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欧洲中世纪史 豆瓣 Goodreads
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
9.0 (54 个评分) 作者: 朱迪斯.M.本内特 / C·沃伦·霍利斯特 译者: 杨宁 / 李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是欧洲中世纪史研究方面的经典著作,为美国数百所高校采用作为教材。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C·沃伦·霍利斯特清晰的历史观和动人的教学法,现经朱迪斯·本内特精到的修订而成第十版,覆盖了更多关于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内容,包含了经全面修订的系列地图、一组新的关于中世纪传说的短文等更多内容。在第八版的序言中,霍利斯特教授述及他在大学时意识到当今世界“是中世纪的产物”。《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向今天的学生全面介绍了我们当前社会的中世纪根源。
中国:传统与变迁 豆瓣
作者: [美国] 费正清 译者: 张沛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 1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作者前言、中国概况、古代中国:文明的诞生、古典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秦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帝国的再生、晚唐与宋:中国文化的全盛期、汉人与胡人:蒙古帝国、明代的国家和社会、清:传统中国发展的高峰、中国在19世纪时遭遇的入侵与叛乱、中国对西方的回应、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从君主专制到军阀混战、中华民国兴衰、中华人民共和国、译后记。
网页设计创意书 豆瓣
The Web Designer's Idea Book,1E
作者: Patrick McNeil 译者: 图灵编辑部
内 容 提 要
本书首先从大处着眼,介绍了不同类型(如博客、论坛、电子商务网站)、不同风格(如怀旧风格、超简洁风格仿古风格)以及具有丰富主题(如自然风光、旧报纸、仿印刷品)的网站。作者通过大量范例介绍了如何为不同型的网站添加不同的功能,从而带来好的用户体验,并为网站提高人气;如何选择合适的风格以及主题来打造与不同、令人过目难忘的网站。随后从小处着手,讲述了如何为网站选用合适的色彩及装饰元素,从而为网站的整设计锦上添花。最后介绍了网页的布局方式,力求为访问者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
本书既适合为初学者开阔视野,又适合为设计师开拓思维。
莱博维茨的赞歌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豆瓣
A Canticle for Leibowitz
6.7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小沃尔特·M·米勒 译者: 俞建青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 4
这是美国优秀科幻小说作家米勒的代表作,也是他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全书悲怆沉重,是少有的在主流文学界博得广泛赞誉的科幻杰作,荣获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起初,是核爆烈焰和辐射尘埃,人类退化到蒙昧时代。工程师莱博维茨创立了莱博维茨修道院,致力于保存人类的知识和文化。然后,是人类重新渴求知识的年代。莱博维茨修道院却并不急于将自己手里的藏书公诸于众,他们认为人类还没有准备好,无法善用知识。但是潮流无法阻挡,人类再次进入科技时代。最后,又是核爆烈焰和辐射尘埃。而莱博维茨修道院的僧侣们也同样又一次踏上征途,担负起数千年前教会初创时的职责:保存文化,留待未来。这是一个悲痛的轮回。
欧洲中世纪简史 豆瓣
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
作者: Judith M. Bennett / C. Warren Hollister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欧洲中世纪,过去曾经被我们认为是在愚昧的教士主宰之下的“黑暗时代”,“半梦半醒的一千年”。20世纪的史学家们已经终结了这一神话。在当代英语世界,《欧洲中世纪简史》是一本准确、权威的中世纪史入门佳作。它以清晰的线索、全面的描述让读者看到了中世纪的光明与活力。
作者将中世纪史析为早期(500—1000)、中期(1000—1300)、晚期(1300~1500)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罗马皈依基督教之后,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日耳曼文化相融合,促成了欧洲的诞生。查理大帝一度雄霸西欧。第二阶级是中世纪的盛期,经济起飞,城市兴起,政治文教发达,三百年问精彩叠现。第三阶段两百年,教廷分裂,英法百年征战,哀鸿遍野,疫病流行,一片颓败之势。而瘟疫过后,欧洲文化重又焕发生机,宗教革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理性时代”的近代欧洲呼之欲出。
本书由霍莱斯特教授始作于20世纪60年代,此后不断修订,内容与时俱进。霍莱斯特逝后,擅长妇女史的贝内特教授继续增补此书。第十版保持了原作结构上的平衡,叙述简明扼要,而且在社会文化史方面,内容更为丰富。
并非自杀契约 豆瓣
Not a Suicide Pact
作者: [美国] 理查德·波斯纳 译者: 苏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911之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国家安全措施:监听公民的电话、联邦调查局查阅图书馆的借阅记录、建立军事法庭审理包括美国公民在内的嫌疑恐怖分子,等等;所有这些都大大挤压了长期和平时期美国宪法保证的、民众已习惯的公民自由。由此提出了一个关键性两难,在一个恐怖主义对公民自由 和安全的威胁增大的时代,能否以及如何平衡宪法保护的个人自由利益和公共安全利益的冲突?法院、国会和行政部门的角色又应当是什么?
