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鱗嬌擺尾,青鬢膩沾唇 - 标记
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及其有關文學之研究 豆瓣
作者: 陳芳英 臺大出版中心 1983 - 6
目連救母的傳說,是家喻戶曉的故事,透過宗教儀式、文學、藝術等形態,在民間到處流布,推行遍及全國,並遠播韓國、日本。自盂蘭盆經流傳以來,歷經了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一面與我國傳統的倫理思想、民間信仰相結合,一面又藉著變文、變相、寶卷、佛曲、鼓詞、雜劇、各種地方戲等文學形式,逐漸由簡單的基型,演進為曲折複雜的面貌。中國由於注重倫理孝道,佛教出來時,出家捨親被視作大不孝,因而阻礙了佛教的傳播,為了調和儒釋,佛教開始強調孝道,融合儒釋思想創立新經,盂蘭盆經也因此應運而生。唐代講唱文學興起,目連至孝的故事十分盛行,於今所存的目連變文達十六篇之多。
北宋開始有了目連雜劇的搬演,是戲劇史上的重要資料。進入元明清之後,曲目更多,上至宮廷,下至民間,均極鼎盛。而且自南北朝開始,盂蘭盆會就是中元節的固定法事,不僅寺院視為聖典,民間也營盆齋供,除了誦經、搬演目連戲以外,還有放河燈、放焰口等民間風俗,虔敬追思。因此無論就哪一方面論,流傳年代的久遠、流布地域的廣大、牽涉文學形式的眾多,目連故事都是居於無可比擬的地位。
本文試就其故事演進,探索其文學特質與藝術價值,論文計分五章,第一章敘述目連故事,如何由盂蘭盆經發展為變文、戲文及勸善金科。第二章探討儒釋二教如何取得協調 ,對孝的詮釋有何異同。第三章敘述有關目連救母故事的講唱文學,以變文及其嫡派寶卷為主。第四章敘述有關目連救母的戲劇。第五章總結全文,並略述自南北朝以來的中元風俗。
2021年10月12日 已读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 豆瓣
作者: 余英時 聯經 2008 - 6
本書由余英時先生的25篇論文組成,討論主題集中在中國思想史,從先秦到當代,釋證中國文化中的人文情懷和理性精神。體裁有專論、書評、條目和序跋,先後發表於1980-2006年。內容包括「魏晉時期的個人主義和新道家運動」、「清代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初論」、「孫逸仙的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20世紀中國國史概念的變遷」等。
2021年10月4日 已读
朱熹的历史世界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7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2021年9月28日 已读
古典诗的现代性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江弱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用一把欧美名牌钥匙,怎能开得中国描金箱子上的白铜锁?”然而,作者却“想拿西方诗学的试纸,来检测一下中国古典诗的化学成分”。本书以现代诗学的观点对中国古典诗词加以重读、复述与解释,论证了自南朝文学起,经唐诗里的杜甫、李贺、李商隐,到宋词中的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已然形成了一个有别于连贯叙述及说教倾向的独特传统,体现出文学精神的“颓加荡”、艺术理念的“讹而新”,语言形式的“断续性”、“互文性”。而这些历久弥新的现代性品质,为中国古典诗在现代语境里的转生提供了契机。
2021年9月20日 已读
观念与制度 豆瓣
作者: 徐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5
本书考察北朝至隋唐时期内侍制度的演变,凸显了观念与制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北魏早期无内外朝之分。隋统一南北,设内侍省,将内侍部门定位为南衙下属机构。李唐前期,内侍制度承袭隋初的设置模式,内侍仍可担任外廷官员。至安史军兴,宦官任外朝官之习达到最后的高峰。自唐代宗诛鱼朝恩始,宦官在原则上不再任外朝官,而宦官把持的内朝机构及职能转而扩大。唐末的动乱中,宦官突破内朝体制的参政模式。然唐随后而亡,中古内侍参政之制便告一段落。
2021年9月20日 已读
Knowledge and Text Production in an Age of Print: China, 900-1400 豆瓣
作者: Lucille Chia / Hilde De Weerdt (Editors) Brill 2011
The essays in this volume seek to flesh out the diversity of Chinese textual production during the period spanning the t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 when printing became a widely used technology. By exploring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relations that shaped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printed texts, the impact of intellectual and religious formations on book produc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int and other media, readership, and the growth of collections, the contributors offer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book production in the first 500 years of the history of printing. In an afterword historian of the early modern European book, Ann Blair, reflects on the volume'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printing.
