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 豆瓣
作者: 冯学勤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论尼采晚期美学思想中的反形而上学维度》由冯学勤著,《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论尼采晚期美学思想中的反形而上学维度》希望能够有所突破的地方有三个:第一,指出尼采从早期“审美形而上学”的宣扬者转向晚期“抛弃一切形而上学”的呼吁者的进步性意义。第二,凸显谱系学方法对“身体转向”或“身体美学”的开拓性,发现尼采晚期思想最具前瞻性的部分。第三,提出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即是否正是因为谱系学的异质性,使尼采将权力意志学说从本体论位置上撤离下来,并最终放弃了“权力意志”一书的写作计划?这三点分别构成了《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论尼采晚期美学思想中的反形而上学维度》的三章内容。
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卫茂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8
本书系“尼采注疏集”之一种。
尼采在《瓦格纳事件》中将瓦格纳视为一个“事件”,意在针对世纪之交主要在法国、但也在欧洲其他地方出现的颓废派运动。瓦格纳仅被作为该运动的范例。作为摆脱瓦格纳的郑重宣告,尼采深刻地认识了瓦格纳的艺术并非颓废的使作俑者,相反是其实施者,他坚定地将其对颓废派的认识推向极致,也比较了其他的诸位后现代主义者。
同时,该书也是尼采对自己本身的克服。
《尼采反瓦格纳》是《瓦格纳事件》的某种附件。一方面,它表现了与瓦格纳的敌对立场,另一方面,对于敌手的尊敬之情亦如此明显。例如在标题“我有异议的地方”和“我敬佩的地方”下的文字。有关拜罗伊特,尼采的批判尤为强烈——作为浮夸的戏剧演出的概括,它麻醉大众,欺骗个体。尼采的认识是在最最痛苦的努力之上,亦即分裂自身乃至抛弃自身所获得的一种对真理的认识。
—————————————————————————
目录:
尼采注疏集出版说明(刘小枫)
瓦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
KSA版编辑说明
Puetz版编辑说明
前言
瓦格纳事件:1888年5月都林来信
附言一
附言二
附言三
尼采反瓦格纳:一个心理学家的笔记
KSA版编辑说明
Puetz版编辑说明
前言
我敬佩的地方
我有异议的地方
间奏曲
瓦格纳作为危险
一种没有前途的音乐
我们是对跖人
瓦格纳属于何处
瓦格纳作为贞洁的信徒
我是如何摆脱瓦格纳的
心理学家发言
后记
关于最富有者的贫穷
译后记
—————————————————————————
译后记
按原计划,《瓦格纳事件》、《尼采反对瓦格纳》同《偶像的黄昏》并为一卷出版。现情况有变,前两部作品在此单独成书。就它们均与瓦格纳有关,变动顺理成章。
背弃瓦格纳,在尼采生平中,是个重大“事件”。尼采曾在不同的论著中,试图对这一“不可理喻”之事,进行说明或辩解。而比较集中涉及此题的,即为《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反对瓦格纳》。但是,通观尼采以上著述,可见这些理由常常顾左右而言他,并不怎么令人信服。其实,尼采对于此事的真正原因,始终讳莫如深。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以前鲜为人知的材料不断呈现,尼采所举审美或价值判断方面的缘由,往往蜕变为与瓦格纳的个人恩怨。曾有德人,仅就此事,旁征博引,写出几百页的专著。不过这是另话。
多年前造访拜罗伊特,看完瓦格纳故居后,入一雅静餐馆。墙上有一幅字,赫然入目,至今让人难忘:
Irgendwann einmal sitzen wir alle in Bayreuth zusammen und begreifen gar nicht mehr, wie man es anderswo aushalten konnte.
