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豆瓣
Die Philosophie im tragischen Zeitalter der Griechen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商务印书馆 1994 - 7
本书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发表的早期著作,写于《悲剧的诞生》之后,约
1873年左右。前苏格拉底哲学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而在尼采著作中,专论前苏格
拉底哲学的作品只有这一部,仅此就足以表明本书对于研究尼采思想的意义了。
本书译自德文版《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一卷
(Friedrich Nietzsche,Sa Cmtliche Werke,Kritische StuB die
2019年5月17日 已读
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与悲剧,写于《悲剧的诞生》之后,但悲剧这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尼采自始自终的重点其实都是在和苏格拉底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斗争
nietzsche 古希腊 哲学 尼采 希腊
文化和价值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译者: 黄正东 / 唐少杰 译林出版社 2011 - 4
《汉译经典(02):文化和价值》是作者的札记性著作,收录了作者1914年到1951年关于哲学、历史、宗教、科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语义学、语言学、伦理学、美学、艺术等问题的评论,简练如洗,议论精深。这些评论既是维特根斯坦主要著作和重要观点的萌芽或酝酿,又是这位哲学大师理论发展的重要佐证,更是维特根斯坦所代表的流派及其学说的“万花筒”。
2019年5月18日 已读
“我太软弱、太怯懦和太懒散,以致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伟大人物的勤奋是他们的力量的一个标志,常常是不论及他们的内心如何丰富”,天才如维特根斯坦也会有这种时刻
ludwig_wittgenstein 哲学 天才 文化 文化研究
虚拟的寓言 豆瓣
Parables of the Virtual
作者: 布莱恩·马苏米(Brian Massumi) 译者: 严蓓雯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2 - 2
《虚拟的寓言》是在众多讨论“身体”的当代文化研究著作中,带我们从运动与感觉的关联出发的,经过对情感与身体的富有洞见的探索,最终抵达对“自然文化统一连续体”的创造性的重新认识。充满了实验性质,不乏冒险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见,也将对文化研究产生长远的影响。
2019年5月24日 已读
挑战阅读耐心的一本书。打开它,将面对情感,感觉,感知,运动,强度,经验,趋势,习惯,法,从属,递归,关联,固有,出现,生成,历史,空间,时间,时空,自然,文化,物质,事件,可能,权力,图像,效果,力量,差异,开放,新,单一性,情境,影响,伦理叠加的痕迹等概念的混沌重组,中间夹杂伯格森,德勒兹,阿甘本,拉图尔,斯兵诺莎和威廉詹姆斯的各种只言片语。在身体和感知中用运动和感觉(对感知的感知,一种力的强度的深度)搭建桥梁。想要在非有形物质主义和彻底经验主义的碰撞中开辟道路,但这种行文和理论却已经陷入后者。反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策研究,但主张的激进文化研究和情感替换利益的自我活动性并不兼容。政治生态学与其说是调停者,不如说是他反对的道德裁判
哲学 外国文学 布莱恩·马苏米著作集 文化研究 文论
《巴黎手稿》研究 豆瓣
作者: 韩立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4
本书立足于《巴黎手稿》展开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早期马克思的新解释,即马克思是在《巴黎手稿》中完成了从早期马克思向成熟时期马克思的转变。这一新解释在国内尚属首次提出,极具创新性,对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本书研究过程中吸收了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文献学和手稿研究成果,对于国内的手稿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豆瓣
Ö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
9.0 (37 个评分) 作者: [德] 卡尔·马克思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2000 - 5
收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论述,以及詹姆斯·穆斯《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等。
2019年6月3日 已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仅是经济学哲学,更多还是阿尔都塞所说的黑暗最后反而离黎明最远的帆船,想要从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进入对政治经济学的寻求,但最后似乎还是迂回的更加认同了。另外手稿一出,西马天色为之一变
哲学 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 马克思
保卫马克思 豆瓣
Pour Marx
作者: [法国] 路易·阿尔都塞 译者: 顾良 商务印书馆 2006 - 6
该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收录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写的数篇重要论文。主要包括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论青年马克思、矛盾与多元决定、关于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等。是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建筑、空间与哲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郭晓彦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5
这本哲学文集,精心选编、翻译了列斐伏尔、齐泽克、德里达、鲍德里亚等当代著名哲学家论现代建筑与空间概念的若干理论文章。列斐伏尔谈及“走向享乐的建筑”;哈贝马斯讨论“现代与后现代建筑”;齐泽克从“建筑视差”概念入手,围绕建筑学侃侃而谈,并对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闪灵》、科波拉的《对话》、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和《迷魂记》等加以独到的解析。荷兰建筑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雷姆·库哈斯(封面人物)则展示了“‘大都市的生活’或‘拥挤文化’”。美国学者莫里奇奥·马里内利的《中国空间中的对话》通过福柯和本雅明历史理论研究的视角来考察中国艺术家张大力的作品,着眼于主观表现与空间变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
The Birth of Tragedy 豆瓣 Goodreads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作者: Friedrich Nietzsche 译者: Shaun Whiteside Penguin Classics 1994 - 1
在线阅读本书
Dedicated to Richard Wagner, this book is rich in Nietzsche's enthusiasms for Greek literature and especially tragedy, for Schopenhauer and Wagner's "Tristan Und Isolde". Its central vision is the idea that "only as an aesthetic phenomenon are existence and the world justified". Making hi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pollonian and the Dionysian spirit, Nietzsche presses the reader to consider why it is that we derive pleasure from tragic art, and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in life and in art. "The Birth of Tragedy", first published in 1871, was the author's first book.
