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鱗嬌擺尾,青鬢膩沾唇 - 标记
希望之城与魔性之都 豆瓣
作者: 崔龙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在中日侦探作家的笔下,上海呈现出“希望之城”和“魔性之都”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形成了鲜明而有趣的对照。通过对两者的对比研究,既能够揭示出中日侦探小说所重视的不同的文学元素,进而言之,还可以解明不同文化心理在文学中的不同反映形态。此外,中日两国地缘上一衣带水,历史文化方面也渊源颇深,在同源“文化共同体”的背景下展开对比分析,有着“揽镜自鉴”的特殊意义。尽管如上文所述,日本作家描绘的很可能是“想象”的都市,但有些“想象”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一些被中国作家无意或刻意忽略的生活细节和文化风俗,却可能在日本侦探小说中得到生动而宝贵的记述。分辨其中的真实、夸张与虚幻,是以“他者”的视角来反视“自我”的途径,也能够充分拓展、深化对本国文学和上海城市文化的理解和考察。
2021年6月25日 已读
铁月亮 豆瓣
作者: 许立志 著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9 - 1
本书是丛书“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歌精选”的其中一部,该丛书精选六位打工诗人影响广泛、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诗作,保留《我的诗篇》纪录片中的诗歌。本书汇集了许立志2010年以来所写的近200首诗,其中大部分诗作是在富士康打工期间完成的。在艰辛的打工生活中、在劳碌的流水线生产操作之余,他一直坚持颇具水准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朴素、斩截而又强烈,以悲悯的笔触书写悲辛的底层生活,以此来为底层的生存作证。
2021年6月20日 已读
铺成一首和谐版的诗
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 豆瓣
作者: 王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主要讨论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书写语言与文章体式的复杂演变。与一般的理解不同,作者认为,这一转型并非简单的白话替代文言的问题,很多现代书写因素是首先在文言内部实现的,而且不止是在文学文本,也在学术文本中完成这一过程。
2021年6月19日 已读
民國乃敵國也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林志宏 聯經出版公司 2009 - 3
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轉變是帝制的結束。這項改變使得中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與思想產生複雜的現象。其中,辛亥革命後的一群人物--清遺民,他們的政治認同和態度格外值得關注,是選擇舊體制、抗拒新時代新思潮的代表。這些人包括有晚清變法派的康有為、發動復辟事件的張勳、以行事「怪異」而聞名的辜鴻銘、翻譯西洋文學的林紓、影響現代中國史學的羅振玉和王國維、詞學家朱祖謀和鄭文焯,以及成為「滿洲國」總理的鄭孝胥。
本書透過遺民在民國後的活動和儀式、個人╱集體的著作書寫、政治主張和思想,還有輿論角度下檢視的形象及其變化,探討他們的行為與動機。作者希望理解近代中國自傳統邁入現代後,如何從王朝專制邁向民族國家的歷程,還有內在變化的動力。
2021年6月17日 已读
之前看过简体,确实有删(。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2
本书由章太炎、胡适的个案出发,对于二十世纪的学术转型进行论述,从而展开专题研究。为了展现中国学术转型的复杂性,尤其是发掘各种被压抑、被埋没的声音,挑战已经相当严密的以西学东渐为代表的“现代化叙事”,作者提出了一个基本设想:晚清及五四两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促成了中国学术的转型,并以大量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证明了这一点。
2021年6月16日 已读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4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主要内容简介:所谓学术史研究,说简单点,不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评判高下、辨别良莠、叙述师承、剖析潮流,让后学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鼓励和引导其尽快进入某一学术传统,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工夫——此乃学术史的基本功用。至于压在纸背的“补偏救弊”、“推陈出新”等良苦用心,反倒不必刻意强调。因为,当你努力体贴、描述和评判某一学术进程时,已有意无意地凸显了自家的文化理想及学术追求。
2021年6月10日 已读
神圣的欢爱 豆瓣 谷歌图书
8.8 (5 个评分) 作者: 理安·艾斯勒 (Riane Eisler) 译者: 黄觉 / 黄棣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1
《神圣的欢爱:性、神话与女性肉体的政治学》集中讨论伙伴关系和统治关系两种模式下的性行为。作者雄辩地指出,男女关系只有完成从传统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复归,才能恢复性行为美好、高贵、纯洁和快乐的本真特征;在伙伴关系下,性行为不再低贱、肮脏和痛苦,爱情、性爱、生育将成为人类幸福的最重要部分。
2021年6月4日 已读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 豆瓣
8.1 (9 个评分) 作者: 丽莲·威伦斯 译者: 刘握宇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1927-1952
丽莲·威伦斯 著 刘握宇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1
ISBN:9787108060921 定价:48.00元
