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鱗嬌擺尾,青鬢膩沾唇 - 标记
修养 豆瓣
作者: [日] 新渡户稻造 译者: 王成 / 陈瑜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如果说《武士道》是他向世界介绍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是什么样的一本,《修养》则是他时隔十年后重新探索日本的精神生活应该怎么样的一本。 20世纪初,新渡户稻造批判物质文明横行的《修养》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修养》主张自我修养比功名利禄更重要。21世纪的今天,世界面临着更大的危机,《修养》的出版将成为应对物质文明泛滥的一剂良药。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豆瓣
Leçons de Sociologie:Physique des Moeurs et du Droit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渠东 / 付德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是涂尔干文集的第二卷,作者系统考察了职业伦理的社会起源从而揭示了职业伦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奠基性作用。同时,还从国家和个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形式与公共道德的特殊关系。最后,追溯了财产权和契约权的历史演变,进而批驳了天赋人权的观点。作者主张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研究的对象,因此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纯粹 伦理理论的探讨,而是结合法学、政治学、人类学实践,从而反映了其深厚的历史社会学视角。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道德情操论 豆瓣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8.0 (16 个评分) 作者: (英)亚当·斯密 译者: 蒋自强 / 钦北愚 商务印书馆 1997
《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版过六次。全书共有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在该书中继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论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论。他反对神学家用天启 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把他认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画堂香事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孟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本书由与熏香习俗相关的文物实物图片、诗词入手,细诉香草、香料、香露、香熏、香炉、香阁等蕴涵的民俗、文化背景,及其与情、爱间含蓄而清远的关联,为读者展开一幅悠长的古代时尚图卷。全书由香之事、香之容、香之食、香之居四个部分有机串联而成,配以130余幅彩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潘金莲的发型 豆瓣
7.2 (10 个评分) 作者: 孟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2
《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治史三书 豆瓣
作者: 严耕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严耕望先生是当代史学名家,治学一丝不苟,规模宏大且考证精密,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本书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著者不矜其能,不放言高论,举凡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论基督君主的教育 豆瓣
Erasmus: The Education of a Christian Prince with the Panegyric for Archduke Philip of Austria
作者: 伊拉斯谟 译者: 李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1
《论基督君主的教育》的表述形式是一系列的劝戒和箴言(以简洁易记的语句概括教诲的关键要领),对象是开明的统治者。其中的“基督教教义”其实只是它对于领袖和法治所赋予的高度的道德地位。
在《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中,伊拉斯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马基雅维利力图教导攫取权力的统治者,如何才能最好地维持这份权力。而伊拉斯谟却直言不讳地赞同欧洲的世袭王室,明确指出,打乱现行秩序会引发分岐,不利于社会整合,代价过于高昂,因此难以考虑。统治者的臣民只有遭受赤裸裸的暴政,才有正当理由发起政治挑战。基于这种对于现状的认可与支持,伊拉斯谟在《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中为自己设下的问题是:如何确保那些世袭王位的统治者受到正确的教育,以便公正而仁慈地进行治理,使君主之治理永远也不传统沦为压迫。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叶嘉莹 中华书局 2007 - 1
阮籍流传下来的87首诗中,其中有85首题名“咏怀”,这是一个乱世诗人的悲苦写照。阮籍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建安文学之后正始文学时代的诗人。当时正处于魏晋之交,社会上一群文士从外表上看放浪、恣纵、旷达、不守礼法,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份内在的悲哀和痛苦。阮籍的诗寄托深远,而其志气狂放、纵逸,幽微、深隐,蕴藉深厚,在痛苦无人可诉的时候,把零乱、悲苦的内心感情用诗文表现出来。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叶嘉莹说诗讲稿 豆瓣
作者: [加拿大] 叶嘉莹 中华书局 2008 - 1
该书简介: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幼年即学习古典诗词,后又在加拿大讲学多年,对中国古典诗词及中西方文艺理论涉猎颇深。此书即是叶嘉莹先生融会古今中外文艺理论之精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全新解读,新颖而不偏颇,深刻而不深奥。叶嘉莹先生以其互动亲切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将中国古典诗歌阐释的清晰透彻,将文艺理论讲解的平易有味。
此书作为一种启蒙读物,对于那些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帮助将是巨大的。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水萍山鸟 豆瓣
作者: 张海新 中西书局 2012 - 6
《水萍山鸟:张岱及其诗文研究》以张岱及其诗文为研究对象,力图对其人生轨迹与文学创作进行重新探讨,在选题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全书基于开阔的视界,从晚明至清初时代与文学的演变这一历史角度,重新审视张岱在明清之际的文学地位,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张岱研究 豆瓣
作者: 胡益民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 3