2021年9月17日 已读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 豆瓣
作者: 黄楼 中华书局 2019 - 10
中晚唐宦官政治是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课题。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深入而新颖的探讨。
本书以神策军为逻辑切入点,分别以神策军的创建及其演进、宦官集团与内廷皇位之争、宦官集团与外廷官僚政治、宦官集团与地方政局为四个逻辑层面,逐层讨论中晚唐宦官政治的诸多表现。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继东晋“门阀政治”之后,皇权政治的另一种变态形式,也是永贞革新、牛李党争、甘露之变等一系列政治事件演进发展的逻辑主线。它由皇权政治中来,最终又回归到皇权政治中去,对五代及宋初政治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2021年9月16日 已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0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2021年9月13日 已读
玉山丹池 豆瓣
Jade Mountains and Cinnabar Pools: The History of Travel Literature in Imperial China
作者: (美) 何瞻 (James M. Hargett) 译者: 冯乃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3
石听泉、卜正民、王立群、梅新林、徐永明等海内外学者联袂推荐
英语世界首部综述中国传统游记文学的专著
展现古代文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空间观念
探寻寄情山水时亦喜亦悲的幽微情感世界
~~~~~~~~~~~~~~~~~~~~~~~~~~~~~~~~~~~~~~~~~~~~~~~~~~~~ ~~~~~~~
上迄魏晋南北朝下至晚明,中国古代游记文学数量众多,写作风格多样,其写作目的又因时代、个人视角变化而差异巨大。深入挖掘游记文学的文学史、文化史意义,既是一个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又是一个方法论与文学史观上的挑战。
通过对众多经典游记作家及其作品的细腻文本解读,结合各时代社会文化风潮的变迁,知名汉学家何瞻剖解经典游记作品中看似平淡的散文叙事结构,勾勒了游记文学的体裁演变,结合真实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还原游记作者的行旅过程和观览体验,并在此过程中讨论游记作家与读者观众、文学环境和社会文化机构之间的微妙互动。
~~~~~~~~~~~~~~~~~~~~~~~~~~~~~~~~~~~~~~~~~~~~~~~~~~~~~~~~~~~~~
何瞻先生对中国古代游记史的研究极具开拓性,他对中国古代游记的推介可以让更多的国外读者了解中国,了解一个个中国历代学人对自己国家各地的风土人情、山川景物的记述。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
游记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它把中国名胜风景的真实描绘与独具诗意的艺术眼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成为自传文学的主要形式。何瞻教授历时几十年研究中国古代游记散文,颇有深造独得之见。通过对悠久中国游记散文创作历史的介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文学体裁风格不断翻新、形式多样化演进的动态历程。他还进一步讨论了不同文本互相影响的重要性,并对古代游记文学的主要作品进行了分析评价。本书的读者可以充满信心地迈开脚步,与著者一起游览中国最为重要的名胜风景。
——石听泉 (Richard E. Strassberg),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学系荣休教授
山水不仅启发了中国画家,也启发了中国作家。何瞻是位优秀的导览,带我们跨越山水,前往未知之地——在这一路上,他慷慨地与我们分享着这些文学瑰宝中闪烁的愉悦。
——卜正民(Timothy Brook),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哈佛中国史》主编
游记可谓是空间诗学与心灵地图相互交融的产物,这一独特文体发端于魏晋六朝,恰与中国山水审美意识自觉相契合,然后又在不同时代的时间流程与空间流向中向着诗化与科学两个维度不断得以深化和美化。《玉山丹池》的创新之处不仅仅在于将游记文学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学载体加以重新定位,而是更加关注游记文学最为本质、最具特色的核心元素与独特品质,关注不同游记作家个体如何不断作出调整和改变,使之更加符合个人趣味与内在需求,从而将游记文学研究推向新的境界。
