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论瓦尔特·本雅明 豆瓣
Criticism of Walter Benjamin
作者: [德国] 西奥多·阿多诺 /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郭军 / 曹雷雨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 1
序言:本雅明的关怀
语言论与翻译论
土星视角与差异问题:对瓦尔特·本雅明的
语言论的思考/鲁道夫·盖希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创世记”/欧文·沃尔法思
巴别塔/雅克·德里达
“结论”: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者的任务”/保岁·德·曼
知识论与经验论
本雅明《文集》导言/西奥多·阿多诺
世俗启迪的基本原理/赫尔曼·施韦彭霍伊泽
光晕以及自然的生态美学/戴维·罗伯特
《拱廊计划》中的经验与唯物主义/里查德·沃林
深海采珠人/汉娜·阿伦特
历史哲学与文化批判
19世纪历史哲学的寓言/海因茨迪特尔.基茨泰纳
瓦尔特·本雅明和他的天使/格雄.朔勒姆
“格格不入”:瓦尔特·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中
辩证的文化概念/米夏埃尔.勒维
打碎万花筒:本雅明的文化史批判/欧文.沃尔法思
文化作为法西斯统治的帮凶:本雅明对法西斯主义
症候的诊断/安斯加.希拉赫
资本主义现代精神批判/鲁迪.蒂森
神学与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还是政治弥赛亚主义?
——阐释《关于历史概念》的论点/罗尔夫.蒂德曼
马尔库塞与本雅明:浪漫的维度/迈克尔.罗维
瓦尔特·本雅明:提高觉悟抑或拯救性批判/尤金.哈贝马斯
后记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更同意哈贝马斯对本雅明的评价——“拯救性批判”
哲学 德国 现代性
诱惑者日记 豆瓣
Forførerens Dagbog
作者: [丹麦] 索伦·克尔凯郭尔 译者: 京不特 译林出版社 2014 - 1
约翰纳斯爱上了陌生姑娘考尔德丽娅,他设法“偶然”地遇上她、接近她。他以奇妙的修辞和晦涩的思想吸引了她,使她由厌恶、畏惧而至迷恋。然而,约翰纳斯从不打算让婚姻的形式成为这场恋爱的结局,而是试图使考尔德丽娅同样放弃、厌恶婚姻,使他们的关系停留在永恒的恋情阶段。
《诱惑者日记》是克尔凯郭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者在书中探索审美的界限,洞察人性的裂隙,在文学与哲学的边界上行走。
2019年4月7日 已读
正如克尔凯郭尔将存在区分成审美、伦理和宗教三阶段一样,他将性爱也进行了类似区分:唐璜式的感性审美/绝对的肉欲;浮士德式伦理性爱/世俗婚姻;约翰纳斯则是宗教的爱/绝对的“反思性爱欲”。“去爱一百两百个其他女人吧,我还是你的,甚至在死亡的时刻我都是你的……我是你的,你的,你的,你的诅咒”,诱惑和纠缠是双向的,只是双方对痛苦的承受能力不同,因为痛苦的来源是一种伦理价值,而引诱者和被诱惑的人背负着不同的伦理道德。克尔凯郭尔所追寻的是“年轻女孩所独有的具备的青春重焕的力量”,“爱你难道不是爱世界”的背后是将“你”作为自我存在与不可抵达的世界之间的“他者媒介”,“女人是并且继续是思虑的取之不尽的材料”,正如蓝胡子新婚之夜不断的杀戮和唐璜不断的背叛逃离。“我的灵魂如同一条爱你的河”,但河流奔腾不止
丹麦 丹麦文学 克尔凯郭尔 哲学 存在主义
正义的两面 豆瓣
作者: 慈继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正义主题乃当今国内外诸人文社会科学之聚讼焦点,其学理解释尤为国内学界所急缺。慈继伟先生积其深厚的海外博学资源与其共独到的本土道德现实体察于是书,力超康德至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之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义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2019年4月9日 已读
正义的两面性在于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必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从有条件性到无条件性是尼采所说的“遗忘”机制(谱系学概念的而非个体意义的),遗忘标志了人们的正义动力多大程度上超越了正义原初动力中的相互性。愤恨作为一种涉及自我利益的道德情感,就是我们对他人破坏相互性而产生的道德性行为。即,正义德行的有意识性源自于一个人对自己的利己之心和对他人的利己之心的双重警觉,我们有意识地把正义的要求作为绝对命令但又同时无意识地把正义的要求作为绝对命令。这个过程也是道德化,即人们原有的情感或者动机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强化或升华,互利的意图被遗忘,有条件的善意在人们的意识中再现为无条件的善意。但相互性决定了正义面对永久的挑战性和它自身的脆弱性(惩罚是对愤恨的快感宣泄,宽恕是自我克服和精神补偿
