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鱗嬌擺尾,青鬢膩沾唇 - 标记
公主政治 豆瓣
作者: 黃旨彥 稻鄉出版社 2013 - 6
本書主要以「情兼家園」為突破點,探討以公主為中心所建立的各種政治關係。魏晉南北朝的公主,由於獲得制度及文化的支持,得以名正言順地干預政治上「廣義的家事」,這或許能為漢唐之間頻繁出現的女性參政現象,提供一扇理解的窗口。然而公主預政基於家庭倫理與家居情感而生,因此很難超脫父系家族倫理的限制,只能游走於文化結構的間隙中。階級與性別之間相生相剋的各種互動關係,便藉著公主政治的研究,具體而微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2020年8月7日 想读
身分、文化與權力 豆瓣
作者: 甘怀真 主编 臺大出版中心 2012 - 2
士族是臺灣之中國史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書的論文反映了目前臺灣三十歲世代學者的士族研究傾向。全書的特色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反省既有士族學說的前提下,從個案出發,希望能發掘更多的史實;二是從社會、學術、文化的樣態上,開發士族研究的新領域;三是從石刻墓誌的新史料再探中古士族的發展。此外,本書也嘗試由地域統治階級的觀點思考士族課題,在跨時代的比較研究下,討論了元代士人文化與清末民初士人文化的轉變。
2020年8月7日 想读
夾縫中的女人 豆瓣
THE NEW OTHER WOMAN: Contemporary single women in affairs with married men
作者: 蘿芮‧理查森(Laurel Richardson) 译者: 羅愛萍 / 王蜂 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8 - 10
他和「她」之間,還有個「第二世界」。
一段建立在祕密、欺騙與背叛上的關係。
美國性別研究先驅大膽選題,
第一本「第三者現象」研究專著。
在他與妻子的主要世界之外,
另外有個「她」和他的世界,
她隱身於此,成了沉默的第二性,
她也是女人,卻被女人排除在外,
她是──人們好奇卻又避而不談的「第三者」。
「要當心。」幾乎所有曾為第三者的女性都提出相同告誡──告誡所有女人,也是告訴自己,這條路不好走,因為「她」被視為另類的女人。
但其實,「她」就在你我身邊,遍布於社會的各個階層。
一直以來,提起婚外情話題是禁忌,雖然它明明與婚姻關係平行存在,但人們說服自己:那只不過是一次出軌。然而,根據社會學博士理查森的觀察,「第三者現象」之普遍,儼然形成不容忽視的社會模式。
身旁朋友當了二十年第三者的經歷,觸發理查森博士展開研究,在書中,真實呈現第三者的思考樣貌,深掘社會為婚外情建構出的「第二世界」,透過實際訪談及分析詳加探討:
‧兩性對於「友情」指涉的差異,如何使「她」捲入這種昏昧不明的關係中?
‧「性」與「愛」,在其中代表什麼意義?
‧同為女人,關於對他妻子的負罪感、嫉妒等情結糾纏,「她」如何相應?
‧「她」的未來,何去何從?……
本書前所未見地舉出大量的第三者實例,從多面相表露心聲,穿透性別視角,追溯其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闡釋女性意識對「第三者現象」的影響,以及身處其中,「她」的情感糾葛及思索。
我們刻意迴避,但「她」始終是存在於女性的角色之一。
第三者是第二世界中的「第二性」。「第三者現象」所突顯的,正是女人在群體與自我的夾縫中,在道德和自覺的夾縫中,為長久以來擺盪不定的位置,尋求一種突破的可能。
2020年7月28日 想读
怀柔远人 豆瓣
作者: [美]何伟亚(James L.Hevia) 译者: 邓常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
本书中何伟亚开宗明义地表述了他不是在提供一种中国历史研究的新模式,也不是在提供替代传统冲突论的描述方式,而是尝试对“马嘎尔尼使华”事件进行重新审视。传统上人们偏爱把“马嘎尔尼使华”解释为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如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等等。而何伟亚正好试图说明,中英两国在这一事件中的矛盾和冲突并不是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两大帝国构建之间的冲突。
2020年7月28日 想读
种族主义的边界 豆瓣
作者: (法) 达波洛尼亚 译者: 钟震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7
本书通过比较研究的形式,结合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对当代种族主义的性质和概貌进行了归纳和介绍。书中还论述了发生在多国的出于对安全的偏执追求和日益突出的身份收缩现象是如何逐渐使强化对少数族裔的国内监控和边境检查措施正当化的。通过本书,读者还可以了解反对种族主义、身份收缩、族裔排斥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基础。
2020年7月28日 想读
我們最幸福(增訂版) 豆瓣 谷歌图书
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
9.3 (24 个评分) 作者: 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译者: 黃煜文 / 祁怡瑋 麥田 2015 - 5
☆亞馬遜讀者五星書評,授權多國語言出版,中文版銷售突破10萬冊!