——梅新林,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游记文学史》作者
本书的作者何瞻教授是著名的美国汉学家,他撰写出版了英语世界第一本中国游记文学史作品《玉山丹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本书,我们会发现,西方学者对中国游记文学的关注点和视角与中国学者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作者是我的老朋友,少年时代生活在台湾,汉语相当了得,是个中国通。一次我们一起逛书店,恰逢俩女孩在讨论是否要买《庄子》一书,其中一个说:“庄子太老了。”何瞻教授听闻,便道:“庄子不老,老子才老。”我听了,不禁为何瞻教授的幽默和学识所折服。
——徐永明,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臣之首——宋濂传》作者
2021年9月11日 已读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Suppress Women's Writing
8.9 (166 个评分) 作者: [美]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 译者: 章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 乔安娜·拉斯
◆悉数女性写作遭遇的重重阻力
◆一举揭穿文学界的厌女症传统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女性主义者乔安娜·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有人曾贬抑女性写作,有人是被贬抑者,而有人两者皆是。
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
言辞犀利、精彩至极!
——《纽约书评》
如果还没读过这本小书,你真应该找来看看:它依然惊人地紧贴当下......拉斯告诉我们,如果不先问问是谁在评判,基于何种标准,我们就没法明智地讨论哪些作品最重要、质量最高。如果我们不先思考是什么价值主导了文学,以及几百年来文学准则的形成,我们就无法理解真正的文学价值。
——《卫报》
这是一部风格奇特的作品,它蔑视传统,打破成见。书中罗列了所有会导致我们漠视甚至抛弃女性艺术作品的错误态度和观念。拉斯如此清晰简洁地界定了这些模式,如同将一面镜子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安妮特·克洛德内,美国文学评论家
···
【编辑推荐】
◆鼓舞一代人的女性主义宣言、里程碑式的文艺批评。新增由美国批评家、《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作者杰莎·克里斯宾(Jessa Crispin)撰写的导言。
◆后Metoo时代值得回顾的经典作品:乔安娜·拉斯带领读者在书中重拾一种被埋葬的文学传统,她那深具独创性与反思性的文字今时读来仍然铿锵有力,丝毫不过时,甚至出人意料地关照当下。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重识那些被遗忘的作家,重思那些充斥偏见的评判标准。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边缘群体的激励之作,除去女性,拉斯也鼓励读者拥抱所有曾是或依然是文学正典之外的“圈外人”——黑人艺术家、同志作家、“地方主义小说家”,等等。拉斯真诚地指出,“只有在边缘地带,发展才有可能。”而把目光投向所有曾被贬抑过的边缘艺术家,事关我们能否真正地面对彼此,关注他人的境况。
◆金牌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章艳翻译。文字流畅优美,最大程度还原拉斯原作的锐利与愤怒、幽默与力量。
◆本书英文版于2018年再版上市后,封面随即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中文版封面延续原版的创意思路,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周伟伟操刀,通过罗列那些充满敌意的陈词滥调,直面女性写作所遭遇的重重阻力。
2021年9月11日 已读
新编语用学概论 豆瓣
作者: 何自然 / 冉永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9
《新编语用学概论》内容简介:随着思维、文化因素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语用学在近一二十年发展很快,在宏观的语用学、跨学科的语用学、哲学的语用学和语言学的语用学等学科领域里都出现了很多新的课题,《新编语用学概论》也相应做了一些内容上的更新。
世界著名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说过,把语言学分为英语语言学、汉语语言学等是不利于语言学作为一门统一学科发展的。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再次强调这个新编本的读者对象:《新编语用学概论》为大专院校语言学专业(包括中文系及外语院系语言学专业)和其他文、史、哲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编写,也适用于中学汉语和外语教师、翻译界人士以及一般语言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
