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人类理智研究 豆瓣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9.3 (6 个评分) 作者: 休谟 译者: 吕大吉 商务印书馆 1999 - 8
作者大卫·休谟(1711—1776),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本书提出了哲学史上的“休谟问题”,主要内容是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包括观念理论、因果关系和怀疑主义,还包括“神迹、天意和来世”等思想,但并不完全否认上帝的存在。本书对道德思想与人类认识之间关系的研究,对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莎乐美 豆瓣
Salomé
8.9 (66 个评分) 作者: (英)王尔德 译者: 中译 吴刚 / 英译 道格拉斯 勋爵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1
英伦才子奥斯卡•王尔德一生中创作的最著名悲剧
一段唯美凄恻、超越时代的《圣经》故事
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独幕剧《莎乐美》只是唯美主义作品中的经典。故事取材于《圣经》里莎乐美为希律王跳舞换得施洗者约翰头颅的情节,这一圣经典故被王尔德的妙手挖掘出了最黑暗也最深 刻的内涵。欲望的纠缠,畸恋的爆发,诡异的氛围,都被他在这短短的篇幅里发展到极致。而同时代的早夭天才画家比亚兹莱,亦称得上王尔德恶魔般作品最佳的诠释者。
本书收入了英国著名插画大师比亚兹莱为《莎乐美》创作的多幅插图——被誉为“有史以来诗人和画家最成功的合作之一”。
动物解放 豆瓣
作者: [澳大利亚] 彼得·辛格 译者: 孟祥森 / 钱永祥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 - 5
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个素食者,这会使人类与动物和睦相处,也将拯救不堪重负的地球。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解放动物,就是解放人类自己……
动物解放 豆瓣
作者: [澳大利亚] 彼得·辛格 译者: 祖述宪 青岛出版社 2006 - 9
本书是讨论人类在怎样制造动物的痛苦,以及按照伦理原则人应当怎样对待动物的大众读物。书中揭露了当今人类为了自己的需要,残酷地剥夺动物,其中工业化养殖食用和动物实验,是造成大量动物痛苦的主要方式,并且从追溯西方人对待动物的态度的历史渊源。
No Night Is Too Long 豆瓣
作者: Barbara Vine Penguin Putnam~trade 1995 - 7
The author's absolute mastery of mood, time, and place is brilliantly evoked by the dramatic reading of Alan Cumming. Through the journal of Tim, we hear of his obsession for an older academic male, a paleontologist named Ivo, and then of his compelling, true love for Isabel, who has secrets of her own to hide. After Tim takes the ultimate step to destroy Ivo and free himself, he is haunted by guilt, mysterious letters, and ghostly sightings of the dead man. At every point the story skillfully holds off revelation until the last possible minute. A complex and compelling suspense. 2 cassettes.