试译为:不知何时,我们大家聚坐拜罗伊特,就再也无法明白,以前怎能忍受别处。事后,还在一旁书店里,觅得印有这句话的明信片。据考,此言出自尼采1873年2月底给女友马尔维达·封·迈森堡的一封信。那时,尼采与瓦格纳的关系尚处“蜜月”期。可见,尽管尼采以后对瓦格纳百般“攻讦”,拜罗伊特人对他似未生气,至今还引他为荣。这是尼采的魅力所在。
本著作的法文F版注释由黄迅余博士译出,法文G版注释由姜宇辉博士译出,谨对他们的劳作,表示感谢。
卫茂平
2007年6月28日补记于上海
2019年6月14日 已读
比起重建德国神话,瓦格纳从激进运动的摇旗手进入了基督教的拥趸者,尼采心中爱豆的人设毁灭了,造神的诱惑难以抵挡,生命的审美游戏滑向媚众的音乐,但瓦格纳终究是尼采的初心
nietzsche 哲学 学术文献 尼采 德国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6
《中国思想史(套装共3卷)》为《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全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该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也描述产生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以及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论者评此书“突破了以往描述观念的历史嬗变的思想史写法,试图从知识、思想与信仰三者的经纬交错中、从精英与世俗之间观念的互动中揭示中国文明构成及发展的复杂底蕴”。
导读德勒兹 豆瓣
Gilles Deleuze
8.3 (27 个评分) 作者: (英)克莱尔· 科勒布鲁克 译者: 廖鸿飞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这本书针对20世纪最激动人心和最富有挑战性的知识分子吉尔•德勒兹提供了一个总览性的导读。
德勒兹的写作涵盖了文学、艺术、精神分析、哲学、基因学、电影与社会理论。他也创造了思考和写作的全新风格,他坚称新的思想模式能够转变生命。
在本书中,克莱尔·科勒布鲁克通过德勒兹自身提 及的目标和问题来解读他的著作,这些问题包括:创造的问题、未来的问题与生命的加强。
在对德勒兹的概念和理念提供导读的同时,《导读德勒兹》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他的著作是如何对文学文本提供新的解读方式的。因此,这本书对任何文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导读。
2019年6月22日 已读
嘛,五星是给德勒兹的,翻译虽然问题很多,但可爱的地方在于有问题的地方都附上了原文,也算一种解决方案。读德勒兹会有一种罕有的快感,类似于毛绒绒的动物被顺毛,心里的一声满足的喟叹。德勒兹对各个概念举重若轻的梳理,在知识脉络中万花从身过片草不沾身,当然最后还是拾了几枚拈花一笑。不过捋清打结缠绕的思想话语诸面貌的同时也会看到地下诸层更加错综复杂的千高原,反俄狄浦斯的风险就在于承担差异中没有本源的身份认同,但在生成和流动中,欲望开启了生命的冲动。千高原的生命力其实不是藤蔓似的疯狂外延,而是一种从地表向历史深处渗透的强度。渗透之中的枝蔓是对主流的逃逸和对边界的解域,一种新的感知向感受发出召唤。书很薄,但细读可以读大半天,收获不少
deleuze 哲学 德勒兹 德勒兹研究 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
马刺 豆瓣
éperons:les styles de Nietzsche
6.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德里达 译者: 成家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西方许多著名学者如海德格尔、福柯、德勒兹等都曾经对尼采的思想进行过解读。德里达是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当代重要亦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德里达非常重视和欣赏尼采,本书是德里达研究尼采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德里达以其突出的具有原创性的敏锐风格将女性问题与尼采遗留给现代世界的挑战结合起来,并对之进行了深刻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尼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9年6月30日 已读
德里达最后说风格(他全文引用的尼采的女人)不止是马刺,而是至少两个马刺,在它们之间的深渊里,知识的船锚抛下冒险和迷失。而马刺不仅是一种击打(coup),在法语中和尖尖的船头是一个词汇。所以马刺是帆船,而风帆(la voile)是德里达的面纱(levoile),也是德里达所说的雨伞,既能穿刺又能格挡。总之是处于后现代脉络下对尼采的一种解读,只是论深渊的否定和生命的耗费不及巴塔耶,论生命的生成和身体的敞开不如德勒兹,论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不如布朗肖,德里达的尼采背后是黑格尔,正如尼采的苏格拉底。译者序写的不错
哲学 尼采 德里达 理论 西方哲学
德国天才2 豆瓣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王志华 商务印书馆 2016 - 8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自18世纪中叶,德国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举足轻重的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
《德国天才》力图纠正世界对德国的陈旧观念。它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长达850页的情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这部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拨云见日,追溯历史真相,探索德国天才的起源。他不断追问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19世纪中后期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受教育的中等阶层迅速崛起,成为德国振兴不可忽视的力量。该时期出现了众多思想家、发明家、科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赫尔德、兰克等思想家使学术界焕然一新,黑尔姆霍尔茨、黎曼、克劳修斯等人的自然科学成就为德国工业腾飞奠定基础,克虏伯、西门子、拜耳、珀金、本茨等人则铸就了德国的工匠精神。
