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l
光明共和国 豆瓣 Goodreads
República luminosa
8.7 (161 个评分) 作者: [西]安德烈斯·巴尔瓦 译者: 蔡学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世界失败的那天清晨,人们正忙着搜捕几个流浪的孩子。”
《黑暗之心》+《蝇王》,一部虚构的美洲编年史,一部寓言式的现代启示录。
大森林吞没了圣克里斯托瓦尔的孩子,正如浩浩荡荡的埃莱河水带走了成吨的淤泥。大自然试图在孩子们身上孕育出一种全新的、陌生的文明,孩子们也试图在大森林腹地密不透光的树叶穹顶下创造世界。孩子是新世界的美梦,旧世界的遗民,如此野性,如此纯真。最终,他们以弃世的方式背叛了我们,而我们为了活下去,也背叛了他们。只有埃莱河依然不动声色地流淌着,像是一则寓意姗姗来迟的寓言。
如《百年孤独》般厚重,又如《佩德罗·巴拉莫》般神秘;既有浓郁的自然风情,又颇具知识分子色彩。出版当年即广受瞩目,一举夺得赫拉尔德小说奖。
◎ 内容简介
虚构的中美洲城市圣克里斯托瓦尔,曾经与周边任何一座大城市一般无二,地区的经济中心,种植茶叶和柑橘。随着小企业的繁荣发展、水电站的建造与河道的修葺,整座城市开始加入到现代文明的行列。人们如此沉浸在繁荣中,却不知他们身处的世界早已全然失效,变成了一个粗陋的、没有意义的构造,官僚机构像沾了胶水的网一般笼罩着所有人,生活像节拍器一样呆板而乏味,有的房子把它的住户变成了爬行动物,有的把他们变成了人,也有的,把他们变成了昆虫。
有一天,圣克里斯托瓦尔的街头突然出现了一群来路不明的孩子,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说着无人能懂的语言。起先他们靠沿街乞讨过活,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破坏活动。更令人心惊的是,本地的孩子似乎也被这种暴乱的气息感染了,有人声称能听到他们的心声,有人在暗夜里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政府的搜捕之下,孩子们先是躲进大森林,后来又藏进下水道,在那里,建立起了一个名为“光明共和国”的法外之地……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孩子们是新世界的美梦,旧世界的遗民,他们的出现,恰如一声轻轻的叹息,宣告了古老美洲文明的终结;如下水道中精心搭建的光之殿堂,破开了目之所及的一切迷雾。
◎ 评论推荐
巴尔瓦不需要任何写作上的建议,他早已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世界,早已拥有了一门与其年纪毫不相称的精湛技艺。——诺奖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倾力推荐
在《光明共和国》中,巴尔瓦不仅运用了一如既往的大胆叙事,发挥了处理模糊情境的天赋,更增添了形而上学与暗黑寓言的维度,令人紧张而又不安,颇具康拉德《黑暗之心》式的犀利,呈现出了伟大文学作品的气象。——2017赫拉尔德小说奖颁奖词
合上书页时,你会被一种巨大的无力感笼罩,仿佛我们活在世上,却将永远迷失。而巴尔瓦写作的模糊性(一种严谨、精确而非空洞的模糊),帮助我们承受住了这种沉重的无力感。《光明共和国》是一部宏伟的著作,被一条深深的、不确定的古老河流贯穿。——《西班牙文化报》
事实上,巴尔瓦的重建过程展现了社会中几个重要概念的演化过程:暴力,童年,秩序,恐惧。这是《光明共和国》最深刻也最光明的核心。——《西班牙民族报》
2020年11月16日 已读
Novel
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彭剑斌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 - 2
《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共收入十一个短篇小说,分为两部分,通过机灵的设置构成整体。年轻的作者彭剑斌曾从事过多种不同性质的工作,而集子中的作品大部分创作于他担任旅行业务员期间,边跑业务边维持写作,在紧迫的现实生存环境中锻炼出干燥、硬朗又带些狡黠的小说语言。置身于试图在南 方城市立足的乡镇男女之间,他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意识尤有体认,虽然极少放纵自己的现实主义倾向,但某些作品可以解读为对时代的观察。
2020年11月16日 在读
Novel
名门 豆瓣 谷歌图书
House of Names
7.3 (9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译者: 王晓雄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9
“我已经熟悉死亡的气息。”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率希腊联军出征特洛伊几年以后,他的妻子克吕泰墨涅斯特拉开始讲述她的故事。此时,克吕泰墨涅斯特拉与她的情夫埃癸斯托斯统治着迈锡尼,两人计划在阿伽门农凯旋之际暗杀他。
遭诸神嫌恶、诅咒的克吕泰墨涅斯特拉揭示了导致这场血腥暗杀的家庭悲剧:三年前,阿伽门农为讨诸神欢心,保佑其出征特洛伊胜利,将长女伊菲革涅亚诱杀献祭;克吕泰墨涅斯特拉则将地牢中的人质埃癸斯托斯变成枕边人和同谋;当阿伽门农归来时,俘虏中的特洛伊公主卡珊德拉也已成为他的情人;最终,克吕泰墨涅斯特拉杀死了阿伽门农,为女儿复仇。
在最新小说《名门》中,科尔姆·托宾用现代语言重述阿伽门农之死这一古希腊经典故事,赋予希腊神话中著名恶妇克吕泰墨涅斯特拉以新的生命,使我们不仅理解她对复仇的渴望,甚至同情她。托宾出色地揭示了她的爱、欲望和痛苦。这是克吕泰墨涅斯特拉的故事,是后来杀死她的儿子俄瑞斯忒斯的故事,也是她目睹这一切的次女厄勒克特拉的故事。
