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鱗嬌擺尾,青鬢膩沾唇 - 标记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豆瓣
作者:
陈寅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7
本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柳如是别传(上、中、下册) 豆瓣
作者:
陈寅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7
陈寅恪集之一种,分上、中、下三册。以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姻缘为核心,考察明清之际社会与思想文化之变迁,揭示历史存亡关头的士人心灵和生命形态。作者通过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藉以揭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是作者在“失明膑足”的晚境中,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心血结晶。
〔编辑推荐〕
陈寅恪的名著《柳如是别传》撰于暮年,版于身后。作品虽以传记形式写成,实为一部反映明末士人动态的史诗。以甲申前后天翻地覆的历史为主轴,通过柳如是这位奇特女子的经历,展现柳氏身边钱谦益等士人在严酷的命运面前如何抉择自己的归宿,以其对待国家命运的态度为准,予以表扬或贬斥,以达到“贬斥势利,尊崇气节”的目的。这一巨著,为阐扬中国文化的精义做出了新的贡献。
对于这部著作,曾有种种不同意见。有人认为,以作者这么高的声望却去表彰一个妓女,真是匪夷所思。何况柳氏其人,历史上不乏丑诋她的记载,作者是否想做出奇制胜的翻案文章?然则本书自初版至今35年,深受读者欢迎。仅三联版的十数年间即印行七次,销售四万多套,是《陈寅恪集》中关注度最高的作品,具有长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含专著、论文集、书信、诗作、读书札记、讲义、备课笔记及其他杂著,总计约三百五十万字,另附各类图片一百四十余幅,全面呈现了作者平生的著述。
《陈寅恪集》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受到学术文化界和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注,2001年1月初版。八年后,2009年第二版(精装本)全集整套上市。此次应广大读者的要求,重装再印第三版,单品种销售。
〔学者推荐〕
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此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流之行事……
——吴宓
我认识、了解得陈寅恪先生,是否可以用这样12个字来概括:儒生思想、诗人气质、史家学术。
——周一良
《别传》熔史识与情思于一炉,充分表现出义宁之学“史有诗心,诗有史笔”的特色。洋洋80万言,证明陈寅恪先生是在“卧榻沉思”中追寻那种他唯恐失落的民族精神,自觉地承担起华夏文化的托命,决不可与“文儒老病销愁松送日之具”等量齐观。
——蔡鸿生
〔编辑推荐〕
陈寅恪的名著《柳如是别传》撰于暮年,版于身后。作品虽以传记形式写成,实为一部反映明末士人动态的史诗。以甲申前后天翻地覆的历史为主轴,通过柳如是这位奇特女子的经历,展现柳氏身边钱谦益等士人在严酷的命运面前如何抉择自己的归宿,以其对待国家命运的态度为准,予以表扬或贬斥,以达到“贬斥势利,尊崇气节”的目的。这一巨著,为阐扬中国文化的精义做出了新的贡献。
对于这部著作,曾有种种不同意见。有人认为,以作者这么高的声望却去表彰一个妓女,真是匪夷所思。何况柳氏其人,历史上不乏丑诋她的记载,作者是否想做出奇制胜的翻案文章?然则本书自初版至今35年,深受读者欢迎。仅三联版的十数年间即印行七次,销售四万多套,是《陈寅恪集》中关注度最高的作品,具有长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含专著、论文集、书信、诗作、读书札记、讲义、备课笔记及其他杂著,总计约三百五十万字,另附各类图片一百四十余幅,全面呈现了作者平生的著述。
《陈寅恪集》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受到学术文化界和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注,2001年1月初版。八年后,2009年第二版(精装本)全集整套上市。此次应广大读者的要求,重装再印第三版,单品种销售。
〔学者推荐〕
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此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流之行事……
——吴宓
我认识、了解得陈寅恪先生,是否可以用这样12个字来概括:儒生思想、诗人气质、史家学术。
——周一良
《别传》熔史识与情思于一炉,充分表现出义宁之学“史有诗心,诗有史笔”的特色。洋洋80万言,证明陈寅恪先生是在“卧榻沉思”中追寻那种他唯恐失落的民族精神,自觉地承担起华夏文化的托命,决不可与“文儒老病销愁松送日之具”等量齐观。
——蔡鸿生
世间的名字都是秘密 豆瓣
作者:
苏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5
这本书,将满足你对取名问题的一切好奇。一个人的名字,一生中至少会被叫22万次。 名字是一种期许,更是一种蕴含力量的暗示。王阳明、张居正、武则天、王安石、白居易..每个口口相传的名字,都藏着一代人的文化密码。为人父母必读、创意文案必读、通识国学必读。女《诗经》男《楚辞》还不够,拆解每个流传千古的名字,最有内涵的名字之书。每个人都要面临取名的问题:大到给孩子取名、给公司取名,小到给文章取名,给产品取名。如果你知道“女《诗经》男《楚辞》”,你已经超过了50%的人;如果你看完这本书,你可以战胜剩下99%的人。从古到今,历代人物的名字,都有渊源:蒋介石和王安石,他们的名字竟然取自《 周易 》中的同一句爻辞;王羲之、祖冲之、顾恺之,所有的“ 之 ”字不是巧合,却是某种身份的暗记;李白、杜甫、房玄龄,名人大家又是怎么给孩子取名字的?读完这本书,你很快就可以举一反三,对取名的学问融会贯通了。名字不仅仅是一种期许,更是一种蕴含力量的暗示。90多位古今名人取名的故事,知遇、浮沉、人生由此开始有的名字,预告了一段被祝福的开始有的名字,却暗示一段被忽视的命运
盲春秋 豆瓣
作者:
何大草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5
《盲春秋》讲述了:美国汉学家宇文长安,从九十岁的修道士西芒手中,获得一部残缺不全的神秘手稿。手稿于二百多年前,由传教士从中国带到欧洲,一直秘藏在葡萄牙宝莱塔修道院。宇文长安邀请精通历史的中国作家一同破译、整理。
经十二年的考据、查证、探访,手稿终于逐一还原,一段尘封了三百六十年的历史真相大白:大明帝国覆灭的废墟中,传教士救出一位双眼烧瞎的女子,竟是末代公主朱朱!隐姓埋名45年后,她开口说话,向史学家讲述父皇崇祯的身世谜团、他与李自成的法华寺密晤、王朝轰然坍陷的真实内幕。
点击链接进入:
《盲春秋:中国第一部历史悬疑大作》
《刀子和刀子》
经十二年的考据、查证、探访,手稿终于逐一还原,一段尘封了三百六十年的历史真相大白:大明帝国覆灭的废墟中,传教士救出一位双眼烧瞎的女子,竟是末代公主朱朱!隐姓埋名45年后,她开口说话,向史学家讲述父皇崇祯的身世谜团、他与李自成的法华寺密晤、王朝轰然坍陷的真实内幕。
点击链接进入:
《盲春秋:中国第一部历史悬疑大作》
《刀子和刀子》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豆瓣
WAR'S UNWOMANLY FACE
9.2 (61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九州出版社
