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鱗嬌擺尾,青鬢膩沾唇 - 标记
不举子 豆瓣
作者: 劉靜貞 稻鄉 1998
舉者,養也,不舉子,就是不肯養育從己所出的子女。但是,為什麼要拒絕一個新生命的降臨?是只有賠錢的女兒被溺,還是男女通殺?抑或是在母親腹中,不知性別的胎兒也一併除去?殺嬰、墮胎算不算是殘殺生命?胎嬰兒是否算是一條生命?兒女的性命是父母的嗎?這是一個法律的問題?還是一個道德的問題?一個時至今日仍爭論不休的問題,距今千年前的宋代父母如何面對?距今千年前的知識分子們如何看待?距今千年前的法律如何規範?距今千年前的政府又如何處置
2021年4月12日 想读
烙印 豆瓣
作者: 林贤治 花城出版社 2010 - 4
《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内容简介: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一个后来被称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庞大的群体,至1980年代消失。三十年问,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尤其在“文革”时期,这个群体中的成员唯因家庭出身关系,在政治上遭受不公正对待,甚至备受歧视,在读书、就业、迁升、调动、参军、婚姻等人生重大问题上璋碍重重,历尽坎坷。
《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特约来自全国的二十余位作者,其中有“钦犯”子女,有一般“狗崽子”,有文化人,有半文盲,他们分别忆述各不相同的身世故事,表达了对抗遗忘的集体意志,和社会变革的共同渴望。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关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专书。《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提供的私人生活史,是共和国历史的组成部分;除了历史学,对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社会心理学,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1年3月30日 想读
毒藥貓理論 豆瓣
作者: 王明珂 允晨文化 2021 - 2
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山間村落中,過去流傳一種「毒藥貓」傳說。毒藥貓指的是能變成動物害人及施妖法的女人。那些故事,有些像是神話傳說,有些如本地陳年舊事,有些是人們自身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每個村中都有一兩位婦女被人們閒言為毒藥貓。由於一些當代現實關懷,作者藉著對毒藥貓的研究,提醒我們一種人類社會普遍的暴力形式。
這個時代現實是,2014伊斯蘭國崛起於世界政治舞台,不但在歐美及穆斯林世界中造成許多涉及國家、宗教、性別的戰爭暴力,因此導致的人口流離,也為歐洲各國帶來大量移民、難民,造成新的族群衝突與社會暴力危機。另外則是,近年來發生的恐攻與其它暴力事件,經常與網路訊息或網路社群有關;網路與人類集體暴力之間的關係,也是當代值得被關注的現實。
作者指出,在各種講求內部純淨的社群認同下,人們面臨重大社會矛盾或外來災難時,經常猜疑內敵勾結外敵,最後以集體施暴於一替罪羊來化解矛盾與對外界的恐懼,並團結社群。以羌族村寨的毒藥貓傳說、歐美近代初期的獵女巫風潮、二戰時猶太人遭受的大屠殺、台灣228事件、當代種族與宗教性認同下的恐怖攻擊、網路社群暴力等等為例,本書說明人類此種根深柢固的原初社群認同,與由此而生的對內部與外界敵人的恐懼、猜疑與暴力。希望這樣的認知能夠照亮我們所處社會及個人心理陰幽的一面,因而能避免陷身其中。
2021年2月18日 想读
敘述觀點與歷史建構 豆瓣
作者: 陳俊偉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5 - 11
過往「三國學」的相關研究,往往僅將史料納入追求真偽的慣性思維中,看似可信便逕自視作史實,敘述歷史的觀點較難被視作研究重心探討。
本書擬定三個主題做為焦點,分別是東漢斷代史史家的「前(朝代)三國時期(184-220)」書寫、諸葛亮型塑、「三國正統觀」,分成五章進行析論(主要涉及的材料之內容大都是關於三國前半期(184-232)的記載)。一一勾勒兩晉時期各位史家筆下的諸葛亮人物形象,與商榷過往探討「三國正統觀」議題時未及細部考察省思的部份──藉此呈現出兩晉史家各自著述的特色。
即使存在認知迥異的各種觀點,史家們仍孜孜念念於訴說自己的歷史記憶。解構、重組,建構、分析,風起雲湧的三國爭霸透過兩晉史家的敘述與作者的評析開啟了無限的想像。
2021年2月14日 想读
情動於中 豆瓣 Goodreads
8.9 (7 个评分) 作者: 黃沐恩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9 - 7 其它标题: 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
喜怒哀樂貫穿人生
我們往往任其主宰
渾渾而過
情緒是怎麼一回事?是生而有之,還是後天習得的?是簡單的身體反應,還是複雜的認知過程?是全人類通用的程式,還是隨著人的不同而不同,或是由社會建構、為不同文化獨佔的產品?
