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浮生六记 Goodreads 豆瓣
浮生六記 [Fú Shēng Liù Jì]
8.6 (178 个评分) 作者: (清)沈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1
这是一部自传体文学的作品,原书六卷,已逸其二,现仅存四卷(有所谓“足本”者,后二记系伪作。书中记叙了作者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读之心醉”的评语。本书文字不长,但向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影响广泛。
谁的青春有我狂 豆瓣
作者: 子尤 2005 - 7
《谁的青春有我狂》一个15岁少年眼中的生死爱痛。
子尤,自由的思想在他作品中飞翔,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读书看电影,书写“好莱坞最后的不逊”和让他心痛的“妞妞”;他躺在灵魂的病床上,享受生活的玩笑,恣意生命的考验,高歌向青春宣战。
这是一本非常精彩、有趣的作品集。里面详细记录了我14岁的所思所想。这一年,有两个词汇是布满我思绪的每个角落,即疾病与女生。疾病代表着苦难,女生预示着希望。身在病房我与疾病为伴,享受不尽;和女生一起。则初尝思念的滋味。
一年来经历惊心动魄,这是外人看到的情景。我要做的只是冷静面对,张开双臂迎接每一天。在疾病之神不停地将死亡的烟花爆炸在我头顶时,我却每日高歌着女生的名字。
我这一年所有的自由诗都是为她们写的,也算是一个时期的记录。独自一人躺在床上,我可以阅读自己的心灵。直面自己,世界好像只为我一人存在。我学会了夸自己、欣赏自己。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段在医院躺着的日子。身体是沉静的,安详的;思绪是飞扬的,澎湃的。我有无数的打算,我有无数的朋友,我有无数的亲人,我拥有无数的爱,我爱着无数的人,我还有无数的路要走。
青春,我向你宣战!
感谢所有爱着我的人,尤其是我妈妈。
木心作品八种 豆瓣
10.0 (10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这是文学的礼物,木心粉丝期盼已久的,用一个精心设计的纸盒,收入《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即兴判断》《西班牙三棵树》《素履之往》《我纷纷的情欲》《鱼丽之宴》八种图书,这也是木心经典著作的珍藏版。
Broken Republic 豆瓣
作者: [印度] 阿兰达蒂·洛伊 Penguin Books 2011 - 5
Arundhati Roy's new book, Broken Republic, brings together three essays about the Maoist guerrilla movement in the forests of central India that is resisting the government's attempts to develop and mine land on which tribal people live. The central essay, Walking with the Comrades, is a brilliant piece of reportage, recounting three weeks she spent with the guerrillas in the forest.
对焦中国画 豆瓣
作者: 罗淑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罗淑敏身为艺术教授,多年教学经验下深明学生“轻国画、重西画”之因由,遂写下本书,深入浅出地解说阅读国画的六大方法,并辅以大量中西画作比较,让读者对准焦点,进一步了解两者间之分别与欣赏角度之差异。
随着罗淑敏领航的这趟国画之旅,读者将逐步了解国画的承传概念,各种写意笔墨及留白构图,及阅读手卷与人物画之关键事项。此书本身就是一副画论式手卷——层层拆解有关阅读中国画的窍门,由此轻松地进入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殿堂。
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河合隼雄 译者: 吕千舒 东方出版中心 2011 - 6
《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内容简介:对于村上春树所述说的美国的留学经历、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学生运动、奥姆真理教事件和阪神大地震对个人的;中击,河合隼雄给予了深层的理解,并谈论了他对箱庭疗法以及每个人独自坐拥的“故事”的重要性的看法。从“个体和日本历史的密切关联”到“有关婚姻生活的体悟”,《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以极具现场感的方式,呈现了两位学者之间的对谈,轻松率性的言语中透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索和独到观察。
幸福的建筑 豆瓣
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7.2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一本建筑的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这本德波顿积数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德波顿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足以颠覆你日常的那些有关建筑的陈词滥调,会促使你从根本上改变对建筑、进而对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态度与追求。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豆瓣
POWER TO GO