美国著名法官、法学家波斯纳在本书论辩说,在严重恐怖威胁和大规模杀伤性手段急剧扩散的时期,适度压缩公民的宪法性自由因其必要而是正确的。恐怖主义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家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不给恐怖疑犯与普通疑犯同等的宪法性权利;宪法必须保持其流动性和可变性,回应当前重大事件所产生的压力;在安全紧急时期法院和法律的回应有重大局限性,必须允许政府以某些未获法律授权的行为来保护国家安全和个人自由。
公民宪法权利必须在燃眉的情境中作实用主义调整,美国宪法从来不曾,也不应是一份为法条紧捆的自杀契约。
政治学说史(上卷) 豆瓣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萨拜因 著 / [美] 托马斯·索尔森 修订 译者: 邓正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6
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圣经
畅销70年的大学经典
最新修订版 全新中译本
在本书中,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做了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做了系统的阐述。上卷内容涵盖了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教会时代西方政治思想流变的主要脉络。该书内容广泛,史料丰富,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自1937年问世后,就被西方许多国家列为政治学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在我国今天的政治学研究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此次根据最新修订版译出的全新中文本,在学术规范等诸多方面较之旧译本均有提高。
政治学说史(下卷) 豆瓣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作者: [美] 乔治·萨拜因 / (美)索尔森(Thorson,T.L.) 修订 译者: 邓正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在《政治学说史》一书中,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做了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古希腊以来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做了系统的阐述。作者认为,各个不同时代的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不管是拥护当时的政治制度还是相反,都有其思想渊源,并且是和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分不开的,由此也就可以看出每个政治思想家在政治学说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下卷主要包括从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到近现代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理论的发展流变。
论扯淡 豆瓣
On Bullshit
7.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里·G·法兰克福 译者: 南方朔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法兰克福在《论扯淡》里,劈头就是一句结论: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虽说扯淡无处不在,却没有一种学说,一个理论来剖析他,他的主旨不在于提供一个理论模型来解析扯淡,而是探讨现今社会何以充斥着言不由衷的扯淡。文中,作者以哲学的辨证方式,开宗明义地区别了“扯淡”与“说谎”。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因为说谎的人知道何者为真,却讲的是假话。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法兰克福在书中将矛头直指当今社会,他指出,扯淡之所以充斥我们的社会,与当代民主社会和市场经济里的种种扭曲不无干系,它助长了扯淡的膨胀,特别是在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分配权益的关键领域,在那里既难以有真伪的辨别,而追求真伪辨别又有风险和麻烦。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遂成为权宜之计,更有蔚为主流的趋势。
法律缺失与经济学 豆瓣
作者: [美国]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 译者: 郑江淮 / 李艳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5
在法律缺失或低效的国家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有效)保护产权和怎样保证合同的执行?来自于发达市场经济的企业如何在此种环境下从事商业活动?在《法律缺失与经济学》一书中,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研究了一种私立秩序理论,这种私立秩序超越或补充了来自于政府的弱经济治理模式。.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和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里,私立秩序发展起来并代替正式的政府治理制度,比如长期关系、仲裁、散布信息的社会网络和交易中奉行的准则,以及营利性合约执行。甚至在具有健全法律体系的国家里,这些制度也一直深受法律的影响。众多案例研究和经验调查已经证实了此种制度的多样性、重要性以及各种优缺点。..
