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人类理解论(上下) 豆瓣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洛克 译者: 关文运 商务印书馆 1959 - 2
“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一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唯物主义者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主要哲学著作。这部书从1671年写起,直到1687年才完成,在1690年出版。“人类理解论”这一著作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发生过承前启后的作用,洛克作为唯物主义路线上的一个哲学家是西方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洛克在这部著作中所提出并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本书一开头他首先批判了笛卡尔主张知识起源上的所谓“天赋观念”以及莱布尼兹的所谓“天赋实践原则”这样一个在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并且从而提出了他的那个有名的白板论,即认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这样一个有巨大意义的唯物主义论点。不过,洛克在经验论上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正如他的政治观点、阶级立场是妥协的一样。所以他的哲学观点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唯物主义者(特别是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启蒙思想家),同时也被唯心主义者(特别是贝克莱和休谟)有隙可乘地加以利用和歪曲。
本书的汉文译本早由本馆出版过,现在经原译者对照原文重加修改、校订,交由本馆出版。
论证是一门学问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东尼 韦斯顿 译者: 卿松竹 新华出版社 2010
《论证是一门学问:如何让你的观点有说服力》不仅能使您在撰写文章和发表演讲时,清晰而有力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还有助于您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怀疑精神。无论是进行调查研究、阅读论证类文章,还是赢得听众的信任,这本小册子都是您必不可少的有力帮手。简要论证有哪些基本规则?演绎论证有几种类型?因果论证的核心要义是什么?怎样进行概括与总结?如何正确地运用信息来源?口头论证需要更加注意什么?如何避免论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谬误?……
在这本简短精练的规则手册中,作者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例证,归纳了45条进行论证时需要遵循的规则,以及在论证过程中常见的谬误和隐秘的陷阱,帮助您进行逻辑严谨的论证,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第一章至第六章讨论如何构建和评估简要论证。简要论证只是简单地提出理由和证据。通常只有几句话或一个段落。我们从简要论证开始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它们很常见:实际上它们极其常见,是人们日常对话的一部分。其次,较长的论证通常是对简要论证的详细说明,或者是将一系列简要论证连在一起。如果你首先学习书写和评估简要论证,那么你就能够把这项技能加以扩展,处理议论文或口头陈述中的详细论证。
……
第七章带你从整体到局部地研究详细论证,同时你需要思考反对意见和其他可能性。第八章带你从上一步进入议论文写作。然后,第九章补充一些针对口头陈述的规则。同样。所有这些章节都以前六章为基础,因为像这样的详细论证本质上是对前六章讨论的简要论证进行组合和详细说明。……
《论证是一门学问:如何让你的观点有说服力》结尾有两个附录。附录一列举了各种谬误:这些使人产生误解的论证是如此地迷惑人、如此地常见,它们甚至有自己的名字。附录二提供了构建和评估定义的三个规则。在需要使用它们的时候就请使用吧!
幸福的建筑 豆瓣
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7.2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一本建筑的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这本德波顿积数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德波顿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足以颠覆你日常的那些有关建筑的陈词滥调,会促使你从根本上改变对建筑、进而对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态度与追求。
艺术通史 豆瓣 Goodreads
Art: The Whole Story
作者: [英]史蒂芬•法辛 / Stephen Farthing 译者: 杨凌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2
这是一部全新视野下的世界艺术史,由杰出的英国画家史蒂芬•法辛(Stephen Farthing)领衔主编。与其他之前的艺术史类图书最大的不同在于,本书着眼于培养读者的艺术鉴赏能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博物馆学者、作家等数十位强大的专家团队,经过数年努力推出的这部全新艺术史旨在培养读者敏锐的、入木三分的洞察力,改变观众在游览美术馆时被动消极的欣赏习惯。读者只需在家静静翻阅此书,在通俗易懂的文字间,就能发现一个可信赖的艺术鉴赏向导。书中虽涉及漫长的历史时段和数量惊人的艺术创作流派,但始终遵循一个重要的根本原则,那就是聚焦于个体影像作品的深入分析。全书的核心是对收录的大师杰作的丰富内涵加以阐述。全书超过1000幅精美插图,铜版纸全彩印刷,力求还原艺术作品之美。通过欣赏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影像,读者将大有收获。
人类社会从不缺少艺术。一如讲故事和歌唱,描绘、装饰也是人之天性,就像鸟儿筑巢般自然。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影响下,在不同的时代与地域,艺术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如今我们又该怎样去解读?为什么在某些历史年代,艺术得以繁荣,而在其他的时段则没有?某些艺术作品又为何如此重要?
