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鱗嬌擺尾,青鬢膩沾唇 - 标记
易代 豆瓣
9.0 (5 个评分) 作者: 周绚隆 中华书局 2020 - 1
明清易代,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取舍之际,各人的考虑永远是不同的。太平年代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乱世人的心情。但我们必须要明白,承平之世写道德文章易,危难之际行杀身成仁难。这是读书人最易忽略的问题。时势既能造英雄,有时也会成为人性的镜子,照出人类的复杂和一些人的尴尬。本书从《侯岐曾日记》着手,讲述了明清易代之际,以侯岐曾家族为代表的嘉定文人群体的事迹。本书共收录八篇文章,分别探讨了朝代鼎革之际,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夏完淳、陈子龙、侯峒曾、侯岐曾、陆元辅等士人的生死选择、遗民心态以及女眷的遭遇、师友仆人的行止,还原了大变局中小人物的人生遭际和价值选择。
2021年5月12日 已读
茶花女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小仲马 译者: 王振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6
长篇小说《茶花女》(1848)系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写成。小说一出版即大获成功,此后作者将其改编成剧本,作曲家威尔第改编的歌剧更使这部作品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最著名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轻人阿尔芒和巴黎上流社会最有名的交际花玛格丽特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茶花女》也是第一部被译介到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
2021年5月3日 已读
後遺民寫作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王德威 麥田 2007 - 11
:::內容簡介:::
「後遺民寫作的「後」,原有自遺民論述的窠臼解放之義。但事實不然。「後」不僅可暗示一個世代的完了,也可暗示一個世代的完而不了。而「遺」是遺「失」──失去或棄絕;遺也是「殘」遺──缺憾和匱乏;遺同時又是遺「傳」」──傳衍留駐。
如果遺民意識總已暗示時空的消逝錯置,正統的替換遞嬗,後遺民則變本加厲,寧願更錯置那已錯置的時空,更追思那從來未必端正的正統。兩者都成為對任何新興的「想像的本邦」(imagined community)最激烈的嘲弄。由此產生的焦慮和欲望,妥協和抗爭,成為當代文學國族論述的焦點。
本書分為三個相互印證的主題:「驚夢與入夢」、「除魅與招魂」、「原鄉與異鄉」。驚夢與入夢涉及主體出入後遺民意識和潛意識的心理機制;除魅與招魂凸現一個社會或一種文化面對歷史債務的儀式性工程;原鄉與他鄉則討論家國、離散想像所鑄造的時空情境。後遺民寫作的形式不同,但所觸及的命題無他,就是有關時間、有關記憶的政治學。
===========================================
:::目錄:::
〈序〉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
◎驚夢與入夢:
.後遺民寫作
.北京夢華錄──北京人到臺灣
.畫夢紀──朱西甯的小說藝術與歷史意識
.遊園驚夢,古典愛情──現代中國小説的兩度「還魂」
.香港情與愛──香港「回歸」後的小說敘事與欲望
◎除魅與招魂:
.從除魅到招魂
.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美學
.蒼苔黃葉地,日暮多旋風──姜貴與《旋風》
.最後的馬克思──論陳映真
.附錄/命運的經濟,末世的清算
.臺灣末世本紀──論朱天心
.廢都裡的秦腔──論賈平凹
◎原鄉與異鄉:
.原鄉想像,浪子文學──李永平的小說
.原鄉人裡的異鄉人──舞鶴的小說
.冷酷異境裡的火種──郭松棻的小說
.信仰與愛的回歸──阮慶岳與《林秀子一家》
.附錄/「蒼人當蒼狗,奔路當歡欣」──阮慶岳的《蒼人奔鹿》
.父親的病──駱以軍與《遠方》
.強悍的悲愴──蘇偉貞與《時光隊伍》
.歷史的憂鬱,小説的內爆──李銳與《銀城故事》
.「狼來了!」──賈平凹與《懷念狼》
.老去空餘渡海心──《最後的黃埔》
.同是浮萍傍海濱,此疆彼界辨何真?──《原鄉人》
2021年4月25日 已读
士与大变动时代 豆瓣
作者: 沈渭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作为一个“会通型”史家,沈渭滨教授研究领域广泛,在鸦片战争史、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史、军事史、地方史志及人物传记等方面都蔚然成家,特别是数十年潜心辛亥革命研究,成就极为特出。本书选取充分反映其各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论文,并展现他在史学理论、书评等其他方面的才华,既有通论,又有深入的专题,论证严密,文笔流畅,期待能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演进。
2021年4月21日 已读
地狱观念与中古文学 豆瓣
作者: 陈龙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 11
《地狱观念与中古文学》系统地阐发了地狱观念与中古文学的互动关系,涉及佛教人生观、果报观以及佛教伦理、仪轨等问题,重点讨论了佛教地狱观念与中古小说、地域观念与诗歌创作(包括精英诗歌和白话诗歌)两个方面的问题。
《地狱观念与中古文学》认为,地狱观念的传播不但突破了中古小说的历史叙事传统,刺激了虚构意识的产生,提升了小说的叙事能力,扩大了小说叙事的空间,使得小说的叙事篇幅大大增加,同时还对精英诗歌和白话诗歌创作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2021年4月19日 已读
