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气势撼人 豆瓣
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9.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李佩桦 / 傅立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面临改朝换代、人心惶惶的混乱时代,但在艺术史上,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高居翰在书中提到:“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是一部以最浅显的方式带领读者由小见大,进而透视中国绘画本质的大书。透过作者雄辩而生动的解析,以及丰富细腻的图版对比,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进入中国十七世纪多位艺术大师──包括张宏、董其昌、吴彬、陈洪绶、弘仁、龚贤、王原祁、石涛──的心灵与创作世界,同时也可以一窥中国艺术里自然与风格的复杂辩证关系。
奇风岁月 豆瓣
Boy's Life
8.8 (61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卡蒙 译者: 陈宗琛 译林出版社 2011 - 5
奇风镇是一座宁静的南方小镇。十二岁的科里最亲的兄弟是一只叫“叛徒”的小狗。而他形影不离的伙伴,是一辆叫“火箭”的脚踏车。每到夏季开始的那一天,他总是骑着“火箭”,载着“叛徒”,带着那群朋友,飞到最高的天际。
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天还没亮,科里陪爸爸挨家挨户送牛奶,忽然看见一辆汽车冲进湖里。爸爸奋不顾身跳下水去救人,没想到,当他奋力游到车旁,眼前竟是一幕令他魂飞魄散的景象:那个人已经死了,双手被铐在方向盘上,体无完肤,显然遭受过酷刑,脖子上还缠着一条铁丝。无法解释的谜团随着车子渐渐往下沉,仿佛被深不可测的黝黑湖水吞没。那天以后,科里和爸爸开始尝试追查真相。精心设计的谋杀出现漏洞,凶手被迫要收拾残局。
而湖底的一幕如恶灵般纠缠著单纯善良的爸爸,他精神濒临崩溃。科里必须找出真相,才能唤回他挚爱的爸爸。
一根绿色的羽毛,带著科里一路追查凶手,探索神秘的奇风世界,探索生命的真相,探索人性中交织的善良与邪恶,探索生与死的意义……
美利坚物语 豆瓣
作者: [日] 永井荷风 译者: 向轩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美利坚物语》记录了20世纪初一个日本人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荷风讲述在新大陆飘泊的日本留学生以及沦落风尘的女性的故事,以写实的手法描绘现实社会的众生相。作者受美国自由风气的熏陶,体验文化碰撞所带来的震撼,对日本社会进行了批评和反思。
《美利坚物语》显现了永井荷风散文的唯美倾向,其艺术魅力源于他对美国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敏锐感受。茂密的树林,潺潺的流水,碧空的行云,如同一幅水彩画。永井荷风对色彩特别敏感,在他笔下,雪夜中的纽约、夕阳映照下的华盛顿市、弥漫着青绿色浓雾的马里兰原野,五彩斑斓,给人感官上美的享受。正是这种微妙的官能的力量触动了我们纤细敏感的感觉,使心灵在喧嚣中获得片刻的宁静。
《美利坚物语》作为如今日本人旅美的必读之书,已在50年的时间里再版有62次之多。对此,林少华教授如是说:“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愿意手拿这两本物语前往欧美大陆,沿着作者一百年前的足迹去寻找不无浪漫的物语,寻找值得“耽美”的风景及其氤氲的氛围……。”
素描的诀窍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伯特·多德森 译者: 蔡强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 3
《素描的诀窍》中的每一章都包含一些设计,这些设计是让读者对所讨论的诀窍进行运用。每章的最后都有一个回顾及设计自我评估部分。这些设计都有的放矢,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定数量的问题。其中有一些设计要求明确,从特殊角度对物体进行观察,或是夸大现实。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要画出好看的图,而是要让你了解新的观察方法并作出反应。
这本书中包含了大量作画的类型——快速作画、草图作画、写生簿作画以及完整的构图作画。有些地方使用了照片作为辅助,以免产生不真实的印象。除非有另行注明,书中绘画都为作者本人所作。
读者可以按顺序阅读书中各章内容设计。不过,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相信机运,倒也是妨根据情况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阅读顺序。
包含55种提高绘画能力的具体诀窍,48节帮助掌握技巧的自助课程,8张评估自身进步的自评列表,让它们带你去重新认识视觉艺术。
石器时代经济学 豆瓣
Stone Age Economics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马歇尔·萨林斯 译者: 张经纬 / 郑少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萨林斯是当代人类学大师,确立了人类学的新风范。他在本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的金钱理性,与斐济人、特罗布里恩德岛民的物质实践是殊途同归,只是更大文化价值体系的结果。特罗布里恩德岛民将一半收成送给了姐妹的丈夫,被我们认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但当我们逛商店时,选择鱼还是买回肉,其实也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所以,无论是西方还是非西方,理性只是文化的一种表述。理性与文化绝不是对立的。
