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鱗嬌擺尾,青鬢膩沾唇 - 标记
田园诗与狂想曲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 金雁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1
本书为我国著名思考型学者秦晖的成名之作,初版于1996年。
作者以七十年前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一次有关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对立问题的争论为契机,从分析旧中国“关中模式”入手,在掌握大量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社会学科学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封建社会三要素(即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与依附人格)在中国的社会表征,指出权贵与平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对社会构成主体——农民(农民人格、农民心态、农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纵观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成功与失败,深刻分析农民的“双重性”,揭示中国社会长期固守“农业文明”之根源;横向结合苏联集体农庄和美国式农业发展道路,对农民及农民社会进行共时态的逻辑分析,从源头上探寻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此次再版,尽管经历了十几年的社会变革,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分析与认识依旧令人信服: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社会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要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与农民人格。让农民“从田园诗式的农业文明中走出来,以发达的自由个性谱写出中国现代化的狂想曲。”
2021年1月15日 已读
极权主义的起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8.7 (3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林骧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反犹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作者从19世纪中欧与东欧历史中的反犹主义入手,追索其中的极权主义因素,然后审视欧洲的殖民帝国主义。在研究极权主义运动和政府的机构、组织和运作时,她集中分析了极权主义统治的两种形式——纳粹时期的德国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结论一章中,她出色地分析了人类的孤立和孤独是产生极权统治的先决条件。
2021年1月14日 已读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oodreads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8.5 (26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 4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021年1月11日 已读
海洋中的爱与性 豆瓣
SEX in the SEA
8.2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拉·J. 哈尔特 译者: 黄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情色”,一半是“科学”。本书以拟人化的诙谐笔法和科学严谨的写作,描写了海洋中各种动物不可思议的性行为。比如,石斑鱼会举办盛大的满月性派对,蓝头鱼每天要来150次闪电式性爱,美国龙虾的尿液是强力春药,银汉鱼喜欢上演五十度灰的戏码,庞大的灰鲸会憋着气在水下进行3P大战……
在带我们走近海洋动物咸湿而狂野的生活的同时,玛拉·哈尔特又引领我们认识到,过度捕捞、气候变化和污染都在影响海洋动物的繁殖,而海洋中的性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类:关乎数十亿人的食品安全、健康、经济发展以及其他全球性问题。"
2021年1月6日 已读
好可爱!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豆瓣
9.2 (13 个评分) 作者: 顾颉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4
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叙述史学大师顾颉刚著名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点的历史书,在中国辨伪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2021年1月5日 已读
六朝文絜笺注 豆瓣
作者: [清]许梿 评选 / [清]黎经诰 笺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7
仰观魏晋士人风骨,含咀六朝文章英华
◎ 编辑推荐
☆骈文合集,选注精良
六朝是骈文发展的鼎盛时期。骈文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走向,并于乾嘉时代再次达到兴盛。顺应乾嘉时代的骈文复兴潮流,许梿编选了《六朝文絜》,选取72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含《昭明文选》未选篇目。清末黎经诰为此书作注,是为《六朝文絜笺注》。其注释精审,为人称道。
☆增补序言,修正错误
《六朝文絜笺注》首次以繁体横排的面貌问世,保留原书眉批,并增补黎经诰序,修正过往版本的点校错误。在适应现代排版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原刻本风貌。
☆胸有丘壑,傲骨嶙峋
护封以陶渊明轮廓的山林剪影为主要设计元素,陶渊明是魏晋风骨的代表人物,亦与书中的《陶征士诔》遥相呼应。桧柏风姿,山林气象,跃然纸上。
◎ 内容简介
《六朝文絜》是广受欢迎的骈文选本,后有黎经诰为之笺注。本书收录自晋至隋36位作者的72篇骈文作品,选文清新隽永,注释审慎细密,亦能补充《文选》之不足。
2021年1月5日 已读
黑旗 豆瓣
Black Flags
8.0 (66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比·沃里克 译者: 钟鹰翔 中信出版社 2017 - 1
全书分为“扎卡维的崛起”“伊拉克往事”和“伊斯兰国”三卷。当1999年约旦政府特赦一批政治犯时,没人意识到其中那个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后来会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恐怖组织的幕后策划者。2006年扎卡维在美军空袭中身亡之后,扎卡维的继任者巴格达迪力图实现扎卡维生前关于建立一个极端而保守的伊斯兰国家的梦想。在邻国叙利亚混乱升级之际,巴格达迪把暴力带入这个国家,并且在伊拉克成立了伊斯兰国,开始了更加惨无人道的暴力恐怖行径。作者沃里克还在书中介绍了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对伊斯兰国的对策、措施及成效,指出布什与奥巴马两任总统在中东问题上的种种错误之举。最重要的是,本书指出了我们的希望所在——伊斯兰国正在播下自我毁灭的种子。
2021年1月2日 已读
什么是日常统治史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侯旭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7
利维坦诞生后,人的命运便与国家纠缠难分,认识国史即成为认识民史的一部分。已有进路之外,有无新可能?本书再思历史、史学、日常、事、事件、制度与人,复建其历史内涵。追踪实斋精义,汲取西学灵感,融汇古今东西,探索关系视角下如何研究日常统治,激发史学想象力。
“乐道文库”由罗志田主编,邀请汉语学界真正一线且有心得、有想法的优秀学人,为年轻人编一套真正有帮助的“什么是……”丛书。文库有共同的目标,但不是教科书,没有固定的撰写形式,作者自由发挥,各言其志。
2021年1月1日 已读
奥威尔难题 豆瓣
The Orwell Conundrum: A Cry of Despair Or Faith in the Spirit of Man Orrawa
7.3 (6 个评分) 作者: [匈]艾瑞卡·戈特利布 译者: 陈毓飞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8
◆《一九八四》是反乌托邦的传世之作还是有缺陷的二流作品?