本書試圖尋找情緒之為情緒的本質。作者以哲學研究為骨幹,以歐美的情緒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實證科學的最新研究為證據,輔以東西方的人文藝術經典如文學、音樂、繪畫、電影為旁證,論證情緒既具有身體性的一面,亦有理性的一面,兩者在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影響下,不斷建立一層又一層的交互關係,從而形成情緒各種看似矛盾的特質。
▼ 推薦語 ▼
《情動於中》是一本少有、甚至是絕無僅有的探討情緒的中文好書。沐恩在書中用了大量文學、歷史、電影及音樂的例子,除了增加讀者的閱讀趣味,亦顯出作者的博學多聞。讀者一章一章讀下去,自會感到對人類的情緒了解得越來越深,最後得到一幅大圖像。如果你對情緒素無研究,而想對情緒有多一點的認識,這本書絕不會令你失望。
──王偉雄,加州州立大學奇科分校哲學系教授
讀完全書好像上了一堂重新認識自己與周遭人的課,我們也會赫然發現,人所展露的不同情緒,除生物性本能外,還藏有理性成分與社會文化功能。一本好的學術著作是針對大家一知半解的問題,點出背後的大道理,從而讓人們對該問題有更系統性的認識,《情動於中》正發揮了這樣的作用。
──高朗,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沐恩終於完成了《情動於中》,可喜之餘,特別感受到書中對生活的深摯關懷。沐恩是專門研究情緒哲學的,加入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不同的角度來剖析情緒,視野非常廣寬平實,書中對各種情感的發掘,幫助讀者對情緒的認識,讓我們能夠撫心自省,對照自己的情感面向。
──陶國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 開卷八分鐘 ▼
沒有憤怒的民族
(摘自第二章第三節)
愛斯基摩因紐特族
在1960年代,人類學家珍·布麗格斯(Jean Briggs)到加拿大西北部,接觸了兩個愛斯基摩因紐特族群,分別是Qipisamiut和Utkuhikhalingmiut。因紐特族總人口只有約13萬,每個族群由幾百至幾千人不等,以狩獵和捕魚為生,由於天氣長期極度寒冷,資源匱乏,亦缺乏先進的生產工具,因此生活相當艱苦。布麗格斯與族群共同生活了17個月,透過觀察及記錄族群的生活模式、習慣及育兒的方法,分析因紐特族的獨特文化。她發現,大體而言兩個族群同樣極少表現出憤怒的情緒。在族群中,時常保持開朗心境的人最受人尊重,因為開心的人不容易憤怒和引起爭鬥,亦不會使人害怕。因紐特族最高的讚賞是「他從不認真對待任何事物」,指能將任何事看作小事而不計較的個性,因為這樣的人最不可能憤怒。布麗格斯稱因紐特族為「沒有憤怒的民族」。
愛斯基摩因紐特族人
憤怒源於衝突,因紐特族人甚少表現憤怒,皆因他們相當著重避免衝突的發生。因紐特族人習慣謙卑和小心,不會炫耀自己的成就,免得惹來他人的妒忌。布麗格斯更觀察到他們幾種避免衝突的獨特方法:首先,因紐特族人盡量避免對人作出承諾,交談時習慣使用「可能」、「或許」等含糊不清的字眼,因為他們知道承諾可能會導致毀約,引起紛爭。他們亦不會主動邀請別人參加活動,就算邀約也只會用隱晦或開玩笑的形式,讓別人不會有被逼出席的壓力,也讓自己不會有機會被直接拒絕。他們甚至不會輕易對別人發問,因為被問的一方不一定想回答,而其答案自己也不一定滿意。開放式的提問如「為什麼」更被視為最無禮的提問,因為他們認為這有機會損害別人的私隱及自主性。因紐特族人習慣等待別人主動說出自己的情況而不作出提問,例如當布麗格斯多次問及族長有關其兒子捕獵的計劃時,族長只回答兒子還未告訴他。可見就算親如父子,也非無所不談,作為父親追問兒子的行蹤亦被視為不合適的事。另外,因紐特族人習慣否認負面情緒,包括不開心、憤怒、不滿意和憎恨。即使真的感到不快或生氣,也不應該表現出來,並嘗試表現到很開心的樣子,當中的秘訣就是將不開心的事看成笑話般,取笑其所衍生的負面情緒,從而避免衝突。布麗格斯看過一個因紐特族的女孩因為姐姐做的一些事感到不忿。族人問女孩是否不忿,她承認了,但族人立即糾正女孩這感覺不是不忿,而是「有趣」。