本书开篇深刻的历史综述将艺术置于社会与文化演变的时代情境中来观照。从国家政权社会形成之前及至现在,这种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一直在全球各地延续。按照年代顺序,它逐一回溯了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艺术演进。书中配以丰富的插图,遴选的代表作品浓缩了每个时代或艺术流变的显著特征,极具深度的评述触及了几乎所有艺术品类,从绘画、雕塑到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它对史上重要艺术家的理念与作品都给以深入阐述与评价,揭示出艺术家们如何彼此影响以及其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关于时代文化和各位艺术家的详尽大事记,让本书的历史情境视野更加清晰。从用色、视觉隐喻到技法创新和传统的延续,本书对入选杰作从多重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与阐释,让读者对这些传世作的完整意义有深刻的了解。读者将惊叹于印度莫卧儿王朝细密画的精妙复杂,将为19世纪日本浮世绘的价值所震撼,将懂得修拉那幅非凡的杰作《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基于色彩理论背后的科学依据,将明白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在当年为何会引起轰动。
自最古老的史前时期雕塑和洞穴画开始,人类便求诸艺术以记录自己的创作冲动。今天,我们绘画、印刷和雕塑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这种内心的愿望在继续揭示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如果你爱好并希望更好地理解艺术,翻阅此书将是你的不二选择。
反潮流 豆瓣 谷歌图书
Against the Current
作者: [英] 伯林 译者: 冯克利 译林出版社 2002 - 10
在这本书所收录的论文中,伯林讨论了马基雅维利、维科、孟德斯鸠、哈曼、赫尔岑和索雷尔等现代思想史上伟大的“异见者”。这些反潮流者的思想至今仍在挑战着传统的智慧,但他们的贡献却远远不为人们所认知。伯林以其非凡的想象性再创造力量,生动地揭示出这些被忽略和被误解的思想家的真正创见,并以此来捍卫生活多样性的理想和自由宽容的观念。
伟大的传统 豆瓣
The Great Tradition
作者: F.R.利维斯 译者: 袁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2
《伟大的传统》从英国小说史上“几位直正大家”着手,梳理和阐明了英国小说传之伟大所在,以“唤醒一种正确得当的差别意识”。所谓小说大家,“乃是指那些堪与在诗人相比相埒的重要小说家——他们不仅为同行和读者改变了艺术的潜能,而且就其所促发的人性意识——对于生活潜能的意识而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亦即他们不仅是形式、手法和技巧上的创造性天才,更对道德关系和人性意识有着严肃抄件味关怀。
夜航西飞 豆瓣 Goodreads
West with the Night
8.5 (7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柏瑞尔·马卡姆 译者: 陶立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2
《夜航西飞》以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其中包括她毕生钟爱的两项有趣又传奇的事业——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柏瑞尔•马卡姆以非常动人的文字,铺陈出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她参与狩猎的情景、她与当地土著的情谊、她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她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最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经过。
巴黎伦敦落魄记 豆瓣
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8.6 (29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胡仁鹏 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集团 2006 - 3
在这部受到相当重视、以其对贫困的真实而不动感情的描述而闻名的作品中,奥威尔叙述了一位不名一文的英国作家的冒险:他发现自己迅速陷入了两个欧洲大首都的肮脏的心脏。在巴黎是一个洗盘子的,他以生动的细节描述了法国豪华餐馆的不堪内幕。在伦敦,他遭遇了街头人们与慈善庇护所的烦扰世界。在他找工作、食物和寄居所的时候,他以一种经常是幽默和清晰的方式所讲述的他欺骗房东和跟当铺谈判的冒险,教给了我们关于贫困与社会的某种冷静的奥威尔式的真相。