历史之岛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美】马歇尔·萨林斯 译者: 蓝达居 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历史之岛》以夏威夷群岛历史史料为根基,以“库克船长”和“毛利人的英雄人物霍尼海克的神话”等为例,阐述了其历史文化、社会变革、政治制度等。《历史之岛》忠实、详尽地考察了南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毛利人、斐济人、波利尼西亚人的生活、社会、王权、宗教、禁忌等观念与现象,并具体描述了欧洲入侵者进入夏威夷诸岛后所发生的抵抗、冲突、交往、贸易、政治等各重大事件。
金山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张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7
《金山》讲述了:在大洋那头以芭蕉为背景的村落里,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日子?在决定背井离乡走向也许永远没有归程的旅途时,他们和年迈的母亲,年青的妻子,或许还有年幼的孩子,有过什么样刻骨铭心的诀别?当他们终于踏上被淘金客叫做“金山”的洛基山脉时,看到的是怎样一片陌生的蛮荒?
小说从清末华工方得法远赴加拿大淘金修铁路讲起,详细地描绘了方家四代人在金山的悲苦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与故土广东亲人的悲欢离散。小说以个体和家庭的命运为切口,不仅是一部将赴加华工的命运首次引进当地文学视野的叙述实践,同时也是一次探讨国际大背景下国族身份与认同的重要的史诗式书写。
点击链接进入:
《余震》
《金山》
《睡吧,芙洛,睡吧》
余震 豆瓣
6.3 (11 个评分) 作者: 张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 - 7
活下来只是开始,冯小刚震撼大片《唐山大地震》原著小说,中国人的心灵史诗。
天灾来临的时候,人是彼此相容的,因为天灾平等地击倒了每一个人。人们倒下去的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可是天灾过去之后,每一个人站起来的方式。却是千姿百态的。
邮购新娘 豆瓣
作者: 张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邮购新娘》一书可以有多种读法。从娱乐的角度来读,这是一本关于男女之情的书。各式各样的,中国的,外国的;知识分子的,小市民的。书里的男和女都走了很多的路,造化弄人,却始终没能走到一起。那路,那走法,那结局,好看,也揪心。从历史的角度来读,《邮购新娘》写了一个家族三代女人的故事。在女人的故事里,历史只是时隐时现的背景。历史是陪衬女人的,女人却拒绝陪衬历史。女人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与历史无言的抗争。女人的争战有时赢,有时输。输的和赢的又不以女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成为新的历史。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读,《邮购新娘》涉及了一个迁徙的故事。寻找机会实现自身价值似乎是世界上所有种族的移民原因,只不过这个普通的移民故事具有一个略微复杂一些的包装。一个鳏夫,一个邮购新娘,一个在欲望与道义之间挣扎的牧师,一个有可能成为冷静的旁观者却偏偏没有这样做的干洗店老板。所有应该发生的事情都没有按照善良的愿望发生。所有不该发生的事情都阴差阳错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于是,故事的结尾也只能是那样的结尾。
从文化的角度来读,《邮购新娘》是一部关于寻找的小说。寻找家园,寻找归属,寻找慰藉。寻找的内容也许因人而异,寻找的模式却总是相同的:以希望开始,以失望终结。寻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摧毁一些固有的,建立一些新异的。所以寻找的过程也就是摧毁的过程,失落的过程,忏悔的过程。
《邮购新娘》从结构上来说,它由一个引子、八个章节和一个尾声组成。每个章节有其独立于其他章节的完整故事情节,而各个章节又与其他章节共同构成了全书的系统情节。如果整部小说展现的是一段上下贯穿一世纪东西跨越两大洲的故事每个章节就是这个大版图上的小方块。章节是以时空交错的方式排列,只有读完全书才能拼出一个完整的版图。故事的悬念是一个叫江涓涓的女子所可能具有的多种身世和她可能进入的各种结局。在阅读的过程里,悬念充当了毒品的角色,揪着读者一步一步不知不觉地步人作者预先设定的结局。
交错的彼岸 豆瓣
作者: 张翎 2009 - 7
简单地说《交错的彼岸》是一个身在加拿大的温州女子写的两个温州女子在加拿大的故事,复杂地说就很是复杂了。首先可以说这是一部侦探小说,因为它具备了侦探小说的一切条件。小说一开始就是女主人公黄蕙宁神秘地失踪,然后就有一个才华出众的女记者介入了此案。随着调查的深入,女主人公黄蕙宁的出身、家世与个人命运被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而在调查的过程中,女记者与警官的感情似乎也到了瓜熟蒂落的程度。这时,黄蕙宁失踪之谜也揭开了。但这个结果大出读者之意外,有点令人啼笑皆非的意味。这时,也就看出了作者仅仅是借用了侦探小说的技术形式来讲述她想讲述的故事。
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家族小说,因为事实上作者用多重的视角讲述了中国南方的金氏家族和美国加州酿酒业大亨汉福雷家族的故事。这两个家族的故事通过女记者的个人生活和她的调查紧密地串联在一起。
