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minism
女性的崛起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政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此前不晓得王政老师出过这么一本书,大约即便听说过也因为书名而失去了兴趣,直到那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随手拿起来翻看了一下,不禁在心里大呼精彩,能把“女权运动”写得如同小说一般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起承转合之间足见王政老师知识功底、写作功力以及她宽阔眼界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热忱。
我大力推荐此书!特别是对于那些满口西方(特别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爱好者而言更值得一读。
事实上任何一种知识、理论、学术思潮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境,迄今为止国内大量出版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导论”之类的书要么对这些理论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无知,要么一带而过、能略则略,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理论生搬硬套的情形,导致了如李银河之流几十年来不加反思地将“性解放”奉为圭臬,殊不知西方女性曾为“性解放”蒙受过多大的屈辱和压迫,为“性解放”/“性自由”付出过多么惨重的代价!而本书则细致地梳理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形形色色的理论产生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特殊语境,有时甚至是一些偶然因素导致的,这提醒我们在运用女权主义理论时,能够多一些反思的视角。
总之,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景式地美国三代妇女奋斗史的画卷:她们为争取女性自由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乃至一度被贬损为“精神病”的孤独和屈辱,对于今天全世界的女性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促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豆瓣
Reading Lolita in Tehran: A Memoir in Books
8.6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扎尔·纳菲西 译者: 朱孟勋 三辉图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 8
【编辑推荐】
◎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一位叛逆的女教师,一群叛逆的女学生,一门特别的文学讨论课,一种不能放弃的自由坚持,最富争议的伊朗裔美国女作家关于中东及祖国现象之批判
◎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榜117周,入选《泰晤士报》“十年百部最佳 图书”,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借阅量总排名第二,获得美国独立书商协会年度非虚构图书奖等多项重要大奖
◎作者纳菲西是美国炙手可热的评论家,作品多见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著名媒体
【内容简介】
1995年秋,伊朗学者阿扎尔·纳菲西辞去教职,她挑选了七名学生,邀请她们和自己坚持一场秘密的读书会。每周一次,她们读纳博科夫,读菲茨杰拉德,读亨利·詹姆斯,读简·奥斯汀。
对这些作品中人物与命运的讨论让她和她的学生们越发领悟到自由与自我的意义。她和她的学生们秘密而坚定地反抗着,在政府强制要求女性戴面纱着黑袍的时候,私下悄悄地化妆、涂指甲油,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期盼着美好的未来。面纱和黑袍之下,藏的却是她们五彩缤纷的梦。而阅读,则是她们作为个体的最后也是最不能放弃的坚持抗争、追求自由的方式。
纳菲西以清新而富有诗意的笔调,记录这些德黑兰的年轻女性如何阅读这些被伊朗政府列为禁书的西方文学名作。她们个体的生命历程亦证明: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的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名人及媒体推荐】
这本书记录了纳菲西如何自己抵抗、同时也帮助他人抵抗伊斯兰对女性发动的战争,我深受感动。她的回忆录包含重要和深邃的反思:神权政体造成的创伤、对自由的沉思和痛苦追求——以及在接触良师与名著时带来的乐趣及自我意识,这一点尤为震撼人心。