悲剧的诞生 豆瓣 博客來 Goodreads
9.4 (9 个评分) 作者: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著 译者: 孙周兴 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6
《悲剧的诞生》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写于1870-1871年间。尼采在对希腊艺术进行美学讨论的同时,阐述了自己的许多哲学思想完成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对以苏格拉底科学乐观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文化做出了批判。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8.8 (39 个评分) 作者: 马克斯·韦伯 译者: 于晓、陈维纲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韦伯的论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是他最知名的著作。一些人认为这本书不是对新教的详细研究,而其实是韦伯后来的著作的介绍,尤其是他对于许多宗教思想和经济行为之间的互动的研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发生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韦伯如此称呼他们)—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份量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在定义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后,韦伯主张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应该从宗教改革运动的宗教思想里寻找这种精神的根源。许多观察家如孟德斯鸠和济慈都记载下新教和商业精神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韦伯指出某些形式的新教的教义—尤其是喀尔文教派—支持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世俗的活动,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正面的精神以及道德的涵义。这并非是那些宗教思想的最初目标,反而像是其副产品—这些教义和指示所根基的内在逻辑,都直接或非直接的鼓励了对于经济利益的忘我追求和理性计画。一个常见的例子便是新教对于制鞋匠的描绘:一个缩着身子专注于制鞋、将整个人努力贡献给上帝的人。
韦伯称他放弃了对于新教的进一步研究,因为他的同僚恩斯特·特勒尔奇 (Ernst Troeltsch),一名专业的神学家已经展开了另一本书的专门研究。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篇论文已经提供了一个相当广泛的观察点,使他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里继续比较其他的宗教和社会。现代所称的“工作伦理”这一词便是源自韦伯所讨论到的“新教徒伦理”。不过这一词不只用于新教徒的伦理,也能套用至日本人、犹太人和其他非基督徒身上
2019年7月1日 已读
这个译本把德注和英译注都标出来了,算是很不错了,不过虽然注释很大一段但能随页标就更好了。韦伯在这本书中试图解决资本主义的商业社会出现前后日常生活究竟有什么根本变化,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根本差异是什么。以资本化精神和宗教精神作为主要论述点,认为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功利主义的根源是博爱的超自我,和清教徒借把现实世界排除在”上帝的神圣荣耀“之外来否认神圣化的做法。而韦伯洞见的宗教运动通过信仰形式和实际伦理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对资本主义文化(物质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总的方向的影响,能够直接看到对之后的西马尤其是卢卡奇的影响。
哲学 宗教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学 马克斯·韦伯
宽忍的灰色黎明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编者 李洋 译者: 李洋 等选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2 其它标题: 宽忍的灰色黎明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2019年8月8日 已读
开篇选的巴迪欧也太好了吧,从美学关系到政治问题到哲学实践和新的理念,以五种方法对电影解读进行解读。他不用各种公式的时候自带的逻辑思维真的看得太舒服了,整本书最佳。朗西埃部分基本在借电影谈他的美学政治和感性分配。利奥塔的《反电影》也不错,巴特在《走出电影院》里将电影和催眠进行关联的描写非常精妙
哲学 电影 电影理论
导读齐泽克 豆瓣
Slavoj Zizek
8.4 (31 个评分) 作者: (英)托尼·迈尔斯 译者: 白轻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斯拉沃热·齐泽克不是一个普通的思想家。他把精神分析、哲学和政治引人注目地融为一体,他的方法总是新鲜而令人着迷的。他的话题范围同样令人振奋,从当代生活的政治冷漠,到一个认为自己会被鸡吃掉的疯子的笑话,从《生死时速》中基努·里维斯的道德英雄主义,到厕所设计对民族心理的揭示。
在这本书中,托尼·迈尔斯给出了齐泽克关键思想的一个清晰而迷人的指引,并解释了齐泽克思想的主要来源,包括他对拉康精神分析的重要参与。运用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例子,迈尔斯第一次概述了齐泽克作品所处理的主要问题,包括:
• 主体是什么并且它为何如此重要?