阿伽门农和他的家族悲剧是希腊神话中反复讲述的故事。科尔姆·托宾在他的新作《名门》中,探索了这个故事的一部分,从伊菲革涅亚的被杀到克吕泰涅斯特拉的被杀,赋予这个故事新意,远比一味尊重故事的原汁原味,或经常围绕着这个故事的“古典主义”光环更令人印象深刻。托宾的成功之处部分得归功于他的写作能力:一种巧妙地克制与细节观察的完美结合……伊菲革涅亚被献祭这部分很容易被写得如糟糕的歌剧一般夸张,而托宾则把它变成一个基于人性的动人悲剧……他也非常善于利用古代故事叙述中令人不解的空白部分加以发挥,尤其是关于俄瑞斯忒斯的部分。但托宾的心中还有更大的主题,尤其是似乎葬送了阿伽门农家族的暴力循环。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名门》能打动人心,是因为托宾赋予他笔下这些痛苦的、有缺陷的悲剧性人物以共情与深度,这些人物注定要“进入持久的阴影”,而在这部扣人心弦的小说中却栩栩如生。
——NPR
托宾对这个故事的重述贯穿着同情和责任感,聚焦于导致克吕泰涅斯特拉采取复仇行动的恐惧心理。她令人同情的第一人称叙述甚至使得谋杀一度显得合乎情理……托宾的文笔精确、自然,他用简洁的笔法写小说中那些暴力时刻。而它最大的成就是可读性强。在这个几千年来结局都一样的故事中,托宾让我们期待不一样的结局。
——《经济学人》
2020年11月14日 想读
Novel
候场 豆瓣 Goodreads
7.0 (62 个评分) 作者: 李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1
《候场》是李诞在2020年初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这本书里,李诞写了一个叫“李诞”的人的故事。“一个在迅速扩张的大时代,一个懵懵懂懂踏入名利场的年轻人,度过激流勇进浑浑噩噩指东打西的短暂人生的成功人士,通过他的观察为我们写下了自己的证词。”
读者恐怕要把“李诞”直接认作李诞,但这是一部小说,它只是带我们来观察这样一个心灵的样本。如果说这个时代的精神就是娱乐,那么这部小说希望你听到笑声间歇时刻,那些梦想脆断的声音,你将看到这一代杰出的头脑毁于大笑,你也将看到良心、友谊、爱情,如何黏合住了这眼看就要垮掉的世界。
2020年11月13日 想读
Novel
流吧!我的眼泪 豆瓣
Flow My Tears, the Policeman Said
8.7 (5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菲利普·迪克 译者: 陈灼 译林出版社 2017 - 10
“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成长于西方科技文明创造出的崭新辉煌的时代。彼时,人类进入了太空,登上了月球,成功制造出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科技的蓬勃发展也催生出主流科幻小说对人类创造力的无比自信,克拉克、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撑起了西方科幻的黄金时代。可是,迪克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的主人公迷惘于亦真亦假的世界上,挣扎于文明的陷落中,充满了对生命的依恋和对人性的追求。
《流吧!我的眼泪》是菲利普•迪克代表作,坎贝尔奖最佳长篇小说,并获星云奖和雨果奖提名。小说描绘了一种“平行世界”的可能,主人公在原来的世界里是举世瞩目的大明星,在“平行世界”里却默默无闻。他试图找回身份,整部作品都在述说这个“寻找自我”的过程。著名科幻作家星河长文导读。
10月11日,杰森•塔夫纳还是一个拥有三千万粉丝的大明星;10月12日,他却在一家破旅馆里醒来,还被抹去了所有个人资料。在一个缺乏身份证明就是犯罪的国度里,他不得不在混沌中摸索,全力追踪事实真相。
小说描述了一个警察和国民警卫队统治下的社会,内中交织着名人效应、基因改造、时空扭曲和毒品泛滥,探索了爱和人性的本质。
2020年11月12日 在读
Novel
幻之光 豆瓣
幻の光
8.1 (2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宫本辉 译者: 林青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正调的日本文学 古风抒情派作家宫本辉
关于丧失与新生的 经典短篇小说集
威尼斯电影节金奖电影原著小说
丧失与新生、生与死是宫本辉文学世界的一大主题,作者在描述伫立于“死亡”深渊边沿的人们那内心的摇摆的同时,追求的是从彼处返照回来的一线光。
在《幻之光》里,再嫁后过着平稳生活的女主人公,内心里一直在追问已不在人世的前夫,问他究竟为什么扔下自己与幼儿自杀。那种哀痛,恰如日本海黑暗的海面,波涛一浪接一浪拍打而来……
这部短篇集共收录四部短篇小说,分别为《幻之光》、《夜樱》、《蝙蝠》和《卧铺车厢》,均以某种形式的丧失为主题。其中,标题作《幻之光》是宫本辉的著名短篇小说,出版后一再被改拍成同名影视剧,并曾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夺得金奖。《夜樱》描写了不可思议的一夜,因事故猝然离世的儿子的房间盛开了艳丽的夜樱。
2020年11月12日 想读
Novel
美满 豆瓣 Goodreads
7.6 (121 个评分) 作者: 淡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 在人海中打捞生活的骸骨,用现实的星星点点去注解幻想。
★ 家庭是布洛芬、多巴胺和糖,对有些人也许是水,对有些人是头痛本身。
★ 家,这个陌生人构成的集体,尘世中饱受琢磨的奇迹。
----------------
九个背井离乡的故事
九个家庭中的难民
九个格格不入者
九个在离开中醒来的人
男人疲惫,认为自己在当牛做马,同时相信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女人劳累,感到不受理解,同时怀有巨大的爱的渴望。
