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潜行者 (1979) 豆瓣 TMDB
Сталкер
8.9 (402 个评分)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演员: 亚历山大·凯伊达诺夫斯基 / 阿丽萨·弗雷因德利赫
其它标题: Сталкер / Stalker
清晨,空荡幽暗的卧室。潜行者(亚历山大·凯伊达诺夫斯基 Aleksandr Kajdanovsky饰)悄然无息地起身准备与另外两人会合前往一片恐怖复杂的地带。可妻子(阿丽萨·弗雷因德利赫 Alisa Frejndlikh饰)却极力哀求他不要冒险进入该地。而这位训练有素、 经验丰富的潜行者,即将穿越的是一片有着千变万化陷阱和圈套的地区“The Zone”。这块二十年前因陨星坠落而荒芜的恐怖地区,传说有一个名叫“The Room”的囚室,它能满足人们潜意识里最深层的意愿和欲望。潜行者与为寻求灵感的作家(安纳托里·索洛尼岑 Anatoli Solonitsyn饰)和为探明真相的科学家(尼古莱·格陵柯 Nikolai Grinko饰),踏上了这片变幻莫测的死亡之地。
这部极具史诗片气质,探究人类灵魂本质的科幻电影《潜行者》,用诗意而极富隐喻的长镜头,挖掘着人类潜意识与外部世界的重重矛盾与深层意义。1957年,一场发生在苏联车里亚宾斯克附近名叫玛雅卡工厂的核灾难,深深触动了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成为本部电影中的创作素材。影片也改变自小说《The Roadside Picnic》。本片荣获1980年第33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奖。
2019年5月7日 看过
是烈日下的水母,在极简主义电子和机械感的噪音中伴随着长镜头,和潜行者和随行者进入直面自己欲望的房间。前半段类似于冒险公路叙事,长达四分钟的轨道镜头后的色彩变化真的惊艳,绿色在漫无边际的黄棕之后更显生机,沼泽吞没城市,裂缝布满墙壁,苔藓掩盖建筑,铁锈遮蔽金属,水雾弥漫整个空间,诗意镜头和叙事的背后是克制的非写实和臭水坑。俄罗斯宗教里有天堂和地狱,但却没有居于中间的炼狱,极端的二元对立正如别尔嘉耶夫说俄国的知识阶层要么生活在未来要么生活在过去,却没有对现在的勇气,正如两位潜行者——作者和科学家在最后丧失了意愿,只剩下似白痴似疯子的潜行者绝望哭泣。最后在欢乐颂背景音乐和雨声中,老塔点出真正的奇迹在生活中——残疾的女儿可以意念移动水杯,玻璃在那一刻泛着大理石雕像般的质感。道德拯而不在非人的zone中
1979 哲学 文艺 科幻 苏联
飞向太空 (1972) 豆瓣 Eggplant.place IMDb TMDB
Солярис
8.7 (423 个评分)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演员: 纳塔莉亚·邦达尔丘克 / 多纳塔斯•奥威戴斯
其它标题: Солярис / 索拉里斯
心理学家克里斯•凯尔文(Donatas Banionis 饰)在飞往索拉瑞斯星之前来到儿时的父母家与当年的索拉瑞斯飞行员亨利•伯顿(Vladislav Dvorzhetsky 饰)见面。伯顿警告凯尔文索拉瑞斯星上会有不可思议的奇事发生,但后者并不以为意。凯尔文离开前,当 着父亲(尼古莱•格陵柯Nikolai Grinko 饰)的面焚毁了自己的个人物品。凯尔文到达索拉瑞斯星附近的太空站后,对科学家奇巴瑞安博士(Sos Sargsyan 饰)之死进行调查,却发现自己多年前已经去世的妻子哈莉(Natalya Bondarchuk 饰)竟突然出现。惊慌失措的凯尔文与太空站上另三位科学家讨论该如何面对怪事,却发现原来每人都深受其扰,不明就里……
本片被提名1972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同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
2019年5月3日 看过
看完最深的印象是想要探索更多关于那片有着自由意志的海洋的故事;真正的科幻是反科技的,不是反对,是反思;沉迷各种长镜头的情绪表达,开场和结尾那缓慢的无意义空镜头中漂浮的水草告诉了你这不会是视觉奇效片,父子二人驾车在路上穿过各种建筑的长镜头也十分棒,物品的陈列背后是对好莱坞似类型片的镜头结构的打破;羞耻感是人存在的基础;不同于2001的各种俯拍,这一部反而更多的是低视角;记忆之海里倘若心灵创伤能够抚平,那么应该留下还是离开,TO BE OR NOT TO BE;虽然都在说爱,但感觉更多的还是一种理智与情感的微妙纠结,具体的爱情倒是其次;黑白镜头很有意思,很多地方感觉在看灵异片;结局开放性,虽然回到了父亲身边,但远镜头的索拉里斯海和画框分割则让现时变的暧昧;但喜欢来自于电影对人类理性认知之外的承认
1972 哲学 科幻 经典
米歇爾·福柯 超越善與惡 (1993) 豆瓣
Michel Foucault: Beyond Good and Evil
导演: David Stewart 演员: 米歇尔·福柯
其它标题: Michel Foucault: Beyond Good and Evil
Michel Foucault: Beyond Good and Evil, explores the philosopher and his complex and controversial life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colleagues and biographers and re-enactments of Foucault’s storied exploits in the American counterculture.