——苏珊·桑塔格
有如漂浮于伊朗茫茫大海中的一艘文学救生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一部关于在伊朗伊斯兰革命时期教授西方文学的回忆录,蕴含着深刻和精彩的洞见。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
——伯纳德·路易斯
纳菲西是伊朗历史上的英雄之一。
——杰拉尔丁·布鲁克斯
振聋发聩,感人肺腑……对文学潜移默化作用的有力阐释:关于艺术可以为那些生活在暴政下的人们提供的逃离意识形态的避难所,关于艺术在个体声音中的积极和颠覆性的信念。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
有些最有才华的散文家写的书里,会包含他们所做的最重要的人生决定及其代价所产生的热度与挣扎,而作者不过是在述说生平种种,他们抛在身后的来时路满是悲伤和熠熠闪光的失落。《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就是这样一本书。
——莫娜·辛普森《大西洋月刊》
一个关于伊朗女性以秘密的方式反抗政权的深刻而炽烈的故事。
——《沙龙》
激动人心地记录下了对智识之自由永不满足的渴望。
——《今日美国》
难以归类为回忆录、文学批评或社会历史中的任何一种,尽管本书称得上这三个类别中的佳作……纳菲西写出了一部关于生命和文学之关系的独创作品。
——《出版人周刊》
一本关于压迫政权下的生活和文学生命力的私密回忆录……本书和纳菲西教授的名著一样丰富深刻。
——《迈阿密先驱报》
圣杯与剑 豆瓣 谷歌图书
9.3 (15 个评分) 作者: 理安·艾斯勒 (Riane Eisler)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1
圣杯与剑,ISBN:9787509705872,作者:(美)艾斯勒 著,程志民 译
神圣的欢爱 豆瓣 谷歌图书
Sacred Pleasure : Sex, Myth,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Body
作者: [美] 理安·艾斯 译者: 黄觉 / 黄棣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5
本书作者指出:人类只有首先完成性-肉体关系上从统治向伙伴关系的复归, 才能进而实现家庭关系, 社会人际关系, 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从统治向伙伴关系的文化转型;只要破除男性在性事上对女性的统治关系模式, 重建男女平等的伙伴关系模式, 妇女就能同男人一样公开地, 大胆地全身心地享受性爱带来的激情和神圣的快乐.另外作者还展示了西方意识革命, 女权运动和性解放的全景画卷.
为女权辩护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 译者: 常莹、典典、刘荻 中信出版社 2016 - 5
* 第一部伟大的女权主义著作 * 2005年,《女权的辩护》与《圣经》、《物种起源》等一同入选英国著名作家梅尔文·布拉格评选出的12部影响世界的作品 《女权的辩护》出版于1792年,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或许也有助于视“女权主义”为洪水猛兽的人破除这样的偏见,因为作者写作的年代,根本还没有“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个词语,她所使用的说法是“女性的权利(Rights of Women)”。书中谈到了教育、婚姻以及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些对两性的区别对待,及其造成的对男女双方的不良后果。而“女权主义”追认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先驱,也因为这种种基本“权利”的不平等,正是女权主义的出发点。 “她国”系列精选了西方关于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如果你对性别议题感兴趣,不妨一读。
性、高跟鞋與吳爾芙 豆瓣
作者: 施舜翔 臺灣商務 2018 - 9
女性主義者最大的紛爭,為何總來自自己?
從性論戰、文學論戰到文化論戰,
重新召喚被遺忘的歷史爭議,
重新挖掘被掩埋的歷史衝突。
綜觀文學經典、社會運動與流行文化,
重新定義二十世紀的女性主義另翼史。
橫跨六〇到九〇年代,重探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脈絡,
以論戰串起一部歷史,女性主義者為何而爭,為何而戰?
從珍奧斯汀到吳爾芙,女性主義者的文學詮釋戰爭
被視為女性主義先驅的吳爾芙,如何因為《自己的房間》引發文學界的世紀論戰?
珍奧斯汀如何掀起女性主義的思想之戰?「酷兒珍奧斯汀」又如何成為經典文學的逃逸路線?
從金賽性學到女同志S/M,情慾研究的崛起引發女性主義性論戰
金賽研究團隊於一九五三年出版的《人類女性性行為》,如何被女性主義者挪用為解構父權的武器?
一九八二年在紐約巴納德學院舉行的一場「性會議」,為何引爆女性主義史上最激烈的「性論戰」?
從時尚到羅曼史,通俗文化開闢女性主義新戰場
時尚為何一度是女性主義者不能提及的F-Word?
羅曼史如何從洗腦女性大眾的「讀/毒物」,一舉翻身為女性主義文化研究的顯學?
所謂的「男性凝視」又如何在七〇年代以後,開啟女性主義電影批評的一系列論爭?