• 后现代性为何如此可怕?
• 我们如何区分现实和意识形态?
•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种族主义为何总是一种幻想?
《导读齐泽克》是任何一个想要理解这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所说的“近几十年来欧洲出现的在精神分析界,诚然也是一般文化理论界的最令人敬畏的杰出倡导者”——的思想的人的必要读物。
2019年7月27日 已读
齐泽克最大的特点还是对拉康的理论三界中被忽略的实在界的强调,想象界和象征界是重点,但不是最后的抵达。只有无法到达的the real——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一个无法企及的状态,一个弗洛伊德意义上的物自体才是齐泽克斜目而视现代生活所发现的关键所在。就像他前段时间接受界面采访时对“幸福”话语的否定的同时对“爱”的肯定。不过这本书收获最大的还是它对齐泽克思想中的德国唯心主义尤其是黑格尔思想的解说,在黑格尔的“具体的普遍性”的上看到了“属概念总是其自身的一个种概念”,所以消隐的中介是否定的否定之后的第三个辩证时刻,不过对齐泽克思想中和性与女性相关的部分并不出彩,仍然只是围绕着建构和症状,不如直接阅读《快感大转移》和《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哲学 精神分析 西方哲学 齐泽克
不合时宜的沉思 豆瓣
作者: [德]尼采 译者: 李秋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4“篇”《不合时宜的沉思》发表于1873年(《施特劳斯――表白者和作家》)、1874年(《历史学对于生活的利与弊》、《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和1876年(《瓦格纳在拜雷特》)。所有这几篇都篇幅接近相等,且都以数字标出章节划分(8-12),它们在口吻和结构以及在论证过程上都更与尼采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1872年)相应。
4篇在内容上的划分表面上看起来是简单的和易解的:两篇探讨消极的、亦即极令人忧虑的现象:“知识庸人”施特劳斯(Strauβ)和历史学;其余两篇是神圣的救世主形象叔本华(Schopenhauer)和瓦格纳(Wagner)的颂歌。
2019年7月31日 已读
以价值取代真假,以判断取代价值,以行动取代判断,“不合时宜”在于尼采的维度既在时代潮流之中又逆流而行
哲学 尼采
偶像的黄昏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卫茂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8
本书系“尼采注疏集”之一种。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总功针对的不是充斥着世界的许多偶像,而是人被不公正地和并非为了他们自己的幸福牺牲给他的偶像。 其中“格言与箭”针对的是认识论、道德和心理学之基本准则形式中的偶像,针对的是这些基本准则那长久的效用或者甚至宗教上得到认证的庄严,还有让那些偶像成为不可侵犯的原则,亦即被人不假思索地接受的公利。 尼采通过叩问与倾听的方式进行审视,批判,必要的话还进行纠正。在书中,尼采自称狄俄尼索斯最后的门徒以及永恒轮回的老师。
2019年7月31日 已读
摒弃古希腊转向古罗马精神的尼采
哲学 尼采
法兰克福学派内外 豆瓣 谷歌图书
8.5 (11 个评分) 作者: 赵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6
本书是一本专题论集,主要围绕法兰克福学派,以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为问题框架展开相关思考。全书主要由三辑内容组成:第一辑名为"法兰克福学派再思考",是对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成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的拓展性研究;第二辑名为"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旅行"到中国之后的影响研究;第三辑名为"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下",是对与法兰克福学派有关联的本雅明、萨特或无关联的毛泽东、伯明翰学派等方面的平行研究。本书中西结合,视野开阔,资料扎实,论述深入,是一本很见功力的学术著作。
2019年8月6日 已读
强推!!!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梳理条例之清晰,对争议论点阐释之清楚,对每个人思想把握之关键,不仅是知识,这种写作也很值得学习;对中国学派尤其是文艺学的一些关键问题的陈述和看法非常中肯,尤其是对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的妥协转型的指出(内部“吐槽”部分真的看得很欢乐),是近期阅读中最快乐的;但最令我惊叹的是将本雅明的讲演和毛泽东的讲话放在一起阐释出知识分子化大众和知识分子大众化两种“艺术政治化”的表现,是真的将西方理论进行了再语境化