☆增訂版收錄芭芭拉‧德米克新寫的長篇後記:金正日辭世後,北韓依舊是兩千三百萬人民的牢籠,近萬字的內容解析金正恩如何以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家元首之姿,鞏固看似垂危的政權,並補述六名脫北者的生活現況。
=極權主義文獻開創之作=
榮獲「2010年英國年度圖書獎」
入選「2011年美國國家書卷獎非文學決選作品」
《我們最幸福》是描寫朝鮮生活最好的一部作品!──英國圖書獎評委
芭芭拉‧德米克用一種引人注目,而又讓人難忘的方式為人們展示出這個封閉的國家,其實就是喬治‧歐威爾《1984》的現實版
朝鮮向來是個外人難以深入、臆測的一個祕密國度。
夜空中,整個朝鮮地區都是黑的,那黑暗訴說著人民深不可測的痛苦,有時卻又穿插著零星微弱的希望曙光……
與燈光閃耀的南韓相比,北韓好似黑夜與白晝。在這裡,飢荒奪去了數百萬人的性命,製造和貿易幾乎停止,經濟崩潰,醫療機制失敗,人們習慣行走在要跨越屍體倒臥的街頭。
朝鮮曾遭受兩次悲劇。第一次是朝鮮半島分裂的二戰結束時,史達林扶植金正日作為蘇聯在朝鮮的代理人;第二次悲劇是蘇聯的崩潰。在後蘇聯時代,朝鮮遭受電力、自來水和食物短缺之苦,金日成和金正日藉機創造了個人崇拜的一種痴迷的支持,自我監督的社會。本書透過生動地描寫六個勇敢脫北者的悲哀生命,投射出現實生活中集權主義的本質。
《我們最幸福》作為一個故事確實引人入勝,但實質上則是一種政治信息的描述:看這個極權主義鎮壓下,可怕的朝鮮共和國是如何成功地讓人民對外部世界完全一無所悉,以及他們如何避免內部政權垮台?其中究竟暗藏了什麼樣的詭計?
從六名平凡百姓的生活中,我們對北韓有了超乎以往的認識。
《我們最幸福》追溯六名北韓人超過十五年來的生活──在這長達十五年以上的混亂時代裡,他們遭遇金日成去世,他的兒子金正日在無人挑戰下接掌大權,以及蔓延全國的大饑荒,這場災難奪去全國五分之一人口的性命。
獲獎新聞工作者芭芭拉‧德米克帶領我們進入一個過去從未見過的國度,她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生活在今日最壓迫的極權主義政權下會是什麼感受──這是個歐威爾筆下的世界,沒有網路,廣播與電視選臺鈕全固定在政府頻道上,就連表露情感也會遭到懲罰;在這個警察國家裡,告密者受到獎賞,而無心的言論很可能讓人終生監禁於古拉格。
德米克帶領我們穿過政府的重重檢查,進入到北韓深處。從謹慎而敏銳的報導中,我們看到她的六名主角──他們全是尋常的北韓平民──戀愛、養家活口、懷抱野心,以及努力求生。然後,一個接一個,他們終於發現自己被政府背叛,而我們全程參與了他們的心路歷程。
《我們最幸福》是極權主義文獻的開創之作,它讓我們有機會一窺這個逐漸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封閉國度。
2020年7月22日 想读
门阙、轴线与道路 豆瓣
作者: 曾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内容简介】
《门阙、轴线与道路:秦汉政治理想的空间表达》立足于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利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案分析入手,探讨秦汉王朝国家如何通过人为规划、设计,贯彻自身的观念和意图,从而将自然地理空间成功地塑造为政治空间、文化空间。全书详细分析了门阙等人工建筑营造的政治空间的象征意义;秦代以咸阳为中心、朐县秦东门和高阙为端点的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又通过对汉代博士群体籍贯及活动地域的分析,讨论了汉代文化空间的流变等具体问题。
【编辑推荐】
本书积极探索秦汉帝国统治者如何通过对政治空间的营造,直观展现其礼仪秩序与权力等级;如何通过对自然空间的改造将自然山川融入人间秩序,又如何通过对文化空间的整合传达统治理念,实现政治理想。本书立意新颖,大量运用一手简帛资料,具有学术价值 。
2020年7月20日 想读
顧孟餘的清高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黃克武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0 - 5
本書是國民黨左翼要人顧孟餘的首部學術評傳。顧孟餘在20世紀20至50年代活躍於中國政治舞台,曾是汪精衛派系的核心人物,與陳公博並稱汪之「左膀右臂」;1938年後與汪精衛分道揚鑣,加入蔣介石的抗戰陣營;1949年後與張發奎、張君勱、張國燾等人領導第三勢力運動。