本书正是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并用这个工具对这些案例和经验进行分析。这些模型对各种治理模式的概念进行了新的审视,并且加深了我们对各种可供选择的制度之间以及和官方法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例如,其中一个模型解释了社会网络规模的限制影响,并且阐明了在通往更加正式法律体系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种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会逐渐摆脱这种限制。其他的模型解释了营利性合约执行是低效的原因。模型还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官方法律与一些非官方制度是吻合的,而与其他制度相抵触。这有利于欠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为它们正式法律体系的引进和改革设计更好的流程。
第1章 法律存在和法律缺失条件下的经济学.
1.1 我们为什么需要“经济治理”
1.2 以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经济学
1.3 “法律缺失与经济学”辨义
1.4 法与经济学
1.5 法律庇护下的经济学
1.6 其他政治治理制度
1.7 基本分析方法
1.8 本书的方法论
第2章 法律庇护下的私立秩序
2.1 问题和经验研究
2.2 由法律作支撑的讨价还价
2.3 关系型合约和正式合约
2.4 仲裁和信息
2.5 评价和前景
2.6 数学附录
第3章 关系型合约的执行
3.1 问题和经验研究
3.2 关系型治理和规则型治理..
3.3 关系型治理的范围
计量经济学基础 第5版 上下册 豆瓣
Basic Econometrics(Fifth Edition)
作者: 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 译者: 费剑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计量经济学基础(第5版)(上下册)》是一本经典的初级计量经济学教材,第一版问世至今已有三十年。对于初涉计量经济学而又没有太多数学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在短时间内了解计量经济学的脉络。本书的主要特点是:
(1)读者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只要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就可以阅读本书;
(2)运用大量的经济计量模型实例,特别是图形进行分析,易于读者的理解;
(3)书中突出强调了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和金融数据的应用分析,一些模型的引用对相关专业的读者解决实际问题很有指导意义。
利维坦的诞生 豆瓣
Birth of the Leviathan
作者: [美]托马斯·埃特曼 译者: 郭台辉 / 郭忠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3
多年来,学者们一直在竭力解释,在法国大革命之前那段时期形成的欧洲国家为什么会沿着如此不同的路径发展?有些国家为什么走上绝对主义的道路,而另一些国家则走上宪政主义的道路?是什么因素使得有些国家能发展出官僚制的管理体系,而另一些国家在实践中却仍然依附于一种世袭制?
本书展示了一种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国家建设的新理论。埃特曼主张,整个欧洲大陆的政权和国家基础结构在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有两个因素——在国家形成时期的各级地方政府组织,以及连绵不断出现地缘军事竞争的时间安排——可以解释其中的绝大多数变化。本书利用历史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发现以及历史学界最晚近的研究成果,为用跨学科方法研究政治发展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富有说服力的范例。
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学 豆瓣
作者: 戈登·图洛克 译者: 范飞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8
这本特别的书包含着许多有启发思想的内容,讨论了时下似乎无处不在的有关经济平等的困境。其含义不仅关系到地区间的冲突,也对国家层面的问题颇具重要性,对国际秩序也带来了疑问。这本书可以有一个别名,叫做《图洛克的个性化的转移支付观察》,研究生的宏观经济学或者公共财政书目应该包括这本书。
再版前言
敲响收入再分配的警钟——图洛克《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学》中译本序
第一章 再分配的理由
第二章 横向转移支付
第三章 信息与互投赞成票
第四章 慈善捐赠
第五章 混合情形
第六章 广泛的福利还是穷人的福利
第七章 福利与养老金
第八章 医疗补助
第九章 失业保险
第十章 教育与慈善
第十一章 行政性转移支付
第十二章 怎么办,怎么办
独抒己见 豆瓣
Strong Opinions
8.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唐建清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2
《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不仅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还是一位眼界开阔、知识渊博、见解独到的文学批评家。本书绝对是喜欢《洛丽塔》的读者解读作者的一把钥匙。在这本集子里,纳博科夫谈及了生活、艺术、教育、政治、电影,以及其他种种近现代主题。他那些尖锐的、机智的、让人着迷的想法——从俄国大革命到“洛丽塔”的正确读音,所有的一切——都一一体现在这里。该书的访谈不少是围绕《洛丽塔》一书的,作者披露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和不为人知的一些细节。纳博科夫从不人云亦云,因而在这本书中,他还本能地对名人宣战,如弗洛伊德、海明威等就不如他的法眼。纳博科夫亦是罗兰•巴特和苏珊•桑塔格所提倡的“新批评”观念的先驱。他的“新批评”观念不时渗透在本书的字里行间。
什么是政治哲学 豆瓣
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
作者: 【美】列奥·施特劳斯 译者: 李世祥 等 华夏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是施特劳斯学述的标志性著作。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依托苏格拉底的哲学经历,以整个西方思想史为织体,所展开的是西方哲学的整个古典传统。施特劳斯学述把源源不断的新生学子引向了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传统,热爱哲学的青年最终在古典大书中安居乐业。一旦古典学问成了一国学术的丰厚土壤,成为显学的显然并非施特劳斯学述,而是古典学问本身。这是更重要的事情,也是出版本书的宗旨所在。正如编者所言:"在施特劳斯所展开的政治哲学引领下,一旦年轻学子的向学热情经受过古典学问的浸润,必将逐渐懂得人类政治生活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不再头脑简单地以种种传媒观念来衍化哲学……"。本书涉及政治哲学与历史,色诺芬的《希耶罗》,法拉比解读柏拉图的《法义》,迈蒙尼德论政治科学,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以及洛克的自然法学说等诸多主题。