哲学 法兰克福学派
神圣人 豆瓣
Homo Sacer: Sovereign Power and Bare Life
8.4 (21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吴冠军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7
◆阿甘本成名作首度中文译介
◆“神圣人”生命政治系列的开篇之作
◆无可争议的政治哲学经典名著
【内容简介】
在《神圣人》中,阿甘本旨在把关于纯粹可能性、潜在性与权力的问题,同政治与社会伦理的问题在以下语境中连接起来:后者已丧失其早前的宗教、形而上学与文化的立基。阿甘本从福柯关于生命权力的碎片性分析中获得启示,进而以巨大的广度、强度与敏锐度,在传统政治理论史中探查关于一种生命权力理念的隐秘在场。他指出,从政治理论的最早论题(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关于人作为一种政治动物的论述)开始,并且在整个关于主权(无论是国王还是国家)的西方思想史中,主权作为一种针对“生命”的权力的理念,始终隐秘存在。
阿甘本认为,这一理念始终保持纯然隐在的原因,在于神圣之域(或者说神圣性的理念)同主权的理念紧密关联的方式。阿甘本的研究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卡尔·施米特认为,主权者的状态乃是其所守卫的诸种规范的例外;人类学的研究已揭示神圣之域同禁忌之间的紧密交链。在此两者之上,阿甘本将神圣之人定义为那种能被杀死但不能被祭祀的人;在他看来,这个悖论性的人物恰恰仍活跃在现代个体的状态中——现代个体生活在一个对所有个体的集体性“赤裸生命”施加严密控制的系统中。
【媒体推荐】
阿甘本的感觉、叙述和思考都特别迷人。
——《政治评论》
《神圣人》绝对值得一读,因为它独具启示性和挑战性。
——《现代派》
正是这部著作,使阿甘本正式跃升为世界性的顶级学者之一。
——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
2019年9月17日 已读
虽说主题是biopolitics(柯耶伦-福柯-阿甘本),阿甘本论述了主权权利如何通过例外状态的排斥-吸纳塑造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生命。但可以把思想脉络放到posthuman(哈拉维的赛博格/德里达的动物理论/拉图尔的关系网络)中看bare life在至高权利(施米特福柯本雅明)以外的“类人类”的一面,观察阿甘本所说的例外状态如何逐渐成为本雅明的常态,即通过语言考古学追溯装置的生成与应用。不过最后以嬉戏的姿态瀆神还不如彻底坚持本雅明的定格的辩证法,救赎之夜的到来固然困难,但自由的使用或者说fulfilled and set aside岂不是容易再次落入悬置人与物的人类学机器之中,被人/物的神圣/污浊模式所捕捉
哲学 意大利 阿甘本
空间的诗学 豆瓣
La Poétique de l'Espace
8.6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张逸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7
本书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此书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建构我们。
2019年12月11日 已读
出版时恰逢欧美现代主义建筑潮流,巴什拉强调建筑被剔除掉的“幸福空间”前景,所以无论是用诗歌的家宅,抽屉,柜子,贝壳,鸟巢还是角落,都是为了强调自我不是启蒙以后祛魅世界里的大写的人,而是与空间中形象互相吸引所构成的主体意识的一部分。针对这个结论有许多精彩的引用和分析,其中我觉得最形象的是“发现鸟巢”这个行为,“诗歌带来的不是对年轻时候的怀旧,而是对表达年轻之方式的怀旧”,也就是回到童年第一次面对事物的冲动。换言之,我们要强调空间中异质性的共存——一种想象力使形象成为过程而非结果的研究。很有意思的是如此诗意的文本分析和现象学还原,最后影响到且成果显著的是福柯,戴维哈维和列菲伏尔这三个搞批判理论的(其实自己感觉最隐微而亲近的体验是夜晚微醺的时候感觉在是世界的摇篮中
哲学 巴什拉 建筑 现象学 诗学
时间与他者 豆瓣
Le temps et l’autre
8.2 (21 个评分) 作者: [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译者: 王嘉军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讲稿集结×清晰易读★★
本书由1946—1947年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在哲学学院所作的“时间与他者”系列讲座的速记稿整理而来,具有难得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谓是列维纳斯最易阅读的一本著作。
