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鱗嬌擺尾,青鬢膩沾唇 - 标记
七发 豆瓣
8.6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田晓菲 译林出版社 2019 - 7
《七发》收入丛书“大家读大家”(第二辑),该丛书邀请当今人文大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外名家名作,让普通读者也能从删繁就简的阅读引导中走进文学的殿堂。汉代辞赋家枚乘以《七发》写七事,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田晓菲披沙拣金,同以《七发》为题,解读陶渊明、萧纲、谢灵运、汤显祖、郁达夫等七位作家及其经典作品,兼顾不同题材,连接不同时代——从诗歌、戏曲到小说,从六朝文学至现代文学,精华迭出,识见深邃。
汉代辞赋家枚乘以《七发》写七事,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田晓菲披沙拣金,同以《七发》为题,解读陶渊明、萧纲、谢灵运、汤显祖、郁达夫等七位作家及其经典作品,兼顾不同题材,连接不同时代——从诗歌、戏曲到小说,从六朝文学至现代文学,精华迭出,识见深邃。
2020年6月1日 已读
被禁锢的头脑 豆瓣 Goodreads
Zniewolony umysł
8.8 (42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乌兰 / 易丽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3
本书是198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写于1950年代初的经典作品,对于二战前后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人的处境做了精彩的描述与反省。米沃什的许多真知灼见放到现今的语境下,其阐释力度依然强劲,甚至更富潜力与空间。中文世界对本书期盼不已,中文版从波兰文直接译出,同时汇集了德文版、英文版序,并请著名批评家崔卫平女士作导读,可谓善本。
2020年5月30日 已读
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 豆瓣
作者: 张清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4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所做的诗歌细读批评的合集,内容涉及先锋诗人中的食指、海子、张曙光、陈超、桑克、安琪、寒烟、朵渔,以及实力诗人吉狄马加、大解、冯晏、潘洗尘、骆英、长征、陈陟云,由底层成长起来的郑小琼、余秀华等,还涉及当代诗歌民刊的评介与诸多诗歌问题的求解。哲学的视野,诗意的笔触,细读的方法,独到的眼力,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语词魔力和思想启示的世界,展示了诗歌阅读与领悟的别样蹊径。
2020年5月30日 已读
韩国古典小说世界 豆瓣
作者: [韩]李相泽 译者: 李丽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9
内容简介:该书详细地解读了关于韩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韩国古典小说的概念、形成、子体裁与类型、作者与读者、主题与母题、作品构成原理、世界观、标记形式与流通方式、与相邻体裁的关联、批评情况以及现代意义。该书为韩国古典文学专业推荐阅读书和专用教材,作为一部融合了多位专家观点的韩国古典小说概论书,从全新的视角全面系统地考察了韩国古典小说的各种相关问题。
2020年5月29日 已读
普通无趣文学史论文集水平
诗的引诱 豆瓣
7.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林出版社 2019 - 7
《诗的引诱》收入丛书“大家读大家”(第二辑),该丛书邀请当今人文大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外名家名作,让普通读者也能从删繁就简的阅读引导中走进文学的殿堂。本书集中了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研究唐代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的心得,作者主要研究唐代一些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如李白、王维、杜甫、李贺、杜牧等人,兼及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创作方式和写作特征。作为一个美国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学者,他一方面注重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方式方法及规律,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创作规律中寻找解读唐诗的密码,另一方面他又跳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窠臼,运用西方现代研究方法、理念和西方人的视角解读唐代诗人的生活轨迹、生存境遇、人生遭际以及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及影响,同时注重研究唐代诗人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注重分析文本本身,试图以西方人的视角多方面解读唐代诗人和他们的创作,从而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阅读体验。