本书是80后写作者淡豹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了九个短篇小说。这里有非常规的家、想得很多的人、焦急的父亲、相互隔离的中年夫妇、生怕怀孕的上班族,他们生活在人海之中,却被说不清的东西隔开。
他们受困于代际和性别关系,他们像如今几乎所有人一样,因为渴望或者压抑、因为不得已的人生际遇四处游走,却总是无法彼此理解。书中有我们当代的生活景观:寺庙、机场、商场、便利店、精神病院、快捷酒店、旅行网站……
这些各式各样的人对家爱恨交织,有逃避远走,也有寄托渴望,围绕着家与幸福,作出或积极或消极的努力。
1. 女儿
情侣平平常常的同居生活里暗藏杀机。你是谁?你在想什么?你为什么着迷?一个犯罪故事。
2. 养生
天涯海角觅知音,家山北望泪沾襟。一个喜剧故事。
3. 山河
女孩对爱情没有好印象,因为她的父亲是个胆小鬼,母亲是位捞尸人。一个独白。
4. 过火
闽南一场净化仪式后,老人决意到更南方去。一次旅程。
5. 父母
孩子没有了,不再有孩子。一次卡在半山腰的旅程。
6. 乱世佳人
费雯丽还是奥黛丽?母亲花一生解谜,女儿只想活在谜面里。一个悬疑故事。
7. 海和海绵体
在发疯前,地质学家抓住自己珍视的东西,还顺带着蔑视了心理学。一轮测试。
8. 你还记得在上州给我变魔术吗?
她问他,“你记不记得以前富二代是歧视性的称呼?” 前恋人分隔两地,一场合唱愈来愈像独奏。
9. 旅行家
中年男人在三个大洲间穿行。算他在内共有三个朋友相互讲述故事。算他在内家庭共有三人彼此好奇又捉摸不定地过一生。
凡人之心 豆瓣
Any Human Heart
8.1 (38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博伊德 译者: 王一凡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我必须尽快开始真正的生活了,在我死于无聊和沮丧之前。”
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串联起20世纪社会的历史,记录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题:爱与怜悯,激情与背叛,谎言与梦想,失去与惦念,乃至消隐与死亡。一本书,一面镜子,一颗烧灼的心,字里行间不断刺痛着读者:渴望伟大却又渐趋“平凡”的 人生 ,该如何勇敢前行?
在伦敦初出茅庐,与伍尔夫、伊夫林·沃一同探寻文学的灵感;在爵士时代的巴黎,与乔伊斯、毕加索共赴流动的盛宴;在西班牙内战中,和海明威搭档冒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伊恩·弗莱明招募为间谍,又在异国他乡突遭背叛;在纽约,作为艺术品商人,经历风起云涌的先锋艺术运动。故事的主人公洛根·蒙斯图尔特,一生和同时代的弄潮儿多有交集,几乎游历了世界各地,但和我们一样,他也是凡人,在追求幸福的时候也犯下各种错误。
※※※※※※※※※※※※※※※※※※※※※※※※※※※※※※
★ 也许我们最终都只是凡人,但至少曾追求过完美的一生
★ 属于21世纪的当代经典,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英国影星“抖森”至爱的名著
★ 布克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提名作品,同名改编剧集获“英国奥斯卡奖”
★ 英文原版在豆瓣已有近1000位用户标记
★ 《大西洋月刊》年度好书、《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书”
★ 和麦克尤恩、巴恩斯齐名的英国国民作家,“被英国当代文学图景低看了的”实力派小说家威廉·博伊德核心代表作首次译介
★ 让·莫内欧洲文学奖、法国Elle杂志读者大奖获奖作品
★ 多次获《书店日记》《小说药丸》等著名“书单书”推荐
★ 《星期日泰晤士报》头牌专栏作家布莱恩·艾普亚德曾撰文称,相比共同入围2002年布克奖并最终得奖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凡人之心》更应获奖
※※※※※※※※※※※※※※※※※※※※※※※※※※※※※※
一部出色的流浪汉小说,风格自信而写意。一股老式但新奇的力量,从头到尾始终保持活力。这部小说是各类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也会是其中任何一个奖项当之无愧、炙手可热的得主。
——安妮塔·布鲁克纳(英国作家,布克奖得主)
博伊德在全书开头的文笔是如此灵动,以至于读着读着,我们都忘了蒙特斯图尔特是一个虚构的角色。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
《凡人之心》也许是最多人向我推荐的书了。我倾向于避开任何一本别人推荐给我的书,宁可天真地想象自己会发掘出属于我的文学金矿,不过这次她的热情实在令人难以拒绝,于是在晚饭后,我点上烧木炭的火炉,读了起来。到临睡前,我已经欲罢不能了。
——肖恩·白塞尔(《书店日记》作者)
这部小说比起一部世纪旅行见闻录来说可要丰富得多了。它映射出个人人生的轮廓:主旋律;反复无常;真诚与虚伪的友谊;没有能力完成自己人生设想的哀叹;几乎毫无意义的某些人生经历。小说名为“凡人之心”,然而,蒙斯图尔特并不代表每一个人。他比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更加慷慨、宽容,更能享受自己的人生。
——《大西洋月刊》
这本书乐趣无穷……读来令人快乐极了。
——《华盛顿邮报》
博伊德具备一种独特的能力,这使得他能通过描述丰富、真实的细节,刻画复杂、可信、充满情感和生命力的人物,最终讲出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这本书我读了两遍了,可能马上要再读一遍。而又有几本书能让你这样不住想要重读呢?