2019年6月5日 已读
“一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另一种人被眼前飘展的诱人的艺术美之幻幕包围住;第三种人求助于形而上的慰藉,相信永恒生命在现象的旋涡下川流不息,他们借此对意志随时准备好的更普遍甚至更有力的幻相保持沉默”
哲学 尼采 德国 戏剧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豆瓣
Die Philosophie im tragischen Zeitalter der Griechen
9.6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译林出版社 2011 - 8
《汉译经典029: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内容简介:前苏格拉底哲学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汉译经典029: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唯一一部专论前苏格拉底哲学的著作。尼采认为,长久以来,前苏格拉底哲学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汉译经典029: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尼采试图依靠残篇断简并且用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复原希腊悲剧时代哲学家的群像,从而重现“哲学的原型”。
尼采思想传记 豆瓣
作者: (德)萨弗兰斯基 译者: 卫茂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尼采生于1844年。但早在1858年,即他才十四岁的时候,就尝试着为自己作传(可参见此书的“编年史”),也就是说,他少年时似已预感自己生为奇才,会受后人感念。在以后的生命旅途中,他病魔缠身,婚姻不顺,而恰恰这种人生困境,更促使他宵旰操劳,极自觉地充当生命哲学的殉道士。他早熟聪慧,以后也明白真理是个“可怕的事物”,他进行的工作,是能致人毁灭的思维冒险。他的哲学前辈康德其实早已洞察此事,在“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法则”前止步,以避危趋安。而尼采却心怀抉心自食的勇气,又挟带着决堤奔腾的热情,义无返顾地接受了冒险的挑战,走上他那探索生命之奥秘的不归路。同时,对于自己将来会博得后世喝彩这点,直到理性生命结束之前,他一直坚信不渝。1887年,即精神崩溃前的一年多,因为在尼扎的房子不得不被拆除,他就曾这么说:“这对后代的好处是,他们可以少参观一个朝圣点”。这是近乎魔鬼般的自信。他没料到的可能是,他那锐利的文化批判锋刃,尤其在20世纪和一直进入21世纪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批判中,寒光迸现,震烁学界。看一下福柯如何探究知识和权利的关系、追溯疯狂和理性的由来,即可在尼采逝世一0四年整的今天,告之尼采亡灵,他的思维精神未灭,研究方法尚存。
书作者萨弗兰斯基是当今德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其著作目前至少已被译成13种语言。众多著述中的两本也已有中译,一是他的《海德格尔传——来自德国的大师》,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二是他的《恶——或者自由的戏剧》,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这本《尼采——他的思想传记》是他又一部用心之作。它从尼采的酷爱、即音乐着手,顺着他生平的重大事件与著述顺序,清晰地展示出尼采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主旨,最后以其思想对后世之影响的提示收束。与上述研究专著相比,作者没有掺入自己“微言大义”的奢望,也不怎么做“补正纠偏”的尝试,着眼的多是尼采人格发展背景上的思想意旨,以及这些思想与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纵向联系和横向关涉。与上述生平传记相较,他绝不拘泥尼采的生平琐事和生活变迁,更不屑重复那些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逸事奇闻,而以思想发展为红线,辅以对其思想形成有特殊作用的生平材料,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翔实和生动的尼采思想史。价值重估的社会观点,永恒轮回的宇宙规律,超人作为人类理想,权利意志作为历史解读;这些尼采学说中的要点,无不被他以自己独到的叙述点拨出。
狄俄尼索斯颂歌 豆瓣
Dionysos-Dithyramben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孟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8