义旨之争 豆瓣
Competition over Content: Negotiating Standards for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Imperial China (1127—1279)
作者: 魏希德 译者: 胡永光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 1
中国的科举考试沿袭了一千多年,对国家政治、士人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深远。特别在南宋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几乎是普通文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选择。本书着重研究科举规范在南宋的变迁,运用文化场域的理论,探讨朝廷、教师、考生、书商等群体之间围绕着科举话语权展开的竞争。作者认为,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最终代替了永嘉学派成为科举考试标准的制定者,科举也因此成为理学兴起的历史原因之一。
2021年4月17日 已读
顾祠 豆瓣
作者: 段志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 8
张穆、何绍基等人在北京创建祭祀明末大儒顾炎武的祠堂,每年定期举行会祭,很快吸引了大批士大夫参与,成为大规模的士大夫集会活动。当时随着著作的刊行、年谱的编纂,顾炎武的个人形象逐渐突破官方塑造出的考据学大师模式,而被视作通晓社会事务的经世学者,顾祠的繁荣是这种重新诠释的结果,同时也跟鸦片战争时期的士大夫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
2021年4月13日 已读
中国的城市生活 豆瓣
作者: 李孝悌 新星出版社 2006 - 10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收有13篇文章。是台湾“中央研究院”主题计划“明清的社会与生活”的成果之一。它们分别从历史、艺术史、文学史的角度,对明清及民国初年的衣、食、住、行、娱乐、商旅、节庆、欲望、品位、文物、街道、建筑等物质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实证性的研究,使读者对16世纪初叶之后因商品经济勃兴而造成的社会风气及物质生活的改变有了更丰富、更细微的了解。
“明清的社会与生活”研究计划聚集了一批海内外的历史学者、艺术史家和文学史研究者,以中国近世的城市、日常生活和明清江南为题,持续地进行团队研究,累积了相当的成果。本书就是成果之一。探讨的课题包括:逸乐作为一种价值、宗教与士人生活、士庶文化的再检讨、城市生活的再见、商人的文化与生活、微观/微物的历史以及传统现现代等。
序——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课题 李孝悌
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 王正华
明清以来汉口的徽商与徽州人社区 王振忠
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与尚侠风气 王鸿泰
明清江南东岳神信仰与城市群众的集体抗议——以苏州民变为讨论中心 巫仁恕
在城市中彷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 李孝悌
水窝子:北京的供水业者与民生用水(1368-1937) 邱仲麟
新理想、旧体例与不可思议之社会——清末民初上海文人的弹词创作初探 胡晓真
发现生活: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城市社会变迁 张瑾
黄鹤楼:人去楼坍水自流──一个楼的文化史 陈熙远
城乡的过客──档案中所见的清代商贩 刘铮云
完美图像:晚清小说中的摄影、欲望与都市现代性 曾佩琳(Paola Zamperini)
民国时期的摩登玩意、文化拼凑与日常生活 冯客(Frank Dik?tter)
“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 柯必德(Peter Carroll)
2021年4月12日 已读
启蒙的另一面 豆瓣
La face cachee des lumieres: recherches sur les manuscrits philosophiques clandestins de l'age classique
作者: (西) 米格尔·贝尼泰兹 译者: 闫素伟 商务印书馆 2017 - 1
本书是现代哲学历史家米格尔•贝尼泰兹(Miguel Benítez)对1690—1740年期间地下哲学手稿的系统研究著作。书中的内容主要取自1980—1993年间作者在各种研究媒体上发表的一些论文。书中作者在对研究方法做了简单的介绍之后,详细地列举了作为研究对象的地下哲学手稿的名录,共列出两百多篇目,相当于分散在全世界各地的两千多篇古典时代在地下流传的哲学手稿。本书根据主要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作品与人”、“新的世界体系”、“没有教条的唯物论”和“批判的激进主义”。作者在书中分析了包裹在怀疑论迷雾中的唯物论是如何在摸索中前进的。从作者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哲学和意识形态的选择对17、18世纪的先驱们在接受或者否定一些科学论断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021年4月10日 已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 豆瓣
作者: [美] 黄卫总 译者: 张蕴爽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6
