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我在暖昧的日本 豆瓣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王中枕 / 庄焰 2005 - 11
本书收录了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十七篇随笔,主要包括与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对话、演讲、时事评论、文学创作谈、人生感悟等内容,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介绍、总结了作家的生活、思想及创作实践。其中有和大量动情的笔墨介绍了他和智障的儿了光(后来受到鸟到声启蒙而成为一名音乐家)的“共生”生活及这种生存状态对其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贯穿全书的最鲜明的主题是对“暧昧”这一日本国民性的锋利解剖和无情批判。身为日本国民,大江健三郎深谙此种国民特性在其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及负面后果。他的剖析鞭辟入里,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向上、团结”的民族在期 “集体主义”外衣下的猥琐。
作为一位悟性极强的著名作家,在大江的笔下,无论是对普通人的描写还是对整个民族、国家的刻画,都透露出一种蕴含在勃勃生机中的人道主义情怀。而从 作家的结束以后日本社会经历了动荡、转型之后的脚步。
对中国的乡愁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日]青木正儿 [日]吉川幸次郎 等 译者: 戴燕 / 贺圣遂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 1
本书选译的,是在近代这样一个中东向西的大变动时期,仍然保有深厚的传统汉学的修养,可是视野已扩大到东洋甚至世界上,同时又有过留学或游历中国的实际经验的这样一些日本汉学家的随笔。 本书的书名,取自吉川幸次郎写的一篇随笔的题目。吉川氏说:“这个乡愁,不过是用来说明终归为异邦之人的日本留学生、旅行者对待异乡的情感,是超出这个词的本意的。”这里的“乡愁”之“乡”,已非“故乡”之意,这恐怕是本书的作者们寄望于中文世界的读者明了的。
中国游记 谷歌图书 豆瓣
7.8 (9 个评分) 作者: (日)芥川龙之介 译者: 陈生保 / 张青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 - 1
《中国游记》是他三个月旅游中国的游记,全书夹叙夹议、情景交融、文采斐然,且颇具幽默感。作为游记,不仅有知识性,而且有趣味性,让人能一气读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历史就是不同文明交融的过程。“洋经典”系列为读者推荐了一批小巧玲珑的外国文化好书。小巧的篇幅容纳了文明的博大,精致的文字表达出了智慧的深沉。《中国游记》为丛书之一。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杰出的作家,被文学界称为“鬼才”。
中国游记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日)芥川龙之介 译者: 秦刚 中华书局 2007 - 1
1921年3月至7月,芥川龙之介受大阪每日新闻社委托到中国游览。从上海、南京、长沙、洛阳等地都留下了这位年轻作家的身影。《中国游记》就是这次旅行的见闻记录。书中不仅论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还对当时的世风民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留下了作者拜访章炳麟、郑孝胥、李人杰(汉俊)、辜鸿铭、胡适等人的谈话记录。这次出版,还配有芥川氏当年旅行的六张精美照片。
探索日本之美 豆瓣
作者: [日] 东山魁夷 译者: 唐月梅 花山文艺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11
收入《探索日本之美》里的随想及讲演,是作者在探索日本美的精神进一步昂扬的时期产生的,随想部分有“心镜”、“自然与色彩”;演讲部分有《大和之美》、《两个故乡之间》等。
十夜之梦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夏目漱石 译者: 李正伦 / 李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5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著名作家。青年时代受到汉文学所蕴含的道德观念、英国文学中的启蒙主义思想以及俳谐文学中的文人趣味和美学观点的影响。1905年写作的长篇小说《我是猫》,以教师苦沙弥家的一只猫的口吻,对明治时代资本家的飞扬跋扈和“金钱万能”的世态,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作品巧妙地使用了雅语、汉语、俗语,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十夜之梦》是夏目漱石的随笔选集,收入其随笔名篇《十夜之梦》、《东洋美术图谱》、《三山居士》等十多篇,可以说代表了夏目漱石随笔创作的精华。夏目漱石的随笔文风平和,但想象力又极为丰富,他的《十夜之梦》既可以读作随笔小品,也可以读作十个有关梦境的小故事。