黃克武教授廣泛搜求散見於多處的顧孟餘舊作,及與之相關的各類史料,描繪出顧孟餘的一生際遇及政治選擇,並進而勾勒時代的各種重要變化,如國共之合分、國民黨高層的派系競合與內部紛爭,乃至冷戰期間「流亡知識人」對於「中國往何處去」之議題的探索。
2020年7月18日 想读
想象的城市 豆瓣
作者: 孙绍谊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927年至1937年期间的上海半殖民地文化和现代性,是对以小说、电影、建筑、广告乃至时装等多重话语构建起来的关于上海都市之想象的考察。作者探索老上海话语的迷宫,重现检视都市上海在中国现代政治和文化史上的角色,对层次繁复、意蕴丰富的都市想象重新爬梳整理,建立起上海文化的“另类”特质。
2020年7月3日 想读
艺文中的政治 豆瓣
作者: 黄宽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本书以南宋时代士大夫的仕宦、文学交流、人际交往为中心议题,讨论他们的文学作品及人际关系中所反映出的士人的文化生活、南宋一朝之政治发展和社会文化。全书主题分作三编,“议题编”两篇文章讨论南宋政局与社会文化之关系,“研究编”六篇文章,以楼钥、刘宰等为例讨论士人文化互动与人际网络的构建,“评述编”是作者对近年来宋代政治、社会研究的简要评述,包括对邓小南教授《祖宗之法》的评议,以及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陶希圣的追怀。
2020年7月3日 想读
妇女与社会 豆瓣
作者: 李貞德 / 梁其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 4
本次所选十二篇论文,在时间上含括自两周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而半数则集中在明清以下,一方面编者尽量涵盖整个历史时期,尝试呈现各时代妇女史的成果,另方面近年来明清史学界著重新史料与新视野的气氛也表现在妇女史的研究上。这二十篇论文中,除两篇在1991年出版之外,其余皆为近十年内发表者,其中甚至有三篇是2003年的著作。这并非编者喜新厌旧,而是最近十年来台湾的妇女史研究蓬勃发展,视角新颖而佳作如林。十二篇之中,两篇出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三篇出自《新史学》杂志、三篇出自《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也大都反映了较常登载中国妇女史相关论文的刊物情况。
2020年6月30日 想读
翻译的传说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胡缨 译者: 龙瑜宬 / 彭姗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9
晚清民初,以一种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现代性焦虑为背景,中国“新女性”形象在中西各种话语与实践的纠缠混合下,逐渐浮现。而作为对话的桥梁。翻译无疑为探究这一生成过程提供了极佳的视角。作者通过考察各种文体、版本及媒介方式,大跨度地并置、比较形象类型,对“傅彩云”、“茶花女”、“苏菲亚”及“罗兰夫人”等流行形象的生产、流传以至移植情况进行了有效的追踪。这些经典“传说”都将成为建构中国“新女性”的重要资源;而通过对它们的生动剖析,《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从整体上也构成了一个展示中西文化对撞、磨合与再生,凸显想象他者与自我再想象之复杂关系的精彩“传说”。
2020年6月28日 想读
停云献疑录 豆瓣
作者: 谢正光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 1
作者对明清之际历史尤其是南明历史造诣甚深,其中关于明遗民之著述享有盛誉。本书是作者的批评文字,多是评论当代学人著作的文章,包括钱钟书、冯其庸、范文澜、孙康宜等,其中对钱锺书提出的钱谦益降清后奉佛是内心有愧,非真心信佛的看法,作者认为并不周全,因为钱谦益出生于奉佛世家,他入清前即奉佛。而其批评时政的文字,往往于偈佛护法发微。其余谈赵翼的诗坛地位,倪云林画作《霜柯竹石图》的新赝旧伪,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宣南诗社及吴梅村事迹考,以及论木陈和尚《北游集》、山东莱阳姜氏行谊等。作者学识渊博,内容丰富,有很高学术价值。作者书斋名“停云阁”,因而以此为名。