在这第一本以明清时期欲文化为研究重点的学术书中,作者认为只有全面探索那个时期有关欲望的种种新观念的情况下,才能就明清小说作出深入的探讨。《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将这一重要文体的成熟和发展与那一时期有关欲望日益复杂的话语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书的前三章是有关欲望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背景性历史和理论的勾略。后七章则是一系列明清小说具体作品的细读,试图描绘出“欲”到“情”这一在明清小说中极其复杂的发展轨迹。《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不仅从全新的角度对诸如《金瓶梅》、《红楼梦》等名著加以重读,而且还详细讨论了许多至今尚未引起学界注意的“二、三流”作品(如《痴婆子传》、《姑妄言》、《灯草和尚》等)。
2021年4月8日 已读
恋恋红尘 豆瓣
作者: 李孝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本书是对中国城市生活的研究,主要内容有: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课题、桃花扇底送南朝――断裂的逸乐、冒辟疆与水绘园中的遗民世界、儒生冒襄的宗教生活、18世纪中国社会中的情欲与身体――礼教世界外的嘉年华会、在城市中彷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1880年代至1930年代等。
2021年4月8日 已读
拯救与逍遥 豆瓣
6.5 (8 个评分) 作者: 刘小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8
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
作者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
作者从拯救与逍遥这两个维度向我们描述了: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者——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而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在无情的谎言世界里,也许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作者选择了绝望。
2021年4月5日 已读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4 (178 个评分) 作者: 周雪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3
关于中国国家的治理逻辑,本书主要沿着两条脉络进行探讨: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各级政府体制的制度设施和行为方式;一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上。本书从学术上推进了当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并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 的研究路径和视角。
2021年4月5日 已读
两京十五日 豆瓣 Goodreads
两京十五日
7.7 (111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7
本书的故事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史书中的寥寥几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匆匆数句记载,谁才是真正的书写者?
千里长河,星夜奔驰,四面楚歌,命悬一线。太子这一场沿着大运河的极速奔跑,跑出了皇权与民意的博弈,跑出了宫闱与官场的心机搏杀,跑出了纠葛数十年的复杂恩怨,也跑出了从崇高到卑贱的幽微人心。
这是一个小捕快、一个女医生、一个芝麻官和一个当朝太子的心灵之旅,一幅描绘明代大运河沿岸风情的鲜活画卷。
2021年4月4日 已读
感情戏有毒吧,人不能至少不该(……)
清流文化与唐帝国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陆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本书由一系列有密切关联而又独立成篇的论文组成。论文通过结合心态史、文化史和制度史等诸多取径来重新观察唐后期到五代的政治文化,以唐后期的皇权政治和清流文化为考察重点,试图为唐五代的转型提供一个新的认识框架。本书强调从唐代特殊的政治心态和文化想象的角度去理解清流文化及其代表性群体在晚唐五代社会中的垄断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去捕捉促成这些现象的种种无形的力量,并解释唐代新政治文化的两个层面如何互动并产生新的政治格局,同时也使得唐帝国的政治文化理念在影响日益显著的同时也讽刺性地削弱了唐帝国自身的存在能力。
2021年4月1日 已读
正统与华夷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刘浦江 中华书局 2017 - 9
本书收集了刘浦江教授以正统论、华夷观透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系列论文,本书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敏锐地抓住历代正统论、德运说、华夷观念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思想观念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论证精审,眼光独到,表现出恢弘的学术器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另外收入刘浦江讲授去世前集中发表的四库学论文,皆选取典型案例做深度挖掘,与寻常的文献学研究相比气象迥然不同。