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 (2003) 豆瓣 TMDB Min reol
The Matrix Reloaded
8.3 (1340 个评分) 导演: 拉娜·沃卓斯基 / 莉莉·沃卓斯基 演员: 基努·里维斯 / 劳伦斯·菲什伯恩
其它标题: The Matrix Reloaded / 22世纪杀人网络2:决战未来(港)
上一部结尾,尼奥(基奴李维斯 饰)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使命,中弹复活后,变成了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他和女友崔妮蒂(凯莉·安·摩丝 饰),舰长墨菲斯(劳伦斯·菲什伯恩 饰)回到了人类的基地锡安,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此时,“母体”决定先下手为强,派出了两万五千只电子乌贼攻击锡安基地;墨菲斯、尼奥和崔妮蒂则再次进入“母体”,寻找“制钥者”,准备从内部破坏;而本该被尼奥消灭的特勤史密斯似乎出了点问题,脱离了“母体”的控制,拥有可怕的复制能力,阻碍尼奥他们的行动。
德勒兹的ABC (1996) 豆瓣 TMDB
L'abécédaire de Gilles Deleuze
9.8 (9 个评分) 导演: Pierre-André Boutang 演员: 吉尔 德勒兹 / Claire Parnet
其它标题: L'abécédaire de Gilles Deleuze / Gilles Deleuze from A to Z
获首届《电影手册》主办的DVD大奖(Prix DVD des Cahiers du cinéma),Montparnasse制作发行。花絮做的很出色。
2019年5月20日 看过
A as in Animal, B as in 'Boire' (Drink), C as in Culture, D as in Desire, E as in 'Enfance' (Childhood), F as in Fidelity,G as in 'Gauche' (Left), H as in History of Philosophy, I as in Idea, J as in Joy, K as in Kant, L as in Literature, M as in 'Maladie' (Illness),N as in Neurology, O as in Opera, P as in Professor, Q as in Question, R as in Resistance, S as in Style, T as in Tennis, U as in 'Un'/One, V as in 'Voyage'/Trip, W as in Wittgenstein, X,Y as unknown, Z as in Zigzag
deleuze 哲学 德勒兹 法国 法国电影
搏击俱乐部 (1999) 豆瓣 TMDB IMDb Min reol
Fight Club
9.0 (2018 个评分) 导演: 大卫·芬奇 演员: 爱德华·诺顿 / 布拉德·皮特
其它标题: Fight Club / 搏击会(港)
杰克(爱德华•诺顿 饰)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危机和憎恨。
一个偶然的机会,杰克遇上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布拉德•皮特),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残酷和暴烈的痞子英雄,并因为自己公寓失火而住进了泰勒破旧不堪的家中。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为了好朋友,并创立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而徒手搏击,宗旨在于发泄情绪的地下组织。
俱乐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地下组织,而泰勒也以自己个人的魅力,吸引着那些盲目的信徒。俱乐部的成员们到处滋事打架、大肆破坏,泰勒本人的行为也越来越疯狂。
杰克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和泰勒发生争执,泰勒离开了他。然而,杰克发现,他走到何处都无法摆脱泰勒的影子,他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谁?
