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鱗嬌擺尾,青鬢膩沾唇 - 标记
王融与永明时代 豆瓣
7.9 (8 个评分) 作者: 林晓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8
书稿为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分为"历史篇"和"文学篇"两大部分。正如书稿副标题所题示的,作者以"贵族社会"为理论基点,全书论述主要围绕"贵族"这一关键词展开。作者对南朝社会的这种认识,乃借鉴自日本史学界。
"历史篇"部分,作者从南朝"贵族社会"及"贵族制度"出发,利用有限的史料,勾勒出王融的人生梗概,结论尚属客观。作者在"绪言"中将"中世贵族文学"分为三大类型--"宫廷文学"、"朝堂文学"、"贵族生活文学",书稿"文学篇"部分,大致按照这种分类对王融文学创作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2021年9月3日 想读
情感與制度 豆瓣
作者: 鄭雅如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1 - 9
傳統中國的父系家族一方面藉由體制規範刻意壓低母親的地位;另一方面,「強迫」女性必須生育,將養育子嗣的工作交給母親,並藉由史傳稱揚塑造理想的母親形象,利用女性的母職為父系家族的傳承服務。然而當女性在擔任父系制度母職的過程中,藉由褓抱提攜、推燥居溼、訓誨教導等母職實踐,建立起母與子的親密互動及權力關係,母子情感亦往往回頭挑戰父系制度對母職的控制。
魏晉時期的母子關係,在母子情感與父系制度之間有著微妙複雜的交融與對抗。母親為家族生育、教養子嗣,不僅將父系文化的價值觀念灌輸在兒子身上,同時也將自己的生命實踐寄託於兒子的功成名就。繼承家主的孝子為母伸情、兒子躋登貴位或成就大業,亦往往「母以子貴」,抬高了母親被壓抑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鬆動了父系制度對母子關係的控制。但是父親在家內的至尊地位並未動搖,當父命母出或父命兒子出繼,母子關係往往斷絕難續;而且孝子經常還必須援引父命為自己的違禮舉動證成,因為禮法公論推崇父命的權威,父命依然主宰著母子關係。誰可為子?誰可為母?只有能夠在父系文化的價值中被承認的母子關係,其母子情感才能被接受並獲得認同。東晉于氏據禮(理)抗爭的例子,揭露女性自身的母職經驗對女性的特殊意義,並可能引發對父系制度的根本挑戰。于氏的失敗,凸顯了女性困境的結構性因素,超逸出父系制度的女性經驗,父權社會往往「無心」也沒有「能力」去理解。母子關係對父系制度的挑戰,只能是架構內的修正。
2021年8月31日 想读
文內文外 豆瓣
作者: 勞悅強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 6
「文內」和「文外」指的是文本與文本以外所有外緣因素之間的關係。文本猶如王陽明所謂的山花,只是白紙黑字,本身並無任何意義,意義的產生全憑讀者的觀照,一經觀照,「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易‧繫辭下》謂「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正可借來形容文本與讀者之間共存的關係和詮釋的本體根據。儘管讀者的想像可以漫無邊際,但也並非毫無客觀制約。在文本的文外詮釋,須兼顧讀者本人的客觀因素和主觀關懷,其範圍最終必由讀者本人的見識以及其時代關懷、風氣觀念和思想史脈絡所決定。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名為「通義」,一方面〈導論〉討論文內文外兩種詮釋取向在先秦時期形成的大致情況;另一方面,論「朋」一文又從思想史的角度縱覽《論語》首章中「朋」字從西漢一直到清初的詮釋發展。第二部分名為「文內之詮釋」,共收兩篇論文,分別確定《莊子》和《論語》中相關篇章的本義。第三部分名為「文化史中的文外詮釋」,共收四篇論文,討論的經典包括儒、道、釋三家。四篇論文的一個共同目的在於論證文化史的外緣影響可以幫助我們如實地認識經典詮釋的原貌和精神。第四部分名為「思想史中的文外詮釋」,共收三篇論文,重點在指出經典詮釋在政治背景和思想史脈絡中可以衍伸出新穎的思想內容。
2021年8月30日 想读
人歌人哭大旗前 豆瓣
人は歌い人は哭く大旗の前 漢詩の毛沢東時代