2021年3月26日 已读
美丽新世界 豆瓣
作者: 玛丽·安·葛兰顿 译者: 刘轶圣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名家推荐葛兰顿教授这本著作对于罗斯福夫人在联合国创建初期中的作用有开创性的研究。同时,本书的一个重要“副产品”,是通过联合国档案发现了清华大学第一任教务长张彭春在“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过程中的关键角色。“仁”被写入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最终文本的事实,在今日的全球范围的思想论争中具有重要意义。 ——崔之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人权是弱者的武器,也是霸权和战争的借口。作者的困境即是她的贡献——她所不知,知道也不说的一切。 ——冯象 清华大学法学院梅汝璈讲席教授历经浩劫的人类,通过《世界人权宣言》传布了一个美丽新世界的蓝图。葛兰顿教授向我们揭开了这段充满激情和智慧、斗争和妥协的历史。全书叙述清晰,译笔流畅,可读性很强。 ——何海波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本书讲述的是世界政治史上一次良心战胜权力的范例,即《世界人权宣言》诞生的故事,文笔生动优雅,立场公允厚道,可读性极高,对于深刻理解人的解放及个人在历史上的可能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每一个识字的人认真品读。 ——於兴中 康奈尔大学法学院王氏中国法讲座教授该书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过程以及罗斯福夫人这位杰出女性先前未被充分认识到的成就。罗斯福夫人在这一事业中代表美国。这是一个与后冷战世界新近有关的故事。
——弗朗西斯·福山,斯坦福大学教授借由20世纪灾难性的错误,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些权利得以浮现。玛丽·安·葛兰顿以她独有的方式,充满智慧、激情与优雅地为我们讲述了这一精彩故事。她让书中的人物变得鲜活,向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解释了普遍性权利的重要性。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是一本重要的读物。
——艾伦·德肖维茨,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
2021年3月23日 已读
权势转移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罗志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2021年3月23日 已读
隋唐长安 豆瓣
作者: 荣新江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9
出版说明
本丛书原为陈平原先生应香港三联之约编就,并于2008年在香港出版繁体字版,反响颇佳。因为发行等方面的限制,丛书少为大陆读者所见,实在是一个不小的缺憾。蒙香港三联授权,我社今特推出简体字版,但愿对大陆读书界是一种补偿。
陈平原先生曾为本丛书香港三联版撰有总序,略述丛书的编选宗旨和出版的因缘际会,无不精妙绝伦,现移用原序中若干隽语,以为简体版弁言,希望于读者诸君有所助益。
“与当今中国学界之极力推崇‘专著’不同”,陈平原先生坦言:“我欣赏精彩的单篇论文;就连自家买书,也都更看好篇幅不大的专题文集,而不是叠床架屋的高头讲章。前年撰一《怀念‘小书’》的短文,提及‘现在的学术书,之所以越写越厚,有的是专业论述的需要,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剪裁,以众多陈陈相因的史料或套语来充数’。外行人以为,书写得那么厚,必定是下了很大工夫。其实,有时并非工夫深,而是不够自信,不敢单刀赴会,什么都来一点,以示全面;如此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才把书弄得那么臃肿。只是风气已然形成,身为专家学者,没有四五十万字,似乎不好意思出手了。”
关于该丛书的编选,作为主编的陈平原先生认为,“与其兴师动众,组一个庞大的编委会,经由一番认真的提名与票选,得到一张左右支绌的‘英雄谱’,还不如老老实实承认,这既非学术史,也不是排行榜,只是一个兴趣广泛的读书人,以他的眼光、趣味与人脉,勾勒出来的‘当代中国人文学’的某一侧影。若天遂人愿,旧雨新知不断加盟,衣食父母继续捧场,丛书能延续较长一段时间,我相信,这一‘图景’会日渐完善”。
关于丛书的编选宗旨,陈平原先生有三点说明:“第一,作者不限东西南北,只求以汉语写作;第二,学科不论古今中外,目前仅限于人文学;第三,不敢有年龄歧视,但以中年为主─考虑到中国大陆的历史原因,选择改革开放后进入大学或研究院者。”
于今,陈先生的宏愿,经由我们的“加盟”和大陆读者的捧场,可以说已部分得以实现;无论如何,为中国学术的繁荣做点传薪的工作,也是复旦出版人的志趣所在。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
2021年3月20日 已读
先唐别集叙录 豆瓣
作者: 胡旭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1 - 3
本书收集了总计一千零二十五家别集,分三十九卷介绍。包括:先秦西汉別集一卷,二十九家。东汉別集三卷,七十九家。三国別集二卷,六十七家。西晋別集五卷,一百三十家。东晋別集九卷,二百四十三家。南朝•宋別集六卷,一百六十七家。南朝•齐別集二卷,五十二家。南朝•梁別集五卷,一百三十一家。南朝•陈別集二卷,三十六家。北朝•魏別集一卷,二十二家。北朝•齐、北朝•周別集一卷,二十四家。隋別集二卷,四十五家。
2021年3月19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