《诗的引诱》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多年读诗的心得结晶:既有对盛唐的王维、李白、杜甫,晚唐的李贺、杜牧等大诗人及其作品的独家分析,也有对极具代表性、能反映一时文化风潮的诗歌的深度剖析。作为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国学者,他一方面注重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方法及规律,寻找解读唐诗的密码;另一方面,从西方人的视角解读唐代诗人的生活轨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照角度和阅读体验。
2020年5月28日 已读
取瑟而歌 豆瓣
9.1 (29 个评分) 作者: 张定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通过分析林徽因、穆旦、顾城、海子、马雁等几位优秀汉语诗人及其诗歌,提供理解新诗的有效路径,希图使读者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时不再胆怯和无所适从,而面对熟悉的诗时,也可以恢复济慈所说的“消极感受力”——在美面前,一个人有能力经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 烦躁地务求事实和原因。
本书是waits继《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之后,谈论中国诗的第二本小书,这次谈论的是尚处于未完成的新诗。倘若我们能藉此辨认出那些值得信任的诗歌,体验它,探索它,被它充满,被它许诺,我们将有所收获,这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心智和经验上的,像经受了一场爱情或奇异的风暴,我们的生命得以更新。最终,我们在由那些最好的母语诗人构筑的汉语山河中,继续分享和延展因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为广阔的中文。
2020年5月25日 已读
竭尽全力的轻盈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张定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萧红、台静农、张大春、苏珊·桑塔格、翁贝托·埃科、科塔萨尔、约翰·欧文……作者的笔触自如穿梭于中外古今,善于娓娓道来,亦不乏侃侃而谈。不做高头讲章,只以性情文字,品味文学带领日常轻盈飞升的奇妙力量。这些批评文章本身也可看成优美的随笔,处处有洞见与惊奇,每一篇都让你看透一句话、一本书、一位作家。
-------------------
《竭尽全力的轻盈》收录了作者在近几年撰写的多篇文章。文集所讨论的作家、文本大多具有一定分量,对近年重要的文学类新书和引起文坛关注的作者多有触及。文章分为5辑:辑1,“文学的千分之一”,谈论的是文学作品和文学史书写本身,所评论的对象包括林达、骆以军、张大春、毕飞宇等当下知名作者,和文学史上更为经典的萧红、台静农等作家;辑2,“作为复数的生活”,谈文人、知识分子的回忆录和杂文、随笔,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时代、人生与自然;辑3,“纸上的爱”,讨论文学中的爱和温情;辑4,“跟着自己的心写作”,评论的是苏珊·桑塔格、埃科、伊坂幸太郎等外国作家及其作品;辑5“亦新亦旧”里都是诗论,话题涉及诗歌写作的技艺、诗歌翻译的得失、具体诗人和作品的评论。
2020年5月24日 已读
正义之前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崔卫平 新星出版社 2005 - 5
“正义”是一个多么诱惑人的字眼。但是,在正义到来之前,在行事正义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细致、复杂的准备?要求学会仁慈、学会宽容、学会用“复眼”看待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的全部复杂性,以及我们自身的种种有限性。
2020年5月22日 已读
我喜欢前三篇,后半本一般吧
人对抗自己 豆瓣 谷歌图书
8.7 (7 个评分) 作者: (美)门林格尔 译者: 冯川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 5
卡尔・门林格尔(Carl Augustus Menninger)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他对人深邃莫测的精神世界有渊博的知识,尤其对死亡本能、自杀冲动、犯罪心理和儿童心理作过深入透辟的研究。他在这方面的成果使他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领域中斐然自成一家。
在《人对抗自己》中,门林格尔对死亡本能和自我毁灭倾向作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他认为:人性中固有破坏冲动总是要竭力寻求宣泄,如果这种破坏冲动不能施之于外界,其必然结果就是转而施之于自己。这就是各种形式的自杀的根源。门林格尔呼吁:不能回避对死亡本能和自我毁灭倾向的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以他自己所选定的方式,或快或慢、或迟或早、或直接或间接地在杀死他自己。要想与这种自杀倾向相对抗,首要的一步乃是真正认识到:自我毁灭确定根植于我们的天性,我们必须熟悉它的各种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相应的努力来与这种根深蒂固的死亡本能抗衡。
2020年5月18日 已读
理论比较老,但翻翻还行
人之将死 豆瓣
Mortality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译者: 赵菲菲 中信出版社 2013 - 6
2010年6月8日,在巡回推介畅销回忆录《希奇22:回忆录》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在纽约的酒店房间里感到胸部剧痛。就像他在《名利场》杂志的专栏中写道的:他突然发现自己被护送着“从健康人的国度穿越蛮荒的边界,到达病患之地”。他写了关于自己患病的系列专栏,获奖无数,这是其中的第一篇。后来的19个月,直至他2011年12月15日在休斯敦逝世,希钦斯笔耕不辍,写了大量精彩的政论文章和文化评述,他在极端情况下仍然出产上乘作品的能力令读者震惊。
