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豆瓣 Goodreads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1
9.2 (9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译者: 黄昱宁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2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近四十八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三卷陆续出版。第一卷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崩壞之家 豆瓣
The Bone House
作者: 布萊恩·弗利曼 / Brian Freeman 译者: 周樹芬 尖端出版 2013 - 3
無法相信任何人,即便是最親密的枕邊人?
無法告訴任何人,隱藏的祕密卻引來殺機!
寧靜美麗的家園、英俊忠貞的丈夫,這是夢想中的景色,還是鮮血堆築的假象?
【各界好評】
★美國亞馬遜網站五顆星推薦。
★名列「明尼蘇達州圖書獎」決選名單。
★英國每日郵報、出版人週刊、美國懸疑雜誌、密爾沃基哨兵報、科克斯書評、啟筵雜誌、膠鞋書評等國外媒體齊聲推薦!
「逼真且充滿說服力」──傑佛瑞‧迪佛,《人骨拼圖》作者
「媲美《第43個祕密》作者哈蘭‧柯本。美妙的毛骨悚然,緊張與驚悚交織」──《每日郵報》
「一個重要的天才」──《衛報》
「精心安排的角色,與扣人心弦的劇情高潮。」──《出版人週刊》
「精采!書中包含眾多轉折與陷阱,緊拉住每一位喜愛懸疑小說讀者的心。」──《科克斯書評》
【內容簡介】
多年前,一場大火燒毀伯恩家。那是美麗小鎮不願提起的傷痕,一名男人活生生燒死自己妻子與孩子的人倫悲劇。
數年後,嚮往寧靜生活的布雷德利夫婦,從芝加哥搬至這個風景如畫的田園小鎮──門郡。原以為是實踐夢想的第一步,沒想到是惡夢的開始。
原本就排斥外來者的小鎮,在身為高中教師的馬克被懷疑和女學生有染之後,惡意變得越來越濃烈。馬克因此失去工作,夫妻倆期待的美好生活逐漸走樣。
一年後,來到佛羅里達度假的布雷德利夫妻捲入命案。死者是一名十六歲的女孩,她正是傳聞中和馬克有染的女學生的妹妹。動機十足,加上命案當晚曾和死者見面,使馬克成為最大的嫌疑犯。
外遇、侵犯未成年少女、殺人……儘管馬克面臨的指控越來越嚴厲,希拉蕊始終相信丈夫是清白的,並且試圖證明馬克的無辜、守住逐漸崩毀的家。
一番追查之後,希拉蕊發現,女孩的死或許跟小鎮隱瞞的案件有關──當年燒毀伯恩家的大火延燒至現在,她必須挖掘出埋葬在灰燼中的祕密。
悉达多 豆瓣
8.9 (375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姜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1
《悉达多》并非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千万寻常人亦会经历的一生。
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常认为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人。抛下过去,随了跌跌撞撞的步伐,找寻心中的声音,追逐名利,经历友情,品尝爱情。不同的是,悉达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确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黑塞的语言是充满诗性的,正如本书副题“一首印度的诗”,因不得而知的原因,此副题在前人所出版本中都被回避了。为了尽可能表现黑塞的诗意,我们选择从德文直译(据悉市面销量最高版本译自英文版),尽管我们的译文不能完全实现这种诗意,但其诗的本性与精神显而易见。
本书地位在前人的版本中已被反复强调——亨利·米勒的最爱;影响了包括电台司令在内的许多名人雅士;在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大学生们人手一册等等。
但如书中成为摆渡人的悉达多所述,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所以倘若你碰巧遇到了这本小书,请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字。
愿你在读了悉达多的故事后,也能有所感悟,并开始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Case for Three Detectives 豆瓣
作者: Leo Bruce Academy Chicago Publishers 1996
Possibly the most unusual mystery ever written. A murder is committed, behind closed doors, in bizarre circumstances. Three amateur detectives take the case: Lord Simon Plimsoll, Monsieur Amer Picon, and Monsignor Smith (in whom discerning readers will note likeness to some familiar literary figures). Each arrives at his own brilliant solution, startling in its originality, ironclad in its logic. Meanwhile Sergean Beef sits contemptuously in the background. "But," says Sergean Beef, "I know who done it!"
The Woman in the Wardrobe 豆瓣
作者: Peter Antony 1951
The little town of Amnestie had not known a death so bloody since the fifteenth century. And certainly none more baffling—to all except Mr Verity. From the moment he appears this bearded giant—ruthless inquirer, devastating wit and enthusiastic collector of the best sculpture— has matters firmly (if fantastically) under control. Things are certainly complicated, but this is hardly enough to deter Mr Verity. As he himself observes : " when the number of suspects is continually increasing, and the number of corpses remains constant, you get a sort of inflation. The value of your individual suspect becomes hopelessly depreciated. That, for the real detective, is a state of paradise."