受审视的生活:哲学就在街头巷尾 (2008) 豆瓣 TMDB
Examined Life: Philosophy is in the Streets
7.6 (27 个评分) 导演: Astra Taylor 演员: Kwame Anthony Appiah / Peter Singer
其它标题: Examined Life / Examined Life
Examined Life pulls philosophy out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classrooms, and puts it back on the streets. Offering privileged moments with great thinkers from fields ranging from moral philosophy to cultural theory, Examined Life reveals philosophy's power to transform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imagine our place in it.
现代性的碎片 豆瓣
作者: 戴维·弗里斯比 译者: 卢晖临 商务印书馆 2003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从对碎片化的日常入手,齐美尔从货币理论中生发出的比韦伯更早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合理性的思考,克拉考尔和本雅明则更加关注新媒介尤其是电影在现代性中的重要作用。
哲学 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研究 现代性
西方哲学导论 豆瓣
作者: 张志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 9
《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西方哲学导论》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丛书的一本,主要按照时间序列,跟随哲学家们的问题,熟悉其概念,遵循他们的思路,理解他们的思想,从古代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四大部分介绍西方哲学这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学习西方哲学不仅是训练理论思维的一种方式,而且有助于培养历史感和批判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哲学与人生的问题,因此,学习哲学非常符合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018年12月12日 已读
西哲入门书籍,张志伟的还是比邓晓芒的好看一些,邓晓芒的康德看得我头疼。。。
哲学 张志伟
《论语》的哲学诠释 豆瓣
作者: 安乐哲 / 罗思文 译者: 余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3
按照中国传统,研习《论语》是参悟儒家之道的第一步。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无数的儒生即遵此而行。时至今日,这个古老的方法依然行之有效。我们坚信,它能够帮助考察者、研习者和世人改善现在的境遇。
一些读者或者可以径直开始阅读后文中的译本,在孔子及其门徒的指引下直接入道,而另外一些不熟悉这个领域的读者则可能身陷迷雾之中。西方思想家多心一种非历史、非文化的方式进行哲学化的探讨,但是,孔子与之相反,他深切地关注身边客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因而,当代西方读者极有可能发现,《论语》中触目皆是其不知所云的人物、事件和地点。
为此,我们将在《导言》中介绍了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期使之通俗易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一一诠释文本、背景介绍及注释中出现的所有人物、事件和地点。这种卷帙浩繁的工作对于阐明孔子之道并无太大的帮助。期望更多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读者可以参阅我们开列的参考书目——历史上,那些东方味十足的译文均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
渎神 豆瓣 Goodreads
Profanazioni
8.1 (15 个评分) 作者: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王立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2
在本书收录的10篇论文中,阿甘本思考了一系列文学与哲学问题:守护神、自我与各种主体性理论之间的关系;在影像与生活经验中得到阐明的弥赛亚时间的问题;作为文学范式的滑稽模仿;以及魔法在提供伦理准则上的潜能。
本书论及的话题与主题的范围之广,证明了阿甘本的独特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和他对见证行为的——有时徒劳、有时丰产的——持续关注。
2019年1月16日 已读
受本雅明影响很深的阿甘本。“意识到幸福的人已不在幸福”,儿童是对比的主体,姿势和脸孔(人的脸是有待探索的地理)是串联的线索,最后落在集合二者的摄影上。福柯的“作为姿势的作者”类似无脸男——一个匿名的没有面孔的在场与空间,通过剥夺作者身份的一切相关性的同一个姿态反过来确认作者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因为缺席,所以存在。这个姿势是每一个表达行动中保持不被表达状态的东西,是一种核心的空无。脸最开始并不知道裸体,但在展示为一种具有表达性质的姿势的时候,成了一种新的使用。所以色情明星会面对和直视摄像机,比起搭档,欲望的源泉在于观看者。另,被安利了《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啊,对了,那首渎神的《奥迪吉尔》我还是接受无能
吉奥乔·阿甘本 哲学 阿甘本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 豆瓣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II: Mille Plateaux
9.3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费利克斯·加塔利 /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姜宇辉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
