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送你一颗子弹 Goodreads 豆瓣
8.2 (521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城邦暴力团(下) 豆瓣
8.8 (51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1
隐居台湾的漕帮帮主万砚方因介入周鸿庆事件触怒“老头子”被杀身死,少年张大春误打误撞揭破隐藏谜团惹来杀身之祸,奇人异士出手相助又激起更多隐匿的真相……地下社会与特务统治如何勾连成一体?蓝衣社、武功秘笈与神秘失踪的佛头缘何联系纠缠在一处?淞沪抗战、桐油借款、黄金运台究竟有何 不为人知的隐情?且看张大春将中国小说叙事技巧与稗官野史传统巧妙结合,一步步揭开近百年来中华民族风雨史背后的秘辛,书写出“江湖即现实”的新武侠高峰。一部小说竟比现实更接近真实!
《城邦暴力团》豆瓣官方网站:http://site.douban.com/110103/
一园青菜成了精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周翔 图 2008 - 7
《一园青菜成了精》巧妙地蕴藏了青菜们的特性,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幽默。小葱青秆绿叶儿长得直,正像一根银杆枪;韭莱的叶片狭长而扁平,如同两刃锋。大蒜成熟后的裂瓣,辣椒的浑身红通通,茄子的紫涨圆滚,都成了战斗的结果,让人读出意料之外却又不得不信服的荒诞。写到莲藕时,不是说它天性生长于湿泥里,而是成了逃跑不及的败军之将,糊里糊涂,慌不择路地钻进了烂泥坑——孩子们怎能不笑出声儿来呢。
好的童谣需要好的画面来表现,增一分则太闹,减些许就平淡无奇。画童谣类的作品,一定要走进和它同步的韵味儿中,丢掉华丽虚假的习气,踏踏实实浸润到泥土里,才能相得益彰。我翻开书页,看到青莱萝卜们的神气活现和眉飞色舞,已然开始窃喜了。画家遵循着青菜们的独特个性,又赋予其饱满的情绪和孩童的顽皮,夸张却不鬼怪离奇,让这一群顽童煞有介事地摆开阵势,斗得畅快淋漓。
点击链接进入:
《子儿,吐吐》
《妈妈买绿豆!》
《小鱼散步》
《信谊图画书奖系列:门》
《信谊图画书奖系列:葡萄》
《信谊图画书奖系列:进城》
《爸爸去上班》
《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
《团圆》
《一园青菜成了精》
《躲猫猫大王(精装)》
离魂 豆瓣
8.1 (36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海豚出版社 2010 - 8
《离魂》,约55千字。共收录了11篇故事,包括《离魂》、《狮子头》、《杭城藏王》、《现世报》、《日南至•野女出》、《吴大刀》、《扶乩》、《祝由》、《场中少一个》、《放枪》、《巴图鲁》,分别于2008—2009年度载于《东方早报》。这11个故事涉及神怪、道法、传奇等方面,故事以戏弄的笔法演义人世荒谬、站在流行的端头吟哦古文历史,此外,鲜明的叙事风格背后有着对写实传统的不断思索、作品与时代脉动强烈合拍。
从文自传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沈从文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 1
沈从文集。《从文自传沈从文集》所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从文自传》及一组有关沈从文生平经历的自叙;二、沈从文为自己的创作集所写的序、跋、题记、艺文题识以及《废邮存底》等谈论文学艺术的文字。  1932年暑假,沈从文在青岛完成了《从文自传》。这部作品出版后曾被周作人和老舍认为是“1934年我爱读的书”。《从文自传》讲述的是1902-1922年沈从文进入都市前的人生经历,即沈从文的湘西经历,他曾这样谈及《从文自传》的创作: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特别是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他的动力来源何在。  通过写自传来“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其目的并不仅仅是追忆,更重要的是在对自我生命的反思中,展开自身与自身的对话,为当下自我寻根,并以此敞开通向未来的路。《从文自传》中对过去的追忆始终联系着目前生命情状。在追溯过去的人生经历时,其时间指向始终是现时的“我”。他曾这样回忆这段时期:“民廿过了青岛,海边的天与水,云物和草木,重新教育我,洗炼我,启发我。又因为空暇较多,不在图书馆即到野外,我的笔有了更多方面的试探。且起始认识了自己。”《从文自传》的写作,正是沈从文“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事件。而完成这一自我认同,对于沈从文的创作无疑是极具意义的。在《从文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的湘西经历是如何影响到他的创作,他的创作与这段经历有着怎样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在《从文自传》后不久,沈从文也就迎来了他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略传》、《从现实学习》、《我的学习》、《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均属于生平的自叙。