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智慧天使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帕拉•尤格拉(Palle Yourgrau) 译者: 余东 漓江出版社 2019 - 8
帕拉•尤格拉在本书中以精准的笔触,为法国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西蒙
娜•薇依刻画了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思想画像。与维特根斯坦一样,薇依属于那种最特立独行、最难以亲近也最容易遭受误解的另类伟大思想家。加缪和T.S.艾略特对她崇敬有加,而苏珊•桑塔格有句名言:“在薇依赢得的成千上万读者中,能真正分享她思想的人,我想只是少数。”帕拉•尤格拉无疑属于这少数。他生动简述了薇依圣徒般短暂而非凡的人生,以及她的思想历程,诠释了薇依现象中的多重悖论,探讨了薇依思想所涉及的哲学、政治、基督教、犹太教等多个领域的难题,很多地方都像薇依作品一样发人深省。
西蒙娜•薇依虽然从未正式皈依天主教,却非正式地被当作圣徒膜拜,足以媲美古代希伯
来的先知。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她柏拉图式地重构了基督教教义,在人类苦难与神的完美之间搭起一座桥梁。然而她遭受的误解和忽视和她受到的崇拜几乎同样多。本书作者帕拉•尤格拉教授的目标,就是要令人信服地表现思想家薇依的本来面目。在这部精彩的传记中,他以睿智的洞察力、思辨力和严谨而不失幽默的文风,为我们展现了这位20世纪杰出的女性思想家深邃的心灵。书中附有西蒙娜•薇依生前多幅珍贵照片。
阿尔贝•加缪在去领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拜谒了西蒙娜•薇依在巴黎居住过的公寓旧址
驻足沉思良久。
M.德鲁里是维特根斯坦的朋友和信徒,他写道:“维特根斯坦去世后,我开始了解西蒙
娜•薇依的作品。它们对我后期思想的影响,与维特根斯坦对我早期思想的影响一样,都非常深刻。”
西蒙娜•薇依以其《古代希腊的基督教暗示》一书,被教皇保罗四世视为影响了他一生
的三大智者之一——另外二人是布莱士•帕斯卡和乔治•贝尔纳诺斯。
2020年8月29日 已读
少了弗洛伊德式的模式化分析,更关切她的神学思想和对柏拉图的热爱。绝无可能成为薇依这样的人,但通过她,能感觉自己离神、离真理更近了一点点。“爱不是慰藉,爱是光照”。爱是我们心中的火,是引领我们走出柏拉图洞穴的光,唯有如此才得以靠近那唯一实在之物。爱让我们通达于善,如果我们赞同薇依,认为神即是善的本质,那么,按照康德所言,善的意志即善本身,纯粹正义的人生即是善的物化,那么,道成肉身的本质就是完全正义的人的存在。救赎随时都会到来——唯一重要的只有承担起面向他人的责任。必须直视他人的苦难。观看是我们的灵魂与现实界连接的唯一途径。【然而,我们的眼睛是审美的而不是审善的】,“美是个陷阱”,视觉具有欺骗性,美可以成为神进入我们的入口,但它终究只是个让神获取更多灵魂的陷阱。怎样才能从无尽的期待中被拯救?
Palle_Yourgrau Weil 传记 哲学 法国
重负与神恩 豆瓣 Goodreads
La Pesanteur et la Grâce
8.8 (23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译者: 顾嘉琛 / 杜小真 华夏出版社 2019 - 3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重负与神恩》是西蒙娜•薇依的重要著作。
《重负与神恩》不是系统的专门论著,而是薇依的朋友、著名宗教学家梯蓬在薇依去世后从她大量的手稿、言谈记录中整理成书的。这些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渗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显示了薇依的伟大心灵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纪神秘主义思想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
有人把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称薇依为“当代的帕斯卡尔”。这位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沿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
2020年3月20日 已读
为得救我们必须自愿背负重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轻盈向上。薇依的灵魂太过干净,在最黑暗的两个月里阅读她变得更加艰难。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更靠近这样的灵魂,剩下的唯有自我厌弃和放弃一切希望。
哲学 宗教 法国 神学 神秘主义
Amesoeurs 豆瓣
8.6 (21 个评分) Amesoeur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9年3月14日 出版发行: Code666 / Profound Lore
Code 666 Records will release the album in Europe in late March. Profound Lore
will handle releasing the album in North America, which is currently slated for
sometime in April.