作为《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续作,本书将前作《反—俄狄浦斯》中已然肇始的思想实验向更为开放而宽广的领域推进:地质学、生物学、史学、神话学、数学,等等,都成为真正的思想—“根茎”的蔓生之地。而盘踞于传统思想模式中的种种“层”、“编码”、“超越性平面”、“纹理化空间”等,则伴随着这场激动人心的实验进程而渐次烟消云散。全书散布着一座座流播强度的“高原”,而多元性、异质性的连接则成为它们之间彼此沟通的横贯线。但在乱花迷人眼的表象之下,全书却流淌着纯正的哲学血液,因为它所致力于的正是德勒兹一以贯之的信念: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就是新思想方式的创生。
2019年11月9日 已读
完整读之前,对书的印象停留在题目的后半句,也就是最常被引用和论述的becoming,但现在觉得更重要的是串联题目中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modulation,是晚期资本主义作为欲望机器的逻辑所在,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千高原和反俄狄浦斯根茎式的论述中有一个深渊般的隐形核心。btw,也是一本反复续借读完但还需要再读的书
后现代 哲学 德勒兹
历史的天使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摩西 译者: 梁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主流的历史观以黑格尔的历史观为代表,历史乐观地被视为一条线形的、不断走向人类最终完善之路。历史的每一个环节都为下一个环节服务。
直到1920年代,罗森茨维格、本雅明、肖勒姆三人共同以弥赛亚乌托邦为理念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历史观。它呈现了一种弥塞亚乌托邦的思想。对立于将历史视为一条永远走向人类最终完善之路的乐观主义观念,他们提出了一种断裂的历史思想,其各个环节不能被纳入一个总体,与表面的同质化相比,其破碎更具有意义——同样也更有前景。
在三位思想家那里,上述另类的历史出自于他们对20世纪巨大变革的直接经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在历史理性解体的基础上,希望的火花再次燃起。透过救赎的范畴,乌托邦再次闪现在三位作者那里。在向新事物的突现敞开的这一时间模式当中,理想的迅速实现变成了可以被设想的事情。
在《历史的天使》中,作者斯台凡·摩西以天使报喜作比喻,来回顾这套历史救世说,从而以一个特别的视角生动地展现出20世纪初的德国犹太思想。这三位思想家共同想象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它呈现了一种弥塞亚乌托邦的思想,其各个环节不能被纳入一个总体,与表面的同质化相比,其破碎更具有意义——同样也更有前景。
2019年3月30日 已读
分析本雅明的是最精彩的部分,但也的确是着墨最多的部分。一个发现是,这本书将Aura译为了气息,这个词放在某些部分的确比灵韵/晕更加适合。最透彻的部分是讲述本雅明的弥赛亚时间的救赎。正如第一部分的罗森茨维格说“事件并非在时间中降临,而是时间本身降临了”,本雅明的历史的天使说“当我头一次看到你时,我已经带你返回到了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所以新本身是完全相反对立的两个概念,而现代性就“即在永远就已经存在的东西的语境当中出现的新”
哲学 弥赛亚 思想史 斯台凡·摩西 本雅明
论新 豆瓣
Über das Neue.Versuch einer Kulturökonomie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鲍里斯·格罗伊斯 (Boris Groys) 译者: 潘律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杜尚的《泉》、马勒维奇的《黑方块》、蒙德里安的格子画……这些艺术作品的创新究竟有何意义?它们的文化价值究竟从哪儿来?
·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鲍里斯•格罗伊斯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一系列关于神圣和世俗(什么才算是文化?)、传统和断裂(文化如何进入档案库?),以及时尚和历史之间关系的话题得以展开。
·格罗伊斯擅长将不同的哲学传统(从法国后结构主义到现代俄罗斯哲学)融入他具有启示意义的分析中,这些问题直指当今文化生产的核心,展现出他极其宽广的思想维度。
- 内容简介 -
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创新。不论是理论家、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断被要求去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新”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的定义只能以它和现存的和旧有东西之间在某个文化中的关系来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它和文化以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中,创新其实是一种重估价值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运作过程。而每个希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人都在参与这种价值交换。
对格罗伊斯来说,创新是一种对文化的否定式适应。艺术品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否定性来适应传统成为了评价艺术作品的主要标准。因此,世俗和日常的领域如今可以进入文化档案库。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杜尚的现成品。本书通过对新与旧、日常和文化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展现了艺术和理论是如何获得文化价值的过程。
2019年4月13日 已读
什么是“新”意味着什么是价值,也就是“新”究竟有什么意义。“新”不是一种发现和创造,而是某些人们经常见到喝想当熟悉的东西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所以科技相关的不是创新,而是改进(各种功能上的变化)。但是艺术品可以在世俗语境和文化语境之间直接获得新的定义。这本书的可贵之一就在于格罗伊斯提出了创新交换理论,不再创造新的术语和理论神话,强调“新”是文化喝世俗世界之间界线的变化。创新首先总是对传统的重复,到创新交换种个体的特性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薄而精的一本书,第一章“新”与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分很精彩
2018 哲学 当代艺术 拜德雅 艺术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许绮玲 / 林志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7
什么是'灵光'?
