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Goodbye, Columbus 豆瓣
作者:
Philip Roth
Vintage
1993
- 1
Roth's award-winning first book instantly established its author's reputation as a writer of explosive wit, merciless insight, and a fierce compassion for even the most self-deluding of his characters. Goodbye, Columbus is the story of Neil Klugman and pretty, spirited Brenda Patimkin, he of poor Newark, she of suburban Short Hills, who meet one summer break and dive into an affair that is as much about social class and suspicion as it is about love. The novella is accompanied by five short stories that range in tone from the iconoclastic to the astonishingly tender and that illuminate the subterranean conflict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and friends and neighbors in the American Jewish diaspora.
雨中的3分58秒 豆瓣
Once A Runner
作者:
[美] 约翰·帕克
译者:
范湲
漓江出版社
2012
- 1
关于跑步,最精彩动人的一部小说!
卡西迪热爱跑步,他一直在挑战1600米的“4分钟障碍”,而且大四那年春天的比赛是他最后的机会。正当他在传奇学长丹顿的指导下一步步朝此目标迈进时,他遇见了迷人的安莉亚,她让他心慌意乱。卡西迪本来过着苦行僧般的训练生活,安莉亚的出现挑衅着他原本对训练的专注。而且在最艰难的时刻,卡西迪因挺身帮助队友对抗学校不公,面临被退学无法参赛的危机。安莉亚此时此刻作出了惊人的决定,她企图挽回这段感情,当爱情和梦想抉择时,谁会胜出?
或许我们都是为了梦想,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的疯子,但当你亲身体验后,才会知道人的灵魂可以承受多少东西。
卡西迪热爱跑步,他一直在挑战1600米的“4分钟障碍”,而且大四那年春天的比赛是他最后的机会。正当他在传奇学长丹顿的指导下一步步朝此目标迈进时,他遇见了迷人的安莉亚,她让他心慌意乱。卡西迪本来过着苦行僧般的训练生活,安莉亚的出现挑衅着他原本对训练的专注。而且在最艰难的时刻,卡西迪因挺身帮助队友对抗学校不公,面临被退学无法参赛的危机。安莉亚此时此刻作出了惊人的决定,她企图挽回这段感情,当爱情和梦想抉择时,谁会胜出?
或许我们都是为了梦想,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的疯子,但当你亲身体验后,才会知道人的灵魂可以承受多少东西。
北美中国学 豆瓣
作者:
张海惠
/
薛昭慧
…
中华书局
2010
- 11
《北美中国学——研究概述与文献资源》是第一次由在美学者执笔、对北美中国学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的第一本结集,盘点过去几十年北美中国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内学术界了解美国中国学的研究动态有重要意义。“研究概述”部分的综述文章依据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大纲与学科领域、断代、专题相结合之方式编排,涵盖了北美学术界与中国研究相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文献资源”部分收录了由北美中国学研究文献资讯人员撰写、有关海外中国研究电子资源和专题文献资源的评介文章。书后附录“中国和亚洲研究英文期刊名录”和“人名西中文对照表”,为希望了解北美中国学研究状况的学生和学者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使这部书具备了相对专门的文献情报工具书的功能。
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 豆瓣 Goodreads
How We Decide
作者:
[美] 乔纳·莱勒
译者:
丁丹
东方出版社
2010
- 10
失败是因为选择错误!这是第一本运用脑神经科学的惊人发现指导我们做出正确决定的书。
自柏拉图以来,哲学家就认为决定过程要么是理性的、要么是感性的。也就是说,我们要么仔细慎重地思考,要么“眼睛一眨”凭直觉做决定。
当科学家运用神经科学的最新工具打开大脑黑箱时,他们发现大脑并不是这样工作的。最好的决策是精心调和理智和情感的产物——具体怎么调和,取决于情境。例如,买房子时,最好让潜意识仔细考虑众多变量。但是选择股票时,直觉则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诀窍在于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脑区。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更加睿智)地思考自己是怎么思考的。
通过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以及真实世界众多“决策者”——从飞行员到对冲基金投资者,从连环杀手到扑克选手——案例,乔纳•莱勒用我们所需的工具将我们武装起来。
莱勒还展示了一些人是怎么利用这门新知识制作更好的电视节目、赢得更多场足球比赛以及加强军事情报部门建设的。他的目标是回答任何人——从CEO到消防员——都感兴趣的两个问题:人脑是如何决策的?我们怎样做出更好的决定?在这本书里,会频繁出现“神”这个词。然而我并不是一个宗教家,也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当然也没有打算入教。我只是喜欢“神”这个词的发音而已。
当你走在路上的时候,一辆卡车忽然冲到面前,你可能会大叫“神啊”。在这样的语境里,我认为“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吧。
因此,我所说的“神”也没有特定的含义,只是因为喜欢,所以用在了这本书里。
我只是希望那些由于找不回人类的本质而痛苦的人们,能够回想起自己所失去的东西。而神的作用就在于此,我只不过在书中借用了一下而已。
那么,我所说的人类的本质是什么呢?
