康德所谓的“形而上学幻觉”来安慰自己,要么接受激进怀疑论的立场。
通过反思古希腊的怀疑论者以及如休谟、康德、维特根斯坦、尼采及萨特这样的思想家,本书使得读者进入——并且穿越——哲学中某些最棘手同时也是最富挑战性的领域
作者语摘:
不受束缚的理性,会迫使我们进入两个相反的方向。其一是形而上学的方向,其传统形式就是试图用一种纯理性的因素,来说明实在那稳定内在的结构。认为必定存在这一结构,那正是理性自身的要求。其二是相反的方向,因为当理性趋于极限时,就会带来自我摧毁,从而引出激烈的怀疑主义或相对主义。
但本书不是为这种选择提供指导,而是力图理解它们如何产生,我们又如何可能从中解脱出来。我的中心论点是,当假设理性可不受限制地运用时,就会出现这种根本性的选择局面。更深入的论点是,摆脱这些选择或许是困难的,在某些情形中或许还决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些选择带来了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深深的焦虑”。
——罗伯特•福格林
两个幸运的人 豆瓣
作者: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 / (美)罗斯・弗里德曼 中信出版社 2004 - 1
[注]:按照中信出版社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本资料页面所示的ISBN编号: 7-80073-966-X/K·17为《两个幸运的人》一书的ISBN编号,本页面中的相关网络书店的购买链接指向的是《商业秀》一书,按照中信出版社提供的资料,《商业秀》的ISBN应该为:7-80073-996-1/F·617,其在豆瓣的资料页面为: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85646/,请大家注意鉴别。更多详情可参考:http://www.douban.com/forum/2/106819
——豆瓣团队
————————————————
他是继凯恩斯之后,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如果说凯恩斯的精神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的西方经济政策,那么弗里德曼的思想则影响了20世纪的整个后半叶。
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两个幸运的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夫人罗斯.弗里德曼,共同回忆生活和历史,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弗里德曼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弗里德曼出身于贫困的俄罗斯移民家庭,美国的多元文化氛围让他成长为“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代宗师。弗里德曼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强烈抨击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这与当时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离经叛道”的弗里德曼凭借自己对美国经济的深刻体验,清醒地看到凯恩斯主义所面临的理论危机。他慷慨激昂地宣扬自己独到的经济见解,随时为维护真理而与他人争辩,为此受尽了人们的嘲弄。
历史在沉思之后,向他折服了。由于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弗里德曼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与凯恩斯并驾齐驱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在美国国内,弗里德曼50年代提出的低税、教育凭证和负所得税的主张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同,而在美国之外,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接受了他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进而放弃了秉承多年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
身为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并没有闭门造车,他广泛地接触政界人士。他与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关系密切,在公共政策领域贡献卓著。书中也披露了他在担任尼克松总统和里根总统非正式顾问期间的一些细节。他也非常善于推销自己的经济理论。1980年,弗里德曼曾经主持过一套十集的公共电视教育片――《自由选择》。在主持这一节目时,他不失时机地发表自己的经济观点,大力抨击政府干预经济的现象。与此同时,弗里德曼还与同是经济学家的妻子合著了同名经济学专著。
在这本回忆录中,弗里德曼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幸运”,归因于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学生时代的良师益友、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巨变等等。当然,相濡以沫的爱侣罗斯在70多年中的相依相伴也是弗里德曼取得巨大成就的“幸运”之一。
弗里德曼夫妇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从经济大萧条到柏林墙的倒塌,更因为他们夫妇对整个世界的巨大影响,使得这本回忆录超越了单纯的个人境界,成为一部反思20世纪历史的恢宏巨著!