2020年3月15日 听过
初听烦躁,再听惊艳。不反感这种人声,不过无人声的部分确实更出彩。长久沉默后的嘶吼,压抑得我喘不过气,但仍有力量。后朋克挺有意思。
Amesoeurs BlackMetal Post-Punk Post-Rock 法国
In the House 豆瓣
9.8 (18 个评分) Philippe Rombi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12年10月1日 出版发行: Sony Music / Cristal Publishing
2019年12月25日 听过
好,戏剧张力极强,大提琴引入时达到最高潮,钢琴铮铮有声,东方乐器和电子乐也不突兀。最喜欢的是La rédaction。想为配乐看电影。
OST Philippe_Rombi Rombi Soundtrack 法国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刘北成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本书是瓦尔特·本雅明德“拱廊研究计划”的几篇完成稿,德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本雅明受阿拉贡小说的启发,决定通过对大城市异化景观——巴黎拱廊的研究,来展现19世界“资本文化盛事”的风景。在这几篇完成稿中,他用自己独特的叙述风格对波德莱尔的诗歌进行了诠释,同时又敏锐地发现了拱廊在空间上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地新变化。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到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人与自身异化所做的斗争。
2019年10月21日 已读
在椭圆机上读了大部分。本雅明先生,你这样写博士论文,是拿不到学位的啊……机械复制的艺术一定就不成其为艺术么,为aura消逝而作的哀歌有几个人愿意听呢。
Benjamin 城市 巴黎 文化 文化研究
恶之花 豆瓣
7.2 (6 个评分) 作者: 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郑克鲁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6
《恶之花》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十九世纪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之一。诗歌的主题围绕青年人的忧郁和理想展开,以压抑、阴郁的意象表现人内心焦灼、不安的状态。波德莱尔一改往日古典主义拥护者对美的定义,主张在城市生活的丑与恶中发掘别样的美。《恶之花》在语言和美学思想上的创新,影响了后世诗人,成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
2019年5月31日 已读
现在看来波德莱尔的“有伤风化”算得了啥呀,几首被法院判决删去的诗看得我喜笑颜开,多么纯洁的爱情。喜欢忧郁之二、忧郁之四、腐尸和吸血鬼,波德莱尔真是温柔又单纯。读译诗总是会失去很多,名家译作也不例外,什么时候能把法语捡回来读原作啊。
法国 波德莱尔 经典 诗歌 诗词
赠予死亡 豆瓣
Donner la mort
8.8 (11 个评分) 作者: [法]雅克·德里达 译者: 王钦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8 - 6
《赠予死亡》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德里达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通过解读《圣经》中关于亚伯拉罕和以撒的一段经文,考察了理性、宗教和责任的关系,并进而将这些问题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基尔克果等思想家的论述相联系和比较。在人的有限性的规定下,死亡如何限定和打开了责任的可能性, 如何处理宗教律令和此世生活的不同伦理向度的关系,如何在当代的技术语境下思考与他者的关系——这些在德里达早前著作中出现过的议题,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一旦我与他者产生联系,与他者的注视、要求、爱、命令、呼唤产生联系,我就知道我只能以牺牲伦理的方式做出回应,而伦理同样责令我做出回应,责令我以相同的方式,在同一个瞬间,回应所有的他者。我给予死亡、背信弃义;为此我不必跑到摩利亚山顶,把刀架在儿子的脖子上。每一天,每个瞬间,在世界上所有的摩利亚山上,我都在这么做。
——德里达
德里达在《赠予死亡》中解构了哲学伦理学尝试背后的种种根基,对此我们期待已久。这将是他诸多文字中最重要的论著之一。
——Choice
在这里,德里达完全合乎逻辑、无可反驳的结论(假设我们接受其前提),导致的是“悖论、反感、绝境”;在概念连接的界限处,德里达的表述雄辩而坚决。它没有留任何出路。诸多概念在其中紧密交织成一张无可逃遁的罗网。读者就像卡夫卡故事中的老鼠,为逃离猫的抓捕而陷入死胡同。
——米勒
2019年3月31日 已读
对新柏拉图主义的克服,可以寄托于基督教的至高他者的注视,在这注视中人面向永恒的死亡战栗而获得新的被赠予的死亡,作为历史的负责任的人格主体由此建立。这一主体无疑对立于海德格尔被无声缄默的大音呼唤的此在,这一此在与至高存在毫无关系,大音的呼召不过是此在良心的条件而已。在德里达的解读中,帕托裘卡区别于海的本体-神学概念的关键在于“给予的死亡”:在上帝给予我的死亡中,我的被上帝给予的责任被唤起。而德里达所问的是,这一关于赠予死亡的话语是否是关于牺牲和为他者而死的话语。由包容他者差异性的友爱政治学,到为他者而牺牲,德里达渐渐趋近于列维纳斯。下一本《总体与无限》还是《马克思的幽灵》?最后的多于一十分费解,难怪巴迪欧要提出“纯多”。