在与食道癌作战的苦难历程中,希钦斯坚决勇敢地拒绝宗教的慰藉,宁愿直视死亡。他以锐利生动的笔触描述疼痛,讨论种种禁忌,探索疾病如何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经历和我们与周遭世界的关系。他的讲述引人入胜。当癌症侵略他的身体,逼迫他努力去理解死亡之谜,他把个人的境遇转化为哲学的沉思,并拥抱一切的人类情感。
《人之将死》是一个榜样,它讲述一个人如何拒绝在未知面前畏缩,并以洞察的目光审视人类的困境。希钦斯的自白简洁生动,犀利的智慧贯穿始终。这是一部英勇而清醒的文学作品,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
2020年5月17日 已读
幻色江户历 豆瓣
幻色江戸ごよみ
7.6 (24 个评分) 作者: [日]宫部美雪 译者: 茂吕美耶 万卷出版社 2011 - 1
《幻色江户历》,笔尖的浮世绘。《幻色江户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正月,岁末之火;二月,红璎之珠;三月,春华之灯;四月,水镜之容;五月,夜着之鬼;六月,盂兰之子;七月,不倒之猫;八月,窄袖之手;九月,本尊之神;十月,红豆之女;十一月,侘助之花;十二月,碎纸之雪。
所谓事物的道理是这样的——
跟河川一样,都在流动。无法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十二篇章随着十二个月时序推移,人生的风景也随之变换。
每一页都是充满季节感的优美浮世绘。
批发商的大铺子佛龛,竟然在年关将近的深夜着火,庆幸的是,火被及时扑灭了。但是火源竟是驱邪的结绳!明明是吉利之物却无缘无故着了火,然而着火的是被人塞入结绳里的一撮头发……
世上稀有唯美的两盏座灯,却被二手铺子深锁在仓库里!其中一盏象牙座灯点亮时,总会飘散出一股鸦片味;而另一盏飞龙座灯,则是在新婚夫妻钻进被窝时,自动点亮,并且亮如白昼,魉魅鬼影尽在深夜作祟……
“这儿已经客满啰!”——土仓房里挂着的上吊本尊神总是这么对人说,大老板言之凿凿的故事并不能让一心赴死的小学徒相信。飘雪之夜,土仓房最前面的那个壁钩,扭曲的脸、弯曲的手指、掉落的破草鞋……真的没有任何东西哦……
春、夏、秋、冬四季递嬗,自岁末的除夕钟声始,历经稻荷神社的初午、七夕、盂兰盆节、神无月,在漫天飞舞飘落的雪花纸片中终结,一年复始,万象更新,众神,都到出云国去了……
2020年5月14日 已读
照夜白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韦羲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7 - 1
这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依作者设想,各篇之间具有关联性,隐藏结构、脉络、体系,但每篇各自又是独立的,读者可以从任意一篇开始读。一般而言,画家的写作大多偏重感觉,相对缺乏理论性和历史性的研究,学者的写作则会忽略绘画经验,本书试图打通两者,既有画家视角的经验论述,也有学术领域的 探讨。读者亦可各取所需,它可以被当作一首美好的长诗,可以是一篇关于绘画的方法论,也可以是一部独特的艺术史著作,在这三者之外,本书更提供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新鲜视角,如作者所说:“未见山水画之前的山水、见过山水画之后的山水,是两个世界。”
2020年5月4日 已读
不能细读,适合随便翻翻,挑出几个段落胡乱品一品,也看运气,挑得好就觉得他很会写,没挑好就不知所云x
我们爱过又忘记 豆瓣 Goodreads
7.7 (23 个评分) 作者: 余秀华 新星出版社 2016 - 5
本书是余秀华所有未出版诗作中情诗的精选,共150余首。其诗感情真挚,句子浑然天成,常有神来之妙语。它歌咏爱而不得,歌咏人世间的悲伤、幸福和感叹,宛如天籁,动人心弦。新诗集保持了其作品一贯的高水准,佳句迭出,值得反复品读、收藏。
2020年5月1日 已读
唉,余秀华好适合写情诗。
春秋左传注(全四册) 豆瓣
10.0 (10 个评分) 作者: 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09 - 10
《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作者积数十年之力,对左氏《春秋》经、传作详细校勘、分段、注释,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近代考古资料,融会贯通,时出己见,是为当代《春秋左传》集大成之全注本。
2020年4月30日 已读
围城 豆瓣
9.1 (87 个评分) 作者: 钱钟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5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围城》是钱钟书撰写的一部“新《儒林外史》”。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描写了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
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方鸿渐留学回国了。他是个没有用的人,在欧洲四年,转了三个学校,改了几回专业,生活散漫,学无所成。因为父亲和老丈人都伸手向他要学位证书,没有办法、只好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这么个子虚乌有大学的假博士学位。他绝不愿意做这事,可是为了尽晚辈的孝心,搞份假文凭也是心安理得,只要今后自己决不以此招摇撞骗、他没有想到。老丈人已经将他的博士照片和游学履历大肆渲染地登在报刊上了,方鸿渐一下船,来到这个阔别4年又毫无变化的故土,便先见到这份报纸,不由得面红耳赤,十分难堪。