因紐特族人的幼兒教育,注重讓孩子在模擬的處境中學習處理衝突和面對憤怒。有一次,布麗格斯看見一個女人拿著一塊塗有果醬的麵包,她一歲的姪兒開心地向麵包伸出手來。可是,姨媽輕輕地摑打他的手,姪兒隨即抱著媽媽哭起來。然後,姨媽再拿出麵包,姪兒再伸出手而再次被摑打,如是者不斷重覆,直至他不再伸手拿麵包為止。這個遊戲主要是希望孩子學會被動地等待別人的給予,而不是主動解決自己的需要。因紐特族人認為主動索求的行為容易被視為對他人的侵略,要防止衝突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杜絕一切疑似侵略的行為,因此,每當孩子主動伸手取食物時,他都會受到摑打。同時,這「遊戲」亦培訓孩子閱讀他人心理的能力,讓小孩能從表情和動作中,理解他人的要求和需要,避免不自覺地引起他人的不滿。
在另一個例子中,姨媽將姪兒的手放在另一個孩子的頭上,並輕聲叫姪兒拔那孩子的頭髮。他沒有立即拔,姨媽就用力拉姪兒的手去拔。被拔頭髮的孩子痛得尖叫,並出手打這個姪兒,最後演變成互相打架。這種故意引起衝突的做法,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衝突帶來的傷害。孩子打架之時,成人沒有加以阻止,反而取笑他們,是為了讓小朋友覺得打架是幼稚和可笑的行為。因紐特族人有時候會以遊戲的形式,向孩子作出一些極端的提問。如果孩子擁有弟妹,人們會問:「你愛剛出生的弟弟 / 妹妹嗎?為什麼你不殺死他 / 她呢?」這些提問讓孩子反思,雖然自己有時會對弟妹感到妒忌和怨恨,但並不真的希望弟妹死去,擁有弟妹也是一件開心的事,從而學會面對人與人相處所產生的負面情緒。
處理衝突的方法
當衝突(例如爭奪食物、伴侶、居所等)真的發生了,因紐特族人一般會依照迴避(avoidance)和轉移視線(indirection)兩大原則來處理,盡量避免憤怒的出現。迴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無視衝突,將衝突當作恍如沒有發生過一樣。另一種做法是隔離,動了氣的族人主動躲於一角自我隔離,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再去處理問題。布麗格斯舉例說,有一次她目睹一群人合力將船隻拉離水面,其中一人不慎放開手,結果繩索打中了另一個男人Eliya的臉。Eliya憤怒地責罵放開手的人,當他意識到自己的憤怒後,便離開打獵的隊伍,獨自躲藏數天。回歸族群後,Eliya安慰曾被他嚇怕的人,指當初的憤怒只是一場玩笑。對於不願意自我隔離的憤怒的人,族長有權將他放逐。被放逐的人要獨自面對嚴酷的環境,死亡是常見的結果。
處理衝突的第二大原則是轉移視線。因紐特族人常以暗示和說笑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會將問題清晰地道出,目的是讓發怒的人自行意識到他的行為的後果。布麗格斯曾於族內發怒,結果被人放逐了,當她到了別的族群,便再也不敢輕易發怒。
鬥歌(song duet)是因紐特族人一個相當特別的解決衝突的傳統,它充分體現了迴避和轉移視線兩大原則。陷入紛爭的雙方需要各自創作一首歌,相約在一個節慶的日子,在眾多親友集會的地方鬥歌,歌詞並不能涉及紛爭的具體內容,只能就對方的特徵、誠實度或性能力等等,作出挖苦或嘲諷。勝負由眾人決定,評審的準則不在於誰有道理,而在於音樂的質素和歌詞所表達的機智幽默。從這個鬥歌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迴避和轉移視線的應用。鬥歌要求紛爭的雙方創作歌曲,由於創作需時,避免了雙方第一時間的肢體衝突,亦讓彼此有時間反省衝突的始末,起著隔離的作用。而且,鬥歌必須在公眾面前進行,嚴禁私鬥,紛爭的雙方會暫時放下自己的感受,嘗試從眾人的角度看事情的因由,屬於一種心理上的自我隔離。另外,鬥歌也包含了暗示的要素,因為歌詞以語意不清的嘲諷組成,不直接說出問題所在,起著轉移視線的作用。
鬥歌傳統
近年,鬥歌的傳統逐漸消失,為電台廣播系統取代。廣播系統一天有兩次機會讓人們致電留言,分別在午飯和傍晚時段。現代的因紐特族人習慣將自己的事情留言在廣播系統,與親戚和朋友分享。播放的內容可關乎公共或私人事務,例如「由於狂犬症的危險,流狼犬應該被槍斃」和「莊尼,快回家,你的晚餐已準備好」。在一些涉及衝突的敏感事情上,播放的內容不會道出別人的名稱,知情的人才會知道是在講自己。例如:「你為何不留在家,為家裏做些事,而不要常常到鎮上而漠視自己的責任呢?」和「我不喜歡人們星期五晚來我家喝酒,並弄得一片凌亂」。如果聽者發現是有關自己的事,便會想辦法慢慢解決。如果聽者覺得自己沒有做錯,也就不必回應,因為廣播沒有提及自己的名字,等於沒有人批評自己一樣。這個方法同樣有迴避的作用,讓人們沒有正面的接觸,人們可以自行無視或隔離自己。以含糊的句子和字眼表達自己的不滿,等待對方自行解決問題,亦符合了轉移視線的原則。
沒有憤怒 = 沒有衝突?