鳄鱼手记 豆瓣 Goodreads
8.1 (136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8
邱妙津长篇小说处女作
震动整个台湾的同性爱情物语
开启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
蒋勋 骆以军 陈雪 推荐
生命地带的边缘,同性情欲的纠结,在冷冷而又无助的人生旷野,倾听邱妙津——一只寂寞鳄鱼的真挚告白,一曲狂暴热烈的绝望恋歌……
对于这仿佛与生俱来、无法选择更无以更改的同性恋身份,是勇敢面对,还是纠结抗争?直面内心深处的爱和无处放置、无人理解的悲哀到底有多艰难,而再绝望创痛的故事,在人生最灿烂的时刻,都会绽放出令人讶异的温情与美……
“尽管我要再受多大的痛苦与折磨,我还是要述说爱是不灭的。”
《鳄鱼手记》是邱妙津完成的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台湾20世纪末大学生迷惘与困顿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全书分为八个章节,其中大部分章节以大学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七个男女主人公的同性、双性恋的情感生活和心路历程,通过解放的性及性别观点,描绘了当时大学生全新的精神世界和得不到认同的感情经历给彼此的成长过程带来的痛苦和收获。其他章节则以一只拟人化鳄鱼的独白,另组合成独立于主要情节之外的寓言,讽刺、影射“鳄鱼╱性异常者”在人类社会孤独、受压迫的命运。这些彼此穿插的叙事线索以复调双声的结构牵动出同一主题的心理及政治层面。
如今我已四十五岁,距我和邱妙津相识,或我们那么年轻(而两眼发光、头顶长角),几次争辩但又同侪友好,脚朝上踮想象可以、“应该”写出怎样怎样的小说,已经二十年了。我仍在不同时期,遇见那些小我五岁、十岁、十五岁、二十岁的拉子,仍和我虔诚地谈论邱妙津……我感觉她已成为台湾女同志“拉子共和国”、某张隐秘时光货币上的一幅肖像。 ——骆以军
她的作品被大家传颂、引用、讨论、研究,她的生平、事迹甚至她阅读欣赏的小说、作家、电影导演,所有一切都成为女同志世界里一座无论在何处都可以眺望的高山,成为那一代文艺青年效仿参照的对象,甚至有人直接就说,“邱妙津是我的神。”
——陈雪
2019年4月18日 已读
“只要之于死,你仍然没有翻过去那边,躺在死的事实里,就表示你体内还有某些东西在反抗死亡。”
Feminism Novel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7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19年4月15日 已读
第一部分男性的厌女现象并不新鲜,后半部分关于“自责的女儿”“父权制下父亲的女儿”的讨论比较有趣。
Feminism
一个人的老后 豆瓣 谷歌图书
一個人的老後
6.3 (2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上野千鹤子 译者: 杨明绮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1 - 3
老龄化社会正在形成,不婚、离婚的趋势也逐渐走强,再加上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一个人”的老后生活已经成为所有熟龄女性都要面对的人生大事。
单身暮年,你是否做好了准备?
本书中,上野千鹤子一笔点出所有女性“一个人”的人生结局,以明快的笔调分享了自己长久以来累积的智慧与经验,针对单身女性的理财、居住、人际、照护、遗产和身后事安排等生活课题提供妥帖建议,更帮助所有女性建立成熟、豁然的态度——
只要做好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就能顺应自己的心意安享自在晚年,
“一个人”并不寂寞,“暮年”也绝不凄凉,
一个人的老后同样能过得乐观优雅,充实自在。
2019年4月15日 已读
主要强调了女性老年生活中住房,照护,安全的重要性,一个思考的方向,但没有太多实践上的启发。
Essay Feminism Life
成为母亲 豆瓣
A Life’s Work:On Becoming a Mother
7.4 (30 个评分) 作者: [英]蕾切尔·卡斯克(Rachel Cusk) 译者: 黄建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没有女人天生是母亲
洞幽察微的生育记录,道出女人的焦虑与煎熬
感谢时代,生育终于也和婚姻一样成为了可讨论的问题
怀孕生子不仅区分了男人和女人,也区分了女人和女人。怀孕生产后,女人对于存在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变。她体内存在另一个人,孩子出生后便受她的意识所管辖。孩子在身边时,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时她也做不了自己。人类的每一位成员都会经历从出生到独立这一异常艰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征用某个女人的一段生命。
《成为母亲》忠实地呈现了这段生命。它是一种寻常生活从不可见、不可感,向激烈的热情、爱与奴役转变的过程,它还是一种束缚,一种妥协。
身为女人,成为母亲是什么感受?照顾一个幼小的婴儿又是什么感觉?而当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识,母亲又作何感想?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记下了自己那一年包含多重面向的的经历:个人自由、睡眠和时间的终结,对人性和艰苦工作的重新认识,追寻爱的真谛,游走在疯狂和死亡之间,对婴幼儿的情感体验,对母乳喂养的思考……
避孕药片 豆瓣
作者: (美)阿斯贝尔 译者: 何雪/晓明 东方出版社 2000 - 6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服用避孕药的数量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药品,绝大多数人服用这种药,既不是为了治病,也不是为了预防某种病毒或病毒感染,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不是用于治疗目的而仅服务于单纯的社会目的的药品”。 虽然避孕药发展的历史短暂却充满矛盾和曲折,但当面对人们提出的关于它的存在的尖锐问题时,种种答案更显得变化无常。这个问题是:谁把它带到这个世界?为什么?