——《洛杉矶时报》
一个伟大的角色——以及一部伟大的小说……博伊德让你确信自己读到的正是一个真实、有缺陷、边缘化的角色,饱经20世纪历史中恶意和反复无常的创伤后,内心无尽的秘语。
——《西雅图时报》
博伊德所赋予主角的,如果不是精神,那也是声音的完整性,是对自己不恰当之处最轻微的嘲讽,是对句子和短语优美凿琢后呈现的一出戏剧。
——《纽约时报书评》
惊艳、动人,极为有趣。这既是一本记录逝去时代的精彩回忆录,也是一个有关平凡人的动人故事。
——《星期日电讯报》
博伊德的技巧如此令人信服,甚至在书刚出版的时候,使得许多读者以为主角蒙斯图尔特在现实世界中是真实存在的。
——《卫报》
博伊德惊人的叙事能力在这里得到了释放:这是一部你难以预知结局的传记,让你深深着迷又不住猜想……这是博伊德迄今为止最令人愉快的小说之一:慷慨、机智,又悄然地别具深意。
——《标准晚报》
读到最后三分之一,似乎有点懂了说自己最爱这本书的抖森是怎样的人。LMS的一生,从二十年代的巴黎文学界,二战时期的间谍生活,五六十年代的纽约…一路下来,如果真能如《午夜巴黎》那样穿越,大概每个阶段都有人愿意穿回去,跟他交换吧。然而他那种一直追寻年轻时理想,回首时的无奈遗憾,却比那些传奇似的经历更直指人心,引人反思,我这一生,是否虚度? 回顾人生,如一条河,我只是疑惑了,究竟自己是河心小船上那个人,还是岸上观望那个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开始疑惑,开始思考,岸上的人变成了船上的人,这大概是本书最大的魅力吧。 如果能给六颗星星,我会毫不犹豫,逐一点亮。
——豆瓣读者Kathy
花几十天读完了小说主人公用一生写下的日记(虽是虚构但却真切无比),内心好像被一股巨大的虚无感吞噬。眼见主人公辗转于人生得意与颠沛流离间,世事无常,一路到最后,纵然有可被鉴定为传奇的经历傍身,还是抵挡不了衰老和死亡,抵挡不了时间这个最大的敌人。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一样。
——豆瓣读者sorrento
算不上成功,算不上传奇,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也不断失去所爱,但看到最后一直在被戳中,如果是自己,又能不能把这么一生过好呢?
——豆瓣读者with
读的时候,有许多回,威廉·博伊德写下的句子深中我心,牵扯出在那个时刻最本能流露的感情。能做到这一点的作家实在不多,而博伊德成功做到这点不止一次。《凡人之心》是我读过的博伊德的第一本书,但必然不会是最后一本。
——英国亚马逊读者Kundra
厚实、浓重、无限蔓延,并非我惯常喜欢的类型,但不得不说,在读完之前我就是没法放下这本书。尽管篇幅不短,但《凡人之心》是那种能让你在翻阅繁多书页的过程中,持续且牢牢吸引住你的小说。博伊德有一项罕见的天赋,这让他写出充满力量、无比动人的散文文体。此外,《凡人之心》包涵这一切:爱、欢笑、痛苦、困顿、泪水,以及成功与失败。从各方面来看,这都是一部大师级的作品。
——Goodreads读者J. Kent Messum
※※※※※※※※※※※※※※※※※※※※※※※※※※※※※※
【对威廉·博伊德的评价】
他那一代人中最优秀的故事讲述者之一。
——塞巴斯蒂安·福克斯(英国作家)
伊夫林·沃和金斯利·艾米斯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博伊德似乎特别幸运,因为他天生就喜欢讲故事,而且有能力用迅疾、自信的散文表达这些故事。
——《纽约时报》
很少有当代作家能像博伊德那样有力地描绘出离我们很近的现代历史。他的人物和他的散文同样令人着迷。
——《华盛顿邮报》
威廉·博伊德可以说是英国在世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周日快报》
英国在世的最伟大的小说家。博伊德可能比他的同代人写了更多真正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有一种难得而优雅的持久性。
——《每日电讯报》
他是最优秀的英文散文家和故事讲述者之一。
——《大西洋月刊》
博伊德是一个天生的讲故事的人,他清晰、紧凑的散文从来不会阻碍到他的人物和他们不可预知的命运。
——《华尔街日报》
21世纪的格雷厄姆·格林化身。现代英国小说家中写出最多令人不忍释卷的书的那个,具有以传统方式讲故事的美德——地点的唤起、节奏、戏剧性……天才的故事大师。
——《独立报》
博伊德是一个温文尔雅、多才多艺、随和的哲学式文学表演者,聪明而富有思想。
——《纽约时报书评》
读一本威廉·博伊德的小说,就像开启一瓶葡萄酒,点燃一架火炉,坐在你最喜欢的那把扶手椅上——相信大师会带你踏上一段充满趣味、不可预知的旅程。
——《旁观者报》
2020年11月5日 在读
Novel
李美真 豆瓣
7.0 (7 个评分) 作者: 孔亚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2012年1月,深陷写作瓶颈的小说家K在北京潘家园的旧书摊上偶然发现了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中斜眼女子那神秘而超然的表情对他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吸引,以至于重新激起了他的写作灵感——K决定为她写部小说——而他的一生将由此改变。
故事在名为《李美真》的虚构文本与作者K的现实生活间平行推进。一边是神秘斜眼女子那冷漠到几乎令人着迷的语调,一边是小说家K那浸染着忧郁与自嘲的日常细节。一边是有如新世界开端的1900,一边是光怪陆离的都市万象与末日传言。不知不觉间,虚构与现实开始互相侵入,它们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直至整个世界存在的根基——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开始摇摇欲坠。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一部小说?正如一部小说就是一个世界?