弗里德曼文萃(上下册) 豆瓣
作者: [美国]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译者: 胡雪峰 / 武玉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 2
《弗里德曼文萃》(上下册)内容简介:这本论文集已经汇编成册,并且正在出版发行,以祝贺本世纪最杰出、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75岁生日。米尔顿·弗里德曼是一位罕见的天才:拥有独特的天赋;在生活的许多方面,对无数人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专业著作,使他赢得了经济学家同行的崇高敬意;他对市场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的真知灼见,使他赢得了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他清晰地阐述经济学原理的能力,使他赢得了所有人的艳羡;他对经济科学的巨大贡献,使他赢得了1976年诺贝尔奖。作为他辉煌成就的另一方面,他为(新闻周刊)(Newsweek)主办的专栏,是他成功地影响社会观念和舆论的许多论坛之一,而且这些活动持续了将近20年的时间。他的形象出现在1969年的<时代)(Time)杂志封面上,这清楚地说明了他所具有的巨大的、普遍的吸引力。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经济学家曾经像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为公众所瞩目。
Freakonomics 豆瓣 谷歌图书
7.5 (13 个评分) 作者: Steven D. Levitt / Stephen J. Dubner William Morrow 2005 - 5
Economics is not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sexier sciences. The annual Nobel Prize winner in that field never receives as much publicity as his or her compatriots in peace, literature, or physics. But if such slights are based on the notion that economics is dull, or that economists are concerned only with finance itself, Steven D. Levitt will change some minds. In Freakonomics (written with Stephen J. Dubner), Levitt argues that many apparent mysteries of everyday life don't need to be so mysterious: they could be illuminated and made even more fascinating by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nd drawing connections. For example, Levitt traces the drop in violent crime rates to a drop in violent criminals and, digging further, to the Roe v. Wade decision that preempted the existence of some people who would be born to poverty and hardship. Elsewhere, by analyzing data gathered from inner-city Chicago drug-dealing gangs, Levitt outlines a corporate structure much like McDonald's, where the top bosses make great money while scores of underlings make something below minimum wage. And in a section that may alarm or relieve worried parents, Levitt argues that parenting methods don't really matter much and that a backyard swimming pool is much more dangerous than a gun. These enlightening chapters are separated by effusive passages from Dubner's 2003 profile of Levitt in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which led to the book being written. In a book filled with bold logic, such back-patting veers Freakonomics, however briefly, away from what Levitt actually has to say. Although maybe there's a good economic reason for that too, and we're just not getting it yet. --John Moe
More Sex Is Safer Sex 豆瓣
作者: Steven E. Landsburg Free Press 2007 - 4
Steven Landsburg's writings are living proof that economics need not be "the dismal science." Readers of The Armchair Economist and his columns in Slate magazine know that he can make economics not only fun but fascinating, as he searches for the reasons behind the odd facts we face in our daily lives. In More Sex Is Safer Sex, he brings his witty and razor-sharp analysis to the many ways that our individually rational decisions can combine into some truly weird collective results -- and he proposes hilarious and serious ways to fix just about everything.
When you stand up at the ballpark in order to see better, you make a rational decision. When everyone else does it too, the results, of course, are lousy. But this is just the tip of the iceberg of individual sanity and collective madness. Did you know that some people may actually increase the spread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when they avoid casual sex? Do you know why tall people earn more money than shorter competitors? (Hint: it isn't just unfair, unconscious prejudice.) Do you know why it makes no sense for you to give charitable donations to more than one organization?
Landsburg's solutions to the many ways that modern life is unfair or inefficient are both jaw-dropping and maddeningly defensible. We should encourage people to cut in line at water fountains on hot days. We should let firefighters keep any property they rescue from burning houses. We should encourage more people to act like Scrooge, because misers are just as generous as philanthropists.
Best of all are Landsburg's commonsense solutions to the political problems that plague our democracy. We should charge penalties to jurors if they convict a felon who is later exonerated. We should let everyone vote in two congressional districts: their own, and any other one of their choice. While we're at it, we should redraw the districts according to the alphabetical lists of all voters, rather than by geography. We should pay FDA commissioners with shares of pharmaceutical company stocks, and pay our president with a diversified portfolio of real estate from across the country.
Why do parents of sons stay married more often than parents who have only daughters? Why does early motherhood not only correlate with lower income, but actually cause it? Why do we execute murderers but not the authors of vicious computer viruses? The lesson of this fascinating, fun, and endlessly provocative book is twofold: many apparently very odd behaviors have logical explanations, and many apparently logical behaviors make no sense whatsoever.
性越多越安全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蒂文·兰兹伯格 译者: 蒋旭峰 中信出版社 2008 - 1
防治艾滋病或性病,单一性伴侣是最有效的方式吗?大象濒临绝种,实施禁猎对大象的保育是好消息吗?当灾害发生时,政府直接补助灾民最有成效吗?多子多孙多福气,事实真的如此吗?
