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日下书 豆瓣
7.4 (18 个评分) 作者: 李长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三国志》何以在日本风行三百余年,吉本芭娜娜与漫画的千丝万缕,《叶隐闻书》的湮没与流行,小说之外的村上春树……
——这是你不知道的文坛掌故,和无法想像的兴废传奇。
这本随笔论及日本书业的方方面面,从著书到出版,从编辑到作者,文字温润风趣,见解精辟入里,既是文人胸怀,更见学者功底。出版业界人士固可从中取经,爱书人亦可一睹日本文坛风采。谈及日本书业的历史与发展,爬梳剔抉;闲话作家们的风流往事,生趣盎然,而文末结语处述说其个人观点,每每让人玩味再三。
这是一本介于吉川英治与吉本芭娜娜之间的书,
也是一本兼顾爱书人兴趣与出版人专业的书。
哈,日本 豆瓣
作者: 李长声 中国书店 2010 - 9
你问日本的历史,他能告诉你;你问日本的风习,他能回答你;你问日本的文学,他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来;连点鸡毛蒜皮的问题,也能给你个完满答案。
李长声写饮酒,写捕鲸,写街景,写书店,写浮世绘,写辞世歌,也是精彩、精致又精辟。叙事,娓娓动听;状物,不厌其烦;写人,道地白描功夫。不明白了:他那支笔是怎么练的?
——章诒和《他那支笔是怎么练的?》
在我看来,长声兄是当下国内状写日本的第一人,就像林达写美国,恺蒂写英国,卢岚写法国一样,尽管他们的视角和风格各个不同。
——陈子善《与李长声“相遇”》
我当然更爱读李长声的随笔,通古博今,真性情织出的好见识,他微醺时写就的最好,你更该微醺时读。
——陈 浩《相见恨晚李长声》
Ten Thousand Miles Without a Cloud 豆瓣
作者: Sun Shuyun Harper Perennial 2011 - 8
Ten Thousand Miles Without a Cloud is a beautifully written account of Sun Shuyun’s journey to retrace the steps of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igures in Chinese history – the monk Xuanzang, who travelled to India searching for true Buddhism.
This exceptional book is a journey on three levels: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spiritual.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士人风骨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资中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士人风骨》一书所收文章,写于1996—2010年间。第一组文章主要讨论知识人的精神家园;第二组文章多是基于历史题材的心得。贯穿全书的核心是,作者紧紧围绕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梳理古今文化传统的递变,从振兴民族精神的角度,提出建设新文化的紧迫性。明确表达了当下重建民族精神家园,要继承五四精神,要发扬“士”的传统美德,为制度转型起催生作用。
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和对“道”的承载,依然存在于一部分人中间,现在转化为对严重的时弊和改革倒退的忧虑、对普世价值的追求,还有拒绝遗忘,追寻和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资中筠
思想录 豆瓣
Les Pensées : Sur La Religion Et Sur Quelques Autres Sujets
8.5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帕斯卡尔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1985 - 11
《思想录》是帕斯卡尔的代表作,而该书又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称为“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它文思流畅,清明如水,作者在此书中以一种浪漫思维的方式来谈问题,处处闪现思想的火花,更有许多提问和警句发人深省。
苇草集 豆瓣
作者: 何兆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 5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何兆武先生的这本随笔取名为《苇草集》,乃是他以史家的洞见,记录自己多年来对思想史研究的一些感触与成绩。
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谈论了历史学的两重性论略、中国传统思维与近代科学问题、自然权利的观念与文化传统等问题,学人之笔,读来让人颇多受益。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4 (91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 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朱光潜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 - 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本次重版,“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清凉心 菩提行 豆瓣
作者: 郑石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清凉心·菩提行》是针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拯救而写的。通过佛学中《唯识论》《华严经》的精神法界和《般若经》上的觉性与智慧,再由中观的方法契入积极的生活层面,融会了世出世间法不二、福慧不二和大乘菩萨行的究竟了义。
阅读不死 豆瓣
作者: 小米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 11
一位“80后”的涂鸦文字。
我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可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却膨胀到没有边际。
那些陌生国家的文字风光被语言的迷雾笼罩,可爱的译文就是乡村站台上我焦急等待的那列火车。想想看,乘上这列能遇到不同的风与光的火车,在全世界无障碍的穿行,这是件多么棒的事情,谁还去管它 的窗子上有没有精致的装饰!