说这是一部寻根的小说也没有错。首先是作家用写作在寻找自己的根,或者说她把写作当作了回归故乡和进入故乡历史之旅。不敢说书中的女主人公身上有作者的影子,但作者起码是调动了许多的亲身经验塑造了自己的主人公。我想起码是在她创作这部小说的日子里,她的身体生活在加拿大,她的精神却漫游在她的故乡温州和温州的历史里。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部留学生小说。凡是在海外的人写的小说,都算留学生小说,这种划分的方式其实并不科学。因为事实上许多在海外写小说的人并不是什么留学生,即便是确凿的留学生身份,写出来的小说内容还是他们在国内时所经历过的或是听说的那点事。像张翎这样能够把中国的故事和外国的故事天衣无缝地缀连在一起的作家并不是很多。
盲约 豆瓣
作者: 张翎 2005 - 3
《盲约》收集了张翎近10年创作的11部中短篇小说,内容大多与移民生活有关,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人在突变的生存环境中经历的疼痛和无奈。
社会运动论 豆瓣
How Social Movements Matter
作者: 西德尼·塔罗 译者: 張等文 / 孔兆政 2011 - 1
《社会运动论》(作者西德尼·塔罗)由知名学者马可·朱格尼、道格·
麦克亚当和查尔斯·蒂利等主编,对西方国家社会运动的结果进行了系统的
研究。《社会运动论》作者们自觉超越社会运动在国家政策和政治影响的研
究从而探索了一些新的领域,诸如国际和平运动的非国家领域、社会运动对
科学研究机构影响的非政府领域、变化着的抗议性政策话语的文化领域、社
会运动对生命过程影响的非制度领域等。作者们不仅深入探讨了社会运动的
政策结果、制度结果、文化结果、短期的和长期的结果、有意的和无意的结
果,而且还比较了当代几大社会运动的政治结果,尤其是不同国家的女权运
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和极右势力运动的政治结果。他们的这些研究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用制度化的方法解决底层社会抗争行为或集体行动事
件的有益借鉴。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豆瓣
作者: Edward Shil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 4
Edward Shils's attempt to work out a macrosociological theory which does justice both to the spiritual and intellectual dispositions and powers of the mind and to the reality of the larger society is an enterprise that has spanned several decades. In his steps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he has not proceeded deductively; rather he has worked from his own concrete observations of Western, Asian, and African societies. Thus, despite the inevitable abstractness of marcrosociological theory, the papers in this volume--which have been published separately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have a quality of vivid substantiality that makes the theoretical statements they present easier to comprehend.
Professor Shils has attempted to develop a theory that has a place for more than those parts of society that are generated from the biological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those parts that are engendered by the desires of individuals, acting for themselves or for groups and categories of individuals, to maintain and increase their power over other human beings and to secure material goods and services for themselves. He has argued that there are constituents of society in which human beings seek and cultivate connections with objects that transcend those needed to satisfy biological necessity and the desire for material objects and power over others. This third stratum of social existence, he concludes, cannot be reduced to the other two and cannot be disregarded in any serious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of any society. Thus Edward Shils, without disregarding its many valuable achievements, has nevertheless parted ways with much of modern sociology.