生活在極端惡劣環境的因紐特族人,為了避免衝突發生,發展出一系列防止憤怒出現的傳統和習俗,背後的假設是:衝突導致憤怒,憤怒激化衝突;少些憤怒,也就少些衝突。另一方面,減少憤怒的表達亦能有效減少憤怒的出現。Fritz Strack、Leonard L. Martin和Sabine Stepper的研究顯示,人的面部表情會反過來影響自己的情緒;即是說,當我們快樂的時候會笑,而笑亦會加強我們的快樂,悲傷、憤怒等情緒與其相應的面部表情亦然。那麼同樣道理,憤怒的表情,例如目眥盡裂、鼻孔擴張、咬牙切齒等將會加劇一個人的怒氣,驅使他做出更多更激烈的報復行為。因紐特族人面對衝突時不發怒,也就減少了因憤怒的表情而加劇的怒氣,可以想像,因衝動而被激化的衝突也會減少。
弔詭的是,事實上因紐特族人的暴力衝突比其他自由地表達憤怒的民族還要多。加拿大統計署的資源顯示,由1977至1992年,Baffin地區(布麗格斯研究Qipisamiut族群身處之地)的因紐特族人涉及暴力的罪案上升了4倍以上(由每千人10.7宗升至53.5宗),而涉及財物損失的罪案上升了1.7倍(由每千人33宗升至88宗)。單就1992年的犯罪率作比較而言,Baffin地區的因紐特族人在財物損失的犯罪率比加拿大全國的犯罪率高出四成,而涉及暴力的犯罪率更高出4倍。在2006至2008年間,居於加拿大的整體因紐特族人的暴力犯罪率(包括謀殺、傷人、搶劫和恐嚇)比加拿大其他地區高出約9倍,當中性襲擊和普通襲擊更高出12倍以上。非暴力罪行包括入屋行劫、偷竊等,亦比加拿大其他地區高出約6倍。
因紐特族人的犯罪率高企,固然有其歷史和社會原因,例如貧窮問題、酗酒問題、低教育水平以及殖民帶來的種種後遺症,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為什麼一個幾乎沒有憤怒的民族的犯罪率居然比其他民族還要高?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第一,正如我們在第二節所說,憤怒有其緩衝和自我安慰的作用,它可以讓我們以受害者和裁判官的角度去面對困境。因紐特族人失去了這樣的一層緩衝,於是當他們陷入難以面對的衝突時,往往只能訴諸暴力,以致犯罪率持續高企。
第二,憤怒讓我們有機會直接面對、認識以及解決衝突。為了避免憤怒的出現,因紐特族人以隔離和迴避兩種方法面對衝突,所謂隔離,即要求雙方自行處理問題,或是強行分隔雙方,希望問題自動消失。所謂迴避,即以暗示表達不滿,要求對方自行理解和解決問題。這兩種方法的共通點是避免當事人的正面衝突,然而它們亦妨礙了雙方真正的溝通,使得他們難以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種種糾紛,雖則可以避免了一時的衝突,但卻讓問題持續,以致容易醞釀成更嚴重的罪案。
從因紐特族這個號稱沒有憤怒的民族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憤怒的消失不能有效避免衝突的出現,甚至會因為無法正視問題而導致更嚴重的衝突發生。由此可見,憤怒雖然會帶來衝突,但它同時能讓我們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使我們能主動去解決。憤怒的這種實際作用,跟沙特提出的魔幻地改變世界一樣,可視為憤怒的工具理性的一種。
2021年1月31日 想读
曹操 豆瓣
7.0 (7 个评分) 作者: (日)堀敏一 译者: 张恒怡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3
★ 「东京文献学派」史学名家堀敏一晚年力作
★ 全方位解读开创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一代枭雄
★ 陈苏镇审订,韩昇、仇鹿鸣诚意推荐
-----------------------------------------------
明畅笔触讲述“非常之人”的峥嵘一生
史家卓识剖析“超世之杰”的深远影响
-----------------------------------------------
◎ 相关推荐
堀敏一是著名日本学者,长于魏晋隋唐史。本书以曹操一生事迹为主线,依据《三国志》等史籍的记载,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汉末三国的历史,也介绍了中日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作者本人的看法。全书线索清晰,深入浅出,通俗而又严肃,可供三国史初学者和爱好者阅读。
——陈苏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引领日本史学的东京学派,其代表性学术大家堀敏一的晚年大作《曹操》,从古代小说的丑化和现代人的失真赞扬中,根据史料和理性的历史分析,还原真实的曹操,把人物与时代的命运在互动中深刻把握,洞察时势,闪烁真知灼见,令人长思不已。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曹操的形象呈现出“层累构造”的色彩。本书以正史为中心,用简洁明快的笔触勾画出曹操的生平与事功,同时也向读者呈现了从汉末群雄逐鹿到魏晋士族社会形成这一历史变局。
——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人物为线索,结合传世文献与曹氏宗族墓的考古成果,从曹操的家世说起,用明畅的笔触讲述了曹操的峥嵘一生。作者极力探究曹操的复杂内心,全面展现了这位充满机智与鬼谋的政治家所具有的多面性。
本书不局限于曹操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更重视汉末乱世的时代背景与同时代人物的生存境况,进而将曹操置入从汉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脉络中思考,花费大量篇幅对他的人才政策、屯田与租调制度,以及建安文学等进行专题讨论,突出了曹操的历史意义。此外,作者亦对许多重大而历来充满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看法,卓识洞见,启人深思。