乔治·奥威尔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作家还是微不足道的小艺术家?
◆理解的乔治·奥威尔的思想不容错过的一本书
···
【内容简介】
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的传世之作。传统评论家却认为这部小说顶多能算一部“有瑕疵的杰作”,因为其实质上是由绝望而生,表现出病态的悲观主义,否定了人类为自由斗争的价值;进而认为奥威尔因绝望而患上了癔症,因此在写下小说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对“奥威尔绝望”的指责来自心理学、政治学、女性主义、人道主义等多种批评理论。本书直面这些传统论点的强劲攻势,提出一种全新解读:《一九八四》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美学整体,应在20世纪人道主义的文学杰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埃丽卡·戈特利布另辟蹊径,适度拓展批评视野,将小说置于“讽刺作品”、“奥威尔所有的文学作品”和“当代著名心理学理论”三个语境中进行考察;精读文本,关照小说中易被忽视却是解码奥威尔思想关键的《戈斯坦因的书》和《新话原则》两段说明性文字;并创新地提出,小说成功地融合了讽刺和心理现实主义两大文类,并非属于单一文类。在她的努力下,本书还原了奥威尔坚守的“人类精神”信念。
···
温斯顿的绝境不代表奥威尔的绝望,极权统治下人的绝境确实构成了对奥威尔的心理考验。奥威尔经受住了这个考验,他选择的是反抗而不是接受那个陷温斯顿于绝境的极权世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不放弃期盼光明的权利。
——徐贲
一部对理解乔治·奥威尔的思想做出重要贡献的作品。
——威廉·克里斯蒂安,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政治研究系教授
通过极为合理而又富有创意地编排文本证据,戈特利布出色地迎接了挑战……她的观点既有说服力,又具启发性。
——帕特里克·雷利,《乔治·奥威尔:时代的对手》一书作者
戈特利布将尖锐的评判与卓越的洞见、敏锐的分析与恳切的激情结合了起来。
——丹尼斯·罗哈廷,圣迭戈大学哲学教授,《奥威尔研究》主编
···
【编辑推荐】
◆本书为解读乔治·奥威尔及《一九八四》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传统观点认为《一九八四》是在绝望中孕育出来的作品,传达出病态的悲观主义,否定了人类为自由斗争的价值,充其量不过是一部“有缺陷的杰作”,而本书向这些传统观点发起了挑战。
◆本书是对极权主义的一次深刻探讨,作者从文学、历史、心理学等层面重构了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分析。
◆作者将奥威尔的作品置于“讽刺作品”、“奥威尔所有的文学作品”和“当代著名心理学理论”三个语境中加以阐释,考察了他对20世纪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学派和存在主义等支流中“现实主义”概念的独特回应,将奥威尔与托马斯·曼、加缪和萨特等著名作家进行比较,勾勒出奥威尔“人类精神”信念的不同方面。
◆奥威尔在国内享有盛誉,特别是《一九八四》读者众多,本书为研究奥威尔思想及其作品提供了详实资料。
2020年12月23日 已读
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 豆瓣 Goodreads
Kamikaze, Cherry Blossoms, and Nationalisms
9.1 (27 个评分) 作者: 大贯惠美子 译者: 石峰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二战末,尽管日本正面临战败,为什么一万多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兵”自愿加入“神风特攻队”的行列?在这部关于日本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中象征主义和美学的角色的迷人研究中,大贯惠美子展示了国家如何操纵日本人历史悠久的樱花的象征,来说服人们为天皇“如美丽的飘零的樱花”那样死去是一种荣誉。
依据从未用英文发表的日记,大贯惠美子描述了这些年轻人的痛苦,甚至是对帝国意识形态的反抗。这些神风特攻队员们热情地献身于世界主义的知识传统,因此他们不是以军事眼光来看待樱花,而是视之为一种痛苦的美丽以及他们悲剧性信仰生活的未解心结的象征。以日本为例,作者重新理解了象征交流、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际的运作。
2020年12月20日 已读
言利 豆瓣
Speaking of Profit: Bao Shichen and Reform in Nineteenth-Century
作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 译者: 许存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5
嘉道时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政府腐败、人口压力、内部和边疆动乱、来自西方的威胁,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清朝面对的挑战。罗威廉(William T. Rowe)以包世臣为切入点,详尽分析了当时的改革精英如何面对这些挑战。罗威廉认为包世臣始终主张追求物质利益,对19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影响很大。
2020年12月11日 已读
王化与山险 豆瓣
作者: 罗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本书收录作者历年所撰关于中古时期边疆族裔问题的论文二十九篇,充分结合简牍、石刻与传统史料,分“边裔与中心”“发现与想象”“名号与传统”“墓志与历史”四个主题,对于汉唐游牧地理、中古南方族群的历史变迁、十六国北朝时期内入北族的政治发展与文化转型、北朝碑刻墓志的调查与研究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精当的论说。全书材料充实,论述明晰,既有对于史料的深入挖掘、严谨考证,也有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合理想象,展示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动人的史家情怀。
2020年12月8日 已读
疾之成殇 豆瓣
作者: 陈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 - 3