★★思想过渡×代表著作★★
本书既接续了1947年出版的《从存在到存在者》的论述,又预演了1961年出版的《总体与无限》的关键性思路,是这两本重要著作之间的过渡,勾勒出连贯的思想发展路线,被公认为是作者的代表著作。
★★一个目标×四个论题★★
本书呈现了该系列讲座的目标——时间并不是孤立和单一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而是主体和他者的关系本身——并围绕于此展开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论题:
(1)实存的孤独
(2)享受和日常生活中的超越
(3)死亡的绝对他异性及其昭示的时间与他者之关系
(4)爱欲和生育作为另一种时间与他者的关系,及其对死亡的战胜
-内容简介-
本书由列维纳斯的四次讲座演化而来,是作者早期和中期两本重要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总体与无限》之间的过渡。在本书中,列维纳斯进一步阐述了时间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的生成,时间性即社会关系本身这一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显现的思想。列维纳斯的思想艰深、语言晦涩,但本书的结构却很具系统性,逻辑层次的推进也非常清楚,相比于他的其他著作,本书确是入门的最佳选择之一。
2020年6月9日 已读
讲座文稿集,中间论述孤独和日常生活的几章最好,尤其是把孤独放在和海德格尔的对话语境中,后面将女性作为他异性的乌托邦和想象超越性的寄存让人忍不住倍速翻阅,总体而言还算不错,最喜欢谈物质性的部分,个人感觉没有后期的《总体与无限》好,不过能看出列维纳斯的他者首先是相逢时对自我匮乏的一种指认,他者伦理学要研究的就是这在非同一性(identity)和非总体(totality)之间,从差异到相同的时间之间(一种此时此刻 entre temps)(另外,巴掌大小的书基本有一半是译者序言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哲学 现象学
古代与后现代 豆瓣
作者: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译者: 王逢振 / 王丽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 7
詹姆逊文集 第15卷。 本书是作者关于文化分析的最新著作,他提供了一种被称为暂定或可弃标准的独特视角——即当我们进入艺术与文化产生的那个时代,美学史会关注什么?通过描述一系列生动的故事讲述者,作者展示了艺术形式的可变性。
知识的不确定性 豆瓣
作者: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译者: 王昺 翻译 / 郝名玮 校订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 1
今天,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存在着知识结构的危机。各种学科都被一种信念笼罩着:仿佛知识是确定的。但是近三十年的时间表明,知识真正是,并永远是不确定的。本书考察了不确定的知识(尤其是历史的社会科学知识)的存在方式,并提出了如何与这种不确定性相协调的建议。
技术哲学——从埃及金字塔到虚拟现实 豆瓣
作者: [俄]в·м·罗津 译者: 张艺芳 2018
本书是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B·M·罗津的经典之作。他在书中分析了技术的本质、特征,以及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与特点,特别是对技术与工艺的本质、文化背景对技术的影响、技术与工业的统筹建构、影响技术发展的因素等方面的分析,是其他类似著作很少论述的。他还对人类因滥用技术而出现的“技术危机”作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一危机的途径。
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豆瓣
作者: 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 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本书是后现代性是六十年代以来由福柯和德里达等人推动的思想潮流。它对西方的形而上学、本质主义、总体性持一种激进的批判态度,同时也动摇了主体、理性、真理、语言、历史等概念的稳固的现代性内涵。最终,后现代性表现为一种祛伪式的哲学形式和知识形式。本书收录的是后现代理论中堪称经典的文献,正是这些理论家及其著述,刻写了后现代进程中无法抹擦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