也许那就是这个世界的秘密所在:叙事之外,一无所有。
2020年10月31日 想读
Novel
我从未许诺你一座玫瑰园 豆瓣
This is How it Ends
作者: Kathleen MacMahon 译者: 梅静 现代出版社 2013 - 4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
银行家布鲁诺在金融危机中丢了工作,迷惘之际,他踏上了返回爱尔兰的寻根之路。
爱尔兰的海边,他邂逅了设计师艾迪和她的狗狗洛拉。早已对爱情失去憧憬的两人,意外地相知相许。
两人在家庭和爱情之间找寻着自己,体味着生活的真谛。然而,当一切都渐入佳境之时,厄运却悄然而至……
2020年10月24日 想读
Novel
金色笔记 豆瓣
The Golden Notebook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多丽丝·莱辛 译者: 陈才宇 / 刘新民 译林出版社 2013
这是一本“自由女性”安娜的成长纪录,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
黑、红、黄、蓝四色笔记,一个不安灵魂的四道反光:黑色代表她的作家生活,红色代表政治生活,黄色代表爱情生活,蓝色代表精神生活。而金色笔记,则是一种哲理的表述,一个生活的总结。它的多彩反映着主人公迷乱失重的灵魂。
通过这部“跨国度的百科全书”,莱辛图解了整个表面平平淡淡,骨子里混乱无序的世界。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涉及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男女间的爱情,兼具感性与知性。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金色笔记》为“一部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
2020年10月13日 在读
Novel
纽约客 豆瓣 Goodreads
8.8 (201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纽约客》是白先勇在六十年代就已着手创作的小说系列,《纽约客》之名或许借自美国著名文学杂志New Yorker,却与《台北人》正好成为一个浑成的佳对。从收录在《纽约客》尔雅版这个集子中的六篇小说来看,《谪仙记》和《谪仙怨》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夜曲》和《骨灰》发表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Danny Boy》和《Tea for Two》则是最近几年创作的作品。仔细对照这些分属不同时期的小说,或许可以发现,体现在白先勇《纽约客》中的创作立场,经历了一个从上个世纪的国族(中国)立场,到近年来的世界主义的变化过程。
2020年10月12日 已读
Novel
夜晚的潜水艇 豆瓣 谷歌图书
7.9 (485 个评分) 作者: 陈春成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9
★ 《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小说
★ 豆瓣读书2020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
★ 首届pageone文学赏 首赏
仿佛鸟栖树,鱼潜渊,一切稳妥又安宁,夜晚这才真正地降临。
《夜晚的潜水艇》是作家陈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九个故事,笔锋游走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以瑰奇飘扬的想象、温厚清幽的笔法,在现实与幻境间辟开若干条秘密的通道:海底漫游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弥散入万物的字句、云彩修剪站、铸剑与酿酒、铁幕下的萨克斯、蓝鲸内的演奏厅……
潜入故事深处,感知体内的星云旋动、草木蔓发;以词语的微光,探照记忆的海沟。关于藏匿与寻找、追捕与逃遁,种种无常中的一点确凿,烈日与深渊间的一小片清凉。陈春成的小说世界,是可供藏身的洞窟,悬浮于纸上的宫殿,航向往昔的潜艇,呈现汉语小说的一种风度与新的可能性。
【推荐语】
我非常喜欢《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给了我一个惊喜。我想起NBA,他们对那些充满潜力的年轻球员有一个形容,天空才是他的极限,这话也可以用在陈春成的身上。他比较厉害的一点是,既飘逸又扎实,想象力非常丰富,写现实的部分又很扎实,转换和衔接都做得非常好,很老练的作品。我觉得他是一个前程无量的作家。
——余华(作家)
读陈春成的小说,能感受到作者在背后把问题全部想得清清楚楚,所以小说才会看起来流畅而有趣。他的语言锤炼已经炉火纯青,不是池中之物。这注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说家。
——阿乙(作家)
陈春成是一座傍晚的园林,每句话都值得细看,每句话都即将错过。我相信这个传说:“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秩序在暗中流传,到他出现时,我才能指给你:快看,就是这个样子。
——贾行家(作家)