唐咸通十一年(870),沈子柔,一位“青楼之美丽”在疾疫流行的洛阳离世,她的生平所留下的文字记载,只有源匡秀为她撰写的墓志。现代的历史学可以如何讲述她的故事?我们需要“诊断”咸通年间流行的疾疫在现代医学中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吗?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曾提醒我们,认为拉美西斯二世死于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在1882年才发现的结核杆菌导致的疾病,与断言他死于机关枪一样,是一种时代错置的谬误。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可以被沈子柔和源匡秀认知和感受的疾病实体。可惜,源匡秀并没有更多谈及疾疫,而侧重于激烈的情感表达:“火燃我爱爱不销,刀断我情情不已。”将两句中的叠字串连起来,“爱情”出现了!若是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活了起来,也许会嘲笑那一瞬间的自恋,以为一座城在灾难中的倾覆,是为了成全那凝固的“爱情”瞬间,却忘了沈子柔和源匡秀的“爱情”,如同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只能在历史流动的场景之中被感受和理解。这不是一本疾疫年代的罗曼史,而是试图追问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中国古代历史中种种关于疾病和身体的名称如何成为实体,被人们所认识和感知?而中国古代历史中罹患疾病(或者遭遇各种身体状况)的男女老少又如何成了可以认识和感知它们的个体?也就是说,我们要理解面对疾病的个体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如何在构成历史叙事的网络中存在。在这里,被制造出的个体与作为历史性的存在的疾病实体通过塑造他们/她们/它们的知识基础和权力关系相互关联,追索历史化的疾病实体与被个体化的“病人”是同一个过程。这是用知识讲故事的另一种方式,我们通过勾勒疾病名义的替换、扩展、蔓延、模糊乃至留白的知识基础和权力运作,探索疾病实体和罹患疾病的个体如何被塑造。即使我们依然无法听到大多数沉默者的情感和知识表达,但是也许可以观察到留白边缘的笔触。
2020年12月7日 已读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豆瓣 Goodreads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7.6 (21 个评分) 作者: 金以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7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了22年。它同此前控制中央政权17年的北洋政府有着本质的不同,特别是在组织形态方面,国民党始终强调的是“以党治国”。但党的成员又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从1928年底东北易帜起,国民党宣称实现全国统一。其实,谁都知道这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在它内部始终 是派系林立,纷争不断,并多次发展到大规模的分裂和武装冲突,成为民国政治史中异常惹人注目的突出现象。
·
对这种现象,以往学界通常把它归结为“新军阀混战”。这样说并没有错,因为当时中国政治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蒋介石长期以来始终视军队如生命,离开对军事的控制,便没有他22年的统治可言。但仅仅如此理解,会导致研究者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各派军事势力的角斗上,而忽视它背后更深层次的矛盾――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
本研究重点放在国民党高层面的派系斗争上。这是民国史研究中应该厘清的一个重要问题。
·
·
·
派系政治可谓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共始终,是国民党大陆治政时期的顽症。蒋介石依靠对派系的掌控与运用而登台,并因此而成为国民党内说一不二的威权领袖,然亦因其对派系纷争的失控,而致国民党内矛盾激化,终至倾覆。可谓成亦派系,败亦派系。金以林的力作《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为读者细致勾勒出国民党派系政治的由来、演变及相关人物的活动与作用,史料丰富,叙事翔实,论证有据,颇见功力,诚为研究者与读者不可不读之佳作。 ——【汪朝光】
·
·
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20余年,最后所以会败给共产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内部始终派系林立,稍有风吹草动,难免会四分五裂,土崩瓦解。这种状况的形成,原因多多,但蒋介石特有的统治手法毫无疑问是造成这一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本书很好地勾勒出了蒋在南京政府建政之初的几年里,用派系政治的手法对付派系政治的种种做法的情况。通过此书,读者当不难了解蒋的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起来,又是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的。 ——【杨奎松】
·
·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很快陷入激烈的派系斗争中。派系斗争几乎成了国民党最鲜明的政治文化标签。与阶级斗争相比,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有何异样的生态?不同的斗争如何导致不同的历史结局与走向?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深入描述国民党派系斗争的专著,值得一读。 ——【王奇生】
2020年10月15日 已读
浮出历史地表 豆瓣
9.5 (35 个评分) 作者: 孟悦 /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浮出历史地表》是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以作家论形式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重要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2020年10月11日 已读