7.0 (6 个评分) 作者: 木山英雄 译者: 赵京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木山英雄以传记资料、历史回忆录证诗的方法对荒芜、启功、潘汉年、毛泽东、胡风、聂绀弩等文人、政治家的旧体诗展开论述,体察诗人们的精神苦闷、心理变动,并通过这种体察来理解几十年来革命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该书出版之后,受到日中两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2021年8月30日 想读
《制造汉武帝》的历史公案 豆瓣
作者: 李峰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21 - 6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者李峰对历史公案的重新审视和研究,是对辛德勇曾出版的《制造汉武帝》一书中重要观点和结论的批驳和再讨论。作者以该书为研究对象,梳理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发生转变说的学术史,从史学理论层面入手,对诸如选题的发现、学术史的梳理、史料的考订、史事的论析、理论的借鉴、方法的引入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得出辛德勇著作的论述是错误的,其关于武帝晚年政治取向及戾太子事的论述也是值得再讨论的。本书可为新时代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学术样本,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
2021年8月6日 想读
忧郁的漂流 豆瓣
Melancholy Drift: Marking Time in Chinese Cinema
作者: 马彦君(Jean Ma) 译者: 李思璟 宝琴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特色】
★聚焦侯孝贤、王家卫、蔡明亮
三位华语电影大师×数十部经典作品×镜头场景详细解说
分析经典作品的源头,探寻三者电影的精神内核,揭秘导演高度特异化风格的本质。
探讨的电影囊括三位重量级导演最受瞩目、最打破传统之作,包括侯孝贤“台湾三部曲”(《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与《海上花》,王家卫《阿飞正传》《重庆森林》《东邪西毒》《堕落天使》《春光乍泄》《花样年华》《2046》,蔡明亮《爱情万岁》《洞》《你那边几点》《不散》《天边一朵云》等 。
★深入电影的时间潜流
解读三位导演对传统时间性的拒绝,透视荒谬、暧昧、迷离的时间背后,他们对不可言说、难以道出的时间的乡愁。他们如何展现边缘化状态,表达对缺失的不安和焦虑,对过去无法形容的欲望与渴求。
★沉着而不失温度的历史眼光
在剧烈变化、流动性加快的世界中,艺术创作者如何自处?本书聚焦上世纪末的中国,将会讨论港台导演怎样直面战争、流亡、殖民主义,怎样在电影中体现出对地域认同和地区政治前景的思考。
【内容简介】
侯孝贤、蔡明亮和王家卫是重塑当代华语电影的中心人物,他们通过激进地打破电影的旧有传统,将华语电影推到了国际聚光灯下。他们在跨国华语电影的领域中创造了时间电影这一独特的语境。 “时间电影”牵涉到性、性别、史学、民族认同等议题,反映了中国现代的剧变。
侯孝贤、王家卫、蔡明亮的共通之处在于,采用停顿、静止和沉默以创造时间间隔,采取开放式的叙事模式。他们都通过缺席的时间阴影,展露出图像的丰富性,并使作品呈现出一种鬼魅般的色彩。
作者马彦君对侯孝贤、王家卫、蔡明亮这三位备受瞩目的电影导演展开了创新性的研究。她着眼于每位导演电影中高度风格化和非线性的时间设置,并认为他们正是因为放大了失落、怀旧、萦绕、缺失、短暂的诗学等主题,才为华语电影带来了新的全球性尊重。
【名家推介】
“借助历史和批判知识的深厚宝库,作者帮助我们听到这些电影表达的时代之音,并讲述了时间本身和它的混沌状态。《忧郁的漂流》提醒我们,电影可以达到这样的深度,而最好的电影研究也可以与之同行。” ——达德利•安德鲁(Dudley Andrew),耶鲁大学