人类其实是一种一边为打破界限而惊喜,一边生存的动物。
自柏拉图以来,哲学家就认为决定过程要么是理性的、要么是感性的。也就是说,我们要么仔细慎重地思考,要么“眼睛一眨”凭直觉做决定。
当科学家运用神经科学的最新工具打开大脑黑箱时,他们发现大脑并不是这样工作的。最好的决策是精心调和理智和情感的产物——具体怎么调和,取决于情境。例如,买房子时,最好让潜意识仔细考虑众多变量。但是选择股票时,直觉则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诀窍在于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脑区。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更加睿智)地思考自己是怎么思考的。
通过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以及真实世界众多“决策者”——从飞行员到对冲基金投资者,从连环杀手到扑克选手——案例,乔纳•莱勒用我们所需的工具将我们武装起来。
莱勒还展示了一些人是怎么利用这门新知识制作更好的电视节目、赢得更多场足球比赛以及加强军事情报部门建设的。他的目标是回答任何人——从CEO到消防员——都感兴趣的两个问题:人脑是如何决策的?我们怎样做出更好的决定?在这本书里,会频繁出现“神”这个词。然而我并不是一个宗教家,也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当然也没有打算入教。我只是喜欢“神”这个词的发音而已。
当你走在路上的时候,一辆卡车忽然冲到面前,你可能会大叫“神啊”。在这样的语境里,我认为“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吧。
因此,我所说的“神”也没有特定的含义,只是因为喜欢,所以用在了这本书里。
我只是希望那些由于找不回人类的本质而痛苦的人们,能够回想起自己所失去的东西。而神的作用就在于此,我只不过在书中借用了一下而已。
那么,我所说的人类的本质是什么呢?
人类其实是一种一边为打破界限而惊喜,一边生存的动物。
Crisis and Leviathan 豆瓣
作者:
Robert Higg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89
- 3
Few topics are as timely as the growth of government. To understand why government has grown, Robert Higgs asserts, one must understand how it has grown. This book offers a coherent, multi-causal explanation, guided by a novel analytical framework firmly grounded in historical evidence.
More than a study of trends in governmental spending, taxation, and employment, Crisis and Leviathan i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actual occasions when and the specific means by which Big Government developed in the United States. Naming names and highlighting the actions of significant individuals, Higgs examines how twentieth-century national emergencies--mainly wars, depressions, and labor disturbances--have prompted federal officials to take over previously private rights and activities. When the crises passed, a residue of new governmental powers remained. Even more significantly, each great crisis and the subsequent governmental measures have gone hand in hand with reinforcing shifts in public beliefs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government's proper role in American life.
Integrat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scholars in diverse disciplines, including history, law,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Crisis and Leviathan makes compelling reading for all those who seek to underst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s political economy over the past century.