作者见证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经济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对上海的占领、国共内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她在书中回顾了这段岁月,以大量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当时上海不同阶层和不同种族的生活状况,尤其对居住于上海的外国人群体(如俄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等等)的工作、家庭、教育、娱乐、心理和文化观念等进行了深描,并表现出中国人和享受治外法权的租界侨民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关于上海近代历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记录。
2021年5月31日 已读
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主编 / 米列娜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9
《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主要内容:所谓学术史研究,说简单点,不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评判高下、辨别良莠、叙述师承、剖析潮流,让后学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鼓励和引导其尽快进入某一学术传统,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X-夫——此乃学术史的基本功用。至于压在纸背的“补偏救弊”、“推陈出新”等良苦用心,反倒不必刻意强调。为,当你努力、体贴、描述和评判某一学术进程时,已有意无意地凸显了自家的文化理想及学术追求。
其实,此举并非今人的独创。起码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已着先鞭,更不要说梁启超、钱穆各自独立完成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至于国外,同类著述也并不少见,单以近年译成中文的为例,便有古奇的《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丹尼尔的《考古学一百五十年》、尼古拉耶夫等的《俄国文艺学史》、勒高夫等的《新史学》,以及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等。
2021年5月30日 已读
文学史的权力 豆瓣
作者: 戴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3
本书是学术史丛书中的《文学史的权力》分册。全书共分五章,其内容包括新知识秩序中的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一个历史主义的神话、作为教学的“中国文学史”等。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资料翔实、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2021年5月29日 已读
《齐物论》及其影响 豆瓣
作者: 陈少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2
《〈齐物论〉及其影响》研究除心要的文献问题澄清外,重点在对其思想内涵的解释上。有两种现成的方法可循。一种是沿用固定的或选择某些流行的哲学观念,然后从原文中挑出某些相似的要领或段落,然后指出客观存在属于什么主义。另外一种是仿古代注家做法,围攻着原文,按行文的次序逐句逐段进行解读、点评。其特点是照顾原作的思路,同时让读者有通过直接对照原文,判断解释的可接受性的机会。
2021年5月28日 已读
三姑六婆 豆瓣
作者: 衣若蘭 稻鄉出版社 2002 - 2
何謂「三姑六婆」?她們代表了哪些既有的女性職業?如何造成今日巷街間東家長、西家短婦人的代稱?這類穿梭於市井的下階層女性,與明代婦女生活有何聯繫?以性別的視角來看,「三姑六婆」在明代社會的活動與惡評,具有何種意義? 作者運用明代官書、文集、方志、筆記、小說等文獻,討論文本中的「三姑六婆」,分析其背後所隱藏的文化意涵,並呈現「三姑六婆」的實際社會功能,及其所反映的兩性關係等問題。本書藉由「三姑六婆」探索明代婦女之歷史處境,不論是就婦女史、社會史或文化史的角度而言,都是一個饒富趣味、亟待深究的課題。
2021年5月26日 已读
“西洋镜”里的中国与妇女 豆瓣
8.5 (12 个评分) 作者: 宋少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6
本书以全球史的视野,探讨了中国女权思潮和实践的缘起,尤其把晚清中国的“女权”论和改革实践放在西方文明论在近代中国传播、转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探究欧美文明论中的性别标准以及成因,考察欧洲文明论的性别标准在晚清如何传入中国,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国妇女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晚清女性论者的“女权”论述,探讨女性是如何回应由男性开辟的“女权”论述的。
2021年5月25日 已读
繁盛之阴 豆瓣
作者: (美)费侠莉(Charlotte Furth) 译者: 甄橙 主译 / 吴朝霞 主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7
《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是一部名闻国际医学史界、人类学界和汉学界的医学人类学名著。作者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以极为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披辨大量的中医典籍、医案、秘方和手册式文献,完成了这部连一般中国学者都难以企及的中医妇科学著作。作者虽然选择的是由宋及明的700年历史,但由于把握的角度新颖,以“黄帝的身体”为研究的开始,论及到身体的阴阳和性别,发现宋朝的中医妇科所关注的是“妇女以血为统帅”,重视调经的治疗原则和单独处方的艺术,怀孕和分娩成为家庭中产科活动的核心;到明代以后,妇科关注的重点转向养阴为主,治疗的重点从外转向内,强调补充分娩后造成的气血双虛。《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不是仅仅从一般技术史的角度考察中医妇科学的内容和历史,而是从社会与文化等角度,着力探讨中国古代女性作为一种特殊性别,在中医学中所承当的文化角色。所以《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不是传统的医学史著作,而是把与医学史相关的话题置于社会、家庭、性别中加以探讨,从而形成一种熔医学史、疾病史、身体史于一炉的新风格。
2021年5月24日 已读