2015
- 9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全球销量逾200万册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苏联女兵亲历战争实录,一经问世就震惊世界文坛,“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
★作者连续两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决选名单,为世界文坛开创了崭新纪实体裁
★作 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级权威大奖
-------------------------------------------------------------------------
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本书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
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大量内容曾被苏联官方严禁出版。
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 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这些女兵的回忆,会让你感受到二战中最直观的冲击和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
-------------------------------------------------------------------------
从初版到新世纪修订版,几乎就是作者的重新创作,不仅增加了很多内容,更由于苏联从巨变到解体之后,作者把许多曾被报刊检查部门禁止或被迫自我删去的内容发表了出来……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在阅读原文并译至中文的过程中,我屡屡被其中触目惊心的内容和人性细节所震撼所感动,甚至为之而难抑泪水。
——吕宁思(本书译者,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苏联女兵亲历战争实录,一经问世就震惊世界文坛,“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
★作者连续两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决选名单,为世界文坛开创了崭新纪实体裁
★作 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级权威大奖
-------------------------------------------------------------------------
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本书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
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大量内容曾被苏联官方严禁出版。
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 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这些女兵的回忆,会让你感受到二战中最直观的冲击和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
-------------------------------------------------------------------------
从初版到新世纪修订版,几乎就是作者的重新创作,不仅增加了很多内容,更由于苏联从巨变到解体之后,作者把许多曾被报刊检查部门禁止或被迫自我删去的内容发表了出来……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在阅读原文并译至中文的过程中,我屡屡被其中触目惊心的内容和人性细节所震撼所感动,甚至为之而难抑泪水。
——吕宁思(本书译者,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
天空的另一半 豆瓣 Goodreads
HALF THE SKY
9.2 (1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美]雪莉·邓恩
译者:
吴茵茵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5
“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在那里,我们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结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18、19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本书以人物故事为线索,佐以大量的数据,没有局限于对女性遭遇的报道,还展示了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思考。同时,本书也为那些想为世界尽一份力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在那里,我们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结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18、19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本书以人物故事为线索,佐以大量的数据,没有局限于对女性遭遇的报道,还展示了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思考。同时,本书也为那些想为世界尽一份力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四库全书总目 全两册 豆瓣
作者:
永瑢
中华书局
2003
- 8
《四库全书总目(上下)(精)》介绍了:清朝政府从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开始,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纂修成一部规模庞大的业书,名叫《四库全书》。在纂修期间,对採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和一些没有采入的书籍,都会分别编写内容提要,后来把这些提要分类编排,彙成一书,就是这部《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为了纂修《四库全书》,当时在北京设立了一个尃门机构,称为“四库全书馆”。每当一部书籍校订完成,就由馆臣拟写一篇提要,放在书的前面。提要的内容,除了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会问,篇夫分合,流一外,还要“列作者之爵里”,“考本书之得失”,以及辨言一交字增册篇帉分合”等等各书前面的提要在编入《总目》时,又经过较大的修改補充,最后由总纂官纪昀和陸锡熊综合、平衡,並在文字上加以润饰。纪昀在四库全书馆内最久,提要的整理加工,也以他的力量为多,因此,这部《总目》虽然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领衔编撰,实际上却是纪昀总其成的。