哲学 当代激进思想及其研究 德里达 死亡 法国
历史之名 豆瓣
Les noms de l'histoire : essai de poétique du savoir
作者: [法] 雅克·朗西埃 译者: 魏骥德 / 杨淳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新史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摒弃了传统史学具有文学色彩的叙事方式,采用科学的方式将自身转换成一种历史科学。在这种所谓科学的面具下,史家借“同名异义”之法重新运用史学语言进行叙事。
本书中,朗西埃批判了传统史学修辞学式的历史书写以及年鉴学派科学浪漫式的历史书写,以诗学方法检验各种政治修辞学的美化,从这种美化中无法取得名字的历史之间,找出断裂的空隙,破除意义与真实在书写上的连结。
或许,这种“新史学”不过是另一种“同名异义”的字词游戏,但即便如此,亦无碍于朗西埃将其称赞为一场史学的革命。
2019年1月29日 已读
郎西埃的颠来倒去与喋喋不休,看得我很痛苦。这哪里是历史学啊。郎西埃试图通过驳斥新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在言说中构建历史幻像的做法,代之以米什来的方法,人民在无言说的无场所之外直接呈现的沉默的图像,这以生命的力量重构的图像将比历史学家/知识分子的一切构造更有力量。属于无产阶级/人民的新历史哪里是那么容易构建的,左派好烦。
史学理论 哲学 朗西埃 法国 雅克·朗西埃
致达朗贝尔的信 豆瓣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李平沤 商务印书馆 2011 - 10
达朗贝尔是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之一,卢梭是《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两人同一营垒,却在1758年打了一场笔仗。本书将两位学者的文章一并译出,帮助读者能够对照阅读,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双方不同的观点,从中得出可供我们思考的话题。在卢梭的著作中,这篇《致达朗贝尔的信》把卢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与美学观结合的最密切,用语最通俗易懂,所举例证最简明和具体,容易为公众所理解。
超体 (2014) 豆瓣 TMDB Min reol
Lucy
6.7 (1347 个评分) 导演: 吕克·贝松 演员: 斯嘉丽·约翰逊 / 摩根·弗里曼
其它标题: Lucy / LUCY:绝路煞姬(港)
被恶德男友强迫帮人送货的年轻女子露西(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饰),遭遇了穷凶恶极的黑帮头目张先生(崔岷植 饰)一伙。她连同三个男人被张先生在腹部缝入了代号为CPH4的神秘药品,以此将药品偷偷带入不同国家。在台北盘桓期间,露西遭到恶男暴打,以致药品破裂进入血液之中。谁知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就此发生,药品激发了露西大脑的潜力,令人脑中约90%的神经元相继苏醒。伴随着身体的飞快进化,露西掌握了越来越多人们所谓的超能力。她清楚地了解到CPH4所拥有的强大威力,于是想方设法要阻止其他三袋药品落入张先生一伙手中。
期间她试图与大脑研究方面的资深教授塞缪尔·诺曼(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饰)取得联系,在后者的见证下,露西将迎来大脑100%苏醒的历史性时刻……
MØN 豆瓣
8.9 (15 个评分) MØN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他们来自法国巴黎,共11人.接受过严格的巴洛克演奏训练, 三把吉他,一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两个主唱,这样的组合特别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影象
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 豆瓣
作者: [法]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 译者: 刘汉全 漓江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是拉巴特关于海德格尔纳粹问题研究的代表作。海德格尔加入纳粹的行为,对西方二战后一代知识分子而言是难以释怀的重大事件和焦点话题。拉巴特的批评建立在对海德格尔整体思想的深入理解之上,将思想的尊重与无情的剖析相结合,融入拉巴特在浪漫主义、艺术、模访论、哲学史和德国历史等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揭示了海德格尔的“错误行径”与其思想的内在关联,以及海德格尔哲学与纳粹主义的复杂关系。是一部既富于批评激情、又不乏严谨思辨的简洁坚实之作。
 编辑推荐
拉巴特1987年携此作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时已年近五十,此时他已著译等身,而参加论文答辩的是德里达、利奥塔、格拉内尔、乔治•斯坦纳这样级别的人物。对此,我们一方面感慨他的博士头衔的惊人含金量,另一方面也确证了此书是久经岁月沉思辩驳的成熟之作,是作者重大思想成果的一次结晶。
如何受益于海德格尔思想又不至于被其吞噬?拉巴特以此书作出了典范,并彰显了法国思想家在形而上学之外的广阔人文领域的敏锐触觉与批判天赋。
2014年7月29日 已读
确实是难以释怀。阿多诺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每一个字都浸透着纳粹思想”,所以战后那么多人都要走向生命政治?