2021年1月25日 想读
观书辨音 豆瓣
作者: 徐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3-5世纪的魏晋精英,以多样化的历史书写实践活动,构筑了独具特质的政治文化。本书自这一主体的登场、全盛与流亡阶段,择取“献帝三书”、《续汉书•百官志》和《劝伐河北书》三组关键文本,分别从时代之史、制度之史和异族之史的维度,对上述历史现象进行了立体而深入的考察。各章多着力于文本面貌、结构与语境的复原,以新的问题意识唤起陈旧材料的生命力,追索历史书写背后的时代之音。斯音已渺,不复得闻,唯以史家之法,幻化于读者目前,是谓“观音”。
2021年1月25日 想读
张门才女 豆瓣
The Talented Women of the Zhang Family
作者: 曼素恩 (Susan Mann) 译者: 罗晓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本书借助对19世纪常州张氏一门“才女”的研究,从女性的视角审视战争、叛乱、外敌入侵、王朝衰落等大事件的阴影笼罩下的中国历史。通过对张门三代才女的作品、地方志,以及相关回忆文章的深入解析,利用几近文学构拟的合理想象,曼素恩勾勒出她们在文学创作、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个人情感乃至政治立场等各方面的特征,并以“赞评”的方式进行历史学家的点评,成功地再现了大时代下清代“才女”的人生轨迹,以此改变了我们对中国从帝制向共和转变过程中的性别关系以及才女生活的看法,为19世纪的中国史提供了更为丰富与鲜活的历史图景。
2021年1月11日 想读
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 豆瓣
作者: 李瑄 巴蜀书社 2009 - 1
《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就明遗民群这一特殊群体而言,群体的界定、群体内部的差异、传统文化对遗民人生选择影响的程度、易代之际的复杂形势留给遗民人生选择的空间、道德理想与生活现实在遗民人生选择中影响力的消长、明亡的反思、思潮的变化、清廷的政策等等,都与他们的思想走向和人生取向有甚大之关系。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切的了解,总有可能描述出易代之际遗一特殊群体的真实面貌,而道德评价就更为困难,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之别与多民族航一国家观念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是非,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错综纠结,乱如理丝。
这些复杂的问题,当然只能由历史事实回答。历史研究者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了解真相。从存世史料中清理出事相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描述事相的真实面貌,得出结论。
2021年1月8日 想读
亦术亦俗 豆瓣
作者: 张齐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汉魏六朝是中国古代风水信仰的确立和风水理论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却很少有人关注。《亦术亦俗汉魏六朝风水信仰研究》以历史学的视野和方法,系统梳理了汉魏六朝时期风水术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风水理论构建的历史过程。《亦术亦俗汉魏六朝风水信仰研究》分别从宅法、墓法和厌胜三个方面对汉魏六朝时期的风水吉凶模式进行了系统考辨。在此基础上,《亦术亦俗汉魏六朝风水信仰研究》还以“宅无吉凶论”和《改葬崇宪太后诏》为切入点,展示了风水信仰官方化、合法化的历史细节,揭示其与社会生活、政治、宗教和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为考察汉魏六朝时期思想文化的历史演进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2021年1月2日 想读
虛弱史 豆瓣
作者: 皮國立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9 - 5
服用歷史以壯陽,
心靈永不腎虧。
虛弱年代的強身之道、充血之愛!
從華人最害羞的軟肋切入,以醫療史的人文視野,
翻新詮釋民國社會的虛弱與情慾、藥品文化、昔時風尚。
上承明清時期的補養觀,
探索民國的性與身體,
豐饒的情感中蘊藏著堅韌的文化底蘊,
亦可謂一部東方感覺史。
西方感覺史的研究正方興未艾,我們也待急起直追,本書梳理民國(1912~1949)及其國民「虛弱感」,特別是與情慾有關的身體、疾病和藥品文化之間的相關性,從醫療史立論,著重當時中西醫學的對照,試圖將虛弱的病態與治療法融進一個性慾與疾病的世界中~~
民國的病根,也是人心的病根?甚至是微觀世界生活文化史的一冊病歷?皮國立將慾望、虛弱、疾病和藥品等四者放在史學中進行一緊密的對話與結合,開卷《虛弱史》,適以強精固本。
◎重點提要
當我們一起虛弱
華人特別重視「補養」,簡言之就是怕「虛」。怕虛的原因不外兩端:第一是害怕虛弱的身體觀、其次則是虛弱將會導致相當多的疾病。這種害怕虛弱的身體觀,伴隨西方醫學的傳入,而有新的轉型;民國以來,過去人們的補養、養生概念在中西醫學之間,激盪出更多對話。
禁慾V.S縱慾
傳統中醫認為,腎精氣不足時,會出現智力減退、生殖功能衰退、骨骼發育不良等病症。而腎精氣又常與縱慾有關,也因此大宗的補腎補養的廣告出現在這個時代中。本書著重醫療、身體觀和藥品的歷史對話,分析當時民眾對身體內在虛弱的恐懼,與外在行為之間的連結。
從虛弱及情慾書寫近代史