翻译有毒啊……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3
近代中国有两个革命党:国民党和共产党。中国革命究竟走向何种方向,决定于国共两党的力量消长与较量。这场较量持续了将近三十年,最终,后起的、弱小的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并左右了中国后来的历史。两个革命党长期以来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民党何以败,共产党何以胜?本书首度利用国共双方的各种档案文献及其他史料,对涉及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2021年5月23日 已读
隐形书写 豆瓣
9.0 (14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 9
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凸现这隐形字样,并在新的坐标中勾勒一幅文化的地形图,是一个文化研究者的选择。
作者简介:
戴锦华,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合著)、《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城突围》(论文集)、《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拼图游戏》(随笔集)、《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以及 Cinema and Dsire: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主编、撰写有《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等。
2021年5月21日 已读
民主课 豆瓣 博客來
A Lesson on Democracy
8.8 (10 个评分) 作者: 曹征路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2013 - 5
大陸著名的現實主義文學家曹征路繼《那兒》、《問蒼茫》等膾炙人口的小說之後,最近又完成以文化大革命為主軸的力作《民主課》。全書結合了思想內涵與藝術筆法,呈現基層人民觀點,同時也對中國社會義革命與建設的過程進行了深入的反思。三十餘年來,台海兩岸官方乃至西方各國政府與文化菁英對於文革都只准許有一種說法:「十年浩劫」。《民主課》以其鮮活的立體敘述,衝破了這個無形的禁錮。
曹征路選擇以小說形式來還原歷史的本質真實,帶我們回到了那個激情的歷史現場,讓我們看到了那些不無幼稚不無荒唐卻充滿真誠善良的普通人的成長,體驗到了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和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的迭遭鎮壓的平等要求。
四十年過去了,當人類社會一場巨大的民主實驗被當權者定調為「十年浩劫」,被主流派窄化為「傷痕文學」裡的荒謬場景,曹征路懇切邀請我們再度回到這場「民主課」的歷史現場,他說:「誰也沒有要求我對歷史負責任。但我無法擺脫,無法背叛自己的內心。我懷著希冀,邀請讀者一道觀察思考別一種人生。不錯,我們是小人物,我們誰都不能選擇歷史,但做一個什麼樣的小人物真的不可以選擇嗎?退一步說,當滿世界都在重複謊言時,多一種聲音不是可以少一點寂寞嗎?」
2021年5月20日 已读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周蕾 译者: 蔡青松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9
1990年代以来,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人,不仅要认知文学作品,还要顾及理论上的种种问题。《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即是用一些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方法,理论化地来研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家熟悉的文本与问题。
本书通过可见的形象、文学的历史、叙事的结构和感情的接受这四种批评的途径,牵涉到中国现代性的各个方面:种族观众的构成、通俗文学中的传统的断裂、由叙事引发的一种新的“内部”现实的可疑结构以及性别、感伤主义与阅读之间的关系。
该书也从电影影像、大众文化、主流文学及心理学等多重角度,剖析女性主义理论的洞见与不见,并检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女性主体的建立与反挫。作者进一步对“妇女”、“中国”、“现代性”等既定观念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提出质疑。
它并非对现代中国文学的概括性的研究,也不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全书提供讨论的都是以现代中国在文本中的主体性为议题,并把作者本人的阅读方式作为这种主体性的一个例证。
这是一本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名著,尤其是在如何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方面,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周蕾是美国从文化研究的立志进行文化政治批评的一位非常成功的学者。我认为《妇女与中国现代性》是她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她用一种书写的行为来达到文化的批判,非常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站在边缘来对抗主流。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李欧梵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对现有批评典范的反驳,对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后殖民批判,以及广义左翼思潮的兼容并蓄,在在树立一种不同以往的论述风格,也引起中国研究以外的学者的注意。
——哈佛大学东亚系Edward C.Henderson 讲座教授 王德威
2021年5月19日 已读
艺文类聚 豆瓣
作者: 欧阳询 / 汪绍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5 - 11
2021年5月12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