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鱗嬌擺尾,青鬢膩沾唇 - 标记
宋代的宗教、身分与司法 豆瓣
作者: 柳立言 中华书局 2012 - 6
本书是台湾中研院研究员柳立言先生关于宋代法制史研究的最新力作。本书以宋代的僧人和婢妾这两类特殊人群为例,分析在僧人发生刑事犯罪时,婢妾主张民事权利时,他们的宗教和家庭身分如何影响司法审判。本书以宗教和身分为线索,试图探索宋代司法过程中影响审判的各种人为因素。
2020年5月29日 想读
从西郊到南郊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康乐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汉化带来衰弱?
改革引向灭亡?
重大政治决策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向?
------------------------------------------------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以非常手段
将国都从平城迁往洛阳,并致力推行汉化
完成了祭天大典从“西郊”到“南郊”的转变
使游牧之俗渐慕华风
...
然而,短短三十年后,公元523年
北疆即爆发“六镇之乱”
北魏的衰亡由此开始
...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
反而为帝国敲响丧钟
何以如此?
本书将揭开这一历史迷雾
------------------------------------------------
依个人之见,本书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是相当成功的。最主要的优点在于有整体的观照,能铸造概念、运用概念来说明关键的问题,并有坚实的实证基础。……本书作者讨论北魏的礼制与孝道问题,不唯是北朝史领域上的一个突破,也应能对研究其他时代的学者有所启发。
——陈弱水,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
◎ 内容简介
“西郊”与“南郊”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祭典——“西郊”是拓跋人的祭天大典,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南郊”则是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也是祭天仪式。从西郊到南郊,意味着游牧之俗向华夏之风的转变。
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本书追根溯源,从嘎仙洞鲜卑石室的发现讲起,对北魏内部势力进行细分,极具创见地提出“代人集团”这一重要概念,指出其居于北魏政权的核心地位,再以统计学的方法,揭示改革前后各方势力的消长。在讲述孝文改革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文明太后的崛起之路与统治手段,她推动的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实为孝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孝文改革,作者则详人所略,另辟蹊径,敏锐地抓住以祭典为代表的礼制改革,并着力探讨孝道与北魏政治间的关系。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对后世影响甚巨,改变了中古史的走向。何以如此?本书洞幽察微,对这一复杂问题进行了解答。
2020年5月26日 想读
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 豆瓣
7.5 (20 个评分) 作者: 张定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同名诗歌为诗人张定浩作品。这首美丽的情诗,最早在豆瓣受到豆友的喜爱和推荐,后经由北大民谣歌手程璧谱曲发布,为年轻人传唱。
这本集子收入包括该诗在内的四十多首诗歌,其中大部分是诗人自复旦求学以来,“在生活中最必要时刻”对情绪的积淀,对 丰 盈与贫乏的书写,再次展现诗人敏锐而美妙的汉语语感。最后十首短诗是为小女儿斯可所作,情绪和文字一样干净柔软,仿佛叫人看见了完整的世界。全书由“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师周伟伟精心设计,值得珍藏。
2020年5月1日 想读
宋代的仕女与庶民女性 豆瓣
作者: 程郁 大象出版社
妇女史研究,在本世纪初逐渐由冷变热。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作者从宋代的女德教育入手展示笔记内外所见的妇女生活。靖康之难中女性所遭受的性暴力,对南宋以後女德教育的苛刻化有重大影响。以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分析的主要工具,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笔记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作者又尝试利用地下發掘的墓葬壁畫等图像史料,作为文献资料的参照。尝试将图像史料与文献资料相对照为本書的特色之二。依据宋代的文献资料,其中妇女史研究方面,学界有重于精英妇女的倾向, 对于庶民妇女群体的研究最为薄弱。本书选取妾与乳母这两个群体作为观察的重点,由於她们具有由下層向上層流動的特點,此为本书的特色之三。