中国 伦理 哲学 思想史 慈继伟
荷马的竞赛 豆瓣
作者: [德] 尼采 译者: 韩王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3
这本书汇编了尼采早期研究荷马的5篇重要文稿。其中包括《荷马与古典语文学》《荷马的竞赛》等几篇论文。在《荷马与古典语文学》中,尼采反对将荷马以及《奥德赛》《伊利亚特》作为科学分析的对象,重申了作为吟游诗人的盲人荷马与其诗歌作品的统一性。在《荷马的竞赛》中,尼采讨论了围绕在荷马身上的另一种古老的传统——竞赛文化。通过对古代文本的分析,尼采回答了“古希腊人为什么需要一场并不存在的竞赛?”这一问题,指出了发明这场竞赛的价值,以及神话背后隐藏的理性。
2019年6月13日 已读
与《悲剧的诞生》一样,尼采并不关注悲剧本身是什么,他也不关注竞赛本身是否存在,荷马究竟是谁,在阐释学传统中的尼采将他的生命哲学从早期开始埋藏——生命本质是痛苦与混沌的
古希腊 哲学 尼采 荷马
忠实于事件本身 豆瓣
作者: 蓝江 2018 - 8
2019年4月13日 已读
第三章和第四章绝了,以我基本全部还给老师的数学功底而言读这两章真的太痛苦了,以至于第五章进入艺术与非美学后长吁了一口气,但最喜欢的还是第一章(当然有一个原因是第三和第四被我不求甚解了。。。)。而且比起巴迪欧自己的思想,更喜欢他和他老师阿尔都塞之间的异同分析,以及经常串场的齐泽克
badiou 哲学 巴迪欧研究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 当代激进思想研究
技术与时间 豆瓣
作者: [法国]贝尔纳·斯蒂格勒 译者: 裴程 译林出版社 2000 - 1
本书是法国当今著名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的重要论著《技术与时间》的第一卷。作者在书中,综合以西蒙栋、吉尔和勒鲁瓦-古兰等人类学、民族学、史前史学家为代表的技术进化理论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生存现象学理论,从人类因有的“缺陷存在”和“代具性”这两个品质出发,通过阐释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兄弟的故事,对技术与时间在人类本性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重新讨论,从而建立技术与时间二者和人的本性之间新的关系。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关于“后种系生成”,一种人在生物遗传之外的文化技术存在。技术作为一种记忆形式,是人类时间性的组成部分。而技术的痕迹是意义的义肢
哲学 技术 技术与时间 技术哲学 斯蒂格勒
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最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此一话题在欧美学术界曾引起强烈争鸣,相信也会引起中国读者浓厚的兴趣。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性情气质”的公理法则的现象学探究+历史中具体的“性情气质”的批判考察;“羞感”作为积极的价值情感在现代社会中不敌作为消极的价值情感的“怨恨”;引用的那句“羞感是身体的遮蔽物”很妙;最有启发的是对羞感作为一种自我感觉形式的阐述,是一种“转回自我”和保护性功能;参编里提到的“市民阶层的尊严”很有意思,可惜只剩下了只言片语
哲学 德国 德国哲学 心理学 政治哲学
同情感与他者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在“本质直观”的天赋上,舍勒独占魁首。根据舍勒的理解,现象学是一种独特的直观行动,把握最原初的实际现象,而非从既有理论引导出来的现象。从基本情感现象学分析出发,舍勒向具体的基本价值感现象推进,分析同情、怨恨、害羞、懊悔、受苦感,恭顺感,广为论者称道,这些分析与他关注的现代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失序问题丝丝相扣,让人叹为观止。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第一篇《同情现象的差异》非常好~区分了再感知/体验性生活/共同感知三个概念;同感的四种类别里专门列出了单纯的感情传感;“同感性权力分享”;不同于一般认为人是群体性的观点,认为人越是群体的一员则越具有动物性,人之为人是精神上的个体化发展;用雅鹿斯之头隐喻“牺牲”
maxscheler 哲学 宗教伦理 德国 德国哲学
历史表现中的意义、真理和指称 豆瓣
作者: [荷] 弗兰克·安克斯密特 译者: 周建漳 译林出版社 2015 - 10
历史哲学家弗兰克·安柯斯密特的集大成之作,将整体史学文本与陈述性语言加以区分,充分认识史学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对史学语言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且可让语言哲学家看到此前思维的盲点,为哲学发展提供新思路。