7.5 (51 个评分) 作者: 陈坤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
陈坤动情自述从出身贫寒的“北漂”青年一夜成名到找回自我,继而重新上路的成长历程。关于亲情与友情、家庭与事业、名利与信仰的心灵全纪录。
本书记录了陈坤带领十名大学生志愿者行走西藏过程中,对生命的点滴感悟。穿插了他成名前后生活中的小故事。笔端情感真挚,读来亲切自然。
“只要你行走,就能与你生命中的真相相遇。”——陈坤
这不只是一本明星写的带有自传色彩的书,更是一个在世间行走的人老老实实的心灵告白,你可以读到他的挣扎,他的茫然和转化。这本书也不仅关乎心灵,更关乎现世人生,关乎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这个无常世界里的命运变幻。
2011年夏天,陈坤的个人工作室“东申童画”运作组织了它的第一个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1+N去西藏”。在报名参与的上万名大学生中选拔出十人,由陈坤亲自带队,走进西藏。感受在挑战身体极限的行走中获得的正面能量。陈坤相信,专注的行走是与心灵的独处,平静下来才能看清自己、观照内心。并通过分享,把这种最朴素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这也是一趟心的旅程。所呈现的,不仅是演员陈坤,也是行者陈坤。细数一个青年的奋斗和迷失,思考和感悟。另配精美插图及陈坤摄影作品若干。至真至性,值得珍藏。
◎外在与心灵的行走,两条生命的线索,看似毫无相交,其实彼此对应,互相影响。如果学会在外在的行走中安静下来,放松自己,与内心对话,从中获得正面的力量,我相信才是行走的真正意义。
◎我永远相信,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是傻傻笨笨的人,傻人才有傻福。大家在这个社会上都在学聪明,都在学复杂,到最后我告诉你,都会自己玩自己,自己给自己徒增烦恼。
◎我对老天给我的幸运一直都是保持警惕,我从不认为自己可以比任何人得到上天多一点点的优待。我总是把自己打到最低,把一切情况想到最糟糕,然后从最绝地的心境里不抱任何幻想地走我人生的路。
◎爬山是跟自己的较量。你的对手不是别人,只是你自己。同时,在这个世界上,你所能依靠的人,也只是你自己。没有人能替你承受,也没有人拿的走你的坚强。
壞設計達人 豆瓣
作者: 顏忠賢 译者: 丁名慶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2008 - 9
喜歡衝浪還是喜歡瑜珈?喜歡生魚片還是喜歡佛跳牆?
喜歡apple還是喜歡VAIO?喜歡《臥虎藏龍》還是喜歡《駭客任務》?
喜歡山本耀司還是喜歡Jean Paul Gaultier?
喜歡安藤忠雄還是喜歡村上隆?
這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
這是一本關於設計在這個島的這個時代如何被顯學式地理解和誤解的書
這是一本關於未來的設計達人如何被用忍術加幻術加煉金術式地養成的書
在書裡廿二個故事的動人中
作者打造了一個設計的修煉可以暴走的怪物學院
打造了設計的思考可以歪斜的下一代竹林七賢
打造了設計的美學可以既深刻又可以講究一如科幻片特效般華麗的種種可能……
「人為什麼要活著?」其實是和「為什麼要學設計?」一樣,是朝向時間之當下過去未來進行多維連結思考的基本問題,其答案也指向人窮畢生之力尋找與美好事物相遇的本能。
在本書中,個性與表現形式向來不拘一格的顏忠賢,娓娓訴說22個「設計」與他生命交會的故事,並反思設計的各個次領域與議題的核心價值(是有意義的或是一場徒勞?)。各篇搭配作者費時蒐集與拍攝的多幀圖照,以及進一步詮解與設計者或是設計科系學生們工作與生活皆息息相關的66個關鍵字。
林风眠艺术随笔 豆瓣
作者: 林风眠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 11
林风眠(1900-1991),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光景,林风眠的艺术生涯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缩影。林风眠对中国绘画和西洋美术都有非常深刻和独特的理解,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深有影响。他的理论立足于振兴中国艺术;他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主张中西艺术取长补短相互沟通,构筑起富有时代性、民族性、个性的艺术,都为艺坛所称道。
酒罢问君三语 豆瓣
作者: 羽戈 2012 - 1
这本书是青年学者、作家羽戈近十年来的精神历程之记录。羽戈年少成名,二十文章惊海内,如今三十而立的他,已经在评论、历史、政法等领域卓有建树。他从不承认自己是天才,而自道“生性愚钝”、“资质平平”,那么,在青春的暗夜,哪些学者与思想家的作品曾赐予他光亮,引导他前行?从诗歌到评论,从政法到历史,从文本到现实,是什么促成了他的突围与转型?他如何在一个惶惑的时代战胜惶惑,在一个虚无的国度克服虚无?以及,他如何处理与爱情、政治的关系?于是便有了这本问题之书。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份思想病历,一份饱含青春与时代之温度的精神标本。
同为80后作家、学者,同样被人称为“公共知识分子”,韩寒的表达是戏谑式的,甚至有点玩世不恭的味道,而羽戈却不同,他的风格是严谨的、内敛的,甚至带着苦难般的苦涩。他不是旁观者,而是见证者;他的文字不是防空洞,而是舞台和战场。《酒罢问君三语》的随笔,直接而清晰地映照出他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那些为公共领域而作的文字背后的困惑、探索和希望。与前两本书《从黄昏起飞》和《穿越午夜之门》相比,《酒罢问君三语》似乎显得更加随性和私密,却更清楚地展露了羽戈“起飞”和“穿越”中的那些怕和爱。
An Empty Room 豆瓣
作者: Mu Xin 译者: Toming Jun Liu New Directions 2011 - 5
A dazzling cycle of short stories by one of China s most revered contemporary writers and one of the world s leading artist-intellectuals.