在这部描写贫困生活的著名作品中,奥威尔向人们展示了贫穷的真正含义。主人公的霉运从所住的旅馆被一个意大利人偷窃开始,当时口袋里只剩下47法郎,这显然已经非常不妙了,“即便不是赤贫,也处于赤贫的边缘了”。聪明的读者或许能够猜测出,这必定是一个讲述生活水准每况愈下的故事,可却不曾料想,一开篇就会这般凄惨,不免要心生疑惑:后面尚有厚厚的几百页,居然真的能再穷下去吗?究竟还要怎样地存活?不错,奥威尔便把这种生活硬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拼死拼活地打工、当衣服、乞讨、接受救济……实在没得吃,就索性躺着不动弹,于是生活已不成其为生活,仅仅是保全性命而已。能将这种遭遇写得如此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非亲身经历所不能,所以说,奥威尔不单是观察者,更是体验者。这等生活,仅是依照原样叙讲已能令人多有慨叹,再经由奥威尔客观、深沉的笔触,自是格外地感动人心。
拜伦 雪莱 济慈 抒情诗精选集 豆瓣
8.9 (28 个评分) 作者: G.G.拜伦 / P.B.雪莱 译者: 穆旦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7 - 5
《拜伦雪莱济慈抒情诗精选集》是在诗歌愈见迷离的今天,我们要高规格推出一本诗集。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是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篇章,而拜伦、雪莱、济慈更是其中翘楚。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穆旦的诗歌被推崇为“白话以来最值得阅读的”。穆旦的翻译因为是“诗人译诗”,更被推崇为绝对的权威译本。选编精良,中英文对照,填补市场空白。
王小波在谈到穆旦先生译作时曾说:“对我来说,他们的作品是比鞭子还有力量的鞭策。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读他们译的书,是我的责任。”
[关于本书]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是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篇章,而拜伦、雪莱、济慈更是其中翘楚。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仍是任何一位文学爱好者、尤其是西方文学爱好者、诗歌爱好者的必读。三位诗人的共同点是卓越的文思和早逝的宿命。拜伦36岁,雪莱30岁,济慈26岁。或者说正是因为他们过于凝练的生命,才使诗意爆发得愈加蓬勃。
诗人生命的传奇、坎坷无疑会让让读者的爱戴更浓厚、长久。
穆旦也是如此。
出身于海宁望族,和金庸先生为堂兄弟。11岁开始写诗;17岁入清华大学;20岁参加校护卫队,随校转移昆明,亲历了“世界教育史上艰辛而具有伟大意义的长征”,步行3500里,历时68天;22岁执教西南联大;24岁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几度在生命的边界穿梭;27岁任《新报》主编;31岁赴美留学;33岁毕业,毅然归国要报效祖国;两年的短暂平静后,是长达十余年的迫害,直至生命终结。
苦难对于中国人而言,不算特别。特别的是穆旦的坚韧、不息。天堂、地狱般的生活反差没有让他沉沦、弃世,近距离体会过死亡的穆旦对生命的解读和掌控绝非常人可比。虽然二十多岁已经享有桂冠诗人的称号、被诗坛瞩目,但当诗歌创作不得不终止时,穆旦拿起了译诗的笔。在白日身心饱受摧残后,暗夜里他竟然还能从容创作。18年间,穆旦翻译、出版的诗集数量可观,尤其是《唐璜》和《普希金诗选》的完成令人感佩。前者体现的是穆旦的超人毅力,后者则是赤子之心——命运的不公并不能减退穆旦的爱国热情,为了国家的需要,他自学了俄语。
钻石总会闪烁。继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诗坛对穆旦的推崇后,沉寂了四十年,八十年代人们再度发现了穆旦。重新发现后的热情更是浓烈。
穆旦的诗歌被推崇为“白话以来最值得阅读的”。穆旦的翻译因为是“诗人译诗”,更被推崇为绝对的权威译本。而且,也确实没有其他译者一个人翻译出拜伦、雪莱、济慈,让三位诗人的不同风格在同样的把握下体现鲜明。
本书的特别:
选编精良:是由专家选编,所选作品都是最被读者关注的诗篇。
中英文对照:是国内首次推出的中英对照版本。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体会诗意,而且能吸引英文学习者购买,满足多层次需要。
填补市场空白:首次单独结集出版。
德国小镇 豆瓣
A Small Town in Germany (1968)
作者: [英国] 约翰·勒卡雷 译者: 梁永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9
驻德国波昂的英国情报员突然神秘失踪,连带着英国当局对欧的重要机密文件也跟着烟消云散。英国此时正希望将整个欧洲外交导向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模式,而自己人的失踪以及德国新纳粹主义的兴起,内外相煎,让英国情报局大为紧张。一个隐藏在德国小镇情报员的失踪,是否就牵动着整个大欧洲的未来?