本書所談的歷史,為過往所少談。以虛弱、慾望、疾病和藥品為核心,從醫學典籍至醫藥廣告圖像等各式的材料中探討性與身體的關係,承接明清補養觀,而又能點出近代社會、文化之時代特性與風尚,細緻地勾勒出新式情感成形、知識系統變遷,乃至對國族、社會、文化想像改變的歷程,期許為中國近代史增添一筆色彩。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王文基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本書之文化史與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視角,也促使作者利用從醫學典籍至醫藥廣告圖像等性質不一的材料,細緻地勾勒出新式情感成形、知識系統變遷,乃至對國族想像改變的歷程。
◆迄今有關神經衰弱、遺精與情慾的歷史與文學研究數量不少,而本書的貢獻與特色在於首次系統性地對相關現象進行探討,並能結合日常生活史、中醫社會文化史及醫學思想史的研究。
◎學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林文源
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林桶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祝平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哲嘉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許宏彬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郭忠豪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陳光偉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曾齡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雷祥麟
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蔣竹山
2020年12月13日 想读
被埋沒的足跡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小濱正子 / 下倉涉 译者: 姚毅 / 鄭威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0 - 11
至今為止的中國史研究,往往有意無意地以男性──而且是用漢語讀寫的漢族知識男性──作為歷史的主體。一般情況下,依據漢語史料進行的中國史研究中,女性與男性相比,書寫與被書寫都占絕對少數,很少作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挖掘歷史中被埋沒的女性的足跡,恢復其作為歷史主體的女性史研究,從1970年代開始大量出現,歷史中女性的多樣形態得到凸顯。同時,各社會的男、女性別被賦予何種意義以及是如何賦予的,這類的研究也取得進展,而對這類研究的深化,則有賴於超越女性史範疇的性別史研究。
本書第一編以家族/家庭結構為軸心,概括從先秦到現在的中國性別秩序變化的研究成果。當然,討論的不僅只限家族,更涉及到性別的各側面。第二編包含了對性別史來說非常重要的個別主題以及通史課題,例如王朝控制民眾關鍵之一的戶籍、中國「才女」的樣貌以及評價、LGBT在中國社會中是如何被認知、京劇和越劇等傳統戲劇中的性別越界和表象等等。希望讀者從這些論文中認識到,從多元領域關注性別,可以豐富歷史視野,也可以豐富生活在現在的我們的視野。
2020年12月7日 想读
士文化的一个样本 豆瓣
作者: 姚旭峰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 - 6
中国传统戏剧的生存形态从来引发探究,这是一个戏剧的命题,也是一个人与文化的命题。本书以明清——主要为明中叶到清中叶——江南园林演剧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历史成因、文化精神和主流形态。本书将中国传统戏剧紧密依附于传统文化,并在其发展历程中反映文化的变迁。
2020年12月7日 想读
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 豆瓣
作者: 陈宝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秀才是一种俗称,其正式的称谓应为儒学生员。秀才既是一种科名,又是“四民之首”,构成士大夫阶层的下层,且在地方社会扮演颇为重要的角色。本书分上、下两编,对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上编从学校与科举入手,考察秀才的产生、秀才在地方学校的肄业与考试,以及秀才如何步入仕途,旨在展示秀才在学校的生活世界。下编从社会的视角,考察失意科场或仕进无门的秀才的社会流动及其社会性动作,即他们在社会诸领域的活动,旨在揭示秀才流入社会之后的生活世界。这是一种制度史与社会生活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目的在于考察士大夫下层的生活与制度、社会之间的关系。
2020年12月3日 想读
從逆寇到民族英雄 豆瓣
作者: 陳永明 臺大出版中心 2017 - 9
張煌言,曾與鄭成功合作反清,一起北征、攻打南京。兵敗後,鄭成功遠走臺灣;張煌言則選擇以死明志,被清廷處決於杭州。張煌言從容就義的氣節及其抗清事蹟,並未隨著時間而消逝,反而在民間傳頌不絕,後世學者形容他是「南明抗清的最後一人」、「一代完人」。
然而,細究清代的兩個半世紀,張煌言的歷史形象並不一致,有著多次轉變的過程:從南明的「志士」、清初的「逆寇」,進而成為「儒家忠臣」,再到清朝後期的「革命先驅」,最終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延續至今。本書在論述此過程的同時,也探究「社會記憶」和「歷史書寫」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並分析形象轉變的社會變遷、群體認同等內在因素。特別是清中葉以降的急劇社會變遷,是如何左右人們的歷史記憶;張煌言的抗清事蹟、歷史地位,又是如何被一次又一次的重構和書寫。