幸福假面 豆瓣
Absent in the Spring
8.5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黄芳田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7
琼是个彻底务实的人,从小只想过安稳的日子;她挑有前途的律师结婚、阻止丈夫追求田园生活,也要求三个孩子都依她的价值观去做人生规划。一次探望小女儿的返程途中,火车因雨季路断而停开,她受困沙漠中的一个小站,每天只能在附近沙丘散步,走着走着,她开始面对自己,一件件以往刻意忽略的“小事”这时都不请自来……
本书初版于1944年,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她藉本书满足了一个对自我的提问:我是谁?我“真正”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所爱的人对我有何想法?他们对我的想法是否如我所想?过程峰回路转,真实而残酷。
大师 豆瓣
The Master
9.0 (8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译者: 柏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7
一八九五年,已被后辈作家称为“大师”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梦想着以一部戏剧征服伦敦。然而,他的第一出戏《盖·多姆维尔》首演既告失败。在失败的阴影下,亨利接受了爱尔兰贵族的邀请,在酒宴歌席中品味他人到中年的困顿,舔舐内心深处的创伤。
《大师》就从这里开始,一直写到一八九九年他的兄长威廉·詹姆斯去拉伊小镇探望他。在这四年里,他的生活相对平静,心底却波澜起伏。他时常怀恋他生命中重要的过客,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他作品和灵魂中留下印痕;他为自己的性取向而困顿不安;他回想自己的家庭、亲人对他人生的影响;他渴求温暖和慰藉,却刻意与人保持距离;他希望创造传世杰作,却时时遭逢绝望……这是亨利一生至关重要的心理转折点。
在托宾的同情而温婉的笔下,亨利·詹姆斯这位心理写作大师展示了他纤敏易感之心的横剖面,这真是他零落他乡、孤独一生的缩影。
返璞归真 豆瓣
Mere Christianity
9.6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刘易斯 译者: 汪咏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3
《返璞归真》是C. S.路易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邀到英国广播公司发表的战时系列讲话,讲述超越不同派别基督教的纯粹信仰。
《返璞归真》将信仰的真谛娓娓道出,它被公认为是路易斯最受欢迎的著作,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宗教著作之一。
本书将带我们回到路易斯给成千上万处于动荡不安的战争中的人们带来更新的时代,他的话语在今天仍和往日一样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
爵士时代的故事 豆瓣
Tales of the Jazz Age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裘因 / 萧甘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0
《爵士时代的故事》是菲茨杰拉德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一共包括十一个短篇。篇篇情节生动,寓意深刻,艺术感强烈,记录并描绘了年轻一代的梦想、追求、爱情、痛苦、失望、艰辛、迷茫等复杂的人生经历,折射出光彩夺目的爵士时代的异彩,高度戏剧化地表现了现代意识和传统观念之间的剧烈矛盾冲突。有些如《骆驼的后背》、《返老还童》等,经过改编之后还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
分成两半的子爵 Goodreads 豆瓣
Il visconte dimezzato
8.9 (208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吴正仪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作为“开放性”小说,这三个故事首先遵循人物的发展逻辑,并且在从读者中引发的、未曾预料的提问与回答过程中将开始它们新的生命。它们是现代人的祖先家系图,在其中的每一张脸上有我们身边人们的某些特征:它既是作者的,也同样是读者的。
恋情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the Affair
8.4 (133 个评分)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柯平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4
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里斯爱上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萨拉。一次意外事件导致萨拉不辞而别, 莫里斯在恨和嫉妒中度过了两年。两年后 ,他们再次相遇,当初那段感情中炙热的 爱、恨、猜疑、嫉妒、信仰,再度折磨着莫里斯。这段恋情最终如莫里斯所言:变成了一桩有开始也有结束的风流韵事。莫里斯记述了爱情开始的时刻,以及最后的时刻。这本书里有狂热的爱、狂热的恨、狂热的猜疑、狂热的嫉妒、狂热的信仰,有爱情中所有狂热的情感。
命运的内核 豆瓣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9.3 (23 个评分) 作者: [英]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傅惟慈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11