缠足 豆瓣 谷歌图书
Cinderella's Sisters: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
8.7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高彦颐 译者: 苗延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7
本书的前半部首先考察了缠足在现代的、全球化的世界里,逐渐失去文化光环的过程。在面临“天足”概念和“放足”运动冲击的过渡时代(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里,高彦颐指出,“缠足”解组为三种层次的时间性:具有文化荣耀或正当性的缠足、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缠足,以及个体体现的缠足。这种解组使得反缠足论述的进步史观与所谓的“缠足的终结”之间,出现了某种“时间差”。人们不会在一夕之间从旧式生活翻转到新式生活。即使缠足已然丧失其文化光环,不少小脚母亲还是固着于传统思维,继续为女儿缠脚,固执地相信小脚才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换言之,过渡时代呈现出来的特色,是一种“在时间、感情和时尚之间徘徊、游移和摆荡的动态”(第7页)。缠足的终结并不是一个“从缠到解’’的直线进程;相反的,缠足既是一种普遍而且复杂多样的现象,其消逝必然历经漫长而反复的过程,也必然纠缠在上述三种时间性的错乱步调之中。
2020年10月9日 已读
政治秩序的起源 豆瓣 博客來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 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
9.0 (67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5)——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重读福山之二:重新带回国家”。
成功的现代自由民主制,将强大的国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三种机制结合在稳定的平衡中。那么,这三种机构最初来自何方?是什么力量驱使它们诞生?又在何等条件下得到发展?建立的顺序如何?彼此间有何关系?
当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政治秩序的起源》(第一卷),把对政治秩序的探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目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问责制政府在欧洲的发展。《政治秩序的起源》是一次严密的尝试,力图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概览,建立一个理解政治制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本书第二卷将延伸到当代,敬请期待。
2020年10月3日 已读
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 豆瓣 Goodreads
Documenting the Reproductive Revolution in China, 1978-1991
9.7 (6 个评分) 作者: 陈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5 其它标题: 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
《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内容简介: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中国生育政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从“晚稀少”到“一胎化”,再到“独女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急剧变化,这是怎样的演变历程,又付出了怎样代价?《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对“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现行生育政策的演变、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并侧重就上个世纪80年代生育政策演变轨迹进行概要描述,并对这一政策实施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未来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行阐述。
2020年9月29日 已读
诗与政治 豆瓣 谷歌图书
9.0 (8 个评分) 作者: 姜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5
越剧在二十世纪的上海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从男班到女班的脱胎换骨。来自嵊县的乡下姑娘在改造越剧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和命运。她们所演绎的梁祝、红楼、西厢等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凝聚着女性的生命体验、诗性想象与政治诉求,是一个时代的经典,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人之私人情感世界 ,形塑了人们的婚姻、性别和爱情观。追踪这一段轰轰烈烈却未见于经传的历史,作者试图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之语境中探寻和思考越剧之意义。
本书以越剧在上海的发展为案例,研究上海都市文化在近现代的形成过程以及特点。越剧在三四十年代的迅速兴起,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象征着女性在都市公众领域的崛起。以越剧为透镜来观察中国传统性别结构及以此为基础的权力结构在近现代上海都市社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演变。
2020年9月28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