An Empty Room is the first book by the celebrated Chinese writer Mu Xin toappear in English. A cycle of thirteen tenderly evocative stories written whileMu Xin was living in exile, this collection is reminiscent of the structural beautyof Hemingway s In Our Time and the imagistic power of Kawabata s palm-of-the-hand stories. From the ordinary (a bus accident) to the unusual (Buddhisthalos) to the wise (Goethe, Lao Zi), Mu Xin s wandering I interweaves plotswith philosophical grace and spiritual profundity. A small blue bowl becomes asymbol of vanishing childhood; a painter in a race against fading memory scribblesnotes in an underground priso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 abandonedtemple room holds a dark mystery. An Empty Room is a soul-stirringpage turner, a Sebaldian reverie of passing time, loss, and humanity regained.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豆瓣
7.4 (30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新星出版社 2011 - 10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是冯唐应李银河之邀自选的随笔集,由冯唐重新润色并排序后编撰成集。全书分耕读、琴鹤、饮食、男女四部分,从文学谈到收藏,从酒色谈到人生,包罗万象而又细致入微,让读者充分领略冯唐眼中的尘世风景。“世界最美的书”设计者、南京书衣坊的朱赢椿操刀装帧和版式设计,与文字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台灣娘子上涼山 豆瓣
作者: 張平宜 大塊 2011 - 1
張平宜曾經是《中國時報》的「美女記者」,「追求者不曾間斷」,不過她也不是只有美貌而已,她所做的新聞專題,曾得過吳舜文新聞採訪獎、新聞局金鼎獎,集所有光環於一身。1999年夏天,當時張平宜原本考慮辭去工作,專心當個全職媽媽,那時她正在做最後一個大專題,國際救援組織「偷渡」她進入與世隔絕的四川麻風村落。愛冒險的張平宜一如往常地衝鋒陷陣,探訪一個又一個麻風村,最後的腳步停在四川和雲南邊界的大地上,已經有兩個小孩的張平宜就在這次採訪麻風村的過程中,喚起她心底那個「奉獻者」的使命感,毅然放棄百萬年薪和大報記者頭銜,走上社會工作的道路。
「在海拔二千多公尺以上的高地,孩子們全身光溜溜,而且每個人的臉都很髒,髒到只看得到兩顆眼珠子。」過去缺乏相關知識,中共將所有麻風病人隔離在一個個的管制村落,當然也包括他們的孩子。這群人不被允許擁有身分證,也等於宣告他們是「社會隱形人」,一輩子無法翻身。這些麻風患者所生的孩子,雖然都很正常,但他們卻都沒有身分,一輩子注定被隔離在荒涼的四川高地上,活得比豬狗還不如。
麻風村與世隔絕、又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患者總是近親通婚,然後一生再生;官方統計的麻風患者有二十多萬人,他們的子女多得不計其數,正是這一張張無辜的小臉蛋,讓張平宜放下一切虛名,投入救援工作。她也決定為麻風病患的孩子爭取受教育的機會,為回歸常人社會做好準備。2000年,她協助成立中國麻風服務協會,投入兩岸麻風救援義工的工作。隨後在四川涼山州越西縣麻風村,興建大陸第一所麻風病人子女小學──大營盤小學。 2003年張平宜創立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以打造麻風村的希望工程為首要目標。至今十年有成,張平宜希望分享這十年經營世間大愛的喜怒哀樂與酸甜苦辣……
多余的素材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 1
本书内容:1968年,“文革”乱世,我满十五岁,趁乱学起油画来。在大墙面大铁皮上才画了几幅毛主席“红宝像”,我就认定自己已经是个法画家。冬季头一场雪,我约了两位大我几岁的工人画友,郑学明,李云晖,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阳公园,瞄准园外那座有五个圆顶的东正教教堂画写生。那年,教堂早已成了卢湾区抄家物资管理办公室,但圆顶不容易“抄”走,我们早就选定一下雪就画它:它多像苏联画册中的景象——什么是苏联,旧俄、东正教,我们全不懂,但那又怎样!