没人能看到完整的命运,但可以守护一个完整的自己。
------------------------------
《命运的内核》是格林对命运的探讨,穷尽了一个人在命运中会经历的一切考验:爱情、 婚姻、家庭、事业、责任、怜悯、信仰。人性中那些美好的部分,又是如何毁灭一个人的 。
二战期间,英属西非殖民地善良正直的警察副专员斯考比,为送妻子去南非度假,被迫向一名叙利亚奸商借债。在妻子离去之后,出于怜悯,他和从海难中生还的女子发展出一段恋情。在商人威胁利诱,以及责任和信仰等情感的折磨下,最终导致斯考比一步步走向了不可挽回的结局。
《命运的内核》是我写得最好的作品。这部小说有着某种腐蚀性的东西,因为它过多触动了读者内心薄弱的部分。——格雷厄姆•格林
------------------------------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
◆1950年,首次获得提名,一生提名多达21次,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
◆马尔克斯说:“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一生虽未获奖,却被一众诺贝尔获得者马尔克斯、福克纳、V.S.奈保尔、J.M.库切、威廉•戈尔丁、马里奥•略萨视为精神偶像和导师。
◆“我是你的忠实读者,格林先生。”——马尔克斯。
◆《命运的内核》是格雷厄姆•格林备受推崇至高杰作。
◆1948年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2012年被评为詹姆斯•泰特•布莱克奖有史以来五大杰作。
◆入选1998年兰登书屋现代文库20世纪百大英语小说;2005年《时代》杂志1923年以来百大英语小说;2015年BBC历史百大英国小说;
◆穷尽了一个人在命运中的一切考验:爱情、婚姻、家庭、事业、责任、怜悯、信仰……
◆没人能看到完整的命运,但可以守护一个完整的自己。
------------------------------
◆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格雷厄姆•格林自成经典,他将作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的卓越记录者不断被人阅读和提起。 ——威廉•戈尔丁(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格雷厄姆•格林一直致力于记录这个世界。 ——V.S.奈保尔(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格林在这些作品里创造出自己的一片领土——“格林王国”。他把这些故事写得生动感人,吸引了千千万万读者。格林也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 ——J.M.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格雷厄姆•格林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旅行家,一个深入世界各个角落,记录战争、革命、疾病的冒险家。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未授予格林文学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错误。——诺贝尔奖评委拉斯•福塞尔
◆伟大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令人不安,如同在审判者的注视下。——约翰•厄普代克
◆《命运的内核》的出版,是一次文化事件……一部我从内心崇拜的作品。——伊夫林•沃
◆对人生绝望的研究……他在其中充分发挥了那些贯穿在他所有小说中的主题:怜悯、恐惧、爱情和失望,以及一种对人的精神解脱的探索。——英国评论家弗兰西斯•魏恩达姆
◆格雷厄姆•格林是我们这个年代中极富技巧、极有创造力和令人兴奋的作家!对真实存在的人类有着准确的刻画和动人描写!——《时代》杂志
◆格林用一部清晰易懂的寓言记录了一个人走向毁灭。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纽约时报》
世界的凛冬 豆瓣 Goodreads
Winter of the World
8.4 (108 个评分) 作者: [英] 肯·福莱特 译者: 陈杰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3
一切都始于那个裂变中的大时代——希特勒上台,爱德华八世退位,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世界剧烈改变,我该怎么办?这正是他们的困惑——一群处于人生黄金时代的少男少女,来自德国、美国、英国、苏俄和威尔士的五大家族,他们父辈的命运因一战而彻底改变。如今,世界再次破碎,甚至更加暴烈和残酷。然而,这就是他们的时代!在时间的永恒流动中,每个人都在创造历史。所以,为什么不一起来,会一会命运?
图夫航行记 豆瓣
Tuf Voyaging
7.4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乔治·R·R·马丁 译者: 朱佳文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5
作为一个星际行商,哈维兰·图夫并不善于经商,但是却颇具好运,机缘巧合之下,这位爱猫的白胖宅男得到了一艘古老的飞船。
用“飞船”来形容“方舟号”实属不敬,因为这艘古老的“旧银河联邦帝国生态工程军团播种舰”是一件不折不扣的终极毁灭武器,它拥有来自数百个世界的数百万种生物细胞,从病毒到霸王龙、从吸血鬼到异形——一应俱全。
它为宅男图夫提供的第一次服务,使用了克隆和时间翘曲——所用能量足以摧毁一颗恒星——只是为了克隆一只宠物猫。
一件终极毁灭武器落到狂人手里可谓灾难,可是落到宅男手里会如何呢?