2021年9月10日 已读
谢谢,希望我不用再看一遍(……)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黄永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 - 7
本书作者从宏观审视古代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认为自魏晋起,历史进入封建领主制至地主制的转型期,这个转型到杨隋唐初实已完成,此后进入成熟发展的阶段。这种地主制度社会在世界上似为中国所独有,而其在政治制度、治道政略等诸方面,更有一系列看似史家已作出定论的问题,需要从微观上重新剖析和宏观上重新估量互相结合的意义上,再作深入探讨。全书脉络清晰,多树新义,旁证博引了大量从未经人注意的新鲜资料,而文笔流畅,娓娓可读,既是学人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的珍贵参考,也为广大文史爱好者提供了一种通俗化表述的历史读本。
2021年9月9日 已读
历史上的理学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包弼德 译者: 王昌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历史走向所起的作用。与纯粹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理学以致无暇顾及历史背景的研究比较,此书为读者揭示了理学作为士人的一种选择如何产生并传播开来而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另外,与从社会史或政治史入手,探讨理学如何受历史进程的影响,却对其义理核心存而不论的研究比较,作者对哲学观念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使得他能够说明理学家的社会改革方案为何会呈现如此的面貌,以及方案为何会被广大士人群体所接受。作者的研究成功地表明,缺乏对义理的认真对待,我们将无法真正理解理学家的政治与社会行为;而缺乏对理学家所生活的社会加以掌握,我们亦无法真正了解历史上的宋明理学之面貌。
作为欧美汉学中宋明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学大型中国研究数据库的主持者,《历史上的理学》(“Neo-Confucianism in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是包教授十余年来在这个领域的最重要著作,而今年六月包弼德教授也因此书荣获哈佛大学的Walter Channing Cabot Fellow殊荣。
2021年9月9日 已读
追怀生命 豆瓣
Chinese Funerary Biographies: An Anthology of Remembered Lives
8.0 (6 个评分) 作者: 伊沛霞 / 姚平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 4
数以万计的墓志铭,或云丧葬传记,从帝制时代留存至今。它们被刻在石头上、安放在墓穴中,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墓志铭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模范言行上,因涵盖了详细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及社会文化风俗,它们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墓主所生活时代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此外,还让人们有机会瞥见那些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记载的各色人物,包括女性、孩童,以及未能在政治上留下痕迹的男子。
本书选取了从汉代至清末近两千年间的30篇墓志铭,并邀请知名学者撰写导读,以志文背后的话题,串联起整个帝制时代的中国历史。本书的读者们可选择以任何顺序来阅读这些墓志,因为它们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当然,通读全书并对各时期的墓志作比较分析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此外,还可选择一个群体(如女性、将士)来进行深入的切磋探讨。
2021年9月6日 已读
文言文简明读本是吧……
欲望书写 豆瓣
7.3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多米尼克·曼戈诺 译者: 冯腾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 11