2014年7月29日 评论 哲人的悲哀 -           短评的字数限制啊。。 海德格尔曾加入纳粹,尽管只有十个月,仍然令人难以释怀。阿伦特原谅了他,而阿多诺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每一个字都浸透着纳粹思想”,拉古-拉巴特认为这是不公平的论断。海德格尔意图复兴西方文化、努力追问德国责任,这和柏拉图企图以“哲人王”建立完美国家,却走向专制是一脉相承的悲剧。雅典和耶路撒冷,欧洲文明的两大源头本质上是有对立之处的,但海德格尔并非反犹主义者。而要恢复雅典的传统(尽管它也是民主的发源地),要从技艺(在此指代科学)的统治之下回到自然中完整的人(存在者)去,海德格尔看到的是借助艺术,借助语言,实质上也就是借助神话思维的道路,难怪阿多诺要猛烈批判“神话思维”。但海德格尔看到了,语言对主体的结构,使得技术与人无关,使得人走向无家可归的恐怖,奥斯维辛里是以现代技术消灭人,而非生产人。西方的历史,是悲剧的历史,西方是属于俄狄浦斯的。要摆脱技术理性的统治,要借助诗性智慧来打断历史,重新建构,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和纳粹主义是一致的,而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存在论危险地与之十分接近。康德用审美来调和道德和理性的冲突,而海德格尔,据拉古-拉巴特认为,高估了国家社会主义,犯下了可悲的错误。所以说民族主义真是太可怕了嘛,现代战争自有民族主义而始。anyway,张一兵老师说海德格尔是个懂得妥协以求生存的人,新发现的秘密手稿也许能揭示更多,拉古-拉巴特也许又要说,把海德格尔当作这样的两面派是不公平的。最近的兴趣全在纳粹历史和生命政治上,老师却不许我做,也许是看到了,不论是极权主义的政治,还是西方的民主政治,都无法解救人陷于虚无的恐怖吧。
哲学 法国 海德格尔
Monolithes En Mouvement 豆瓣
9.0 (18 个评分) RQT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2月1日 出版发行: Self Release
Mathieu Artu's solo project, RQTN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artistic aspirations of its creator. He released his first writings as a composer on early 2008, on a CD EP "We Were...We Are", on Swarm Of Nails Recordings. As reviewers acclaimed this first effort, RQTN started to make itself known, dropping its name out on the musical landscape. One year later, no more copies were left.
Time passes by, and new songs are written to be played with french hardcore band EINNA's singer. Though the project fails, Mathieu Artu reckons it should be shared. So, a second EP, self-titled, is released on the internet. Fully downloadable for free, it reaches more and more people every single day. In the meanwhile, it's time for self-questionning, as the Myspace page says, "RQTN is dead".Yet it is not the end of the story.
Several weeks later, RQTN comes out of nowhere, writing a brand new page of his story, leaving the ethereal post-rock spheres for a crossover between several sounds. Through classical, alternative and modern minimalism, Mathieu Artu borrows from Olafur Arnalds, Max Richter, Philip Glass, Clint Mansell or The Album Leaf. 9 tracks are written, the first long-play album from RQTN is born. Its name : "Monolithes En Mouvement"... (Monoliths in motion)
长征 豆瓣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译者: 胡小跃 作家出版社 2012 - 9
《长征》是半个世纪前在法国轰动一时、跨时代的权威读物:它几乎讨论了关于中国的一切;它颠覆了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妖魔化舆论,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它是研究新中国的必读书之一。
《长征》是时代的忠实记录:“将来,人们可能会对《长征》提出的主要批评之一,是它明天就会过时……但中国现在发生的故事太激动人心了,各个阶段都值得记录下来。”
《长征》涵盖中国百科,其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建筑、工农业生产、家庭、国防等各个方面:“这个国家不是一个可以分析的概念。它有自己的气候、植物群和习俗。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要试着去破解。”
小王子 豆瓣
Le Petit Prince
作者: (法)圣埃克苏佩里 译者: 马振骋 / 林珍妮 2005 - 1
《小王子》讲述“我”因飞机故障迫降到撒哈拉沙漠上,碰巧遇到一名来自外星的小人儿——小王子。通过与小王子的交流,“我”了解到他所居住的星球的奇特情况以及他在太空中的奇遇:他分别拜访了国王的、爱虚荣人的、酒鬼的、商人的、点灯人的、地理学家的星球,最后来到了巨大的地球。在地球上他又遇到了蛇、玫瑰花、狐狸、扳道工、商贩等等,由此他明白了生活的道理和生命的本质。