图夫和他的“方舟”号走过了群星的每一个角落,在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幽默诙谐又引人深思的故事。
破案后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周翠 新星出版社 2015 - 3
《破案后》辑录了旅德法律学者周翠三篇关于德国刑事司法案例的系列文章——《破案后》、《世纪诉讼》和《冤狱五则》,三篇共七则案例。这三篇文章均在《读库》刊发过,其中几个案件有了新的进展,在单行本中作者也做了相应的增补。
作者梳理了大量相关案件资料,一步步记录下案件审理的进程,让普通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观摩了整个案件的过程;从作者进行的一些必要的文献综述、援引的大量 统计数据和摘译的判决内容中,也能看到另外一个国家的司法状况、法官心证的历程、律师工作的背景以及学者思考的维度。
这些司法档案,不仅仅可资法律工作者镜鉴,也可启迪开蒙大众读者。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5-c.w4002-6070215173.13.N4O7Ee&id=44663244878
滚吧,生活 豆瓣
Life
作者: 〔英〕基思•理查兹 / 〔英〕詹姆斯•福克斯 译者: 董楠 新星出版社 2013 - 5
滚石乐队吉他手、建队元老基思•理查兹自传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No. 1;《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榜No. 1
荣获诺曼梅勒奖“最佳传记”
仅凭10页书稿获730万美元预付版税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伙儿说你为什么锲而不舍?我想他们没太明白。我这么做不仅是为了钱,或者为了你们。我这么做是为了我自己。 ——基思·理查兹
- - - - - - - - - - - - - - - - - - - - -
摇滚界大腕基思•理查兹的自传,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的童年、创作、恋情等,重现他由无名小卒到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生。
基思•理查兹自小受外祖父加斯耳濡目染爱上音乐;在母亲影响下听摇滚乐;在斯图牵头下创立滚石乐队;为做音乐、为生存而偷酒瓶;遇上心爱的女子;像偷窥狂那样为写歌找灵 感;一连九天不睡觉录歌;在美国巡演,和警察过招;逃离英国;成家;结识圈内各色人士;遭遇亲朋故去;遭到队友米克的背叛……
正如他所言:这就是我的摇滚人生。信不信由你,我没有忘记这之中的一丝一毫。谢谢夸奖。
炽焰燃烧 豆瓣
Burning Bright
8.8 (3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恩·拉什 译者: 姚人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0
《炽焰燃烧》精准地捕捉到了美国南方阿巴拉契亚山区的复杂特征。这是一片荒僻而野蛮的土地,却有着令人窒息的美丽,带给人无限的许诺与苦难,它是美国著名作家罗恩•拉什的缪斯女神。拉什的短篇小说背景从美国内战时期一直延伸至今时今日,十二个短篇合力编织出一幅摄人心魄、直击心灵的文学丽景,小说中的人物未经雕琢,令人难以忘却。
在《炽焰燃烧》中,拉什揭示了近在眼前,可从未被人探索过的领域——先是风景,继而是黑暗但狂热的心,忧伤却迷人的灵魂。
——————————————————
2010年度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桂冠作品
当代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
罗恩•拉什 最杰出的短篇小说集
——————————————————
罗恩•拉什是一位透着黑暗美感、悲伤而又真实的作家。
——普利策奖小说奖得主 理查德•拉索
《炽焰燃烧》对美国南方阿巴拉契亚山区荒野的残酷生活方式作了简洁而又险恶的描画,在雷蒙德•卡佛的极简主义和威廉•福克纳的哥特手法之间寻觅到了一个最佳施力点……拉什深入至南部山区居民的罕见心理和情绪特质之中,反映出他们的骄傲、迷信和突然暴力相向的习性。
——《华盛顿邮报》
罗恩•拉什构建故事的技艺在《炽焰燃烧》中更为显而易见……这些短篇小说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拉什先生娴熟的写作技巧……优雅而老练的作品……拉什先生定然了解如何锁定读者的注意力。
——《纽约时报》
罗恩•拉什是一位文静而又有着惊人美感的作家……《炽焰燃烧》中的小说很有美感。每个故事都熠熠生辉,构架完美,文句既诗意十足又稳扎稳打。
——《赫芬顿邮报》
小说机杼 豆瓣 Goodreads
How Fiction Works
9.3 (70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伍德 译者: 黄远帆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本书是一部研究小说魔力的神奇之作——分析其主要元素,颂扬其持久动力。书中对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最时髦的批判深入到了讲故事时的机械设定,由此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当我们说”认识”某个虚构的人物时,这意味着什么?生动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谓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是现实的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惯例变得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荷马到《给小鸭子让路》,从圣经到约翰·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广泛取材。本书既是一部虚构手法的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小说的另类史。它幽默、深刻,无论你是作者还是读者,甚或是对此书该兴趣的路人甲,它都将对你有所启迪!