初读《裁云记》《竹峰寺》时,只觉得文章虽短但气象非凡,作者笔下处处是奇光异彩。读罢全书,才知道那也只是修竹茂林中隐隐露出的一角飞檐。九篇小说,如九座幽深的宫殿,殿门虚掩,静谧无人,但你侧身进去,缓缓移步,很快就能看到那些足以使人目不暇给的别致格局、精巧构件、璀璨细节。感谢作者以一己之力构筑这些美妙而深邃的宫殿,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中那无数动人心魄的奇丽景象。
——东东枪(作家)
陈春成的每一篇文字,甚至每一页每一段,都有一种奇异的空灵感,把人拉拽进一种亦真亦幻的状态里。细致入微的文字后隐藏着很久远的情感,调动出我的记忆与触觉。每一篇看完,总是唏嘘半日。
——陆庆屹(导演)
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直是个悲壮的象征——可如果他是乐在其中,他眼中一直隐隐含着笑意呢?我读陈春成的小说,就一直觉得他是快活的西西弗斯:欣逢命运的高山,时代的陡坡,语言的巨石,他乐此不疲。我作为读者,也能拾其乐而追随。当人游戏的时候,他完整;当人完整的时候,他游戏。席勒这句话,我借来说春成。
——史航(编剧)
陈春成的小说很惊艳,语言极好,且有一种整体性、批判性而又狂欢性的想象力。最厉害的是,他能使最荒诞不经的叙述毫不费力地变得可信,这个本事很难。他对自己的生活有尖锐的看法,表达十分华美飞翔。
——李静(评论家)
陈春成的《音乐家》发表在年轻人阅读社区“豆瓣”上。小说叙述的沉稳、惊悚、细致、绵密,回环往复而又一唱三叹,在不动声色中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其叙述的老道、节制,想象的绚烂、丰富,意蕴的复杂与隐喻色彩,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出自一位90后作家之手。无怪乎有读者留言:“在这篇小说里感受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王维的山林,和博尔赫斯的迷宫。”
——王德领(评论家)
陈春成是90后作家中非常有个人特色的一位。汪曾祺式的古典故园与博尔赫斯式的现代迷宫拆散重组,变成了他笔下的废园。但只要读完他的作品,又会发现他远比此丰富。他直接越过了写自我的阶段,一出场就以万物为题,在常识之上,就势思接万里。每一篇小说都不尽相同,又在主题上持续变奏。在一个以糙笔写浮心的时代,他反其道而行之,躲在“深山电报站”,以万物为学问,没有功利心地研究又把玩。他笔触老练,用字沉静,想象又纵肆酣快,间杂萌态。浑然一个专心研学又玩心隆盛的老顽童。
——古肩(《中华文学选刊》编辑)
2020年9月28日 想读
Novel
1973年的彈珠玩具 豆瓣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賴明珠 時報出版社 1995
我真正進入彈珠玩具的咒術世界是 1973 年的事。那半年左右,我覺得好像在黑洞裡過的似的。在草原正中央挖了一口適合我尺寸的洞穴,在那裡蒙起頭把身體埋進去,並塞起耳朵斷絕所有的聲音。任何事情發生也引不起我的興趣。而每天傍晚一醒過來就穿上大衣,到遊樂場的角落裡消遣時間。

機器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三把式「太空船」,跟傑式酒吧完全相同的機型。硬幣放進去壓一下開始的按鈕,機器便動也不動一下就發出一連串的聲音,出現 10 個目標,得獎燈消失,得分還原成 6 個 0,球道彈出第一粒彈珠,無限的硬幣丟進機器,那恰是一個月後冷雨下個不停的初冬的黃昏。我的得分像氣球拋下最後一包砂袋一樣,越過了第 6 位數。

我把顫抖的手指像要擰下揮把的按鈕似的放著,背靠在牆上,一面喝著冷得像冰一樣的罐裝啤酒,一面長時間凝視著得分板上標示出來的 105220這 6 位數字。

我和彈珠玩具的短暫蜜月就那樣開始了。
她的名字是 豆瓣
6.9 (33 个评分) 作者: [韩]赵南柱 译者: 徐丽红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1
短篇小说集《她的名字是》是话题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的作者赵南柱时隔两年创作的新作。作者以2018年在韩国辛苦生存的她们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了27篇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中没能讲完的她们的故事以多彩的形式,在《她的名字是》中更加坚定有力地展现出来。学校、家庭、社会……在充满了工作和生活的所有空间里,她们时而哭泣,时而欢笑,时而慌张的故事其实就是你、我,我们的故事。
从9岁的小孩到69岁的老奶奶,我总共倾听了六十几名女性的故事,以那些声音为起点,撰写这些小说。真心感谢她们。一张张涨红的脸,欲言又止的声音,以及凝结在眼眶、最终还是没有流下的泪水,我永远不会忘记。
这些都是经常发生的情节,却也是特别的故事,有时还需要特别的勇气、决心和斗志。我希望能为更多展示和记录女性们看似毫不特别,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生。我相信各位读者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自己的故事也将随之开始。
——作者 赵南柱
✜ 我不想成为息事宁人的第二个人。因为我不希望有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受害者出现。
——20多岁,在国企分公司工作的素珍 《第二个人》
✜ 搬家一个月了。家里总算整理得差不多了。用妈妈的话说,我是自讨苦吃。尽管是自讨苦吃,可是对不起,至少要比和妈妈一起住时开心。
——独自到陌生的首尔闯荡的女孩 《年轻女孩,独自一人》
✜ 我真的想结婚吗?并不。那为什么要着急呢?是因为已经29岁了吗?