More than a study of trends in governmental spending, taxation, and employment, Crisis and Leviathan i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actual occasions when and the specific means by which Big Government developed in the United States. Naming names and highlighting the actions of significant individuals, Higgs examines how twentieth-century national emergencies--mainly wars, depressions, and labor disturbances--have prompted federal officials to take over previously private rights and activities. When the crises passed, a residue of new governmental powers remained. Even more significantly, each great crisis and the subsequent governmental measures have gone hand in hand with reinforcing shifts in public beliefs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government's proper role in American life.
Integrat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scholars in diverse disciplines, including history, law,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Crisis and Leviathan makes compelling reading for all those who seek to underst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s political economy over the past century.
罗伯特议事规则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亨利·罗伯特
译者:
孙涤
/
袁天鹏
世纪出版集团 格致出版社
2008
- 1
美国人崇尚自由,但美国人对待开会却是严肃认真的,美国人是会少规矩多。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他们有一本厚厚的开会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RulesofOrder)。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部由亨利·马丁·罗伯特撰写的《议事规则袖珍手册》(Pocket Manual of Rules of Order)于1876年出版,几经修改后于2000年出了第十版。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有一些细节规则后面的逻辑原则是十分有意思的。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国会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说是辩论,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名义上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像议事规则这样的技术细节,对于美国这样的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即使能够得出可行的结果,效率也将十分低下。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洞彻人性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琢磨而设计的。正是这种对细节把握得精致完美的规则,才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
所以,任何一个真正成熟的管理,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管理,必然是靠在对细节精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则来运行的。管理离开不开规则和标准,而规则和标准正是精致的完美表现。
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呢?
我们说有规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规则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不能规定什么样的规则是最好的,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想追求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精神,这些原则和精神正是议事规则的精华和意义所在。
这些原则包括:
根本原则:
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正是几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平衡的不懈追求,才换来了议事规则今天的发展。
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的权力过大,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
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
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具体原则:
1689年英国议会出现了一本手册叫做《议会》(Lex Parliamentaria),罗列了三十五部当时的议学著,已经开始呈现我们今天的很多原则和规则的端倪。比如:
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反对人身攻击:必须制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禁止辱骂或讥讽的语言。
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拆分议题:如果一个待决议题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的议题,而且与会成员倾向于就其中小的问题分别讨论,可以提议将议题拆分。例如,将一个选举两个骑士的议题拆分成两个议题分别表决。
改变一个既成决议比通过一个新决议需要更大的努力。这是为了避免由于类似出席人数的变化这样的因素所可能导致的组织决策的不稳定。
在一届会议期间,一旦会议对某一议题做出了决定,同一个议题,或者本质上的同一个议题,不能再次讨论,除非发生了特殊情况。
如果对某个议题做了暂时性的处理(disposed of),并没有形成最终决定,那么不可以引入任何一旦通过就会干扰到会议再对原议题讨论时的立场的提议,无论新提议对原提议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有一些细节规则后面的逻辑原则是十分有意思的。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国会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说是辩论,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名义上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像议事规则这样的技术细节,对于美国这样的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即使能够得出可行的结果,效率也将十分低下。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洞彻人性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琢磨而设计的。正是这种对细节把握得精致完美的规则,才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
所以,任何一个真正成熟的管理,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管理,必然是靠在对细节精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则来运行的。管理离开不开规则和标准,而规则和标准正是精致的完美表现。
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呢?