2020年6月27日 想读
明清之際的史家與明史學 豆瓣
作者: 吳振漢 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2019
本書超越清代官修《明史》框架,上溯明末清初史家對明代史的建構與論述,拓展微觀檢視和宏觀評價明史學的視野。書中取擇八位具代表性史家,一一探析他們著史的真知灼見和偏見盲點,進而提出釐清史實和均衡史論的建議。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生与死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何冠彪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97
本書的主旨是研究概括崇禎至康熙近百年間,其中包括與順治朝並存的南明時代的明季士大夫的殉國情況,及明清之際士大夫對上述殉國者的意見和評價。而所謂「士大夫」則指一切已出仕和未出仕的讀書人,包括各級在任、停職及退休官員,以及取得進士銜而未授職的士人、其他具有科舉銜頭的士人、國子監和地方庠序的學生及一般布衣之士。
明季士大夫所面臨的是一連串的抉擇。他們最先必須選擇的,自然是生存或死亡,即殉國與否。明季士大夫殉國不始於明亡以後,因為明末在「流寇」和滿清交侵下,不少士大夫在城陷或被俘時,便要作出抉擇。殉國者固然一死百了,不殉國者隨即得面對反抗或不反抗的抉擇。不反抗者在新朝統治下,固須在出處之間作出取捨;而反抗者在失敗後也再次面臨生與死的抉擇。如果他們願在清朝統治下生活,又必須在出處之間作出最後的抉擇。由此可見明季士大夫面臨的抉擇是一個接一個的,而以生與死作為開端。當他們在生與死之間作出抉擇後,才產生出殉國、起義、歸隱甚或仕敵的取向。由這些取向,我們可以了解明清之際知識分子在忠孝思想和個人主義相互影響下,所表現的行為及道德標準,也可以窺見當時知識階層的心態,從而推想當時的社會及政治狀況。
2020年6月16日 想读
明代女性复仇故事的文化史考察 豆瓣
作者: 陈晓昀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1 - 6
本书以探讨女性暴力与女性柔弱的冲突点的问题意识出发,观察明代的文人士大夫如何处理在伦理脉络下被“正名”的女性暴力,即“女性复仇”。首先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复仇”的种种理解和相应的报应观、果报观,铺陈中国“复仇报恶”的思想背景;再以富含伦理意义的法律文献、女教书以及正史与方志为主,分析女性复仇故事。属于性别史、文化史与历史书写的研究。
2020年6月14日 想读
钱谦益的“诗史”理论与实践 豆瓣
作者: 严志雄 中华书局 2019 - 9
本书主要讨论钱谦益的“诗史”理论及其于清代的接受史,也论述钱谦益个人的诗史创作实践。分上下两编,上编包含两章,*章考论明遗民性诗学在清初发展的历史环境和理论脉络,第二章对钱谦益在有清一代和民国初年的接受史进行考察。下编包含三章,分别对三组诗歌展开文本细读,这些作品均来自钱谦益的《投笔集》。
2020年6月13日 想读
郑思肖集 豆瓣
作者: 郑思肖 / 陈福康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 5
2020年5月29日 想读
谁能照顾人 豆瓣
作者: 范雪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9
《谁能照顾人:战时中国的文学与文化研究/东大中文·新学衡文库》的主体是作者近十年内关于抗战时期文化研究的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研究延安文艺和抗战文学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主要发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新诗评论》等刊物上。第二部分是以电影研究为主的论文集合:两篇关于1930年代电影的学术论文(发表于《文艺研究》和《现代文学与文化》):一篇电影书评(发表于《新京报·书评周刊》);还有一篇是对晚清沪上小说《海上花列传》的研究论文。
2020年5月2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