那日天晴,在高速公路上见到一辆拉煤的大车迅猛前行,煤烟挥洒在空中,像个粗豪的汉子拖着一头经年未剪的黑发迎风狂奔。我先是愕然,后又生出惺惺相惜之感。书路无涯,就让我像这辆隆隆的大车一样自在前行,独享一生的风景。
我相信在正确的时间读到一本正确的书是一件能够拯救人生的事情。
忽然在书里发现了一个温柔的同类,我才知道自己并不算特别孤独。
我顶风冒雾,千里迢迢赶来,把手机号码和网络ID变成面对面的呼吸,编织一些带着七色光环的真实故事,让你发现滑向生活深渊的斜面上原来布满了惊喜的回转和岔路,有什么不好。
感时忧世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资中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所收内容涉及中国发展道路、新闻媒体自由、公民教育、高等教育科研、文化建设方向等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作者直接针对社会生活情况展开讨论,最大的特点是,从深层次的历史、思想观念、文化心理诸因素展开分析,结合理论谈现实,或挖掘历史渊源,或作中外对比。
来去自由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连岳 作家出版社 2009 - 6
《来去自由》是备受好评的系列图书《我爱问连岳》的作者连岳在2003年出版的第一本书的再版,减少了两篇文章,但也新增了两篇文章。
收入连岳最早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发表的专栏。第一部分“自以为是”,结合时政表述个人观点;第二部分“连城诀”,是一些比较个人化的文字,个人的成长经历及生活轨迹时有提及;其中一些故事充满幻想性,从文学性上看也属罕见的佳作,这类文字连岳今天写得较少,因而尤其值得珍惜。
连岳的文字观点独特、有趣,想像力丰沛,甚至具备一定的启蒙性。连岳的早期文字虽然较稚嫩,但他的自我形制已经建立了,这么多年来他没有偏离过他的观点和道路,他成为了他当初想要成为的人。
英国,没有老虎的国家 豆瓣
作者: 蔡天新 2011 - 11
《英国,没有老虎的国家》是数学家、诗人、作家蔡天新根据自己游学英国时期的经历写作而成的游记,作者的足迹遍布英伦三岛,从剑桥到牛津,再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英格兰,最后到伦敦。他将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趣闻轶事、历史典故、文化习俗、著名建筑、名人轶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鲜活生动,文笔优美。全书采用文字结合摄影照片的体例形式。128篇游记外加近200幅摄影照片,英伦三岛的风土人情全貌跃然纸上。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 豆瓣
作者: 徐贲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
这部理性沉潜的“公共随笔”文集使公共生活观察成为政治哲学的助手。纪德在《地粮》中写道:“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而对一个公共生活的观察者来说,观察的目光和观察的对象是同样重要的。他的特殊目光固然让他在许多人熟视无睹的对象中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样的目光也确实可以帮助别人对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但是,他还需要有适宜的观察对象,越具体越细致越好,而最适宜的观察对象正是普通人公共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些随笔虽为时评,观照的是“这里”和“现在”,却都关乎公共生活长久而普遍的知识和道理。好的公共生活以民主来保障群体的公共“幸福”,它的伦理导向是鼓励美德,它的价值内涵是维护尊严,它的理智状态是推崇真实,它的智慧传统是接受教训。匮缺这些条件不是放弃和绝望的理由,因为所有这些幸福因素都不是命运的安排,只要我们愿意,都是可以习得的。
艾迪生用写作影响读者,让他们对社会形成一种相对精致、复杂,而非简单、粗糙的感觉和观察,学会以一种开明、平和、深入、令他人愉悦的方式,而非以粗暴对抗和争来吵去的方式谈论共同的问题。他的写作可以说就在不断为此设立标准和作出示范。21世纪初的中国需要理性公共话语,迫切的程度并不亚于18世纪初的英国。
——徐贲
卖桔者言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张五常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 6
收入33篇短文所表述的形形色色历史上曾经发生或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案例,向读者展现产权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当代的进展情况。
赖声川的创意学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赖声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8
畅销经典,首次增入赖声川亲笔——“赖声川创作笔记”(1979年以来的编年册)。
刹那的灵感有迹可循,神秘复杂的创意如何学习?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
自从《创意学》一书出版以来,《暗恋桃花源》导演赖声川也成为华人世界之创意导师。
创意虽神秘,也是可以“学”的。在这里,赖声川提出一整套创意理念,从灵感的产生到实践转化,总结出“创意金字塔”模型。赖声川结合生活体验、作品案例,分享积累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经验,解析创意生成和实现的过程,实用,开放,引人思索。本书不仅写给创意产业工作者,每个普通人也可以有所领悟,激发创意,高品质生活。
《赖声川的创意学》出版后,实现了赖声川心中偷偷的愿望:这本书不仅吸引了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读者,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工商管理企业界人士。
Here is New York 豆瓣 Goodreads
Here is New York
8.9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 Little Bookroom 2000 - 1
Perceptive, funny, and nostalgic, E.B. White's stroll around Manhattan remains the quintessential love letter to the city, written by one of America's foremost literary figures. The New York Times has named Here is New York one of the ten best books ever written about the metropolis, and The New Yorker calls it "the wittiest essay, and one of the most perceptive, ever done on the city.
E.B. White's underground classic, and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ly written, accurate portrayals of the world's most diverse and interesting city.
这就是纽约 豆瓣
Here Is New York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E·B·怀特 译者: 贾辉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1
“E.B.怀特随笔”由作者本人选定,囊括了这位最伟大的随笔作家最重要的随笔作品,中文版分为两卷出版,第一卷名曰:《这就是纽约》。其中《这就是纽约》系怀特最为知名的随笔作品之一,1948年,《假日》杂志上全文刊登了这篇散文,此后不久,又出了单行本。2001年,经历了9.11之后的美国人再度翻开了这本书,发现五十三年前他们根本没有读懂这些铅灰色的预言:“纽约最微妙的变化,人人嘴上不讲,但人人心里明白。这座城市,在它漫长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毁灭的可能。只须一小队形同人字雁群的飞机,旋即就能终结曼哈顿岛的狂想,让它的塔楼燃起大火,摧毁桥梁,将地下通道变成毒气室,将数百万人化为灰烬。死灭的暗示是当下纽约生活的一部分:头顶喷气式飞机呼啸而过,报刊上的头条新闻时时传递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