2019年4月19日 已读
在文学艺术和科学哲学中间的历史文本如何书写与理解的问题,将语言哲学引进历史文本研究,区分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提出文学理论如何对事实和表现进行补充,juste milieu
ankersmit 人文与社会译丛 历史 历史哲学 史学理论
悲剧的诞生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德]弗雷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8
尼采立足于人生谈审美和艺术,著述颇丰,除了《悲剧的诞生》这样的专著外,大量论述散见于他各本著作里。周国平翻译的《尼采美学文选》回击了这方面的专著和论述,由于篇幅较大,分做两本书出版。《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收入1872年至1880年的著述,大致相当于其思想发展的早中期。《瓦格纳事件:尼采美学文选》收入1881年至1889年的著述,大致相当于其思想发展的后期。前书还收入了译者早年所写《哲人尼采剪影》《尼采美学概要》二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尼采的生平和美学思想。后书则收入了译者晚近所写《尼采美学导论》一文,是一篇近7万字的长文,对尼采美学思想做了系统的阐释,全文第一次完整发表。专此说明。
导读尼采《悲剧的诞生》 豆瓣
Nietzsche’s the Birth of Tragedy: A Reader’s Guide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伯纳姆 / (英) 马丁·杰辛豪森 译者: 丁岩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7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针对尼采最重要著作——19世纪哲学的关键文本——的导读性作品。弗里德里希·尼采是19世纪最具争议性、重要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悲剧的诞生》——他的第一部著作——是一个经典文本,它对那些试图理解和发展尼采思想的人而言仍是必读书目。本书对这一极其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简洁、易于进入的指引,它是特别为那些第一次接触尼采的学生而写就的。
·内容简介
本书的目的不是概括或取代《悲剧的诞生》一书,而是帮助读者深入阅读原著。我们希望读者将原著与本书同步阅读。读者可以一边阅读尼采如迷宫一样的论证,一边参考本书的评论。本书对原著所有的章节,及其中大部分的段落都有评论。在不同章节之间,我们尽量采用交叉引用的方式,以便读者阅读。我们不仅对尼采的论证以及文本风格进行解析,同时也提供背景信息。我们不希望本书抹杀原文,理解原文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原文,体验原文的魅力。
如果要问,读者(包括一般读者以及对尼采有特殊兴趣的读者)在阅读尼采发表的第一本著作时,能够得到什么益处,最简短的答案将是:这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书,它简明扼要地将19世纪思想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此书不仅为尼采其他的作品做了铺垫,也为19世纪后发生的文化及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第1章和第2章,我们将论述对尼采影响最大的几个事件,其他的影响会在本书主体章节(第3章)陆续提到。在第4章,我们会介绍《悲剧的诞生》一书发表后的反响,被读者接受的情况,以及它的长远影响。
瞧,这个人 豆瓣
Ecce Homo: How One Becomes What One I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德]尼采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6 - 4
作为颇有争议的哲学家,近百年来,后世对尼采的评论毁誉不一。出于对自己成就的认可,这位目空一切的天才和疯子写了自己的传记,让后人得以理解他的学术轨迹和人生历程。在这本书里,尼采以自己的主要著作为线索对自己的思想主张加以描述,因而这本书为尼采本人及其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学和传记性的材料。尼采在书中严厉地抨击了道德、灵魂、精神、自由意志和上帝。
2019年4月22日 已读