我们说有规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规则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不能规定什么样的规则是最好的,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想追求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精神,这些原则和精神正是议事规则的精华和意义所在。
这些原则包括:
根本原则:
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正是几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平衡的不懈追求,才换来了议事规则今天的发展。
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的权力过大,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
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
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具体原则:
1689年英国议会出现了一本手册叫做《议会》(Lex Parliamentaria),罗列了三十五部当时的议学著,已经开始呈现我们今天的很多原则和规则的端倪。比如:
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反对人身攻击:必须制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禁止辱骂或讥讽的语言。
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拆分议题:如果一个待决议题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的议题,而且与会成员倾向于就其中小的问题分别讨论,可以提议将议题拆分。例如,将一个选举两个骑士的议题拆分成两个议题分别表决。
改变一个既成决议比通过一个新决议需要更大的努力。这是为了避免由于类似出席人数的变化这样的因素所可能导致的组织决策的不稳定。
在一届会议期间,一旦会议对某一议题做出了决定,同一个议题,或者本质上的同一个议题,不能再次讨论,除非发生了特殊情况。
如果对某个议题做了暂时性的处理(disposed of),并没有形成最终决定,那么不可以引入任何一旦通过就会干扰到会议再对原议题讨论时的立场的提议,无论新提议对原提议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 豆瓣
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 China
作者:
托马斯•罗斯基
译者:
唐巧天
/
毛立坤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研究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半个世纪内的经济增长,主要关注现代产业的发展,即基于国外引进的产品、原料、技术及制度管理的经济活动。棉纺织厂、铁路及轮船运输、西式的商业银行,将在作为研究现代行业运转的典型例子在本书中予以考察。战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政治与经济极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其规模与影响与同时期其他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如日本十分相近。
战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两个地区向外扩展:以充满经济活力的大都会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以沈阳(奉天)、鞍山、本溪、营口(牛庄)及位于今辽宁省东南的大连为工业与交通中心的满洲地区。上海是19世纪40年代西方受商业利益驅使以武力胁迫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批条约口岸之一。它位于中国国内贸易交通要道——长江的入海口,并得益于这一有利位置;在19世纪条约体系使中国主权部分丧失后造成的贸易和生产扩大之前,上海便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上海的商业和工业发展几乎全部受控于国内或国外的私有企业。从一开始,这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就与传统经济建立了紧密的纽带,从而取得投资资本,原料、劳动力及销售市场。
满洲的发展源于私人企业与外国政府影响的结合。影响满洲的首先是俄国;1904-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后,日本继之成为对满洲影响最大的国家。20世纪20-30年代满洲的大型采矿业与冶炼业不断发展。不过这种发展对日本的经济比对中国的经济更为有利。与此同时,大片未开垦土地和中日政府不断扩建的交通设施吸引了华北的大批移民浪潮,并引发了满洲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新的经济形式从江南与南滿的城市中心以多种途径传播开来。一些作为上海、大连及其他大型城市出口产品及原料供应地的主要贸易中心城市也逐渐开始发展起自己的工业。它们广泛的贸易联系,同时促进了交通业、通讯业及金融业的发展。工厂的扩大及交通网络的深入,进一步带动了对电力设备、维修行业和其他附属设施的新需求。因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汉口、哈尔滨、长沙及昆明等中心城市,尽管仍远远落后于上海、天津,但也已孕育出了相当规模的现代行业。在一些更次要的的城市中,类似的发展也在以较小规模地进行着。