“从王家卫的定格技巧,到侯孝贤对长镜头的驾驭,再到蔡明亮对叙事的悬置,‘时间之诗’对当代华语电影的成就至关重要,正如它对当代电影理论同样拥有巨大的影响。马彦君的《忧郁的漂流》是对这个话题首次持续的论述。”——裴开瑞(Chris Berry),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忧郁的漂流》理论复杂,文笔优美,以不同的形式阐释了电影时间的主题: 作为对历史断裂和政治动荡的回应,作为表象政治 ,作为艺术电影的再创造。这本书适时地展示了华语导演在塑造当今世界电影新面貌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也对跨国华语电影领域 内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林松辉(Song Hwee Lim),香港中文大学
2021年8月3日 想读
独语 豆瓣
作者: 赵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作者的怀旧文字,其中从容不迫地谈生谈死,谈人生的遇合,谈命定的孤独,话题虽不轻松,文字却温润如水。追忆师长、亲友的篇章因了一种理解而有了某种贴心和深刻的眷念。荒芜年代里青春的荒芜也因了时间的沉淀而不再苦涩。看河看海,读山访岱,也记四季的流转斑斓的梦境,显得别具一番风味,堪称情趣相宜的美文。
2021年8月3日 想读
盛世背后 豆瓣
作者: 刘文鹏 人民出版社 2014
孙嘉淦奏稿案是指在乾隆第一次南巡后,在乾隆十六年到十八年间追查流传全国各地的伪冒孙嘉淦奏稿的一场政治案件。这个案件耗时近两年,朝廷自上而下的追查力度极大,大部分省都卷入其中,涉案范围广,人数众多,犹如一场政治运动,横扫全国。首先是假冒孙嘉淦奏稿的流传由来已久,它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社会上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先是借孙嘉淦之名批评朝中权要,主要针对鄂尔泰张廷玉等大臣,乾隆十五年以后,把批评南巡、张广泗被冤杀的内容加进去,而且还伪冒乾隆的朱批,其内容已经直接指向乾隆帝本人的诸多施政措施。所以,伪稿是一个成于众手、传于众口的传说。其次“伪稿”传播时间长,至少有十四五年的时间。“伪稿”的传抄、传播人员大都是下级官员和普通百姓。在伪稿案的追查过程中,乾隆帝的态度一直非常强硬,督促各地督抚严厉办案,并处理了一批办案不力的官员。同时,它也让乾隆帝深刻感受到民间所蕴藏的对朝廷统治极为不满的思想,进而以严厉手段对付伪稿传播者。
2021年8月3日 想读
人鬼之间 豆瓣
作者: 柳立言 中西书局 2020 - 10
本书稿共分四篇,分别是社会篇、立法篇、司法篇、方法篇。作者选择以所谓的“灵异”案件入手,尝试从司法角度进行研究,比如对灵异案件如何进行搜证和推理以及影响审判的因素,希望透过对《清明集》和《夷坚志》的个案分析和综合比对,既看到文学甚至志怪资料对法史学的可用性,也看到宋代如何审判灵异案件和各种影响审判的因素,从而指出“国家”(统治阶级)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社会”本身的一致和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一致和不一致。
2021年7月29日 想读
浮生 豆瓣
The Fisher Folk of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 An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Boat-and-Shed Living
作者: 贺喜 / 科大卫 主编 中西书局 2021 - 6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沿海、沿江、沿湖生活着大量的水上人。这些人或被称为“疍”,或被称为“九姓渔户”,等等。这些称呼的背后往往交织着陆上人与水上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历史上,水上人往往不被允许上岸建屋居住,他们也很少掌握文字,因此撰写水上人历史的,几乎都是陆上人,采取的是陆上人的眼光。本书即试图去理解这样一个文字记录很不全面的社会历史,解读其与“陆上人”的联系与交流。
2021年7月29日 想读
青草图书馆 豆瓣
La Fraîcheur de l'herbe
作者: [法] 阿兰•科尔班(Alain Corbin) 译者: 付金鑫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 2
☆内容简介:
植物有抚慰人心的功效,从我们的阳台、城市的人行街道上便可以看出现代公民对这一点均深以为意。如今,绿色生命重新取回了它们的权利,为了满足一种渴望,也是为了找回失去的情感。
很多人赞美过草的神奇力量。从卢克莱修到彼特拉克,从龙沙到乔治•桑,从拉马丁到勒内•夏尔……在这本书中,作者梳理了文艺巨匠们对各种状态的草的致敬:从一株到一丛,从疯长到衰败。这让我们得以再次感受到那些熟悉的悸动:孩童在草坪上翻滚的快乐,餐后在草地上小憩的惬意,牧草被切开时的清新气息,草丛里自然王国的热闹,还有那以天为盖、以草为席的激情,直到最后墓园中绿草所带来的平静。
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总结了以“草”为主题的文字片段,带领我们踏上一次绿意葱郁、感情丰沛的漫步。这本书诗意而治愈,充满细腻的感受和思索,为都市中忙碌的读者带去自然的呼唤。
☆编辑推荐:
“小草与我们很类似,它们生生不息,但从未丢弃草的身份。它有着对希望的执着和对遗忘的深沉。”这是一部关于“草”的史诗,阿兰•科尔班带我们走过伊甸园、聆听西方的田园牧歌、找寻童年尘封的回忆、揭开草中隐藏的世界;我们也将随他一起在草原驻足、在草坪休憩、在草地中沉睡。
因怀念草的芳香与其传达的感觉信息所激起的情绪,历史学家阿兰•科尔班专为这“遗憾的基本成分”创作了一本书。 ——法国《解放报》
阿兰•科尔班从大量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发表了这部研究与草的接触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情感和感觉的作品。 ――法国《费加罗报》
2021年7月24日 想读
在学术界谋生存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李连江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8 - 5
學術界是怎樣的江湖?在其中要如何生存?作者以二十多年在學術界探索的親身經歷與清醒思考,揭開學術圈的生存法則和注意事項、規則與潛規則,分享學習研究的方法與捷徑。所涉及內容包括選題、研究方法、論文寫作、期刊發表、英語學習、學者生涯等等,皆是當下年輕學者或學生切實面對、卻往往無路可循甚至誤入歧途的問題。
2021年6月21日 想读
唐女诗人甄辨 豆瓣
作者: 陈尚君 海豚出版社 2014 - 6
海豚书馆系列之《唐女诗人甄辨》,作者陈尚君在本书中对唐代女诗人及其诗歌进行了精细的梳理考证。
唐代女性存世的诗歌大约仅占全部唐诗的百分之一,保存至今的女性诗歌,其错讹传误的程度,比较男性作者更显严重,有必要加以甄辨澄清。存世唐女性诗人大约有一百五十人,作者对唐女诗人的真伪讹乱做出判断,主要依据的一是唐蔡省风编的《瑶池新咏》,二是后蜀韦縠编的《才调集》,三是南宋初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四是传宋陈应行编,实际可能是北宋末蔡传编著的《吟窗杂录》,以上四部书时代较早,集中收录了唐女性诗,所录多数可靠,是鉴别女诗人的重要佐证。
2021年6月15日 想读
家庭革命 豆瓣
作者: 赵妍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4
至少在近几千年,家庭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世界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载体。在近代中国,家庭却沦为革命的对象。本书研究近代中国的家庭革命,探讨这一反常的现象何以发生及怎样发展。本书不是考察实际生活中家庭功能失调的社会问题,而是讨论读书人看待家庭的眼光的转变。在传统政教体系崩溃的进程中,家庭面临国家、天下(世界)、个人、社会等力量的冲击而丧失了其作为社会基石的地位。家庭革命是相当复杂、深刻的,既包括进步改良之意,也包括根本废除之意。中国在近代国际竞争中的失败,造成读书人不仅激烈质疑传统,也开始对人与人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并试图重新构建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家庭革命虽更多表现为负面的批判和改革,其实集破坏性与建设性于一体。
2021年6月11日 想读
某代风流 豆瓣
作者: 曹志涟 开元书印 2004
满城风华虚荣