The Beast In The Jungl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Henry James Kessinger Publishing Co 2004 - 6
The great rooms caused so much poetry and history to press upon him that he needed some straying apart to feel in a proper relation with them, though this impulse was not, as happened, like the gloating of some of his companions, to be compared to the movements of a dog sniffing a cupboard. It had an issue promptly enough in a direction that was not to have been calculated.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豆瓣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作者: 美 丹尼尔•贝尔 译者: 严蓓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9
本书对何谓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进行了阐释,集中探讨了当代西方社会的内部结构脱节与断裂问题,指出,资本主义历经两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已形成经济、政治与文化三个领域间的根本性对立冲突。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这种价值观念和品格构造方面的冲突将更加突出,难以遏制。目录:1978年版前言;初版序;初版说明;导论:领域的断裂;第一部分 现代性的双重羁绊(1,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2,文化话语的断裂;3,60年代文化情绪;4,走向伟大复兴:后工业时代的宗教和文化);第二部分 政治的困境(导语:从文化到政治;5,动荡的美国;6,公共家庭:论财政社会学和自由社会);1996年版后记;人名译名对照表
最后的知识分子 豆瓣
作者: (美)拉塞尔·雅各比 译者: 洪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3
本书描述了上世纪短短几十年中,美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惊人变化:昔日,他们教化大众,挥斥方遒;如今,他们隐身业,闭门造车,疏于为社稷思考。本书作者,美国老派学者雅各比质问道:过去那种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群众引路人的知识分子哪里去了?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豆瓣
作者: Allan Bloom / Saul Bellow Simon & Schuster 1988 - 5
Publisher Comments: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a publishing phenomenon in hardcover, is now a paperback literary event. In this acclaimed number one national best-seller, one of our country's most distinguished political philosophers argues that the social/political crisis of 20th-century America is really an intellectual crisis. Allan Bloom's sweeping analysis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America today. It has fired the imagination of a public ripe for change.
Synopsis: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a publishing phenomenon in hardcover, is now a paperback literary event. In this acclaimed number one national best-seller, one of our country's most distinguished political philosophers argues that the social/political crisis of 20th-century America is really an intellectual crisis. Allan Bloom's sweeping analysis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America today. It has fired the imagination of a public ripe for change.
Contents
Foreword by Saul Bellow
Preface
Introduction: Our Virtue
PART ONE. STUDENTS
The Clean Slate
Boob
Music
Relationships
Self-Centeredness
Equality
Race
Sex
Separateness
Divorce
Love
Eros
PART TWO. NIHILISM, AMERICAN STYLE
The German Connection
Two Revolutions and Two States of Nature
The Serf
Creativity
Culture
Values
The Nietzscheanization of the Left or Vice Versa
Our Ignorance
PART THREE. THE UNIVERSITY
From Socrates' Apology to Heidegger's Rektoratsrede
Tocqueville on Democratic Intellectual Lif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ought and Civil Society
The Philosophic Experience
The Enlightenment Transformation
Swift's Doubts
Rousseau's Radicalization and the German University
The Sixties
The Student and the University
Liberal Education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University
The Disciplines
Conclusion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