美丽的标价 豆瓣
Pricing Beauty
7.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阿什利·米尔斯 译者: 张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当我踏进模特经纪公司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走进了一个充满伦理、政治、女性主义的研究困境。”曾在纽约和伦敦做过模特的社会学家阿什利·米尔斯,以内行人的视角展现了模特世界的规则,检视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美丽”是如何定义的。书中涉及对男模、女模、经纪人、客户、摄影师、造型师等角色的广泛访谈,展现了魅力产业背后的政治与经济,甚至随意性。在这条深藏不露的文化生产流水线上,好看不是唯一的标准,合适的外形才是时尚的起源,人们接受训练、推销、打造成珍贵的商品。该书对新文化经济中的社会分析,经济社会学中性别与阶层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
Future Sex 豆瓣
作者: Emily Witt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6 - 10
A funny, fresh, and moving antidote to conventional attitudes about sex and the single woman
Emily Witt is single and in her thirties. Up until a few years ago, she still envisioned her sexual experience “eventually reaching a terminus, like a monorail gliding to a stop at Epcot Center.” Like many people, she imagined herself disembarking, finding herself face-to-face with another human being, “and there we would remain in our permanent station in life: the future.”
But, as many of us have found, things are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Love is rare and frequently unrecipricated. Sexual experience doesn’t necessarily lead to a future of traditional monogamy―and why should it? Have we given up too quickly on the alternatives?
In Future Sex, Witt explores Internet dating, Internet pornography, polyamory, and avant-garde sexual subcultures as sites of possibility. She observes these scenes from within, capturing them in all their strangeness, ridiculousness, and beauty. The result is an open-minded, honest account of the contemporary pursuit of connection and pleasure.
Why Does Patriarchy Persist? 豆瓣
作者: Carol Gilligan / Naomi Snider Polity Press 2018 - 9
The election of an unabashedly patriarchal man as US President was a shock for many: despite decades of activism on gender inequalities and equal rights, how could it come to this? What is it about patriarchy that seems to make it so resilient and resistant to change? Undoubtedly it persists in part because some people benefit from the unequal advantages it confers, but is that it? Is that enough to explain its stubborn persistence?
In this highly original and persuasively argued book, Carol Gilligan and Naomi Snider put forward a different view: they argue that patriarchy persists because it serves a psychological function. By requiring us to sacrifice love for the sake of hierarchy, patriarchy protects us from the vulnerability of loving and becomes a defense against loss. By uncovering the powerfu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underpin patriarchy, they are able to show that forces beyond our awareness may be driving a politics that otherwise seems inexplicable.
This new book, co-authored by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feminist thinkers, will be of great interest to anyone who is concerned about our messy psycho-political times.