本雅明在书中为“灵光”下了个定义:它是“一种奇特的时空交织,一种独有的、无论离得多近都总是带有距离感的表象或外观”。作为具体体现,本雅明把它描绘为人参悟自然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氛围:“夏日午后休息,对着天尽头的山峦或头顶上播撒树阴的枝条凝神追思,直至这个凝思的时刻与之所关照的事物的物象溶为一体——这就可谓吸纳了山峦或枝条的灵光”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辑录本雅明论艺散文四篇:《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
2019年2月13日 已读
赵勇在解释aura这个词的时候,谈到西方学者认为“灵光”作为术语属于格奥尔格派,而格奥尔格的朋友斯凯尔将其理解为“生命的呼吸”,认为每一种物质形态都散发着灵光,这种灵光既冲破了自己,又包围了自己。这次读完,感觉更像卡夫卡的“朝最后的尘世边界冲击”
哲学 德国 本雅明 美学 艺术
主体性的黄昏 豆瓣
作者: [美]弗莱德·R·多尔迈 译者: 万俊人 / 朱国钧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 11
《主体性的黄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吴增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
尼采是一位极富争议性的西方哲学家。尽管他的哲学对当代西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有关他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大抵而言,这些争论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来展开:尼采的哲学究竟有没有某种统一性?假如有的话,那么它应该是什么?本书作者认为,尼采一生的哲学思考,都是为彻底颠覆两千多年的西方柏拉图主义或行而上学传统,并且克服它所导致的现代虚无主义后果:正是这一基本意图,构成了尼采哲学的内在统一性。为此本书一方面通过以尼采经典文本的诠释勾勒其哲学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也把尼采放到二十世纪的争论语境中最大程度地凸显其哲学思想的复杂性。
2019年5月18日 已读
很短但是认认真真看了一个上午hhhhhh能把尼采讲的这么学术还平易近人真的不容易。主要是以超人,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三个概念的涵义作为阐述核心,分别论述了后尼采主义的三种理解和继承——海德格尔同尼采一样认为西方现代虚无主义的源头在柏拉图主义,但海认为尼采本身就是这场形而上学的推动者和闭幕人;德里达和德勒兹等后现代主义则完全不同于海眼中“构建理论”的尼采,而是反对一切的,尼采是反文化的代表,是差异性和边缘的代言人,这也是为何尼采成为反中心的各种理论的代言人;施特劳斯派则从政治哲学入手将其看做反对柏拉图主义但实际正是一个柏拉图式政治哲学家,现代性的全部危机是政治哲学的危机,承认尼采对哲学和自由精神的显白推崇,也看到尼采反对迎合民众又要建立自然等级秩序的显白。吴无疑是偏向第三派的,需要“理智的诚实”
吴增定 哲学 哲學 尼采 思想与社会
欲望的治疗 豆瓣 Goodreads
The Therapy of Desir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ellenistic Ethics
作者: [美] 玛莎·努斯鲍姆 译者: 徐向东 / 陈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本书为著名古典学者、当代最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玛莎·努斯鲍姆探讨希腊化时期情感理论的代表作。
在希腊化时期,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派和怀疑论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并非仅仅探讨与人类情感无关的理性定律,而是一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发掘人生意义的艺术。在这种背景下,哲学的论题就囊括了:对死亡的恐惧,爱与性,愤怒与侵略。