夏目漱石以他的鲜明个性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才能,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本书为“新世纪第一推荐丛书”之一,收入了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随笔名篇《十夜之梦》、《东洋美术图谱》、《三山居士》等十多篇,可以说代表了夏目漱石随笔创作的精华。夏目漱石的随笔文风平和,但想象力又极为丰富,他的《十夜之梦》既可以读作随笔小品,也可以读作十个有关梦境的小故事。
九十年代反思录 豆瓣
作者: 王元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九十年代反思录》收入王元化先生九十年代以来有关思想史研究、文化艺术评论及人物述评等诸多方面的文章,完备地反映出王元化先生九十年代的思想历程。作者作文不拘一格,有逻辑严密的论文,也有清新活泼的札记、书信、对话和序跋,但从中均可看到作者作为一位大学者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王元化先生的反思,既有对“五四”中激进主义、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思考关注,既有解读卢梭《社约论》、回顾黑格尔研究这样的深层学术思考,也有关于京剧和莎剧这样文化命题的对话和笔记,都无不显露出这位思想家在不断地完成自己思想上的某种超越,显现出一种学术良知、思想的智慧和时代精神。
不必读书目 豆瓣
7.1 (37 个评分) 作者: 刀尔登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2
《不必读书目》内容简介:在学者大家都推荐必读书目,出版商也不遗余力一版再版必读书目的时候,刀尔登却逆流而上,列出了将近50部不必读的古籍书目,其中有人们津津乐道《山海经》,家喻户晓的三国水浒西游,童叟皆知的三字经,还有堪称文学巅峰的红楼……每一本书都有足以令人不读的信服理由,说是不读,其实,看完是书,你已经读了这些不必读的书目——盖刀尔登评点深中肯綮也。
祸枣集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缪哲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1 - 2
本书《志愧谈》一文里,取了段玉裁一句注说:“古人著书,不自谓是,未死以前,不自谓成。”这种视文字为生命的认真,用在这本二十年才成的文集上,也是恰当的。
作者缪哲出身北大,是国内著名的艺术史学者,曾在《南方周末》、《读库》、《读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作品,话题兼及时事、历史、艺术、文学、教育等等方面,获得知识界、媒体圈的高度评价。“缪哲的文字里有一种隐约的文气,与我们几千年的东西暗暗相通:他用母语,还原和再现出了传统思想的精髓与优美。”正是学者对其文的绝佳评价。《南方周末》的副刊编辑更是感叹:“如果说近年来,有谁的文字能看见陈寅恪的影子,那就是缪哲了。”
本书自云“祸枣”,取意于“祸枣灾梨”一词: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刻板,嘲喻滥刻无用之书。正由于缪哲先生一向惜字如金,才如他自序所言:“人间的事,我偶有感兴,但胆小,逡巡避席。有时又觉得不可与言而与言,是谓失言。故二十年来,写的全是淡话,仅得这薄薄一册。”不过思想与文采往往不在身段,而藏于眉眼之间。君不见这个浮躁的年代,有多少著作等身的“大师”,又有多少依靠包装、营销堆砌出的“畅销好书”。
这本多年才完成的小册,虽不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但实是一琢一磨、字斟句酌的远谋之作。时事之类,从文史哲学等角度提出“国学非学”论,所谓“国学”一词,实是学术界的一个笑话而已;回味历史,正谈何兆武先生的“兴亡哀思”,反弹杨绛先生的“道德底线”;艺术方面,贯穿古今,纵横东西,不圈于大义,不拘于小节,颇有拈花捭阖的大家之谈;文学一项,左忆北岛,右复金庸,前后二十年北大人的深刻变化尽收一章;教育题材,则从陈丹青看教育界的弊病,又从学术界论陈先生之不足……
真正北大出身的作家,总似有一种无形的烙印,使人易于辨识、记忆。诗人西渡回忆缪哲时说,他是北大最有特点的诗人之一,那种讽喻、睿智的诗歌在北大没有继承者。作家冯唐则十分推崇缪哲、艾丹、骆驼、石涛、狗子、阿坚等人的作品,说那帮作者是他见过的最厉害的一群人。孔庆东教授在《本科岁月》一文里,曾笑谈他们在学校时受到了老生们的“精神污染”,主要的罪魁祸首就是八二(级)的缪哲、刀尔登、邹玉鉴等等。《读库》主编张立宪谈起真正的北大人,得出的是这样的结论:有一次在三里屯的“老汉字”,北大中文系的一群老战士聚会。我也在其中浸淫半夜,马上得出结论。一间屋子里,如果有超过一半的人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对不起,你就会感受到一种恨不得让自己自杀的颓废、颓唐之气……其实所列种种的评文或评人,不过是一者之言而已。山有千仞,云开百形,一本值得细细体味的书,实是不需要别家的推荐的。
正义之前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崔卫平 新星出版社 2005 - 5
“正义”是一个多么诱惑人的字眼。但是,在正义到来之前,在行事正义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细致、复杂的准备?要求学会仁慈、学会宽容、学会用“复眼”看待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的全部复杂性,以及我们自身的种种有限性。