2020年11月29日 想读
忠义菩提 豆瓣
作者: 廖肇亨 华品文创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明社既屋以後,在残山剩水之间拳拳故国的明遗民,如何安顿个人身心成为当时知识社群普遍关心的课题。他们的人生选择不仅代表了个体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冲突与纠葛,更引导了未来文化与学术思想潮流的走向。在明遗民种种人生抉择当中,一个极明显,也极不易为後人理解的现象,便是士人大规模出家此一文化现象,例称「遗民逃禅」。事实上,虽然笼统概称为「逃禅遗民」,其实不论在动机、内涵甚至应世形迹上都十分复杂。本书从思想史、心态史、文学史等不同的面相,特别是大量运用佛教内部的资料,对明末清初遗民逃禅之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20年11月5日 想读
什么是性别史 豆瓣
作者: 索尼娅·罗斯 译者: 曹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什么是性别史》是一部简明而通俗易懂的性别史指南。20世纪70年代后,性别史的边界和内容大大扩展,作者通过剖析该领域的经典案例和新研究,考察了性别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讨论了性别史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路径,介绍了当前存在的冲突和争论。作者强调种族、阶级和族裔在性别对社会、文化和政治发挥影响时的重要作用,并关注性别研究如何帮助解释革命、战争和民族主义、工业化和劳动关系、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性别作为一个透镜如何解构和重释历史知识,并为探索历史中那些从未被发掘的方面提供空间。
2020年10月1日 想读
言不褻不笑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黃克武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6 - 4
一部有關近代中國男性心態史的專著
以明清以來的笑話書、俗曲、豔情小說
與民初報紙的醫藥廣告等史料
探究明末至民初之間男性的情緒、欲望、身體與私人生活
並分析其所反映之思想、文化意涵。
《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
分為諧謔、情慾與現代轉型等三篇,
關懷的焦點是近代中國在傳統至現代的轉換中,
男性世界中幽默感、情慾表達與身體觀念之間的關係。
作者黃克武教授認為,明清諧謔書刊與豔情小說反映了男性中心的社會中,男性菁英分子對身體、情慾與兩性關係的看法。這些看法一方面狂野大膽、繽紛多彩,以「謔浪詼諧」之手筆書寫情慾活動與身體感受,另一方面則與儒家倫理、道家養生與佛教果報等理念交織在一起。清末民初報紙的醫藥廣告主要反映男子對性的恐懼與煩惱。這些醫藥廣告顯示在20世紀初年之後,傳統的身體觀、情慾觀在西方現代醫學、國族主義、跨國公司全球市場、新興媒體的衝擊之下所發生的變化。直至今日這些文本仍廣泛地流傳於中文世界,而其中所反映出來的「縈繞於心的性幻想與性恐懼」以及「言不褻不笑」等心態亦仍普遍地存在,構成中國文化圈中男性的性別認知、情慾表述與隱私觀念的重要基礎。
作者黃克武透過不同時期之文本,探索感官經驗的書寫,展現明清以來男性世界中身體與諧謔交織而成的世界。這些笑話書、豔情小說、俗曲等被視為特定時空之中作者(或編者)與讀者所共同營造的文化出產,因而表現出時代的性格。這些明清的文本除了反映中國歷史情境下不同時期男性的幽默感之外,還與身體與情慾等議題有密切的關係。
《言不褻不笑》的探索從十七世紀開始,上篇的三章以明清時期諧謔性質之文本為中心,探討傳統男子諧謔與身體、情慾之糾葛。第一章描寫與分析明清時期諧謔文本,及其與身體、情慾主題之關聯。第二章將焦點集中於最早在乾隆年間出版的《笑林廣記》中的性笑話。上述兩章所分析的諧謔文本中情慾表達可以讓讀者反省以「禮教─情慾」二元對立來觀察明清歷史的研究取向。傳統社會的幽默不限於情色笑話,而有更複雜的圖譜。第三章以道光年間出版李汝珍所著的《鏡花緣》為基本史料,探討鴉片戰爭前夕中國社會中不同型態的幽默,及其在中國近代社會史與思想史上的涵義。
中篇的第四章與第五章主要研究明清時期的豔情小說之情慾表達,以及其中所反映男性之情色意識。第四章指出明清的豔情文本以狂野的想像建構一個不以繁衍後代為目的的情色世界。第五章以三個不同的豔情小說探討明清豔情小說所展現的情慾世界與情色意識。作者黃克武以空間的觀念作為切入點,探討豔情作家如何透過空間安排與逾越來書寫情慾活動。
下篇的三章探討「現代轉型」。第六、七章將焦點從明清時期轉移到民國初年,從明末到民初中國男子對身體與情慾的看法有不少的連續性,但是另一方面隨著西力的衝擊與全球化的發展,傳統的觀念也發生了許多變遷。作者黃克武利用民初報紙的醫藥廣告來分析廣告內容所反映出男性的夢想與恐懼。第六章處理報紙醫藥廣告如何反映與形塑近代中國在中西論述交織之下的疾病觀與身體觀。第七章進一步地從腎、血、腦三類型的廣告,分析代理跨國公司藥品的廣告商如何一方面延續本土的文化傳承、語彙觀念,另一方面借助國外報章相同商品之廣告形象來行銷其商品,總之,全球化與地方化的過程是交織在一起的,全球化的部分展現科學論述與全球跨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地方化則顯示依賴傳統語彙的身體想像在西力衝擊之下仍有強勁的延續性。第八章探討「私領域」觀念在近代中國之發展。
另一方面,本書所收錄的這幾篇文章使用了以往史學研究較少運用的文學素材,來探究明清至民初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