《总目》全书共二百卷,按中国古代传统的分类法,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每一大类又分若干小类,其中一些比较複杂的小类再细分子目。每一大类、小类的前面有小序,子目的后面有案语,扼要地说明这一类著作的源流以及所以分这一类目的理由。每一类的后面,还附有“存目”,“存目”中的书籍,是经纂修官们校阅,认为价值不高,或它们的思想内容有对于封建统治不利,因而不会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总目》卷首还分列乾隆的所谓“圣谕”,四库馆臣所上的“表文”,以及“职名”、“凡例”等,大致记载了《四库全书》和《总目》的纂修经过和编写体列。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七月,《总目》初稿完成。在以后大约七八年的时间内,《总目》的内容,随着《四库全书》的不断补充和抽换,也有过几次增改。据现在所知,《总目》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已经写定,并在这年由武英殿刻版(见一九三三年出版的《故宫所藏殿版书目》)。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浙江的地方官府又根据杭州文澜阁所藏武英殿刻本翻刻。从此以后,这部《总目》就得到广泛的流传。
《总目》对书籍的评价,是从封建主义的观点出发的。它一方面标榜当时盛极一世的“汉学”,其中有些提要偏于琐屑字句的考证;一方面又宣扬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理论基楚的孔孟之道,提要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不尽同意程颐、朱熹的意见,但实质上还是恪守程、朱里学,而对某些不合封建正统思想的著作竭力攻击。另外,一部分提要在涉及国内少数民族的地方,对他们表示了蔑视的态度,涉及对我国一些友邻国家的记载,又流露出封建大国沙文主义的思想。这些都是书中的糟粕,應该加以批判。
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总目》的另一面。《总目》著录的书,据我们这次整理时的仔细统计,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这些书籍,基本上包舌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尤以元代以前的书籍收辑更为完砽)。这一万余种的书籍,每一种有介绍其大致内容的提要,而且又有系统的分类编排,这就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各类著作提供了不少方便。另外,当时参加纂修《四库全书》和编写提要的人,像戴震、邵晋涵、周永年、姚鼎等,都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总目》中对于一些古籍的考订,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当时的研究成果,订正了前人的某些缺失(《总目》的考證也仍有不少粃谬疏漏,可参考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證》等书)。因此,《总目》作为一部较有系统的、内容比较充实的书目工具书,它对我们今天还有查阅参考之用。我们现在把它影印出版,目的也就在此。
为了纂修《四库全书》,当时在北京设立了一个尃门机构,称为“四库全书馆”。每当一部书籍校订完成,就由馆臣拟写一篇提要,放在书的前面。提要的内容,除了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会问,篇夫分合,流一外,还要“列作者之爵里”,“考本书之得失”,以及辨言一交字增册篇帉分合”等等各书前面的提要在编入《总目》时,又经过较大的修改補充,最后由总纂官纪昀和陸锡熊综合、平衡,並在文字上加以润饰。纪昀在四库全书馆内最久,提要的整理加工,也以他的力量为多,因此,这部《总目》虽然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领衔编撰,实际上却是纪昀总其成的。
《总目》全书共二百卷,按中国古代传统的分类法,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每一大类又分若干小类,其中一些比较複杂的小类再细分子目。每一大类、小类的前面有小序,子目的后面有案语,扼要地说明这一类著作的源流以及所以分这一类目的理由。每一类的后面,还附有“存目”,“存目”中的书籍,是经纂修官们校阅,认为价值不高,或它们的思想内容有对于封建统治不利,因而不会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总目》卷首还分列乾隆的所谓“圣谕”,四库馆臣所上的“表文”,以及“职名”、“凡例”等,大致记载了《四库全书》和《总目》的纂修经过和编写体列。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七月,《总目》初稿完成。在以后大约七八年的时间内,《总目》的内容,随着《四库全书》的不断补充和抽换,也有过几次增改。据现在所知,《总目》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已经写定,并在这年由武英殿刻版(见一九三三年出版的《故宫所藏殿版书目》)。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浙江的地方官府又根据杭州文澜阁所藏武英殿刻本翻刻。从此以后,这部《总目》就得到广泛的流传。
《总目》对书籍的评价,是从封建主义的观点出发的。它一方面标榜当时盛极一世的“汉学”,其中有些提要偏于琐屑字句的考证;一方面又宣扬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理论基楚的孔孟之道,提要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不尽同意程颐、朱熹的意见,但实质上还是恪守程、朱里学,而对某些不合封建正统思想的著作竭力攻击。另外,一部分提要在涉及国内少数民族的地方,对他们表示了蔑视的态度,涉及对我国一些友邻国家的记载,又流露出封建大国沙文主义的思想。这些都是书中的糟粕,應该加以批判。
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总目》的另一面。《总目》著录的书,据我们这次整理时的仔细统计,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这些书籍,基本上包舌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尤以元代以前的书籍收辑更为完砽)。这一万余种的书籍,每一种有介绍其大致内容的提要,而且又有系统的分类编排,这就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各类著作提供了不少方便。另外,当时参加纂修《四库全书》和编写提要的人,像戴震、邵晋涵、周永年、姚鼎等,都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总目》中对于一些古籍的考订,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当时的研究成果,订正了前人的某些缺失(《总目》的考證也仍有不少粃谬疏漏,可参考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證》等书)。因此,《总目》作为一部较有系统的、内容比较充实的书目工具书,它对我们今天还有查阅参考之用。我们现在把它影印出版,目的也就在此。
乌合之众 豆瓣
Psychologie des foules
6.8 (25 个评分)