进城走了十八年 豆瓣
作者: 十年砍柴 2011 - 7
《进城走了十八年:一个70后的乡村记忆》主要内容简介:一位在南方山村长大的70后,当他用稚嫩的眼开始看世界的时候,他不知道他在目睹中国乡村一百年来最巨大的变化:知青回城、人民公社的解体、高考恢复、传统民俗的回归、琼瑶小说邓丽君歌曲流入山乡、南下打工潮的开始、乡民对财富的欲望被激发……直到这位少年进城多年后,回首这一切,才明白他有幸赶上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尾巴,他和他的同龄人是为耕读文化唱挽歌的一代。作者的少年时光,虽清贫然而温馨,因为他成长在中国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大时代。这不仅是十年砍柴个人的经历,也不仅是湘中一隅已消逝的场景,而是一个大国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进城走了十八年:一个70后的乡村记忆》由十年砍柴所著。
绝妙好辞 豆瓣
作者: 汉语江湖 主编 2009 - 5
《绝妙好辞》:高贵、典雅的现代汉语。它们拥有健康、明朗的质地。
《绝妙好辞》提供了一种生机勃勃的语言,不同于“纯文学”沉闷的套话,不同于“学术圈”迂腐的废话,不同于“流行文学”矫情的假话,它像风中的白杨那样真实,自然。
《绝妙好辞》是真实而自由的生命与文字的遇合,一种广阔的精神境界突然把我们带到了人类的地平线上。
绝色 豆瓣
6.0 (6 个评分) 作者: 董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2
本书为董桥书写搜猎英文旧书的淘书心得:如王尔德的故事,安徒生童话的插图,在巴黎的海明威,集藏的《鲁拜集》,英国初版的《荒原》,英伦访书的心得,藏书票琐忆…
作者跟英文旧书结了三四十年的因缘,如今人书虽老,但此情不渝。作者每星期写一篇,写了快一年,终于写了四十篇琐记旧买新买的英文图书小品。全书一文一图,以精美装帧献给爱书的读者。
上课记 豆瓣
8.0 (39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妮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面对现实,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太急功近利是最无力和最不人性的。如果他们不焦急,不知道养活自己和改变父母的生活,反而有问题。”她反对学生们使用僵化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读诗歌、表演小品,唤醒最亲切鲜活也最原初的感觉。她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
译边草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周克希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11
《译边草》收录周克希先生十来万字的作品,包括“译余偶拾”、“译书故事”和“走近普鲁斯特”三个部分。在《译边草》里,你能读到翻译界的趣闻、名家的妙语,读到对经典的评介和关于译文的疑题,读到翻译与创作的共融互补、语言的丰富与微妙,读到“学海无涯”的宏阔和“十年出一书”的沧桑。这些,都是以平实散淡的作风、站在美学趣味的立场让我们心领神会的。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 豆瓣
A Wanderer's World
7.7 (21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70年代知名媒体人、作家许知远出走远方,悠游他国,从亚洲喜马拉雅山山麓的文明古国印度到非洲尼罗河河畔的文明古国埃及,从冲突不断战火连绵的巴以地区到雄踞北漠大国依旧的俄罗斯,从共产主义、柏林墙、海德堡岁月的欧洲到传统、教养、自然、安静的剑桥……这部作品首先寻求的不是恐惧,而是愉悦与知识。作者像是启蒙时代的小册子作家们一样,通过展现不同民族的风俗来劝告自己的同胞,世界如此多元与丰富,跳出狭隘的自身吧,了解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我们自以为的独特,其实一点也不独特。
古人的胡子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2011 - 9
沈从文不仅是位文学家,而且是思想家、美学家、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本书精选了沈从文各个时期关于文学艺术、历史文物的思想性随笔。沈从文先生研究文物器皿,是用他对于民族文化的全部感情积累与知识积累,寻找“物”的背后那可以感知的“人”的存在。他对创造这些“物”的那些遥远的生命,永远表达着无穷的敬意。他的这些物质文化史著述,其文学描述形容增加了文物的色彩与生命,可以当做优美的散文来阅读。
文化古城旧事 豆瓣
作者: 邓云乡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 1
《邓云乡集:文化古城旧事》是邓云乡先生对抗战爆发前十年之北平的回忆,先生在回忆中重游北平这座宁静祥和的文化古城,他的学习、生活环境、书画、戏剧、宴饮、公园、茶座等等生活跃然纸上,仿佛重回青春时代。北平聚集着数之不尽的闻名海内外的学者,或久居或暂住或故地重游,先生的回忆平和亲切,可让读者充分领略融汇中西学术于一体的文化气氛,或可成一部独特简洁的文化古城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