For this collection of papers the author has written an introductory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 that places each essay in the sett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 thought and that connects it with his other writings.
伯驾与中国的开放 豆瓣
作者: [美] 爱德华•V.吉利克(Edward V.Gulick) 译者: 董少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列入“晚清驻华外交官传记”丛书,约计30万字(包括附录),图片十余件。生动记述了19世纪美国传教士、医生、外交官皮特·伯驾来华开展医疗传教事业和参与美国对华外交事务的经历,客观评价了具有双重身份的伯驾在近代中美外交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细节性的描述,从西方的角度透视19世纪中国晚清社会与西方列强交流、碰撞并艰难走向开放的历史。
1、 翻译语言准确流畅,用词典雅,可读性高。
2、 附译相关英文文献、书信日记,使传记、研究观点和史料互济互证、相得益彰,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3、以西方视角透视中国晚清社会,具有较强的思想冲击力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4、有关中国近代开放的主题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仍具有启示意义。
-------------------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受命前的曲折道路
第二章 初抵中国以及在新加坡的实践
第三章 广州医院
第四章 失败的日本之旅
第五章 医疗传教的制度化
第六章 鸦片贸易及战争来临 第七章 返回美国、举行婚礼以及伦敦之行
第八章 为顾盛使团效力
第九章 医疗传教会的分裂以及伯驾与美部会的决裂
第十章 西医入华以及在华开办西医教育的先驱
第十一章 代理公使
第十二章 担任驻华公使 第十三章 退休,对伯驾一生的评价
注释
伯驾作品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伯驾文献选译
译名对照表
Teaching in Wartime China 豆瓣
作者: Edward Vose Gulick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4 - 8
After graduating from Yale in 1937, Edward Gulick spent two years in China's Hunan Province, teaching English at a mission school for Chinese boys. Faced with the prospect of invasion and military occupation by the Japanese, the school's leaders moved the students to safer quarters in a distant town. Gulick participated in the evacuation, traveled widely in the area, and kept detailed journals of his experiences. Drawing on these journals and on a collection of remarkable photographs he took at the time, he has created a memoir in words and images that vividly conveys the texture of daily life during his sojourn in China.
道一风同 豆瓣
作者: [美]胡美 译者: 杜丽红 中华书局 2011 - 9
本书是由曾创办湘雅医学院和湘雅医院的美国医生胡美于1949年撰写的回忆录,书中记载了胡美医生于20世纪早期在湖南从事医学工作的种种见闻。胡美医生在书中以西方医学工作者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叙述了上个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医学文化和风俗、社会对疾病的看法、中国人对中西医的态度以及医生-病人关系等方方面面的真实描写。不失为一本视角独特、叙述翔实、生动有趣的回忆录。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 豆瓣
作者: [美]薛龙 译者: 路克利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是2005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项目之一,是对费正清中心五十年间的发展和学术史的全面记录。本书通过文本研究和人物采访两种形式,以费正清中心成立以来十任主任的任期为线索,通过把握中心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学术事件,构建费正清中心学术发展史。
费正清中心作为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卓著的现代中国研究机构,其学术发展史对广大现代中国研究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系统地披露了大量珍贵的学术文本信息和第一手访谈材料,对中国学者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国际现代中国研究的整体情况和前沿进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可谓该领域的必读案头书。
在这本书中,薛龙教授以娴熟的文笔讲述了费正清中心的历史。这段历史中折射出美国和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史。它反映了美国国内有关冷战的争论、由越战激发出的情绪、早年与中国台湾紧密的学术联系、1972年以后与中国大陆的学术合作的逐步恢复,以及过去五十多年费正清中心在大中华研究领域的学术盛况。
——柯伟林
哈佛大学资深杰出成就讲座教授、哈佛中国基金会主席、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文化模式 豆瓣
Patterns of Culture
作者: [美] 露丝·本尼迪克特 译者: 王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1
《文化模式》是《菊与刀》的作者、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写于1934年。该书也可以说是20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已被译成14种文字,有着广泛影响。果勒认为,可以“以此书出版的年代,作为国民性的科学研究诞生之年”。玛格丽特·米德在1958年的新序中提出,此书是“20世纪第二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和意思。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台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