本书从分析色情文学的话语体裁入手,将色情文学与已知的话语体裁作比较,分析其形成条件、语言机制。同时,历时性地研究了色情文学从文艺复兴以来的演变过程,深刻揭示了当今色情文学在新科技与女权主义双重影响下的转变。
2021年9月4日 已读
由典範到規範 豆瓣
作者: 費絲言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998 - 6
明代的「貞節烈女」指涉到某些固定的道德實踐方式。節婦是犧牲幸福或毀壞身體以維持貞操,烈女則是犧牲生命或遭殺戮以保貞節。當代學術研究對於貞節烈女議題的注意,來自於對婦女族群在中國歷史社會中之處境與地位的關切。貞節烈女符合父系社會功能需求的道德規範,在中國的禮法系統裡,也一直視婦女貞節為維繫社會倫常的重點。明代貞節烈女的數量遠過前代,本文要討論的並不是貞節觀為何加強,而是必須質疑究竟是社會忽然發現了隱藏於閨門內的諸貞女,還是社會貞節觀念的強化,迫使更多的女性開始成為貞節烈女。量的激增,其實無法直接判定社會性質的變化,文獻記載不能區辨上述兩個層次的問題,明代大量出現的貞節烈女所直接反映的,其實是明代社會自身的特質,而非歷史過程中的變化—貞節觀的強化。要掌握明代貞節烈女的意義,必須先將之還原為社會現象來加以探討。
在貞節觀的探討上,基本上有質性與量性兩種研究取徑。所謂的質性研究,是透過現存史料中的例證與現象,論證中國歷代社會貞節觀的變化。然後由回顧與分析可以看到所謂的貞節觀其實是超越個人的社會性傾向與文化氛圍,例證的代表性與推論的有效性,都必須置於這個脈絡下才能夠建立。量性的研究目的則是透過婦女貞節實踐上的普遍化發展,證明貞節觀的嚴格與深化。但必須先克服記載與現實之間的黑暗斷層。本文著重在社會心態角度看,不能將問題過分簡化,假設記載數量的增減,可以直接反映出社會貞節觀的變化。因此在區變了實際的貞節烈女與被記錄的貞節烈女兩個層次後,論文的第一部份析論這些貞節烈女成為文獻記載的各個管道與運作過程,再於第二部份進一步分析此社會機制是如何影響明代的社會心態與集體實踐。簡言之,就是要由量的角度出發,希望經由對貞節烈女現象的特質與在明代演變的研究,能夠對於傳統中國貞節觀的發展與演變,提供一個整體性的視野與理解。
2021年9月1日 已读
经与权 豆瓣
作者: 陈学明 / 秦博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本书研究和呈现了从秦朝至近代的中国传统女性观念的演变以及与之对应的中国妇女生活的概况。总体来说分为六个发展阶段:礼教的成型和巩固——女性生活空间的解放——妇女的“黄金”时代——礼教的恢复和强化——程朱理学的成熟与式微——现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从更广阔的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观念和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反映了中国传统女性观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021年8月31日 已读
為士之道(增訂版) 豆瓣
作者: 王德權 政大出版社 2019 - 6
身處困境的唐代士人,習從選士制內部道德環節的失落,理解當代士風變化。他們認為士風惡化,「非受性如此」,而是「制法守度使之然」。本書循著唐人觀點,以「政治體系下的行動者」為主軸,將唐代士人的認識、選擇與行動置於宏觀的政治體系下,進行制度與政治史的考察,以期掌握士人群體的動向。
本書從古代「核心—四方」國家型態的演變,檢視隋代「五服之內,政決王朝」的國制變動,探究制度變遷下士人性質和處境的變化。身處「士人—鄉里」關係斷裂下的唐代士人,面對「士不飾行」的士風惡化現象,如何重構「為士之道」,強化「士—民」關係;面對鄉里內部「民弱而愚」的變化,如何探求「為政之道」,實踐士人富而教之的淑世職能。
2021年8月20日 已读
離散與家國想像 豆瓣
作者: 李有成 / 張錦忠 主編 译者: 李有成 / 張錦忠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0 - 6
李有成教授於一九九二年發表的〈漂泊離散的美學:論《密西西比的馬撒拉》〉,咸論是國內學界最早的離散論述。Diaspora 一詞的中譯,也從「漂泊離散」變成「離散」。
這個更動頗值得注意,因為它意味著,在我們的語境裡,diaspora 這個詞彙在轉譯過程中,從不穩定到趨於穩定。Diaspora作為一個文化術語,在過去多年來,其實存在多種不同的譯法,隨手拈來,即有「離散社群」、「海外散居族群」、「流散」、「流離」、「流移」、「流寓」、「飄洋過海的華裔」等處理方式。二○○六年暮春,李有成老師在中山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籌辦人王儀君教授力邀之下,成為中山外文系的合聘教授成立「離散文學論述」研究團隊,主持研究計畫。
「離散文學論述」研究團隊成員來自國內外學界,定期在面對西子灣的文學院聚首論學,這本《離散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的出版可視為「離散文學論述」團隊同仁的初步研究成果,但更希望契合學界關注離散這個議題的時機,以此論文集呈現文學與文化研究對離散論述的思考與回應。
2021年8月20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