资本主义4.0 豆瓣
Capitalism 4.0: The Birth of a New Economy in the Aftermath of Crisis
作者: (美) 卡列茨基 / Anatole Kaletsky 译者: 胡晓姣 2011 - 4
在这本书中,作者阿纳托莱:卡列茨基回顾了18世纪晚期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并指出三个阶段之间的过渡期内既有的经济秩序看似受到了致命威胁,但实际上那只是资本主义本身在脱胎换骨,变得比从前更为强大。资本主义最近的一次转折性事件是2008年9月15日的雷曼兄弟破产事件,该事件引起了巨大的市场混乱,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紧急援助和政府担保,此次破产必然会颠覆西方国家所有的银行。这次事件也引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的第四次重大而彻底的转变——资本主义4.0。
了解第四代资本主义对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书观点极具争议,内容涵盖广泛,作为全球最著名经济评论员之一。作者阿纳托莱·卡列茨基从历史及意识形态的视角来解析最近发生的金融时事。他描述了这一新的资本主义模式表现出的特点,分析了这一模式与此前所有模式的不同之处,论述了这一模式在未来十年内将会对政治、金融、国际关系以及经济策略产生的影响。
当前市场上的此类著作,大多是分析市场,或是分析?该为金融危机埋单。这本书却突破了这类书固有的限制——它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演进历程,一书在手,你可以看清资本主义时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功利主义 豆瓣
Utilitarianism
9.2 (8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穆勒 译者: 徐大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5
功利主义是一种在西方影响巨大的伦理学说,其原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行为的实际功效或利益为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学说,分绪论、何谓功利主义、论功利主义最后制裁力、功利主义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明、论公道与功利主义之关系。
观点 豆瓣
Points of View
8.6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夏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0
《观点》是英国著名作家、“故事圣手”毛姆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文集,这既是一部精彩迭出的随笔集,同时也是一部知人论世、体贴入微的文学评论集,涉及的人物和主题从大诗人歌德的小说到一位印度教圣哲的精神修为和人生故事,从法国三位以日记闻名于世的作家的自我中心和尖酸刻薄到英国神学家兼大主教蒂乐生的宽厚仁慈及其平实自然的文体,特别是通过对他赞赏的爱伦•坡、吉卜林,尤其是莫泊桑、契诃夫和曼斯菲尔德等几位短篇小说大师人生经历与艺术特色的解读,对于短篇小说这一他本人也是当行大师的文学样式进行了一番精彩而又深入的探讨和剖析。毛姆以其塑造小说人物的洞察力和讲故事圣手的高超技巧,活画出一组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文人形象,进而深入到他们的文学世界和内心灵魂,最终打通的是普遍的人性和人心——从“文心”到“人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也可以看作毛姆一生不变的终极“观点”。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豆瓣
作者: Karl Polanyi Beacon Press 2001 - 3
In this classic work of economic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Karl Polanyi analyz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is analysis explains not only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self-regulating market, but the potentially dir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untempered market capitalism. New introductory material reveals the renewed importance of Polanyi's seminal analysi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free trade.
One Day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David Nicholls Hodder Paperbacks 2010 - 2
'I can imagine you at forty,' she said, a hint of malice in her voice. 'I can picture it right now.' He smiled without opening his eyes. 'Go on then.' 15th July 1988. Emma and Dexter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night of their graduation. Tomorrow they must go their separate ways. So where will they be on this one day next year? And the year after that? And every year that follows? Twenty years, two people, ONE DAY. From the author of the massive bestseller STARTER FOR TEN.
洗脑术 豆瓣
BRAINWASH: The Secret History of Mind Control
6.9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 译者: 张孝铎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第一本洗脑的历史!
人脑真的能被植入思想?历史上各国为此投入的研究恐怕超出你的想象。
CIA“情报官书架”推荐书目
《开卷八分钟》两集推荐!视频地址:
(一)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12/10/20023342_0.shtml#6467378-tsina-1-73630-c61ed62311c3e83ee6c7315bfe5cdbfe
(二)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12/11/20053447_0.shtml#6467378-tsina-1-83250-c61ed62311c3e83ee6c7315bfe5cdbfe
胡泳、蒋方舟、刘瑜、廖伟棠、熊培云、王晓渔、王建勋、张铁志、张晓舟联合推荐!
刘瑜推荐:人的头脑可以象橡皮泥一样被任意塑造吗?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可以让一 个正常人变得面目全非?极权体制的心理控制机制是怎样的?《洗脑术》一书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洗脑”技术,展示了脆弱的人性如何在各种显然或隐秘的权力面前随风摇摆。它帮助我们认识权力的危险,也帮助我们对自身之脆弱保持警醒。
蒋方舟推荐:很有趣的书,讲如何对人的大脑进行控制。从战争时代政府对精神控制和刑讯的研究开始讲述,看得人毛骨悚然,既可以当非虚构的故事书看,也可以当做严谨的考据。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2年1月上榜好书!
网易公民阅读2012年第一季好书榜首位!