张岱研究现状总体上说,近20年来的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基本上只集中在散文创作方面,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对原始材料的搜集和运用,都显得远远不够,亟待深入拓展。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最基本的材料爬梳入手,对张岱其人其学做一综合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张岱学术思想——包括哲学、文艺一美学、史学——的梳理与阐释,对其生平、家世及社会关系的考索等。对张岱其人的实证研究构成了下编的基本内容,而以对其学术思想的探讨构成上篇。两编互为经纬,有机结合并相互补充。在写作中,力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对张岱展开全面的研究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从资料的搜集、考证到文本的阐释、理论的探讨都有相当难度。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豆瓣
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
7.8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章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在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启的时候,利玛窦试图用记忆术打开中国的大门,改变这个陌生的文化。中国人跟随他穿过大厅,欣赏图画,步入记忆宫殿的深处,走向十字架这个符号所代表的神学象征。
利玛窦有八个记忆碎片奇迹般留传至今,四个汉字和四幅圣经故事画,正是通过这些偶然的遗存,史景迁巧妙地搭建起了两个伟大文明相互交汇的完整图景,我们也得以进入利玛窦营造的记忆宫殿,看他在未知的世界里,时而坚定,时而茫然。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豆瓣
Treason by the Book
8.3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 吴家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满清政权何以维持长达二百六十年的统治,其中的重要关键是满人入关之后即逐渐意识到,单凭武力是不足长治久安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长期而有效的思想统治,使汉族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上接受满人的统治。雍正刊刻印行的《大义觉迷录》一书,除了政治动机之外,更蕴含了内在深层的文化意义。本书讲述了《大义觉迷录》这部奇书的形成、流传、禁毁的细腻过程,乃由其间横生的诸多耐人寻味、匪夷所思的枝节,从而反映了中国古代君权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及旧文人的宿命。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文心雕龙札记 豆瓣
作者: 黄侃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 5
《文心雕龙札记》: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读为鞭辟入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也许是本丛书有别于坊间同类丛书不可替代的特点而弥足珍藏。汉人将庋藏要籍的馆阁比作道家蓬莱山,有“汉家石渠阁,老氏蓬莱山”之称,后世遂称藏书阁为“蓬莱阁”,因借取而为本丛书名。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劝学篇 豆瓣
作者: (清)张之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劝学篇》,著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同年发表,美国传教Samuel Wood Bridge将之译为英文,题曰The Only Hope of China。书二十四篇,分内篇、外篇。
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劝学篇 豆瓣
8.0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福泽谕吉 译者: 群力 商务印书馆 1984 - 10
福泽谕吉(1835—1901),日本明治维新前后一位西方近代文明的启蒙者和伟大的教育家。本书写于1872—1876年,是福泽谕吉启蒙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分十七篇,分别论述了学问的主旨、学者的本份、国民的职责、平等权利、文明开化、品德修养以及个人的自主和国家的独立等问题。本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意识形态的批判,表达了其强调科学精神、提倡实学、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维护国家独立的思想观点,是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文心雕龙义证(上中下) 豆瓣
作者: (南朝梁)刘勰 / 詹锳义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 8
《文心雕龙义证(全3册)》编写的总原则是“无徵不信”。笔者希望能比较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心雕龙》原书的本来面目,发现其中有哪些理论是古今中外很少触及的东西;例如刘勰的风格学,就是具有民族特点的文艺理论,对于促进文学创作的百花齐放,克服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会起一定的作用。 这样来研究《文心雕龙》,可以帮助建立民族化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体系,以指导今日的写作和文学创作,并作为当代文学评论的借鉴。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沈腰潘鬓 豆瓣
作者: 郭彦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6 - 10
全书选取100多位中国古代文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与传世作品,从生死、面相、仕途、情爱、友谊五个方面,展现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这是一部以趣味为路标的很特殊的诗歌审美史,从一个个诗人的境况、生活态度来论及其诗歌的审美,并且以一个个剖面表现三千年诗人的生活史,这个生活史也许比诗歌史还要重要。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皮囊 豆瓣
No More Than Skins
6.8 (238 个评分) 作者: 蔡崇达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 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书中收录有《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海是藏不住的》《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火车伊要开往叨位》等14篇作品。
其中《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而《残疾》里的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长大成人。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形象就失踪了。而蔡崇达的书里,这个形象重新出现了。
这部特别的“新人新作”,由韩寒监制,上市之初即广受好评。莫言、白岩松、阿来、阎连科等评价为当下写作中的一个惊喜。或许《皮囊》真是新生的"非虚构"写作林地里,兀自展现的一片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
2018年5月26日 已读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豆瓣
7.0 (20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 1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女性感情与性的社会学专著。它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描述了这一隐秘的私人领域中鲜为人知的基本事实,并对这一事实加以分类、分析和解释,为专业和非专业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和富有启发性的思想。
2018年5月26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