未婚妻和方鸿渐从未见过面,就撒手人寰。他蒙岳父大人资助得以负笈欧洲,所以回国后,先看望了岳父岳母,这才回到家乡见爹娘。他刚进家门,小报记者便闻风而至,摄下了方博士西服革履的仪态,使他成了县里大名鼎鼎的人物,提亲者更是踏破门槛。方鸿渐不喜欢这些土里土气又打扮时髦的女孩们,爱情在他心中仍一是一片空白的领域。春暖花开的时候,方鸿渐拜访了和自己一起留学归来的女博士苏文纨。在苏文纨家,他结识了苏的表妹唐晓芙。她是个天真、直爽的大学生。方鸿渐对唐晓芙一见倾心,堕入了情网,可是苏文纨喜欢方鸿渐。方鸿渐不喜欢苏文纨的做作,但是他总不能狠下心来拒绝,怕伤害了苏小姐……
2020年4月23日 已读
吴梅村全集(全三册) 豆瓣
作者: [清]吴伟业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吴梅村全集(上中下)》以宣统三年董氏诵芬室刻梅村家藏稿为底本,增收梅村乐府3种,以原长乐郑氏藏顺治刻本为底本,参校了康熙九年卢·刻本梅村集四十卷、康熙十一年慎墨堂刻本郑汉仪辑诗观初集、顺治元年长洲朱隗辑本明诗平论、民国三十一年董诵芬室翻刻康熙中邹式金杂剧三集通天台、临春阁等31个版本。竖排繁体字。
2020年4月21日 已读
弯曲的脊梁 豆瓣
Bending Spines: The Propagandas of Nazi Germany and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兰德尔·彼特沃克 译者: 张洪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6
为什么极权主义的宣传,比如在纳粹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开始时卓有成效,却最终失败?外界观察家在解释这段时期的宣传时常常犯两个致命的错误。首先,他们假设因为有警察国家的支持,宣传机器得以广泛有效地工作,人们对希特勒和昂纳克欢呼雀跃,因为他们担心不这样做的后果。其次,他们认为,宣传确实成功说服了大多数的公民,纽伦堡集会反映了大多数德国人的想法,大多数东德人相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战盟国于是担心,铲除纳粹主义将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西方知名的学者们或政治家们,没有预计到东德会崩溃得如此迅速。
有效的宣传取决于一系列有说服力的方法,从最温和的建议到公开的暴力,二十世纪的独裁者对此都深有体会。从许多方面来看,现代极权主义运动在本质上是宗教性质的世界观。纳粹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对文化,道德,科学,历史和娱乐的方方面面的解释;他们也提供人们接受现状的原因。
本书考察了纳粹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用的所有说服技巧,并试图指出这两个系统最终失败的原因。
2020年4月18日 已读
摇摇晃晃的人间 豆瓣
7.9 (107 个评分) 作者: 余秀华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 - 2
余秀华亲选代表诗作,首度授权公开出版。
数百家媒体报道,超千万次转发,上亿次阅读,穿越大半个中国,每读一次,都带给我们直抵灵魂深处的震撼;
她是一位纯粹的诗人,被诗评家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
她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 让人目瞪口 呆,将我们的心刺得生疼;
广大网友对她的诗歌一见钟情,引发民间持续关注。
内容推荐:
本书是当代著名女诗人余秀华的首部个人诗集,共收录其精选作品100余首,内容始终围绕爱情、亲情、生活感悟和对外面世界自由的向往。余秀华一直生活在乡村,出生时脑管肢体的部分受了损伤,但这一切似乎与她的诗人角色毫不违和,她以为“就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诗歌)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她疼痛的、苦难的、有生命力的、美丽的文字让人惊艳,她质朴的、真诚的、自然的情感流露让人唏嘘,她要表达的不过是她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情愫,想要实现的不过是一个平凡女子倔强生命里最最朴实的梦想。
2020年4月15日 已读
耳语者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Whisperers: Private Life in Stalin's Russia
8.8 (78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 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斯大林时代(1924—1953)既是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时刻。经过改造的苏维埃人,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比崇拜。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耳语者”——或藏身于角落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或暗中迎合,成为向当局告密的举报人。许多关于苏联的历史著作都聚焦于恐怖的外 在现象——古拉格、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却几乎没有人关注普通的苏联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米哈伊尔·格夫特所说,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而对于这一切,我们绝不陌生。
2020年4月15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