作者: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
译者:
冯克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本书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至今已被翻译成大约20 种语言出版。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群体的特殊心理与思维方式,尤其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了精辟分析。
领袖的影响力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出于他们提出的论据,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名望。享有足够名望的领袖几乎掌握着绝对权力。
用刀剑成就的事情,同样可以通过言语的力量达到。像不义之财、卑鄙的剥削者、可敬的劳工、财富的社会化之类的说法,总能打动选民的心,尽管它们已经被用得有些陈腐。
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进行不良引导即可——害处远大于好处。
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
群体没有逻辑推理能力,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
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其永远不会过时。个人到群体的变化总是叫人难以理解、难以置信,此书的解释,或能稍解你的困惑。
领袖的影响力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出于他们提出的论据,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名望。享有足够名望的领袖几乎掌握着绝对权力。
用刀剑成就的事情,同样可以通过言语的力量达到。像不义之财、卑鄙的剥削者、可敬的劳工、财富的社会化之类的说法,总能打动选民的心,尽管它们已经被用得有些陈腐。
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进行不良引导即可——害处远大于好处。
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
群体没有逻辑推理能力,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
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其永远不会过时。个人到群体的变化总是叫人难以理解、难以置信,此书的解释,或能稍解你的困惑。
狂热分子 豆瓣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8.6 (15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霍弗
译者:
梁永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8.2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群氓之族 豆瓣
Idols of the Tribe: Group Identity and Political Change
7.4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哈罗德·伊罗生
译者:
邓伯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欧洲人做过这样的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60年来,地球上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美国人《群氓之族》作者发现,从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冲突,已经导致750万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这还不包括激烈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的传播系统越来越普及化,对于该传播哪些东西却知道得越来越少;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对自己这颗行星上的同类却越来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类越来越得不到尊严,却越来越趋于分裂。面对世界资源与权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人类社会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
本书作者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质,讨论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世界抹平的今天,人类各种族间的冲突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现代人对归属感的需要也变得空前迫切,焦虑感与孤独感成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阅读本书,既像是在读历史,又像是在读预言。读历史,是作者30多年前所点名的族群冲突点已经一一爆发;读预言,则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进行式的和未来式的族群冲突。
美国人《群氓之族》作者发现,从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冲突,已经导致750万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这还不包括激烈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的传播系统越来越普及化,对于该传播哪些东西却知道得越来越少;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对自己这颗行星上的同类却越来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类越来越得不到尊严,却越来越趋于分裂。面对世界资源与权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人类社会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
本书作者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质,讨论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世界抹平的今天,人类各种族间的冲突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现代人对归属感的需要也变得空前迫切,焦虑感与孤独感成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阅读本书,既像是在读历史,又像是在读预言。读历史,是作者30多年前所点名的族群冲突点已经一一爆发;读预言,则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进行式的和未来式的族群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