2013年6月7日 已读
童话和后面的小说风格相差太大
法国 童话
欧内斯特和塞莉斯泰因 (2012) TMDB 豆瓣 Min reol Eggplant.place
Ernest et Célestine
8.9 (295 个评分) 导演: 斯特凡·奥比尔 / 文森特·帕塔尔 演员: 朗贝尔·维尔森 / 波利娜·布伦纳
其它标题: Ernest & Celestine / 熊熊遇见小小鼠
一份跨越种族的深厚感情,一次直触心底的神奇旅程。
从小生活在孤儿院的小老鼠赛娜几经波折,终于从地下鼠国逃出。可是当她跌跌撞撞地来到熊的王国时,却一路受尽鄙夷和白眼。疲惫的小赛娜沉沉地睡在垃圾桶里,一觉惊醒后发现一只体型硕大的大熊正要把她当作晚餐。然而经过此次的风波后,两人很快成为了朋友。原来这只名叫艾特的熊先生是名街头音乐家兼马戏团演员,多才多艺的艾特还从事过很多职业。热情的艾特带着赛娜到家里住,他们彼此扶持理解,相互鼓励帮助。一份看似不可能发生的友谊,正在挑战着现有的秩序和规则,也正慢慢变得越来越深厚坚实。
《艾特熊和赛娜鼠》以温馨的水彩手绘画风和治愈系的内容剧情,荣获2013年第38届凯撒奖最佳动画片,入围2013年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国外展映单元及2012年多伦多电影节“儿童片”展映单元。《艾特熊和赛娜鼠》系列绘本由比利时女作家嘉贝丽·文生创作,多种版本在世界各地畅销200多万册,深受孩子们甚至是成年人的喜爱。
植物学通信 豆瓣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熊姣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在《忏悔录》(Confessions)中,卢梭声称他本来有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植物学家:“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没有哪项研究比植物学研究更适合我天然的品味。”这部写于卢梭晚年的作品不是这位思想巨人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通俗的植物学小品,原书名义上写给一个5岁小女孩的。文笔优美,对植物的讲解清晰有趣。
这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撰写的最伟大的博物学经典。
哲学通信 豆瓣
作者: [法国] 伏尔泰 译者: 高达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供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
窄门 豆瓣
8.1 (15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马振骋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 - 8
《窄门:纪德 道德三部曲》内容简介:杰罗姆与表姐阿丽莎自小青梅竹马,偷偷地彼此爱恋着,他们的爱情也得到了周围人的支持,他们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而变成更好的人。但爱得愈深,愈不能忍受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不完美,尤其是当阿丽莎目睹了母亲与他人私奔、妹妹过着平淡而又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姻生活后,而愈加不能忍受任何阻碍通往完美爱德的崎岖,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杰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于是她转向迷狂的宗教信仰,为了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与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她选择了逃离,最终孤独死去……
第二性Ⅰ 豆瓣
Deuxieme sexe. Ⅰ, Les faits et les mythes
9.1 (117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译者: 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第二性I》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最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2013年2月26日 已读
信息量好大,不懂存在主义的我读加缪和波伏娃都感到痛苦。。。
2013年2月26日 评论 寻找女性的自我 - 私有制的出现使男性需要确认他的继承人的血统,女性的贞洁成为财产安全的必要因素,女性不再属于她母亲的部落,而随着婚姻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对于男性来说,他们害怕着作为他者的女性,他们渴望通过占有来征服,却又否认女性与他们属于同类,女性是仁慈的自然和天主的智慧与男人之间的中介,女性的地位由“地狱之门”转为“天堂之门”。 灰姑娘的故事中她的幸福仰赖于白马王子而非自身的努力,这是对女性作为人的本质的否定。女性在被解放的同时又由顺服的圣母回归到吃人的血盆大口。自由之后,除了自由地创造外,她没有别的命运。(265) 男人趋于目的,他属于超越性。女人沉湎于自己的情感,她整个是内在的。男人想要给予,而女人却想夺取。 只有女性,作为他者,才能成为男性的缪斯欣赏艺术,她并不创造艺术,但她不属于他的同类,因而她的评判作为男性的尺度而又价值。通过女性及其维护的家庭,男人在与外界一天的交流后在家庭中找到慰藉而完成自我。 两性中的任何一方,在一开始都没有任何特权。我们不应指望通过他者来补足自身。 他者即是恶,但对善必不可少,反过来又回到善。  
哲学 基友的赠礼 女性研究 法国 波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