这些文字,虽然议论多于叙事,却更为显在地展示出沈从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心路历程及不同现实处境中对自我的不同认知。《往来书信·1949》是沈从文1949年书信的集成。对了解沈从文精神历程而言,1949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沈从文染上了类似“迫害狂”的精神疾病。这组书信,真实而集中地记录了沈从文从发病到痊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惧,勾画出他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心理及精神轨迹。就个人经历而言,这虽然只是沈从文的“个案”,却典型地再现了历史转折关头,中国知识分子宿命式的悲剧存在。  “序跋”中所收文章,均为沈从文为自己创作集所写序、跋、题记。这些小文不仅体现了沈从文独特的文学观和艺术观,同时也呈现出沈从文极具个人特色的序跋风格。本卷还收录了沈从文曾结集出版过的《废邮存底》以及后来在《云南看云集》中收入的《新废邮存底》中的部分文章,以及沈从文论文学艺术创作的文字,包括《论技巧》、《谈进步》、《短篇小说》、《论特写》等。从这些文论中,不难窥见沈从文独特的文学艺术观。
簪花的少年郎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王芳芳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浪漫诗意经典解读套装(套装共3册)》中写到,诗歌,是一个时代最明彻的写照。作为宋代的流行歌曲,宋词体现的并不都是文人趣味,还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宏大回声。他们爱音乐,爱酒,爱花,爱香气,爱美女,爱闲暇,爱每一个民间节日,兴兴头头地去踏青、观灯、赏花,想要快活地度过每一个春秋佳日。当浮华烟云散去,宋词就宛如一抹斜阳下的雕花窗棂,将大宋朝骨子里的风情低吟浅唱。
2011年6月1日 已读
比第一本好…文案依然该拖出去敲掉…宋朝人真是风流得紧…
中国 文学 诗词 随笔
佛祖在一号线 豆瓣 Goodreads
8.0 (134 个评分) 作者: 李海鹏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 6
千呼万唤的李海鹏首部专栏集,中国当下最好的专栏作家之一。
本书是著名新闻人和评论人李海鹏在《第一财经周刊》、《南方周末》和《智族GQ》上的专栏集结。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时评和杂文。语言睿智幽默、见解险直犀利,让民众听到一种最清醒有力的声音。
李海鹏的身份并不是作为《南方周末》的高级记者记,或者《第一财经周刊》的专栏名家,或者《GQ》的专题总监而被大家记住的,他被人尊敬和认识,是因为他近乎天真的对自由的执着,对伟大社会成形的关注及焦心。抽丝剥茧的分析,吹毛断发的文字,掷地成声的观点,恣肆放达的叙述,这些都注满了李海鹏的所有文章,其间到处安放着才情、思想、和对自由美好世界的向往,以至于除此之外,他几乎一无所有了。
图书品牌:磨铁——文治图书
请海鹏写专栏是《第一财经周刊》做的最好的决定之一。很多时候我们怯于表达,海鹏有勇气;很多时候我们的表达不够准确,海鹏对语言和逻辑的把握让他的文字充满力量;最关键的是,海鹏的优雅和从容,于是有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阅读的文字。
——伊险峰 《第一财经周刊》执行总编
海鹏把第一篇专栏《台风》给我时,不确定地说“不知道是不是GQ要的”。至今我都很感谢他,那篇专栏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回望内心的写作,感受到他“手指触及真理核心时的极度快感”,那声音好古怪。我想,这些细碎、微妙、不经意又很本质的描述,才是生命最原本的光辉啊。
——王锋 《智族GQ》编辑总监
在世界到处是光的今天,我们缺少另一种光。李海鹏的书像一颗小钻石,清醒、隐蔽,光芒四射。
——马莉 诗人、画家、《南方周末》高级编辑
无论作为记者还是专栏作家,李海鹏都长于发现无所不在的荒诞,但他文字的底色是悲悯,悲民生之多艰,悲世人昏庸而不自知。因此他刻薄、幽默、不羁却温热。汉语被他如此高妙自如地运用,像一个狡黠而骄傲的小男孩把玩他心爱的弹弓。
——杨瑞春 《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
2011年5月23日 已读
李海鹏是聪明人,还挺真诚。他说的话太多我记不清,只记住了:坚持我们的常识。
中国 杂文 随笔
插图的故事 豆瓣
作者: 黄裳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1