《新京报》书香榜3月推荐
当恐惧弥漫,一切肮脏都穿上了正当防卫的外衣;
当科学发狂,一切残忍都散发着追求真理的光芒。
《美丽新世界》《谍影重重》《满洲候选人》,真的不只是故事。
作者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Dominic Streatfeild)翻阅大量解密文件,采访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 的前特工,揭开了世界上最隐密的心理操纵术——洗脑术的秘密。 本书为中情局“情报官书架”推荐书目,2007年英国著名的萨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非小说图书奖五本入围图书之一。
你该如何审讯恐怖分子?
《洗脑术》对这个历史和现实的话题给予了有价值的阐说。
——CIA官方网站
一部非凡的作品!
——安德鲁·马尔,《一周之始》
作者经过了认真的调研。全书非常具有可读性。
——罗伯特·道格拉斯·法伊鲁斯特,《每日电讯报》
真实生动的作品!斯垂特菲尔德再次推出力作,完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故事中的关键时刻都有着生动的描述,并穿插着精彩的分析。本书甚至与阿尔布格莱之战和反恐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克里斯托弗·斯韦斯特,《金融时报》
异常引人入胜的一本书。斯垂特菲尔德对叙事的控制可谓完美无缺。你能看出故事的脉络,但在发展过程中总让你捏一把汗。此外,作者的调查研究也做得非常出色。
——布赖恩·阿普尔亚德,《周日时报》
货币论(上) 豆瓣
作者: 凯恩斯 译者: 何瑞英 商务印书馆 1986 - 6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具有深远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的兴趣和活动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主导方面来说,他是一个以传统的货币学家起家,然后转而建立非传统的就业、产量一般理论为主攻方向的经济学家;是一个最初信奉萨伊定律、歌颂自由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然后转而倡导政府敢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他的三部主要经济著作:1923年出版《货币改革论》、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和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方面,前后差异很大。可以说,它们是他的经济学说不断演变、发展的总过程的三部曲。
《货币论》一书在凯恩斯的上述三部曲中,是一部过渡性的重要著作,在凯恩斯《就业通论》的形成过程中,有它的独特地位。《货币论》的中心内容是:将《货币改革论》中的货币数量论加以修订,增加一些认为被忽略了的因素,扩展“货币价值的基本方程式”;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论述物价水平的稳定和经济的均衡。
《货币论》的全部目的在于,考察如何维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和经济的均衡,如何维持投资与储蓄之间的相等,如何促使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具体建议是实行银行体系的货币金融管理,操纵并调节利率去影响投资率,使投资与储蓄相等,并保持稳定,从而达到价格稳定与经济均衡的战略目的。我们可以说,《货币论》是一部物价决定理论:以物价稳定为轴心,对影响物价波动之各种因素进行理论上和政策上的探索和分析。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豆瓣
作者: 凯恩斯 宋韵声 华夏出版社 2005 - 1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阐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着眼于提出一种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只是大纲至于这种政策的实施和运作程序还有待于执行者的发挥。尽管作者给出的只是提纲挈领,但这种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想去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种思想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推动一场思想革命的原动力。
拜拜,多谢你们的鱼 豆瓣
So Long, and Thanks for All the Fish
7.6 (30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胡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阿瑟·邓特找到了真爱。
漫长的旅程结束了,阿瑟·邓特来到了——地球。地球分明已经毁灭,但这个地方,怎么说呢,它的确正是地球。阿瑟过去的朋友、工作的公司、宵夜的酒吧,它们都在原来的位置,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然毁灭。
地球毁灭了?被外星人炸了?没听说过。哦,对了,那是中央情报局搞的秘密实验,其实根本没这回事。
亲身经历过地球毁灭大难的阿瑟不相信这种解释,却又找不到别的解释。他觉得准是自己发了疯。
万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女人——她的亲身经历说明,地球确实毁灭了。
阿瑟坠入了情网,然后,两个人踏上了寻求真相之路。
日本小史 豆瓣
A History of Japan: From Stone Age to Superpower
7.2 (5 个评分) 作者: [英] 肯尼斯·韩歇尔 译者: 李忠晋 / 马昕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日本自建国以来,一直有一个明确而强烈的愿望——要建造强大的、受人尊敬的国家,至少要受到中国的尊敬。因此,日本人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能力,将外来的、新的东西加以日本化,尤其是采纳、适应和学习潜在的对手或敌人的长处。从1000多年前,日本开始向中国学习,直到摆脱附庸国地位并转变为自视优秀种族的国家;尤其从明治时代开始,在短短半个世纪之内,日本从一个偏僻、孤立的田亩之地发展成世界列强之一;几十年后,日本再度从战败的灰烬中迅速重生,并成为全球最富有的超级经济强国。