在本书中,努斯鲍姆强调,在当下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中,希腊化哲学学派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了。通过考察伊壁鸠鲁、卢克莱修与塞涅卡等哲学家的相关著作与文本,努斯鲍姆希望时刻引导读者关注希腊化哲学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展示这一时期的哲学对当今的伦理与政治思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借助于出色的文本分析与理性论证,本书为大众读者提供了绝佳的入门导读,也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2019年4月12日 已读
迷人的斯多亚主义者关于欲望(是情感而非身体本能似的饥饿感)如何在人类行动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论述。运用了许多文学文本,但是正是这些文学叙事为我们理解感情和世界提供了范例,透视到叙事权力背后可能扭曲的人类关系,发现艺术表现如何引导我们理解生活中所知觉到的迹象。情感中谈到最多的是作为激情的爱欲和愤怒。为何阿喀琉斯的愤怒会让人感到害怕,而奥德修斯的愤怒则会让人感到愉悦,努斯鲍姆借塞涅尔回答“愤怒含有一种过度的自爱和自我拔高”。借此进一步思考公众生活中的愤怒作为一种情感纽带连接了个体和社会,而他的双重性则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的智慧之眼。但斯多亚主义式生活实在很难达到,所以努斯鲍姆最后只是强调仁慈,即我们可以试图回应已经发生的事而不去实施严厉的惩罚,以及用叙事性的理解去探究别人的动机和自己动机的复杂性
2018 伦理学 古典学 古希腊 哲学
运动-影像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吉尔·德勒兹 译者: 谢强 / 马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 - 4
《运动-影像》是经典学术系列“实验艺术丛书”的最新产品。这本书研究的不是电影史,它是分类学,一种对影像和符号的分类尝试。我们在此讨论第一种影像类型,运动-影像及其主要变型:知觉-影像、情感-影像、动作-影像、符号(非语言学范畴),它们构成了影像的特点。明与暗斗争,明与白色产生关系。质-力量通过面孔表现,它呈现在“任意空间”中,揭示出原初世界,有时在假定为真实的世界现实化。电影大师用各自独一无二的方式创造、创作影像和符号。它们对画家、建筑家、音乐家来说充满对抗性,对思想家亦然。不应抱怨视觉和听觉侵犯了思想,也不应对这种侵犯持乐观态 度;而应当展现出思想如何对既属于运动-影像又属于更深层次的时间-影像的视听符号发生了作用,这样,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2019年3月29日 已读
2019.12.14重读完毕,太耗时耗力了,然而还是有很多不懂,不过也有一些微小的进步聊以宽慰。年后再读一次吧
——分割线————

奇思妙想,妙语连连,很多地方都让人惊讶,文科学术天才的体现之处大概就是这种对表象的深入透视和总结表达的能力。虽然全书的重点在运动-影像之间的关系,不过最喜欢和受启发最大的是第二章的剪辑。另外可以看出柏格森、皮尔士和爱森斯坦对德勒兹的影响。并且成功引起了我去读这三人的欲望
哲学 德勒兹 法国 电影
欲望的眩晕 豆瓣 Eggplant.place
8.4 (5 个评分) 作者: [法]奥利维耶•普里奥尔(Ollivier Pourriol) 译者: 方尔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3
《欲望的眩晕:通过电影理解欲望》不是简单的电影批评。正如副标题所示,本书旨在“理解欲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一方面带我们回顾了几部著名的影片,同时在每一章中各援引一名著名哲学家,比如萨特将为我们阐释《轻蔑》里碧姬•芭铎的臀部,黑格尔为我们分析帕西诺和德尼罗在《盗火线》里的殊死斗争,吉拉尔将为我们讲解《玩具总动员》里的模仿欲,德勒兹为我们展现莎朗•斯通在《赌城风云》中的性感,柏拉图为我们描绘《柏林苍穹下》中的爱之眩晕。
总的来看,每一章都和某个哲学家密切相关:萨特在第一章里屡次出现,第二章是黑格尔,第三章和第四章均为勒内•吉拉尔,第五章是柏拉图,第六章是德勒兹;与此同时,每一章的每一节都以一部影片(很多时候只是电影中的某些片段)为例,支撑并佐证所要阐明的论题。普里奥尔把哲学和电影结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别样的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