战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两个地区向外扩展:以充满经济活力的大都会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以沈阳(奉天)、鞍山、本溪、营口(牛庄)及位于今辽宁省东南的大连为工业与交通中心的满洲地区。上海是19世纪40年代西方受商业利益驅使以武力胁迫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批条约口岸之一。它位于中国国内贸易交通要道——长江的入海口,并得益于这一有利位置;在19世纪条约体系使中国主权部分丧失后造成的贸易和生产扩大之前,上海便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上海的商业和工业发展几乎全部受控于国内或国外的私有企业。从一开始,这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就与传统经济建立了紧密的纽带,从而取得投资资本,原料、劳动力及销售市场。
满洲的发展源于私人企业与外国政府影响的结合。影响满洲的首先是俄国;1904-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后,日本继之成为对满洲影响最大的国家。20世纪20-30年代满洲的大型采矿业与冶炼业不断发展。不过这种发展对日本的经济比对中国的经济更为有利。与此同时,大片未开垦土地和中日政府不断扩建的交通设施吸引了华北的大批移民浪潮,并引发了满洲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新的经济形式从江南与南滿的城市中心以多种途径传播开来。一些作为上海、大连及其他大型城市出口产品及原料供应地的主要贸易中心城市也逐渐开始发展起自己的工业。它们广泛的贸易联系,同时促进了交通业、通讯业及金融业的发展。工厂的扩大及交通网络的深入,进一步带动了对电力设备、维修行业和其他附属设施的新需求。因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汉口、哈尔滨、长沙及昆明等中心城市,尽管仍远远落后于上海、天津,但也已孕育出了相当规模的现代行业。在一些更次要的的城市中,类似的发展也在以较小规模地进行着。
追忆 豆瓣
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8.3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郑学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的焦虑;更体现了“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全书不按年代排序,也不求分类阐述,作者通过新颖独到而又论证充分的阐述与分析力图为我们建构一个一追忆的殿堂:“诗、物、景划出了一块空间,往昔通过这块空间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全书不按年代排序,也不求分类阐述,作者通过新颖独到而又论证充分的阐述与分析力图为我们建构一个一追忆的殿堂:“诗、物、景划出了一块空间,往昔通过这块空间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他山的石头记 豆瓣 Goodreads
8.6 (20 个评分)
作者:
宇文所安
译者:
田晓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8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集,由哈佛才女田晓菲选编而成。《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所选的17篇文章,论述范围从上古文本如《诗经》、《左传》一直到五四时期有关文学史的重写,以及传统文化与全球主义之关系等问题。这些文章不是某个“理论”或“学派”的产物,而是思想之精要、学术之心得;它们源于激情,也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各篇的研究方法,不为一门一派所囿,而是体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精神,体现了一种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迷楼 豆瓣
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程章灿
三联书店
2004
- 1
由宇文所安编著的《迷楼》内容介绍:“迷楼”原指隋炀帝在7世纪初
建造的一座供其恣意享乐的宫殿,其本义就是“让人迷失的宫殿”,无论
是谁,只要进入迷楼,就会迷而忘返。宇文所安这部著作模仿迷楼的架构
,将来自多种不同文化、多个历史时期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由
此论述中西诗歌中的爱欲问题,这些诗作本来毫无归并一处的理由,然而
彼此结合,却益觉其气韵生动。
作为一种比较诗学,《迷楼》不拘限于欧洲传统中那些人人耳熟能详
的作品,而是突破常规,将生的与熟的、古的与今的作品结合起来——否
则,那些与传统类别格格不入的作品就会被强行纳入其所不从属的类别,
或者被视为外来的少数派而弃置不顾。本书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提出了什