你是否知道,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可能是愚蠢的问题,而传统智慧也可能是错的。如果常识时时用它“理所当然”的面孔蒙蔽了我们发现真相的能力,我们又能用什么办法破除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误解”?以“视角前卫、笔锋犀利”著称的经济学家兰兹伯格再一次将他诙谐与锐利的经济分析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从剖析人们的理性决策到某些荒唐的非理性行为,从而教你发现每一个日常行为及社会怪诞现象背后都有其特别的原因。
这部妙趣横生的作品给你带来快乐而惊奇的阅读体验,你会了解到很多看似荒诞的行为其实能找到合乎逻辑的解释,而很多看似合乎逻辑的行为却完全站不住脚。如果你的常识告诉你上面的问题是肯定的,那你可能需要翻翻这本书。记住,常识也曾告诉过我们:地球是平的。
助推 豆瓣
Nudge: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H·泰勒 / [美] 卡斯·H·桑斯坦 译者: 刘宁 中信出版社 2009
想一想,你是不是跟比较胖的朋友在一起会吃得尤其多?是不是在“建议捐款数额50元”比“建议捐款数额为100元”时少捐不少?是不是明知道用不上,还是会在买家电时购买“保修延长”的服务?
毫不夸张地说,选择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小到早餐吃煎饼油条还是麦当劳,大到婚姻对象、个人投资、子女择校方案的选择,任何一个选择都有可能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但是,我们往往深陷难以计数的偏见和非理性中,做出荒谬的选择。因此,我们需要学点聪明的行为经济学,帮助我们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政府需要行为经济学对政策进行优化设计,引导人们在教育、投资、卫生保健、抵押贷款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做出更健康、更富有、更快乐、对社会乃至全球最有助益的选择。
什么是“助推”?
不用强制手段,不用硬性规定。却能保证你同时收获“最大利益”和“自由选择权”。这股轻轻推动你做出最优选择的力量,就是“助推”。
颁布法令禁止食用垃圾食品不算“助推”,把鲜脆欲滴的新鲜水果以低廉的价格方便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主动选择健康食物,才是“助推”。
Discover Your Inner Economist 豆瓣
作者: Tyler Cowen Plume 2008 - 5
在线阅读本书
Freakonomics revealed much about our society. Now, one of Americas most respected economists reveals how individuals can turn economic reasoning to their advantage in their daily lifeat home, at work, even on vacation. Tyler Cowen explains how understanding the incentives that work best with each individual is the key to successful and satisfactory daily interactionsfrom getting the kids to do the dishes to having a productive business meeting, attracting a mate to finding a good guide in a foreign country. Discovering your inner economist, Cowen suggests, can lead to a happier, more satisfying life. What better carrot could you ask for?
The Economic Naturalist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Robert H. Frank Basic Books 2007 - 5
The fascinating and playful guide to 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simple but profound ideas that govern our world.
Why do the keypads on drive-up cash machines have Braille dots? Why are round-trip fares from Orlando to Kansas City higher than those from Kansas City to Orlando?
For decades, Robert Frank has been asking his economics students to pose and answer questions like these as a way of learning how economic principles operate in the real world--which they do everywhere, all the time.
Once you learn to think like an economist, all kinds of puzzling observations start to make sense. Drive-up ATM keypads have Braille dots because it's cheaper to make the same machine for both drive-up and walk-up locations. Travelers from Kansas City to Orlando pay less because they are usually price-sensitive tourists with many choices of destination, whereas travelers originating from Orlando typically choose Kansas City for specific family or business reasons.
The Economic Naturalist employs basic economic principles to answer scores of intriguing questions from everyday life, and, along the way, introduces key ideas such as the cost benefit principle, the "no cash left on the table" principle, and the law of one price. There is no more delightful and painless way of learning thes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Smart, snappy and delightful. Bob Frank is one of America's best writers on economics." -- Tyler Cowen,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and author of In Praise of Commercial Culture and What Price Fame?
"Fascinating, mind-expanding, and lots of fun." -- Steven Pinker, Harvard University, and author of The Blank Slate, How the Mind Works, and The Stuff of Thought
牛奶可乐经济学 豆瓣
The Economic Naturalist: In Search of Explanations for Everyday Enigmas
7.4 (70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弗兰克 译者: 闾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一部“博物经济学”著作,它非学术大部头,而只是生活小智慧。其实经济学正生动地编织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身边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破解,这就是博物经济学。
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他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让学生写小短文,提生活中的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经过几年的积累,这些问题被收集成册,就成了此书的蓝本。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弗兰克教授被问及,为什么对“博物经济学”情有独钟时,他回答道,“你只需掌握五六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生活中的所有相关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如同生物进化论,只要你理解了它,什么物种、组织、结构,都会变得简单起来。这也会使你对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在谈到这些博物经济学问题的答案时,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