《狄俄尼索斯颂歌》是尼采精神崩溃的前几天,亲手编定的最后一部文稿, 令尼采忧虑的是某种“世纪之交”的症状再次来临,继宗教改革和“思想界的平民主义”之后,“现代性”旗号下前呼后拥的文化“世界主义”大有把知识界弄成“五光十色印象”大卖场的危险。现代人对“真理”的理解离希腊人奠定的基础已经太远了。
尼采认为诗不可没有韵,但主张用韵自由,并批评普拉滕和荷尔德林的诗韵律过于齐整,缺少飘逸之气。尼采诗艺娴熟,至少《狄俄尼索斯颂歌》在现代性与传统之间不让人觉得复古,而大胆以概念入诗,雅词俗词一起登堂入室,令人想到希腊抒情诗第一人阿基罗库斯不拘一格的诗风。
尼采与古典传统 豆瓣
作者: 奥弗洛赫蒂 译者: 田立年 2007 - 5
本书采用这样一种做法,好处昭然。通过将尼采关于古典传统的解说与另一种往往同样天才的解说平行对置,我们对他的所思所感就有了一种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那些与他的思想加以对置的所思所感也有了一种理解。由于尼采的批评兴趣惊人广泛,涵盖古典传统中的一系列主题,便为我们在本书中看到的这种比较研究提供了超乎寻常多的机会。必须承认,在这样一种选编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种任意性和主观性。一些读者会希望看到与尼采有关的这位或那位作家的讨论,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希望可能是完全正当的,但编者只能在某种局限的实践下工作。本书将这些研究汇集起来,提供给读者,但并不官称它们已经完全将一个如此广大的多重主题囊括无遗,无论在这样一种语境中“完全”意味着什么。
本书包括涉及下述时期的论文:教父时期、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魏玛古典主义、浪漫主义、19世纪颓废文学。在本书收集的15篇论文中,5篇曾以某种形式发表过:一篇曾作为一项更大研究的一部分以德文发表(第7篇);一篇增订甚多(第6篇);一篇曾经作为一项更大研究的一部分以英文印行(第15篇);一篇基本未加改动地重印(第8篇);一篇虽然是为本文集写的,但曾经较早面世,现经出版者许可,多少作了些变动后出现于此。因此,论文中有11篇是专为本书创作的。
尼采与古典传统续编 豆瓣
作者: 刘小枫 选编 译者: 田立年 2008 - 8
本书探讨的核心主题为尼采思想的真实面貌。各位作者均为西方尼采研究专家。他们不依陈说,新开局面,把尼采的思想,置于西方古典传统的整体背景中进行解读。揭示出了西方传统的潜脉渊源,据此渊源,直逼尼采真实核心。
本书是继《尼采与古典传统》之后的又一部文集汇。也是尼采与西方古典传统之关系的研究成果。它包括“尼采与荷马竞赛”、“扎拉图斯特拉与苏格拉底”、“尼采重读柏拉图”、“ 狄俄尼索斯反对被钉十字架者”、“尼采反达尔文”、“书本华作为尼采的教育者”等15个篇目。
尼采与古代 豆瓣
作者: 【英】彼肖普 主编 译者: 田立年 2010
本书是2002年9月在格拉斯哥大学召开的[国际]尼采学会第12届年会的论文集,主题是尼彩与希腊古典主义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尼采论古代犬儒主义未刊残篇:第欧根尼的第一个夜晚》《尼采、内哈马斯和“自我创造”》《尼采与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搏斗》《尼采对19世纪模仿问题的审美解决》等。
现代西方美学史 豆瓣
作者: 牛宏宝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现代西方美学史》讲述的是审美现代性的思想戏剧……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到20世纪末叶重新换幕,期间纠缠着审美现代性问题、作为审美现代性根基的主体性问题、美学“语言转向”问题、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裂变问题等四大主部主题的出场及其变奏。
伴随着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卡西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列维——劳斯、巴特、福柯、德里达、古德曼等思想主角分次登场的,还有表现、抽象、文本、丑、荒诞等术语主角贯穿其间。
跟随《现代西方美学史》,你将置身审美现代性不同主题和各种主角之间形成的张力场中,经历一次深邃的思想历险。
视读尼采 豆瓣
Introducing Nietzsche: A Graphic Guide
作者: [英]劳伦斯·吉恩 / [英]皮埃罗 译者: 蒯乐昊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9 - 1
《视读尼采》多层面深度地剖析了这位19世纪的伟大思想者,作为对虚妄和错误信仰的大无畏的批评者.尼采被弗洛伊德推崇为“所阅读过的自我认知最完善的哲学家”。上帝已死?传统的教义不过是一个有用的错误?是不是“权力意志”导致了纳粹大屠杀?科学知识的局限是什么?人类的真正解放是否才刚刚开始?弗里德里希的哲学提出了综上所述的所有命题。