2020年8月20日 想读
井中奇书新考 豆瓣
作者: 陈福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5 - 7
公元一六三八年冬,苏州承天寺疏浚古井,得一铁函,中藏诗文手稿一部,题曰《心史》,宋遗民郑所南先生所著,吾华爱国奇书之罕与伦比者也。而清初一二丑佞之徒和乾隆时三通、四库御用馆臣蓄意指为伪书,迄今竟仍有权威典籍存斯谬说。
陈福康穷三十余年之功,集奇书出井以来社会反响、正反诸说,细加勘比,擧有力之据,斥无根之谈,乃成《井中奇书新考》,使此一历史巨桉定谳于一,亦一奇也。又于此切入,更深观察宋季、明季、清季诸期之文学与文化,表章爱国先人,痛斥学术腐败,更一奇也。“力学当今世,痴情到井书。一心穷万卷,孤烛照羣愚。”“耳食纷纷说真伪,奇书竟付一人探!”斯当今识者读后所题,而陈著所当之无愧者也。
2020年8月18日 想读
知識的不正義 豆瓣
Epistemic Injustice: Power and the Ethics of Knowing
8.4 (5 个评分) 作者: 米蘭達.弗里克 Miranda Fricker) 译者: 黃佩玲 八旗文化 2019
內容簡介
不正義的另一種面貌
貶低一個人的人性,
並且剝奪一個人的力量的最好方法,
就是剝奪他的發言權
正義是哲學裡面最古老、最核心的主題,人們總以為只要了解正義是什麼,便能以否定的方式來理解所謂的不正義。然而,本書作者弗里克透過揭示認知活動的倫理向度,將焦點從正義轉向了不正義,藉由不正義開展的空間,更深刻反思正義是什麼。
在不正義的範疇中,除了女性和少數群體所面臨的社會或政治不正義之外,還存在著一種獨特的認知類型的不正義,叫做知識的不正義。
這種不正義又分成兩類。
證言不正義:我們常因一個人的身分,而貶低了他話語的可信度,這樣是對那人作為一個「認知者」的不尊重和傷害,更會產生不正義的後果,比方說那人無法伸冤。常見例子是兒童對於性騷擾的指控常遭大人漠視,或是警察因為你是黑人而不予採信你的證詞。在無法伸冤下,他們往往會繼續被騷擾或欺壓,因此可能懷疑自我的價值,認為自己低人一等,不值得被人所相信。
書中舉了哈波.李(Harper Lee)所著的《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為例說明。小說場景發生在1935年阿拉巴州馬州梅岡郡的法庭上。一個年輕黑人被控強姦白人女孩。儘管被告辯護律師已證明,年輕黑人湯姆無法毆打這女孩並造成她受害當天留下的傷口,但審判過程中,證據的力量與種族偏見的力量直接交手,清一色白人組成的陪審團所做出的判決最終屈服於後者。
小說場景呈現了作為一名發言者,湯姆如何被陪審團所認識,這個過程中有著相當複雜的社會意涵在運作。最終,陪審團成員堅持他們對被告所持的偏見,而這類偏見主要來自當時的種族刻板印象。
詮釋不正義:是指我們受了冒犯或者經歷痛苦,但因為集體詮釋資源的差距導致的認知劣勢,以致我們不屬於社會關注的團體,對相關經驗的語言甚至概念都還未形成,於是我們受苦但講不出來,講了別人也聽不懂,甚至有時自己也不太能理解。比如說,年幼的房思琪被補習班老師性侵,深感困擾,卻無法明確了解自身的經驗,而誤以為是愛情。又如一個人若不瞭解醫療相關用語與自己的身體器官部位,去看病時完全無法跟醫生溝通,就可能在很危急的狀況下,卻不理解自己情況危急。
書中以埃德蒙•懷特(Edmund White)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成長故事的自傳體小說《一個男孩的故事》(A Boy’s Own Story),呈現了在當時的詮釋資源下,一個男孩以扭曲方式理解自己的慾望,而覺得自己不正常。由於當時集體社會對於同性戀的理解如此強大,而個人經驗卻是如此孤獨和不明確,導致他覺得自己的欲望很可恥。
這本開創性的著作為這兩種知識的不正義清楚定義和命名,帶給我們的深層啟蒙。這本哲學界的重要著作,將有助於社會各界提升理解彼此的能力,並重視不正義的認知歧見,並消弭社會偏見,深具意義。
審定
賴天恆 (澳洲國立大學博士候選人)
名人推薦
朱家安(沃草公民學院主編)
林雅萍(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吳秀瑾(中正大學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好評推薦
◎整體來說,《知識的不正義》是對一個很少用清楚概念來談論的普遍問題所做的檢視,當這些問題可以被理解、被傳達,真是令人感到興奮,最終期盼能獲得解決。——女性主義評論
◎對當代知識論做出了原創且刺激的貢獻…….弗里克的書中有許多令人欽佩的東西。它清晰、流暢、結構合理、論證嚴謹、不流於資料堆砌。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透過密切關注我們的經驗,豐富了當代的知識論,並調遣倫理學、政治理論和女性主義哲學,深化我們對認知問題的理解。因此,知識的不正義不僅對知識論卓有貢獻,而是對所有學科都做出了重大貢獻。──Michael Brady,分析評論
◎在這個優雅且具開創性的作品中,弗里克為這種不正義現象命名,並分成兩類型,並針對每一種提出了相應的補救措施。正如書名所傳達的,弗里克在價值理論和知識理論的嶄新肥沃邊界地帶,積極地耕耘開闊。我們是社會性的生物—─在傳統的分析知識論中這常常被忘記;我們也是認知者——這則在癡迷於權力的後現代理論中常常被遺忘。這本書不僅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倫理學和知識論結合起來,一個美妙且雄心勃勃的嘗試,也是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進行命名的美麗的有力嘗試。要有所進展,必須能命名敵人!管它是性騷擾還是知識的不正義!——Rae Langton, Hypatia
◎弗里克以經常會令人抓狂的方式,跨越了哲學的分支,揭露我們認知活動中某些更險惡的面相。任何對道德、哲學、社會和政治哲學感興趣的人,這都是一本必讀之作。──Francesco Pupa,Metaphilosophy
2020年8月1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