—— 29岁的连锁餐饮机构职员恩顺 《我叫金恩顺》
✜ 结婚吧,还是开心的事情多。不过就算结了婚,也不要想着成为谁的妻子,谁的儿媳,谁的妈妈,就做你自己。
——准备离婚的姐姐贞恩 《离婚日记》
✜ 我会明确地说我讨厌什么,我不想做什么,而且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单纯就是因为我不想打电话、不想做饭、不想洗碗。
——准备结婚的妹妹贞雅 《结婚日记》
✜ 我很清楚社会有多么讨厌怀孕的女人。
——38岁,怀孕9个月的宋芝善 《孕妇故事》
✜ 需要改变的不是妈妈,而是丈夫、学校、公司和社会。
——38岁的职场妈妈智慧 《妈妈一年级》
✜ 每当我腹部绷紧,腰疼剧烈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像我一样度过疼痛、艰难时光的真淑。
——初三学生朴真淑的老师 《公转周期》
✜ 丈夫在身边,和现在成为周末夫妻没感觉有什么区别。
——40岁,结婚12年的J女士 《78年生的J》
——————————————————————————————————
编辑推荐
◎韩国当代女性生存图鉴。《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深度对谈六十余人,她们唯一的名字是“女性”。《82年生的金智英》中没能讲完的她们的故事以多彩的形式,在《她的名字是》中更加坚定有力地展现出来,独家收录作者后记自白书《78年生的J》。
◎大学毕业独自到陌生的首尔闯荡的她,身为偶像女团成员在节目中被迫表演撒娇的她,在电视台工作负荷过大不能维护正当权益的她,29岁被父亲视为“库存货”的她,婚后生育面临职业危机的她,自由职业负责看护生病母亲的她,代替儿女养育孙子孙女的她……作家逐一呼唤艰难生活在2018年韩国的女性们的声音和名字,完成这27个故事。记录更多女性看似毫不特别、没什么大不了的人生,倾听汗水、泪水与时代交织的特别声音。找寻女性名字与人生的道路,仍旧未完成……
◎入围韩国YES24书店2018年度好书,韩国《中央日报》当月推荐图书,零负评记录。
◎全书内文搭配精美插画,彩色装帧印刷,纪念珍藏版。
2020年9月22日 已读
Novel
Normal People 豆瓣 Goodreads
7.5 (42 个评分) 作者: Sally Rooney Faber & Faber 2018 - 8
Connell and Marianne grow up in the same small town in rural Ireland. The similarities end there; they are from very different worlds. When they both earn places at Trinity College in Dublin, a connection that has grown between them lasts long into the following years.
This is an exquisite love story about how a person can change another person's life - a simple yet profound realisation that unfolds beautifully over the course of the novel. It tells us how difficult it is to talk about how we feel and it tells us - blazingly - about cycles of domination, legitimacy and privilege. Alternating menace with overwhelming tenderness, Sally Rooney's second novel breathes fiction with new life.