鲁迅的故家 豆瓣
作者: 周作人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1
本书介乎随笔和叙事散文之间,其中描写的情景造就了一种距离感,避免了一般叙事散文再现情景而导致的做作凝滞,显得干净空灵,不求即情即景,情景反而俱在,意味或许更强。这些特点,在"百草园"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书情书色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胡洪侠 中华书局 2009 - 9
本书是“准笔记体”的书话短章。作者东采西撷,忽中忽外,有人有己,亦正亦邪,试图营造出一点小趣味,温暖那些或痴或狂的读书爱书藏书之人。本书笔调轻松诙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读书人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许金龙 作家出版社 2011 - 1
只要发现自己的第一本书
便可以由此延续下去,从而创建成一个平台
读书人、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大江健三郎的读书讲义
一半是写作人,一半是读书人,生活与读书是如何连结起来的?
度过只是写作的人生,只是读书的人生,
世界的小说家大江健三郎,有着全部爱书人共同的「瘾头」。
好奇图书馆另一头的那个人正在读哪本书,趁隙跑去记下打开来页面上的那句诗;
害怕忘记今天读了什么,笔记一本写完一本,至今仍不间断;
他读过的书,红笔蓝笔、纸页上画满重点,读起字典更不输看小说的疯迷;
背诵所有喜欢的句子,希望跟自己喜欢上的书的作者成为朋友。
大江健三郎读书、写作一辈子的个中滋味,尽在这本──读书讲义。
因着发现这些书,与这些书邂逅相遇,我觉得写出自己所发现的这些书的那些人,都是自己真正的老师。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运。──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萨依德 一生的阅读,一世的朋友
特别收录《“晚期风格”之思想》──全面阅读萨依德
大江健三郎的读书笔记──
阅读某一本翻译作品。
◎用红蓝两色铅笔将书中自认为确实精采的部分以及不太理解的部分一一画上线条,如果是稍长一些的段落,则用线条圈起来,这就是我的作法。至于画线的铅笔,我之所以觉得至少须要两种,是因为要用其中一种颜色的铅笔,将感佩之处以及兴趣浓厚之处画上线条,这是一种肯定的行为。
我并不是「非常自然地开始写小说」那种类型。
◎我总是首先阅读外国的小说以及论文,在此过程中对其文体产生兴趣。尤其是每当阅读外国诗歌时,我总会萌发这样的念头,于是绞尽脑汁创造出自己的日语体,因而我的文章被人说为疙里疙瘩、难以阅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即便现在,我们这些纯文学小说家的日子过得也不算轻松啊。
◎尤其那些青年作家就更不容易了,似乎大家都甘愿忍受那种痛苦、忍受着那一切而生活而写作小说,以这种态势设法向社会推出自己。然后,便写出一本几乎没有畅销前景的作品。至于我,尤其在这种时候,首先就会阅读威廉.布莱克的作品。于是,我便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对应这一切。
所谓读书,并不是被提供信息这种层面的活动。
◎通过读书可以让我们知道,写出那书的人的精神是在如何活动,一个人的思考又将使其精神如何发挥作用。读者将借此发现这一切,感觉到现在的自己遇见了怎样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也将能够遇见真正的自己。
致新人 豆瓣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中国] 竺家荣 译林出版社 2009
在这本书中,大江健三郎用柔和的笔调、真性情的文句向青少年剖析自己的人生想法,与成长中的新人分享历经世事的成人经验,像如何锻炼不说谎的能力、人生习惯的养成、阅读的方法和乐趣等等。十五篇散文蕴含深厚的文化与深刻的思想,是能读到作者诚挚心意且让读者动容的大师小品。书中十余幅彩图由大江夫人亲手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