一笔燎火春秋

一九九五年网际网路架构渐趋成熟後,不但重新建构人类「知」的视野范围,其「超连结」的实现,也刺激着文人学人还有一些极端的乐观主义创意人士,不断从中寻思,试图因此激发不同过往千年的书写与思考方式。在绝大部分的实验者仍狭隘的围绕在「超连结」的探讨,或以尝试性零乱的创造「超连结式」的跳跃叙述时(内容大多索然无味),「某代风流」却早在一九九六年,虚拟出版於网际网路上,其所完成之形式,也早已达到多数围绕学术市场人们不愿承认的成功与完整性。

从「网路文学」最基础的「文学」二字来看,在此我们视为「文字的美学」,而非「文字与学问」或者「为文之学」;换言之,身为一个作者,学问的丰富固然为其始要条件,却不必然拥有美学的赏析能力,而又以文字叙述与结构所表现之,最为艰难,毕竟人类以「视觉」此直接感官作记忆、学习,至为简单。

「某代风流」段落层层峰叠,源於作者自史学研究中之奇幻联想,但其中国美学修养能巧妙揉於自创故事,却是不可多得。文中拈来即是园林、布局、音韵身段,山水、地方、绫罗绸缎,歌舞、男女、佳肴美食,无处不见其知识广博与洞澈人心。书中所描绘之灭门抄家,或倾慕爱怜,或魂梦相系的错别寻觅,或侯门雅士的恩怨情仇,更是如同身在书中,令人惊心动魄,魂荡不已。有时信手读来,任选章节,时而若攀山立雾仰见古松,却又千斤坠落粉脂喧嚣,人世间的爱、恨、傲气、信义与风骨,就在字里行间延展开来,完全打破时间的线性。

「任选章节」也正是今日「某代风流」傲人之处。此印刷版本,其编排虽以「作者」自身观点所排序,但以其原创形式与结构而言,读者却不必依其顺序阅读,随意读之也能成册,并更添文意。以网路「超连结」颠覆传统线性排序的「作者为大」观点来看,「某代风流」不论依其特性,亦或是立於「文学」基础的文字与故事可读性,早已远远超越窄化的讨论与欺瞒,且证明之。时下所谓「网路文学」,不过於网际网路刊登尔尔,失其「超连结」特性不言,内容多为都会男女浮夸随笔,散文尚且不如,松散不及小说,又何来文字美学可言,「文学」一词强加於身,也就其二字而已,薄如轻烟,稍纵即逝。

当今中文书册出版动则万本,能以「某代风流」之一气呵成风度非凡,篇章风格、结构表现严谨脱俗为比较,兼具文字高洁典雅,感情丰富,浓郁却愈发淡雅者,至今无有之。「某代风流」堪称近代中文历史奇幻小说及网路文学之经典,不容忽视。
2021年6月4日 想读
神道人心 豆瓣
作者: 余欣 中华书局 2006 - 3
本书仔细清理了宗教史、社会史研究的各种理论,提出“民生宗教”的概念,企图以此为主要线索,从社会生活实际的层面,来诠释唐宋之际郭煌民众的信仰世界,揭示其丰富的内涵。作者几乎穷尽了所有相关郭煌文献,并有机会走访牛津、剑桥、伦敦、巴黎、莱顿、柏林、京都、台北等学术中心,亲自校核原卷,且于欧美、日本、港台的研究成果多有吸纳,使理论思考更趋成熟,文献考证更加缜密,扩张了敦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开拓了敦煌学的新领域。
2021年6月3日 想读
新不如舊 豆瓣
作者: 陳雲 花千樹 2006
故土風物,一去不返。低首沉吟,無力回天,聊以文字,錄存舊蹟。

黃鐘委地,豺狼當道。山窮水盡,風流雲散。追憶逝去的水土與人情。

陳雲在<<信報>>文化版「我私故我在」專欄的結集。
2021年5月24日 想读
巾幗入戎事 豆瓣
作者: 施厚羽 稻鄉出版社 2020 - 11
本書以晉唐之間女性的戰爭參與為核心,梳理其參戰模式、背景、論述、評價,並從性別角度探討中國中古時期的戰爭和軍事文化。本書指出,文獻中最奪人眼目的參戰模式當屬入陣戰鬥或號令兵民。表面上,一位女性挺身而出是因為男性領導者無法指揮戰事。然而,這種舉動也反映了她擁有的權力及資源。即使是史籍常見的動員模式,例如後勤、出資、諫言,同樣需要從各種脈絡來理解,包括當時的社會結構、族群活動、地域風俗、女性在父系家族中的偷理角色等。從戰爭和軍事文化的角度來看,晉唐文獻中涉及女性參戰的論述可以分成兩類:一是針對個人的論說,二是將「女性參戰」視為一種修辭。透過分析相關論述,本書呈現男性菁英看待女性參戰的不同態度。從歷史書寫的層面觀之,兩晉南北朝以降,某些女性的事蹟成為朝廷標舉的模範,而其形象亦進入唐朝士人的書寫裡。
本書從性別史的視角切入,展示女性作為個人與集體,她們與中古時期戰爭的複雜互動。
本書修改自作者的碩士論文《邇於戎事:晉唐之間女性的戰爭參與》(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18,指導教授:李貞德)。
2021年4月2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