自传和导读,从他反复将身体作为一切理论的载体可以窥见他为何选择展现舞蹈之美的狄奥尼索斯,认为偏见源于内脏,思想来自运动,灵与肉的统一。将文化精神和饮食相联系,虽然崇拜酒神却劝告人应该禁酒,不吃两餐间的小食,不喝咖啡只喝茶,茶只能一点点,但要浓。毫无顾忌地表达对女性的偏见,既留恋又决绝地告别瓦格纳,最后一章前的尼采狂妄自大,但诚实的可爱。但最后喃喃不止的“你们理解我了吗”却又显露了这个人和孤独的斗争与呼喊。“我非常担心,有一天人们会称我是神圣的:你们也许猜到,为什么我预先出版这本书,就是为了预防别人拿我胡作非为,我不想做圣人,宁愿做傻瓜,也许我就是一个傻瓜”
传记 哲学 商务印书馆 尼采 德国
生产(第11辑)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 郭晓彦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5
《生产》第11辑专题是“情动”(Affect)。“情动”源自拉丁语Affectus,意指激情(passions)、情绪(moods)、感受(feelings)、情感(emotions)等,是西方哲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为摆脱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局限,人文社会科学经历了一场以此概念为核心的“情动转向”(Affective Turn)。可以说,这一转向有两条线索,一者以“情动”为研究对象,一者以“情动”为研究方法,二者时有交织,如今在文学、艺术、政治、哲学研究领域内也生机勃勃。本专题选入了哲学层面对“情动”的讨论,同时也选入了从情动出发对当代文化、政治、身体等的批判研究。 本辑中重点介绍的人物是当代德国极富影响力的哲学家彼得·斯劳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从其大量著作中选择了论生活方式、犬儒主义、“人类技术学”和全球化的数篇重要文章,并收录了相关学者的评论文章,借此可以展现其思想的大致轮廓以及学界对其思想的认识和接受状况。“访谈”栏目与人物栏目呼应,收录了彼得·斯劳特戴克的两次访谈,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其核心思想的“内视角”。“文献”栏目收录了德勒兹为吉尔伯特·西蒙东(Gilbert Simondon)写的书评。
2019年5月1日 已读
为前四篇打满分,需要重看,后面偶有所得吧,尤其是第一篇德勒兹讲斯兵诺莎身体与思想两种“力”之间既富有因果性又超然复杂具有流动性的“情动”与“观念”,还有第三章迦塔利将斯兵诺莎“情动”的“及物性”与伯格森的绵延和巴赫金的形式相联系,把“情动”的丰富性赋予为对时间的战胜——“迭奏化”(在可感的维度与表述的问题之间交汇的普鲁斯特的“逝去时间的迭奏”),“情动”成为物质媒介,审美实践和价值伦理之间的洞察。另外那两篇Affect theory的导论看了以后感觉原书也没有必要看了。情动的未来里面将“情动”和威廉斯的感觉结构,霍加特的“可感性存在”以及马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放在一起考察提供了这种文化研究上的“情动”途径。巴特勒那篇不如去看她后面专门写安提戈涅的书
2016 《生产》 哲学 当代激进思想及其研究 德勒兹
科学革命的结构 豆瓣 Goodread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库恩 译者: 金吾伦 / 胡新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1
“作者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2019年5月3日 已读
科学哲学真的很有趣,两个核心概念是“革命”和“不可通约性”,但阅读出发点和最后的收获还是对“范式”的提出与阐释,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是关键,“范式一改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
哲学 库恩 科学哲学 范式 (美)托马斯·库恩
希望的原理(第1卷) 豆瓣
作者: (德)恩斯特·布洛赫 译者: 梦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1961)、尼古莱•哈特曼的《自然哲学》、卡尔•雅斯贝斯的《论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在流 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u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
《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2019年5月11日 已读
阿多诺说哲学有两种功能,一种是说理,另一种是表现,布洛赫无疑是后一种。而本雅明评论布洛赫是可以和卡夫卡和布莱希特相比,并能将德语散文推向完美境地。把乌托邦作为二十世纪的基本哲学概念,试图回答“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处,我们走向何方?我们期待什么,什么东西在迎接我们?”,是向前的梦,是具体的乌托邦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的过去—未来形式。(散文化意味着中间有一大段实在忍不住跳了,然而最重要的是直到今天这书三卷也只出了一卷。。。