尼采对于现世的意义难以估价,他对人类心理、道德、宗教以及权力的超凡洞见。在今天看来依然带有敏锐的前瞻性:在他的著作中已经清楚地预见了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以及后现代主义。
尼采:生命之为文学 豆瓣
Nietzsche: Life as Literature
作者: [美] 亚历山大•内哈马斯 译者: 郝苑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6 - 11
在《尼采:生命之为文学》中,内哈马斯将尼采的作品与其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认为尼采将生命视为文学作品,写作本身则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过程,通过写作,尼采将自己的人生转化为一个用以承载其价值观的、特立独行的文学形象。在研究尼采的著作中,这是一本观点独特、论述精辟的作品,澄清了尼采思想研究中的诸多疑点,采用近乎文学批评的方式,从另一个层面向读者完整展现出尼采的思想脉络。
这个新的研究是引人入胜的,它在双重意义上将尼采的思想描绘为“文学”:第一,内哈马斯认为,在尼采看来,这个世界就好像是一个文学的文本;第二,他断言,尼采作为一位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一个特定的文学角色……其研究的根据得到了有力的论证。它为我们对尼采的理解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它为当代“文学”研究时常对尼采做出的肤浅引用增添了实质性的内容。——《今日诗学》
任何对尼采感兴趣的人都肯定想阅读这本书……内哈马斯运用他自己的解释理论,推论出一个完整而又融贯的“尼采”。尼采今后的读者无法对这个“尼采”无动于衷。——《伦敦书评》
哲学家与任何对哲学感兴趣的人都应当……欢迎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对这个“作家特质最强的哲学家”所做的简练而又有挑战性的解释……我们必须关注这本魅力非凡的著作。——《纽约时报书评》
尼采遗稿选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虞龙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9
尼采是一个在中国广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的哲学家,他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点。他是大学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业业从事教育的教授的工作;他是哲学家,但他异常起劲地反对他以前的诸家哲学。不仅在东方,就是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向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本书收集了尼采部分遗稿,编者君特·沃尔法特是德国乌泊塔尔大学哲学教授,他把多年来研究尼采哲学思想所得的看法以两篇论文的形式一起加以发表,这是对尼采哲学的重新诠释。
早期尼采与古典学 豆瓣
作者: 凌曦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早期尼采与古典学: 绎读》中批评19世纪德国古典语文学的过度实证史学化倾向,并大胆地提出“古典语文学的研究必须与哲学思考相联系”的“新的语文学”构想。《悲剧的诞生》本身正是尼采这一将语文学和哲学联系起来的写作方式的第一次尝试,对古希腊悲剧史的讨论与对德意志现代文化的批评联成一体,尼采后期的哲学思想在这里初见端倪。
美学谱系学 豆瓣
作者: [加拿大] 埃克伯特·法阿斯 译者: 阎嘉 2011 - 10
到底是身体还是精神使我们欣赏美和创造艺术?加拿大著名批评家埃克伯特.法阿斯认为,除了蒙田和曼德维尔等偶然的例外情况之外。从柏拉图以来西方对美的看法的主流都过分强调了精神,甚至诅咒身体和性欲有害于审美意向。本书矫正了这种不平衡,对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重要思想家进行了彻底的重新解读。作者讲述了一种新颖而令人兴奋的历史,包括对荷马时代异教价值观的柏拉图式反拨,其观点被基督教神学所吸取以及最终世俗化,康德对这种传统所进行的重要修正,黑格尔对精神最终战胜身体之时艺术终结的预言,海德格尔、德里达及其追随者们对美学和禁欲主义理想的复兴。作者抨击了传统的与后现代的见解,并且借助于当代新达尔文主义的认知科学,提出了一种受到尼采极大影响的、新的、亲感觉论的美学。作为一部论辩性的富有深刻学识的著作,本书标志着思考艺术问题的一个全新起点,是美学领域内未来一切著作都无法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