么观念结构,而在于这些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以及当我们放慢脚步沉
思这些诗作时感到的快乐。
建造的一座供其恣意享乐的宫殿,其本义就是“让人迷失的宫殿”,无论
是谁,只要进入迷楼,就会迷而忘返。宇文所安这部著作模仿迷楼的架构
,将来自多种不同文化、多个历史时期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由
此论述中西诗歌中的爱欲问题,这些诗作本来毫无归并一处的理由,然而
彼此结合,却益觉其气韵生动。
作为一种比较诗学,《迷楼》不拘限于欧洲传统中那些人人耳熟能详
的作品,而是突破常规,将生的与熟的、古的与今的作品结合起来——否
则,那些与传统类别格格不入的作品就会被强行纳入其所不从属的类别,
或者被视为外来的少数派而弃置不顾。本书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提出了什
么观念结构,而在于这些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以及当我们放慢脚步沉
思这些诗作时感到的快乐。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陈磊
/
陈引驰
三联书店
2006
- 1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是宇文所安教授199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包括一篇导论和七篇论文,并附录了三篇古典诗歌、传奇作品的英译。全书在所探讨的时序上似乎延续了《初唐诗》、《盛唐诗》,其旨趣则大有不同;它的篇幅较之宇文教授的前两部著作要小得多,而涉及的论题之广且大,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各篇的要义,宇文教授在导论中现身说法,已有揭示,此处也就无庸辞费了。
第一篇论文,《独特与独占》,将中唐文学对身份的再现视作对他人或为他人所排斥。在个人身份的层面上,这样的一种特立独行要吧表现为宣称自己优于他人,不过它也可以是一种异化感,而这种异化感造成了他人对自己的排斥。在中唐时代的作品中,特立独行表现为一种独特而易于辨识的风格,它可以为他人所袭用,但它却总是与一个个体作家挂钩。
接下去的一篇论文,《自然景观的解读》,讨论各种不同的再现风景的方式,显示自然的潜在秩序如何在中唐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文本对于自然的井然有序的表述和品评;这样的风景具有建筑性,这在先前的诗歌是罕见的。另一方面是对于缺乏潜在秩序的风景的再现,是美丽去不连贯的细节的堆砌。
这第二篇论文公限于物理世界秩序的再现问题,然而同样的问题也在人伦世界的事件中生成。《诠释》这第三篇论论文探讨中唐时代的一种倾向,它对现象所给出的推测性解释,要么就是与常识相乘违,要么就对通常认为无需解释的境况做出解释。如此独特的诠释,缺乏任何证据或文本章顺的支撑,常常沾染上一层富于反讽甚或疯狂的意味。
第三篇论文《机智与私人生活》审视对私人空间和闲暇活动的游戏性的夸大诠释,作为抗拒常规价值的一种私人价值观的话语。
第四篇《九世纪初期诗歌与写作之观念》探讨中唐时期对写作,尤其是对诗歌写进行再现时发生的某些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两篇文章探讨八世纪晚期成形的新的浪漫文化。
第一篇论文,《独特与独占》,将中唐文学对身份的再现视作对他人或为他人所排斥。在个人身份的层面上,这样的一种特立独行要吧表现为宣称自己优于他人,不过它也可以是一种异化感,而这种异化感造成了他人对自己的排斥。在中唐时代的作品中,特立独行表现为一种独特而易于辨识的风格,它可以为他人所袭用,但它却总是与一个个体作家挂钩。
接下去的一篇论文,《自然景观的解读》,讨论各种不同的再现风景的方式,显示自然的潜在秩序如何在中唐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文本对于自然的井然有序的表述和品评;这样的风景具有建筑性,这在先前的诗歌是罕见的。另一方面是对于缺乏潜在秩序的风景的再现,是美丽去不连贯的细节的堆砌。
这第二篇论文公限于物理世界秩序的再现问题,然而同样的问题也在人伦世界的事件中生成。《诠释》这第三篇论论文探讨中唐时代的一种倾向,它对现象所给出的推测性解释,要么就是与常识相乘违,要么就对通常认为无需解释的境况做出解释。如此独特的诠释,缺乏任何证据或文本章顺的支撑,常常沾染上一层富于反讽甚或疯狂的意味。
第三篇论文《机智与私人生活》审视对私人空间和闲暇活动的游戏性的夸大诠释,作为抗拒常规价值的一种私人价值观的话语。
第四篇《九世纪初期诗歌与写作之观念》探讨中唐时期对写作,尤其是对诗歌写进行再现时发生的某些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两篇文章探讨八世纪晚期成形的新的浪漫文化。
初唐诗 豆瓣
7.8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贾晋华
三联书店
2004
《初唐诗》《盛唐诗》三联版序言
英文版的《初唐诗》和《盛唐诗》大约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出版的。那时的中国古典文学学术界和现在十分不同。那时,我们拥有基本的原材料,虽然王绩的五卷本诗文集直到1987年,也就是《初唐诗》出版十年之