政治经济学理论 豆瓣
作者: [英]斯坦利·杰文斯 译者: 郭大力 商务印书馆 2012 - 8
威廉·斯坦利·杰文斯(1835—1882),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数理经济学派早期代表人物,同奥地利的门格尔和瑞士的瓦尔拉斯共同开创了经济分析的边际效用理论。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在本书中,杰文斯利用导数来表述边际效用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数学推理论证了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的均衡价格是怎样决定的。
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豆瓣
Why globalization Works
作者: 马丁•沃尔夫 Martin Wolf 译者: 余江 中信出版社 2008 - 7
目前正值全球出现通货膨胀、经济放缓,反全球化的声浪空前高涨,国际势力阴谋论滥觞,民主主义者大肆鼓吹关起门来搞发展。但是,假如让美国分裂为50个州,各自设立阻碍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进出的关卡,你认为人民的福利会得到增进吗?假如每个州都有自己的资本市场,让GE、微软、IBM这样的企业只能在其中一个州里开展业务,你认为消费者会从中得利吗?在那样一个美利坚不合众国里,投资、市场和贸易将大大萎缩,人民的生活水准会迅速下降。有的地方恐怕会成为监狱,把绝望而沮丧的人民封锁在其中……
因此,人为地割裂世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关心如何让世界经济有效运转。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全球化太多,而是太少。
经济一体化的潜力才刚刚释放,假如我们想提高各国穷人的生活水平,那就需要更多而非更少的全球市场。社会民主主义者、古典自由主义者和保守派民主主义者应该团结起来,保卫和促进全球经济的自由化,反对从各地纠集起来的对手。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4卷第3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豆瓣
作者: 李约瑟 译者: 汪受琪 科学出版社 2008 - 10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3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是这部巨著的第四卷第三分册,主要论述中国古代土木工程及航海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主要成就。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五十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3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
剑桥中国隋唐史 豆瓣
8.7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崔瑞德 (Twitchett Denis) / (美) 费正清 译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英国式谋杀的衰落 豆瓣 谷歌图书
Decline of the English Murder
9.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6
乔治·奥威尔不但是最著名的反极权小说作者,还是著名的英语文体家、第一流的散文家以及头脑清醒且目光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英国式谋杀的衰落》以谈文论艺为主,收入《狄更斯》、《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等名篇和《鲁德亚德·吉卜林》等备受争议的文论,加上《为英国式烹调辩》一类轻松的小品文,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奥威尔作为文学评论家的风采。
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豆瓣
China and Capitalism
作者: [英] 科大卫 译者: 周琳 / 李旭佳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7
此书为中国经济史与商业史研究领域的一位杰出学者所著,也是中国商业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全书着重探讨了明清时期的私人契约、宗族、近代商号、工厂制的引进以及商业诉讼等在中国商业发展中的演变脉络、效用及影响。其中科大卫教授主要介绍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国商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在16世纪至18世纪的传统阶段,中国商业依合同和礼仪而立;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近代化阶段,中国商业不得不因公司法和会计标准的引入而进行调整。
本书所收录的论文始终贯穿着作者独特的研究旨趣:即从16至20世纪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主要趋势中观察中国的商业实践。无论是追溯传统还是观察现代,无论是研究制度还是探讨现实,作者始终把中国社会固有的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视为一种具有坚韧的生命力的存在:它可能受到冲击,却从来不曾被置换;它可能与西方的经验大相径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那么,我们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未来呢?这本书中的思考或许会在不经意间点亮我们的灵感。因为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读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English Literature 豆瓣
作者: Jonathan B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0 - 10
Sweeping across two millennia and every literary genre, acclaimed scholar and biographer Jonathan Bate provides a dazzling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The focus is wide, shifting from the birth of the novel and the brilliance of English comedy to the deep Englishness of landscape poetry and the ethnic diversity of Britain's Nobel literature laureates. It goes on to provide a more in-depth analysis, with close readings from an extraordinary scene in King Lear to a war poem by Carol Ann Duffy, and a series of striking examples of how literary texts change as they are transmitted from writer to reader. The narrative embraces not only the major literary movements such as Romanticism and Modernism, together with the most influential authors including Chaucer, Donne, Johnson, Wordsworth, Austen, Dickens and Woolf, but also little-known stories such as the identity of the first English woman poet to be honoured with a collected edition of her works. Written with the flair and passion for which Jonathan Bate has become renowned, this book is the perfect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for all readers and students of the incomparable literary heritage of these islands.
柔软的城市 豆瓣
作者: [英] 乔纳森·拉班 译者: 欧阳昱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在城市,我们能蓄意地生活:发明自身、更新自我、开拓旅程,创造私己的空间。但在城市,我们也害怕孤独,紧紧攫住日常生活的架构,以抵挡周围的混乱。
为什么大都市拥挤嘈杂,势不可挡,但又让人如此充满精力,同时又如此脆弱不堪?我们备受称赞的一位长篇小说家和游记作家,即以《柔软的城市》一书对此作出了寻觅和解答。该书发表于1970年代,颇具先见之明地探索了都市生活:城市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比任何时候都更切中今日这座人口爆满的星球。
“才华横溢,歌颂了令人晕头转向和超然离奇的都市……我在巴士上阅读此书,感到仿佛钻进了同车乘客的大脑,这真让人毛骨悚然,同时,我又觉得好像给他们提供了一种钻进我脑海中的方式,这更是恐怖至极”。
——彼得•罗宾斯
“一幅妙不可言的画卷……《柔软的城市》证明,即使处在形貌的颓败之中,城市也能繁荣兴旺,满足人类最本质的需要,即表演幻想的需要”。
——理查德•申纳特,《纽约时报》
“一部力作”。
——简•莫里斯,《旁观者》
365种改变世界的方法 豆瓣
作者: Michael Norton 译者: 刘亦然 / 袁合静 三联书店 2010
《365种改变世界的方法》为你提供了365条创意,也提供了有用的网址和足够的信息,那么,还等什么,下定决心,并且行动起来吧!改变,从第一天开始!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但那需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天做起,坚持让一切好起来的梦想,如果你想改变而又不知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