2020年9月10日 已读
Novel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豆瓣
Un barrage contre le Pacifique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谭立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3
母亲、二十岁的约瑟夫和十六岁的苏珊,正在位于租借地中央那所破败不堪的吊脚楼里艰难地生活着,而且不断地受到被地籍管理局收回这块租借地的威胁。约瑟夫的愤怒和爱情,苏珊的逆来顺受,某位若先生为勾引年轻姑娘而设的计谋……怎么办?母亲从未丧失毅力和希望,她精打细算,怀着一种谨慎、狡黠而清醒的热情策划着,她多么害怕与她的孩子们的最终分离——尽管她知道这是不可抗拒的。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审、法国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谭立德女士根据伽里玛出版社1950年法文版新译。
2020年9月9日 想读
Novel
推理要在本格前 豆瓣
7.0 (40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 [日] 芥川龙之介 译者: 徐建雄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4
在近百年的日本推理文学史上,
他们将推理小说送上了新的巅峰,
使之成为极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体,
折射出日本文化的底蕴之魅——
自明治维新之后,受欧美侦探小说影响,日本推理小说逐渐发展起来,并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蜕变。
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甘于奉献的创作者们,下至一般素人,上到文豪大师,皆在勇敢尝试着推理文学的无限可能,由此孕育出日本推理史上一个个传奇辉煌的时代。
本书收录了诸多日本文豪名家写就的推理短篇,均创作于日本推理文学发展的早期。这些颇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宛如黎明中的闪耀群星,指引着日本的推理,走向更为绚丽的未来。
2020年9月3日 想读
Novel
逍遥游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7.4 (91 个评分) 作者: 班宇 理想国|春风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冬泳》之后,班宇最新作品。
收录七篇风格殊异、深具探索性的中短篇小说,呈现出更为阔大的文学面貌:干冷枯燥的风,空气里的土与尘,即逝的光,喷出的泉水,荡开的地火,不存在的文本,溺水者,迷途者……人物与故事相互嵌套,梦境与隐喻绵延不绝,一切遂变得模糊,如雾中风景。班宇像一位幽暗时代的幸存者,盗取火种、探寻原罪,穿梭于种种混沌难言的人生困境之间,并将之统统引爆,创造出一个个奇妙的神谕时刻。
★所有的化身与倒影,皆你我之名姓。
落魄的小说家、饲养蚂蚁的男人、患病的女孩、追寻彗星的爱人、消失在时间里的父亲……那些命运与生活里的历险者,栖身于雷鸣,涉水入云,持着烛火夜行,照亮山海与风。同名小说《逍遥游》列《收获》文学排行榜短篇榜首,获作家李陀长文赞誉:“他把一种十足暧昧的原生态生活原封不动地摆在我们眼前,《逍遥游》让我联想到小津安二郎。”
★为弱小者给予支持,为卑微者延续幻梦。
在盛大的寒冷里,如何保持尊严?被生活击倒之后,还有什么能点亮我们心中的微火?他们渺小、脆弱、几不可闻,又磊落、坚韧、无处不在。那些大时代中艰难挣扎过的印记,那些不可违背的誓言,那些让人恍然出神的魔幻时刻。《逍遥游》所呈现的,是每一个人在俗世生活中的自由渴望,是盛景过后我们的生活正缓缓显露的真实样貌。
★ 在混沌的日常中创造“逃逸空间”,以魔幻的方式呈现不可言说的现实。
北方不是过去,而是未来。七篇小说如同时间晶体,折射出丰富面向,充满先锋意味与实验精神。以虚构抵达真实,并在两者之间保持着精妙的平衡。在生活巨大的轰鸣声中,我们经由他的小说列车逃逸到另一时空,那里有遥远的暮星,失败的郁绿,也有明亮的温柔与落寞,人在山林里穿行,拥抱四季,经过河流,只要我们仰头,便能看见星光随行。
-------------------------
《逍遥游》是班宇继《冬泳》之后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七篇风格殊异、故事时间向度横跨三十年的中短篇作品,呈现出更为开阔丰富的面貌。落魄的小说家、饲养蚂蚁的男人、患病的女孩、追寻彗星的爱人、消失在时间里的父亲……他们身陷一片大雾之中,在摇摇欲坠的光芒里,却总想着笨拙起舞。这些故事浸润着社会变迁中人们的阵痛与印记,书写璀璨与暗淡、希望与绝望之间,我们真实的怯懦、渴望、困顿和挣扎。溺水者想要上岸透口气,迷途者等待一个晴夜。暗夜不会永远深不见底,因我们一旦选择仰头,便能看见星光随行。
班宇以精湛的叙事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在混沌之中创造出沉静的“飞升时刻”,形成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叙述语调:如中国北方的自然环境一般,严苛、寒冷而富于诗意。一切凡俗与苦痛在他笔下变得澄澈如冰,开阔邃远。我们也共同听见了那些被历史与日常掩藏的呜咽,并为之停驻片刻。
2020年9月3日 已读
Novel
生肉 豆瓣
CRUDO
6.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奥利维娅·莱恩 译者: 姚瑶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10
>>> 《孤独的城市》作者首部虚构作品,生猛,幽默,一针见血。
>>> 何为生肉?一段待汉化的视频,一批未加工的原始信息,一本拒绝精雕细琢的小说。
>>> 捡拾信息碎片,“直播”无聊日常,一场为期七周的写作表演。作家利用推特发布写作计划,实时更新写作动态,坚持每天写作,只写不改。创作完毕,同时关闭推特账号。
>>> 《纽约时报》盛赞:很多年后,当我们试图回想这个时代的样貌时,我们会首先拿起这本书。
>>> 《卫报》《纽约客》《华盛顿邮报》《每日邮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好书;《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单TOP 10
凯西40岁,一边和前男友藕断丝连,一边着手与年长29岁的未婚夫结婚。身为一个成功的女作家,一个普通的失败者,内心成熟,却渴望孤独,她每天花7小时独处,独处方式是上网,她像只候鸟,需要定期飞行。婚后36天,她离开新婚丈夫,只身前往美国任教。这是2017年的夏天发生在作家自己身上的事。
奥利维娅·莱恩,《孤独的城市》作者,在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里,她以部分属于自己、部分属于已故女性实验作家凯西·阿卡的视角,观察并记录下现实世界的若干瞬间:夏洛茨维尔的暴乱,休斯顿的天灾,格伦费尔大厦的人祸,特朗普的推特,欧洲难民之殇,英国“脱欧”乱象,新纳粹主义在全球抬头……人到中年,她依然关心世界是否会更好。
2020年8月17日 已读
No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