我的脖子让我很不爽 豆瓣
I Feel Bad about My Neck: And Other Thoughts on Being a Woman
7.4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诺拉·艾芙隆 译者: 李亚萍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4
◆ 美国最著名的女人之一、三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著剧本奖提名、《西雅图不眠夜》等经典电影编剧兼导演的诺拉·艾芙隆代表作。
◆ 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第1名,连续50周占据亚马逊畅销榜,38次登上《出版商务周刊》畅销榜。本书出过几十个版本,美国亚马逊好评近千条。
◆ 一个骨灰级文艺女青年大半生生活经验的精华,内容涉及一个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疯狂厨师、浪漫热情的房客和运气欠佳的母亲——的趣事,以坦诚、诙谐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成熟女人的生活。不论你处于哪个年龄段,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
◆ 许多作家的私藏经典。作家毕淑敏最喜爱的书之一、作家沈睿表示本书为枕边书,“已读过三十多遍”。
◆ 坦荡无忌、顽皮狡黠、智慧深刻,女友般附耳细说成熟女性面临的经典问题。这是一本实话实说的书,令你在领略智慧、吸取建议之余开怀大笑,堪称一场美味诱人的人生盛宴,是你我孤独时刻的最佳陪伴。
◆诺拉女士的写作风格是如此独具风采,她幽默诙谐地表达着一系列成熟女性面临的经典问题,例如爱情和死亡,例如美丽和衰老,例如离异和友情……她把缜密的思绪,像宝石的切片一样徐徐展开,每一道思维的纹路都优雅风趣。——毕淑敏
在《我的脖子让我很不爽》这本书中,诺拉·艾芙隆用她不温不火、亲切贴心的笔调和意味深长的幽默为我们展现了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读者可从中窥见女人年华老去后在保养、更年期、空巢期等问题上遇到的种种烦恼以及其他生活难题,她的率真和风趣也许会让你为之莞尔。
这位写过电影剧本《当哈利遇到莎莉》《西雅图夜未眠》《电子情书》和《家有仙妻》,出版过畅销书《心火》《潦草数笔》和《疯狂沙拉》的才女无话不谈——从她如何痛恨手袋到如何费尽心思挽留青春:染发、健身、使用无数宣称能够延缓衰老但毫无用处的瓶瓶罐罐。对了,她还认为自己的脖子惨不忍睹。她的皮肤医生认为已回天乏术。
诺拉在这本书中记录了自己在生活中担任多面角色——疯狂厨师、浪漫热情的房客和运气欠佳的母亲——的趣事,以坦诚、诙谐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成熟女人的生活。《我的脖子让我很不爽》是一本实话实说的书,它坦荡无忌、顽皮狡黠,却又能在无意间直指人心,可令你在领略智慧、吸取建议之余开怀大笑,堪称一场美味诱人的人生盛宴,是你我孤独时刻的最佳陪伴。
2019年2月26日 已读
“那是1972年,女权运动的高潮时期,每个人都在离婚,连丈夫没有爱猫爱到病态的女人都加入了离婚的行列”,笑到拍桌子。作者太可爱~
Feminism
危险的愉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2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 译者: 韩敏中 / 盛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导读巴特勒 豆瓣
Judith Butler
8.3 (19 个评分) 作者: [英]萨拉·萨里 译者: 马景超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编辑推荐-
★ 朱迪斯•巴特勒的著作改变了我们思考性、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语言的方式。她对身份范畴的精彩研究在许多领域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们不断促使读者对“主体”进行批判性的重新思考。
★ 本书将巴特勒的思想置于其理论和哲学背景中,分析了她的主要作品及其对当代思想的影响。作者始终强调巴特勒的理论本身对“定义”这个概念的质疑,她也强调了巴特勒的思想中有意为之的开放性。
-内容简介-
本书将按照出版时间顺序讨论巴特勒的著作,讨论的重点则是她思想涉及的五大领域:主体、社会性别、生理性别、语言和精神。在阅读时,我们应该记住,这并不意味着本书作者在暗示从一本书到下一本书有明确或线性的进展关系。过程或生成的概念,对理解巴特勒的理论至关重要,我们也会看到,她的每一本著作中都或多或少涉及这几个主题。
本书英文原版出版于2002年,因而无法涵盖巴特勒在此后出版的作品。为此,本书译者在译后记中简要地介绍了巴特勒从2002年以来的主要著作,并整理出文献列表,以为本书作一些补充,并激发读者对巴特勒更多近期作品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