哲学 布洛赫 德国 恩斯特-布洛赫 新左派与后现代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译者: 陈清侨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本书为詹明信的学生张旭东所选编,辑录了詹氏的十二篇批评理论论文,可以让读者一窥詹氏批评活动的时空跨度和理论特征。
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形式。在西方理论界,在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于人们看来是相互排斥的问题领域,詹明信以其犀利的批评姿态和纵横裨阖的理论建构,奠定了其理论地位,留下了鲜明的个人印记,并改变了人们探讨这些问题的思路。作为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那似乎无所不包的“大叙事”,并不是理论运作的框架,而是一种历史信念和乌托邦理想的投射。他的理论贡献对于已经陷入后现代文化工业及其意识形态沼泽的中国文化圈,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2019年5月4日 已读
上编的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和下编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最佳,但最受启发的是德国批评传统和魔幻现实主义这两篇。全书的理论趣味在前言的采访中就可以知道了,“在我眼里,有关后现代的理论最终是一种经历理论”,“如果你总把自己局限于阶级,你就会很快陷入有关权力的政治考虑,这反而会让人丧失同经济结构的联系”。对许多有争议的部分都搁置或者居中了,比如阿多诺对本雅明的历史观和时间观的不同意,福柯和哈贝马斯的分歧。在“文物研究”,“存在历史主义”,“结构类型学”和“尼采式反历史主义”中更倾向存在历史主义,讲现实主义看做规范解体,现代主义看做规范重建,后现代则是精神分裂地想要回到原始。而这种原始不是origin,是beginning。在后现代部分涉及到最多的是德勒兹的千高原,现代部分则是萨特
后现代主义 哲学 政治学 文化 文化研究
观察者的技术 豆瓣
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 译者: 蔡佩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5
人类文明正步入一个虚拟现实的时代!观看技术的新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全新的视觉世界?
《观察者的技术》无疑是关于该话题极具启发性的作品之一。
乔纳森•克拉里向我们展示出,在19世纪早期,人类同样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视觉革命:从“暗箱”到“立体视镜”。由此,人类之眼成了“现代之眼”。然而,观察技术的转变并不是单纯在技术层面上的革新,其背后还纠缠着对人类身体的崭新理解、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变迁、商品经济的勃兴以及哲学思考的演变等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总之,被科技史进步叙事所遮掩的裂痕,就此揭开……
2019年5月17日 已读
对光学设计如何被符码化与正常化为视觉消费系统的阐释,突破处在于详尽而仔细地研究了生产力发展后的科学与技术及其话语如何在文学与艺术中流行并交织。以这种对知觉和视觉的交叉把握重新看待19世纪的现代性,看到了本雅明所说的占有客体影像的现代性视觉核心,而不仅仅是福柯的全景式的监狱管理,更多是德勒兹的生成与混合
乔纳森·克拉里 哲学 文化研究 社会学 艺术史
时间―影像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勒兹 译者: 谢强/蔡若明/马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 8
几乎可以这样说,德勒兹谈电影的两卷本著作也许是你这辈子所能读到的最深刻的电影论著了。为何如此绝对?因为跟你同时代的思想家们未必有希望超越德勒兹。
德勒兹是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跟他不相上下的哲学家尚有几位,可惜他们都没有写过电影方面的论著。《电影2:时间-影像》是两卷本著作的第二卷,第一卷的题目是《电影1:运动-影像》。现在我们不必追问为什么中译本先推出第二卷,而不是先推出第一卷,或者同时推出。热爱电影的读者,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书店把它抢购到手,因为该书只印了3000册,而中国有多少热爱电影的人会跟你竞争啊!