《插图的故事》是黄裳关于明清(以明代刻本为主)木刻版画的旧作的结集。中国的木刻版画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但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们却瞧不起它,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连藏书家也不收藏版画书籍。所以有木刻插图的书,不仅流传下来的很少,而且多为戏曲、小说等通俗读物。书中所收,是黄裳多年收集、研究木刻插图的结晶。全书收录了明清插绘共30幅,每幅又有一篇札记加以说明。作者学问渊博、文笔优美,使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器物名目,乃至社会面貌、时代风习,而且还能享受到十三篇优美的散文。
骄傲的皮匠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海豚出版社 2010 - 8
倘若要说明这块方寸之地为什么属于小皮匠,大约就要涉及这近代城市的发展史了,具体地说来,且又是一些个别的人和事。最初时候,这片地方还是在城市的近郊,外国人在这里开了墓园,本地人称“外国坟山”。四周就有了一些鲜花店,蜡烛店,还有出售木雕和石刻的十字架、小天使、耶稣圣母像等等装饰墓地的用物。后来,墓园的边缘,那些连接田地的地方,被开辟出来埋葬中国人,墓园扩大了,周遭就有了中国殡葬习俗的店铺:香烛、纸扎、寿衣、锡箔、中国样式的棺椁。再后来,墓园越延越广,最深远处,其实已成荒冢。
未成年(1、2、3) 豆瓣
8.5 (19 个评分) 作者: 客心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6 - 4
《未成年1》:
在非洲大草原上度过童年的混血儿韩絮,因为某种原因跟父亲一起回到中国,成为涣沙小学四年级的转学生,却在上学的第一天被同学罗奕阳叫作“多多”且被扑倒在地——韩絮以这种奇怪的方式认识了自己在涣沙镇上的第一个朋友,可是,“多多”到底是谁呢?……
《未成年2》:
放寒假了!古怪的校长布置下了寒假的社会实习,名为“拉阔爱”……韩絮与罗奕阳被安排到镇上的“爱·酱”杂货店帮忙,店里的伙计钱厚保趁老板娘不在,把所有工作扔给两个小孩,自己跑出去游荡,在大街上认识了初到涣沙镇的可爱少女以纯,厚保的春天到了吗?
《未成年3》:
对于小学生来说,实习老师的到来就像一场节日。涣涣小学里也来了一批年轻的实习老师!古灵精怪的刘晓渔,在那天早上,与其中的一位有了奇妙的邂逅…… 不知道在想什么的校长把秋游安排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虽然景色不错,却流传着可怕的鬼故事!分组进行登山比赛的时候,韩絮很不巧地跟“有可能写了情书给他”的班长(男)同行,而途中,又很不幸地“撞到鬼”!
妇女生活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 7
娴的父亲去世后,汇隆照相馆由娴和她的母亲经营。娴那年只有十八岁,刚从女子高中毕业。她不懂照相业的经营之道,并且对此也不感兴趣。娴眼睁睁地看着家里这份产业破败下去而一筹莫展。有一天她梳妆打扮好准备去电影院看好莱坞片子时,母亲把她堵在楼梯上说,记住,这是最后的一场电影,明天你要坐柜台开票了。我已经把开票的辞退了。娴说,为什么?她母亲说,什么为什么?你难道不明白家里的底细?没人上这儿来拍照,拿什么付人家工资?只有靠你和我自己了。
城北地带 豆瓣
8.2 (22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8
在这本书里,以死作为结局的人物太多了。他们的青春还来不及打开,就匆匆地走向生命的终点。也许,苏童认为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过去时代阳光的寒冷。与注重少年内心感爱的描摹的余华相比,一向以意象优美见长的苏童,更愿意借助一个个独立的形象,来实现自己已经实现或来不及实现的理想。
红粉 豆瓣
7.9 (32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8
故事发生在解放初期,解放军查封妓女大院,秋仪和小萼等喜红楼的妓女一同被抓去健康检查,之后被带入劳动训练营。在途中秋仪跳车跑回了已经关门的妓院,向鸨母要回了自己的财物,并投靠了一直的相爱老浦。老浦把秋仪带回了家,没多久就被老浦的母亲赶了出来……
苏童中短篇小说集,本书收录《红粉》《离婚指南》《已婚男人》《平静如水》《你好,养蜂人》。
转角遇见李清照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王芳芳 文化艺术 2010 - 3
《转角遇见李清照》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意识解读宋朝著名词人和词作,在讲述词人生平、解剖古人心态和情愫的同时,也串联编织出两宋时代的人文画卷。《转角遇见李清照》将对诗词的解读,融入历史风貌的描述和世态人心的剖析中,达到词、史、事、人交融。既有故事亦有情意抒写,缅怀盛世古人时亦不乏风趣的指点评价,是关于宋人宋词的独特读本。
中国大历史 豆瓣 Goodreads
7.9 (1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2011年4月6日 已读
若看前人之事需依今人眼界之纵深,万历十五年之后看得最舒服的学术书,另求解潜水艇夹肉面包靠谱正解
中国 历史 黄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