后才面世;那时,很多诗文集的笺注本都还没有问世,我们也还没有傅璇琮等学者就作者生平和诗歌编年作出的重要研究成果。现在的电子文献把检索字词变得非常容易,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在二十五年前,这一切都是不可想像的。那时,我们缺乏现有的种种研究工具,只能依赖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学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中国学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唐代研究领域精彩纷呈,令人欣慰和鼓舞。
《初唐诗》、《盛唐诗》有它们的局限、错误和缺点。如果能够重写,它们一定会很不一样。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我所利用和借鉴的学术研究,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即使在多年之后,我相信书中的一些基本论点和对文学史采取的视角仍然不无其有效之处。
文学史不是“名家。的历史。文学史必须包括名家,但是文学史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理解变化中的文学实践,把当时的文学实践作为理解名家的语境,我们不应对一个长达百年的时期进行大刀阔斧的概括,而应该检视较短的时期,作家群体,不同的区域。这样一来,传统的学术研究,比如说交游考、年谱,就会和文学史写作以及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文学史试图把具体细节和对整体的理解与把握联系在一起,而整体的复杂性总是使简单的概括显出不足。
在对诗歌的研究里,学术工作的惟一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具体的诗篇。好的文学史总是回到诗作本身,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笔下那些令人讶异的、优美的、大胆的创造。
最后,我要向这两本书的译者贾晋华教授表示衷心感谢:如果三联书店认为这两本著作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还值得在中国再版,那么,功劳有一半属于贾教授。
2004年8月
英文版的《初唐诗》和《盛唐诗》大约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出版的。那时的中国古典文学学术界和现在十分不同。那时,我们拥有基本的原材料,虽然王绩的五卷本诗文集直到1987年,也就是《初唐诗》出版十年之
后才面世;那时,很多诗文集的笺注本都还没有问世,我们也还没有傅璇琮等学者就作者生平和诗歌编年作出的重要研究成果。现在的电子文献把检索字词变得非常容易,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在二十五年前,这一切都是不可想像的。那时,我们缺乏现有的种种研究工具,只能依赖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学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中国学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唐代研究领域精彩纷呈,令人欣慰和鼓舞。
《初唐诗》、《盛唐诗》有它们的局限、错误和缺点。如果能够重写,它们一定会很不一样。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我所利用和借鉴的学术研究,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即使在多年之后,我相信书中的一些基本论点和对文学史采取的视角仍然不无其有效之处。
文学史不是“名家。的历史。文学史必须包括名家,但是文学史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理解变化中的文学实践,把当时的文学实践作为理解名家的语境,我们不应对一个长达百年的时期进行大刀阔斧的概括,而应该检视较短的时期,作家群体,不同的区域。这样一来,传统的学术研究,比如说交游考、年谱,就会和文学史写作以及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文学史试图把具体细节和对整体的理解与把握联系在一起,而整体的复杂性总是使简单的概括显出不足。
在对诗歌的研究里,学术工作的惟一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具体的诗篇。好的文学史总是回到诗作本身,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笔下那些令人讶异的、优美的、大胆的创造。
最后,我要向这两本书的译者贾晋华教授表示衷心感谢:如果三联书店认为这两本著作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还值得在中国再版,那么,功劳有一半属于贾教授。
2004年8月
领袖之辨 豆瓣
won't get fooled again-- a voter's guide to seeing through the lies,getting past the propaganda,and choosing the best lesders
作者:
约瑟夫·波耶特
译者:
张小英
2012
- 1
《领袖之辨》作者不仅是政治学家,更精于社会心理学,从人性基本需求、领导者的多维度测试等多个面向,以实际故事印证、剖析令人盲从的症结,引导读者:如何分辨领导动机的善恶。如何透视你看不见的领导阴暗面。如何揭穿领导者的“好人”假象。如何预防美好愿景变质。如何审视被领导者美化的价值观。如何评估领导者误判现实的可能性。如何破解领导者没说出口的“事实”。如何认清“领导话术”背后的图谋。让我们告别狂热的盲从,保持谨慎的戒心,冷眼独行,造就最佳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