2019年5月10日 已读
更喜欢运动影像那本;塔柯夫斯基的“镜头的时间压力”,将时间凝固在痕迹之中;对伯格森时间理论的分析引用,不只是最初的绵延是主观的并构成我们的内心生活,更是后期的我们存在于时间之中,而不是相反——时间在每一刻被分为现在与过去,即过去的现在和保存的过去;对电影叙事的论述有一部分精准预见了超级英雄类商业片的叙事效果,“叙事不再是真实的,亦即它不再声称是真实的,以便彻底成为虚构的。这绝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内容多变性,而是接替和取代真实形式的虚假的强力,因为它提出不可并在现在的共时性或者无需真实的过去的并存性”
deleuze gilles_deleuze 哲学 影像 德勒兹
尼采与哲学 豆瓣
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周颖 / 刘玉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10
《尼采与哲学》这部著作系统地分析了尼采的哲学思想,清晰地再现了尼采哲学形成的线条、尼采哲学的基本问题等,是研究尼采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参考书目。全书分为“悲剧”、“能动与反动”、“反叛”、“从怨恨到内疚”、“超人:反辩证法”五部分。
2019年5月15日 已读
享受德勒兹把尼采的格言和术语当做褶子梳理的过程,对“权力意志”这个关键词的梳理非常详细和深刻,“不能以斗争的结果和成功与否作为评判强弱的标准。因为弱者获胜本来就是事实,它甚至是事实的本质。”“我们暂时纵情于生活,是为了在另一时刻以静默的态度关注生活”,存在为生存所肯定,关于爱和虚伪,痛苦和懦弱的解释也非常精彩,邪恶的行为也胜于卑微的思考是最近的解药
deleuze 哲学 哲学研究 哲学-哲学 尼采
荣耀与丑闻 豆瓣
Romantik. Eine deutsche Affäre
9.3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萨弗兰斯基 译者: 卫茂平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6
◎ 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有多璀璨,它的政治实践就有多危险。
◎ 从歌德到尼采,伴随着浪漫主义,德国式的深邃思想,不仅获得渴望和忧伤的色彩,还带有满不在乎和举重若轻的秉性。
◎ 纵贯德国200年,阿多诺弟子、“最会讲故事”的德国思想史畅销作家萨弗兰斯基倾力之作。
这是一部德国浪漫主义的简史。从1750年左右,一直写到1990年左右 ,囊括200年。
启蒙思想的重大错误之一就是低估了非理性力量的威力,在德国,启蒙运动早早就孕生了一股反对自身的力量。针对启蒙运动的明晰,浪漫主义者倡导搅动人的“幽暗的本能”,即世人身上的狄俄尼索斯之力或非理性,来对抗阿波罗的理性及其带来的“异化的社会机械论”,它延续了人类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肉体与灵魂、理智与情感之冲突的努力,带来了一个文学、哲学和宗教融会一处的激情时代。
但是,就像雅努斯的两张面孔,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想运动结束后,在20世纪,带给德国的却是并不光彩的历史。“浪漫的”思维方式,或者“浪漫主义的精神姿态”,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要素,越出文学疆域,染上民族主义色彩,开始涉足政治,在“一战”期间变身为所谓的“钢铁浪漫主义”,在纳粹时期又被再度利用。政治的浪漫主义,既无益于浪漫主义也无益于政治。
作者在完整地分梳德国浪漫主义脉络之时,并不以绵密的考证见长,却以通达的见识和宏阔的视野取胜。其表述感性酣畅,充满灵性,更贴近浪漫主义之生命的本体,以及浪漫主义作家之灵魂的此在,十分具有可读性。
2019年5月21日 已读
法国的浪漫革命来到德国成为浪漫主义潮流,浪漫主义的关键词是崇高、神秘、庄重和无限,但远非全部。萨弗兰斯基在诺瓦利斯的概念上补充了反讽,以赫尔德的航海哲思为德国浪漫主义开端(提到了尼采的启程),席勒的游戏论成为德国后代思想家的技术与情感分析源头之一,并且引出了席勒反讽的游戏(神秘主义小说不再只被归于狂飙突进运动更是浪漫主义抵制启蒙理性的表现,由此歌德也被纳入谱系之中,虽然他本人不喜欢这个已经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事件)和施莱格尔的反讽理论(取克尔凯郭尔的理论将苏格拉底作为发明人之一)维特喊出“感觉自身”后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发出声音,尼采在反讽和瓦格纳的音乐中创造混沌的力量,但这却成为了终结。海德格尔和希特勒的浪漫主义显示了浪漫主义误入政治后的难解,浮士德成为浪漫主义灾难的解读,阿多诺和68登场了
历史 哲学 德国 德国哲学 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