2020年4月2日 想读
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 豆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一〇二
作者: 陶晉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1
北宋廣開科舉,大量取士。
新的士大夫形成政治、社會和經濟上的領導菁英。
本書根據士人和士大夫自己和他們的家族活動實況的記述,來重現他們起家的經過,士宦生涯的甘苦,婦女角色的成型,維持家族興盛的策略,以及退隱生活的規劃。
2020年4月2日 想读
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 豆瓣
作者: 盧建榮 麥田 2006
透過盧建榮教授這一本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讀者可以了解五世紀到十一世紀的中國士人階級所共享的死亡文化,其中就以墓誌為例,墓誌是唐宋文人高度競逐其文學成就的主題,其中有我們不知的文學運動、宗教信仰的衝突與社會變遷,隱而不顯於高懸靈堂的輓聯之上,而是從墓穴中出土的墓誌銘中,一一地吐露。能夠特別洞察到墓誌銘的價值是本書非常卓越的貢獻,並且從其中抽絲剝繭地分析士人如何看待死後的世界透過花大錢甚至舉債遷墳邙山的社會集體行動,以期死後家族親屬可以地下重聚。合葬或獨葬與傳統婚姻制度和宗教信仰之間的關聯。從第三章到第五章,死後相約泉下、遺囑和飾終之典以及佛教死後信仰的影響,即使處於一千年後的現代華人社會,還是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影響,即使以非常不同的表達,訴說著非常接近的心態結構。
盧的北魏唐宋文化史,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與法國史學家PhilippeAries的死亡史研究相提並論的一本巨著,他們都企圖透過死亡這個向度來說明某一個階層或者一個社會的集體心態,以及從死亡相關文類中,如何再現社會的身份與階層差異,以及士大夫看待自我的方式。在Aries的研究中,他區分了四到五個時期,每個時期與其他時期有延續也有差異,在盧著,雖然只是討論一個長時段的結構,但是卻相對地強調法國社會學理論家布迪爾(PierreBourdieu)的概念場域、慣習、自主性等,藉此說明為何墓誌中的死亡觀念和社會實做得以不變六個世紀,我認為這是一個突破性的嘗試和強烈的企圖心,透過新的區分原則和史學關懷,有別於朝代的或者西方漢學家的幾個歷史分期,同時打造中國死亡研究的社會史和文化史。
如余英時、蒲慕州等人都曾經關注中國人的生死這個主題。恰好組成一個連結和比較的歷史進程,余英時先生的東漢生死觀,討論了大思想家王充的論衡和道家的太平經和太上感應論等概念,如何結構著東漢時期的生死事務,儒道思想對於生死概念的影響,不論是衝突或者融合,儼然就是一個思想的上層結構,籠攝著我們思考的邊界;蒲慕州鬼魅神魔或墓葬與生死等書,銜接著唐宋以後,愈加發達的佛教與佛教世俗化之後與民間信仰及道教的融合,諸如冥報、地獄和功過格等,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甚至現在我們都沒有脫離活在這數個死亡意象構成的生活世界。
死亡、儀式與宗教的長時段特質,使得這本北魏唐宋死亡史訴說的不僅是一個歷史的過去,或者一個隱然消失的老故事,或歷史陳蹟,而是一個現在的過去(past of present)。
-蕭旭智
2020年1月24日 想读
家园与天下 豆瓣
作者: 何予明 译者: 何予明 中华书局 2019 - 11
本书发掘并重新审视一批明代流行图籍,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生产、传播、阅读、消费过程的回溯,对这些明代图文文献在明人阅读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并试图构建新的有关明代文献研究理论与方法。本书2013年以英文,由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2015年获得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在该奖评委会给出的奖辞中,这样写到:该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对明代流行图籍从物品、商品以及文化工具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发掘和历史分析。对视觉文化、物质文化及文本传承的分析富有创见,并由此权威性地重现了由笑话、酒令、戏曲杂书、通俗类书等明代时尚读物所营造的人与书的世界。
2019年11月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