作者讲述日本从石器时代到世界强权的发展历程,检视日本历史上所造就的“奇迹”外表下的不同切面:现实与理想的调合、对集体权威的高度服从、道德上善恶的界限宽容、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国家使命感、善于师法强国的民族心理等等。全书文笔流畅、条理清晰,每一章均可作为单独的专题来阅读,且均有综述与摘要列表。此书可说是研读日本史的最佳且最新的教材,对普通大众而言,也是一本了解日本及其历史的轻松读物。
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 豆瓣
How Economics Forgo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Specificity in Social Science
作者: 杰弗里·M·霍奇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本书围绕经济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展开论述,讨论了德国历史学派是如何研究历史特性问题的,描述了历史特性的本质和作用,同时也指出其他经济学派对历史特性问题的态度。在此过程中,作者强调了历史特性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作者针对如何把历史特性问题重新提上经济学的研究日程,提出了有益的可行的建议。
本书为创立一个新的、建设性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扫平了道路,这种方法使得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这是一部卓越的思想史著作。霍奇逊将新的气息带入到过去的思想和与它们有关的问题之中。这些复活的思想对于当代的经济学家——包括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我所看到的第一本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主义纳入学术背景之中的著作。它的主要贡献是证明了奥地利学派在方法论之争中的胜利只是表面现象,并且说明了历史特性问题是如何继续困扰经济学研究的。
——保罗· 戴尔·布什(Paul Dale Bush)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
杰弗里·M·霍奇逊凭借本书向着弥补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鸿沟迈进了一大步,这个鸿沟是指:如何解释经济生活中具体的、历史特定的方面。许多学者已经批评了一般理论构建的缺陷,渴望一个更具历史特性的经济学。霍奇逊提供了自己的思维周全的方案——明智地借助演化理论和复杂性理论中的普遍性概念。霍奇逊将自己的框架建立在对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主义的审慎考虑之上,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这对于将经济学塑造成真正的社会科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约翰·B·戴维斯(John B. Davis)
美国马克特大学
在这部卓越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意思明了的著作中,杰弗里·M·霍奇逊探讨了经济理论和历史之间的重要关系,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普遍主义教条提出了挑战。他令人印象深刻地建立了一个理论平台,将从特定的空间-时间背景中得到的特殊的历史特性与一般原则融为一体。这部著作对准备以新的方式重新思考理论构建的经济学家来说,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库尔特·多普菲(Kurt Dopfer)
瑞士圣加仑大学
经济学具有两种思维和分析模式。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的、非制度的、先验的体系研究经济学;另一种是以具有历史的制度来研究经济学。杰弗里·M·霍奇逊在他的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后一种模式的历史、内容和概念问题。这是一部卓越的著作,分析独到并具有启发意义。
——沃伦·塞缪尔(Warren Samu els)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How Economics Forgot History 豆瓣
作者: Geoffrey M Hodgson Routledge 2001 - 8
In How Economics Forgot History, Hodgson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tendency of economic method to try and explain all economic phenomena by using the same catch-all theories and dealing in universal truths. He argues that you need different theories to analyse different economic phenomena and systems and that historical context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Hodgson argues that the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has been key in laying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work of the pioneer institutional economists, who themselves are gaining currency today; and that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this school of thought is contributing to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socio-economic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